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大全论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大全7篇,供大家参考。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大全篇1
论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而后印象派则是继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以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人为代表的本质不同于印象派的另一艺术流派。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二者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问题进行论述。
在创作理念方面,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主张艺术上的革新,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因此他们主张他们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调配颜色从而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印象主义画家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他们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
而后印象派则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和情绪。其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而主张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尝试和探索,重视自我的表现,用大脑去思考艺术真实表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理性的组合和安排使所看的一切在有意味的秩序形式之中得到表现,使画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绘画形态方面,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不再像传统绘画的黑色和灰色,而是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并且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 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在印象派画家笔下,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被引入画面,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的新画风,绘画由此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色彩成为了印象画作的主旋律,而整个画面的自然气氛则成为了他们追求艺术的目标。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
像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德加的《舞蹈课》,莫奈的《印象·日出》等作,都属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
与印象派不同,后印象派画家们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在绘画表现形式之外体现深刻内涵。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并不追求外光,而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被称为‘现代派艺术之父’的塞尚在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曾提出: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绘画不仅表现眼睛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所感到的。
下面我们通过对两幅画作的赏析来进一步了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绘画形态差异。 印象派领袖人物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表现的就是画家对所看到的“日出水面”这一转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作品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在天水一色的朦胧晨雾中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用蓝绿色彩轻松的勾画出来,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画家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使得整个画面的一切物体都融成一片。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并不是传统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饰画,而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绿色与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胆恣肆、坚实有力的笔触,以不同的走势,在明亮、灿烂的底色上找寻不同的结构与色调,把朵朵向日葵表现得光彩夺目,热烈奔放,正如凡高有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气质。凡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画面上,葵叶和花瓣像燃烧的火苗,向日葵那金黄刺眼的色彩就是天上的太阳,也是凡高的心,凡高的思想感情,凡高的灵魂。向日葵、太阳、凡高的心,三者是同一的。所以,他所画的向日葵,不是客观如实的描绘向日葵,而像燃烧的火,像天上的太阳,那是他心灵迸发的感情。艳丽得颓废、快要凋零的花朵,弯曲的枝干,展现了生命烘烘烈烈的过程,也预示着繁华鼎盛之后终将走向沉重的衰败。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苦难生活的无奈,对残酷现实的愤怒和对光明希望的无限渴望。所以说,在他的这幅作品中,深刻的表达出了他自己的个人情感而非单纯的自然再现。《向日葵》可谓后印象派画作中的经典之作之一。
笼统的说来,后印象派由印象派发展而来,却又比之更加注重主观作用,因而无论在创作理念还是绘画形态上,较之印象派都具有更为丰富的个人情感。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大全篇2
东西方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了许多东西。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西方美术和我们中国美术一样也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秀在作品。西方文化是一种外向型文化,始终在努力地表现着人性。虽经历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但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之本欲又得到张扬,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美术仍然以表现人性为主。这其中诞生了像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等伟大的画家,也产生了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自画像》
西方古典艺术
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
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
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
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象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来为她奏乐。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格拉齐教堂圣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基督座在最中间。
中国动画史
漫画在中国,不足百年历史。最早推至清朝末年,陈师曾氏在上海刊行的《太平洋报》上有即兴随意之作,小形、着墨俭省而意趣颇浓。惜其战火频仍,尘封烟袭,刊物散失,难窥全貌,只是鲁迅、郑振铎氏所辑《北京笺谱》内,搜集陈氏类似漫画之作,尚能一睹初期漫画之余韵。到了二十年代中期,更准确地说到了1925年,丰子恺有画刊载于《文学周报》,编者特称之为“漫画”,漫画之名始见于大众。自此及今七十年间,中国漫画后来居上,备极绚料,如奇花异葩,毕呈瑶苑,蔚为大观。漫画家们以创造性的精神、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艺术造诣,发展光大了漫画这门绘画艺术,尤其是漫画更多地贴近和反映现实,使得七十年间的漫画作品显示出七十余年的人间相和世间相,从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揭露和讽刺了旧中国的腐败和黑暗,反映了民族争取解放的画卷,宣传了民主思想和时代风貌,抒发了个性的艺术品位,这样使得漫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26-1966说起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一定要说万氏兄弟,因为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就是出自他们之手,然后是《一封书信寄回来》 ,在抗战爆发前,他们总计绘制了二十多部动画片,其中包括1935年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
