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知识点众多的人口知识点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知识点11篇,供大家参考。
初三知识点篇1
众多的人口
知识点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从而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因此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人口政策的内容和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我国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导致人口问题过多,如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破坏污染环境、住房交通拥挤、就业机会减少等,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我国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人口分布界线】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
【我国前六个面积大省】
新疆内蒙和西藏;青海四川黑龙江(内蒙与西藏串位,是为了押运)
【我国前十个人口大省】豫鲁川粤苏、冀湘皖鄂桂;
小;⑥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1、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答:①自然条件: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雨热条件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气候干燥,耕地少,能够养活的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②社会经济: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③开发历史: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开发历史的综合影响,我国人口在分布上呈现出东南多、西北
初三知识点篇2
【古代部分】
1、史前时代
①元谋人的遗迹在云南元谋,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②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过着群居生活。能使用天然火。
③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华夏之祖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联合起来打败蚩尤,从此组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被尊为“人文之祖”。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水,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3、夏、商、西周
①夏、商、西周三代更替: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②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的商鞅变法主要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历史作用: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思想。他教育方面的贡献有: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②百家争鸣:(见下表)
主要派别
主要代表人物
主张及代表作
姓名
时期
墨家
创始人:墨子
战国时期
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
他看到战争的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的反对一切战争。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他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道家
庄子
战国时期
他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坐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像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
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主义,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兵家
鼻祖:孙武
春秋晚期
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6、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史实: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工;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秦的统一
(1)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秦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8、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西汉统治推向鼎盛。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9、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10、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11、秦、赵、燕等北方诸侯国,为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别修筑过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把不相衔接的各段长城连成一体,再向东西延伸,全长达1万多华里,号称万里长城。长城大都修筑在高山峻岭之上,易守难攻。
1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1)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价廉物美的 “蔡侯纸” 这种纸平整光滑,又薄又软,成本低廉,便于书写。(2)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被誉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时期,毕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约200年后,这一技术传到其他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到推动作用。(3)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发明了指南针。北宋时期,人们创造了适用于航海的指南针,把航海事业推向了新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也最为先进。(4)火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因为火药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唐朝末年,被广泛应用到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技术有了更大的改进。后来火药的制造方法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各国。
意义:四大发明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13、司马迁是西汉的汉武帝史官。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创立纪传体的体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14、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⑵背景: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⑶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禁止贪污;②经济上,分配土地给农民(即实行均田制),农民交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兵役。③(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控制),迁都洛阳(494年),实行汉化政策,如鲜卑贵族采用汉姓、穿汉服、学说汉话,同汉人通婚等等。
⑷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
15、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这书总结我国北方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
17、大运河①605年,隋汤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全长4000多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搪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地开凿,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炀帝时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18、科举制度: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科举制度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延续了1300多年。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19、⑴杜甫歌颂开元盛世说:忆惜开元金盛日,小邑又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此写的是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成为唐朝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②史书记载:"水击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回答这是什么灌溉工具--筒车。这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唐朝。
理解:贞观之制,时间:唐太宗即位;含义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较为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措施:①任用贤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为宰相);②注意纳谏;③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⑤重视文化教育。
20、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其次是白居易。①李白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②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深刻反映唐朝由繁盛转向衰落的历史时期。代表作:“三吏”“三别”。③白居易的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他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是唐朝中期诗歌改革的代表。(诗歌特色: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21、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评价:
答:(1)、知人善任。他用人不计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2)、虚心纳谏。唐太宗在位期间,进谏的大臣很多,以魏徵最著名。唐太宗注意总结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他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他在位时期,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所以说唐太宗是杰出的政治家
22、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富权略,能用人,掌握政权达40余年,死后,唐中宗复位。
23、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号称“开元盛世”。当时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百万人口,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数以万计。四方珍奇积聚,极盛极富。
24、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挠舍生取义之士。著名者如玄奘只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经,过沙漠、翻雪山,越丛山峻岭,闯林莽沼泽,九死一生,历时19年,行程5万华里。
