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名单公示7篇

时间:2023-05-05 08: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浙江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名单公示

  

  附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

  (2011-2015年)

  一、水稻

  组长:程式华

  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

  成员:胡培松

  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

  彭友良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朱德峰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

  李

  革

  机械化研究室主任(浙江理工大学)

  卢淑雯

  加工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杨万江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

  陈志强

  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

  陈温福

  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沈阳农业大学)

  邹应斌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

  王才林

  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王建龙

  常德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省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谢树果

  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二、玉米

  组长:张世煌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成员:郭庆法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王振营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赵

  明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东兴

  机械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刘丽萍

  加工研究室主任(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

  徐志刚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立春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董树亭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农业大学)

  陈新平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景希强

  丹东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张学舜

  新乡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郑祖平

  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三、小麦

  组长:肖世和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成员:程顺和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康振生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于振文

  栽培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

  沈阿林

  土壤施肥和水分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魏益民

  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韩一军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郭进考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许为钢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汤永禄

  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李俊明

  栾城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陈荣振

  徐淮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高春保

  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四、大豆

  组长:韩天富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成员:刘丽君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王源超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

  胡国华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陈海涛

  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

  胡耀辉

  加工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

  何秀荣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张孟臣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周新安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年

  海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

  郭

  泰

  佳木斯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付连舜

  铁岭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李素真

  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五、大麦青稞

  组长:张

  京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成员:杨建明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高希武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张国平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

  朱睦元

  综合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

  曾亚文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李作安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学研究所)

  强小林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何庆祥

  武威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

  六、高粱

  组长:邹剑秋

  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成员:张福耀

  育种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徐秀德

  栽培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叶

  凯

  综合研究室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丁国祥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马尚耀

  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

  杜瑞恒

  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七、谷子糜子

  组长:刁现民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成员:程汝宏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冯佰利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郭二虎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王慧军

  综合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程炳文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张喜文

  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刘金荣

  安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赵

  敏

  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

  八、燕麦荞麦

  组长:任长忠

  首席科学家(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

  成员:崔

  林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赵桂琴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甘肃农业大学)

  杨

  才

  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胡新中

  功能特性与加工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吴

  斌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刘景辉

  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内蒙古农业大学)

  赵

  钢

  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成都大学)

  常克勤

  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杨再清

  迪庆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刘彦明

  定西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

  九、食用豆

  组长:程须珍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成员:田

  静

  育种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朱振东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王述民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康玉凡

  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张亚芝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包世英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陈

  新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张耀文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王

  斌

  榆林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郭中校

  长春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郭延平

  临夏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王学军

  南通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十、马铃薯

  组长:金黎平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成员:盛万民

  育种与种薯繁育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张若芳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大学)

  熊兴耀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

  吕金庆

  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

  刘

  刚

  贮藏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罗其友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谢从华

  育种与种薯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

  王

  蒂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甘肃农业大学)

  何

  卫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张雅奎

  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

  展

  康

  曲靖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

  郭志乾

  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十一、甘薯

  组长:马代夫

  首席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成员:刘庆昌

  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张振臣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张立明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赵

  海

  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房伯平

  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谢逸萍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李洪民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张永春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木泰华

  产后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林祖军

  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杨立明

  龙岩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杨新笋

  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十二、木薯

  组长:李开绵

  首席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成员:张

  鹏

  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李

  军

  栽培与植保研究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古

  碧

  综合研究室主任(广西大学)

  黄贵修

  栽培与植保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田益农

  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刘光华

  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十三、油菜

  组长:王汉中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成员:周永明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刘胜毅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官春云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

  吴崇友

  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黄凤洪

  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冯中朝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李加纳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南大学)

  戚存扣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杜德志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李根泽

  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吕孝林

  巢湖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巢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张明海

  宜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十四、花生

  组长:禹山林

  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成员:王传堂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廖伯寿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万勇善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

  胡志超

  机械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冯健雄

  加工与综合研究室主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张新友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梁炫强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蒋相国

  襄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刘立峰

  保定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崔富华

  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陈永水

  泉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于洪波

  阜新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十五、芝麻

  组长:张海洋

  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成员:郑永战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刘红彦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汪学德

  综合研究室主任(河南工业大学)

  赵应忠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汪

  强

  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徐桂真

  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吴

  涛

  阜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魏林根

  南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十六、向日葵

  组长:安玉麟

  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成员:张

  义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

  赵

  君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

  妥德宝

  综合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黄绪堂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陈寅初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农垦科学院)

  谭丽萍

  赤峰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

  孙为民

  齐齐哈尔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

  山军建

  银川试验站站长(宁夏农林科学院)

  十七、胡麻

  组长:党占海

  首席科学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成员:张建平

  育种及种子研究室主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张

  辉

  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严兴初

  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米

  君

  育种及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

  安维太

  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杨建春

  大同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高俊山

  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王宗胜

  平凉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十八、棉花

  组长:喻树迅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成员:李付广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吴孔明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毛树春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周亚立

  机械研究室主任(新疆农垦科学院)

  祝水金

  加工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

  杜

  珉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张天真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

  李雪源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董合忠

  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朱朝阳

  阿拉尔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田绍仁

  鄱阳湖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高俊山

  豫东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十九、麻类

  组长:熊和平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成员:李德芳

  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张德咏

  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彭定祥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王朝云

  设施设备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刘正初

  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陈

  收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湖南大学)

  周文钊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杨

  明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关凤芝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魏

  刚

  达州苎麻试验站站长(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黄建平

  伊犁亚麻试验站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潘兹亮

  信阳红麻试验站站长(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二十、甘蔗

  组长:陈如凯

  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

  成员:许莉萍

  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

  黄诚华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

  李奇伟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刘庆庭

  机械化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

  郑传芳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

  张树珍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张跃彬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莫建霖

  机械化与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研究院)

  李廷化

  金光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

  郑学文

  湛江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湛江农垦局)

  贾应明

  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

  贺贵柏

  百色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二十一、甜菜

  组长:白

  晨

  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成员:王华忠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韩成贵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苏文斌

  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杨

  骥

  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王燕飞

  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孙佰臣

  九三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

  刘焕霞

  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甜菜研究所)

  王清发

  长春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二十二、蚕桑

  组长:鲁

  成

  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

  成员:向仲怀

  育种与蚕种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学)

