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河南豫剧的经济文化娱乐价值3篇

时间:2023-05-04 15:0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发展河南豫剧的经济文化娱乐价值

  

  戏曲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内容摘要】在开发利用地方戏曲资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而市场化道路是地方戏曲摆脱困境的一条必由之路。开发利用地方戏曲文化,应当以传统舞台演出为主,以建设戏曲人文景观和开发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为辅,积极探索与地方戏曲和旅游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努力打造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品牌。

  【关键词】地方戏曲

  戏曲文化旅游

  开发利用

  我国地方戏曲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有关研究不断增多,相关研究者往往在总结地方戏曲危机原因后,给出解决的策略,其中将戏曲与旅游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火,人们需要在走出去的时候,了解所到之处的历史与文化,而戏曲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真正将戏曲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兴起一股戏曲文化旅游热,是近几年的事情。表面看来只是市场经济在旅游行业促发的一个结果。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千百年来戏曲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心理意识;二是戏曲文化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开发其文化旅游价值、发展戏曲文化旅游是人们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双重呼唤。然而,地区不同,地方戏的地位和影响不同,造成了各地在开发利用戏曲文化资源的时候产生了一些误区。针对盲目性和低俗化的误区,政府、剧团、企业等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走出误区,有效开发利用当

  地的戏曲资源,不仅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还事关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误区

  1.盲目性

  盲目性是指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对地方戏曲进行盲目、无序开发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经济利益驱动,地方戏将会难以传承,但一味追逐利益而把地方戏作为“摇钱树”,不仅会破坏戏曲原有的气息和生存的土壤,造成戏曲的保护性消亡,还会拖住地方旅游发展的步伐,不利于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

  戏曲资源开发的盲目性,表现之一是盲目投资,不事先对某个地方戏曲本身状况做充分论证,而仓促跟风上马,花费精力和财力组织演出,建设人文景观,结果观众不买账,市场无着落,得不到效益,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表现之二是管理失范,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措施不严,管理的盲目性使进入旅游市场的剧团良莠不齐,质量较低的剧团不仅丢了本剧种的脸面,还使旅游演出市场受到影响,给当地旅游业蒙上阴影。

  2.低俗化

  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受到现代文化和现代传媒手段的冲击,是观众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于是,有些地区为了招徕旅游者,不惜牺牲尊严。比如近年来,东北二人转在以赵本山创立的“刘老根大舞台”为平台活跃了当地旅游市场。但同时,二人转一些低俗化的表演并没有因为赵本山倡导“绿色”二人转而得到根本扭转。贬低农

  民、贬低残疾人、黄色笑话乱飞、装疯卖傻的现象依然充斥舞台,为有识之士所诟病。这些不是二人转所独有,也是其他一些旅游地常常可以看到的戏曲表演乱象。这样的表演可能吸引观众一时,但绝不能长久地留住观众,更不能挽救戏曲危机,长久地活跃地方旅游经济。所以,开发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就要找准其真正价值所在,不能拿低俗当艺术,拿观众当傻瓜。说到底,戏曲表演低俗化的真正原因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二、开发利用的思路与对策

  尽管目前在开发利用地方戏曲资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但市场化道路依然被看作是地方戏曲摆脱困境的一条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将地方戏曲推向市场,与旅游相结合,挖掘戏曲文化价值,两相受益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圈,是地方戏曲振兴的良方。开发利用地方戏曲文化,应当以传统舞台演出为主,以建设戏曲人文景观和开发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为辅,积极探索与地方戏曲和旅游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努力打造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品牌。

  1.传统舞台演出

  组织舞台演出应当是戏曲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可以与节庆、会展、庙会等结合起来进行。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节庆演出如广东佛山的粤剧艺术节、苏州的昆曲艺术节等;会展如河南洛阳利用“牡丹花会”进行豫剧演出等。2011年夏天,陕西商洛地方戏借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之机登上舞台,宣传了商洛地方旅游。庙会如绍兴地方戏庙会。绍兴的地方戏演出大都是以庙会戏为主,围绕当

  地的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城隍、土地等祭祀活动演出,演出的地方戏有乱弹、绍剧等。场面宏大,往往要绵延几里路,不仅吸引附近的十里八乡民众,还能在节假日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庙会戏的演出,不局限于2月至5月,其他时间也有,用戏曲演出表达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的愿望,也满足了游客祈愿求福的心理诉求。

  山西大同市原本围绕8种地方戏建有7个专业院团,但演出效益每况愈下。2005年前后,将这些院团合并改组为晋剧院、耍孩儿剧团和北路梆子剧团,情况大有改善。但这些演出与旅游结合得并不好,在大同这样一个文化旅游城市,依靠着3个院团开发大同地方戏文化旅游价值,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因而,在每年的“云冈文化旅游节”期间组织地方戏的演出,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传统舞台演出与旅游结合,其优势在于广场式的开放演出,拉近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易于招徕观众,引起观众共鸣。从一些成功的例子看,很多地方戏旅游演出有着较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观众可以直接参与,观看并参与演员的化妆、排练过程,营造出一种互动的环境,从而把旅游者的参与和消费欲望带动起来。