25、唐朝天宝初年,鉴真和尚乘船五渡东海挫败,几度死里逃生,历经12年磨难,虽双目失明,信念仍不减当年,六渡沧海终于成功,终老日本,成为一代宗师。
26、唐朝时期,中国是东方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这些日本谴唐使回国以后,积极传播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27、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表现:
1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蜀地、江浙);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造船业发达(广州、泉州),居世界首位。
3、南方商业的繁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海外贸易的发展(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2)市舶司的设立;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8、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12世纪末,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坚强的君主”。
29、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71年他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1368年),称为元世祖。元朝在成立过程中及成立以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地战争,向西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30、明朝前期采取了哪些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2在地方,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归中央管辖。3设厂卫等特务机构。4科举考试采取八股取士制度。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制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统一全国。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你怎样看待郑成功收复台湾?又怎样看待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答:二者都是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都应该给予肯定。①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侵犯我国主权,破坏我国领土完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维护了祖国的主权,是正义的。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及其子孙为开发台湾作出了贡献。②清军入关进入北京后,清政府开始对全国的统治。经过40多年的斗争,统一了大陆,社会日趋稳定,经济恢复及发展。郑成功的后代变为分裂祖国的反动势力,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面临严重威胁,全国各族人民渴望完成和巩固国家的统一。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从此,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台湾的开发。
32、小说四大名著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古典小说是明朝文学的主流。明代三大奇书:①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②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③明朝中期,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明清四大古典名著:明朝:《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清朝《红楼梦》,《红楼梦》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5吴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龄《聊斋志异》。6戏剧有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33、明朝的李时珍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朝末年,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书籍
34、明朝时期,日本海盗商人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勾结明朝土豪奸商,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给中国沿海造成极大的祸害。这些强盗被叫做“倭寇”。明朝大将戚继光组织军队,给倭寇以痛击。1565年,戚继光联合俞大猷,把横行百余年之久的倭寇全部消灭。
35、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确立册封__、班禅的制度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清政府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朝中央政府确立册封__、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6、“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闭关锁国”的措施:(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近代部分】
1、鸦片战争
①虎门销烟:1.林则徐虎门硝烟(1)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2)过程:1839.6,缉拿烟贩,缴获鸦片110多万千克,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3)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利益。
②中英《南京条约》1842.8(1)内容:割地(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
③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侵略者 北京圆明园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总共侵占150多万平方公里
3、收复新疆
(1)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经过: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3)新疆建省:1884年
4、甲午战争
黄海大战:1894年9月致远舰管带民族英雄邓世昌阵亡 (后来发生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灭)
《马关条约》 1895年 李鸿章 伊藤博文
(1)内容:割地、赔款、开厂、通商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夺取大沽炮台,又攻占了北京。
《辛丑条约》(1)内容:①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住。
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考建议
本考点应注意的几个重要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及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事迹。
6、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
内容:(1)前期:“自强” 军事工业
曾国藩办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
(2)后期:“求富” 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上海)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评价:(1)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目的: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3)作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7、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103天)
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8、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后全国有14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史称辛亥革命,但最后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4)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5)历史意义①性质: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结果: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9、新文化运动(1)主要人物有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 胡适、鲁迅。口号:“科学”和“民主”。 (2)评价:a性质/地位:一次空前的思想打解放运动b作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民主与科学,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但是也有对东西文化存在决定否定或肯定倾向。
备考建议
本考点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为近年来重点考查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探索近代化的道路的。
10、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2)地点:首发于北京,后中心转移到上海
(3)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性质)
(6)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你认为五四精神应包括哪些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胡锦涛)
1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 上海 毛泽东等13人(2)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3)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4)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①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的指导和中共坚强的领导核心③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的革命前途焕然一新)
12、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成立:1924年 广州黄埔 中国国民党创办 为革命军队培养大批军官
(2)北伐战争:1926年开始 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1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时间:1927年4月18日结束于1949年(共22年),蒋介石建立。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形式上完全统一的标志是东北易帜。东北易帜主要人物是张学良,影响旧军伐的统治结束。
14、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在江西南昌举行南昌起义(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15、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间:1927年9月 毛泽东创建 意义: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6、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经过(1)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和主要事件:
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10)
(2)三军大会师:1936、10月 甘肃会宁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备考建议
本考点应注意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着重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探索。
