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1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8-16 11: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一、梳理拓展并设计“人生追求篇”教学体系的专题框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入脑、入心、入神地体会,如何突破教材体系很好地转化为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13篇,供大家参考。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13篇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1

一、梳理拓展并设计“人生追求篇”教学体系的专题框架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入脑、入心、入神地体会,如何突破教材体系很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重在一个“化”字。在“人生追求篇”教学体系的安排上,可以改变原有的教材体系顺序,化枯燥为有趣,应先谈人生(第三章)后谈爱国(第二章),由具体到一般效果会更好。如何将教材内容提炼成专题,如何转变传统的教与学角色,如何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大专题入手:第三章可分三个专题学习,第一专题的主题为“领悟人生真谛,端正人生态度”。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人的本质是人生理论的逻辑起点,大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生问题的理论立场和科学观点,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其教学体系框架为:(一)人是什么———人的本质(二)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生目的(三)人应当怎样活着———人生态度第二专题的主题为“增强奉献意识创造人生价值”。这一专题要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积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是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其教学体系框架应为:(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二)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与原则(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三专题的主题为“和谐人境关系追求人生幸福”。旨在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学会促进人生的和谐,体验人生幸福的巅峰状态。教学体系框架应为:(一)幸福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圆满(二)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三)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四)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五)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章可列为第四专题来教学,其主题应为“弘扬爱国传统增长建国之才”。爱国是做人的底线和大节,要合理引导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为复兴中华而发奋成才。教学体系的框架可以设计为:(一)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三)做忠诚的爱国者通过四个专题的学习要让大学生知道正确的人生目的、人活着的意义、人生幸福观、经济全球化下如何理性地爱国等重要内容。要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包括劳动实践论、社会关系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论等,要厘清“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同时让学生明白,人的本质是人生理论的逻辑起点,大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生问题的理论立场和科学观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有自然人性论、伦理人性论,现代西方的理性人性论、感性人性论、环境人性论,还要领悟经济全球化时代仍然需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二、“人生追求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

教学体系的特点在于: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问题针对性、重点突出性、难点深入性;在教学实施中具有方法灵活性、手段多样性。[3]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实就是要做好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实际的三者之间的对接、转换工作,以确保先进的知识理论能够有效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人生与爱国”的主题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可以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再创造要有全局的谋划和整体的思考。如何有效推动“人生追求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重在探寻其转化的突破路径,进一步增强“人生追求篇”的现实性与针对性,从而提出一些教学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建议。

(一)案例呈现法

2013修订版教材中,“人生追求篇”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强调理论问题意识的凸显性,基本上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着明显的教材优势,体现了教材的思想性、人生追求导向性的融合。面对这一教材优势,教师应充分肯定教材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图文并茂,让学生爱听爱学。但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有些教师平时不关注生活,不听不学不看,坚守老套式的说教模式,照本宣科填鸭式教育,难以捕捉到最新动态的生活案例充实到课堂中去,一堂课下来,教学索然无味,毫无起色,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根本收不到体系转化的成效,所以应当寓教学于生动的案例呈现中。例如,在谈到人生价值评价问题时,可以选取团中央、教育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案例。其中,贝尔、宝洁、通用等知名企业招聘人员直言:“如果面试学生和企业的价值取向不相合,我们肯定会拒绝他!”考查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和公司的理念相符,是企业招聘的趋势。这些问题也正是当代大学生特别关心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就可以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二)视频赏析法

体系转化的根本动力是课堂教学改革,这需要教学顶层设计与师生课堂模式创新相结合。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指出,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深入研究教材体系中涵盖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加工提炼,整理出核心层次的观念、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结合实际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达到依据内容的逻辑安排教学、改进教学的目的、深化教育教学理念。如何使教材重难点清晰化,关键就是要选取典型视频来冲击学生的视觉,无论什么类型的学生,都能从视频资料的欣赏中捕捉到知识的能量和信息,也更易于实现体系的转化。比如,在学习全球化与理性爱国时,可以选取“2013中国航母”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回放,学生既能理解中国航母的制造由可望而不可及成为今天的现实,让美国震惊的同时,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也能体会到今日的中国已非同昔比,大国地位的提升,发展势头如此迅猛,中国正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递着和平发展的正能量,怎会让人不去热爱呢?

