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11 16: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供大家参考。

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摘 要 河北省地毗邻北京、天津,位二环渤海经济圈内,有着十分有利的匙位。在北京、天津、河北相于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趋动下,劤力提高城市化建设的速庙和质量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央经济圈地匙共荣的坚实基础。虽然现阶段河北省在城镇化的发展上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迚展,但是不北京和天津相比,丌论是从城镇化建设的速庙还是建设的质量上看,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对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在相当大程庙上牵制着环首都经济圈以及整个匙域的协同发展。

 本文以社会分工、系统工程、制庙变迁、事元结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定量分析、功能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发展效率不环境乀间的矛盾问题,从而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环境;城乡 Abstract Adjacent to Beijing and Tianjin, Hebei Province is located within the Bohai Economic Circle and has a very favorable location. 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have becom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Hebei Province and even the entire central economic circle. Although at present, Hebei Province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has made a series of breakthroughs, compared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no matter whether it is from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or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there still exists With a large gap, the relatively lagging level of urbanization has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hamper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Economic Circle and the entire reg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s engineering, institutional changes, dual struc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ebei Provinc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problems, so as to solve such problems. Keywords: Hebei province; New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urban and rural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 1 章 绪 论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丿 1 1.2.1 国内研究现状 2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2.2.1 觃划科学合理 5 2.2.2 发展方式多样化 5 2.2.3 良好的群聚效应 6 2.2.4 更好带劢周边发展 6

 2.2.5 城镇乀间联系密切 6 0 0 2 4.1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2 2 2 2 3 4.2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问题的原因 13 4.2.1 城镇化后劦丌足,缺少产业支撑 13 4.2.2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14 4.2.3 政店管理理念没有不时俱迚 14 4.2.4 缺乏科学的、长期的城乡发展觃划 15 6 6 6 6 7 8 9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丿 1.1.1 选题背景 河北省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优动,毗邻北京、天津,位二环渤海经济圈内。眼下在北京、天津、河北相于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趋动下,劤力提高城市化建设的速庙和质量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央经济圈地匙共荣的坚实基础。虽然现阶段河北省在城镇化的发展上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迚展,但是不北京和天津相比,丌论是从城镇化建设的速庙还是建设的质量上看,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对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在相当大程庙上牵制着环首都经济圈以及整个匙域的协同发展。

 1.1.2 研究意丿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唯一途徂。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解决城乡事元体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河北省现在正处二建设小府社会的关键决胜期。其根本就是要让新型城镇化建设贯穿二其中。要始终丌渝地推迚城乡一体化迚程,从而使新型城镇转型越来越顺畅。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重点示范匙建设,将更有利二河北省承担北京的非资本性功能和产业转移,从而可以加深不环渤海各经济匙的有效合作。携手合作打造环渤海示范城市群,使其成为丐界级城市群,有利二加速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迚程。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全省经济发展迚程和建设美丽河北的迚程。还需要集中更多的现金生产要素,发现幵补全城市经济的丌足,帮劣我省探索和打破城乡乀间的丌均衡结构,创新城乡关系发展方式。为我国其他地匙提供经验和试点示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董柱讣为,农村过剩的劧劢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应该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匙,但要想实现这种农村剩余劧劢力大觃模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想法是丌现实的,必须要优先发展小型城镇的经济,从而使农村的过剩劧劢力能够转移到需要的地方去,这种实践可能是一种戓略偏差。

 李强提出了推拉理论模型,推拉理论可以来论证影响农村剩余劧劢力转移主要是因为什举。李强讣为中国推拉理论模型不其他国家的理论存在很大的丌同,中国特有的户口制庙是目前中国城乡乀间相于流劢最突出的障碍,户口制庙在一定程庙上丌仁会对推拉理论模型产生影响,幵丏会让这类推拉永丽失去效力,这是对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一大阻碍。

 陈金永曾提出,我国户籍制庙是我国一大特色制庙。我国户籍制庙改革很大程庙上受到了政店偏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户籍制庙的改革现在还只针对农村,拥有农村户口的人可以得到一定的福利,但究其根本,我国的户籍制庙的主要功效在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 2012 年,兊鲁格曼提出了城镇化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庙上论证了城镇化集聚对消费产生的循环累积效应。他指出,现在的消费者消费更趋二理性化,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所以作为企业,应该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大力发展觃模经济,企业不消费者乀间有联劢,就会出现集聚效应,这一观点充分论证了城镇化水平不消费需求乀间的正相关问题。

 2014 年,付吉塔和温纳勃兹有证据证明了城镇化的外部经济不消费需求乀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城镇化的外部经济在一定程庙上作用二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也会反作用二外部经济,他们还提出在地理上形成的屁民经济活劢外部经济表现也会刺激消费需求,这其中,城镇化这种形式正是经济集中的主要形式。

 Henderson 提出了从农业到非农业,基础经济到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调整,幵对城镇工业化迚程,劧劢力需求以及发展城镇化所需资本迚行了综合分析,不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城镇的形成和转移模型,这类模型反映的数据就是城镇化集中庙的提高最终将会决定消费需求的扩大。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河北省推迚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对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河北省综合实力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新型城镇化使河北省形成了合理局级,推迚了城市发展不产能的高效融合、推劢了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格尿。首先,新型城镇化促迚了河北人口的城镇化,就地吸收我省人口使其丌向外流失;其次,也能为疏解京津人口做贡献。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推劢了各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形成产业振兴城镇、

 产业聚集人才的新型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产能不城镇化的于劢,提升了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形成了先迚的觃划布尿理念。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整合了河北省各类土地的利用,根据各城市自己的定位,从而合理觃划各类功能匙。将各地市的公共设施迚行科学布尿,统筹城市中的各类用地,聚集生产用地,提高生产效率,劤力打造适宜,适庙,生态美观的生活屁住地。我们所了解的新型城镇化会让我们所屁住的城市更具有文化内涵,成为一庚兼具生活,品位,魅力的新城市。河北省有着文化深厚的文化遗产,它在丌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如河北省推劢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保定觃模,以保定和庞坊为首都撤离河北省的中心地匙,它们将会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重要承载枢纽。幵逐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中不北京、天津的核心群。庞坊将利用京津冀走庞的匙位优动,把生态环境、休闲娱乐、人工智能、商业发展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也要把握住新兴产业和高庙相关背景产业的共同发展,丌断劤力建设新型城镇,加快创新型城镇的建成,使保定、庞坊成为首都城市群的核心匙,重点城市。庞坊市作为环渤海首都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先行匙和示范匙,有着丼足轻重的地位,在产业的选择方面,还是重点突出环保型新型技术产业,丌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化制药以及高精端装备的制造,大力发展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代替原始高污染能源等戓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金融业不服务业的研发和设计,现代物流和亍计算。服务,旅游,养老金,贸易和其他生活服务,以及现代休闲农业,如蔬菜,家畜和水果。

 1.3.2 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国内国外文献,提取所需的有效信息,用来达成研究的目的。文献阅读及提取信息的方法在各个学科乀间均得到了广泛应用,作用是为了了解研究课题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更有利二对课题迚行整体的把握。可以形成对研究课题的总体印象。将搜集到的理论数据不调研所得到的真实数据迚行对比,有劣二了解课题的整体情况。

 定量分析法:运用数量关系来将研究对象迚行分类以及相于联系,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乀间的关系,把握亊物乀间本质的,根本的关系,科学的将研究对象所展现的运劢觃律展现出来。

 功能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社会现象常用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社会中各种现象所展现出来的功能做整合,从而满足社会生活中的各项需求,对此类功能迚行分析。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征不理论基础 2.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劢力,以统筹兼顼为原则,推迚城市现代化,城市群聚,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科学发展。集约化,高效化,功能化,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化,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以往的城镇化会过分追求城市觃模的扩大和空间的扩大,而新型城镇化应将提高城市文化作为核心,将加强公共服务作为重点,打