  2.戏曲人文景观建设

  戏曲人文景观建设,也就是所谓的戏曲文化“景观化”,就是围绕戏曲故事、人物、演员、作家等建设旅游公园、博物馆、纪念地等人文景观。佛山在2009年粤剧申遗成功之后,建成粤剧主题公园,公园集戏剧研究、交流、演出、收藏于一体,以多元化姿态展

  粤剧之美,为广大粤剧迷提供了一个欣赏、表演、交流的平台。浙江遂昌县建有一个汤显祖纪念馆,作为一个戏曲家,汤显祖虽不是遂昌人,但在遂昌当过知县。遂昌县建起这个纪念馆,成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提升了该县的知名度。博物馆有中国戏曲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淮安戏曲博物馆等。这些戏曲人文景观,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发掘戏曲人文景观的内涵与价值,或提供地方戏曲表演交流的舞台,或展示地方剧种的历史、艺术特征和发展成就;或动态,或静态,具有展览性、休闲性、教育性、收藏性的特点,是大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文化旅游设施和场所。大同保存有古代的戏台,应当考虑对其加以保护和修缮。

  3.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

  大同的旅游纪念品比较出名的有铜器、绢人、剪纸、煤雕、木雕等,这其中只有一部分“大同绢人”和“广灵剪纸”是将地方戏人物作为艺术造型表现出来的,算是一种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实际上,从全国范围看,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一直是戏曲文化旅游的一个薄弱环节。

  加强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利用脸谱制成各种纪念品。脸谱具有寓意化、图案化的特征。可以制成壁挂作室内装饰品,可以制成面具和游戏卡片作为小孩玩具,可以制作成明信片、挂历、书签、邮票、火花等,可以画成风筝,还可以印到服装上。

  第二,地方戏中有特色的服饰和道具也可制成纪念品。如盔帽、翎子、髯口等。陕西的皮影戏很出名,当地就将皮影制作成纪念品,出售给游客。

  第三,将地方戏曲刻录成音像制品。

  4.模式的选择

  根据上述策略,地方戏曲文化旅游价值开发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商演模式、景观模式、生产模式,以及综合了这三种模式的产业园区模式。其中,产业园区积聚了一批策划、创作、演出、营销团队,在运作戏曲产业化、服务文化氛围、完善商务环境、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就是这样的一个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有一个大剧院和30个小舞台,还有3个戏曲培训基地、一座戏曲文化文物展示馆。“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集各地特色戏种,如粤剧、黄梅戏、昆曲、川剧、豫剧、越剧、湖南花鼓戏、潮戏、皮影戏、歌仔戏等几十种剧目,通过专业表演、串演、大型晚会、培训等方式,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戏曲爱好者。

  模式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适合于当地的戏曲和旅游业的水平和状况及其他客观条件。

  三、开发利用的外在条件

  1.体制与机制创新

  第一,加强文艺体制改革,尽快推进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将剧团分为两类——政府扶持的剧团和推向市场的院团,对前者要加大财

  政投入,对后者要改制置换。推向市场是主要的。大同地方戏剧团的改制较为成功,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由7家院团整合为3家院团,使剧团拓展了在演出市场中的发展空间,营造出了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但这些改革并不彻底,还需要改进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艺术法人制、艺术总监制、项目签约制、艺术团体股份制改造等,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新布局,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戏剧院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完善保护机制,加强立法。既要重视保护,又要重视开发,还要重视地方戏曲的教学与科研,大力培养传承人。加强文化立法,根据地方戏曲的处境,把地方戏曲的管理和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国家和地方有必要立法,将戏曲文化内容纳入基础教育中。

  第三,创新人才机制,确保后继有人。保护传承人,培养优秀的编剧和演员。有些地方为此鼓励和支持当地高等院校开设戏曲表演专业,如安庆师范学院的黄梅戏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的秦腔编剧专业等。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的办学道路。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树立政府搭台、剧团与企业唱戏的观念,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特别是旅游行业的企业与剧团牵线搭桥,支持国有剧团和民间剧团的发展。大同市曾举办两届“大同市公益文化项目推荐会”,促成了戏曲院团与企业的合作,收到了良好效果。还要在建设戏曲文化旅游设施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艺校、戏校招

  生给予优惠政策。在税收、创作、演出场所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扶助。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倾斜政策。比如,划拨专项资金,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补贴旅游演出成本等。