  沈中元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张国政

  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胡祚忠

  设施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廖森泰

  加工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顾国达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

  计东风

  育种与蚕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朱方容

  育种与蚕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沈卫德

  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苏州大学)

  廖先谋

  河池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蚕业指导站)

  黄

  平

  红河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许明芬

  苏北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蚕种管理所)

  二十三、茶叶

  组长:杨亚军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成员:梁月荣

  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

  陈宗懋

  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阮建云

  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11林

  智

  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刘仲华

  深加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

  姜爱芹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黎星辉

  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

  肖宏儒

  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李尚庆

  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农业大学)

  尤志明

  宁德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王友平

  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李中林

  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二十四、食用菌

  组长:张金霞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成员:李

  玉

  育种与菌种繁育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

  边银丙

  病虫害防控研究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谭

  琦

  栽培与设施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王贺祥

  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张俊飚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谢宝贵

  育种与菌种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

  申进文

  栽培与设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

  宫志远

  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柳

  林

  延吉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延边特产研究所)

  魏银初

  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

  王世恒

  杭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安秀荣

  泰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二十五、大宗蔬菜

  组长:杜永臣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成员:方智远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谢丙炎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12喻景权

  栽培与营养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

  李天来

  设施工程研究室主任(沈阳农业大学)

  高丽朴

  采后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李崇光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邹学校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侯喜林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

  张振贤

  栽培与营养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吕中华

  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王玉海

  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肖日新

  海南综合试验站站长(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二十六、西甜瓜

  组长:许

  勇

  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成员:伊鸿平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赵廷昌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刘君璞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吴敬学

  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吴明珠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孙小武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

  别之龙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

  张

  显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徐小利

  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焦自高

  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王毓洪

  宁波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刘声锋

  中卫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农林科学院)

  二十七、柑橘

  组长:邓秀新

  首席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

  成员:伊华林

  育种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13周常勇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学)

  彭良志

  栽培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学)

  洪添胜

  机械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

  潘思轶

  加工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祁春节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邓子牛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

  王进军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南大学)

  彭抒昂

  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

  方贻文

  赣南脐橙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赣州市柑橘科学研究所)

  刘

  进

  宜昌宽皮柑橘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柑橘研究所)

  陈国庆

  华东柑橘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二十八、苹果

  组长:韩明玉

  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成员:丛佩华

  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曹克强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河北农业大学)

  李丙智

  栽培与机械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束怀瑞

  土壤与营养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

  郭玉蓉

  贮藏与加工研究室主任(陕西师范大学)

  霍学喜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魏钦平

  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孙建设

  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农业大学)

  王金政

  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马

  明

  平凉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姜中武

  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付

  友

  昌黎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二十九、梨

  组长:张绍铃

  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

  14成员:李秀根

  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王国平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张玉星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河北农业大学)

  周应恒

  贮藏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

  施泽彬

  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朱立武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农业大学)

  徐阳春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

  王文辉

  贮藏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邓家林

  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李俊才

  营口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乐文全

  昌黎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李世强

  库尔勒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香梨研究中心)

  三十、葡萄

  组长:段长青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成员:刘崇怀

  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王忠跃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刘凤之

  栽培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刘延琳

  加工与贮运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穆维松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卢

  江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徐海英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赵胜建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田淑芬

  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

  潘明启

  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白先进

  南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唐美玲

  胶东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15三十一、桃

  组长:姜

  全

  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成员:俞明亮

  育种与苗木研究室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张

  帆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王志强

  栽培与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李国怀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

  彭福田

  栽培与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农业大学)

  王发林

  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马之胜

  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王长君

  泰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三十二、香蕉

  组长:张锡炎

  首席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成员:易干军

  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李华平

  栽培与植保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

  陈维信

  加工与综合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

  金志强

  育种与种苗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过建春

  加工与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琼州学院)

  赖钟雄

  厦门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农林大学)

  王梅庆

  三亚综合试验站站长(海南省万钟实业有限公司)

  冯

  斗

  北海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大学)

  三十三、荔枝龙眼

  组长:陈厚彬

  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

  成员:郑少泉

  育种研究室主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姜子德

  栽培与植保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

  陆华忠

  综合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

  彭宏祥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16欧良喜

  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蔡建兴

  漳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漳州市漳台农业技术合作中心)

  李云昌

  钦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农垦国有华山农场)

  乔

  方

  深圳综合试验站站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三十四、天然橡胶

  组长:黄华孙

  首席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成员:田维敏

  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林位夫

  栽培与植保研究室主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黄茂芳

  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郑服丛

  栽培与植保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海南大学)

  李国华

  西双版纳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莫东红

  东方综合试验站站长(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坝分公司)

  三十五、牧草

  组长:张英俊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成员:徐安凯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南志标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兰州大学)

  孙启忠

  栽培与草地管理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王德成

  机械设备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贾玉山

  加工利用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

  王明利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刘国道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师尚礼

  栽培与草地管理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甘肃农业大学)

  泽

  柏

  栽培与草地管理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李学森

  昌吉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周青平

  海北综合试验站站长(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1薛世明

  德宏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三十六、生猪

  组长:陈瑶生

  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

  成员:李加琪

  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

  杨汉春

  疫病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蒋宗勇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雷明刚

  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周光宏

  加工研究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

  王

  珺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山大学)

  王立贤

  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学伟

  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

  徐子伟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秦英林

  内乡综合实验站站长(河南省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乔春生

  湘潭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省新五丰畜牧股份有限公司)

  葛长利

  日照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日照原种猪场)

  三十七、奶牛

  组长:李胜利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成员:张胜利

  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杨志强

  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刘建新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

  王加启

  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张和平

  加工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

  刘玉满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仲跻峰

  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杨贞耐

  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李建国

  漯河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1李兆林

  奶联社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奶联科技有限公司)

  吴和平

  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奶业协会)

  于

  静

  北辰综合试验站站长(天津市梦得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三十八、肉牛牦牛

  组长:曹兵海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成员:李俊雅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郭爱珍

  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王之盛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四川农业大学)

  刘继军

  设施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罗

  欣

  加工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

  张越杰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

  张

  杨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阎

  萍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万发春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史文利

  宝鸡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祁兴磊

  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何晓林

  大通综合试验站站长(青海省大通种牛场)

  三十九、肉羊

  组长:旭日干

  首席科学家(内蒙古大学)