 造生态宜屁的高质量城镇。地方城镇化将把农村剩余劧劢力转移到城镇作为核心,而丌是大兴扩建高楼大厦和公园广场。农村人口向外的转移丌出现,农业觃模经济丌仁丌会扩大,而丏内需也丌会扩大。积极稳妥推迚中国城市化迚程,对二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有效扩大内需,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戓略意丿。毫无疑问,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就是要走一条新的城市化道路,这是适合当前国情的大戓略,加速整个社会经济转型。

 2.2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征 2.2.1 觃划科学合理 建设新型城镇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觃划,科学合理的觃划是建设新型城镇,开发新兴技术,迚行有效管理的领头羊,可以有效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凌乱,小县城布尿建设分散问题,工业化发展速庙不城市化发展速庙丌均衡的问题。

 2.2.2 发展方式多样化 中国幅员辽阔,各省各地情况复杂,发展丌均衡。在基本原则下,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多样的。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匙幵丌相同。山匙和平原也是丌同的。丌同的发展阶段有丌同的要求。丌同的地匙特征也是丌同的。丌能只用一种方式来统一觃划各个地匙,应根据各地丌同的匙位优动做出丌同的发展觃划,城镇工业化的发展要根据各地的需求来做出适当调整。

 2.2.3 良好的群聚效应 城镇拥有产业群聚效应,它能将很多丌同的产业聚集在一起,城镇同时也拥有觃模经济效应,在降低平均成本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收益。要想增加城镇数量,就需要对城镇的觃模迚行扩张,同时必须加强对城镇的有效管理,丌能虚有其表。然而有些城市在这方面显得非常虚假。

 2.2.4 更好带劢周边发展 利用自身优动向周边地匙和广大农村辐射,促迚郊匙和农村共同发展是乡镇必须承担的丿务,它应该幵丏能够做到。问题是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思想,愿景,计划和实施。丌要搞孤立的岛屿城镇。

 2.2.5 城镇乀间联系密切 城镇化丌是城市化。它不城市化的主要匙别是要把大中城镇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各个城镇乀间的联系,打造一个有问题共同解决,有利益大家共同分享的经济繁荣共同体。大中型城镇和小城镇在实质上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丌应该对其迚行割裂。

 2.3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社会分工论 推迚新型城镇化,要支持强动产业的建设和优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集聚,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尿,合理布尿郊匙,县城及周边地匙的分工协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城市要素资源的积累幵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不城乡事元结构。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形成基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根本经济劢力。制庙变迁不技术

 创新是集群演化的内在劢力。辩证地说,城市分工提高了要素集聚的效率,产业集聚带来了觃模经济向城市化的转变。城镇化丌仁体现在人口的积累和觃模扩张上,而丏体现在产业分工就业结构的迚一步改善。

 2.3.2 系统工程论 从各国城镇化的总体经验看,人口流劢不收益分配,城乡差距,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河北省的城镇化也存在改变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态...

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高校党建体系化建设创新实践

 研究的意义 及对策建议思考

  近年来的高校党建课题研究,都是按照不同研究领域进行的研究,对于高校党建整体性的体系化建设进行研究尚无专门研究。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论述了高校党建体系建设应该做到“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两个维度(党组织之间纵向横向融合)、三个转变(思想等)、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等)、五个创新(方法载体等)”,涉及到了高校党建的体系化的几个主要方面,如内容、模式、方法等,体现出高校党建方面的宏观思维,但论述浅尝辄止,没有真正的体系化。特别是内容方面也止于 10 年前的时代。其它成果都是分领域的党建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有高校学生党建体系研究,有“智慧党建”体系研究等;对高校党建中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大学生党建问题研究较为充分,对党建

 方式方法、载体等方面创新实践,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党建的新挑战应对等,都有较为充分的研究与实践。

 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宏观视野下的体系化创新实践进行整体研究,目前基本还是空白。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体系化建设创新实践研究的意义 1 1 、对高校党建工作认识的意义

 一是把高校党建就是政治学习、就是基层支部活动、就是落实上级政治要求的主题活动等对高校党建工作零散化、活动化、局部化的认识提升为体系化、系统化、长效化的高度,系统地谋划与开展,实现与时俱进,提质升级,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

 二是改变把高校党建研究是理论研究的认识,提高到高校党建研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具有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直接的目的性和功能。

 2 2 、对高校党建与时俱进、提质升级的实践指导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校党建是伟大工程整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关系到我们国家精英人群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重大的工作,不能满足于单一领域的

 党建工作,比如高校基层党建;或者津津乐道于载体方式上的点滴创新,也不能满足于某个领域诸如基层党建、学生党建等的单一实践和研究,而应该主动谋划,统筹设计,系统推进,实现与时俱进,提质升级,保证高校党建确实成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优质组件,为迈入新时代,走好新征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提供人才队伍的有力保证。

 3 3 、高校党建理论研究的补白和深化的理论意义。

 现状述评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党建研究多数是分领域、侧重浅表化的方法载体研究,存在着视野不够宽,宏观统筹谋划的研究不够的问题。这样的理论研究,经验式做法,因此多在现象的层面重复,需要适时系统性、体系化的理论升华,真正成为党建理论。

 建立高校党建理论体系框架,揭示内容体系、组织体系、方法体系等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形成高校党建创新实践体系,以此保证高校更好担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政治合格人才的最终目标。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体系化建设内容 高校黨建经过几十年探索,应该适时进行体系化建设,确保新时代高校党建提质升级。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建体系构成部分的梳理、建设,以及对体系中各构成部分关系规律

 的探索,寻找出新时代高校党建体系化建设中统筹谋划,协同运作,系统推进的新思路。

 1 1 、高校党建体系构成

 主要由思想理论资源体系、组织体系、方法体系和载体体系等构成。

 思想理论资源体系主要包括 一是基础资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党纲党章等党的规章制度文件; 二是前沿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党中央最新政策决定精神;全国性的党性教育素材。

 三是校本资源:中共辽宁省委、阜新市委等的指示精神;阜新地域文化中的党性教育内容,如三沟精神、彰武治沙精神等;本校员工中的党性教育内容,如老专家艾荫范等学校模范教师的事迹。

 组织体系主要包括 一是领导组织:校党委书记领导下的党委领导班子,既是高校党建的责任主体也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部位。

 二是基层组织:各基层党支部,是基层党建的责任主体。

 三是队伍组织:全体党员,并由党员辐射非党教师及员工,是自身党风建设的主体也是学生党建的执行主体。

 四是专业组织:党委组宣部、团委、思政部,是高校党建的重要部位,全校党建的重要执行主体。

 高校党建方法体系 一是制度方法:以党的建设的各种制度规范高校党建,检查、监督、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党建制度的落实,更包括校本党建制度的制订与实施。如本校干部培养选拔制度等,以制度创新规范干部培养和选拔,确保干部队伍的质量、结构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发挥干部队伍作用和效能,用好干部,保障党建。

 二是学习方法:全体学习,支部学习,收听收看影视、报告,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通行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是支部学习,由校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下发统一的学习内容,各支部组织集体学习。这种方法保证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完成的普遍性,但是完成质量不高。而一般需要支部学习的任务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根据具体任务内容采取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保证党建质量的重要方面。例如,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重要讲话”的学习,以支部学习的文本普及、专家讲座

 的深入解读、基地参观的市情了解,实现了对总书记讲话“补短板”等精神的深入领会,保证了党员思想建设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三是实践方法:立足岗位的忠诚干净担当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广大教师、学生理想信念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等。主要在第三部分集中论证。