1976-1990 经历了文革之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间拍摄的17部动画片如《小号手》《小八路》 《东海小哨兵》等给后来的动画创作理念投下了一个严重的阴影: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这使动画片被定位为给小孩子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的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动画片的尴尬地位。
1990年——2002年首先是九十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 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种体制制作单位的多元化发展,使制作数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使制作质量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但是即使数量和质量都增加了,由于制作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这个理念问题,在题材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突破。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了解了许多,但仍然许多方面不了解。但在未来闲暇时间,一定更深入了解西方艺术。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大全篇3
西方美术鉴赏作业
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
姓名:张雪涛
学院:计算机学院
学号: 08093556
班级:信科09-2班
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
[摘 要] 印象派画家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家对色彩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的写生实践,印象派画家意识到潜在于自然表象中的视觉的内在真实性。与古典学院派相比,印象派在艺术创作中推崇的是人的感觉,而不是人的理智。印象派画家在艺术上表现的是自己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印象派对光与色的迷恋,为西方绘画技法、观念革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印象派绘画的视觉革命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印象派、光与色理论、色彩视觉、莫奈、德加、凡高
[正 文]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 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阿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他们重写生、重实践,主张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的新画风。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正是印象的表现。色彩成为了印象画作的主旋律,而整个画面的自然气氛则成为了他们追求艺术的目标。
印象派画家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家对色彩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的写生实践,印象派画家意识到潜在于自然表象中的视觉的内在真实性,他们开始觉悟。莫奈的画描绘了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印象,散涂的笔触急骤地涌上画布,给画面上最暗的阴影区也带来色彩。莫奈便是第一位以他的给画深入探讨这种视觉的艺术家。1874的一幅《日出印象》导致一个新的运名称(印象主义)由此产生。在他晚年的壁画《睡莲》中,他从自然中分离出各种亮色彩运用点彩的方法加以表现。已将光与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展现在人们的是以绿色调为主色彩,画面鲜亮而且活力。完会突破了形、传统用色的束缚,更多的是随心所欲,但任不乏色彩的科学存在性。印象派的绘画为了很好的表现光对色彩生成的规律,大多运用纯色,用点彩的方法使色彩在画面上达到一种空间混合的效果,要观众也参与到绘作中来,用眼睛来调和画面的色彩,这是印象派作品的一个普遍规律。这样更有利于观众及其作品的交流。
印象派画家不单纯只研究阳光对色彩的影响,也还研究室内灯光,室内舞台光钱的魁力。德加是一个喜欢表现舞台题材的印象派画家,他不同于莫奈、西斯莱、毕沙罗,他认为“我是善于用线的色彩画家”,颜色使物体表面光彩熠熠 ,让舞蹈演员们轻薄透明的短裙闪烁着光亮,他就这样达到了作为十九世纪末标志的最辉煌的一种仙境。
凡高是最具有情感个性的画家!他的每一笔都几近疯狂的流露出他的情感的内心世界。应该说他的画上的色彩并没有脱离印象派画的客观性,只是他次这种客观加入了情感而已。心高的《星夜》显示了如何运用色彩获得强烈的表现效果。深紫色的天穹,黄色的星光,向上缭绕的绿色柏树侧影都给人一种极其不安和骚动。他的这幅画运用了许多不安份的带有色彩的线条,略不同于点彩,但其空间混合的原理则是一致的。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又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人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斗争。凡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印象派把精力主要用在探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上,在光和色的追求中表现内心感受,表达客观物象的美,不仅为风景画开辟了新画风,而且还由此引发了西方绘画革命。这种变革不仅是在技术层面,更主要在观念层面,那就是艺术的自由。艺术从过去“画什么”变为“怎么画”,这也是世界美术史不断争论的话题。印象派告诉我们“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这是印象派的一个成就,它引起了艺术史上对于形式的变革,使艺术不断地花样更新,使艺术表现手法更丰富多样。
印象派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他们还认为: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去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 为了对光和色的效果进行研究,印象派画家们把画架从画室搬到了露天,以便对日光——自然光下的事物进行研究,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
另一方面印象派画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光和色的效果上,即把光和色从事物中分离了出来。本来光和色都是依附于事物本身,或固着于事物本身的。现在它们被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因素。这样,事物本身的实体感、实在性被抛弃了,由光和色所达成的组合效果来代替。所以在印象主义绘画中,事物的实在性消失不见了,一切都显得通体透亮,空灵无比。印象主义因此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即依据其调子而不依据题材本身来处理一个题材,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的方法。有些颜色不再是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或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互补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他们的画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他们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使得绘画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是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求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亦即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
印象派继承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而且进一步深入到绘画语言本身,展现了色彩动感、明亮的视觉感受。而古典学院派绘画只注重刻画形体,相对地不重视色彩的变化,认为光与色是两回事,色彩关系主要是用素描色彩,以棕色调为绘画的主要基调,以褐色或黑赭色表现物体的体积和明暗调子,用色相对淡出,仅仅是出于审美观的不同要求或者是为了作品的主题考虑。印象派绘画最突出的视觉革命就是摒弃了学院派绘画最为重视的固有色观念,由光的变化来决定色彩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场色彩的革命。印象派画家不认同固有色,认为色彩的根源在于光,他们在直接的光线状态下观察事物,以描绘出大自然的光色变化,把握对事物的“瞬间印象”。他们改变了色彩单调的传统画法,采用一种符合光学原理的新画法,即按照“光谱色”选用颜料,以便充分表现大自然在阳光照耀下的复杂微妙的色彩变化,在这里阴影也不再是单调的灰色或黑色,而是画面上物体颜色的补色。由于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