  成员:荣威恒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刘湘涛

  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刁其玉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张德权

  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李秉龙

  环境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1杜立新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王建国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内蒙古大学)

  张英杰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农业大学)

  张志刚

  海拉尔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徐刚毅

  雅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盐亭汇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徐义民

  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

  瑞

  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金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

  四十、绒毛用羊

  组长:田可川

  首席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成员:石国庆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新疆农垦科学院)

  才学鹏

  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贾志海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张明新

  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肖海峰

  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马月辉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赵存发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李范文

  甘肃省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

  张富全

  阿克苏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山羊研究中心)

  刘少卿

  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

  四十一、蛋鸡

  组长:杨

  宁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成员:吴常信

  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刘秀梵

  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扬州大学)

  2佟建明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保明

  生产和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马美湖

  蛋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

  秦

  富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王克华

  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齐广海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袁正东

  延庆综合试验站站长(北京市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严华祥

  上海综合试验站站长(上海市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赵来兵

  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石家庄华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赵殿军

  大连综合试验站站长(大连韩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四十二、肉鸡

  组长:文

  杰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成员:舒鼎铭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王笑梅

  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周桂莲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张宏福

  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徐幸莲

  综合研究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

  陈宽维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邵华斌

  疾病控制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张秀美

  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张德祥

  云浮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谢金防

  南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四十三、水禽

  组长:侯水生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21成员:卢立志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张大丙

  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

  王宝维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青岛农业大学)

  施振旦

  环境控制与综合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

  陈国宏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扬州大学)

  何大乾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王继文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

  杨

  琳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

  胡胜强

  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北京市金星鸭业中心)

  王

  进

  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南京桂花鸭(集团)有限公司)

  王志跃

  常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

  陈维虎

  宁波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

  四十四、兔

  组长:秦应和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成员:刘汉中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薛家宾

  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谷子林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河北农业大学)

  张

  毅

  综合研究室主任(天津工业大学)

  赵辉玲

  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李福昌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农业大学)

  武拉平

  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

  麻剑雄

  绍兴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

  梁晋军

  长治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省长治市云海外贸肉食有限公司)

  李

  斌

  六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兴隆兔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十五、蜂

  组长:吴

  杰

  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成员:石

  巍

  育种与授粉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周

  婷

  病虫害防控与质量监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

  22究所)

  周冰峰

  饲养与机具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

  胡福良

  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

  邵有全

  育种与授粉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余林生

  病虫害防控与质量监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农业大学)

  缪晓青

  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

  吉

  挺

  扬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扬州大学)

  高夫超

  牡丹江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张中印

  新乡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科技学院)

  四十六、大宗淡水鱼

  组长:戈贤平

  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成员:邹桂伟

  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王桂堂

  病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徐

  皓

  养殖与工程设施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解绶启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夏文水

  加工研究室主任(江南大学)

  陈

  洁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李家乐

  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上海海洋大学)

  王卫民

  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

  叶金云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易

  沫

  石首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石首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

  戴银根

  南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华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叶铨森

  中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四十七、虾

  组长:何建国

  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

  成员:王清印

  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23李富花

  病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卓佳

  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吉宏武

  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广东海洋大学)

  陈晓汉

  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

  杨

  丰

  病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李色东

  湛江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湛江恒兴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谢起浪

  温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永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

  张学彬

  汉沽综合试验站站长(天津市汉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王君霞

  日照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日照市水产研究所)

  四十八、贝类

  组长:张国范

  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成员:包振民

  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

  宋林生

  病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方建光

  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章超桦

  加工与综合研究室主任(广东海洋大学)

  柯才焕

  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厦门大学)

  闫喜武

  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大连海洋大学)

  沈新强

  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林治术

  青岛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吴厚刚

  獐子岛综合试验站站长(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聿钦

  宁德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宁德市登月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四十九、罗非鱼

  组长:杨

  弘

  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成员:甘

  西

  遗传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

  24卢迈新

  养殖与病害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李来好

  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叶

  卫

  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淡水名优鱼类种苗繁育中心)

  王德强

  海口综合试验站站长(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孙忠义

  北海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钦国冷冻食品有限公司)

  五十、鲆鲽类

  组长:雷霁霖

  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成员:马爱军

  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倪

  琦

  装备与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麦康森

  健康养殖与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

  李

  军

  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杨正勇

  健康养殖与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上海海洋大学)

  王宝义

  葫芦岛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兴城龙运井盐水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杨

  志

  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烟台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

  张和森

  青岛综合试验站站长(青岛通用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25

篇二:浙江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名单公示

  

  水稻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简介

  研究方向:寒地水稻逆境生理生态及种质创新研究

  一、团队首席专家基本情况

  郑桂萍: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作物学会理事;农垦总局西部分局高产创建首席专家;黑龙江和农垦总局品种审定专家组成员。

  近5年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如表1和表2。

  表1首席专家近五年承担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

  序号

  1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的示范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课题年限

  主持人

  科技部农业科技2008-201郑桂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2008-2010郑桂

  萍

  萍

  2《北方优质粳稻高产综国家科技支撑项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子课题---水稻高产抗病保优关键技术研究

  3黑龙江省水稻大面积均衡优质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4《北方优质粳稻精确定目

  黑龙江省科技攻2010-2012郑桂关

  重大项目

  黑龙江省科技攻2009-2011郑桂萍

  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子课题---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群体优化研究

  5寒地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性超级稻品种选育

  关项目

  萍

  农垦总局科技攻2006-2008郑桂关

  萍

  6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群体优化研究

  7寒地水稻调优丰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水稻调优丰产施肥技术研究

  8农业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农垦总局科技攻2010-2013郑桂关

  萍

  农垦总局科技推2009-2011郑桂广

  黑龙江省新世纪2008-2009郑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萍

  萍

  表2近五年代表性科研奖励情况

  序号

  1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三江1号选育与推广

  2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垦鉴稻10号的选育与推广应成

  果

  名

  称

  获奖名称、等级

  完成人(名获奖次)

  年限

  农牧渔业丰收奖

  郑桂萍(2)

  2010三等奖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

  郑桂萍(1)

  200用

  3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三江1号选育与推广

  三等奖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

  郑桂萍(2)

  20094水稻耐寒基因转化的研究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郑桂萍(3)

  20115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技术研究与示范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郑桂萍(9)