(三)元素内化法

人生追求与理性爱国,说来容易做来难。在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尽管大学生不一定能达到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的人生三大境界,尤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独生子女“小太阳”式的教养、放任式思维的个性发展、强信息化的捕捉能力,促成了这一群体的独特品格,经常出现少年不愉,青年焦虑,在分数指挥棒下使一些学生处于边缘化境地,很可能沦为低分学生,但低分学生绝不等于问题学生,而是各有千秋,共存于同一个地球村———课堂。思政课教师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想将教材体系的优势发挥得更好,也需要转化到教学体系中来,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多听有经验教师的授课,领悟他人的思路脉络,取长补短,而且多吸收那些引人入胜的“出彩亮点”内化为自身课堂的新鲜元素,更新知识结构,精心设计好自己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和听讲。不向同仁学习,不听课不交流、闭门造车很难提升自己对体系转化的掌控力度。比如,谈人生时少不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他的话“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正激励着许多人奋进。“2014年出彩中国人”栏目的推出也是极好的教学素材;谈爱国时一定要理性,应正视中日关系矛盾的焦点,不应仅靠“抵制日货”、“凡日必斥”地排外而陷入冲动爱国的误区。

三、“人生追求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成效

首先,在教学体系的形成和转化中,要将人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加强人生第二课堂的教育,那就是要将目前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知行统一”的双途径,着力开拓学生实践人生的新课堂。其次,对学生的人生追求与爱国教育其核心点在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我们增强人生与爱国教育主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人生追求篇教材内容的转化,而且在教学方法中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人生修养,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积极紧扣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脉搏,使得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沐浴在人生长河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间,积极为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言献策,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发挥我们“人生追求”中的正能量。实践教学过程显示,“人生追求篇”的理论课如果单纯依靠教材和课堂,不能将学生的思想人生与其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就会枯燥无味,难见成效。要想收到成效,应倡导教师带学生深入到贫困山区体验人生的艰幸;到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感受人生幸福与不幸;到爱国教育基地去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到抗灾抢险一线和祖国边防去真正领悟新时期如何爱国,从而可以唤起当代大学生勿忘历史、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高唱国歌昭示中国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坚定信心;不断激励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2

大学生做为时代的一个人才主力军,对人生环境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地位。大学生既有梦想,又有追求,同时又有一些自负。担心。恐惧与迷茫。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这是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 从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就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特长。优势劣势有正确的把握。

2、良好的交际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并没有掌握,所以你必须重新学。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 有人说大学生在二十八岁以前吃专业饭,二十八岁以后靠人脉吃饭。无形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际交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决不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 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能力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

4、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态,善代挫折勇于面对是良师,是益友,因为挫折与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当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一定会有许多不适应,加上工作的压力与挫折,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点?就需要自己的调整与勇敢面对。对自己不满得人和无加以客观的对待,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发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勇敢面对,并从挫折中汲取教训,自己才能吃一趼,长一智。以后才会有长途的发展,才有进步。

5、拥有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长处。人们都说要样样通,更要几样更通,坚决反对样样通通,样样松。由此可见,一技之长是必须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那么他们肯定会有自卑心理,觉得技不如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经营自己的短处回是你的人生贬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灵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士。

6、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在社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竞争有善于竞争。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社会,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参与竞争能力。正确认识竞争,正确的竞争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必不可少。正确的竞争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竞争。正确认识合作,合作是某几个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俗话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 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合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团结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

7、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国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要有 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 的信念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达完美,伟大的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现在有四种不同的:

一、光宗耀组型,考取功名,为家族增光,显耀四邻。

二、自我奋斗型,时时处处为自己将来的美好前程着想,这类人没有丧失自我,但过于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

三、为他人活者型,这类人富于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为历史所赞颂。

四、为国增光型,这类人把子自己的出发点建立在国家的兴旺上,名族的兴盛基础之上象年轻时的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无规不成方圆,但规则又离不开道德的维护。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败只地,良好的道德修养遇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形式,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协调,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总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一个新新力量,也是时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泽东说过 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上的论述是所必须具备的,但是一个大学生只有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为的大学生,武装自己,随时迎接时代的挑战吧。首先,责任与理想联系在一起。理想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是人的主心骨。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基础,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就无从谈起;理想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3

一、梳理拓展并设计“人生追求篇”教学体系的专题框架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入脑、入心、入神地体会,如何突破教材体系很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重在一个“化”字。在“人生追求篇”教学体系的安排上,可以改变原有的教材体系顺序,化枯燥为有趣,应先谈人生(第三章)后谈爱国(第二章),由具体到一般效果会更好。如何将教材内容提炼成专题,如何转变传统的教与学角色,如何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大专题入手:第三章可分三个专题学习,第一专题的主题为“领悟人生真谛,端正人生态度”。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人的本质是人生理论的逻辑起点,大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生问题的理论立场和科学观点,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其教学体系框架为:(一)人是什么———人的本质(二)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生目的(三)人应当怎样活着———人生态度第二专题的主题为“增强奉献意识创造人生价值”。这一专题要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积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是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其教学体系框架应为:(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二)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与原则(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三专题的主题为“和谐人境关系追求人生幸福”。旨在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学会促进人生的和谐,体验人生幸福的巅峰状态。教学体系框架应为:(一)幸福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圆满(二)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三)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四)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五)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章可列为第四专题来教学,其主题应为“弘扬爱国传统增长建国之才”。爱国是做人的底线和大节,要合理引导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为复兴中华而发奋成才。教学体系的框架可以设计为:(一)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三)做忠诚的爱国者通过四个专题的学习要让大学生知道正确的人生目的、人活着的意义、人生幸福观、经济全球化下如何理性地爱国等重要内容。要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包括劳动实践论、社会关系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论等,要厘清“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同时让学生明白,人的本质是人生理论的逻辑起点,大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生问题的理论立场和科学观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有自然人性论、伦理人性论,现代西方的理性人性论、感性人性论、环境人性论,还要领悟经济全球化时代仍然需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二、“人生追求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