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在印象派绘画这个部分,尤其色彩鲜艳和斑斓。印象主义绘画一般被认为是一场色彩的革命。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是划时代的绘画流派,为20世纪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大全篇4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目录
摘要 。.。.。.。.。.。.。.。.。.。.。.。.。.。.。.。.。.。.。.。.。.。.。.。.。.。.。.。.。.。.。.。.。.。.。.。.。.。.。.。.。.。.。.。.。.。.。.。.。.。.。.。.。.。.。.。.。.。.。.。.。.。.。.。.。.。.。.。.。.。.。.。.。. 2 关键字 。.。.。.。.。.。.。.。.。.。.。.。.。.。.。.。.。.。.。.。.。.。.。.。.。.。.。.。.。.。.。.。.。.。.。.。.。.。.。.。.。.。.。.。.。.。.。.。.。.。.。.。.。.。.。.。.。.。.。.。.。.。.。.。.。.。.。.。.。.。.。. 2 1. 绪论。.。.。.。.。.。.。.。.。.。.。.。.。.。.。.。.。.。.。.。.。.。.。.。.。.。.。.。.。.。.。.。.。.。.。.。.。.。.。.。.。.。.。.。.。.。.。.。.。.。.。.。.。.。.。.。.。.。.。.。.。.。.。.。.。.。.。.。.。.。.。. 3 2. 圣像画基督美术的概述 。.。.。.。.。.。.。.。.。.。.。.。.。.。.。.。.。.。.。.。.。.。.。.。.。.。.。.。.。.。.。.。.。.。.。.。.。.。.。.。.。.。.。.。.。.。.。.。.。.。.。.。.。.。.。. 3
2.1 基督教文化的历史背景 。.。.。.。.。.。.。.。.。.。.。.。.。.。.。.。.。.。.。.。.。.。.。.。.。.。.。.。.。.。.。.。.。.。.。.。.。.。.。.。.。.。.。.。.。.。.。.。.。.。 3 2.2 基督教美术的发展 。.。.。.。.。.。.。.。.。.。.。.。.。.。.。.。.。.。.。.。.。.。.。.。.。.。.。.。.。.。.。.。.。.。.。.。.。.。.。.。.。.。.。.。.。.。.。.。.。.。.。.。.。.。 4 3.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出现基督像及其他圣像画的影响原因 。.。.。.。.。.。.。.。.。.。.。.。.。.。.。.。.。.。.。.。.。. 4
3.1 社会历史原因 。.。.。.。.。.。.。.。.。.。.。.。.。.。.。.。.。.。.。.。.。.。.。.。.。.。.。.。.。.。.。.。.。.。.。.。.。.。.。.。.。.。.。.。.。.。.。.。.。.。.。.。.。.。.。.。.。.。 4 3.2 哲学思想原因 。.。.。.。.。.。.。.。.。.。.。.。.。.。.。.。.。.。.。.。.。.。.。.。.。.。.。.。.。.。.。.。.。.。.。.。.。.。.。.。.。.。.。.。.。.。.。.。.。.。.。.。.。.。.。.。.。.。 5 4. 14-16 世纪意大利社会文化因素对圣像画艺术的影响 。.。.。.。.。.。.。.。.。.。.。.。.。.。.。.。.。.。.。.。.。.。.。.。.。.。.。.。.。.。. 5
4.1 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优势 。.。.。.。.。.。.。.。.。.。.。.。.。.。.。.。.。.。.。.。.。.。.。.。.。.。.。.。.。.。.。.。.。.。.。.。.。.。.。.。.。.。.。.。.。.。.。.。.。.。 5 4.2 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 6 4.3 科学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 6 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艺术的艺术成就——以达芬奇及其作品为例 。.。.。.。.。.。.。.。.。.。.。.。.。. 6
5.1 达芬奇作品《拈花的圣母》的赏析 。.。.。.。.。.。.。.。.。.。.。.。.。.。.。.。.。.。.。.。.。.。.。.。.。.。.。.。.。.。.。.。.。.。.。.。.。.。.。.。 7 5.2 达芬奇作品《岩间圣母》的赏析 。.。.。.。.。.。.。.。.。.。.。.。.。.。.。.。.。.。.。.。.。.。.。.。.。.。.。.。.。.。.。.。.。.。.。.。.。.。.。.。.。.。 8 5.3 达芬奇圣像画的绘画艺术特征 。.。.。.。.。.。.。.。.。.。.。.。.。.。.。.。.。.。.。.。.。.。.。.。.。.。.。.。.。.。.。.。.。.。.。.。.。.。.。.。.。.。.。.。 9 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美学特征与艺术成就 。.。.。.。.。.。.。.。.。.。.。.。.。.。.。.。.。.。.。.。.。.。.。.。.。.。.。.。.。.。.。.。. 10 7.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摘要:作为两种意识形态范畴,宗教与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且互为不可或缺的形成条件。就如同早期异教偶像崇拜时期,欧洲的基督教圣像画就深受其影响。而西欧中世纪的圣像画则受到了拜占庭艺术的影响从而得以繁荣发展,而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意大利。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人文主义革命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科学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促使意大利绘画艺术发生重大转变。意大利时期的圣像画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形式上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将圣像画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本篇文章将从政治历史文化角度以各种绘画因素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艺术进行相对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圣像画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关键字:文艺复兴;圣像画;达芬奇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1、 绪论
文艺复兴是一场“复兴”的运动,即对古希腊、古罗马科学和艺术的再生。
从审美角度看,宗教和艺术都具有审美价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繁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绘画具有其他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双重涵义——不但具备了一定的宗教意义,而且富有审美价值,并将这二种绘画因素进行完美结合。
在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化的宗教信仰和世俗化的社会趣味在这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在一起,这个阶段的艺术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既隐藏着信仰的危机又充满着现实的回归,既是古代宗教艺术的总结,也是人文主义文化的起点。而圣像画艺术是基督教美术中最为典型的艺术图式之一,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起源,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将会更有助于理解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发展的全貌,可以促使我们发现绘画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2、 圣像画基督美术的概述
2.1 基督教文化的历史背景
基督教诞生于 1 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东地中海地区。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当时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地等地的犹太人不堪忍受罗马统治者的残酷奴役,又无法挣脱苦难,于是在城市贫民中滋生出悲观情绪,期望出现一位救世主,基督教便应运而生了。基督教吸收了犹太教的教义,并且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教义。基督教徒笃信耶稣基督,认为耶稣基督是本教的创始人,也是人们所期待的救世主。他们把犹太教的《圣经》称为《旧约》,并且编纂了自己的《新约》,而《新约》与《旧约》合在一起便成为基督教的《圣经》。
早期基督教是一个少数人的教派,它不符合官方规定,因而遭到官方的敌视与镇压。到了 3 世纪,基督教已经从小小的犹太异教发展成为能够控制西方世界的强大的社会力量,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并提供了一种人类需要的重要信仰。392 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再度颁布赦令,禁止基督教以外的所有原有宗教,基督教也自此上升到精神统治的特权地位。西欧各国的中世纪美术作为基督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与演化。
2.2 基督教美术的发展
基督教在开始时秘密流行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疆域,由于处于非法的地位,基督徒们只能在普通的房子里举行他们的聚会和宗教仪式,与此同时,也诞生了一种比语言更能体现其教义的美术形式。为了躲避官方的搜捕,基督徒们的这种宗教仪式后来转移到地下墓窟中,墓窟的天花板和墙壁上装饰着各种《圣经》图案。因此这些墓窟艺术可以看做是早期基督教美术的宝藏和起源。
基督教合法化后,教徒们的聚会和宗教仪式便回到地面上,基督徒神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为了更好地传播宗教教义,让教徒们聚在一起做礼拜,正式的基督教堂开始兴建,同时也导致了与教堂相关的雕刻与装饰等其它美术形式的空前发展。在早期基督教美术的发展中,手抄本插图、浮雕、骨刻、织物等实用装饰工艺品也都各具特色,并为欧洲以后上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初始的范例。