  20106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垦鉴稻10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黑龙江总局科技进步

  一等奖

  黑龙江总局科技进步

  一等奖

  郑桂萍(1)

  20087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三江1号选育与推广

  郑桂萍(2)

  2008三、创新团队基本情况

  (一)团队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领域

  1.盐碱地水稻高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松嫩平原在黑龙江省有1450万亩盐碱地,目前开发面积较小,且多为中低产田,种植水稻是改良盐碱地、提升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但耐盐碱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在我省研究较少,有关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更少。迁校给水稻课题团队带来了挑战,也带

  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科研工作基础上,着手盐碱地品种选育和盐碱地种稻技术的研究工作。

  2.寒地水稻高产多抗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围绕抗寒性、抗病性、抗倒性及耐盐碱能力,综合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分子标记和转基因技术,进行抗性植株筛选和种质资源创新;通过花培育种、南繁加代等技术缩短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并进一步深入开展寒地水稻理想株型与生理优势关系的研究。最终提高品种的抗逆性、增大品种各方面的潜力、提高品种的选择效率以加速育种进程。

  3.寒地高产优质节水种稻技术研究

  结合与中科院作物所、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水稻抗旱种质资源筛选、节水耕作、生育期节水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建立寒地水稻不同生育期节水的技术指标,形成寒地节水种稻技术规程。

  4.寒地水稻综合减灾技术研究

  从提高抗病、抗倒、耐冷、抗虫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入手,针对黑龙江的主要灾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提高品种的抗逆性并建立黑龙江水稻生产防灾减灾的综合技术体系。

  (二)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水平

  本团队成员学术水平较高,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研发能力较强,便于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目前中科院合作研究2项、华南农大1项)。近年来鉴定的课题“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野生稻资源引入寒地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育品种垦粳2号的产量达到889kg/亩,居同类地区较高水平;鉴定

  的课题“水稻耐寒基因转化的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鉴定科技部课题“低污染农药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寒地盐碱地种稻研究走在全省前列,相关研究于2011年成功获得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省教育厅项目支持。“寒地作物田节肢动物构成成分及节肢动物多样性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鉴定在国内同类研究中达到领先水平。

  整体研究水平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均达到领先以上水平。

  (三)团队构成情况

  人才是团队建成的基础和发展核心,长期的培养使水稻中心由原来的3人发展到目前拥有16人的研究团队,其中我校14人,外校专家2人。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成员10人,所占比例60%,副教授以上成员10人,占比例60%。研究人员涵盖了团队的研究方向,同时有交叉学科人员,群体分工合理明确。

  表3团队现有成员组成一览表

  姓

  性序号

  名

  郑桂1萍

  殷奎2德

  左豫3虎

  男

  1965.1教授/博士

  水稻病理

  植保方向负责人

  男

  1964.1教授/博士

  生物技术

  责人

  女

  1960.4教授/博士

  质改良

  生物技术方向负别

  年月

  职位/学位

  水稻生理生态及品团队负责人

  出生

  专业技术

  研究方向

  在团队中的作用

  钱永4德

  孔祥5清

  王丽6艳

  男

  11963.1男

  1973.3副教授/在读水稻常规育种

  博士

  教授/硕士

  农药与稻田除草

  成员

  常规育种负责人

  女

  1967.3教授/博士

  水稻害虫

  成员

  中国农科院作物李宏7宇

  (外聘专家)

  中科院东北地理刘晓8兵

  吕艳9东

  王海10泽

  李红11宇

  郭晓12红

  13刘

  铜

  男

  1978.5讲师/博士

  植物分子病理

  成员

  女

  1980.7讲师/博士

  水稻分子育种

  成员

  男

  1979.5讲师/博士

  盐碱地稻作研究

  成员

  男

  1972.5博士

  男

  1977.6士

  副教授/在读农业生态

  成员

  男

  0家)

  副研究员/博寒地节水种稻研究

  成员

  1963.1研究员/博士

  作物生理生态

  研究所(外聘专女

  1972.4研究员/博士

  基因工程

  所

  刘丽14华

  汪秀15志

  刘梦16红

  女

  1980.5女

  1979.8讲师/在读博农业气象

  士

  女

  1978.9讲师/硕士

  助理研究员/寒地稻作营养

  硕士

  成员

  水稻单倍体育种

  成员

  成员

篇三:浙江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名单公示

  

  科技奖励Sci-TechAwards钟情分子育种守护粮食安全——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徐建龙

  蔡巧玉灾、洪水、极端气候等不利因素叠加,粮食生产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所在。挖掘具有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的优异种质资源,开展克隆与全基因组设计聚合育种研究,培育绿色高效作物新品种,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徐建龙,是我国较早的主动投身水稻分子育种的高水平专家之一。至今,他已经在这条崎岖坎坷的路上跋涉了20余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近期举办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徐建龙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母干农活,“是一把好手”。1981年,徐建龙第一次参加高考,无奈基础太差——仅仅读过两年初中、两年高中,英语几乎零基础,他遗憾地与大学失之交臂。经历了第一次失利,年轻的徐建龙并不气馁,而是积极备考,准备第二次出征。然而,天不遂人愿,第二次高考又以数分之差落榜了。在那个年代,农村地区维持温饱尚且困难,能够坚持供孩子读书读到高中的更是少数,能够考上大学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父母觉得“要不就算了”,他“留在家中干农活”也不错。但徐建龙仍不愿放弃,在一位远房亲戚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功夫不负苦心人,这次他终于考中了。在选择专业时,出于“学习新技术、培育新品种造福家乡”的朴素愿望,徐建龙选择了浙江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4年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不仅打牢了专业基础,还丰富了学术视野,对作物遗传育种产生参与主持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徐建龙的带领下,一支出色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已然形成。此刻,他们正以饱满的干劲和昂扬的精神状态迈进新的历史时期,前进的脚步坚定有力。水稻,是一种禾本植物,幼苗期与杂草非常相似。即便如此,先民们早在公元前12000年?16000年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到大禹时期,水稻已经得到广泛种植,在《史记·夏本纪》中就有“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沧海桑田,白云千载。当下,水稻已经成为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食。这一比例在我国超过了65%。水稻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着巨大压力。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粮食缺口将达1.3亿吨。近年来蝗出走——从常规育种走向分子育种1964年12月,徐建龙出生在浙江建德一个偏僻贫穷的农村。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却一直支持鼓励他读书。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深知求学的不易,不仅学习用功刻苦,在学习之外,还主动帮助父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毕业后,徐建龙选择在浙江农业大学继续深造,师从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申宗坦教授。申老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严师,对弟子们要求甚高,不准谈恋爱,两天未见,就会问:“干什么去了?去‘演戏’对不对?”在申老的悉心指导和言传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32科学中国人2021年11月