 高校党建载体体系 一是资源和宣传载体,主要包括网络平台和纸媒。依托校园网建设本校专门的党建网页,设置资源、活动、课程思政、讨论区等栏目,让广大教师对党建权威资源随时、方便取用,及时了解校内党建活动最新内容,随时查阅党建活动历史痕迹。

 二是实践活动载体,主要包括各类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学雷锋”主题活动、党日活动、红色基地参观、党建课题研究等。为广大党员、教师输送不竭的党建思想理论资源,使他们能够在承担学生党建任务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生动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三是课程载体,包括大思政视野下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教学。

 高校党建体系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运作规律研究 思想理论资源是主导,是依据,是武器。党的建设核心目标是使党的队伍有战斗力,战斗力就来自于思想理论资源中包含的党的组织共同的以及每个党员个人的理想信仰、组织观念、纪律要求乃至奋斗目标等等,所以首先必须搞好思想理论资源建设。

 组织是保障,是思想理论资源、方法、载体等体系实现良好运转并发挥作用的关键和枢纽。领导、职能部门、基层支部专职书记和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把好党建的各环节、各方面、各层次。

 方法载体是依托、是渠道。信息爆炸时代,新媒体传播的时代,党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的宣传与落实,用单一、常规的通读文本、摘抄原文、书写心得等方式方法,入脑入心的效果较难实现。必须创新方法和载体,采用融媒体思维,多种方法、载体的立体联动,才能实现高校党建提质升级。

 三、高校党建体系化建设创新实践研究 如前所述,高校党建体系化建设研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实践性。要想对高校党建工作提质升级,满足于传统常规实践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进行实践创新研究。

 建立学校思想理论资源线上线下双平台。建设专题网络平台、打造实体资源展示平台。由党建专业组织系人列人员进行内容维护。以此确保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校党员及广大师生。创建“红色驿站”,以展馆+红色沙龙的方式提供线下资源阅览及深度研讨平台。

 建立学校内网的党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党员个人学习、实践痕迹随时归档,个人录入,支部审核,党委管理。这是实现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及党风廉政建设的规范性、长效性的有力保证。

 建立学校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形成试点案例。

 课程思政是高校党建载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党建重要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高校教师自身党建工作固然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做为学生党建的实施主体的资质,因为这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大问题。

 高校党建体系化创新实践最重要的创新是建立学校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方案和思政课程的改革方案,并真抓实干去落实,以大思政确保高校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政治合格人才的最终目标的实现。高校应该把课程思政工作作为重点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

 教师六个要求和教育部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部署,组织专家团队,做好顶层设计,选择试点课程,开展专家团多对一、一对一等各种形式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模式探索,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把师生党建工作引向深入。

 总之,新时代对高校党建提出了新要求,给出了新任务,高校必须走体系化建设之路,探索创新实践,才能确保新时代高校党建提质升级,很好完成任务。

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关于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着力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现就激励全省各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局面,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政治引领,切实增强干部担当作为的责任感使命感 1.增强“四个意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立场、履行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

 2.抓好理论武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

 装头脑,发挥各级党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分级负责实现干部轮训全覆盖,用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脱产培训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入灵魂、化为行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3.砥砺党性品格。弘扬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塞罕坝精神,打造“重走赶考路”“再上太行”“同呼吸、心相印”等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党性教育项目,大力宣传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李保国、吕建江等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干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抓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实,使干部在党内生活锻炼中进一步增强党性、勇于担当。

 4.牢记使命责任。河北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面临的机遇千载难逢,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广大干部要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筹办北京冬奥会等大事要事中,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于担当担责,不畏风险挑战,矢志艰苦奋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攻坚克难、拼搏竞进,奋力开辟河北发展新天地。

 二、完善干部评价识别标准,树立重实践重实干重实效的鲜明用人导向

 5.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重要思想,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五个过硬”,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特别是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树立“三坚持三重用”的用人导向,即坚持担当负责为重,提拔重用敢于担当、恪尽职守的干部;坚持改革创新为先,提拔重用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干部;坚持实干实政为要,提拔重用埋头苦干、业绩突出的干部,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以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引导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

 6.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动议办法,规范干部提名,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突出政治标准,加强“政治体检”,坚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待干部是否担当作为,注重从精神状态、作风状况考察干部政治素质。突出事业为上、依事择人,识人察人看担当、选人用人重实绩。完善干部信息库,统筹干部资源,拓宽选人视野,调动各领域、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各展其能。坚持用当其时,破除平衡照顾、论资排辈,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制定领导干部日常考察了解实施办法,完善领导班子运行状况综合研判机制,坚持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

 地广泛接触干部,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识别干部,特别注重在基层一线、急难险重任务、艰苦复杂环境、关键时刻表现中检验、考察、选拔干部。建立干部实绩档案,为选拔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完善基层干部选任机制,拓宽基层事业编制人员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

 7.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依据领导干部政治表现认定结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结果、绩效考核结果、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认定结果、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不力认定结果,进一步细化明确“下”的具体情形和标准;同时规范“下” 的程序、畅通“下”的渠道、加大“下”的力度。建立干部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对工作不在状态、作风不严不实、庸政懒政怠政、不能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加大组织处理力度,及时进行调整,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鞭策干部担当干事,避免贻误发展机遇。

 三、构建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 8.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体系,突出考方向、考重点、考平时、考结果、考长远,突出政治考核、实绩考核、作风考核,突出对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考核。加大绩效考核权重,推进有效精准绩效考核,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

 一个样的问题,切实解决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考核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加大重点工作指标权重。

 9.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突出分类差异化考核,确保考出实情、考出实效,提高考核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信力,调动和保护好各区域、各战线、各层级干部的积极性。完善定性评价机制,坚持多维度评价印证领导班子建设和运行情况以及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全面掌握干部履职情况,重点掌握表现好和差的干部。改进年度考核,加强平时考核,强化过程评估,确保绩效目标任务有效落实。注重倾听民声民意,听取服务对象的评价,运用适当方式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让人民群众成为干部政绩的评卷人。既看抓发展的成效,又看抓班子带队伍的成效,注重掌握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营造担当作为氛围和形成积极进取作风的情况。完善综合分析研判机制,运用巡视巡察、审计、督查和各类专项考核等成果,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强考核工作统筹,杜绝多头考核、重复考核,为干部干事创业“松绑减压”。

 10. 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全面反馈、严格奖惩、综合运用,将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每年以省委名义通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结果,

 对考核优秀的要大力表扬奖励。对考核优秀特别是连续考核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考核评价为较差等次的领导班子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对考核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进行提醒谈话或组织处理。对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防范风险等重点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受到省委、省政府及以上表彰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按国家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奖励政策,更好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加强考核结果反馈,引导干部改进不足、担当奉献。

 四、努力提升干部本领能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 11.加强培养锻炼。制定并落实《2018—2022 年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健全干部轮训制度、调训制度,突出精准化和实效性,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分层次分领域组织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培训考察,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增强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全面提升执政本领,着力解决干部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根本路径,制定加强干部实践锻炼的举措和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坚持实践导向和基层导向,注重多领域多层次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做好挂职锻炼、驻村帮扶工作,加强挂职、驻村干部管理。

 12.推进干部交流。制定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加强党政正职任职交流,提任市县党政正职、省直部门正职优先考虑交流任职。除按政策规定进行干部交流外,原则上干部在同一岗位工作满 5 年应进行轮岗交流,满 10 年必须轮岗交流,加强重点关键岗位干部的交流。加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之间干部交流力度。积极推进与中央国家机关和金融机构、经济发达省份、京津等干部交流挂职,培养锻炼干部,引进省内急需干部人才。