教学体系的特点在于: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问题针对性、重点突出性、难点深入性;在教学实施中具有方法灵活性、手段多样性。[3]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实就是要做好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实际的三者之间的对接、转换工作,以确保先进的知识理论能够有效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人生与爱国”的主题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可以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再创造要有全局的谋划和整体的思考。如何有效推动“人生追求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重在探寻其转化的突破路径,进一步增强“人生追求篇”的现实性与针对性,从而提出一些教学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建议。

(一)案例呈现法

2013修订版教材中,“人生追求篇”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强调理论问题意识的凸显性,基本上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着明显的教材优势,体现了教材的思想性、人生追求导向性的融合。面对这一教材优势,教师应充分肯定教材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图文并茂,让学生爱听爱学。但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有些教师平时不关注生活,不听不学不看,坚守老套式的说教模式,照本宣科填鸭式教育,难以捕捉到最新动态的生活案例充实到课堂中去,一堂课下来,教学索然无味,毫无起色,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根本收不到体系转化的成效,所以应当寓教学于生动的案例呈现中。例如,在谈到人生价值评价问题时,可以选取团中央、教育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案例。其中,贝尔、宝洁、通用等知名企业招聘人员直言:“如果面试学生和企业的价值取向不相合,我们肯定会拒绝他!”考查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和公司的理念相符,是企业招聘的趋势。这些问题也正是当代大学生特别关心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就可以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二)视频赏析法

体系转化的根本动力是课堂教学改革,这需要教学顶层设计与师生课堂模式创新相结合。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指出,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深入研究教材体系中涵盖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加工提炼,整理出核心层次的观念、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结合实际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达到依据内容的逻辑安排教学、改进教学的目的、深化教育教学理念。如何使教材重难点清晰化,关键就是要选取典型视频来冲击学生的视觉,无论什么类型的学生,都能从视频资料的欣赏中捕捉到知识的能量和信息,也更易于实现体系的转化。比如,在学习全球化与理性爱国时,可以选取“2013中国航母”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回放,学生既能理解中国航母的制造由可望而不可及成为今天的现实,让美国震惊的同时,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也能体会到今日的中国已非同昔比,大国地位的提升,发展势头如此迅猛,中国正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递着和平发展的正能量,怎会让人不去热爱呢?

(三)元素内化法

人生追求与理性爱国,说来容易做来难。在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尽管大学生不一定能达到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的人生三大境界,尤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独生子女“小太阳”式的教养、放任式思维的个性发展、强信息化的捕捉能力,促成了这一群体的独特品格,经常出现少年不愉,青年焦虑,在分数指挥棒下使一些学生处于边缘化境地,很可能沦为低分学生,但低分学生绝不等于问题学生,而是各有千秋,共存于同一个地球村———课堂。思政课教师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想将教材体系的优势发挥得更好,也需要转化到教学体系中来,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多听有经验教师的授课,领悟他人的思路脉络,取长补短,而且多吸收那些引人入胜的“出彩亮点”内化为自身课堂的新鲜元素,更新知识结构,精心设计好自己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和听讲。不向同仁学习,不听课不交流、闭门造车很难提升自己对体系转化的掌控力度。比如,谈人生时少不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他的话“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正激励着许多人奋进。“2014年出彩中国人”栏目的推出也是极好的教学素材;谈爱国时一定要理性,应正视中日关系矛盾的焦点,不应仅靠“抵制日货”、“凡日必斥”地排外而陷入冲动爱国的误区。

三、“人生追求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成效

首先,在教学体系的形成和转化中,要将人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加强人生第二课堂的教育,那就是要将目前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知行统一”的双途径,着力开拓学生实践人生的新课堂。其次,对学生的人生追求与爱国教育其核心点在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我们增强人生与爱国教育主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人生追求篇教材内容的转化,而且在教学方法中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人生修养,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积极紧扣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脉搏,使得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沐浴在人生长河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间,积极为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言献策,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发挥我们“人生追求”中的正能量。实践教学过程显示,“人生追求篇”的理论课如果单纯依靠教材和课堂,不能将学生的思想人生与其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就会枯燥无味,难见成效。要想收到成效,应倡导教师带学生深入到贫困山区体验人生的艰幸;到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感受人生幸福与不幸;到爱国教育基地去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到抗灾抢险一线和祖国边防去真正领悟新时期如何爱国,从而可以唤起当代大学生勿忘历史、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高唱国歌昭示中国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坚定信心;不断激励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4

