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虹口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十二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急规划】“十二五”期间虹口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供大家参考。
“十二五”期间虹口区突发公共
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十二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上海特大城市特点和虹口区域实际,制定《“十二五”期间虹口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一、本区应急体系现状
(一)现有工作基础
“十一五”期间,本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围绕“为城市安全运行设防”的中心任务,结合区情实际,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综合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相衔接、防范与处置并重”,切实加强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基本形成“测、报、防、抗、救、援”城市综合减灾体系框架,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应急预案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区已制定完成总体应急预案和81个专项应急预案,基本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初步形成虹口区应急预案体系。编写出台了《虹口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规程》等应急处置实施细则,为细化应急处置责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
2.应急管理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初步建立了由区委领导、区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区政府办公室设立应急管理协调科,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应急管理职能;发挥公安虹口分局指挥中心作为本区应急联动指挥处置平台的核心作用,履行本区应急联动处置的指挥职能;调整、强化区政府总值班室力量,实行“全年无休、专职全天”值班制度;向各街道下发800兆数字电台,建立全区应急无线指挥通信系统网络,实行街道值班人员每日上岗联络制度,保证区政府总值班室与各街道应急通信联络畅通。
3.应急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了以虹口区应急救援支队为骨干的应急救援力量,以房屋急修、环境保护、绿化市容、市政水务、医疗救护、公共卫生、民防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4.应急宣教培训得到进一步深化。通过“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课堂”等形式,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在“上海虹口”门户网站开设“应急管理”专栏,介绍应急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和应急常识,通过张贴宣传海报、播放宣传录像、开展咨询讲座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应急知识;在全区中小学校开设防火灭火、防空、传染病防护、防震抗震等防灾自救互救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演练。
5.应急处置预案得到进一步检验。结合2007年女足世界杯、2008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在制定完善相关应急处置预案的基础上,从实战角度出发,开展了医疗急救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演练、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演练、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演练、学校师生疏散演练、防汛防台应急演练、防空疏散应急演练、地下空间消防演练等一系列应急处置演练,为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6 .应急监测预警得到进一步增强。初步建立了社会治安、网络舆情、建筑施工、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和公共卫生等安全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了本区食品安全等信息数据库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监测、分析、预报,初步建立了不安全食品的公告制度。
(二)薄弱环节
1.应急管理意识亟待提高。少数部门和单位领导思想上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存在侥幸麻痹思想,应急运行机制和工作责任制不完善;全民用电、用气、消防安全教育普及力度不够,安全防范教育尚未深入人心,居民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居民自救、互救能力较低。
2.安全管理基础亟待夯实。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建项目工地多,少数企业忽视或轻视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不同程度地存在违章操作、安全措施不落实等现象,个别单位甚至存在野蛮施工问题,导致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老式成片旧里小区存在消防通道不畅、设施不完善问题,火灾事故隐患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3.应急处置体系亟待强化。各专项应急指挥系统之间、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需要通过演练磨合,实兵演练不多,实战经验不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力量需要加强与整合。基层早期应急预警发现能力不足,发动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力度不够,应急管理信息员、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仍处初建阶段。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民防工程分布不均,应急储备物资不充分,应急指挥体系没有经过重大自然灾害事故和公共危机事件的考验。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虹口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平安虹口、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和技术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1.自然灾害方面。本区地处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辖区内有虹口港、俞泾浦、沙泾港、市河、南泗塘、西泗塘等六条河道,河道岸线长、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易受台风天气和天文潮汛影响;因夏季暴雨雷电天气和秋冬季迷雾天气、冰雪天气影响导致的城区道路交通拥堵情况时有发生。
2.事故灾难方面。由于本区现处于“大动迁、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动迁基地多、建筑工地多,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事故不容忽视;因缺乏有效监控或主观疏忽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环境污染突发公共事件仍可能发生;辖区内老式房屋和闲置厂房数量众多,火灾事故隐患依然存在;因多种原因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水电煤管线事故仍需积极防范。
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由于辖区内人口密集场所较多,需要积极预防突发传染病疫情;食品与药品安全压力大,预防集体食物中毒、制售假药是一项长期工作;辖区内医院较多,医用危险废弃物管理需要加强。
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凸现,群体性上访事件、校园安全事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重大交通事故和刑事案件、公共场所滋事事件等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