  身教下,徐建龙接受了专业严谨的学术训练和科研启蒙,在水稻抗病和矮秆基因遗传上分别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论文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至今,老先生的谆谆教诲,仍在激励徐建龙前行。1990年,硕士毕业后,徐建龙进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开始从事水稻常规育种研究工作,一干就是近10年。那时没有电脑,水稻育种全凭经验,“一把尺子一个本”是研究的重要工具。作为初入行的新人,徐建龙虚心地跟在老专家身后学习,给老专家打下手。与此同时,他还潜下心来深入钻研,勤思善思,关注国际上的最新进展,并将思考写成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几年时间下来,徐建龙在一个需要积累经验的行当里快速地成长起来,作为主要或第一完成人,科研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优秀奖各1项。在学术上,狭义常规育种是指利用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诱变(物理、化学和航天诱变)等选育水稻新品种的方法。徐建龙非常注重探索常规育种技术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合作,通过高空气球搭载水稻种子进行空间诱变,育成我国第一个空间诱变水稻品种“航育1号”,为我国后来实施航天育种和发射“实践8号”作物航天育种卫星奠定了基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水稻常规育种取得了重大进展。虽然常规育种是一门重要技术,但它更注重经验,育种时间长、效率低、可预测和可控制性差等缺陷也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末,DNA分子检测技术勃然而兴。国内外嗅觉敏感的育种家们纷纷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育种中,一种新的育种方法——分子育种诞生了。徐建龙也关注到了这一最新进展,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方法将对水稻育种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此,他迅速调整研究方向,将重点转移到水稻分子育种上去。为了研究顺利进行,徐建龙专门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虽然他有研究水稻抗病基因的底子,但对“分子育种”却是个门外汉,没有得到基金评审专家的支持。这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失败,让一心希望在分子育种领域大展拳脚的徐建龙决定:继续深造,专门学习分子育种技术。1997年,他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支持的15个农业研究中心中最大、最具影响的农业研究中心,从事水稻QTL定位的博士论文研究。4年时光倏忽而过,2001年,徐建龙顺利获得浙江大学农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再次就水稻分子育种相关研究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次,他凭实力成功获得了评审专家们的支持,成为当时院内为数不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轰动了整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十余年间,徐建龙从驾轻就熟的常规育种领域“出走”,转而投身分子育种研究,完成了个人研究方向的转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这笔16万元的科研经费,犹如火箭的燃料,助推徐建龙向着分子育种领域更广阔的天地进发,酝酿着我国分子育种领域的重大发展。点和切入点,重点攻克抗逆、优质分子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对水稻抗逆、优质、高产等复杂性状进行深层次基因挖掘和种质创新,分离重要功能基因和进行品种分子设计,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水稻分子育种,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育种中,在分子水平上操作的育种方式。“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促使水稻表现出某种性状的基因是什么,用分子的手段加以定位分析和挖掘,然后将具有各种优质性状的基因聚合起来,再结合常规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徐建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分子育种的研究轨迹。在他看来,分子育种作为一个新兴的育种方法,在效率、精准度等方面都较传统常规育种有明显优势,可以在苗期甚至是种子阶段就检测是否具有某基因,而不必等到性状表现出来。同时,他也强调,分子育种并不能取代常规育种,而是与常规育种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服务国家需求,是水稻分子育种研究的使命所在。近年来,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及水资源贫乏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旱灾,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不利于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当时国内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受本身的遗传特性所限制,既不节水,又不抗旱。我国70%的淡水资源被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用水的70%又是由水稻消耗的。因此,培育具有高产、抗旱性状的水稻种质资源,对于节约产能、提高农民收益、提高归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03年8月,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徐建龙,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引进人才,回到国内。多年来,他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近年来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分子育种理论与技术为生长农民种植积极性等均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在人类长期驯化过程中,农作物种内的遗传变异逐渐减小,特别是近代传统常规育种对种质资源的低利用率,更加快了育种亲本材料和育成品种遗传背景的单一化,这也是近几十年来育成的水稻品种单产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之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2021年11月科学中国人33科技奖励Sci-TechAwards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在内的十多项奖励、荣誉;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254篇,其中SCI论文117篇;主持育成国审品种6个,省审品种8个,参与育成品种6个;获授权品种权9项(排名第一),获发明专利17项;育成(或主要育成)的“绥粳18”“吉粳809”“钱3优982”“浙湖894”等品种在农户中有口皆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统计,仅2017年,“绥粳徐建龙(左三)与陈温福(中)、钱前院士(右三)和沈阳农大校长一起考察北方粳稻18”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我国单个品种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新育成一。加之抗旱性遗传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包括水稻在内的主要农作物抗旱育种均进展缓慢。从种质资源中挖掘高产、抗旱有利基因,培育高产、抗旱新品种将是水稻育种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3年,在“水稻种质资源高产、抗旱有利基因高效挖掘及其利用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由徐建龙主导,汇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优势资源,一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研究团队迅速组建起来,着力开展高产、抗旱有利基因的遗传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和育种应用的基础研究,向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发起攻关。5年间,项目组精诚合作,协同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他们利用高产品种导入优良杂交稻亲本珍汕97培育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和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供体导入黄华占培育的高产、抗旱导入系,结合重测序信息和多环境下表型考察,发掘高产、抗旱QTL,分析了重要高产QTL的遗传互作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全基因组解析对高产、抗旱共响应的遗传网络,精细定位和克隆重要高产、抗旱基因,挖掘了水稻核心种质的高产、抗旱优异等位基因,开发了利用导入系复合群体定位QTL和利用代换系设计育种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软件,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的高产、抗旱基因,创制高产、抗旱水稻新种质。研究成果将为分子标记辅助培育高产、抗旱水稻新品种提供基因与标记资源,为深入研究高产、抗旱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作为项目负责人,徐建龙不仅高屋建瓴地把握项目关键节点,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身先士卒,不辞劳苦,亲自把关实验数据,每年都要往返中国和菲律宾数次,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窥一斑而知全豹。十余年来,徐建龙始终牢记初心,致力于推动我国水稻分子育种与国际接轨,大幅提升了我国水稻分子育种水平,为我国水稻生产乃至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他主持和承担了包括科技部原“863”重点课题“抗水稻纹枯病、条纹叶枯病及抗旱、耐盐新基因的鉴定与克隆”“绿色超级稻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包括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的“春两优华占”,通过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稻区审定,表现出优质、高产、抗病、抗倒、广适等特点,而且适合直播栽培,在我国南方稻区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育成优质品种,固然值得庆贺。但在遗传基础日益狭窄的当下,创制和保护水稻遗传资源亦十分重要和迫切。“大家都是用有限的育种资源配来配去,导致遗传资源逐渐单一化。遗传资源狭窄就会带来一系列矛盾,比如优质与高产的矛盾,比如优质跟抗病的矛盾,比如高产优质与抗逆的矛盾,不利于优质水稻品种的育成,也不符合国家需求和老百姓的利益。”徐建龙解释道。为此,早在数年前,徐建龙就已经开始了水稻遗传资源有利基因挖掘的工作。这是分子育种的根本,关系到水稻生产的将来。同时,这也是一份躲在幕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研究工作,徐建龙却甘之如饴。为了攻克水稻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和有利基因挖掘进展缓慢这一困扰整个育种界的难题,徐建龙和团队采用国内协作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引进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引进多样性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率先在国际上完成规模宏大的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34科学中国人2021年11月