长征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严守纪律、团结互助的精神等。(即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7、“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中国进入艰难的局部抗战时期
18、西安事变
①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共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派周恩来赴西安调解,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②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10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
20、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 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现实认知:①国耻不应忘记,历史不容日本否认;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珍惜和平
21、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 徐州会战组成部分 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22、百团大战:1940年8月彭德怀、朱德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战线取得 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23、中共七大(1945年 延安)
内容:(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了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地位: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4、抗日战争胜利意义: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①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全民族抗战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备考建议
本考点注意对西安事变的概况以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25、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1)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2)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师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3)蒋介石的目的:军事上争取内战的准备时间,政治上继续欺骗人民(4)结果:1945年10月10日 签定了《双十协定》
26、全面内战的爆发
(1)。内战爆发:1946年,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27、三大战役: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指挥;解放东北,第一次人数上占优势
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使国民党政府的长江防线和南京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③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林彪、聂荣臻、罗荣桓 基本解放华北地区
三大战役作用: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28、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 解放南京
29、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①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共深得民意,中共在人心上占绝对优势;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
③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士气日益低落。
备考建议
中共重庆谈判的意义,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作用、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要重点掌握和理解。
30、成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准备: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大典: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①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开始向社会主义眼过渡。②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终于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③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④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杯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1、和平解放西藏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为实现全国统一,解放军向青藏高原进军。过程:①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②人民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意义: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32、抗美援朝 背景:①美国入侵朝鲜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③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
概况:1950——1953年,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英雄人物: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1952年)
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邱少云(1952年)
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保障了我国的安全;
②从根本上粉碎了美国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3、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政策: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内容(目的):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4)意义: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备考建议:
本考点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复习的重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
3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特点),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结果:到1957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2)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概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5、三大改造的完成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3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时期的两次重大失误:20C50年代后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重大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影响:破坏了国内经济正常的发展,工农业生产落后,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3、十年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 “铁人”;邓稼先——科技工作者 “两弹元勋”;焦裕禄——县委书记 “人民的好干部”;雷锋——人民解放军好战士
37、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3)内容: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战略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③领导集体: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
(4)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8、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
(2)经济特区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①时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②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③作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互利平等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a、对外开放便于我们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让我们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通有无
b、对外开放便于外国同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
c、对外开放能增进我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3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982年,在中共12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他又为党的13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40、邓小平理论
提出:十五大通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这个称谓。
实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意义: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导我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备考建议:
该考点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察。其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等内容。
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①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
②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 我国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42、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构想
背景: 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提出者: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国家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特色:在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过程: A、香港
① 1982年,我国政府做出收回香港的决策
② 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③ 1997年6月30日晚21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先头部队开进香港,,是中国队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
④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
B、澳门-