本区突发公共事件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对加强本区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应急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轨道交通、桥梁隧道、超高建筑、人流密集场所等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管理面临重大考验,对城市安全防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整合、科学应对,总结推广“安全世博”经验,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社会参与,结合虹口发展的功能定位要求和特定条件,完善虹口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正常有序运行,为打造平安虹口、构建和谐社会,推进虹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虹口功能定位和地理空间特点,各部门和街道要在充分考虑人口承载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基础上,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应急预案。
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各区域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3.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部门、街道和相关单位的应急体系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规划目标,明确建设任务和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
4.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突出预防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监测预报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预警防范的效率和效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立足基层,关口前移。加强基层应急体系建设,以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为载体,以社区减灾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加强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6.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编制依据
1.规划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本市相关法规、规章,国家和本市有关指导、参考文件。
2.规划期限和适用范围
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适用于虹口区应急管理工作。
(四)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虹口城市安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虹口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预防和抗御能力,提高虹口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低人员伤亡、低经济损失、低社会影响的应急管理国际化城市水平,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
2.具体目标和定量指标
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原则,将本区灾害事故按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进行主要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自然灾害类
雷电迷雾灾害。完善气象灾害公共服务系统,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力争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的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地震灾害。依托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防震减灾应急联络网;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强化综合处置能力。
洪涝灾害。城市防洪方面:黄浦江干流虹口段及主要支流防汛墙安全可靠;区域防涝方面:基本达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城市排水方面:形成覆盖全区的雨水收集与排放系统,城区排水系统达标率达到70%。
(2)事故灾难类
供水管线事故。结合市政道路改建,逐步改造旧管网,降低水管爆裂等事故发生数。
供电事故。落实电网安全战略规划,配合电力部门制定“黑启动”电网应急预案体系。
燃气事故。基本解决燃气管道被违章占压的状况,建成城市燃气管网GIS系统及动态维护机制和新建管网监测设施的配套建设管理机制,增强事故现场控制、应急抢修的能力和水平。燃气事故万户死亡率低于0.08人/万户。
生产安全事故。建立完善虹口区重大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及动态监控、辨识、后果分析、风险评估数据库,并强化与上海市相关系统的衔接,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特种设备事故。加强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特种设备动态信息系统在预警体系中的预警体系中的有益作用;构建组织严密、协调有效、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特种设备应急运行机制;指导企业完善各类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的编制,推动企业建立重点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体系,提高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低于0.4起/万台。
环境污染事故。完善虹口区突发性环境灾害事故减灾的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依靠科技创新,确立并完善应急处置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减灾措施。进一步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提高污水纳管率。加大对大气环境污染源监管力度,有效控制扬尘污染,主要环境空气质量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夜间施工、餐饮业噪声扰民,减少噪声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0%;努力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规范医疗单位废弃物收集,进一步提高集中处置率、力争达到100%;加强放射源监管,避免发生放射源丢失、失窃和核污染事故,避免发生重特大环境灾害事故;力争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降低到较低的水平上。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房屋建筑施工和市政工程施工死亡人数下降10%。
地面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低于万分之四。
危险化学品事故。力争不发生有严重社会影响的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
(3)公共卫生类
全区常住人口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80/10万人以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满足辖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基本实现以区属二级医院为支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三级医院为依托、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区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重大动物疫情。有效预防和控制和扑灭本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对本区公众安全造成的危害。辖区内突发动物疫情上报率达到100%。
食品安全。逐步规范餐饮服务行业管理,高风险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达标率不低于80%;按照国家标准评价,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平均合格率达95%以上;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发生率控制在6例/10万人以下;不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发生率低于既往水平;食品安全事故正确处置率100%、调查率100%、及时率90%以上,每年10人以上的群发性食源性疾病控制在8例/10万人以下。