3、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出现基督像及其他圣像画的影响原因
3.1 社会历史原因
文艺复兴之前,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结束到文艺复兴的开始的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被称为“黑暗的一千年的中世纪”在这段时间里,诞生了基督教,并且基督教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各个社会领域均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一言一行,艺术创作同样受着基督教的影响和束缚,因此,整个中世纪的艺术带着明显的宗教色彩。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3.2 哲学思想原因
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在中世纪神学长期统治之后,开始恢复它的世俗性和科学性。唯物主义日渐占优势,无神论也开始在酝酿。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人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文艺复兴时期,市民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最早提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潮就是“人文主义”,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把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从而丰富了这个时期的绘画。
4、 14-16 世纪意大利社会文化因素对圣像画艺术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作品仍然大量存在。但是在新的科学技术和理性主义的辅助下,艺术家的作画技巧显得更加的娴熟,这时期的宗教人物形象已经比中世纪时生动鲜明了很多,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
4.1 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优势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与意大利国家的社会改革是分不开的。意大利地处地中海,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之所以经济比较发达,其原因在于他们优越的地理位置,古罗马文化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文艺复兴必然发生在意大利了。
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里,在城市处于政治独立地位,在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出现了最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形成初期的资产阶级。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那些已经高度发展起来的城市开始成为商业贸易活动的中心。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也将各自地区的文化艺术传播到其它地方。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4.2 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在中世纪内部生成的文化运动。”就绘画艺术而言,在中世纪的后期,对人的肯定和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已见人文主义的端倪。由于千年来中世纪教会权威的压迫与束缚,人们反抗的意识逐渐强烈,开始与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对抗,开始向往世俗美好自由的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摆脱不了基督教题材,但画家们并不是描绘传统的圣经故事情节,而是以宗教题材,展现现实人性的价值,探索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由于形象来自于现实生活,画家笔下的神灵形象也随之人性化了,彻底改变课中世纪宗教画呆板、程式化的传统。这一时期的宗教绘画,还出现了以大自然或建筑物为背景,借助神灵表现人的情感和个性的作品,充满了现实色彩和人情味,从而把虚幻的宗教,从天上拉到了人间。
4.3 科学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对探索自然充满了激情。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注重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新的艺术与科学密切联系,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了飞速发展的机会。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学者兼建筑家阿尔伯,他倡导将透视法运用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去。他在书中给绘画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所谓绘画,无非是一个视觉角锥体在一定距离上的横断面,有一定得中心和适当的光照,并以线条和色彩在一定平面上表现出来;这种基于科学、理性、客观角度观察世界的方法,迅速成为观察世界的一个新的途径。”
文艺复兴盛期的画家达·芬奇认为,画家必须以博大的理论知识作为艺术创作的坚强支撑。以科学、理性、严谨的态度去研究探索一切物象的基本特征。
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艺术的艺术成就——以达芬奇及其作品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作品,依然是以宗教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只不过,相对于中世纪时的作品来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将这一传统题材,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情感上都进行乐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当然,这些改革的成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并不是像传统的理解,所认为的那样,彻底的抛弃了宗教象征主义的影响,而是将宗教与人文艺术进行有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机综合,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达·芬奇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伟大艺术家。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泛,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他在进行创作时,追求一种真实的立体感,且善于运用透视法、明暗对比法、晕涂法来营造出一种柔美、和谐的氛围。15 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圣像画开始发生巨大转变。尤其是在之前的伟大艺术家马萨乔的透视法则的影响下,圣像画已经变得与世俗化没有太大差别了。而圣母子像,这一经典的宗教图式形象也变得不再如以往那般神秘而不可捉摸。达·芬奇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圣母子像作品基本分为两种类型:室内的母子半身像以及室外的圣家族群像。前者更重视表现细腻的生活细节,也更着意对画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如《喂奶的圣母》、《拈花的圣母》等等;而后者所涉及的作品包括《岩间圣母》与《圣安娜与圣母子》。
5.1 达芬奇作品《拈花的圣母》的赏析
达芬奇 拈花的圣母
著名的《拈花圣母》画于1478年。它表现的是年轻的玛利亚和儿子耶稣在一起的情景。这幅画虽然也是采用宗教题材,但却完全排除了宗教画的气息,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这里的圣母已不再是传统宗教画中的那种超脱人世的冷漠的面孔。
这一类的室外圣家族作品比较注重画面背景的刻画,背景中的秀美风景常常成为画作精彩的一部分呈现在观众面前。而画中人物动态、神态与远方的风景,都在画家的用心编排下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拈花圣母》中描绘的是拿着花的圣母玛利亚正在与耶稣玩耍的情景。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达·芬奇将圣母与圣子绘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之中,圣母玛利亚将耶稣放在自己的腿上,左手扶着耶稣的后背,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一种自然的关爱,右手则拿着一朵花放在耶稣的前面。耶稣正试图从母亲手中拿走那朵小花,脸上显示出极为认真的表情,而玛利亚注视着儿子,脸上浮现出幸福、愉悦的笑容。玛利亚的头发向后梳起,露出了宽宽的额头,她身上所穿衣服的褶子被画家绘制得十分自然。而衣料在灯光下反射出的光彩也被达·芬奇细致地加以描绘和表现。达·芬奇将《拈花圣母》中的圣母玛利亚与耶稣的形象都刻画得非常圆润,耶稣是以裸体的形象出现。顽皮的蹬腿的动作提升婴孩耶稣活泼、可爱的特质。圣母及耶稣头上依然顶着象征神灵的光环。达·芬奇的绘画大多都对圣像画做了改动。这幅画更具有达芬奇成熟时期的特征,特别是达芬奇逐渐舍弃坚硬的轮廓线,使人物的外形逐渐溶入背景,纯粹以明暗来定义物体与空间的关系,同时明暗的渐层过渡十分细腻,可见此时达芬奇已能善用“晕涂法”的效果。对于人物以外的其它描写也简化许多,省略了不必要的细节,以强化人物主题的重要性。