  三是改革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庄志民.旅游经济文化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2]孙红侠.市场化是传统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j].戏剧丛刊,2009(3).[3]何筠.剧种危机——另一种视角下的戏曲危机[j].戏剧之家,2009(2).[4]李晓芳.大同地方戏在改制中突围[j].山西日报,2005—11—28,第b04版.[5]陆栋梁.地方戏进入文化旅游市场的论证及模式构想——以桂林三戏为例[j].旅游论坛,2009(3).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篇二:发展河南豫剧的经济文化娱乐价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论豫剧发展的大众化途径

  作者:庞文奇

  孙河龙

  理海燕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05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豫剧的优势及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实现豫剧大众化的途径。要实施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观众层;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打造新型豫剧表演形式。

  【关键词】

  豫剧;大众化;产业化;途径

  豫剧是我国传统戏剧百花丛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流行于河南一带,也叫

  “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河南简称“豫”,在解放后定名为豫剧。豫剧根据方言的不同,分为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福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在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沙河调”。在300多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豫剧深深根植于中原沃土,成为河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如: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如《花木兰》、《白蛇传》、《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等。豫剧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扩散到全国甚至整个华人世界。

  一、豫剧的优势

  1、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深厚的底蕴,散发着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文化气息。中原传统思想文化至今对河南人民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当地人的生活、娱乐都遵循着这些传统思想观念。豫剧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是中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发源于人民群众中间、具有通俗特质、饱含乡土气息,它通过风俗习惯中常见的人和事物,用河南方言的形式表现,对受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大俗即大雅,在物欲横流、声色鼎沸的现代社会,不免让人感觉俗有俗的风格、俗有俗的趣味、俗的很亲切。

  2、具有和新媒体结合的成功案例

  1994年,河南卫视开播大型大师戏曲综合栏目《梨园春》,是将豫剧和新型媒体形式相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以地方特色和群众戏迷擂台赛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在取得成功以后,《梨园春》剧组又打造了少儿戏迷擂台赛,成功的推出了孔莹、牛欣欣、邓鸣贺等儿童明星,使得戏迷擂台变成全家关注的焦点,为豫剧的发展储备了坚实的后备力量。2006年,《梨园飞歌》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办,第一次采用交响演唱会的形式演绎传统戏曲,实现了中国电视戏曲栏目带领优秀传统艺术走进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的历史性跨越,极大的提升了豫剧的社会关注度。

  二、豫剧面临的危机

篇三:发展河南豫剧的经济文化娱乐价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作者:刘春香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6期

  【摘要】豫剧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其表演唱腔酣畅、节奏抑扬有度、吐字清晰准确、韵味浓厚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广泛性、独特性和民族性。豫剧以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普及到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大半个中国。如何传承和发展豫剧,使豫剧得到广泛延续和发扬是当前社会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豫剧;传承;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识码】A

  一、豫剧的形成与特征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又名“河南讴、靠山黄、靠山吼或土邦戏”,也称“河南高调”。因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被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五大剧种之一。

  關于豫剧的起源,学术界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当前学界关于豫剧的起源有三种主流说法:一说是在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与当地的民歌及小调相结合,形成了豫剧;二说是豫剧传承自北曲弦索调;三说豫剧来源于明朝中后期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时尚小令等民间艺术,吸收了“弦索”等艺术成果,最终发展成了豫剧。关于豫剧的起源,笔者认为艺术文化因其传播性,本身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生成的,不论豫剧文化是当地本土文化生成而来的,还是其他剧种改造而成,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学习改进的基础上完成的。任何艺术文化的起源都是与其自身的民俗风情、地理环境、本土文化紧密相连的,都会受当地民俗风情、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民俗文化。此外,一种剧种只有不断融合新的元素,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与时代的变迁,才能与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相一致,才能达到人们所期待的审美需求。

  豫剧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风格非常多变,不仅富有激情和豪气,同时情绪高昂激进,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艺术特征鲜明,行腔酣畅淋漓,风格非常朴实,但是一点都不拖沓,这种风格具有着独树一帜的特别性,与长江以南地区的柔美风格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同。豫剧善用第一人称来给观众讲故事,与歌剧的表演性质类似。豫剧的演唱,重在唱词和动态上,比一般歌曲中的咬字要夸张,以语言为主,边说边唱,说中带唱,唱中带说。音乐节奏一板一眼,演唱者多为紧拉慢唱,以炫技华彩开场来吸引观众。现代豫剧开始加入了合唱和重唱以及对唱的形式,这是豫剧在新时期下演化的结果。目前,很多的声乐作品都有着戏曲的元素,而现代豫剧也和声乐元素相结合,旋律流畅,朗朗上口,易记易唱,更拉近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推荐访问: 发展河南豫剧的经济文化娱乐价值 豫剧 河南 文化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