大学生做为时代的一个人才主力军,对人生环境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地位。大学生既有梦想,又有追求,同时又有一些自负。担心。恐惧与迷茫。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这是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 从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就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特长。优势劣势有正确的把握。

2、良好的交际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并没有掌握,所以你必须重新学。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 有人说大学生在二十八岁以前吃专业饭,二十八岁以后靠人脉吃饭。无形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际交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决不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 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能力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

4、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态,善代挫折勇于面对是良师,是益友,因为挫折与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当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一定会有许多不适应,加上工作的压力与挫折,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点?就需要自己的调整与勇敢面对。对自己不满得人和无加以客观的对待,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发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勇敢面对,并从挫折中汲取教训,自己才能吃一趼,长一智。以后才会有长途的发展,才有进步。

5、拥有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长处。人们都说要样样通,更要几样更通,坚决反对样样通通,样样松。由此可见,一技之长是必须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那么他们肯定会有自卑心理,觉得技不如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经营自己的短处回是你的人生贬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灵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士。

6、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在社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竞争有善于竞争。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社会,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参与竞争能力。正确认识竞争,正确的竞争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必不可少。正确的竞争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竞争。正确认识合作,合作是某几个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俗话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 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合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团结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

7、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国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要有 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 的信念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达完美,伟大的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现在有四种不同的:

一、光宗耀组型,考取功名,为家族增光,显耀四邻。

二、自我奋斗型,时时处处为自己将来的美好前程着想,这类人没有丧失自我,但过于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

三、为他人活者型,这类人富于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为历史所赞颂。

四、为国增光型,这类人把子自己的出发点建立在国家的兴旺上,名族的兴盛基础之上象年轻时的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无规不成方圆,但规则又离不开道德的维护。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败只地,良好的道德修养遇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形式,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协调,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总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一个新新力量,也是时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泽东说过 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上的论述是所必须具备的,但是一个大学生只有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为的大学生,武装自己,随时迎接时代的挑战吧。首先,责任与理想联系在一起。理想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是人的主心骨。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基础,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就无从谈起;理想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5

摘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读书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养成和社会适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目前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唤起大学生的读书意识,并且为了让大家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组织了此次对于大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

大学生 读书 浅阅读 娱乐

一、大学生的读书现状

现状一:大学生读书时间少。

对本院大一到大四100名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1小时,只有3%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2小时,其余63%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都少于1小时。

现状二:大学生读书类型多样。

在对大学生读书内容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选择了经济管理类图书,这与我们学校是一个财经类大学有极大的关系,22%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性图书,如漫画、时尚杂志等,一名大三学生解释说:“平时课业负担很重,读书时间本来就比较少,读这些休闲类书籍能让我放松下来,给自己减减压”。20%的学生选择了经典名著类别的书籍,他们认为这些书籍是真正的精华,能让他们汲取到真正的养分。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军事类、历史性读物、时政书籍的学生也有不少。现状三:大学生读书功利性强。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逐渐加强。很多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占书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这些书籍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书籍、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考研书籍、BEC、TOEFL、IELTS等考试书籍最受青睐。在课外读书时间中,这类书籍也已经成为了首眩不难发现,这些书籍中大部分与英语有关。在走访几家大型书店时也发现,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最畅销的也往往是各类备考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读书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要的。

现状四:阅读渠道多样,电子阅读成为时尚。

在“你通过什么方式阅读?”的问题上,44%的同学选择了从图书馆借阅,20%的学生选择自己购买,21%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渠道。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扩大阅读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从结果中也明显地发现电子阅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书籍,并悄然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现状五:快餐式“浅阅读”渐成风尚。

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根据这些年的有关报道,大致可以归结为:一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在对我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承认自己的阅读比较快餐化,通常以浏览为主。仅有少数学生对自己比较偏爱的读书会精读甚至重复读。

通过以上调查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生活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忧的是在读书内容、读书方式的选择上以及在读书时间的分配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造成这种读书现状的原因的思考。

二、大学生读书现状成因分析

1、网络和休闲娱乐挤占了大部分读书时间。

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们不再满足象牙塔里单调的读书生活,他们的业余时间被各种娱乐活动所占据。如今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如网上聊天、网络游戏、KTV、电影、旅游等等。除论此之外,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也日益丰富,男女朋友、各种老乡会、学生社团活动层出不穷,这让刚刚从高压式应试教育禁锢中挣脱出来的大学生们眼前一亮,不觉陶醉其间、乐此不疲,如此一来,阅读时间更为大大减少。

