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谈谈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后续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有充分的原因的。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强调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有序,更加有效率。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也有助于中国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强调均衡发展,重视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把社会福祉放在重要位置,因此政府可以有效解决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也有助于中国实现更加开放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强调国际合作,重视发展友好关系。这使中国能够与世界各国开展全面合作,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存在着充分的原因。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更加开放的外交政策。
篇二:谈谈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后续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一直是中国政府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战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经济陷入了深重的落后状态,农业生产力低下,工业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很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相当落后。经过新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得到了明确的确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成为中国政府的最优选择。
新中国政府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因为它能够实现国家经济的自主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仅可以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还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民众获得更多的收入,改善民生。
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是新中国政府选择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实现国家经济的自主发展,可以有效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实现中国的经济现代化。
新中国政府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非常明智的。它不仅可以实现国家经济的自主发展,而且还可以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是新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篇三:谈谈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后续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工业工程的发展及对我国未来工业工程的思考
工业工程的发展及对我国未来工业工程的思考
徐亮亮
梁改革
王加加
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摘
要!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研究的范围、手段也日益扩大和综合,学科体系亦日趋完善,我国的工业工程实施力度尚小,面对一个由顾客需求驱动、迅速多变和来自全球四面八方不断增强的市场竞争以及来自某些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挑战。为了获取与保持竞争力和应对挑战,最主要的一点是发展未来的工业工程。本文探索了我国未来工业工程应对挑战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工业工程
发展
竞争力
挑战
一、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
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对国家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对于我国产业界和学术界来说,工业工程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经过了从产业革命到19世纪末的萌芽期,从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通过吸收数学和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创立了许多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统计质量控制、进度图、库存模型、人的激励、组织理论、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等方法为工业工程提供了科学基础这是奠基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是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在工业工程中得到综合运用的重要阶段,这已经比较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这一时期也称为工业与系统工程时期或现代工业工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自动化、电子化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系统工程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逐步奠定了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基础,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之成为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
二、工业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工业工程被认为是工程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一系列的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业工程,完善了工业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特别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决策理论、控制理论等
武装了工业工程之后,使其应用范围从微观系统扩展到宏观系统、从工业和制造部门扩大到政府部门和各种组织,在普适性方面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工业工程的发展,一方面在集柔性化、敏捷化等管理理念的应用研究上将有长足的进展,例如在虚拟企业、电子商务、全球供应链等方面会面临突破;另一方面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将进一步形成多样化的格局,会不断借鉴和吸收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科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例如,由于复杂性科学的诞生,对工业系统的复杂管理问题也提出了崭新的研究途径。可以预见,这些新兴领域将得到迅速发展,并与传统领域逐渐交叉融合,促进工业工程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三、我国工业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尽管我国从5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应用一些朴素的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于经营管理活动中,但我国企业开始认识、了解和系统研究应用工业工程的历史却不长,只有10余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几百家企业了解并不同程度地应用工业工程,并有为数众多的是企业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其中包括一汽集团、海尔集团、科龙集团、美的集团、成飞集团、华为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不但有传统的国有企业、更有众多民营公司、外资合资企业。他们是中国管理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先行者,也走在了中国工业工程应用的前列。
虽然工业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总体上说,中国工业工程的应用很多都处于一种非系统的非理性的应用,因此实施效果不能保持,工业工程的作用由于未能从系统优化角度进行,也难以保证对整体目标的支持。同时由于理论的缺乏,中国企业应用工业工程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模式。
科学、技术和制造作为发展国家经济的三大必保主题。为此,发展工业工程的技术和管理础有:信息技术、制造与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工程和服务。为了创造各类组织的全潜力,从中长期看,现代工业工程应该重点研究与开发以下课题:1.研究与开发未来的制造。作为一个产业,当代制造已经扩展为包括:硬件、软件或硬软件的集成,生物技术和某些农业综合企业生产的产
