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论文摘要:结合本人大学四年的点滴回忆,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评判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成这篇写在大四尾巴上的论文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德育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德育论文篇1
摘要:结合本人大学四年的点滴回忆,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评判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成这篇写在大四尾巴上的论文
关键字:开学,军训,学习,舍友,打工
时间如梭,转眼之间就临近毕业。来不及细细回味,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将与我挥手作别。回首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在平淡中回味精彩,在艰辛中享受快乐,在点滴中学会坚强,平凡的生活中闪现的是一份简简单单的真实。在大四的尾巴上,回忆四年的生活片断,只想为这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终点意味着另一个起点。不应该有太多的失落,因为曾经有过精彩,也不应该有太多的感伤,因为青春尚与我同在。年轻的生命不应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应该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新的开始
四年前那个稚嫩的脸庞模糊又清晰。背负着父母热切的期望,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我踏进了这所曾经陌生的校园。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大学报到的那时候的点滴。跨出高中,迈入大学的校门,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就是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我像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释放我的思想与灵魂。在这里,同学友爱,室友志同道合,老师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更是照顾的体贴入微。感觉我们自由了,可以飞了连呼吸到的空气都是自由的。可以下课不用必须都把时间放到自习室了,能看自己想看的书,想看到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时候,可以有自己的计划了。当入学的急切心情还未平静,学校里的各项招新活动就热烈展开了。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我们新生眼花缭乱,当时能感觉到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这里开始了。
军训是四年学习生活的开始。那个被烈日晒得就要冒烟的训练场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天的正步,跑步训练,偶尔的拉歌比赛,还有我们可爱的教练,都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还记得第一天休息的时候教练让我们坐在地上,可大家都矜持着犹豫着,教练笑着说“嫌脏是吧,不过我敢打赌,不用多了,再有一天,你们会觉得坐在地上是件很幸福的事。”事实证明教练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啊,后来的我们都恨不得教练一说休息就躺在地上啊。呵呵,军训虽然真的很累,但也是毅志和体力的提高,不是都说,没有参加过军训的人,大学就是不完美的嘛。我想我当时已经为完美的大学开了一个还不错的头。短暂的军训生活在我们最后的汇报表演中结束。虽然当年达到的标准早已忘掉。但一段美好的回忆和一份真挚的友谊仍在。
平淡生活
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许还是用平淡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生活的中心还是学习。认真地上课,认真地做作业,认真地参加考试。考过了四级接着考六级,过了计算机二级又过三级,继而又准备考研。四年的学习生活就是在不断地实现着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中度过。浸泡在自习室里每一个日子虽然单调却充实。上了十几年的学,不敢说喜欢,但绝对是不讨厌学习的。除了温馨的宿舍,我也喜欢自习室里拥挤又安静的氛围。曾几何时,自习室就像一个避风的港湾,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属于我的安全地方,没有污染没有嘈杂。喜欢坐在自习室里静静地听广播,偶尔看看窗外美丽的风景和校园里各自忙碌的同学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的过程。我的收获就是在平淡中感受学习中的充实和快乐中的成长。
每个经历过非典的人,都不会忘掉那段特别的日子。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还有每个人眼睛里流露出的恐慌。大大的白色口罩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才感觉生命原来如此脆弱。团结再一次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小小的“病毒”虽然可怕最终还是屈服了我们。这让我不能不佩服人类的伟大,也不能不去感激那些在抗击非典的战线上奋不顾身的英雄们。经历了生与死考验的我们更懂得珍惜生命和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
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中重复着同样的旋律,在不断地重复中变换着不同的音符。生活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归于平淡,而我在平淡中感受属于我的精彩。
第一个决定
也许大学四年里我都是快乐的,但真的让我觉得自己成熟了却是在决定考研并为之努力奋斗的那一年。考研,是我第一个为自己做的决定,以前的生活好像就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我也不特殊的感觉。小学,初中,高中,我都没有问过我的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甚至大学让我觉得是高中之后的必然选择,从没问过为什么。知道大三时,大家为继续考研还是找工作争论时,我才真的问自己我要是生活是什么样的,是开始准备步入社会还是给自己继续充电,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第一次认真的仔细的剖析了自己,郑重的做了考研这个决定,我也知道,觉得是自己做的,那就要自己负责,真的为自己努力一次。
考研的一年里,说不辛苦那是骗人的,但考研的我们确是幸福的,第一次真的为自己争取,愿望是那么的强烈,但也做好坦然接受失败的准备,只要真的付出了,就没什么遗憾。幸好结果是美好的,让我对生活更加的热爱。
在这一年的生活里浸透着太多的辛酸和泪水。让我相信坚强的生命就应该经受痛苦的历练,年轻的我们必须接受挑战。曾经毅然决然地决定考研,并为这个决定付出了很多很多。辛苦的准备了一年,改变了我很多很多。让我相信坚强的生命不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是应该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一辈子的财富
我是一个典型的慢热的人,蜗牛的性格,害怕被孤立,可又不敢主动去争取,怕伤害,所以宁愿躲在壳子里,是我的那些可爱的舍友,一见面就让我觉得我是被大家需要的,打开了我枯燥的壳子,让我感受到大学是多么的美好。我们每天一起起床,相伴着去上课,挤在一个床上看电影(即使我们有好几台电脑),欢呼着出去吃饭,逛街,也互相掩护着躲过老师的点名,还有晚上精彩的卧谈会………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的都是充满欢笑的,我们有只有我们才能听懂的语言,有我们共同的秘密。四年来一直那么亲密的室友,虽然马上就分开了,可这四年积下的友谊却早已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辈子的财富。
最后升华
在大四的尾巴,我把自己放逐到社会中,去一个可以和很多不同类型的人接触的西餐厅打工,一方面为毕业旅行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要去历练自己。要洗掉身上书生气。
两个月的打工生活,算是毕业生活实习吧,让我真的在心里上长大了,不再是那个胆小,爱哭的学生了。面对挑剔的顾客,我学会了忍耐;面对成功人士,我知道了自己是多么的不起眼;和外国人的对话,让我喜欢上了学英语;面对经理的教育,我知道了自己不再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这里,我只是个服务员……
就这样我不断的鼓励自己,也收获着点点滴滴属于自己的财富。打工虽然充满了艰辛收入也很微薄,但打工的经历让我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工作的艰辛更让我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让我学会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争取。
很多时候我在想,当初打工的决定是那么的正确,如今我不仅仅获得了旅游的经费,更添了一笔可贵的财富,那是未经历苦难的人所无法体会的。那种懂得如何看待和体验生活的勇气在我心底萌生、积聚,在成长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乐观。尽管生活中烦恼常常不请自来,但我从不诅咒生活,只能坦然面对,用梦想来稀释烦恼。
经验小总结
大学四年时光使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成熟了许多,写一些我对大学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总结。