 五、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 13.健全容错机制。制定容错纠错办法,坚持鼓励创新、允许失误、宽容失败,把握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原则,结合动机态度、利益关联、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因果关系、后果影响、挽回损失等要件,明确政策标准、评判界限、结果运用方式,细化容错正面清单、不予容错负面清单,细化优化操作流程,增强可操作性。对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中出于公心、不谋私利、经过规定程序的工作失误错误大胆容错,只要不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能够及时纠错改正,都不作负面评价,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对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激发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问责机关应当在启动问责程序的同时开展容错调查核实,认真听取干部所属党组织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作出认定结论。建立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容错纠错工作沟通协调会商机制。对给予容错的干部,考核考察要客观评价,选拔任用要公正合理,各类考核不受影响,提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不受影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和后备干部资格不受影响。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对政治问题、廉洁问题、擅自越权问题坚决不容,确保容错在纪律红线和法律底线内进行。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墨守成规,允许创新有偏差、但不允许因循守旧,允许担当有过失、但不允许敷衍塞责的鲜明导向。

 14.建立纠错机制。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建立预警机制、风险清单,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亮黄牌”“敲警钟”,早发现、早纠正。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对已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干部汲取教训、改进提高,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坚持举一反三、查漏补缺,查找解决类似问题。坚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认真落实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民主决策、请示报告等制度机制。

 15.完善保护机制。建立举报线索综合研判机制,建立澄清、保护等制度,落实函询回复采信制度。对经查核,受到诬告陷害诽谤和恶意炒作的干部,及时通过适当方式为其

 澄清正名,消除负面影响。依纪依法查处诬告陷害、造谣诽谤行为,打击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

 16. 规范问责机制。准确把握、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违纪的界定,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依规依纪问责,规范问责标准程序方式,建立完善申诉制度,保证申诉权利,防止出现问责主体随意化、问责范围扩大化、处理处分不恰当等问题。建立回访机制,加强对被问责干部的后续管理、关心帮助。

 六、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切实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17.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各级党组织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有计划地与所管理的干部谈心谈话,每年至少谈话 1 次。要提高谈话质量,把握干部思想脉搏,为干部解疑释惑、引导鼓劲。建立“双向约谈”制度,干部遇到思想困惑、实际困难可约见领导,进行谈心谈话。

 18.建立干部关爱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生活上关心,最大限度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建立完善关爱救助干部长效机制。真正把干部当作党的事业宝贵财富,高度重视干部身心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干部阳光心态。严格落实定期体检、带薪休假、加班补休等制度,丰富文体生

 活,增强干部队伍生机活力,形成严肃紧张、生动活泼的局面。

 19.减轻基层干部负担。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上级对下级下达任务、检查考核,要认真研究落实条件,不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明确基层干部职权和责任,实现权责统一,防止上级和职能部门随意将自身工作责任转嫁给基层,将基层的“责任状”变成自身的“免责单”。加强工作统筹,做好督导检查、巡视巡察、审计等工作的协调安排、结果互认,避免重复。精简会议文件、报表资料,严格规范检查评比达标活动,特别是要防止各级重复性的会议和检查,建立严格的计划管理、总量控制、审核把关制度,保证基层干部把精力真正用在干事落实上。

 20.提高干部待遇保障。全面落实国家工资津贴补贴政策,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完善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地区附加津贴制度,规范公务员奖金制度。认真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做到职级应提尽提。保证干部正常福利和合法权益,逐步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工资待遇,各地可结合实际规范提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落实“一定三有”机制,提高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推行村(社区)干部绩效管理,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招录乡镇公务员。通过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相适应的薪酬待遇制度,稳定干部队伍,吸引优秀人才。

 21.加强干部激励表彰。落实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有关规定,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完善各级党组织“两优一先”表彰机制。组织开展争当“担当作为好干部”、争创“干事创业好班子”活动,宣传表扬“最美基层干部”“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千名好支书”等...

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党建布局创新与党内法规制度的体系化

 摘

 要:

 以“党政体制”为结构基础和以“治党-党治”为轴心过程而形成的“党是领导一切的”的政治形态是理解当代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事实基础与理论起点。由此出发,通过解析新时代党建布局的创新逻辑可见,其突显出来的以执政“适应”为基础、迈向领导“自觉”,以“先锋队政党”的主体建设为基础、坚持并强化“领导党”的全局统驭是中共作为使命型领导党之主体理性的外化实践。以此为主轴才能全面认识到,中央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体系化要求蕴含着由“治党”向“党治”跃升的战略内涵,并受到既定战略规划之推进情况的直接影响。就现实进展而言,十八大以来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在筑牢基础、完整齐备、质量效能、先行先试等四大方面实现了累进式发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党建布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化;使命型政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该论断再次明确了“党的领导”是中国“政党治理”的本质内涵,其历经 71 年而不变,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党政体制”与“党治”历程①。欲达“党治”,先须“治党”,因此党建布局的科学性及其质量效能就成了关键变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是党基于时局变化判断而做出的对十七大以来所确立的由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构成的“五位一体”②党建布局的应对性调整,新部署的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和新调整的反腐败斗争工作不仅是问题导向的鲜明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性与制度治党理念的外化实践;为了形成依规治党的制度支撑,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十八大以来中央已出台两部关于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五年规划,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范畴,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则再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明确传达出党内法规制度的体系化建设是促成党的各项建设联动发力、增强党的建设整体质量、提升党的领导效能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制度手段。

 然而,从党的领导到党的建设布局,再到党内法规制度的体系化构建,它们之间互联关系的战略指向、结构意涵及实践成效都不止于“治党”意义。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党建布局调整、中观层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化要求,还是微观层面的法规清理或重修,都不能仅仅被解释为新一轮政党适应性行为的集中体现,因为:西方政党适应性理论往往局限于解释政党面对组织生存问题而产生的应激性行为,且相对初阶;然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超越于单纯问题导向的广涵政党发展及至国家社会治理的全局性战略规划,是其从执政“适应”跃升为领导“自觉”、以“治党”达致“党治”的体现;这已然超越了政党适应性范畴,甚至直接对既有的政党概念和政党类型学构成挑战。“治党-党治”是中国政治运行的轴心逻辑,因而也是理解党建布局体系革新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体系化要求之深层内涵的核心视角,本文尝试对此做一些学理探讨,并辅以适当的政党知识论更新。

 一、新时代党建布局创新的结构意涵与战略指向 自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来,党的建设内涵和布局也随时代之变化而进行着适应性调整。无论是十六大新提出的“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十七大新提出的“反腐倡廉建设”,还是十八大新做出的关于“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表述次序的调整,都集中反映了执政党在特定时期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及其回应性的顶层设计。如果说从十五大到十八大,党建布局的变化更注重过程意义上的“体系更新”,那么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则意在实现结构意义上的“体系革新”,这不仅是执政党建设科学化的体现,更标志着党在政治上愈发成熟稳健,突显出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比较政治学意义。

 体系革新的结构意涵存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从党的建设内部构建来看,十九大以来对党的建设内容布局进行的调整是党对十八大以来执政经验教训的实践总结与党对执政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相结合的结果,其变革程度反映

 了党在复杂执政环境中的组织弹性,是党作为主体力量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愈发政治成熟的重要体现;另一是从党的建设外部效用来看,作为一个整体的党的建设,透过体系革新,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能够在全局性的国家-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结构支撑作用,是党作為领导力量在领导国家建设过程中愈发主动统驭全局的关键表现。从逻辑次序上看,前者是后者的事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延伸;前者是业已成型的政党行为,后者是关于前置性政党行为的战略预期,二者持续存在动态的呼应关系;之所以强调“战略”,是因为此“预期”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党根据其在国家-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历时性政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在(领导国家进行的)横向政治力量博弈中形成的视野格局来主动谋定的。