品。中国的工业工程必须积极参与和帮助制造应对以下六大挑战:(1)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组织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为此,制造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并行工程等技术手段与工具。(2)快速捕捉、搜集竞争信息,并迅速把它们转换成竞争情报和知识。工业工程必须充分运用竞争情报(competitiveintelligence)、横向对比(benchmarking)与关系学(relationship)等先进方法及其工具。(3)快速配置和系统地集成人、技术和资源。发展网络制造和基于互联网与内部网的沟通。(4)消除或控制污染,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执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最小化,能源利用最小化,对空气和水的污染最小化,使工作与生活环境绿色化四个判据准则。(5)发展可重组企业(ReconfigurableEnterprise)。所谓可重组企业是在良好的基础结构(如法律、法规与行政,和有序而高效的金融与市场运作、资源配送及通信网络等社会条件)支持下,根据任务或项目的合作要求可以快速?聚合#(即组成动态联盟/合作或虚拟公司),一旦任务完成,就可以快速?解散#的新一代可变组织与管理的企业。(6)创新和改进了的流(过)程。它是基于基本粒子物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微小型化的材料零部件生成与制造和已经创新改进了的工艺技术方法与流程的。
2.研究、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
3.研究、开发和建立管理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根本改进企业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企业的目的不再只是?为老板赚钱#,而是?使受益者完全满意(TSS,totalstakeholdersatisfaction)#。为了达到TSS,企业的目标是?将来同现在一样赚钱#,以净利润、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三个指标度量企业业绩,用产销量、库存和运行费用测度企业的运作,以?产销量最大化、库存与运行费用最小化#作为优化企业运作的目标判据。%约束是阻止(企业)系统按其目标达到更高业绩水平的因素(APICS,2002)。基于约束的五步法、99/1规则和DBR(鼓/缓冲器/发信缆)法是寻找和解决系统约束的方法,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找到瓶颈、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基于约束的管理是按照TOC原理管理组织和资源的实践(APICS,2002)。它利用DBR法、V2A2T结构分析、关键链等理论管理后勤保障工程;测定每天的业绩改进企业的业绩系统;
利用现在现实树、未来现实树、因果审计和云雾图等工具思考与分析问题。
4.积极参与服务领域企业的创新与改进以及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
5.企业员工教育与培训的革新。
6.流程(过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四、结语
工业工程是兴业之道,企业成功之术,其发展的趋势必将与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当前,如何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已成为这门学科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使我国的企业适应当代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了解工业工程的历史及其今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策略做出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深信,21世纪工业工程技术将在我国全面推行,它的研究与应用将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并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汪应洛,袁治平.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许康,杨盛标,莫再树.作为?工程#的一类管理技术:工业工程的历史考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3-18.[3]魏一鸣,范英,徐伟宣.工业工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南开管理评论,2000(2):19-21.[4]张玉麟.迈向21世纪实施工业工程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工业工程,1999,2(4):4-8.[5]立新.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J].价值工程,1999(5):41.[6]罗振璧,于学军.探索企业的制造战略和优先技术[J]1机械制造,2001,15(2):37-39.130实证分析
篇四:谈谈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后续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2009年1月
学
术
交
流
Jan.,2009总第178期
第1期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17No.1论产业结构演变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启示樊瑞莉,施巍巍1,22(1.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
要]工业化是一国经济走向发达的必经之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也是其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对工业化内涵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产业结构扭曲、资源浪费和二元经济加剧的情形。实际上,工业化并不只是发展工业或重工业,也不是只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而是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改变政府的职能,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发展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先导,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关键词]产业结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1-0106-05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一国经济走向发达的必经之路,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也是其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对工业化内涵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推进[1]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很长的弯路。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就是国家强制将经济资源从农业部门集中到工业部门,在工业内部执行重工业优先增长战略的道路。它虽然使我国在较短的时期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却是以产业结构扭曲、资源浪费和城乡差距拉大等为代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探索新的工业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仍然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二元经济问题、制造业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演变及产业间关系的视角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进程进行思考,并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益的启示。[2]
一、传统工业化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影响(一)传统工业化理论与经济增长。传统工业化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有三个规律:一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制造业产出增长之间高度正相关,其原因在于制造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二是GDP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高度正相关;三是整个经济中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与非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大多数非制造业活动受制于收益递减,特别是以土地为基础的活动以及许多服务业部门的活动。这三条规律后来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卡尔多定律0或/梵登)卡尔多定律0。卡尔多定律构成了卡尔多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卡尔多本人也成为/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发动机0这一观点的积极倡导者和传播者。钱纳里、赛尔奎因等人在库兹涅茨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1950~1970年间101个国家(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的全过程,并进一步强调了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钱纳里,1989)。钱纳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经济学以及各国工业化政策产生了深远[收稿日期]2008-11-06[作者简介]樊瑞莉(1978-),河南获嘉人,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2005年度访问学者,从事产业结构与政府规制研究。#106#
