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优秀8篇(全文)

时间:2023-07-11 18: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带着丝好奇,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闲适场景?提起菊,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陶渊明。因为,他是如菊一般的隐士。不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评价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8篇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篇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带着丝好奇,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闲适场景?

提起菊,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陶渊明。因为,他是如菊一般的隐士。不慕荣利,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谈,过上了“种豆南山下”的田园生活。

只是,世间繁花千万,何必独爱于菊?隐士,即隐居于山水之间的人吧。这样的人,不错,也许是过着一种如诗般的生活。但却必定是孤独的,逃避了世俗的一切而回归于自然,其结果只会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悲哀。

不得不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是绝对不会存在的。一味地逃避,只会使自己存活于幻想的“桃花源”中。毕竟,现实是必须要面对的。我眼中的陶渊明,排除了他的文人身份后就只是个懦夫。一面抨击着黑暗的政治感伤时事,一面却将自己隐在遐想之中。既为大丈夫,若没有班超弃笔投戎的英勇气魄,也该堂堂正正地立于世间,面对面地与黑暗抗争。即便不能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该像梅花一般在黑暗的洪流中傲然挺立。

在晋朝,他可以抛弃一切过他的田园生活,但在今天,四处是高楼大厦的钢铁森林里,他还能如旧?只怕到时会是一副半人半鬼的模样吧!

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陶渊明,只可惜,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后散发清香的菊花永不会让我喜爱。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篇2

多年以前,在我刚刚踏上成吉思汗陵的泥土时,我还对它无所知晓。脑海里只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后来看了其中的壁画,听了大人们的讲述,才知道这个蒙古人一生中的曲折。

老实说,我对那些表现铁木真生平的壁画并不感兴趣,听大人的讲述也不大认真,因此只记得个大概,知道它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出了那间画着壁画的房子,我驻足在山坡之上,俯瞰四周宽阔的景象,一片浓绿带着凝重的幽深,到了远处开始模糊了。我深吸了一口气,舒畅之余有一些压抑。我知道这里有一个勇猛彪悍、奇特而不屈的灵魂,却不知道这平静背后昔时的那般景象。

直到近日,铁木真再次闯入我的脑海。一篇评述铁木真的文章中说到了他的曲折和残暴,当然,还有他的那个“嗜血”的民族。我又将先前脑海中那个尚未完全定型的轮廓拾起。我承认铁木真的个性和心理及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经历的影响。那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丧亲流血的痛苦,还有形势对他的逼迫,一次次向他证明强大和金钱的重要。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之下造就出的铁木真注定就要成为他的那个样子的。

在我眼里,他是个很情绪化的容易走极端的人。作为一个个体,他的存在并无特别,然而令人觉得可悲的是文化和生灵在他的征服中被弄的痛苦不堪,无辜者在他的铁蹄之下血泪满山。这是因为本该是属于他个体的东西被放大到了一支军队,一支强大的有杀伤力和影响力的军队啊!

因而,他的军队几乎成为一群魔鬼。这些有血性、重义气、有感情的蒙古人就这样成了魔鬼?!成吉思汗年轻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我们无法原谅因此而导致的对生命的杀戮和对文化的摧残。就连我这个蒙古族人都无法原谅。那么我们是否因为此而完全否定了元朝呢?

成吉思汗只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征战而奔波,这是一位开国帝王必然要经历的。而在他的后人手中,基业得以发展,尤其是到了忽必烈时期。元世祖接受和提倡以儒学为主的汉族传统文化,各地学校得以恢复和发展。史书上亦记载了元朝的独特文化。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之一——元曲,就产生在这个朝代。

无论如何,成吉思汗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个人物颇受争议说明他是值得被人们去探讨、去认识的。任众说纷纭,成吉思汗和他的元朝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而这位誉满天下而又谤满天下的蒙古人也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中一个留下深刻印迹的人物。人们到底因为什么记住了他?我只想说,他的背影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朝代,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个民族的骄傲与悲哀。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篇3

唐宋礼貌为吾泱泱中华五千年礼貌史之颠峰,期间才人辈出。诗词艺术臻于极致,四座高峰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当然还有诸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柳永之类的文人骚客不能尽述,以四子之比较一窥管豹对于吾等俗人已经足矣。我很骄傲的是作为李白和苏轼的同乡,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咏过的景致,玩味其意境。