2、课业负担重也是大学生读书较少的原因之一。

当今大学生课外阅读较少的原因还有课程偏多,再加上不少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外语、学计算机等,使得他们读书时间自然减少。就拿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来说,一走进大二,各种考试接踵而至,计算机二机,英语四级,英语六级,托业,托福,BEC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试,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考试前的准备、各种补习班,消耗掉的不单单是时间,更是心血。毕竟,这些考试决定着自己的前途命运。为了美好的前程牺牲点读书时间,这笔账不管谁来算都是划得来的。

2、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读书功利性的直接原因。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大学生读书目的越来越实际。他们是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的,已经习惯了考什么学什么,因而他们在读书之前总是先考虑这本书对自己是否实用,显得十分急功近利。这和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例如很多招聘单位青睐那些拥有英语四六证书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压力,迫使大学生为了与招聘单位要求相符而读书,这无疑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功利性。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广泛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有益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读书现状,我们有责任进行反思,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三、启示与思考

(一)学校方面

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学校方面责无旁贷,学校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他们明确读书的目的,实现课外阅读的多样化、合理化,真正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提高素质。

1、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阅读主阵地。

如今,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频繁的社团活动占用了学生很多课余时间,使他们用于读书的时间相对减少。如果学校也能组织一些读书方面的社团活动,这对大学生的阅读生活无疑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如定期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读书汇报会、读书演讲会等,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读书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让他们在活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久而久之,积极健康的阅读活动自然成了引领学生人生导向的主阵地,在学校德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性功能。

图书馆是学生读书的最佳场所。图书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提升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开放性功能。为了让学生在图书馆中的。阅读收获最大,学校应该不断丰富图书馆的书目种类,增加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严格图书馆的借阅制度。使学生在这里得到诗意的栖居,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2、完善考核制度,把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

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瞬间,所有从高考的独木桥中挤过来的学子们都暂时松了一口气,以为从此告别题海,迈向新的天地。没想到进入大学不久,高三的一幕重新上演,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再一次被题海所淹没。因此,完善考核制度也是高校改革的当务之急,如学校可以增加选修科目,减少必修科目,或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以便让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不只做学习的工具和考试的机器,而是做一个有思想有观点有理想有道德的发展中的人。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读书的选择、读书的方式上直接决定着读书的效果。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是立足自己的发展,还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读书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抓住点滴时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有人把没有时间当作不读书的理由,其实这只是借口。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我们无须像欧阳修那样连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也不放过,也不用像董仲舒那样“三年不窥园”地苦读,我们只要从那些毫无意义的网络游戏、休闲娱乐中解放出来,就会拥有更多的读书时间。因为网络只是虚拟空间,它给人带来的快乐毕竟是短暂的,只有读书带给人的才是终身的享受;而人沉溺于休闲娱乐中久了,也容易玩物丧志,只有读书终能启迪人的心志,使人变得高尚。

2、树立远大理想,克服读书的功利性。

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单单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因此那些考什么就读什么的做法,只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人不能只盯着个人的前途,只有把眼光放远,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后来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铸就了大国总理的不朽风范。因此我们不能只想着毕业后找一份事做,而应该先想着会一个高尚的人。克服了功利性目的,那么可选择的阅读范围就会广阔得多,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2、培养广泛兴趣,不断完善阅读结构。

“读书就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博采众长。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校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了重专业轻素质、重消遣轻理论、重“畅销”轻经典的倾向,这样的阅读倾向和阅读结构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阅读结构,专业理论书籍要阅读,经典名著更要阅读,因为能成为经典的名著,浓缩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语言,它让我们走进高尚,远离低俗。休闲娱乐不是不可以阅读,但决不能让休闲娱乐左右我们的价值取向。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我们读书既要广泛又要精选,既要博采又要专攻,使阅读跟得上时代的节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语:

调查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调查中显示的不仅仅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数据,它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阅读理念,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关注,阅读更应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行为,除了学校和学生,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一个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浓郁的读书氛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553年起,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就是向大众,尤其是向青少年推广读书活动。身在热爱读书的国度,身在书香四溢的大学校园,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发展,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6

摘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读书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养成和社会适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目前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唤起大学生的读书意识,并且为了让大家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组织了此次对于大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

大学生 读书 浅阅读 娱乐

一、大学生的读书现状

现状一:大学生读书时间少。

对本院大一到大四100名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1小时,只有3%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2小时,其余63%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都少于1小时。

现状二:大学生读书类型多样。

在对大学生读书内容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选择了经济管理类图书,这与我们学校是一个财经类大学有极大的关系,22%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性图书,如漫画、时尚杂志等,一名大三学生解释说:“平时课业负担很重,读书时间本来就比较少,读这些休闲类书籍能让我放松下来,给自己减减压”。20%的学生选择了经典名著类别的书籍,他们认为这些书籍是真正的精华,能让他们汲取到真正的养分。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军事类、历史性读物、时政书籍的学生也有不少。现状三:大学生读书功利性强。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逐渐加强。很多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占书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这些书籍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书籍、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考研书籍、BEC、TOEFL、IELTS等考试书籍最受青睐。在课外读书时间中,这类书籍也已经成为了首眩不难发现,这些书籍中大部分与英语有关。在走访几家大型书店时也发现,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最畅销的也往往是各类备考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读书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要的。