 具体地,先由新时代党建布局的内部构建问题论起。从党建思想的发展史来看,自毛泽东将党的建设界定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等三大基本格局以来,这“三大建设”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党的建设布局中始终不变的基本构成。直至党的十八大,虽然党的建设内容和布局新增了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但主要还只是根据问题导向做出的适时应对,因此总体上并没有超越“增量发展”和“体系更新”的范畴。对于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有学者将其内容布局概括为“5+1+1”,并就此变化提出若干观察:(1)从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四个伟大”的关系中来定位、规划与部署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层实际上与前文提及的“党的建设的外部效用”相呼应,下文将详细探讨;(2)将“反腐倡廉建设”移出党的建设基本内容,一方面因为反腐败属于斗争范畴、是加强党建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因为廉政建设本应属于国家建设的基本范畴。从后续发展也可以看出,该调整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前后相联的;(3)就“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而言,从民主集中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制度、党内法规制度等根本制度或基本制度,到选人用人、党纪处分、党内监督等中观制度机制,再到“三会一课”等具体制度,无不是党的具体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新增加的纪律建设更需要依靠系统性的党内法规制度来保障和执行;(4)将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建设的统领地位,其核心要义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讲政治”,首要任务即“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内务必要做到政治团结。③以上是关于十九大党建布局内部构建之“新”的基础性观察,也是事实性观察。

 接着,再论新时代党建布局的外部效用问题,用前文业已概念化的表述,即“关于前置性政党行为的战略预期”问题。概念化的目的不仅在于提炼体系革新之学理意义,还在于更深刻地理解其战略指向。按此思路,可发现以下两大值得重点关注并予以阐明的组织发展“迹象”。

 第一,以执政“适应”为基础,迈向领导“自觉”。前文已经提及,我们可将党建布局的体系革新视为政党适应性的集中体现,但又不仅限于此,应该从何理解其对政党适应性理论的超越意义?关于政党适应性问题的经典研究往往都以“组织”为逻辑起点进行展开,比如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将组织的适应性定义为“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组织制度化程度越高、组织适应性就越强,那么政党制度化程度越高、政党适应性则越强④;安格鲁·帕尼比昂科(Angelo Panebianco)从组织和权力两个维度观察政党,强调外部环境对政党适应性的主导性影响,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政党组织是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诱发内部变革的⑤;威尔逊(F. L. Wilson)将政党领袖视为政党变革的关键变量⑥;罗伯特·哈默尔(Robert Harmel)和肯尼斯·琼达(Kenneth Janda)建构的政党变革理论模型将政党领袖的更替、党内支配性派别的变换和外部因素的冲击列为三大变量,并认为政党领袖的更替是最为显著的影响变量⑦;等等。关于政党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⑧,西方学者亦将这套理论照搬来分析中国共产党,颇具代表性的就是沈大伟(David L. Shambaugh)的《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其核心关注即“中国共产党所实施的改革是否足以使其永葆执政地位”,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调整-再改革-再调整……”并始终保持调适性和灵活性才能巩固执政地位⑨。

 然而,无论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需求”“适应内部组织运转需求”甚或“内外适应相结合”,既有理论几乎都首先建立在政党组织的“生存假设”之上,即政党是出于对其组织生存(包涵组织存续和执政保持两种可能情景)的终极担忧而(主动或被动)选择自我变革的⑩。“生存假设”的逻辑前提是西方世界对政党组织的界定,其在国家和社会关系谱系上的结构性位置坐落在市民社会之中,政党首先是社会组织,它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政党在社会中”;无需赘言,便可发现这与我们中国人关于“政党在国家中”的体验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更不同的是,我们的政党不仅部分进入国家机构,还同时在国家机构之外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两套互相重叠但又不完全重合的官僚等级组织;相比之下,即便中西方政党仍然存在组织功能的相似性,但再将西方意义上的政党理论生搬硬套来解释中国共产党就难避“张冠李戴”之嫌了。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自成为执政党以来也的确不断经历着普遍意义上的政党适应,但其本质不

 同在于:作为以政治性为首要属性的组织,合法化的长期执政地位和建政以来的历史功绩在事实上将组织理性中的“生存担忧”逐渐转化为“发展关切”,即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在其关于党、国家与社会甚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认识论中所首要考量的不单纯是“如何巩固执政地位”,更包含在领导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共的核心关切已然超越政党命运本身,而与中华民族、中国的发展自觉勾连,形成了超越工具型政党而融使命与责任于一体的“使命型政党”;以“执政”为基、围绕“使命”而探索形成的“党治”历程,始终坚持并不断强化“党的领导”这一结构性要求,这亦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之深层史论基础;同时,还要跳出政党适应性理论的框架,才能把握住中共组织理性从“生存担忧”到“发展关切”、以执政“适应”为基础而迈向领导“自觉”的重要变化。

 第二,以“先锋队政党”的主体建设为基础,坚持并强化“领导党”的全局统驭。中共组织理性的变化展现了它的政治成熟。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党建布局的“体系革新”蕴含着重点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的实践目标与通过强化“先锋队政党”的主体建设、锻造“领导党”的统驭能力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指向。基于领导“自觉”而形构的政党治理究竟有何特殊?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治理固然有着同一般政党治理相近的方面,但是更为重要的则是超出一般政党治理的特殊方面,集中而言就是全面從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内容就是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进行治理,或者说就是按照先锋队的标准进行政党治理,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目的。”强化“先锋队政党”的主体建设是中共政党治理的第一大战略指向,习总书记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两个不变”和竞争日渐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以集中统一的组织形态和全面主导国家社会的一党执政体制为特征的先锋队类型的政党模式仍然是中国的不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强调处于党的建设统领地位的政治建设以及由党纪处分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制度支撑的纪律建设,都是为确保先锋队政党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纯洁性而做出的关键部署。在此基础上,锻造“领导党”的全局统驭能力则是中共政党治理的最核心战略指向,十九大党建体系革新的着力点就在于政治建设同时服务于确保党内政治团结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政治建设不仅统领各大建设,各大建设又反过来支撑政治建设;这种围绕“讲政治”而构建起来的党建体系及政党治理模式,历史性地跳出了一切自诩道德高地的西方意识形态与政治理论,开始对政党组织、政党政治形态进行根基性重构,再次展示了中共的政治成熟。

 从党的建设内部重构到体系革新的战略预期,以执政“适应”为基础、迈向领导“自觉”,以“先锋队政党”的主体建设为基础、坚持并强化“领导党”的全局统驭,它们共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领导党的主体理性,即“政党在领导和参与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发展执政模式和执政绩效,进而体现出的将发展目标与实现方式相结合、将目的与手段相结合、将执政与发展相结合、将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能力”;并且,中共的主体理性还在不断生发,因为中共在国家-社会关系中有着长期不变的特殊位置,即制度化、长期性地实现了政党与国家的紧密融合,不存在政党轮替现象、不存在党政分离问题,党在国家之中、党和政府共同分享国家的公权力。

 第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化构建的战略跃升,起始于党的建设而深化于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并...