5.2 达芬奇作品《岩间圣母》的赏析
达芬奇 岩间圣母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天使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一般题材的《岩间圣母》都按照教会意愿把圣母画在先知环绕之中,这是圣方救济会赞助者用来提升圣母玛利亚清白信念的一般性宗教构图方式。而达芬奇的创作完全是一幅在佛罗伦萨正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悄然兴起的世俗性作品,画面上的一切无不体现着新意:情节的艺术化处理;不寻常的难以捉摸的风景;人物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光的巧妙利用;高尚的美所辉照出的人物形象。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者约翰在圣母玛利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佛兰德斯或威尼斯画派所少有的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了诗一样的温情,祥和而且典雅。
在《岩间圣母》中,他不仅将施洗者约翰和耶稣都画成儿童形象,还加入了年轻的圣母和天使。画面中,圣母玛利亚位于中间爱你的位置,正在用她的手扶着小约翰的肩部。达·芬奇又利用短缩法在了她的儿子小耶稣的将圣母玛利亚的另一只手放在她的儿子小耶稣的头上。而画面一侧的天使则一手扶住耶稣的背后,另一只手若有所指的伸向小约翰。整个画面呈金字塔字构图,各个人物之间也形成紧密的联系。在绘制《岩间圣母》时,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绘画形式。画面显示出他对于凝重色彩的偏好以及独特的用光原则。在背景的刻画当中更是采用了透视法,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
达·芬奇在艺术和科学两个领域的成就一同被《岩间圣母》这幅作品表现出来。画面上每一块岩石,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足以证明达·芬奇在地质学与植物学方面的渊博知识。画中采用重叠的岩壁多方面反射过来的柔和的光线,不仅造成人物脸部与身体细致入微的质感,同时还赋予形象以独创的富有诗意的光晕。还有人体的组织构造,身上皱纹和女人鬈发的机械学法则,这些被科学家达·芬奇用精确的实验证明的科学知识,现在又被艺术家达·芬奇结合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整体,转变为一支生动的、无声的音乐,一曲美丽的,自然的赞歌。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拉到凡间,成了亲切、生动的人,人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安详和谐的气氛与和谐静谧的自然景色令人神往,很自然地使人们想到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圣母和耶稣就是这家庭中的一员。
5.3 达芬奇圣像画的绘画艺术特征
达·芬奇在创作中相当重视光线造成的明暗关系以及画面空间层次感的表达。以往圣像时代的神人对话,在这里被转换成人与人直接的交流了。抽取了时空的隔离,重视现实生活的圣母子,重新唤起的是大众对于审美的喜爱。观赏这样的场景,必定是令人放松而愉悦的。达·芬奇暂时结束了圣像画时代,他把旧时代圣像画的内容和形式改造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肖像画。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美学特征与艺术成就
在 14 至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的功能和形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变革。尤其是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新时期,由于科学理性主义、人文主义、自然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各个时期不同个性的画家引导发展下,宗教题材绘画中的世俗化因素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从总体上来讲,已经成为神的人性化肖像,以往威严刻板的形象已经逐渐消失。而基督教圣像画艺术发展至文艺复兴盛期的拉斐尔时期时,对于由乔托和杜乔发扬光大的中世纪圣像画传统进行重新诠释,赋予了圣画像以新的神圣和崇高。16 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将宗教圣像画彻底向世俗化转变,同时风景画、人体画开始大量出现,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圣像画传统,在文艺复兴盛期拉斐尔的圣母像作品里短暂回归后,至此已彻底成为历史,或者说,圣像画和肖像画已经没有什么明显区分了。
7、 结语
基督教圣像画艺术,作为宗教和艺术结合的典范,从中世纪的纯粹象征主义绘画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带有世俗化倾向的宗教肖像画,期间经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的艺术形式上的改革,既有对传统宗教艺术的借鉴,又同时融合了自己时代的科学理论成果,最终将理性主义的写实技巧与神秘主义的象征隐喻内容完美结合,在文艺复兴盛期达至艺术的巅峰。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的绘画,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摆脱不了基督教题材,但画家们并不是描绘传统的圣经故事情节,而是以宗教题材展现现实人性的价值,探索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在思想内容上,画家们还将人文主义思想和美学价值,纳入了宗教题材之中,通过神来表现人,反应现实人生。由于形象来自于现实生活,画家笔下的神灵形象也随之人性化了,彻底改变课中世纪宗教画呆板、程式化的传统。这一时期的宗教绘画,还出现了以大自然或建筑物为背景,借助神灵表现人的情感和个性的作品,充满了现实色彩和人情味,从而把虚幻的宗教,从天上拉到了人间。
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连接西方中世纪与近代工业社会的枢纽,在这个时期,科学、哲学、艺术、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后世进人现代社会奠定了物质与文化基础。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参考文献
[1]邵大箴。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6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0. [3] [英]丹纳著,张伟 译。 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2004:226. [4] [英] 贡布里西。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版社,1990:55. [5]张浩达。 基督教艺术与社会生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 [6][法] 约翰·T·帕里提。加里·M·拉德科。朱璇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26.102.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大全篇5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目录
摘要 。.。.。.。.。.。.。.。.。.。.。.。.。.。.。.。.。.。.。.。.。.。.。.。.。.。.。.。.。.。.。.。.。.。.。.。.。.。.。.。.。.。.。.。.。.。.。.。.。.。.。.。.。.。.。.。.。.。.。.。.。.。.。.。.。.。.。.。.。.。.。.。.。. 2 关键字 。.。.。.。.。.。.。.。.。.。.。.。.。.。.。.。.。.。.。.。.。.。.。.。.。.。.。.。.。.。.。.。.。.。.。.。.。.。.。.。.。.。.。.。.。.。.。.。.。.。.。.。.。.。.。.。.。.。.。.。.。.。.。.。.。.。.。.。.。.。.。. 2 1. 绪论。.。.。.。.。.。.。.。.。.。.。.。.。.。.。.。.。.。.。.。.。.。.。.。.。.。.。.。.。.。.。.。.。.。.。.。.。.。.。.。.。.。.。.。.。.。.。.。.。.。.。.。.。.。.。.。.。.。.。.。.。.。.。.。.。.。.。.。.。.。.。. 3 2. 圣像画基督美术的概述 。.。.。.。.。.。.。.。.。.。.。.。.。.。.。.。.。.。.。.。.。.。.。.。.。.。.。.。.。.。.。.。.。.。.。.。.。.。.。.。.。.。.。.。.。.。.。.。.。.。.。.。.。.。.。. 3
2.1 基督教文化的历史背景 。.。.。.。.。.。.。.。.。.。.。.。.。.。.。.。.。.。.。.。.。.。.。.。.。.。.。.。.。.。.。.。.。.。.。.。.。.。.。.。.。.。.。.。.。.。.。.。.。.。 3 2.2 基督教美术的发展 。.。.。.。.。.。.。.。.。.。.。.。.。.。.。.。.。.。.。.。.。.。.。.。.。.。.。.。.。.。.。.。.。.。.。.。.。.。.。.。.。.。.。.。.。.。.。.。.。.。.。.。.。.。 4 3.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出现基督像及其他圣像画的影响原因 。.。.。.。.。.。.。.。.。.。.。.。.。.。.。.。.。.。.。.。.。. 4
3.1 社会历史原因 。.。.。.。.。.。.。.。.。.。.。.。.。.。.。.。.。.。.。.。.。.。.。.。.。.。.。.。.。.。.。.。.。.。.。.。.。.。.。.。.。.。.。.。.。.。.。.。.。.。.。.。.。.。.。.。.。.。 4 3.2 哲学思想原因 。.。.。.。.。.。.。.。.。.。.。.。.。.。.。.。.。.。.。.。.。.。.。.。.。.。.。.。.。.。.。.。.。.。.。.。.。.。.。.。.。.。.。.。.。.。.。.。.。.。.。.。.。.。.。.。.。.。 5 4. 14-16 世纪意大利社会文化因素对圣像画艺术的影响 。.。.。.。.。.。.。.。.。.。.。.。.。.。.。.。.。.。.。.。.。.。.。.。.。.。.。.。.。.。. 5