我以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之后还要加入佛家(释家),但是其要义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们梦想的是达济天下和田园仙界的兼具。这一点其实李杜苏辛四人都有。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状况不一样。李白是奔放激情的歌者,他诠释的是艺术的惊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杜甫是沉郁顿错的思考者,他心怀家国天下,是个典型的传统儒家信徒。苏轼是儒道两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于抒发自己不一样理念的大家。辛弃疾是个歌吟的武将,其豪气和才智都令人钦佩。

以前年少时,最爱李白的诗歌,以为《行路难》的壮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勇气,散发弄扁舟的潇洒,是我最喜爱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着、读着,总觉得有一点点抵触的情绪。我觉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的,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对于社会而言,不仅仅有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李白能够说是连游戏规则也没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能够说是个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气质是道家、释家的一些。因此,他不为世俗社会接收,一生落魄。其实,中国历史上,盛唐是很开明的,诗人(或者说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还是他的性格过于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爱杜甫的诗歌。沉郁中充满了顿错的美感。天下间,悲哀人多,更尤在乱世。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饱含一腔热血,梦想着救国就民。一个悲苦的诗人,“如果世界注定要下沉,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岛《回答》)是对杜甫的最好的注解。杜甫是知道游戏规则的人,但是他能够说是不明潜规则的,或者说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乱世,因此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说对人的才华欣赏,我是在四个人中最欣赏苏轼的。苏轼先生的家离我的家乡但是数十里之遥(以前算一个市的)。苏轼琴棋书画、佛理禅机、时政甚至军事无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这天的苏堤上,除了感慨东坡才华外无他。(如果是李杜,我以为是很难做好一个地方行政主管官员的)。苏轼的诗词,有发人思索的禅理、有豪迈的大江东去、有婉约的十年生死,无不体现了他的全面。东坡肉也是一道不错的佳肴。苏轼的杯具也在于他的才情。他过于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协调。弄的在政治上,先后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终老。如果是在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下,我坚信苏轼是会生活的很好,事业上也发挥的不错的,可惜他是在潜规则,利益协调的中国社会里生活。

辛弃疾的词说实话,我不是个性的喜爱,可能是由于很多词里用的典故太多,我总觉得不够自然。但嫁轩先生的武略惊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说,对于未来的是依靠信仰,我觉得嫁轩就是这种信仰很强烈的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顽强的。可惜,嫁轩连成为岳飞的机会也没有。

按照黑格尔的明白,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三者区别在于,精神到达自觉的途径和方式不一样。哲学是“纯粹的思”,艺术是“直觉的思”,宗教是“超验表象的思”。艺术总归是一种以直觉来体验生活的方式,因此还是和生活的方式分离的。纯粹的思和超验的思还是不一样的路径。在不一样的路上,我还是比较赞同黑格尔的看法的,哲学作为“纯粹的思”是高于其他两者的。这也是我对东坡评价更高,很喜爱杜甫的缘故吧。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篇4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礼貌,有过繁荣,有过晦暗,也有过战乱,每一个时代都有必须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里,各种人物,时代的伟人,横空出世,应运而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复杂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泽东这些人都是当时所谓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莫属朱棣了。

《明史》曾这样记载:“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当然,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网友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仅体此刻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此刻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白话文·》棣原本能够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但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最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但是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能够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透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不管怎样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走进历史人物,不仅仅加深了自己对古代的礼貌和事迹的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篇5

摘要: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主要史实,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结合,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观点,这是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评价历史人物。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历史条件;历史活动

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革命领袖、科学发明家,这些历史人物都在历史上对各自的社会发展、民族兴衰起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但是任何一位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总是时代的产儿,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事件相联系着。那我们该如何来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呢?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洪流中,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下面就结合新课程人民版教材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教学中的体会,浅谈一下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根本标准。例如评价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主要围绕他们的各方面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推动了科学文化繁荣、民族融合团结、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二、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

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要把他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于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例如以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来说,只有我们面对历史事实,具体分析时代要求,才会看到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代替诸侯战乱纷争的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他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为他一系列的作为提供了历史依据。历史肯定了他顺应历史发展所迈出的步伐。同时也正是通过对当时历史条件的分析,才使我们有可能揭示秦始皇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活动中,为什么采取了严厉残酷的手段;其中秦始皇的个人因素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切合历史实际的评价他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了。有时还需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分析。例如,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这个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不能孤立于世界。康熙在位时期,世界历史正在迈向资本主义时期,虽然康熙为古代中国开启了最后的辉煌盛世,那落日余晖般的辉煌却始终没有使中国赶上资本主义的步伐,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被动挨打埋下了伏笔。这样,结合世界历史背景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康熙盛世。