第一,每周给家里打电话,因为我们的成长却意味着父母的年老。
第二,珍惜给你欢笑陪你难过的朋友,因为毕业时你就会知道是多么的不舍。
第三,永远不要忘了学习,即使上了大学我们还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永远是第一要务。
第四,充分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永远充满魅力。
别了,我的大学
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再逛逛校园,看看它今天的样子,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的和善,可爱的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自习室的门还开着,考研时候奋斗了一年的那个屋子,如今又换了新的血液,一直对那段满头苦读的日子心存感激,她让我收回了很多。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情和爱情!未来就像天空中一朵飘忽不定的云彩,而我们,从毕业这一天起,便开始了漫长的追逐云彩的旅程。明天是美好的,旅途却可能是崎岖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一份弥足珍贵的回忆,一种割舍不掉的友情,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
大学生德育论文篇2
[摘要]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
德育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
在德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自然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课堂环境都有利于德育任务的落实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课堂环境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客体,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播和规范的灌输。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德育课堂环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地影响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优化德育课堂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习内容和谐、学生与学习内容和谐。在这种课堂和谐中,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课堂变成教学各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在这种课堂“生态环境”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课程也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探索人的身心发展的中介。
同时,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建立和谐的“德育生态环境”是实现德育任务重要保证。而“德育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共同求知。
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师生和谐关系。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新颖性、多变性和没有“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的灵活性,促使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得不脱掉权威的“外衣”,努力主动地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捕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命题,而是虚心地与学生一道思考与探求问题的答案。即教师始终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在这样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感情距离缩短。因此,教师(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德育任务)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德育的参与性与自律的能动性就会提高,这正是有效德育所期盼的局面。
三、研究性学习――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模式,培养能够运用所学德育理论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现代大学生,这正是德育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创新教育,更能有效的实现德育任务,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德育创新教育可以有多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众多模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是以认识和解决某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究性活动。由于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育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取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一般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对策而组织的。这种新的德育模式能提供真实的道德体验,这些道德体验不但有助于德育知识应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得的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德育问题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德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展开的,它是对德育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向,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相反,它更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德育教育机制,捕捉活动中所产生的“德育创新目标”、“德育创新主题”的价值,所有的活动都是一个开创性的有机体系,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德育主体不断生成。经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道德水平得以提高,道德意识得到锻炼,思想品德得到完善,出现这种情况,则意味着大学德育创新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增强德育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多年所期盼的效果,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学生德育论文篇3
《德育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接着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学;责任感;亲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德育工作实效低的主要表现
1、逆反心理
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学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2、学风浮夸
一些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在作文中,在班会上,在外人来校采访,开座谈会时,他们会说上一气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空话。常常还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一些学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嘴说话,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说;校长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讲。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剥的窘态。
3、双重人格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是非分明;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消极、自私、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害怕困难、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离