的影响,成为二战后各后起国进行工业化的主要理论依据。于是多数经济学家把注意力放在了工业问题上,而将服务业的发展看作是工业革命的附属物[3]。黄少军(2000)将这种理论上重视和片面强调一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现象称之为/工业化图腾0。(二)片面理解工业化的后果。如果将工业化片面地理解为工业发展,并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则必然会形成如下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并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第一,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和服务业等非工产业,造成产业结构扭曲。既然提高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是提高工业化水平,那么为了尽快提高工业化水平,捷径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工业,甚至不惜剥夺和挤压农业和服务业等非工产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来优先发展工业。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工业超前发展,而农业和服务业等发展滞后的状况,进而工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不可持续的状况。第二,重视政府和计划,轻视市场,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将工业化片面理解为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过程的情况下,如果市场并不支持工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则为了达到尽快提高工业产值比重的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政府行政干预和中央计划来强行将资源配置到工业领域,其结果虽可以通过政府和计划的作用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工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但资源配置低效,经济结构被强行扭曲,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第三,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强。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在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强制性的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对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损害,从而二元经济结构反而加强了。(三)对工业化本质的正确理解。工业化的英文表达是/Industrialize0或者/Industrialization0,不只是工业化的意思,还有产业化的意思,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农业社会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的产业化,而且是农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各个行业的产业化。工业化的本质特征是专业化分工。专业化首先是/人的专业化0,由于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专业化分工水平较农业或农村高,因此,人的专业化常常表现为劳动力从农业或农村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转移,即人口的非农化和城市化。专业化其次是/物的专业化0,具体又表现为产业专业化、区域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工序专业化等各个层次的专业化。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这种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区域专业化是工业化在区域上的表现,城市化、城市与农村的分化都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结果。传统的工业化理论和政策在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的主要理论依据,工业化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似乎是一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之路,大力发展制造业并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各后起国的首选战略,相应地也带来了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事实上,只要将工业化理解为产业化和专业化,就可能会避免形成前述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和服务业的思路和战略,也就可能不会造成产业结构扭曲等后果。[1]
二、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由于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即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因而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如重工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作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一)农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由于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因此,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这样就避免惯常把工业化理解为只是单纯地发展制造工业,而不顾及甚至牺牲农业的观点和做法的片面性。张培刚先生(1984)对此有深刻的研究。但是不幸的是,对工业化的片面理解和做法,不仅存在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如前苏联和我国改革开放前),而且广泛地存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二十年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如刘易斯的/二元结构0理论、赫希曼的/联系效应0理论、普雷维什的/贸易条件恶化论0等,都具有典型的狭义工业化和重工轻#107#
农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影响和支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大多采取了重工轻农的工业化战略,结果造成了20世纪50-60年代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停滞,抑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农业和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的经济学说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鉴于前期重工轻农思想和片面工业化政策所造成的农业停滞,提出了对狭义工业化和重工轻农思想的批评,并着重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农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和重大意义。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是相互影响的,但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工业对传统农业将产生更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工业化初期,传统农业为现代制造业的兴起作出了包括粮食、原料、劳动力和资金以及市场等方面的贡献;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将以其技术和制度方面的明显优势,转而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更为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工业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后,现代工业的各方面对农业的改良和农村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经过了曲折,但是总体上也显示出这种/先以农支工,然后以工促农0的总趋势。当工业化进入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如果让市场规律继续起作用,就必须会引起农业生产结构上的变动。这是因为,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的收入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增加,这时,由于需求的收入弹性的作用,必然使人们和社会的有效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这就是/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0或者高级化。随着工业化过程的进展,由于农产品市场的扩张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的总产量和亩产量必然会增加,农业生产规模亦必然会有所扩大。但是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必然较制造工业的增长速度为低。由于对工业化内涵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我国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战后工业化起步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始终推行以牺牲农业换取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从其推行的开始,就对发展中国家战后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0结构起着强化作用,同时,以户籍管理为特征的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从另一种意义而言,这种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又必须以强化/二元经济0结构作为前提和手段,由此形成了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工业化0)))/城乡分割0与/工农对立0)))/二元结构强化0的累积性恶性循环。(二)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也逐渐深化。正如Shelp(1984)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mortar)。0Riddle(1986)也认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processindus-[5]tries),,服务业是经济的黏合剂(glue),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动力。