现状四:阅读渠道多样,电子阅读成为时尚。

在“你通过什么方式阅读?”的问题上,44%的同学选择了从图书馆借阅,20%的学生选择自己购买,21%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渠道。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扩大阅读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从结果中也明显地发现电子阅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书籍,并悄然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现状五:快餐式“浅阅读”渐成风尚。

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根据这些年的有关报道,大致可以归结为:一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在对我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承认自己的阅读比较快餐化,通常以浏览为主。仅有少数学生对自己比较偏爱的读书会精读甚至重复读。

通过以上调查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生活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忧的是在读书内容、读书方式的选择上以及在读书时间的分配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造成这种读书现状的原因的思考。

二、大学生读书现状成因分析

1、网络和休闲娱乐挤占了大部分读书时间。

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们不再满足象牙塔里单调的读书生活,他们的业余时间被各种娱乐活动所占据。如今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如网上聊天、网络游戏、KTV、电影、旅游等等。除论此之外,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也日益丰富,男女朋友、各种老乡会、学生社团活动层出不穷,这让刚刚从高压式应试教育禁锢中挣脱出来的大学生们眼前一亮,不觉陶醉其间、乐此不疲,如此一来,阅读时间更为大大减少。

2、课业负担重也是大学生读书较少的原因之一。

当今大学生课外阅读较少的原因还有课程偏多,再加上不少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外语、学计算机等,使得他们读书时间自然减少。就拿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来说,一走进大二,各种考试接踵而至,计算机二机,英语四级,英语六级,托业,托福,BEC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试,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考试前的准备、各种补习班,消耗掉的不单单是时间,更是心血。毕竟,这些考试决定着自己的前途命运。为了美好的前程牺牲点读书时间,这笔账不管谁来算都是划得来的。

2、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读书功利性的直接原因。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大学生读书目的越来越实际。他们是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的,已经习惯了考什么学什么,因而他们在读书之前总是先考虑这本书对自己是否实用,显得十分急功近利。这和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例如很多招聘单位青睐那些拥有英语四六证书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压力,迫使大学生为了与招聘单位要求相符而读书,这无疑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功利性。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广泛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有益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读书现状,我们有责任进行反思,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三、启示与思考

(一)学校方面

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学校方面责无旁贷,学校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他们明确读书的目的,实现课外阅读的多样化、合理化,真正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提高素质。

1、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阅读主阵地。

如今,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频繁的社团活动占用了学生很多课余时间,使他们用于读书的时间相对减少。如果学校也能组织一些读书方面的社团活动,这对大学生的阅读生活无疑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如定期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读书汇报会、读书演讲会等,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读书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让他们在活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久而久之,积极健康的阅读活动自然成了引领学生人生导向的主阵地,在学校德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性功能。

图书馆是学生读书的最佳场所。图书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提升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开放性功能。为了让学生在图书馆中的。阅读收获最大,学校应该不断丰富图书馆的书目种类,增加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严格图书馆的借阅制度。使学生在这里得到诗意的栖居,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2、完善考核制度,把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

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瞬间,所有从高考的独木桥中挤过来的学子们都暂时松了一口气,以为从此告别题海,迈向新的天地。没想到进入大学不久,高三的一幕重新上演,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再一次被题海所淹没。因此,完善考核制度也是高校改革的当务之急,如学校可以增加选修科目,减少必修科目,或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以便让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不只做学习的工具和考试的机器,而是做一个有思想有观点有理想有道德的发展中的人。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读书的选择、读书的方式上直接决定着读书的效果。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是立足自己的发展,还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读书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抓住点滴时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有人把没有时间当作不读书的理由,其实这只是借口。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我们无须像欧阳修那样连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也不放过,也不用像董仲舒那样“三年不窥园”地苦读,我们只要从那些毫无意义的网络游戏、休闲娱乐中解放出来,就会拥有更多的读书时间。因为网络只是虚拟空间,它给人带来的快乐毕竟是短暂的,只有读书带给人的才是终身的享受;而人沉溺于休闲娱乐中久了,也容易玩物丧志,只有读书终能启迪人的心志,使人变得高尚。

2、树立远大理想,克服读书的功利性。

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单单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因此那些考什么就读什么的做法,只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人不能只盯着个人的前途,只有把眼光放远,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后来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铸就了大国总理的不朽风范。因此我们不能只想着毕业后找一份事做,而应该先想着会一个高尚的人。克服了功利性目的,那么可选择的阅读范围就会广阔得多,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2、培养广泛兴趣,不断完善阅读结构。