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通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表现一塌糊涂。表决心、写作文堂而皇之,实际行动却差之千里。批评别人,振振有辞;轮到自己全是歪理。这些学生认为,那些好听的话,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根本没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道德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解决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过高。教育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够。德育要求起点高,讲全面。如对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大讲特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理,他们能搞清楚吗?二是德育内容在系统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现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虽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课,但是只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没有真正进行心理辅导;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组织和时间上缺乏保证。现在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于课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终是课程改革所隐含的一条主线,应该是课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会越成功,应该是课程改革与德育教育是并驾齐驱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现在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趁“课改”的同时,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认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应当强化做人教育。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多以活动的形式,不要多教条,要结合“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起
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在这些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一个人有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不断进取,才会振奋。中小学生的责任感可以通过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校园卫生,开展集体活动等来培养,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他们的惰性,并适当的予以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亲情教育
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3、开展学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为必需。在学校,多开展一些如军训、社会实践、生活磨练、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起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4、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
不满足于现状是建立一个新世纪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5、增加学生的协作教育
现在,一再强调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无疑建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一味对孩子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势必阻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通过设置情境、观看电影、资料等方法让学生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统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因此,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
6、强化学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是孩子们将来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较强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见别人取得成绩,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工作者们为之奋斗最终的目标,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汤云华。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07(3)。
大学生德育论文篇4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如果出了问题,尽管其它方面素质再高,也难成大器。因此,可以这样说,学校德育工作是衡量学校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在实践中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时有发生。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起始阶段,各种良好的习惯尚未形成,因此,学生德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怎样对小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这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在思想认识上着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的。有不少教师重教书,不重育人,他们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智育上,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德育责任感和育人实际工作都不到位,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模糊,在思想上和精力上向“应试”方面大角度倾斜。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下大力气,坚决改变抓智育一手硬,抓德育一手软的现状。
首先,学校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了理顺关系,各司其职,学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校长亲自挂帅,以学校党支部为核心,政教处为龙头、班主任为骨干、少先队、学生会密切配合,社会综治办鼎力相助,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定期召开家长会,制定家访制度,和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管理教育问题。这样,拓宽了德育工作的途径,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其次,学校定期组织学习活动,以此改变教师观念,强化教师服务育人的意识。对教师进行“充电”,促其角色转变,培养新型师生观念。针对学生的道德内化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情感意识难以稳定,并容易产生反复的特点,学校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有匠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求教师做到“一言一行要有积极的影响,一饮一啄要有正当的意义”。在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以心交心,以爱博爱,以德育德。而且让教师意识到高标准、严要求并非是学校的苛求,它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社会对教师的尊崇和期许。
再次,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平等宽容地善待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乐于倾听学生的看法,不是强求学生接受老师的立场,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是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的裁决,而是进行富有启发价值的评价。培养学生具有好奇性、挑战性、独立性等人格倾向,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成就感、使命感,教会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二、营造氛围,在育人环境上着力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因此,在学校我们努力营造育人的文化氛围,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坚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评比,实行量化评分,特别是把保持清洁卫生、保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节约粮食和水电等当作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考核内容,每日一公布,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授奖,并与班主任津贴挂钩。让学生在学校处处感受到育人的氛围,使学生在潜够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学生行为习惯日益文明。