0人类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相应的经济活动也由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业为中心。库兹涅兹的大量经验研究表明,现代经济增长靠的不是投入资本,不是重工业的发展,而是依靠效率的提高。从当代重要的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在工业化后期的英国和美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主导产业,并不像霍夫曼预言的那样是资本品工业(或重工业),而是服务业,尤其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他后起工业化国家的情况也大体如此[6][4]。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服务业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并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服务业在增加产出的同时吸纳了很多人的就业,这是服务业增长带来的贡献之一。就业的增加主要是吸收来自其他经济活动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服务业本身有很多的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由于需求的增加必然拉动服务产品供给的增长,从而扩大了服务部门的就业规模;二是由于农业和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使得这部分劳动力被动进入到其他部门就业。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但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30%-40%,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0%,高收入国家约为60%-70%。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服务业不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成比例发展。以#108#
当时的价格计算,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幅度很小;199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31.3%,1998年也只占GDP增加值的32%。以1990年不变值计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在此期间有所下降;1990年为31.3%,1998年则为28.3%。最近的统计资料表明,近两年我国服务业比重反而又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又下降了0.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经济中存在进入管制和垄断问题的行业主要在服务行业中,如金融业、电力、电信、铁路、教育、卫生、信息媒体等行业。这些行业要么是自然垄断的属性,要么是/命脉行业0,所以长期以来一直竞争不足,其中还有不少行业存在行政垄断。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9]
三、传统工业化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业化经历了初步工业化(1952-1978年)、动态调整(1979-1993年)和高度重工业化(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突出表现为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经历了/建国初期至改革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y改革开放后的轻工业发展y新世纪开始的新的高度重工业化0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初步形成阶段。建国初期,受原苏联工业化模式影响,我国并没有沿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从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采取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0的战略。在这一战略推动下,我国重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国家强制将经济资源从农业部门集中到工业部门,并过分强调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导致/重工业重,轻工业轻0的结构性缺陷,并付出了资源浪费、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的代价。工业化的调整与均衡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趋于协调,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二是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每年2000万人到3000万人的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涌入。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对改变农村产业结构、降低农村劳动力比重、推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大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这一阶段,伴随着轻重产业结构在不断纠正的过程中趋于均衡及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工业化的总体进程也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紧缺局面,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阶段。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工业迅速成长,尤其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电子、钢铁、机械、石化、化工、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市场竞争过程,传统的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化实现观0,把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现实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GDP、对高速增长目标的强烈追求。其后果必然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二)政府干预行为对我国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财税、价格等体制,刺激各地热衷于/工业立市0和外延式经济扩张。在现行的财税制度下,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更多的税收和财政收入,而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因为受到政府管制明显偏低,以及可以不支付环境污染成本,鼓励人们对资源的低效滥用和浪费。表现在:一是地价低。一些地方政府用行政权力向农民低价征地,然后办开发区等,用低价出让土地招商引资。近年来,在农地向建设用地流转的过程中,各种压低补偿安置标准的行为和各种寻租行为等侵害农民权益的事情屡有发生;二是能源价格和矿产价格低。我国大量高耗能产品之所以争着出口,是因为中国能源价格低,包括煤价、油价、天然气价、电价低。我国15万个矿山企业中仅有2万个矿山企业是要付费取得#109#[7]
矿山开采权的,绝大部分是通过行政授予无偿占用的。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平均为1.18%,而外国一般为2%-8%。我国石油、天然气的费率为1%,远远低于美国的12.5%和澳大利亚的10%[8]。这些政策鼓励了没有效率的产业发展得很快。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远低于市场均衡状况下的水平。同时,由于社会性管制的缺失,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方面投入很少,大多数企业规避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成本。实际上,资源的低价,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重大障碍。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彻底改变,市场自身就不能对粗放增长进行有效抑制,而我国的宏观调控也就走不出行政手段的迷宫。要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财税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使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能更好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用经济杠杆迫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结论及启示工业化并不是只发展工业或重工业,也不意味着仅仅发展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而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的过程。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致力于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9]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也更不能与发展工业或重工业划等号。本文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视角,对传统工业化理论的认识和我国的实践,以及对农业和服务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但不能因此就自认为是经济活动的主角,主导经济资源的配置。政府应该改革现行的财税和能源价格体制,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同时,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的总量和速度,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其次,加快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问题,一直是并将继续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农产品数量和结构的供求矛盾,曾多次影响或阻碍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工业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必须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结束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原始积累阶段,按效率原则,公平地配置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先导,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数量的减少,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最后,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服务业的支撑。政府要大力发展各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并以现代服务业为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后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定,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性服务行业的改革。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都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改革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参