“读书就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博采众长。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校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了重专业轻素质、重消遣轻理论、重“畅销”轻经典的倾向,这样的阅读倾向和阅读结构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阅读结构,专业理论书籍要阅读,经典名著更要阅读,因为能成为经典的名著,浓缩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语言,它让我们走进高尚,远离低俗。休闲娱乐不是不可以阅读,但决不能让休闲娱乐左右我们的价值取向。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我们读书既要广泛又要精选,既要博采又要专攻,使阅读跟得上时代的节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语:

调查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调查中显示的不仅仅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数据,它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阅读理念,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关注,阅读更应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行为,除了学校和学生,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一个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浓郁的读书氛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553年起,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就是向大众,尤其是向青少年推广读书活动。身在热爱读书的国度,身在书香四溢的大学校园,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发展,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7

《中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学生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宁愿走路回家,而不愿坐爸爸的自行车回家?宁愿花一个小时弄一个所谓的发型,而不愿花一点时间到学习上?动不动就是骂人的话,和他们聊天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谁家有钱,过生日买高档礼品,双休日或假期往休闲娱乐场所跑――他们注意的就是谁家有钱,谁穿得时尚,有钱就是最好,没钱就什么都不是,喜欢攀比。现实让人可怕,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本该纯净的心灵有了这么多世俗的东西?

原因是社会上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不良影响。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青少年都变得不那么纯真了。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排斥心理较强,对正统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态;另一个是主体意识较强,以我为中心。易产生自满情绪,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 加强理论指导,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发挥政治课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学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开始具有独立意识,但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行为上开始模仿成人。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自我约束力较差,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纪律上尤为突出。不少学生还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不知互相谦让、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为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划分一些是非界线,让学生明白、懂得、学会分辨是非,懂得礼让在先,明白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的重要性。既要大力提倡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又要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人追求。

2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在改革的的大潮中,社会上难免会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一名学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课下与这名学生在交流时,他还列举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实例,论证他的看法,还说跟他有一样看法的同学不在少数。针对这种状况,专门拿出一节课列出以下专题:[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4]不要让他人贿赂你自己。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家长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转变了某些家长“以钱奖学生”的认识和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充分发挥父母的引导管理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学会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除了做好孩子的表帅之外,还应当告诉我们的孩子: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与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他必定成天想着如何防止他人算计,因此,他的人生之旅,一定是“苦海无边”,暗无天日。一个正直、善良、真诚的人,多数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虽然不能保证他永远不会受伤,但在多数时候,他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我们家长还应经常提醒孩子:要学会勤奋,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踏实和勤奋便是最起码的美德,学会勤奋,就是拒绝好逸恶劳,就是学会自食其力。要让孩子学会富有爱心和勇于承担责任。

现在的家庭教育管理中,许多家长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说教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孩子的逆反,使得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少爱心。所以,要建议我们的学生家长,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学会用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去教育管理我们的孩子。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成为这样一个理想状态:不但要增长孩子的智慧,也要丰富孩子的感情;不但要培养孩子追求理想和自由的愿望,也要提升孩子承担责任的信心和勇气。要让孩子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就得让孩子知道: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会变得日益功利和短视,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放松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或为了逃避学习,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在学习生活中,也会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沾沾自喜,造成学习退步。也会被青春期的冲动陷入早恋,而耽误学习。还会出现遇事不能冷静、客观,缺少理智。生活便会失去应有的宁静与从容,甚至很少有朋友。当孩子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时,当家庭教育管理适合我们的孩子时,孩子不但听从于客观规律的指引,也听从于内心灵魂的召唤。就会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真正用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来。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和家庭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8

40后的一代,是自我价值观体现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爱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更是容易激起共鸣的一个天然条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点,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策。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我们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必经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就是法律法规,所以,要用法律的权威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因此实体法、程序法和宪法的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4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梦。1,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2,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4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9

《中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学生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宁愿走路回家,而不愿坐爸爸的自行车回家?宁愿花一个小时弄一个所谓的发型,而不愿花一点时间到学习上?动不动就是骂人的话,和他们聊天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谁家有钱,过生日买高档礼品,双休日或假期往休闲娱乐场所跑――他们注意的就是谁家有钱,谁穿得时尚,有钱就是最好,没钱就什么都不是,喜欢攀比。现实让人可怕,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本该纯净的心灵有了这么多世俗的东西?