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摘 要 河北省地毗邻北京、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有着十分有利的区位。在北京、天津、河北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努力提高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央经济圈地区共荣的坚实基础。虽然现阶段河北省在城镇化的发展上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进展,但是与北京和天津相比,不论是从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还是建设的质量上看,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对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牵制着环首都经济圈以及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本文以社会分工、系统工程、制度变迁、二元结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定量分析、功能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发展效率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从而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环境;城乡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河北省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优势,毗邻北京、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眼下在北京、天津、河北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努力提高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央经济圈地区共荣的坚实基础。虽然现阶段河北省在城镇化的发展上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进展,但是与北京和天津相比,不论是从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还是建设的质量上看,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对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牵制着环首都经济圈以及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1.1.2 研究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解决城乡二元体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河北省现在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期。其根本就是要让新型城镇化建设贯穿于其中。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使新型城镇转型越来越顺畅。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重点示范区建设,将更有利于河北省承担北京的非资本性功能和产业转移,从而可以加深与环渤海各经济区的有效合作。携手合作打造环渤海示范城市群,使其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加速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全省经济发展进程和建设美丽河北的进程。还需要集中更多的现金生产要素,发现并补全城市经济的不足,帮助我省探索和打破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结构,创新城乡关系发展方式。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试点示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董柱认为,农村过剩的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应该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但要想实现这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必须要优先发展小型城镇的经济,从而使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能够转移到需要的地方去,这种实践可能是一种战略偏差。

 李强提出了推拉理论模型,推拉理论可以来论证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因为什么。李强认为中国推拉理论模型与其他国家的理论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特有的户口制度是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相互流动最突出的障碍,户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对推拉理论模型产生影响,并且会让这类推拉永久失去效力,这是对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一大阻碍。

 陈金永曾提出,我国户籍制度是我国一大特色制度。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府偏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户籍制度的改革现在还只针对农村,拥有农村户口的人可以得到一定的福利,但究其根本,我国的户籍制度的主要功效在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 2012 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城镇化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城镇化集聚对消费产生的循环累积效应。他指出,现在的消费者消费更趋于理性化,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所以作为企业,应该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联动,就会出现集聚效应,这一观点充分论证了城镇化水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正相关问题。

 2014 年,付吉塔和温纳勃兹有证据证明了城镇化的外部经济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城镇化的外部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也会反作用于外部经济,他们还提出在地理上形成的居民经济活动外部经济表现也会刺激消费需求,这其中,城镇化这种形式正是经济集中的主要形式。

 Henderson 提出了从农业到非农业,基础经济到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对城镇工业化进程,劳动力需求以及发展城镇化所需资本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城镇的形成和转移模型,这类模型反映的数据就是城镇化集中度的提高最终将会决定消费需求的扩大。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河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对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河北省综合实力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新型城镇化使河北省形成了合理层级,推进了城市发展与产能的高效融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格局。首先,新型城镇化促进了河北人口的城镇化,就地吸收我省人口使其不向外流失;其次,也能为疏解京津人口做贡献。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推动了各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形成产业振兴城镇、产业聚集人才的新型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产能与城镇化的互动,提升了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形成了先进的规划布局理念。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整合了河北省各类土地的利用,根据各城市自己的定位,从而合理规划各类功能区。将各地市的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统筹城市中的各类用地,聚集生产用地,提高生产效率,努力打造

 适宜,适度,生态美观的生活居住地。我们所了解的新型城镇化会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更具有文化内涵,成为一座兼具生活,品位,魅力的新城市。河北省有着文化深厚的文化遗产,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如河北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保定规模,以保定和廊坊为首都撤离河北省的中心地区,它们将会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重要承载枢纽。并逐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中与北京、天津的核心群。廊坊将利用京津冀走廊的区位优势,把生态环境、休闲娱乐、人工智能、商业发展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也要把握住新兴产业和高度相关背景产业的共同发展,不断努力建设新型城镇,加快创新型城镇的建成,使保定、廊坊成为首都城市群的核心区,重点城市。廊坊市作为环渤海首都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产业的选择方面,还是重点突出环保型新型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化制药以及高精端装备的制造,大力发展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代替原始高污染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金融业与服务业的研发和设计,现代物流和云计算。服务,旅游,养老金,贸易和其他生活服务,以及现代休闲农业,如蔬菜,家畜和水果。

 1.3.2 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国内国外文献,提取所需的有效信息,用来达成研究的目的。文献阅读及提取信息的方法在各个学科之间均得到了广泛应用,作用是为了了解研究课题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更有利于对课题进行整体的把握。可以形成对研究课题的总体印象。将搜集到的理论数据与调研所得到的真实数据进行对比,有助于了解课题的整体情况。

 定量分析法:运用数量关系来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以及相互联系,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把握事物之间本质的,根本的关系,科学的将研究对象所展现的运动规律展现出来。

 功能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社会现象常用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社会中各种现象所展现出来的功能做整合,从而满足社会生活中的各项需求,对此类功能进行分析。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征与理论基础 2.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群聚,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科学发展。集约化,高效化,功能化,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化,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以往的城镇化会过分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的扩大,而新型城镇化应将提高城市文化作为核心,将加强公共服务作为重点,打造生态宜居的高质量城镇。地方城镇化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作为核心,而不是大兴扩建高楼大厦和公园广场。农村人口向外的转移不出现,农业规模经济不仅不会扩大,而且内需也不会扩大。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有效扩大内需,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就是要走一条新的城市化道路,这是适合当前国情的大战略,加速整个社会经济转型。

 2.2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征 2.2.1 规划科学合理 建设新型城镇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新型城镇,开发新兴技术,进行有效管理的领头羊,可以有效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凌乱,小县城布局建设分散问题,工业化发展速度与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均衡的问题。

 2.2.2 发展方式多样化 中国幅员辽阔,各省各地情况复杂,发展不均衡。在基本原则下,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多样的。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并不相同。山区和平原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地区特征也是不同的。不能只用一种方式来统一规划各个地区,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优势做出不同的发展规划,城镇工业化的发展要根据各地的需求来做出适当调整。

 2.2.3 良好的群聚效应 城镇拥有产业群聚效应,它能将很多不同的产业聚集在一起,城镇同时也拥有规模经济效应,在降低平均成本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收益。要想增加城镇数量,就需要对城镇的规模进行扩张,同时必须加强对城镇的有效管理,不能虚有其表。然而有些城市在这方面显得非常虚假。

 2.2.4 更好带动周边发展 利用自身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辐射,促进郊区和农村共同发展是乡镇必须承担的义务,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问题是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思想,愿景,计划和实施。不要搞孤立的岛屿城镇。

 2.2.5 城镇之间联系密切 城镇化不是城市化。它与城市化的主要区别是要把大中城镇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各个城镇之间的联系,打造一个有问题共同解决,有利益大家共同分享的经济繁荣共同体。大中型城镇和小城镇在实质上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对其进行割裂。

 2.3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社会分工论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支持强势产业的建设和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集聚,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合理布局郊区,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城市要素资源的积累并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形成基于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根本经济动力。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是集群演化的内在动力。辩证地说,城市分工提高了要素集聚的效率,产业集聚带来了规模经济向城市化的转变。城镇化不仅体现在人口的积累和规模扩张上,而且体现在产业分工就业结构的进一步改善。

 2.3.2 系统工程论

 从各国城镇化的总体经验看,人口流动与收益分配,城乡差距,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河北省的城镇化也存在改变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五要素是如何协调和发展的。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导致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变化。它需要一个全面的视角来全面考虑和回应许多社会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城乡融合作为城镇化的发展基点,在倡导城乡融合推进城镇化的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城镇化与城乡融合的关系。但城乡融合和城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城乡融合和城镇化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城乡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区域的定位以及各要素相互转化,城镇化还应该注重发展文化产业。

 2.3.3 制度变迁论 对集聚效应不敏感但需要容易获得的行业(如那些占地多但不为市场直接提供服务的行业)更倾向选择地租低的地方建设工厂,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产业聚合程度低的行业和只追求低地价的行业(如第一产业占地面积很大)会被高地价地区所淘汰。我们现在所说的城镇化包含着很多方面,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诸多方面。当下城市具有包容性、创新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这会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模式下,不同的行业可以选择其效用可以最大化的地理位置:具有高集聚效率的行业(如需要接近市场并使用较少土地的行业)可以支付更高的租金,因此倾向于关注大城市。我们所说的超级城市是在各城市间租金差异很小时才会出现的,超级城市会将所有的要素完全整合。

 2.3.4 二元结构论 二元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化农业建设。二元结构论是两者相互呼应、相互作用。为了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保障农民的住房,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二者就解决“二重社会”的创新实践在不断努力着。二元结构论倡导保护城市中的农民的利益,提高城市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城市农民逐步走向市民化,社会制度的创新也会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城市农民也有机会能够享受到城镇化所带来的好处,城镇和乡村应合理安排各部门利益,以实现城镇与乡村协同发展,社会经济均衡健康发展。我们要坚持长久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着可持续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表明了我国城乡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之间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结构也不完善,但是我国的二元经济体也面临着解体与转化。

 2.3.5 可持续发展论 城镇化所拥有的特点是积极和消极影响的交替过程。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降低城镇化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强度与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由于新...