考
文
献][1]
/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0课题组.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J].当代经济科学,2004,(5):1-5.[2]
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1):56-62.[3]
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5]
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0作用[J].财贸经济,2004,(2):68-73.[6]
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经济研究,2001,(12):3-8.[7]
路红艳.中国工业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J].经济纵横,2007,(1):29-31.[8]
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05,(11):4-9.[9]
李江帆.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4,(1):39-42.1责任编辑:冯胜利2#110#
篇五:谈谈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后续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作者:汪海波[1]刘立峰[2]作者机构:[1]中国社会科学院[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出版物刊名:经济研究参考页码:2-22页主题词:传统工业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回顾与前瞻客观必然性实施过程严重后果客观依据摘要: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实施过程及其客观必然性、实施的重大成就和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对其主要特征做了归纳。第二部分分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其提出的客观依据、实施取得的重要进展、继续推行这条道路的可行性和艰巨性及其战略。
篇六:谈谈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后续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浅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之际,建筑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推出了发展建筑工业化这一新的理念。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对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现状,提出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建议,对我国更好的发展建筑工业化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特点;存在问题;建议
1.前言
自建筑业发展以来,由于一直采用扎钢筋、支模板、现场浇筑等施工工序,加之没有进行精细化管理,始终是一种粗放型产业。传统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作业人员素质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建筑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这些明显的短板缺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直接制约了建筑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探索解决这些客观因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试验,提出了建筑工业化这一理念。通过工人现场浇筑向工厂化生产的转变,将传统的现场浇筑的手工作业向预制构件机械化生产进行改变,从根源上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快速转型升级。
2.建筑工业化的概念、特点和优势
2.1建筑工业化的概念
上世纪20、30年代,欧洲就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思想,由于建筑工业化在质量、效率、效益以及环保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其在欧洲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于国外,我国提出建筑工业化这一概念相对较迟,主要在1978年由国家建设委员会提出要发展建筑工业化,自那以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才逐步开始发展。
建筑工业化即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用通俗的言语表述就是一个项目的生产过程是先在工厂进行预支构配件的预制化生产,将预支构配件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再进行装配式施工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将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进行有效综合,确保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能够工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建筑工业化这种生产方式有效减少了项目工期、提高了产品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并促进了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2.2建筑工业化的特点
对于建筑工业化而言,最核心的特点就是“标准化、工厂化和装配化”。
标准化主要是指预制构件、部品的模数化和建筑单元的标准化。对构件、部品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不仅能够节约设计的时间,同时也能够提高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和模板的重复使用率。在大批量、同模数的设计下,也能够降低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为施工项目创造更好的效益。
工厂化,就是指在建筑物的各个零部件,不采用现场浇筑,而是直接在工厂进行预制化生产。采用工厂化预制生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控制各项误差,使工程项目的质量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保障。
装配化:预制构件在专业的构配件工厂生产完成后,由专业的运输队伍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和拼接。采用装配化施工,相比于传统施工方式,施工过程大量采用施工机械进行操作,只需要更少的施工工人就能进行装配施工。而采用施工机械进行操作,劳动强度低、施工噪声小、施工进度快等优点有效凸显。
2.3建筑工业化的优势
建筑工业化与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
由于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能节约成本、加快项目的建设,同时还能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有突出成效。
目前施工现场正在开展的建筑工业化,基本上都是工厂在完成预制构配件生产和检验合格以后,到项目现场进行吊装装配式施工。目前对于预制构配件,都在工厂进行流水线生产,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更好,工艺更好,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现场施工由于施工人员个人素质问题所带来的制作误差,从而提高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同时,工厂化生产预制构件和现场吊装施工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工人以及劳动强度均大幅度下降,较大程度加快了施工速度,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在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节约资金成本的同时,由于建筑工业化的预制构件都在工厂进行工厂化生产,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只需要机械吊装和装配施工等工序即可,相比于传统施工现场的扬尘、噪音和垃圾等问题都能得到改善,有效改善了现场环境。
3.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设计技术体系不完善
在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技术方面,施工企业和设计企业往往在装配式结构的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对于建筑围护、建筑设备、内装系统等方面的相互配合协调则选择了忽视,造成工业化建筑整体的设计技术系统集成程度明显不足。