①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
43、对台基本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初,针对两岸关系的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和前提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坚决反对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
4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者:周恩来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历史意义: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45、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6、重返联合国
⑴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⑵意义:①中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等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在联合国组织内,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47、中美建交
⑴背景:①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十分紧张
② 1970年,两国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直接会谈的共同愿望
③“乒乓外交”: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对访问中国
⑵过程 :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②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⑶意义:①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②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8、上海APEC会议
时间:2001年 地点:上海
意义: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初三知识点篇3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背景:教会封建势力对人性的迫害;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壮大
2、文艺复兴的内容:
时间:14—17世纪
地点:从意大利开始,几乎蔓延到西欧所有国家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文艺复兴的性质: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4、文艺复兴的影响:P3第一段黑体字
注:文艺复兴的本质并不是对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而对资产阶级文化的追求与创造。它是一场以再生古典文化为旗帜,以创造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新文化为目的的伟大社会运动,它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神曲》中的人性
1、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品《神曲》
2、恩格斯:(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3、《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达。芬奇是意大利画家,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四、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的文学家,代表作品四大悲剧《奥塞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一、欧洲以外的诱惑
1、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欧洲人对黄金等财富日益膨胀的欲望——根本原因(其中“欧洲人对黄金等财富的欲望”也可看成是社会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贸易商路——直接原因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欧洲航海和造船技术有了进步;(2)欧洲人对地球有所了解,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3)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地理知识传到欧洲
3、新航路开辟的时间:从15世纪开始,持续了200多年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迪亚士:经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
2、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古巴,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海上航线
3、达。伽马:到达印度,实现了欧洲人从非洲沿岸到达东方的夙愿
4、麦哲伦:首次实现了环球航行
初三知识点篇4
中国的主要产业
一、我国的农业
1、农业取得的成就
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水平。
⑵、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生态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较薄弱)
⑶、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趋于合理。
2、粮食作物的分布
⑴、北方—小麦 春小麦: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冬小麦:华北平原、渭河平原。
⑵、南方—水稻 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3、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⑴、特点:①、经济价值高。 ②、技术要求高。 ③、商品性强。
⑵、分布:①、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②、油菜籽:长江流域
③、花生:山东、河南是主产区。
④、甘蔗:四川盆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广西是最大产区。
⑤、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吉和新疆的西北部。
⑥、荼叶:泰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是主产区。其中闽、浙、滇最多。
⑦、天然橡胶:海南省、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
4、新型农业
⑴、外向型农业:以出口创汇为主。主要基地有:山东半岛、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闽南等。
⑵、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⑶、生态农业和精确农业。
5、畜牧业分布
⑴、主要牧区及优良畜种:①、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②、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
③、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牦牛
④、宁夏牧区——滩羊
⑵、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湘、川、豫。
二、中国的工业
1、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状况、市场因素及现有经济基础等。
2、我国的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3、能源工业的布局
⑴、煤炭是我国第一能源。山西省煤炭产量居全国首位。
⑵、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新疆将成为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要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
⑶、电力工业:水力——主要在南方各大河的上游。如湖北省的电力工业等。
火力——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山西的电力工业。
4、钢铁工业的分布
⑴、大型钢铁工业基地:①、东部沿海:鞍本、京津唐、上海。
②、长江沿岸: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
③、黄河流域:包头、太原。
⑵、分析武钢和宝钢建立钢铁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略)
5、机械工业的分布:辽宁、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全国大型的工业基地)
6、纺织工业的分布:我国以的棉纺织工业为主。
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上海、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等。
7、高技术产业
⑴、形成高技术产业的条件: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等。
⑵、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
⑶、高技术产业四大密集区。(见教材P18—19面的说明)
三、中国的交通
1、现代运输方式的种类、特点及其运输方输的选择
⑴、现代运办方式:铁路、公路、海运、河运、空运、管道等。
⑵、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从运量、运速、运价等方面分析。
⑶、现代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实际,师生共同讨论。
2、公路运输
⑴、特点: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⑵、识记:青藏、川藏、新藏、滇藏等干线的起止点。(见八年级地理上册P91页活动题)
⑶、公路的编号。(国道)首都放射线第一位数是“1”、南北纵线第一位数是“2”、东西横线第一位数是“3”。
3、铁路运输
⑴、识记:主要铁路干线的起止点。
①、南北向:京哈—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南昆线。
②、东西向: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南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⑵、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
⑶、正在建设中的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
4、海洋运输(分为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两大部分)
⑴、沿海航线:①、北方航线:以上海、大连为中心。
②、南方航线:以广州、香港为中心。
⑵、沿海主要港口: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福州、厦门、广州、香港、湛江、海口等。
5、航空运输
⑴、特点:速度快、舒适、安全。
⑵、航空运输是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⑶、主要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等。
初三知识点篇5
世界近代史(上册)
1.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640 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暴政的大树被砍掉”的标志是——1649 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1688 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
5.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的标志是——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6.英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的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7.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775 年,来克星顿枪声。
8.美国诞生的标志是(美国的国庆日)——1776 年 7 月 4 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9.美国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
10.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国庆日)
11.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事件是——罗伯斯庇尔掌握政权。