再次,学校充分发挥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广播室的作用,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受到思想教育。学校在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各班举办规定主题的板报和橱窗,每组织一次都先布置,后检查评比,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准备。学生在创办过程中,积极搜集资料,认真设计版面,精心书写,在活动中既自觉接受了教育,又锻炼了能力。学校利用“校园之声”广播室宣传报道校园的新人新事,学生心声,报道国内外大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三、狠抓教研,在学科渗透上着力
“人人都是德育老师,处处应做育人工作。”这是学校对每一位老师的要求。为此,学校提出并精心组织实施了学科渗透的德育方案,要求各老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因素,结合本学科特点,找准结合点,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中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思品课教师充分利用思品课的德育优势,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使思品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把握“双纲”,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尊老爱幼的传统等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结合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参观烈士墓,介绍革命史实,讴歌革命先烈,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数学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再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总之,学校重视德育学科渗透的教学研究,要求教师备课中找准每章节(课)的德育渗透点,教案检查中,这是必检内容。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势,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接受了教育。
四、真抓实干,在活动载体上着力
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实践领域,也是全面育人的任务落到实处的有效载体。我们深知,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来重视、关心、支持、配合,以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和学校家庭互动交流的立体教育网络。
其一,探索了一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路子。学校组织了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组成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组织劳模、先进人物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一支有经验、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由他们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经历、事迹和一颗颗火热的心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其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中,家长们通过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系统地学习家庭育人知识,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而且,利用节假日举办学生、家长、老师的联谊活动,师生、父子同台演唱,并评选出最佳搭档、优胜家庭,这样促进了三方的了解、沟通,无形中进行爱老师、爱家长、爱学校、爱生活的教育。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全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第三,学校通过政教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例如,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通过国旗下讲话,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荣誉感。每学期评选一次“三好学生”、“书香少年”、“文明小天使”、“环保小卫士”等,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上进。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晚会和运动会,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通过晨诵、午读、暮醒的读书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有益的课外读物,通过读写绘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会从阅读中反思,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影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聘请综治办和派出所的同志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制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净化了学生心灵,塑造了良好品德。大多学生都能成为举止文明、积极上进的好学生。
总之,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学校紧扣“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中,我们力戒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紧扣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学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努力探索,寻求一些更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德育论文篇5
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还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全面论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建设职业道德的途径。
关键词: 教师 职业道德 德育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三种境界”有精彩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如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此语来描述从事教育的心路历程也十分恰当。刚出校门,带着课本知识,踌躇满志,此为第一境;实际教学中问题多多,饱受挫折,此为第二境;辗转苦思,幡然醒悟,此为第三境。第三境就是悟到教育的真谛:爱。
教育起源于爱,爱完美了教育,爱永远是人类的主题,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师爱为师德之“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爱叫敬业,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叫爱生,学生对教师的爱叫尊师。
在这里我们把师爱设定为这样的公式:
这个公式表达为:一是师生的爱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回报的,互相效应,教师鞭策、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当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理解,并且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才能充分成长。
我们施教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感情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譬如: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校园里或在路上,只要一看到教师都会深情地叫一声:“老师好”,可有的教师骑着车视而不见,“勇往直前”。