4.1 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优势 。.。.。.。.。.。.。.。.。.。.。.。.。.。.。.。.。.。.。.。.。.。.。.。.。.。.。.。.。.。.。.。.。.。.。.。.。.。.。.。.。.。.。.。.。.。.。.。.。.。 5 4.2 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 6 4.3 科学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 6 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艺术的艺术成就——以达芬奇及其作品为例 。.。.。.。.。.。.。.。.。.。.。.。.。. 6
5.1 达芬奇作品《拈花的圣母》的赏析 。.。.。.。.。.。.。.。.。.。.。.。.。.。.。.。.。.。.。.。.。.。.。.。.。.。.。.。.。.。.。.。.。.。.。.。.。.。.。.。 7 5.2 达芬奇作品《岩间圣母》的赏析 。.。.。.。.。.。.。.。.。.。.。.。.。.。.。.。.。.。.。.。.。.。.。.。.。.。.。.。.。.。.。.。.。.。.。.。.。.。.。.。.。.。 8 5.3 达芬奇圣像画的绘画艺术特征 。.。.。.。.。.。.。.。.。.。.。.。.。.。.。.。.。.。.。.。.。.。.。.。.。.。.。.。.。.。.。.。.。.。.。.。.。.。.。.。.。.。.。.。 9 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美学特征与艺术成就 。.。.。.。.。.。.。.。.。.。.。.。.。.。.。.。.。.。.。.。.。.。.。.。.。.。.。.。.。.。.。.。. 10 7.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摘要:作为两种意识形态范畴,宗教与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且互为不可或缺的形成条件。就如同早期异教偶像崇拜时期,欧洲的基督教圣像画就深受其影响。而西欧中世纪的圣像画则受到了拜占庭艺术的影响从而得以繁荣发展,而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意大利。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人文主义革命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科学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促使意大利绘画艺术发生重大转变。意大利时期的圣像画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形式上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将圣像画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本篇文章将从政治历史文化角度以各种绘画因素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艺术进行相对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圣像画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关键字:文艺复兴;圣像画;达芬奇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1、 绪论
文艺复兴是一场“复兴”的运动,即对古希腊、古罗马科学和艺术的再生。
从审美角度看,宗教和艺术都具有审美价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繁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绘画具有其他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双重涵义——不但具备了一定的宗教意义,而且富有审美价值,并将这二种绘画因素进行完美结合。
在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化的宗教信仰和世俗化的社会趣味在这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在一起,这个阶段的艺术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既隐藏着信仰的危机又充满着现实的回归,既是古代宗教艺术的总结,也是人文主义文化的起点。而圣像画艺术是基督教美术中最为典型的艺术图式之一,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起源,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将会更有助于理解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发展的全貌,可以促使我们发现绘画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2、 圣像画基督美术的概述
2.1 基督教文化的历史背景
基督教诞生于 1 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东地中海地区。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当时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地等地的犹太人不堪忍受罗马统治者的残酷奴役,又无法挣脱苦难,于是在城市贫民中滋生出悲观情绪,期望出现一位救世主,基督教便应运而生了。基督教吸收了犹太教的教义,并且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教义。基督教徒笃信耶稣基督,认为耶稣基督是本教的创始人,也是人们所期待的救世主。他们把犹太教的《圣经》称为《旧约》,并且编纂了自己的《新约》,而《新约》与《旧约》合在一起便成为基督教的《圣经》。
早期基督教是一个少数人的教派,它不符合官方规定,因而遭到官方的敌视与镇压。到了 3 世纪,基督教已经从小小的犹太异教发展成为能够控制西方世界的强大的社会力量,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并提供了一种人类需要的重要信仰。392 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再度颁布赦令,禁止基督教以外的所有原有宗教,基督教也自此上升到精神统治的特权地位。西欧各国的中世纪美术作为基督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与演化。
2.2 基督教美术的发展
基督教在开始时秘密流行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疆域,由于处于非法的地位,基督徒们只能在普通的房子里举行他们的聚会和宗教仪式,与此同时,也诞生了一种比语言更能体现其教义的美术形式。为了躲避官方的搜捕,基督徒们的这种宗教仪式后来转移到地下墓窟中,墓窟的天花板和墙壁上装饰着各种《圣经》图案。因此这些墓窟艺术可以看做是早期基督教美术的宝藏和起源。
基督教合法化后,教徒们的聚会和宗教仪式便回到地面上,基督徒神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为了更好地传播宗教教义,让教徒们聚在一起做礼拜,正式的基督教堂开始兴建,同时也导致了与教堂相关的雕刻与装饰等其它美术形式的空前发展。在早期基督教美术的发展中,手抄本插图、浮雕、骨刻、织物等实用装饰工艺品也都各具特色,并为欧洲以后上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初始的范例。
3、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出现基督像及其他圣像画的影响原因
3.1 社会历史原因
文艺复兴之前,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结束到文艺复兴的开始的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被称为“黑暗的一千年的中世纪”在这段时间里,诞生了基督教,并且基督教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各个社会领域均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一言一行,艺术创作同样受着基督教的影响和束缚,因此,整个中世纪的艺术带着明显的宗教色彩。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3.2 哲学思想原因
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在中世纪神学长期统治之后,开始恢复它的世俗性和科学性。唯物主义日渐占优势,无神论也开始在酝酿。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人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文艺复兴时期,市民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最早提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潮就是“人文主义”,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把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从而丰富了这个时期的绘画。
4、 14-16 世纪意大利社会文化因素对圣像画艺术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作品仍然大量存在。但是在新的科学技术和理性主义的辅助下,艺术家的作画技巧显得更加的娴熟,这时期的宗教人物形象已经比中世纪时生动鲜明了很多,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
4.1 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优势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与意大利国家的社会改革是分不开的。意大利地处地中海,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之所以经济比较发达,其原因在于他们优越的地理位置,古罗马文化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文艺复兴必然发生在意大利了。