  3000份水稻种质资源重测序,完成亚洲栽培稻的基因组变异分析,研究成果于2018年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徐建龙团队通过将核心种质资源的丰富遗传变异导入不同生态区主栽品种的遗传背景中,结合后代目标性状定向高强度选择,培育高产、抗旱、耐盐、抗病等目标性状多亲本导入系群体,对核心亲本有利基因进行标记跟踪和导入频率分析,定位影响水稻产量、米质、抗病等目标性状基因,建立水稻分子育种的材料和基因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导入系表型和有利基因型信息设计聚合不同核心亲本来源的有利基因,实现对高产、抗旱、耐低氮、耐盐等多个复杂目标性状同步改良,创制新种质,培育新品种。借助种质资源和导入系平台,目前研究团队已与国内外50余家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种质资源基因的规模化发掘,从而为国内外水稻分子育种提供了一大批优异新种质和新基因。种质资源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技术创新的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徐建龙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理论与技术的重要科学问题,通过对水稻核心种质资源、优良目标性状导入系和突变体的重测序和深入分析,解析水稻基因组结构变异,挖掘和克隆重要性状有利基因并解析其功能,逐步建立全新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信息平台和设计技术,开展绿色超级稻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2019年,团队紧紧围绕既定目标,组织了卓有成效的攻关。在水稻基因组和表型组数据库构建及重要有利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方面,他们引进了高通量表型数据测定设备和数据贮存设备,培养了数据库管理人才,构建了水稻基因组和多环境下的表型组数据库,规模化挖掘了水稻优质、抗病、抗逆等相关性状QTL,鉴定了重要候选基因。在水稻优质、抗病、抗逆关键基因分子机制及调控关系解析方面,他们对定位到的重要候选基因利用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进行功能验证,克隆了高产GNP1、SS1(NAL1)和抗白叶枯病Xa39等新基因,并解析了其分子机制。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创建及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方面,建立了基于骨干亲本和目标性状选择导入系表型和基因型信息的分子设计聚合育种技术,结合花培快速稳定,加快了优质绿色育种新材料创制和优质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的步伐。走出实验室,来到田间地头,亲手获取第一手资料,从一株株秧苗中,从一个个稻穗上,感悟所从事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多年来,徐建龙已先后培养博士后3人,培养和联合培养博士14人,培养和联合培养硕士29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专业精湛的懂分子育种技术的后续力量。2020年7月中下旬,顶着烈日酷暑,56岁的徐建龙来到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的再生稻品种选育试验田里,查看稻穗的生长情况。他身着Polo衫、短裤,打着赤脚,在稻田里观察,并不时跟身边做记录的学生讲解。查看完毕,他索性直接在田边洗脚,俨然一副种田的“老把式”模样。徐建龙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试验点,2021年共在全国设置了十多个,遍及天南海北。他对待这些试验点,就像对待孩子一样,每个品种的稻子在各个关键生长期的生长情况他都要亲自去查看一番,才能放心。这已经是他每年的例行工作。岁月悠悠。自2003年加盟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近20年来,徐建龙一直在路上,他的足迹遍布国内各大水稻主产区,从海南到东北,从湖南到浙江,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实实在在地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征途漫漫。2021年,徐建龙主持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耐盐碱水稻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及品种创新与应用”课题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水稻抗SRBSDV优异基因挖掘及其抗病机理和减灾作用研究”课题已经开题,主持的盖茨基金项目“帮助西非国家建立水稻种业体系”项目正式立项,更艰巨的挑战已然到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徐建龙早已整装出发。前路——攀登更高的山峰2013年年初,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旨在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新路,实现农科院跨越式发展,助推农科院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应运而生。作为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徐建龙当仁不让,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他带领团队紧紧围绕水稻复杂性状的分子设计育种现在,创新团队已经拥有成员15人,其中首席专家1名,科研骨干6名(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1名),研究助理8名(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1名、博士后3名),团队整体研究水平得到明显优化。在徐建龙的带领下,创新团队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目标大跨步前进。作为博士生导师,徐建龙还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长江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在他的躬身垂范下,学生纷纷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2021年11月科学中国人35

篇四:浙江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名单公示

  

  南袁北苗(水稻育种专家)■编辑:四季味道

  董小婷“南袁北苗”,两位都是1930年出生的同龄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让中国人吃饱吃好,都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重要记载。