这导致学生以后再遇到到老师时也会一声不吭,这种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教师作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楷模,更应该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一个问候,都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肯定、关心、支持。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个契机,发挥教师示范、引导、教育的作用。
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就会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甚至喜欢自己的学校。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不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学生怎能喜欢或你所教的学科?有的学生所谓的学科“瘸腿”,如语文考试都是优秀,数学却不及格,难道能说这个学生的智商有问题吗?不,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你老师,对你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他不喜欢你,因此不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相处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从爱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你的学生,尽了你应有的责任,你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苏同学,他的智商很高,就是非常顽皮,从接手这个班到期中考试时,他数学考了92分,可到后来两次单元测试时都只考了40多分,上课时不听讲,课堂作业不按时交,家庭作业不做。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第一次找他谈心,他不理我,谈话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
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是因为我嫌弃他字写得太差,曾简单粗暴地把他的作业给撕了,并要他罚抄作业50遍。这导致他不喜欢我,也不高兴学数学了,要让我教的数学成绩在年级中倒数。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买了几本新本子和一支钢笔,把他带回家,和他谈心,承认老师上次粗暴地把他的作业本撕掉是错误的,并认真地指导他写好字,把数学作业补做好,愿意和他交朋友。
从这以后,他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书写也很认真,每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都是优秀,同学们还选他当小组长。实践证明,上述师爱恒等式是成立的,教师能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就爱老师、爱学科、爱学习,教师的爱就得到回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落实这一思想,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示范者和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孔子《礼记劝学》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应该把挑战当成机遇,不断学习进取,才能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阮成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大学生德育论文篇6
《德育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接着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学;责任感;亲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德育工作实效低的主要表现
1、逆反心理
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学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2、学风浮夸
一些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在作文中,在班会上,在外人来校采访,开座谈会时,他们会说上一气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空话。常常还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一些学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嘴说话,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说;校长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讲。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剥的窘态。
3、双重人格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是非分明;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消极、自私、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害怕困难、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离
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通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表现一塌糊涂。表决心、写作文堂而皇之,实际行动却差之千里。批评别人,振振有辞;轮到自己全是歪理。这些学生认为,那些好听的话,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根本没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道德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解决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过高。教育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够。德育要求起点高,讲全面。如对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大讲特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理,他们能搞清楚吗?二是德育内容在系统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现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虽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课,但是只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没有真正进行心理辅导;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组织和时间上缺乏保证。现在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于课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终是课程改革所隐含的一条主线,应该是课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会越成功,应该是课程改革与德育教育是并驾齐驱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现在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趁“课改”的同时,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认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应当强化做人教育。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多以活动的形式,不要多教条,要结合“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起
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在这些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一个人有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不断进取,才会振奋。中小学生的责任感可以通过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校园卫生,开展集体活动等来培养,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他们的惰性,并适当的予以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亲情教育