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经验材料

 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先导性工作。XX 坚持以 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全省“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契机,立足于解决党员教育内容零碎、施教不准、保障薄弱、机制不畅等问题,探索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形成了开展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的“XX 模式”。

 一、坚持系统观念,健全新时代党员教育内容体系。

 聚焦学习贯彻 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供给侧优化教育内容,持续完善党员教育内容体系。一是落实首要政治任务。将 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课、主课、必修课,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学习、组织生活、实践锻炼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在思想武装上培根铸魂。结合 XX“三个最大”省情实际,制定学习贯彻 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大纲。二是提升教育内容系统性。编制全省党支部书记和党员《教育培训大纲》,出台《党员日常教育实施规范》,构建“集中培训有大纲、日常教育有规范”的内容建设框架。深挖 XX 红色资源,开发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XX精神谱系”精品课程。三是增强教育内容时效性。紧扣中央、中组部和省委中心工作,聚焦“三江源”生态保护、守护“中华水塔”,完善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教育内容。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开展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岗位建功立业等实践锻炼活动。

 二、聚焦精准教育,完善新时代党员分类教育培训体系。

 坚持因需施教、因类施教、因时施教,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教育。一是坚持因需施教。结合基层党员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比如,针对村级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目前,报读大

  专班和中职班村(社区)党员干部 XXX 名。二是坚持因类施教。围绕 8 个领域、6 大群体党员教育任务,分层分类开展集中轮训。比如,实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对农村重点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党员致富带富能人等教育培训;对城市社区重点抓好流动党员、失业职工党员等教育培训;对民族地区重点抓好少数民族党员、青年牧民党员等教育培训。三是坚持因时施教。利用冬春农闲时机,开展以县、乡为实施主体的基层党员集中轮训。比如,针对农村党员季节性外出务工、牧区党员流动性转场放牧等特点,组织实施“农牧民党员冬春训工程”,解决了农牧民党员培训集中难、调训难等问题。

 三、优化整合资源,夯实新时代党员教育保障体系。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不断夯实基础保障。一是整合信息化平台。探索“XX 党建”系列平台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一体化建设,上传教学视频 X 万余部,供党员随时随地点播学习,实现教育内容“一网收、全省用”。二是推进培训阵地建设。推动“一县一基地、一县一特色”党员教育基地与县级党校统筹谋划、一体建设,建立 100 个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集中打造 XX 个党史学习教育“红色资源名录”,形成集中培训有阵地、日常教育有场所的工作格局。三是建强师资队伍。开展省级“高原先锋师资库”师资选聘,建立开放式党员教育师资库,出台师资库管理办法,推动优秀师资向基层倾斜,有效解决基层党校师资力量不足、授课质量不高等问题。

 四、注重常态长效,构建新时代党员教育制度体系。

 牢牢抓住健全制度这个“牛鼻子”,从理顺体制机制破题,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一是压实主体责任。把党员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

  核、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听取汇报,逐级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基层党建口轮训任务,推动全省党员集中轮训计划“集中上报、统一出口”。结合开展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课题研究,建立常态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机制。三是完善政策制度。制定党课教育、特殊时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等规范化文件,解决日常教育不规范问题。出台农牧民党员定期培训、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员教育等制度化文件,解决宏观指导不足问题。

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X 园区按照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为目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实效。

 一、建章立制 我们建立健全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干部定期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实行以岗定责、不断强化党员目标责任管理。园区党建办每年初制定园区“两学一做”计划表,每年初对全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年计划,并根据上级要求随时下发专项学习通知。

 二、丰富内容 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教育阵地的作用,在培训方式上,以上党课为主,采取分级负责、分级教育管理的办法。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想信念、红色历史、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和党务知识等。鉴于 X 园区实际,当前迫切需要对党员进行党员党性教育、党务干部业务培训。

 三、精心组织

 X 园区党员共 X 余名,按照全年培训计划,根据培训对象不同,集中轮训主要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并以示范性培训班、远程教育平台、日常自学等方式作为补充。集中培训的组织由基层党委负责,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聘请教师授课,统一购买教材,集中进行培训的方式进行。今年上半年,XX 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在 X 社区党员活动中心举行了 X 年党员培训班,全体共产党员共 X 余人参加了轮训;园区机关党将在下半年举办“党员学习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对机关党委全体党员轮训一遍。“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三新”大讲堂等日常教育由基层党支部按照要求负责组织实施,“三会”按照规定次数召开,“一课”由各支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各级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要为党员讲 X 次党课,党工委班子成员每年至少上一次党课,普通党员根据实际讲党课、微党课等。每月 X-X 日为“主题党日”,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确定特色鲜明的党日主题,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每年至少开展 X 次实地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党员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技能培训基地、科技示范基地等党员教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培训。每月至少开展 X 次新时代“三新”大讲堂讲习活动,为党员群众提供由针对性、实用性的讲习课程。

 四、拓宽平台 在日常党员教育中,我们也注重各种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利用,不定时在 XX 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发布学习信息;各级党组织均建立了微信群,随时上传学习信息和资料;同时园区全体党员下载

 了学习强国 APP,每天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最新的资讯、知识;XX 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做好社区党员的教育培训 五、财政保障 园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每年在财政预算中专门列出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做好党员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同时以党费作为补充,确保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充足,保证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六、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们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体上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一些党员宗旨观念和模范作用淡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有的甚至混同于一般群众。二是有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开展集体活动难。三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形式还不够灵活。

 对今后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建议:

 一要丰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形式,适应当前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准确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改进培训方式,利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二要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挖掘先进党员的典型,总结典型经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先进党组

 织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使全体党员在典型的带动下奋发工作,锐意进取。

 七、需要说明的问题 X园区没有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没有建立党员教育工作协调机构。

河北省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情况访谈发言材料

 1. 近年来,你们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制定实施了哪些具体制度,实际效果怎么样?您对省市加强党员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有什么意见建议? 近年来, 在顶层设计上,X 市制定了《X 党建计划》《X 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X—X 年全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方案》《X 市“百万农村党员进党校”实施方案》,为党员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依据; 在具体落实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全面规范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通知》,对党员日常教育工作进行了安排; 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三会一课”记录本“市级调阅、县级审阅、乡级签阅”制度,通过党组织考核制度对党员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考评,有力推进了党员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

 通过各项规划、制度的出台落实,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党员教育工作,提升了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的积极性,全市党员教育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党员政治信仰更加坚定,理论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仅今年以来,全市已举办各级培训班 X 余期,参训党员达 X 余万人,学在经常、做在日常、改在平常的常态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建议通过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资金保障、阵地

 建设等党员教育工作体系,细化党员教育具体内容,鼓励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确保党员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基层实际、符合党员需求,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 你们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主要有哪些内容,党员对哪些方面的内容需求比较集中?您认为当前对党员迫切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培训? X 市党员教育培训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政治性。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长期坚持、持续发力。

 二是抓好全面性。深入开展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加强党章党纪党规、党的宗旨和作风、党史国史、革命传统和形势政策等教育,引导党员守初心担使命,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三是强调针对性。根据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担负任务和党员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对农村党员,重点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开展培训;对党政机关党员,重点围绕服务大局、改进作风、廉洁自律、履职尽责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对事业单位党员,重点围绕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促进发展、强化服务等方面开展培训;对学校党员,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等方面开展培训;对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重点围绕依法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开展培训。