三、“就事论人”,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例如,对克伦威尔进行功过是非的评价,需要建立在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中的主要活动史实的基础之上;而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卓越功绩和领导美国初建过程中的贡献,则是全面认识分析华盛顿的主要历史依据;同样,只有了解了拿破仑的主要军事、政治活动,才能客观评价拿破仑及其内外政策,等等诸如此类。

四、评价历史人物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可以通过一些史料,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做出分析评价,如唐太宗识马周的事例凸显了他的用贤之风,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成因和内容;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讲话演说,表现了他谦逊大度、无私奉献、坚韧顽强的美德。还要帮助学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或后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从而升华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理解,更好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以唐太宗对隋炀帝的评价为例。唐太宗以人为镜,亡国之君隋炀帝就是他悬挂在自己面前的一面镜子,唐太宗认为隋朝的灭亡完全是隋炀帝穷奢极欲、骄横残暴造成的。既然隋炀帝被唐太宗作为殷鉴的教材,充当贤君唐太宗的镜子,就只能是个残暴亡国之君的形象。可是这对隋炀帝的评价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不是公正和全面的。

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主要史实,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结合,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观点,这是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全面的看问题,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根据历史的真实面目给予其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例如,隋朝的隋炀帝以暴君的形象载入史册,与桀、纣相提并论。可是他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派人出使流求、赤土,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及东南亚的联系;出兵吐谷浑,打通内地与西域的交通,密切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往来;重视文化事业,创立进士科等等。如果只是把目光集中在隋炀帝的缺点和过恶之处,这对隋炀帝的评价就不是公正和全面的了。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篇6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豪杰为守护着我中华民族的领地,而抛头颅,洒热血。岳飞、郑成功、戚继光、霍去病、杨政忠、苏武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历史上抹不去的痕迹,中华民族的骄傲。其中我最为钦佩的是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庐陵人,字宋瑞,号文山。南宋一代抗元名将,爱国政治家、文学家。他铁骨铮铮的性格与气概使我对他起了敬佩之感。

当他被元军俘虏时,元军予以高官、俸禄,他拒不接受。当元军都元帅张弘范告诉他南宋已灭亡,他忠心尽到了,可以换主奉君了,他仍是一身浩然正气,并提笔写下了《过零丁洋》的不朽诗篇。诗中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记激起过多少胸怀壮志的奋斗青年的心。为中华千百年来的辉煌盛世做下了完好的奠基。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烈诗词。也表现出了文天祥的踌躇满志。诗词慷慨激昂,体现了文天祥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又一次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使我又一次肃然起敬。

文天祥我想对你说:“你的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气魄,你的踌躇满志,一身浩然正气无一不使我敬佩尤深。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乐章。而在当今的社会上又有几人能做到你这般的忠心爱国,不畏权贵,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应该学习你所有的品质,为我的祖国,我伟大的母亲献上我的一切,为中华民族这一宏伟蓝图添上我浓墨重彩的一笔。使我的国家站在世界之巅。俯视一切,成为世界的最强者。文天祥,我向你致敬。”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篇7

项羽成功了之后,个人威武膨胀,“不能信人”的弱点就进一步放大了。项羽很多手下都陆续离开他,比如韩信、英布等,都说明了问题。当然,英布离开他,存在个人私利,但和项羽不能信人也有关系!

言而总之,古往今来,想成就大事业的,哪个不是想方设法的增强力量,统一能统一的人,刘邦、李渊、朱元璋等概莫如此!因此,当项羽不能相信别人,不能接纳外面的英雄豪杰,那么他就越来越虚弱,失败也就属于必然的了!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篇8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读过《史记》一书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项羽是个英雄。项羽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便可杀敌上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量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时,他竟然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一位英雄。

但项羽是一名非常失败的英雄。

其一,项羽不注重学习,只崇尚武力,甚至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的名字会写就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南征北战,还是治理国家,武学不知将成为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而且,项羽还不善于用人,不会把握时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自己反被大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范增为他效力吧,可他不执行范增的计划,连范增的才智也浪费了。项羽要么中人家的计策,要么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也离开了他,是自己彻底失去了谋士。

项羽在临死之前曾说过“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到死还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实可悲啊!

推荐访问:历史人物 评价 优秀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品质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的句子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作文 历史人物评价优秀事迹 历史人物评价范文 历史人物评议 历史人物评价1000字 历史人物评价表格 历史人物品评 历史著名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