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3、开展学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为必需。在学校,多开展一些如军训、社会实践、生活磨练、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起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4、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
不满足于现状是建立一个新世纪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5、增加学生的协作教育
现在,一再强调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无疑建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一味对孩子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势必阻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通过设置情境、观看电影、资料等方法让学生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统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因此,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
6、强化学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是孩子们将来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较强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见别人取得成绩,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工作者们为之奋斗最终的目标,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汤云华。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07(3)。
大学生德育论文篇7
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还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全面论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建设职业道德的途径。
关键词: 教师 职业道德 德育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三种境界”有精彩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如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此语来描述从事教育的心路历程也十分恰当。刚出校门,带着课本知识,踌躇满志,此为第一境;实际教学中问题多多,饱受挫折,此为第二境;辗转苦思,幡然醒悟,此为第三境。第三境就是悟到教育的真谛:爱。
教育起源于爱,爱完美了教育,爱永远是人类的主题,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师爱为师德之“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爱叫敬业,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叫爱生,学生对教师的爱叫尊师。
在这里我们把师爱设定为这样的公式:
这个公式表达为:一是师生的爱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回报的,互相效应,教师鞭策、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当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理解,并且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才能充分成长。
我们施教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感情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譬如: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校园里或在路上,只要一看到教师都会深情地叫一声:“老师好”,可有的教师骑着车视而不见,“勇往直前”。
这导致学生以后再遇到到老师时也会一声不吭,这种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教师作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楷模,更应该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一个问候,都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肯定、关心、支持。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个契机,发挥教师示范、引导、教育的作用。
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就会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甚至喜欢自己的学校。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不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学生怎能喜欢或你所教的学科?有的学生所谓的学科“瘸腿”,如语文考试都是优秀,数学却不及格,难道能说这个学生的智商有问题吗?不,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你老师,对你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他不喜欢你,因此不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相处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从爱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你的学生,尽了你应有的责任,你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苏同学,他的智商很高,就是非常顽皮,从接手这个班到期中考试时,他数学考了92分,可到后来两次单元测试时都只考了40多分,上课时不听讲,课堂作业不按时交,家庭作业不做。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第一次找他谈心,他不理我,谈话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
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是因为我嫌弃他字写得太差,曾简单粗暴地把他的作业给撕了,并要他罚抄作业50遍。这导致他不喜欢我,也不高兴学数学了,要让我教的数学成绩在年级中倒数。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买了几本新本子和一支钢笔,把他带回家,和他谈心,承认老师上次粗暴地把他的作业本撕掉是错误的,并认真地指导他写好字,把数学作业补做好,愿意和他交朋友。
从这以后,他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书写也很认真,每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都是优秀,同学们还选他当小组长。实践证明,上述师爱恒等式是成立的,教师能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就爱老师、爱学科、爱学习,教师的爱就得到回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落实这一思想,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示范者和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孔子《礼记劝学》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应该把挑战当成机遇,不断学习进取,才能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阮成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大学生德育论文篇8
摘要:结合本人大学四年的点滴回忆,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评判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成这篇写在大四尾巴上的论文
关键字:开学,军训,学习,舍友,打工
时间如梭,转眼之间就临近毕业。来不及细细回味,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将与我挥手作别。回首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在平淡中回味精彩,在艰辛中享受快乐,在点滴中学会坚强,平凡的生活中闪现的是一份简简单单的真实。在大四的尾巴上,回忆四年的生活片断,只想为这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终点意味着另一个起点。不应该有太多的失落,因为曾经有过精彩,也不应该有太多的感伤,因为青春尚与我同在。年轻的生命不应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应该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新的开始