 党员对学习培训的主要需求是 内容实效性,主要是关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党纪党规、党史国史、形式政策、基层党建、从严治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尤其是与本人工作、生活、学习有关的政策、技能等。

 建议 一是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党员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悟,帮助党员深入理解、牢固掌握、贯彻执行; 二是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更加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践行初心使命; 三是结合地方中心工作,面向党员开展政策技能教育,帮助党员更好服务大局、发挥引领作用。

 3. 你们对党员集中培训轮训是怎么组织的?“三会一课”等日常教育是怎么开展的?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您认为当前党员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党员集中轮训主要按照市级示范培训,县(区)级对支部书记重点培训,乡(街道)级对村(社区)“两委”、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全面培训的四级培训法,结合“百万农村党员进党校”活动,精心组织,全面覆盖。

 全市“三会一课”日常教育主要由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具体安排,各乡镇(街道)党委严格监督,各村(社区)支部组织实施。

 在日常教育开展中,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各基层党委(党组)统一印制了“三会一课”记录本,实行季度市级调阅、县级审阅、乡级签阅制度,进一步严肃党内组织生活,确保“三会一课”能够认真开展,收到实效。

 二是狠抓“关键少数”。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将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作为确定年终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建议党员教育培训方式要更好利用碎片时间、降低理解门槛。在形式上,通过将培训内容微型化浓缩、影音化展示,让党员教育更多在日常开展,充分保证教育时间。在内容上,避免党员教育理论化、复杂化,从讲好故事入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通过模块化设计、系统性布局,确保党员听的进学的会,深入理解教育内容,建立个人认知体系。

 4. 你们运用了哪些党员教育信息化平台或载体,实际效果怎么样,在平台建设、管理、使用上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对推进党员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什么意见建议? 目前,我们利用的党员教育信息化平台主要是“互联网+智慧党建”融平台远程教育系统,“学习强国”平台,全国党建联盟及各县(市、区)党建网站,县(市、区)和部分乡镇、村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个别县(市、区)还试点建设了“X 党建服务平台”并开展特色

 工作。

 在实际使用中,各类互联网党员教育平台信息量大、传递快、可视性强、吸引度高、教育及时、监督方便,有效提高了教育成效。特别是全省统一建立升级后的“互联网+智慧党建”融平台,与河南党员教育服务网、智慧党建手机 APP 内容同步,打破了党员教育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党员教育终端站点、手机、电视、网络同步,终端站点乡村全覆盖。融平台功能强大,综合了网络、电视效果,涵盖了各方面的教育内容,音频、视频量加大,可看性强,提高了基层党员接受教育的意愿和积极性。同时,融平台增加的远程直播、视频会议和信息系统,方便基层远程办公、会议,切中基层需求,受到普遍欢迎。

 目前党员教育平台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融平台运行中存在网络不稳定导致节目卡顿、暂停,甚至黑屏,存在节目更新慢现象。“智慧党建”手机 APP 下载少且无法考核,内容更新缓慢几近停滞。“互联网+智慧党建”融平台站点学习内容不能手机点播收看,降低了基层党员参与度。融平台视频办公、会议功能受设计容量和技术指标限制只能受限使用,基层使用积极性受挫。融平台信息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学习监控、考核,学习痕迹设置等效果还未实现。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需要借助互联网力量,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实现党员教育信息化、精细化、规范化。

 建议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建议省级层面牵头,统筹整合组织系统各类资源,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在统一模块的前提下,保留地方数据端口,既形成一贯上下的教育合力,又为市级预留个性创新余地,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保留各自创新的机会。二 是建立“大教育”模式。加强远教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培训以及农业、科技、商务、经济工作融合,充分利用其他部门的资源和素材,通过后续开发提升不断充实远教素材的源头活水。同时,融合党性教育基地、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推进开放式、个性化党员教育。

 三是用足用好现有平台。深耕细化现有教育平台,建议设置分类教育模块满足不同类型党员的需求,遵从内容优先原则,通过整合将省、市平台优秀素材直接显示在主页面。内容上要加大更新力度,可以增加节目预告功能,方便用户选择,简化学习步骤。功能上可以增加体验教学、互动交流、在线考核、测试等功能,以体验、检验、测验督促真学、实学、管用。

 5. 本地区有没有面向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开展培训、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效果突出的培训基地?如有,请介绍一下其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硬件条件、软件特点、取得成效、周边教学资源等情况。

 我市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主要通过市级示范培训和县级重点培训。其中市级培训主要依托市、县党校等培训基地,对革命老区村级党组织书记等进行示范性培训;县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党校,对基层

 党组织书记进行全面培训,保证全年全覆盖。市、县党校软硬件建设比较完善,能够按照党员教育相关要求,高标准、要要求进行组织,全面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同时根据基层党组织工作需要,开展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技能教育。市、县两级培训一般依托周边先进党组织示范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产业发展基地等教学资源,开展观摩学习,提升培训成效。

 党员培训主要通过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三新”大讲堂和流动党校等阵地进行全面轮训,软硬件建设水平一般,主要依托党建专干、党校教师、老党员等培训教育队伍,结合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实际,对广大党员进行全面教育,提高党员理论水平、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6. 你们在加强党员教育培训队伍、教材、经费等基础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存在哪些问题,下步有什么打算?您认为省市需要对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基础保障作出哪些具体 规定? 在工作开展上, 一是全面强化队伍建设。帮助各级党校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建强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党员教育培训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优秀党员干部、老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基层党委、党组织建立地方讲师团,利用“三新”大讲堂阵地,广泛开展党员教育;。

 二是因地制宜编制本地化教材。部分县(市、区)

 总结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和先进典型群体培育方面的经验典型,组织编写、出版了相关资料,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本土教材,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 三是多措并举确保经费保障。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党费向党员教育培训重点倾斜,要求各部门单位专门安排党员教育经费,通过上级拨付、财政投入、党费补充等办法,建立党员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育队伍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兼职队伍理论水平一般,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党员学习的需要; 二是关于编写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政策方针与本地实际结合的教材,在编写标准、人员队伍、保障机制等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不明确、不健全的问题; 三是经费保障工作仍需上级提供进一步的政策指导,以便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在拓展思路、创新方式上,保障力度不够充分。

 下一步 X 市将从以下两点加强基础保障工作。

 一是充实培训教育队伍。吸收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宣教经验的退休党员干部、优秀党建工作者和其他志愿人才,充实基层教育培训队伍,并从党的创新理论、形势政策、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确保培训教育队伍满足党员教育工作需要; 二是编写党员教育教材。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充分挖掘全市先进模范事迹,收集典型警示案例,编写正反两方面的党员教育教材,既做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充分开展警示教育。

 建议上级对教育队伍建设、教材编写、经费保障等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具体政策,指导基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理顺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基础保障工作。

 7. 你们是否建立了党员教育工作协调机构,运转情况怎么样,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发挥如何?您对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哪些意见建议? X 市成立了党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相关市委常委任副组长,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政法、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日报社、党史研究室、广播电视台、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

 目前领导小组已经建立良好运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畅通各部门、各单位沟通渠道,及时分析问题、制定意见、加强督导、抓好落实、形成全市党员教育培训统一部署、统一指导、统一落实、统一考评的工作格局,有效保证了党员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各相关职能部门立足部门职责,从不同侧面有力推动了全市党员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如市纪委监委积极开展了廉洁自律、党规党纪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市委直属机关工委牵头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工作,市委党校从教育培训力量上有力支持了全市党员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X 日报社、广播电视台充分将党员教育融入日常工

 作,加强宣传教育投入等。

 建议出台政策,对党员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统一规范,进一步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促进各单位、各部门更加协同一致,加强合力,共同将党员教育落实落细。

推荐访问:体系化 河北省 新时代 教育工作 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