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加工效率高、装配效率高和优越性能的全新结构体系还没有研究应用到工业化建筑的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目前通过现浇设计、拆分构件来实现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生产模式差异并不大,不能很好体现建筑工业化的优越性。
3.2成本投入较高
建筑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预制构配件进行工厂化生产,必须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来购买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以及相应配套的运输设备。这些设备的初期成本都比较高,提高了门槛,使得工业化建筑不能得到大量的推广,造成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相对缓慢。
同时,工业化的总体设计体系还不成熟,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不高,只有拥有足够数量的生产线和足够体量的工程项目,才能发挥生产线自动生产的良好优势。在目前的建造方式下,都是基于部分现浇来推广装配式建筑,既有工业化生产,又有现场浇筑,两种并存的建造模式又增加了施工组织成本。
3.3关键技术有待提高
在建筑工业户推进过程中,从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到质量验收的全过程中,缺乏系统集成度高的关键技术;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关键配套产品和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的应用性开发上,存在明显不足,对于高性能钢筋在连接产品和连接技术,相关单位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不具备有效的平台支撑,导致预制构件在现场进行装配的过程中,没有良好、适用的标准化、工具化和协同化的吊装与支撑。建筑结构与机电、装饰装修也由于没有协同平台而导致分开进行设计、施工等,一体化程度比较低。
3.4舆论宣传还不够全面
建筑工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舆论的优势,但目前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人对于建筑工业化的了解还是十分片面的:一方面认为建筑工业化只是装配式建筑,在统计建筑工业化的推广时,只用工程的预制
率来衡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状况,没有通盘考虑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标准化和通用化;另一方面,人们认为采用了标准化设计,所有的建筑产品就会千篇一律,实际上通过模数模块的不同组合和组拼,完全可以实现建筑产品的多样化。
4.建筑工业化发展建议
4.1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机制
一是要做好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在建筑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层面应该通过立法来明确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政策,健全制度体系。不同的项目,要有不同的推广鼓励政策,可以要求政府项目强制使用装配式建筑。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对建筑工业化项目在行政上建立相关政策制度、在财政上予以财政补贴、在金融上引导金融机构予以优惠、在科研上加大研究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兴趣。
4.2加快研究设计关键技术
设计源头的变更是加快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快标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通过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建筑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的集成设计技术来研究预制构配件的标准化、多样化和模数模块化,进一步完善建筑工业化的设计体系。二是大力开展主要结构类型的集成研究。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只有混凝土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等,对于其他结构体系的连接节点的新型的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还不完善,需要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三是创新研发新型装配式建筑体系。对装配式高性能的结构体系以及关键连接节点的设计技术进行研究,形成全新的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
4.3加快行业队伍能力建设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建筑工人来推动发展:
一是要打造足够数量产业工人队伍。预制构件的发展,使得大量的现场作业转变为室内作为,大量的人工作业转变为机械作业,建筑施工企业要抓住建造方式和用工模式改变这一时机,推动传统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确保企业拥有足够数量的产业工人,从而更快的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二是要加快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要梳理“人才是首要竞争力”理念,的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筑工业化,必须要培养或引进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5.结语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政策、标准、技术等都还不完善。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却是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建筑工业化对于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事业要抓住机遇,在相关政策的扶持帮助下,因地制宜的推动建筑工业化,加速建筑业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群,李勇,徐友全.建筑工业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4,(3):14-18.[2]张连营,郑宏亚.建筑工业化发展障碍研究[J].建筑经济,2016,(2):9-13.
[3]叶浩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对策[J].工程管理学报,2016,(2):1-6.[4]孙泽世.我国建筑工业化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1):118-121.[5]徐友全,孔媛媛,赵淼,孙清华.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10):5-9.
篇七:谈谈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后续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当时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现实困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榜样作用等多重因素,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不仅使新中国迅速走出了屡受战争破坏的阴霾,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而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这种工业化道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轻工业发展滞后、农业投入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环境污染严重等。
标签: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选择;苏联模式;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选择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道路,是因为复杂的国际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苏联的榜样作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学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道路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主要侧重于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等方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缘由
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选择苏联模式而不是英美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环境
早在1948年12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决定:“如果中国地区直接或者间接地被共产党控制,美国经济合作署立即停止向中国运送援助物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
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2.中国工业基础差、技术落后、受战争破坏严重
工业起点低,生产能力不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式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重工业尤为孱弱,钢铁、煤、电三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五分之一左右。钢铁工业缺少轧钢设备,机器工业生产能力不足,电力、石油、酸碱、肥料等工业的生产能力还非常有限,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且经营比较分散,棉花、羊毛、木浆、橡胶、赤磷、氯酸钾等原材料都需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