四年前那个稚嫩的脸庞模糊又清晰。背负着父母热切的期望,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我踏进了这所曾经陌生的校园。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大学报到的那时候的点滴。跨出高中,迈入大学的校门,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就是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我像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释放我的思想与灵魂。在这里,同学友爱,室友志同道合,老师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更是照顾的体贴入微。感觉我们自由了,可以飞了连呼吸到的空气都是自由的。可以下课不用必须都把时间放到自习室了,能看自己想看的书,想看到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时候,可以有自己的计划了。当入学的急切心情还未平静,学校里的各项招新活动就热烈展开了。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我们新生眼花缭乱,当时能感觉到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这里开始了。
军训是四年学习生活的开始。那个被烈日晒得就要冒烟的训练场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天的正步,跑步训练,偶尔的拉歌比赛,还有我们可爱的教练,都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还记得第一天休息的时候教练让我们坐在地上,可大家都矜持着犹豫着,教练笑着说“嫌脏是吧,不过我敢打赌,不用多了,再有一天,你们会觉得坐在地上是件很幸福的事。”事实证明教练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啊,后来的我们都恨不得教练一说休息就躺在地上啊。呵呵,军训虽然真的很累,但也是毅志和体力的提高,不是都说,没有参加过军训的人,大学就是不完美的嘛。我想我当时已经为完美的大学开了一个还不错的头。短暂的军训生活在我们最后的汇报表演中结束。虽然当年达到的标准早已忘掉。但一段美好的回忆和一份真挚的友谊仍在。
平淡生活
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许还是用平淡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生活的中心还是学习。认真地上课,认真地做作业,认真地参加考试。考过了四级接着考六级,过了计算机二级又过三级,继而又准备考研。四年的学习生活就是在不断地实现着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中度过。浸泡在自习室里每一个日子虽然单调却充实。上了十几年的学,不敢说喜欢,但绝对是不讨厌学习的。除了温馨的宿舍,我也喜欢自习室里拥挤又安静的氛围。曾几何时,自习室就像一个避风的港湾,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属于我的安全地方,没有污染没有嘈杂。喜欢坐在自习室里静静地听广播,偶尔看看窗外美丽的风景和校园里各自忙碌的同学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的过程。我的收获就是在平淡中感受学习中的充实和快乐中的成长。
每个经历过非典的人,都不会忘掉那段特别的日子。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还有每个人眼睛里流露出的恐慌。大大的白色口罩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才感觉生命原来如此脆弱。团结再一次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小小的“病毒”虽然可怕最终还是屈服了我们。这让我不能不佩服人类的伟大,也不能不去感激那些在抗击非典的战线上奋不顾身的英雄们。经历了生与死考验的我们更懂得珍惜生命和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
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中重复着同样的旋律,在不断地重复中变换着不同的音符。生活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归于平淡,而我在平淡中感受属于我的精彩。
第一个决定
也许大学四年里我都是快乐的,但真的让我觉得自己成熟了却是在决定考研并为之努力奋斗的那一年。考研,是我第一个为自己做的决定,以前的生活好像就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我也不特殊的感觉。小学,初中,高中,我都没有问过我的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甚至大学让我觉得是高中之后的必然选择,从没问过为什么。知道大三时,大家为继续考研还是找工作争论时,我才真的问自己我要是生活是什么样的,是开始准备步入社会还是给自己继续充电,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第一次认真的仔细的剖析了自己,郑重的做了考研这个决定,我也知道,觉得是自己做的,那就要自己负责,真的为自己努力一次。
考研的一年里,说不辛苦那是骗人的,但考研的我们确是幸福的,第一次真的为自己争取,愿望是那么的强烈,但也做好坦然接受失败的准备,只要真的付出了,就没什么遗憾。幸好结果是美好的,让我对生活更加的热爱。
在这一年的生活里浸透着太多的辛酸和泪水。让我相信坚强的生命就应该经受痛苦的历练,年轻的我们必须接受挑战。曾经毅然决然地决定考研,并为这个决定付出了很多很多。辛苦的准备了一年,改变了我很多很多。让我相信坚强的生命不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是应该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一辈子的财富
我是一个典型的慢热的人,蜗牛的性格,害怕被孤立,可又不敢主动去争取,怕伤害,所以宁愿躲在壳子里,是我的那些可爱的舍友,一见面就让我觉得我是被大家需要的,打开了我枯燥的壳子,让我感受到大学是多么的美好。我们每天一起起床,相伴着去上课,挤在一个床上看电影(即使我们有好几台电脑),欢呼着出去吃饭,逛街,也互相掩护着躲过老师的点名,还有晚上精彩的卧谈会………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的都是充满欢笑的,我们有只有我们才能听懂的语言,有我们共同的秘密。四年来一直那么亲密的室友,虽然马上就分开了,可这四年积下的友谊却早已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辈子的财富。
最后升华
在大四的尾巴,我把自己放逐到社会中,去一个可以和很多不同类型的人接触的西餐厅打工,一方面为毕业旅行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要去历练自己。要洗掉身上书生气。
两个月的打工生活,算是毕业生活实习吧,让我真的在心里上长大了,不再是那个胆小,爱哭的学生了。面对挑剔的顾客,我学会了忍耐;面对成功人士,我知道了自己是多么的不起眼;和外国人的对话,让我喜欢上了学英语;面对经理的教育,我知道了自己不再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这里,我只是个服务员……
就这样我不断的鼓励自己,也收获着点点滴滴属于自己的财富。打工虽然充满了艰辛收入也很微薄,但打工的经历让我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工作的艰辛更让我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让我学会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争取。
很多时候我在想,当初打工的决定是那么的正确,如今我不仅仅获得了旅游的经费,更添了一笔可贵的财富,那是未经历苦难的人所无法体会的。那种懂得如何看待和体验生活的勇气在我心底萌生、积聚,在成长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乐观。尽管生活中烦恼常常不请自来,但我从不诅咒生活,只能坦然面对,用梦想来稀释烦恼。
经验小总结
大学四年时光使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成熟了许多,写一些我对大学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总结。
第一,每周给家里打电话,因为我们的成长却意味着父母的年老。
第二,珍惜给你欢笑陪你难过的朋友,因为毕业时你就会知道是多么的不舍。
第三,永远不要忘了学习,即使上了大学我们还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永远是第一要务。
第四,充分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永远充满魅力。
别了,我的大学
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再逛逛校园,看看它今天的样子,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的和善,可爱的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自习室的门还开着,考研时候奋斗了一年的那个屋子,如今又换了新的血液,一直对那段满头苦读的日子心存感激,她让我收回了很多。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情和爱情!未来就像天空中一朵飘忽不定的云彩,而我们,从毕业这一天起,便开始了漫长的追逐云彩的旅程。明天是美好的,旅途却可能是崎岖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一份弥足珍贵的回忆,一种割舍不掉的友情,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
推荐访问:大学生 德育论文 大学生德育论文3000字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 大学生德育论文4000字 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范文 大学生德育论文2000字 大学生德育论文说身边的事 大学生德育论文3000字范文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大全 大学生德育论文提纲 大学生德育论文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