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里,在城市处于政治独立地位,在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出现了最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形成初期的资产阶级。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那些已经高度发展起来的城市开始成为商业贸易活动的中心。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也将各自地区的文化艺术传播到其它地方。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4.2 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在中世纪内部生成的文化运动。”就绘画艺术而言,在中世纪的后期,对人的肯定和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已见人文主义的端倪。由于千年来中世纪教会权威的压迫与束缚,人们反抗的意识逐渐强烈,开始与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对抗,开始向往世俗美好自由的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摆脱不了基督教题材,但画家们并不是描绘传统的圣经故事情节,而是以宗教题材,展现现实人性的价值,探索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由于形象来自于现实生活,画家笔下的神灵形象也随之人性化了,彻底改变课中世纪宗教画呆板、程式化的传统。这一时期的宗教绘画,还出现了以大自然或建筑物为背景,借助神灵表现人的情感和个性的作品,充满了现实色彩和人情味,从而把虚幻的宗教,从天上拉到了人间。
4.3 科学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对探索自然充满了激情。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注重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新的艺术与科学密切联系,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了飞速发展的机会。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学者兼建筑家阿尔伯,他倡导将透视法运用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去。他在书中给绘画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所谓绘画,无非是一个视觉角锥体在一定距离上的横断面,有一定得中心和适当的光照,并以线条和色彩在一定平面上表现出来;这种基于科学、理性、客观角度观察世界的方法,迅速成为观察世界的一个新的途径。”
文艺复兴盛期的画家达·芬奇认为,画家必须以博大的理论知识作为艺术创作的坚强支撑。以科学、理性、严谨的态度去研究探索一切物象的基本特征。
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艺术的艺术成就——以达芬奇及其作品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作品,依然是以宗教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只不过,相对于中世纪时的作品来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将这一传统题材,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情感上都进行乐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当然,这些改革的成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并不是像传统的理解,所认为的那样,彻底的抛弃了宗教象征主义的影响,而是将宗教与人文艺术进行有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机综合,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达·芬奇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伟大艺术家。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泛,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他在进行创作时,追求一种真实的立体感,且善于运用透视法、明暗对比法、晕涂法来营造出一种柔美、和谐的氛围。15 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圣像画开始发生巨大转变。尤其是在之前的伟大艺术家马萨乔的透视法则的影响下,圣像画已经变得与世俗化没有太大差别了。而圣母子像,这一经典的宗教图式形象也变得不再如以往那般神秘而不可捉摸。达·芬奇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圣母子像作品基本分为两种类型:室内的母子半身像以及室外的圣家族群像。前者更重视表现细腻的生活细节,也更着意对画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如《喂奶的圣母》、《拈花的圣母》等等;而后者所涉及的作品包括《岩间圣母》与《圣安娜与圣母子》。
5.1 达芬奇作品《拈花的圣母》的赏析
达芬奇 拈花的圣母
著名的《拈花圣母》画于1478年。它表现的是年轻的玛利亚和儿子耶稣在一起的情景。这幅画虽然也是采用宗教题材,但却完全排除了宗教画的气息,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这里的圣母已不再是传统宗教画中的那种超脱人世的冷漠的面孔。
这一类的室外圣家族作品比较注重画面背景的刻画,背景中的秀美风景常常成为画作精彩的一部分呈现在观众面前。而画中人物动态、神态与远方的风景,都在画家的用心编排下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拈花圣母》中描绘的是拿着花的圣母玛利亚正在与耶稣玩耍的情景。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达·芬奇将圣母与圣子绘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之中,圣母玛利亚将耶稣放在自己的腿上,左手扶着耶稣的后背,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一种自然的关爱,右手则拿着一朵花放在耶稣的前面。耶稣正试图从母亲手中拿走那朵小花,脸上显示出极为认真的表情,而玛利亚注视着儿子,脸上浮现出幸福、愉悦的笑容。玛利亚的头发向后梳起,露出了宽宽的额头,她身上所穿衣服的褶子被画家绘制得十分自然。而衣料在灯光下反射出的光彩也被达·芬奇细致地加以描绘和表现。达·芬奇将《拈花圣母》中的圣母玛利亚与耶稣的形象都刻画得非常圆润,耶稣是以裸体的形象出现。顽皮的蹬腿的动作提升婴孩耶稣活泼、可爱的特质。圣母及耶稣头上依然顶着象征神灵的光环。达·芬奇的绘画大多都对圣像画做了改动。这幅画更具有达芬奇成熟时期的特征,特别是达芬奇逐渐舍弃坚硬的轮廓线,使人物的外形逐渐溶入背景,纯粹以明暗来定义物体与空间的关系,同时明暗的渐层过渡十分细腻,可见此时达芬奇已能善用“晕涂法”的效果。对于人物以外的其它描写也简化许多,省略了不必要的细节,以强化人物主题的重要性。
5.2 达芬奇作品《岩间圣母》的赏析
达芬奇 岩间圣母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天使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一般题材的《岩间圣母》都按照教会意愿把圣母画在先知环绕之中,这是圣方救济会赞助者用来提升圣母玛利亚清白信念的一般性宗教构图方式。而达芬奇的创作完全是一幅在佛罗伦萨正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悄然兴起的世俗性作品,画面上的一切无不体现着新意:情节的艺术化处理;不寻常的难以捉摸的风景;人物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光的巧妙利用;高尚的美所辉照出的人物形象。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者约翰在圣母玛利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佛兰德斯或威尼斯画派所少有的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了诗一样的温情,祥和而且典雅。
在《岩间圣母》中,他不仅将施洗者约翰和耶稣都画成儿童形象,还加入了年轻的圣母和天使。画面中,圣母玛利亚位于中间爱你的位置,正在用她的手扶着小约翰的肩部。达·芬奇又利用短缩法在了她的儿子小耶稣的将圣母玛利亚的另一只手放在她的儿子小耶稣的头上。而画面一侧的天使则一手扶住耶稣的背后,另一只手若有所指的伸向小约翰。整个画面呈金字塔字构图,各个人物之间也形成紧密的联系。在绘制《岩间圣母》时,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绘画形式。画面显示出他对于凝重色彩的偏好以及独特的用光原则。在背景的刻画当中更是采用了透视法,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
达·芬奇在艺术和科学两个领域的成就一同被《岩间圣母》这幅作品表现出来。画面上每一块岩石,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足以证明达·芬奇在地质学与植物学方面的渊博知识。画中采用重叠的岩壁多方面反射过来的柔和的光线,不仅造成人物脸部与身体细致入微的质感,同时还赋予形象以独创的富有诗意的光晕。还有人体的组织构造,身上皱纹和女人鬈发的机械学法则,这些被科学家达·芬奇用精确的实验证明的科学知识,现在又被艺术家达·芬奇结合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整体,转变为一支生动的、无声的音乐,一曲美丽的,自然的赞歌。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拉到凡间,成了亲切、生动的人,人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安详和谐的气氛与和谐静谧的自然景色令人神往,很自然地使人们想到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圣母和耶稣就是这家庭中的一员。