12.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 世纪 60 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3.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14.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1840 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15.世界开始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的事件是——工业革命
1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7.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标志着巴黎公社失败的事件——“五月流血周”
19.标志着美国南北战争开始的事件——1861 年 4 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20.标志着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事件是——1868 年日本明治维新
21.使日本成为“亚洲骄子”的标志性事件是——明治维新
2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1914 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4.一战结束的标志——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世界现代史(下册)
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得到巩固的标志——1920 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2.标志着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的事件——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4.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重要标志——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5.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1933 年,德国建立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
6.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1936 年,日本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7.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1936 年,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8.标志着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事件是——1938 年 9 月,慕尼黑阴谋
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突然波兰
10.标志着二战扩大的事件是——1941 年 6 月,德军进攻苏联
11.标志着二战进一步扩大,二战的规模空前扩大的事件是——1941 年 12 月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12.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的事件是——1942 年 1 月,《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13.标志着欧洲战争结束的事件是——1945 年 5 月,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14.标志着二战结束的事件是——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5.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1947 年 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6.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事件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7.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事件是——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18.美苏争霸开始的标志——20 世纪 50 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19.美苏争霸结束的标志——1991 年底,苏联解体
20.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 年底,苏联解体
初三知识点篇6
一、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从商鞅变法看,要成大事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5)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6)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时间:1898年6—9月;(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4)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强学会;(5)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又改名为《中外纪闻》;(6)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帝;(7)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8)内容(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训练新式军队等;(9)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10)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11)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
四、中国的农村改革
1.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
(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还没土改,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2)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措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6)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1956年
(2)原因: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途径(方式):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1956年建立了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年—1956年;(2)背景: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3)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4)内容:完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措施: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的改造——1954年,逐步发展公私合营,后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6)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时间:1978年;(2)最早出现的地区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3)建立的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内容(具体做法):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5)影响: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6)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初三知识点篇7
1、人类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A、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关系)。
B、奴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占有关系)
C、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大主要的阶级(租佃关系)
D、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关系)
E、共产主义社会:无对立阶级(平等关系)
2、历史上曾在伊拉克这一地区创造高度文明的国家是古巴比伦王国,它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的,在两河流域还诞生了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3、印度的种姓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对刹帝利最有利
4、与古印度有关的文明: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5、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实质一样:都是奴隶制文明
6、为后世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欧洲字母文字的渊源是腓尼基字母。
7、我们今天使用的纪年方式是从耶稣出生这年算起的。
8、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他们较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9、、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朝)、指南针(北宋)
10、从发源地来看,古代希腊文明不同于亚非文明,它是以海洋为中心的。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曾经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奴隶制共和国的国家有雅典和古罗马。
11、《汉谟拉比法典》地位、目的、影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制定者:汉谟拉比;
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权利;
影响:留给人类宝贵遗产,表明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12、雅典奴隶制发展顶峰的时间、执政者、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参政议政的人: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人物: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加政治的权力。(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3、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地位:
《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14、封君与封臣制度发展的概况、内容、意义:
时间:8世纪开始
内容:法拉克王国对土地分封的形式进行了改革,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意义: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欧洲普遍存在。
15、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①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②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意义:封君与封臣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16、《罗马民法大全》出现时期、包含内容、历史地位或意义:
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又编成《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以上四部统称《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16、大化改新出现的时间、意义:
从646年开始,日本孝德天皇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意义: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8、阿拉伯文化包含的主要内容:
(1)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2)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
(3)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4)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5)阿拉伯文学《天方夜谭》
19、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20、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给东方人民带来灾难;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1、对历史上的征服(战争)和反侵略斗争的认识:
历史上的征服战争一方面充满暴力,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反侵略斗争维护了被侵略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是正义的。
22、公历的缘起: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是古代罗马人创设的。罗马的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儒略历”是今天公历的基础。
初三知识点篇8
夯实基础
人世间没有空中楼阁,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也要从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基础入手,才能构建博大精深的历史科学殿堂。
同学们首先要仔细听老师讲每一节课,对每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都要听清楚、理解透,为以后的复习奠定基础。切忌盲目赶进度,吃夹生饭,否则将后患无穷。如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有分别记清楚国别史中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才便于复习:
1、起因:(1)经济基础都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权利即政治基础;(3)思想基础是兴起于英国的启蒙思想,北美独立战争证明了其切实可行,并由法国大革命传播到世界。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及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人权宣言》都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精髓所在。
2、经过:(1)导火线(2)爆发、曲折或反复(3)结果。
3、影响:(1)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北美也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2)都冲击了旧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北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出美国;(3)都为本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政治前提;(4)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北美、欧洲;北美推动拉美、欧洲革命;19世纪的世界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进行的。
提升能力
在把握基础知识后,同学们可通过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综合复习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单元复习:总结出单元中各课的共性和特点,从而确立每个单元的主题。如世界近代史中,从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特征是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事件的特征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第二单元工业革命及其推动的第二、三股潮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第三单元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第一股潮流: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一战。
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讲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以及打破黄金时代的经济危机和摆脱危机的不同途径: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德意日的法西斯化,爆发二战的局部战争并酝酿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单元世界大战战火再起,讲了二战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第三单元是战后世界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对峙。第四单元讲两极格局的解体及呈多极化趋势发展。近代史第四单元和现代史第四单元是近现代史的文化。
专题复习:打破单元复习的内容框架,按事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专题,可把中国史的单元内容纳入到世界范围内复习,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单元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都是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其中,侵华的两次鸦片战争和抗争与探索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而列强侵华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其中五四运动是一战的最大成果: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所以五四运动也是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第四单元中国的抗战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二战做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第五单元解放战争是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在中国的反映。
中国现代史部分:第一单元过渡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二单元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三单元“”时期和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前期,都是冷战时期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新时期是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抗战后的中国史都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进行的。由此可见,中外史可概括在三次科技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中。
由此可设多个专题:三次科技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下设国别史、大国崛起、两次世界大战)、民主与法制、革命与改革、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近现代史科技思想文化等。
综合复习:包括历史学科内中外史的综合复习及跨学科的史政综合复习。这要求高度综合,抽象思维,构建宏观框架。从生产力角度,可分为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是手工工场时代;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的电子信息时代。
史政综合方面:三次科技革命认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三农问题联系中国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民主政治与法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
精练习题
现在中考资料满天飞,要择优选取一种有价值的符合中考需求的资料是当务之急。选择资料时,要尽量选系统引领中考复习,体现中考新思路的,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同时要注意,一些资料整体上难度大、挖掘深,有许多高中试题下放到初三,对于拔高能力是有益的,但切忌拔苗助长。
同时,还提醒广大学生,做习题要选择符合新课标中考试题开卷考试的特点,并符合中考命题方向的试题。要选择在题型设计、考查目标设计、试题的立意与情景设计上标新立异的代表性试题。尤其对中考题研究透,对中考的题型、命题思路、命题规律、命题方向都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试题要当经典试题操练,从而找到捷径。做题宁精简勿杂乱,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初三知识点篇9
1.世界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4.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5.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6.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7.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世界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
8.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10.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初三知识点篇10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
二、雅典城邦的繁荣
1、经济: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2、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全力,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权利机构公民大会;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三、斯巴达城邦的繁荣
1、经济:斯巴达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2、政治:少数奴隶主贵族专制;3、文化: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训练。
四、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1、布匿战争:
①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②原因:争夺地中海霸权;③对战国家:罗马?迦太基
2、西罗马的灭亡和罗马帝国的建立
①背景: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共和制再也无力统治,奴隶主企图建立。统治,以稳固政权;
②过程: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五、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①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日本
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大和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统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时间:7世纪中期)
1、背景: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2、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教的诞生(穆罕默德)
1、背景: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2、过程:
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初三知识点篇11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荐访问:知识点 初三知识点总结 初三知识点总结数学 初三知识点总结化学 初三数学知识点 化学初三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初三知识点 历史初三知识点 初二升初三知识点 语文初三知识点 物理初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