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4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同时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们应该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二、内容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说明水稻生产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和重点:
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难点: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学法指导
运用资料、地图、图片以及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将分析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水稻生产区。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阐述情境:晓明想出国旅游,可不知道去哪里好。旅行社给了他几组图片,其中这些图片吸引了晓明。下面我们和晓明一起来欣赏这组图片。
PPT显示图片: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晓明被湄公河优美的风景吸引了。晓明决定,趁五一假期的时候去湄公河平原旅游一趟。那谁能讲一讲,在这些图片中你们都看到哪些相同的元素?学生寻找答案并回答:水。教师引导:通过图片给我们的第一直觉是湄公河平原水多。那下面我们就跟着晓明一起出发了。
新课教学
1.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情境1:请同学们帮助晓明找找他要去的湄公河平原在哪里?
学生活动:教师PPT出示图3-1和图3-2,让学生观察地图和总结归纳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教师小结并板书: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
2.稻作生产的条件
情境2:来到湄公河平原的某个国家,晓明发现当地农民种植了非常多的水稻,好奇的晓明立马展开了探究,到底有哪些条件让这个地方种植这么多的水稻呢?请同学们也一起来探究一下在湄公河平水适合种植水稻的条件吧。
学生活动:教师出示地图,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适合发展稻作生产的条件。
教师小结并板书:2、稻作生产的条件:①地形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②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水网密布,灌溉方便;③地处热带,高温无霜,光照充足。
3.水稻生产的流程
情境3:探究了湄公河平原适合水稻生产的条件,明白了水稻是湄公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后,晓明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水稻生产的流程。于是,晓明就向当地的农民们请教。
学生活动:观看PPT图片,回答问题:看了流程图,你水水稻生产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从学生回答中引入)我们看到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动。而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重要靠什么来完成呢?(人力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水稻生产是怎样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农业)。
学生活动:大家仔细看了农民插秧或收割的姿势了吗?谁来模仿一下?并谈谈感受。
教师:结合古诗,总结我们要在实际生活中热爱劳动,珍惜粮食。
教师:这种精耕细作的以人工劳作为主的稻作生产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4.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种稻作生产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留下了哪些印记?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表格。
教师:学生探究结束后进行讲解。
5.教师总结: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的生产生活要适应自然环境。不同区域人们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因为不同而美丽。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生存的自然条件不同,各地的人们都要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来选择发展道路,因地制宜的开展生产。
所以,我们面对世界上不同的民风民俗、社会风尚、生产方式时,要尊重不同,认同差异。
6.课外拓展:思考:水稻生产对我们当地人民生活有哪些影响?
寻找稻作文化的印记:
住:住农田边 、屋顶坡形等
用:用稻草结绳、稻杆作燃料
行:田间小路(“阡陌纵横”)
食:米饭、米酒、粽子、汤团
民俗民风:拔河比赛 、划龙舟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知道秦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
3.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识读《秦朝疆域图》,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3.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作用。
突破方法
通过历史剧、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分析各种措施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的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地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体验式学习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外阅读,编演历史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篇3
3、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约7000年前 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河姆渡。属于长江流域。我国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6000多年前 生活在今天陕西西安半坡。属于黄河流域。我国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①使用骨,木,石质工具。(石器经过磨制,被称为&ldquo《·》;新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③饲养水牛,猪和狗等。④利用简陋的小船采集,打鱼,渔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⑤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 ①最早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用石铲,石刀从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②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经营原始的畜牧业。③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改善了生活。④能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取水的尖底瓶独具特色,彩陶美观实用。⑤住在半地穴房子里。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篇4
5、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 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历史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