5.3 达芬奇圣像画的绘画艺术特征
达·芬奇在创作中相当重视光线造成的明暗关系以及画面空间层次感的表达。以往圣像时代的神人对话,在这里被转换成人与人直接的交流了。抽取了时空的隔离,重视现实生活的圣母子,重新唤起的是大众对于审美的喜爱。观赏这样的场景,必定是令人放松而愉悦的。达·芬奇暂时结束了圣像画时代,他把旧时代圣像画的内容和形式改造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肖像画。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美学特征与艺术成就
在 14 至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的功能和形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变革。尤其是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新时期,由于科学理性主义、人文主义、自然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各个时期不同个性的画家引导发展下,宗教题材绘画中的世俗化因素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从总体上来讲,已经成为神的人性化肖像,以往威严刻板的形象已经逐渐消失。而基督教圣像画艺术发展至文艺复兴盛期的拉斐尔时期时,对于由乔托和杜乔发扬光大的中世纪圣像画传统进行重新诠释,赋予了圣画像以新的神圣和崇高。16 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将宗教圣像画彻底向世俗化转变,同时风景画、人体画开始大量出现,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圣像画传统,在文艺复兴盛期拉斐尔的圣母像作品里短暂回归后,至此已彻底成为历史,或者说,圣像画和肖像画已经没有什么明显区分了。
7、 结语
基督教圣像画艺术,作为宗教和艺术结合的典范,从中世纪的纯粹象征主义绘画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带有世俗化倾向的宗教肖像画,期间经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的艺术形式上的改革,既有对传统宗教艺术的借鉴,又同时融合了自己时代的科学理论成果,最终将理性主义的写实技巧与神秘主义的象征隐喻内容完美结合,在文艺复兴盛期达至艺术的巅峰。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的绘画,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摆脱不了基督教题材,但画家们并不是描绘传统的圣经故事情节,而是以宗教题材展现现实人性的价值,探索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在思想内容上,画家们还将人文主义思想和美学价值,纳入了宗教题材之中,通过神来表现人,反应现实人生。由于形象来自于现实生活,画家笔下的神灵形象也随之人性化了,彻底改变课中世纪宗教画呆板、程式化的传统。这一时期的宗教绘画,还出现了以大自然或建筑物为背景,借助神灵表现人的情感和个性的作品,充满了现实色彩和人情味,从而把虚幻的宗教,从天上拉到了人间。
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连接西方中世纪与近代工业社会的枢纽,在这个时期,科学、哲学、艺术、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后世进人现代社会奠定了物质与文化基础。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像基督画美学特征及价值的探索——以达芬奇作品为例
参考文献
[1]邵大箴。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6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0. [3] [英]丹纳著,张伟 译。 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2004:226. [4] [英] 贡布里西。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版社,1990:55. [5]张浩达。 基督教艺术与社会生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 [6][法] 约翰·T·帕里提。加里·M·拉德科。朱璇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26.102.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大全篇6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始终无法忘记初中时刚接触绘画,听老师讲起梵高,在美术书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说不出他的画那里好,但他的画就是让我着迷,如痴如醉。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许是他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希望我就是那朵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
后来慢慢的对梵高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生性善良,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向日葵》、《星夜》、《麦田群鸦》等代表作,大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透过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梵高,更加理解画家的精神和思想。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家庭。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梵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但后因两人意见不合,高更离去,梵高的精神也开始逐渐分裂。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发病后,病情时好时坏,时重时轻,一次次住进医院。1889年5月他被送进离阿尔一公里的圣雷米神经病院,成了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梵高的绘画竟然突飞猛进,风格迅速形成。然而这奇迹的代价却是一个灵魂的自焚。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梵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梵高在麦田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黄色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黄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 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
我要向我灵魂深处最爱的艺术家致敬,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大全篇7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始终无法忘记初中时刚接触绘画,听老师讲起梵高,在美术书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说不出他的画那里好,但他的画就是让我着迷,如痴如醉。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许是他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希望我就是那朵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
后来慢慢的对梵高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生性善良,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向日葵》、《星夜》、《麦田群鸦》等代表作,大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透过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梵高,更加理解画家的精神和思想。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家庭。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梵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但后因两人意见不合,高更离去,梵高的精神也开始逐渐分裂。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发病后,病情时好时坏,时重时轻,一次次住进医院。1889年5月他被送进离阿尔一公里的圣雷米神经病院,成了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梵高的绘画竟然突飞猛进,风格迅速形成。然而这奇迹的代价却是一个灵魂的自焚。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梵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梵高在麦田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黄色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黄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 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
我要向我灵魂深处最爱的艺术家致敬,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