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新方案,供大家参考。
教学新方案 年 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撰写人 车 学习内容 四. 加法(进位)
第 21 课时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位数、 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自己归纳得出计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过程。
学习方案 指导方法 自 学 检 测
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 一 年级 二 三 四 五 六 本数 85 143 126
师:
你从表中知道了 什么?
谁能提出用 加法计算的问题?
2. 在计算三位数笔算加法时, 要注意什么?
目 标 导 学 1. 一年级有 126 人, 二年级有 143 人, 两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列出竖式, 并验算)
2.一一班有 38 人, 一二班有 39 人, 两班一共有多少人?( 口 答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 在前面的借书 统计表中 , 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 少本?
你是怎样算的?自 己试着用 以前所学的知 识列 出 竖式计算。
然后同桌讨论说一说自 己是怎样想的。
合 作 探 究 1.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 从哪里算起?
2、 要想知道自 己算得对不对, 可以怎样验算?
3. 学生笔算, 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
5. 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 三位数笔算加法,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 (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用 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
展 示 点 拨
1.在笔算时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 可以用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 看得数是否一样, 这样的检查叫 做验算。
2.
三位数笔算加法,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
巩 固 延 伸 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 :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本数 85 1 4 3
1 2 6
1 .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列出竖式并验算
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 一 二 年级 三 四 五 六 本数
85 143 126
课后反思
教学新方案 年 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撰写人 车 学习内容 22 课时 练习五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通过练习,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学生的解力。
巩固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 积累分析数量关系、 选择解题思路的经验。
学习重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学习难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方案 指导方法 自 学 检 测
1. 用竖式计算, 并验算。
428+172
94+707
546+216
321+49 2、 列式解答, 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1)美术小组有 45 人, 唱歌小组有 67 人, 美术小组比唱歌小组少多少人?
(2)操场上有 56 人在跳绳, 8 人一组, 操场上有几组?
526+165
目 标 导 学 1. 让学生先独立看练习五。
问:
看一看, 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你会算吗? 然后独立计算。
2. 集中交流下面一题算法(几个十加几个十得多少个十, 是一百几十)
3. 、 直接写得数:
先看一看, 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你会算吗? 独立计算
40+80
90+30
50+60
70+80 20+90
50+80
90+80
70+60
合 作 探 究 1. 在计算练习五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问题吗? 4 人一组讨论解决。
2. 教师及时检查讨论结果, 并给予指导。
展 示 点 拨
1. 各组长及组员汇报讨论结果, 看哪个组讨论的最好, 及时表扬及加分。
巩 固 延 伸
1. 练习五第 4 题 先看图(数据不出示)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第一、 二个问题先让学生讨论, 说说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观察判断哪条路近。
出示图中的数据, 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
第三个问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板书设计:
练习五 课后反思
教学新方案 年 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撰写人 车 学习内容 23 课时
三位数连加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以及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学习重点 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以及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 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学习方案 指导方法 自 学 检 测
1、 口算 6+4+9=
6+8+2=
5+7+9=
4+7+6= 指名口答得数, 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找出简便的算法。
2. 问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得到了 什么? 先把那两个数相加结果一样吗?
目 标 导 学 1.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以及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2. 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你能提出 3 个数相加的加法问题吗?
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本数 85 143 126 178 194 236 3.
你会解答吗?
4.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 比一比那种方法最简便?
合 作 探 究 1. 独立思考, 列式计算。
2. 4 人一组交流讨论,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3.
展示各种方法讨论比较那种方法最简便
展 示 点 拨 对于出现的几种计算方法:
A、 分着列竖式
B、 连着列竖式
C、 只列一个竖式, 比较:
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
巩 固 延 伸
1、 试一试:
四、 五、 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先看一看个位上的三个数, 你有什么好建议?
2 、 练习 40 页:
想想做做
板书设计:
三位数连加 85+143+126=
85 143
+126 —— 课后反思
教学新方案 年 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撰写人 车 学习内容 第 24 课时、 练习六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掌握笔算三个数连加的基本方法, 并形式必要的计算技能,会进行加法的估算。
2.通过估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反思解题结果的合理性 学习重点 掌握笔算三个数连加的基本方法, 并形式必要的计算技能,会进行加法的估算。
学习难点 2.通过估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反思解题结果的合理性 学习方案 指导方法 自 学 检 测
1. 口算练习:
指名口答:
4+3+5 好算吗? 等于几?
5+5+6 等于几? 好算吗? 好算在哪儿?
7+2+3 等于几? 怎样算好?
算一算:
8+2+6
1+5+9
5+4+5
9+4+6
7+8+3 7+8+8
9+8+9
这两题怎样算得快?
在计算三个数连加时, 要算得又对又快你有好方法吗?
1、 在三位数的连加中, 找一找哪儿可以巧算?再计算:
出示:
1 8 8
1 1 8
+2 6 2
目 标 导 学 2、 春天到了, 小蝴蝶们都忙着去采花蜜, 看看它们该到哪盆花上去采蜜呢?请你给它们指指路, 下面我们就来看 42 页的画面。
合 作 探 究
1、 自己独立完成练习六, 然后 4 人一组交流结果,有疑问的地方 4 人讨论。
2、 4 人讨论后组长汇报交流。
展 示 点 拨
1.小黑板出示题目:
每个数接近几百 503 接近——
492 接近——
813 接近—— 602 接近——
296 接近——
399 接近—— 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 让学生自己总结
巩 固 延 伸 试一试:
先估算, 大约是几百, 再用竖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196+397≈
96+502≈
603+296≈ 出示课件讲评:
展示计算结果 三.
实际应用:
第 4 题:
课件展示, 从图上你知道什么? 求什么?
列式计算 第 5 题:
“三条边一样长” 是什么 意思? 列式计算 作业:
第 1 题
任意选 2 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新方案 年 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撰写人 车 学习内容 第 25 课时
加法的复习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初步掌握验算方法, 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掌握验算方法, 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有更多的体会和运用。
学习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对计算与日 常生活有联系的实际问题能有更多的体会和运用。
学习方案 指导方法 自 学 检 测
1、 听算 98+100≈
303+301≈
704+198≈ 192+200≈
99+395≈
506+399≈ 2、 指名板演笔算 546+215=
94+707=
428+172=
目 标 导 学 1、 看哪个小朋友反应灵敏、 抢答最快。
小黑板出示题目意思:
每个数接近几百 503 接近——
492 接近——
813 接近—— 602 接近——
296 接近——
399 接近——
2、 1、 潘老师买了一根 298 米长的绳子, 上午用去66 米, 下午用的比上午多 88 米。
下午 大约用了多少米?
3、 自己独立练习 43 页复习
合 作 探 究 1、 4 人合作检查交流做题情况 2、 有困难的学生其他组员帮助讨论解决难题。
3. 教师检查效果。
展 示 点 拨 1、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说一说, (1)
怎样计算 3 位数的进位加法(2)
怎样进行估算, 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巩 固 延 伸
完成复习第 6 题:
算一算, 比一比, 你发现了什么?
提要求:
注意左边三道题的第二个加数, 注意右边三道题的两个加数。
举手发言。
集体对题 3、 在课本上完成完成第 7 题 生读题意。
提问:
上午比下午多用 232 米, 那是上午用的多还是下午用的多? 生答 列式解答 4、 在课本上完成第 8 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复习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