  在国内近代水稻发展史上,人们不乏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南袁北苗”——南有袁隆平,北有苗永增。这一南一北,两位专家创造的不仅是他们人生的奇迹,更是我国稻米史上的奇迹篇章。的确,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中自古以来大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食。为此,我国对稻米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量”上解决了我们对稻米的需求,“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先生却在“质”上保证了我们对稻米品质的苛求。这一“量”一“质”恰恰解决了我们对“食”的欲望。注定不平凡的1930年,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袁隆平和苗永增出生。而这似乎也预示一个划时代的开始。苗永增和袁隆平都出生在一个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上学成为了一件极奢的事情。纵使这样,也仍然阻挡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救国”是他们内心的渴望。袁隆平也在1936年开启了自己的学生时代,进入汉口湖南重庆小学重庆中学学习。随后,袁隆平先后在汉口高中、南京师大附中,西南大学学习。在求学期间袁隆平满怀热忱,用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自己以后的杂交水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1946年,苗永增在双河镇小学就读。毕业后,又进入绥化县一中学继续度过了短暂的中学时代。1948年,八年的抗日战争以胜利宣告结束,绥化地区成立了以培养乡村知识分子为目的的乡村示范班,苗永增入学学习一年后毕业。在苗永增的求学生涯中,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掌握了不少有关农学、育种等方面的知识。这也为他以后的实践研究提供了不少理论支撑。

  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教育水平是但当时中国首要任务。而袁隆平和苗永增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后,他们纷纷走上了那三尺讲台,开始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将自己的所学分享给更多人,像一支蜡烛一样,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心系民生,走上水稻育种艰难路。1960年,袁隆平在湖南安江看到因为粮食饥荒,许许多多身患水肿的病人倒下,这让袁隆平心痛不已。于是,他决定

  用自己所学习和积累的知识,尽快让粮食大幅度增产,解决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1942年,日寇占领中国东北,残忍的日寇不许中国人吃大米,也不许中国人捡稻穗。而中国人只有在大雪覆盖后,要靠抠老鼠洞里的稻穗才能吃上一口大米饭。因此,苗永增下定决心要让中国人想什么时候吃大米就什么时候吃,而且还要吃最好的大米。

  历经彻骨,终得梅花扑鼻。要知道研究水稻育种可不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而是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吃得了苦,忍得了寂寞。要每天在试验田里起早贪黑,做好记录,查阅资料,测温度,进行稻种间的杂交等等,工作非常繁琐。尽管如此,苗永增和袁隆平还是坚持在这条道路上奋斗不止。

  终于,袁隆平研制出来的杂交水稻也取得了成功。苗永增培育出的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92年,苗永增研制出来的水稻品种,正是被命名为“绥粳1号”,创“绥”字号水稻品种先河。此后,“绥粳2号”、“绥引1号”、“苗稻1号”、“苗稻2号”等品种相继被国家审定推广,被誉为“中国寒地香稻之父”。

  淡泊明志,一片冰心。尽管袁隆平和苗永增在彼此的领域收获了数不尽的掌声和鲜花,然而他们却都选择了淡薄名利,因为他们走上这条路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收获名利。袁隆平也选择了将自己的专利无私奉献给国际,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而苗永增对于自己研发出来的“绥字号”品种坚持不申请专利,不以个人姓氏命名。袁隆平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让中国人吃饱;而苗永增提高了水稻的质量,让中国人吃好。而无论是“量”还是“质”,毫无疑问,袁隆平和苗永增都在中国社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越是憧憬,越要风雨兼程,而今已经86岁的两位老人仍然在他们所热爱的这项事业中奋斗不止。

  二位老人家这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国人、为社会奋斗终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发扬。不是简单的感慨,而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在祖国最艰难之时袁隆平老先生让我们吃饱了;在祖国最贫瘠之时苗永增

  老先生让我们吃好了;而今天的“四季味道”秉承着让大家“吃的放心,吃的安全”信念,也在默默地努力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篇五:浙江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名单公示

  

  2011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名单(排名不分先后)编号姓名工作单位团队名称所在学科群所在实验室名称1邢永忠华中农业大学作物产量遗传创新团队01农业基因组学学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武汉)科群2林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农业功能基因组学创新01农业基因组学学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物技术研究所团队实验室(北京)科群云南及周边作物种质资02作物基因资源与农业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源保护创新团队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种质创制学科群3戴陆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4张学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主要农作物基因资源与02作物基因资源与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物科学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质创制重点实验室种质创制学科群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创新03水稻生物学与遗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团队育种重点实验室传育种学科群5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6马有志04麦类生物学与遗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小麦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物科学研究所育种重点实验室传育种学科群04麦类生物学与遗农业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作物研究所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传育种学科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玉米遗传育种创05玉米生物学与遗农业部热带亚热带玉米资粮食作物研究所新团队源科学观测实验站传育种学科群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05玉米生物学与遗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创新团队育种重点实验室传育种学科群7刘建军8番兴明9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1006薯类作物生物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薯类作物生物学和遗传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和金黎平学与遗传育种学科菜花卉研究所育种研究创新团队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群李艳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07大豆生物学与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学科群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北京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112韩天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大豆发育生物学与广适07大豆生物学与物科学研究所应育种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学科群编号姓名工作单位团队名称所在学科群所在实验室名称13李保成新疆农垦科学院农业部西北内陆棉区棉花西北内陆棉区棉花新品08棉花生物学与遗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种选育创新团队传育种学科群验室14李付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棉花转基因研究与应用08棉花生物学与遗农业部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花研究所创新团队育种重点实验室传育种学科群1509油料作物生物中国农业科学院油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王汉中油菜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学与遗传育种学科料作物研究所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群刘继红华中农业大学10园艺作物生物农业部华中地区园艺作物柑橘抗逆种质资源发掘学与种质创制学科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创新与利用团队验室群161711热带作物生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基因工程与生物安全创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及郭安平院热带生物技术研学与遗传资源利用新团队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究所学科群11热带作物生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橡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黄华孙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院橡胶研究所队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学科群杨宁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12动物遗传育种与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繁殖学科群181920黄路生江西农业大学种猪生物技术创新科研12动物遗传育种与农业部种猪生物技术重点团队实验室繁殖学科群21杨德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13淡水渔业与种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创新团队质资源利用学科群护重点实验室2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罗非鱼产业技术研究创13淡水渔业与种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杨弘院淡水渔业研究中新团队质资源利用学科群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心陈剑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病毒与病害防控生14作物有害生物物技术创新团队综合治理学科群农业部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2324粮棉作物重大害虫监测14作物有害生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吴孔明预警与控制技术创新团物保护研究所综合治理学科群队涂长春25军事医学科学院军特种动物生物制剂创制15兽用药物与兽医农业部特种动物生物制剂事兽医研究所创新团队创制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学科群编号姓名工作单位团队名称所在学科群所在实验室名称26王笑梅中国农业科学院哈禽免疫抑制病研究创新15兽用药物与兽医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尔滨兽医研究所团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学科群动物分子病毒学与免疫16动物疫病病原学创新团队生物学学科群农业部动物流行病学与人畜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7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28朱兴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动物源性人兽共患寄生16动物疫病病原州兽医研究所虫病研究创新团队生物学学科群29金显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创17海洋渔业与可持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新团队展重点实验室续发展学科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17海洋渔业与可持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种创新团队利用重点实验室续发展学科群微生物农药资源开发和18农业微生物资新产品创制创新团队源利用学科群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产地环境质量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30江世贵31孙明华中农业大学32徐应明农业部环境保护科农区污染环境修复研究19农业环境学科研监测所创新团队群3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气候变化与农业防灾减19农业环境学科梅旭荣业环境与可持续发损创新团队群展研究所徐国华南京农业大学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20植物营养与肥物学创新团队料学科群343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肥料养分高效利用创新20植物营养与肥周卫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团队料学科群研究所吴普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创22作物高效用水新团队学科群3637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旱地作物水分生产力创22作物高效用水严昌荣业环境与可持续发新团队学科群展研究所邓宇38农业部沼气科学研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23农村可再生能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究所用创新团队源开发利用学科群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编号姓名工作单位团队名称所在学科群所在实验室名称39呙于明中国农业大学鸡的营养与饲料科学研24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部饲料安全与生物学究创新团队效价重点实验室学学科群40李少昆25作物生理生态与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作物生理生态创新团队物科学研究所实验室耕作学科群26农产品质量安中国农业科学院油生物毒素研究创新团队料作物研究所全学科群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41李培武4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创26农产品质量安杨曙明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新团队全学科群技术研究所李来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水产品加工团队院南海水产研究所4327农产品加工学科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群44王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程27农产品加工学科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团队验室群农业生物质装备技术创28现代农业装备学农业部土壤-机器-植物系新团队科群统技术重点实验室29农业信息技术学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科群29农业信息技术学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科群45韩鲁佳中国农业大学46赵春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精准农业创新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周清波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农业遥感创新团队研究所许世卫4748中国农业科学院农农业信息智能预警与服29农业信息技术学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业信息研究所务技术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科群设施农业工程工艺与环30设施农业工程学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境控制创新团队实验室科群设施农业装备与智能调30设施农业工程学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控创新团队息化重点实验室科群49李保明中国农业大学50朱松明浙江大学第4页,共4页