原因是社会上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不良影响。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青少年都变得不那么纯真了。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排斥心理较强,对正统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态;另一个是主体意识较强,以我为中心。易产生自满情绪,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 加强理论指导,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发挥政治课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学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开始具有独立意识,但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行为上开始模仿成人。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自我约束力较差,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纪律上尤为突出。不少学生还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不知互相谦让、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为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划分一些是非界线,让学生明白、懂得、学会分辨是非,懂得礼让在先,明白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的重要性。既要大力提倡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又要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人追求。

2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在改革的的大潮中,社会上难免会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一名学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课下与这名学生在交流时,他还列举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实例,论证他的看法,还说跟他有一样看法的同学不在少数。针对这种状况,专门拿出一节课列出以下专题:[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4]不要让他人贿赂你自己。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家长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转变了某些家长“以钱奖学生”的认识和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充分发挥父母的引导管理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学会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除了做好孩子的表帅之外,还应当告诉我们的孩子: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与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他必定成天想着如何防止他人算计,因此,他的人生之旅,一定是“苦海无边”,暗无天日。一个正直、善良、真诚的人,多数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虽然不能保证他永远不会受伤,但在多数时候,他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我们家长还应经常提醒孩子:要学会勤奋,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踏实和勤奋便是最起码的美德,学会勤奋,就是拒绝好逸恶劳,就是学会自食其力。要让孩子学会富有爱心和勇于承担责任。

现在的家庭教育管理中,许多家长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说教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孩子的逆反,使得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少爱心。所以,要建议我们的学生家长,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学会用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去教育管理我们的孩子。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成为这样一个理想状态:不但要增长孩子的智慧,也要丰富孩子的感情;不但要培养孩子追求理想和自由的愿望,也要提升孩子承担责任的信心和勇气。要让孩子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就得让孩子知道: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会变得日益功利和短视,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放松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或为了逃避学习,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在学习生活中,也会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沾沾自喜,造成学习退步。也会被青春期的冲动陷入早恋,而耽误学习。还会出现遇事不能冷静、客观,缺少理智。生活便会失去应有的宁静与从容,甚至很少有朋友。当孩子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时,当家庭教育管理适合我们的孩子时,孩子不但听从于客观规律的指引,也听从于内心灵魂的召唤。就会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真正用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来。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和家庭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10

50后的一代,是自我价值观体现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爱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更是容易激起共鸣的一个天然条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点,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策。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我们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必经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就是法律法规,所以,要用法律的权威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因此实体法、程序法和宪法的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5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3,人生如梦。6,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5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11

50后的一代,是自我价值观体现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爱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更是容易激起共鸣的一个天然条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点,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策。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我们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必经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就是法律法规,所以,要用法律的权威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因此实体法、程序法和宪法的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5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3,人生如梦。6,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5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12

40后的一代,是自我价值观体现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爱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更是容易激起共鸣的一个天然条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点,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策。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我们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必经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就是法律法规,所以,要用法律的权威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因此实体法、程序法和宪法的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4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梦。1,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2,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4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浅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修论文优秀篇13

一、孟子思想要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首先,是“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守护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满足自己必要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物质欲望,避免欲壑难填。在孟子看来,物质欲望不多的人,即使善心有一定的丧失,也不会丧失太多;而物质欲望很强的人,即使他的善心还能保存一些,肯定也不会保存太多。孟子非常强调过多的物质欲望对人生修养的羁绊,甚至损害。从生活经验来看,物质欲望过多,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不仅会损害自己的人生修养,对国家和人民也是灾难。其次,是“思诚”。要修养自己的德性,必须要“诚”。孟子把“诚”的地位提的非常高,认为是“天之道”,告知人们必须要追求“诚”,即“思诚”。善是人们追求“诚”的基石,要真诚地、专心致志地去发展壮大自己的善的萌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有善端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最后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道德的境界。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心伟大刚强的气,必须用道义去培养,而且不能有一点点的伤害,只有这样才能充塞于天地之间。我们在生活中对“浩然之气”的培养,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揠苗助长,而是需要在生活点滴中不断地积累,用一生去培养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气质。那些宁愿在艰苦地区工作,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民公仆,正是在践行“浩然之气”,传播正能量。

二、孟子思想要义对当今政治文化建设的启迪意义

孟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孟子思想的最终目的,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进一步推广到政治中去,即“仁政”。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德性,让自己心中那个善的端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抵御一切的不正之风。同时,中国共产党员还应当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尽一个党员的应有职责。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如何把这种善心、仁的思想推向政治实践呢?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和先养后教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源远流长。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社稷和君主相比较而言,人民在社会中最为重要,是最有价值的主体。孟子对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认识,主要是看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与表达,这是构成君权的基础。人民是国家、君主存在的理由和唯一根据。国家、君主的设立,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所以,施政者的行为必须与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符合,竭心尽力为人民服务。孟子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不仅是理论,还有具体、务实的措施。孟子非常重视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并且还设计出一套具体的经济措施。孟子认为,普通的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民以食为天”,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和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如果因为统治者不体恤民情无法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导致人们铤而走险,等他们犯罪了再去实施刑罚,这就等于是设置罗网来陷害普通老百姓。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推荐访问:人生观 价值观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