篇六:浙江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名单公示

  

  浙江大学水稻及主要经济作物育种科技联盟简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从2016年开始以“16+X”科技联盟的形式自主设计和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旨在整合学校基地和人力资源、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生物育种是一项高新技术产业,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农学、植保、土肥等农业学科,生物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推动着生物育种的进步。为此,在“16+X”框架下组建了浙江大学水稻及主要经济作物育种科技联盟。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本刊编委张国平教授为本联盟的首席科学家。该联盟旨在联合校内从事水稻与主要经济作物育种的相关师资力量,围绕水稻、油菜等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的育种理论和方法创新、育种装备和模式研发,实现育种方式的升级换代,创制引领性种质材料和重大品种,为推进生物种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我校影响力作出贡献。联盟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资源创新与研究;育种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重大品种培育和产业化;探索浙江大学作物品种选育跨界合作模式等。本联盟在校内外建设了若干育种创新基地与成果展示平台,如遗传背景极为丰富的油菜种质库(基因库)、浙江大学大数据育种平台、无锡-浙大生物育种中心、浙江大学水稻科企联合体、中国低镉水稻精准育种与产业化联盟。同时,创制了一批具有引领性和重要影响的育种新材料和新品种。浙大系列油菜新品种已成为浙江及邻近省份的首选油菜新品种之一,其中“浙大619”为“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好品种”,“浙大630”是迄今全国常规油菜含油量最高(49.82%)的新品种。首创了鱼塘种植水稻新体系,培育了渔稻系列品种,已在浙江、江苏、湖北、江西等地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育成了镉超低积累新品系,有望为在镉污染区域的水稻安全生产提供一套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抗虫、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表现优异,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浙蜜系列西瓜新品种(浙蜜8号、10号、12号)在杭州、绍兴、台州等地大面积推广。此外,育种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有关论文分别在《Nature》《NatureGenetics》《NaturePlants》《NatureCommunications》等重要刊物上发表。

篇七:浙江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名单公示

  

  袁隆平的个?资料及简介袁隆平(1930.9.7-)?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县?,?党派??,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稻育种专家,被称为我国的杂交?稻之?,中国?程院院?。现任政协??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国家杂交?稻?程技术中?主任暨湖南杂交?稻研究中?主任、西南?学农学与?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学教授、中国农业?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席顾问、世界华?健康饮?协会荣誉主席、2006年4?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学荣誉博?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袁隆平取得的成就1、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个杂交?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2、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稻种植技术,从?为全国??积推?杂交?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次成功的?稻杂交是由美国?Henryhank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3、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世界?创,?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于?产。4、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稻的进?步发展指明了?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程院院?。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期?标,2004年提前?年实现了超级稻第?期?标。5、从1971年?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稻?程技术研究中?主任。6、出版中、英?专着6部,发表论?60余篇。获得荣誉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届国家最?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奖”等11项国际?奖;秀·风采在近?举?的2016世界?命科学?会上,袁隆平介绍了正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程院院?,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2010年4?,荣登“2010中国?灵富豪榜?富榜”;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学荣誉博?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2012年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物评价

  1、创新,是中国杂交?稻第??;茶联的集?成者在天撰联“专注?畴,群?饱暖农夫志;杂交?稻,百世芳菲功德?。”2、时刻关??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的温饱问题;3、淡泊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可是他却把专利?私地贡献给国家;4、对艺术的追求,他擅长?提琴,平时喜欢?博群书;5、简朴,即使已经成为千万富翁,他的?活依旧简单;6、热爱?活,有??的追求。有部分民众、学者和官员建议中国政府推荐袁隆平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他们认为:“消除贫穷与饥饿才是最好的和平,以袁隆平为中国乃?于世界粮?事业做出的巨?贡献,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推荐访问: 浙江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名单公示 育种 水稻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