药品和医疗器械事故。加强药品经营企业的GSP管理,全面实行药品分类管理,深化药学服务;建立全覆盖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机制,及时控制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药品监督性抽查平均合格率达到95%;推进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GMP认证率达到100%。
(4)社会安全事件类
初步建成社会治安和突发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案)事件;有效控制民转刑案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有效提高破案率和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
破案率逐年提升,公众安全感综合指数保持在全市较高水平,并逐年提升。杜绝发生参与人员达500人以上,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群体性械斗、冲突事件;杜绝发生3人以上死亡或10人以上负伤的群体性事件;杜绝发生一次性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杀人、爆炸、纵火、毒气、投放邮寄危险物质案件;杜绝在公共场所发生6人以上死亡案件;杜绝发生抢劫(夺)、走私、盗窃军(警)用枪械10支以上案件。
三、主要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本区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平台指挥、决策水平,强化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应急预警监测与响应机制建设,加大公共安全硬件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应急防范、应急救援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区域社会发展平稳有序。
(一)城市应急防范体系建设
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逐步完善覆盖全区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体系,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
1.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加强各类风险隐患调查分析。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风险调查和隐患分析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把灾害与危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全面完成各类风险隐患的调查、登记建档工作,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编制灾害综合风险图,重点针对区内现有的1家生产、使用反射线同位素、49家射线装置单位开展全面调查、逐一评估分级,建立基于GIS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开展区内防震减灾重要目标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普查、鉴定和震害预测,建立抗震设防数据库;开展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调查,对辖区内2家电镀工艺企业、17家工业废水、二氧化硫排放企业以及89家产生一次性医用废弃物医院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建立档案库,并根据虹口区情实际,编制并定期更新有毒有害危险品分布图;建立公共卫生数据库,编制主要疫病疫情区域风险图;完成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群体性案件高发地区等社会安全隐患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探索建立社区、企业应急安全管理信息员制度,及时预警和报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全面掌握基层安全工作动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居民楼组的作用,探索在基层单位设立安全信息员,建立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形成全方位覆盖的信息安全体系。
(2)完善监测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网上直报,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动态。区应急办、区信息委、公安分局共同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和掌握网上舆论动态,提取涉及我区各类突发事件的网络信息,并定期开展信息分析研究,反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运行监控,建立完善对社会经济生活或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和保护系统,对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虹口足球场、虹口足球场交通枢纽等关键基础设施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加强安全管理、运行维护和信息报告,提高设施抗风险能力。
2.强化应急培训与演练建设
(1)加强专业培训。整合区内现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心资源,完善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考核,安全生产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及事故模拟和应急预案模拟演练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减灾教育培训中心;依托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机构,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加大对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应急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
(2)加强应急宣传。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加大应急知识宣教“三进入”(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力度,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应急宣传教育。建立与媒体的合作机制,加强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上海虹口”门户网站“应急管理”专栏维护,主动发布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动态,通过“虹口有线”、《虹口报》开展应急知识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在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应急宣传,提高社区防灾减灾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在学校现有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普及应急知识教育,全日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学生受教育率达到100%。
(3)加强应急演练。按照资源整合、因地制宜、突出功能、立足实战的原则,采取综合演练与专项演练相结合的办法,推动各单位、各部门定期开展不同等级、规模、行业的预案演练,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检验各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校园安全建设”为抓手,定期开展学校应急安全演练,提升师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
3.强化城市整体防护体系建设
以道路、生命线工程等城市基础防护设施为骨干,以紧急避难场所为支撑,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整体防护体系。按照平战结合的需要,结合住宅、交通、环境等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加大骨干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民防工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新建民防指挥所效能;基本完成本区民防专业队工程配置和结合重要经济目标防护落实相应的民防配套工程。按照区域开发规划,结合旧区改造和地块开发,加强防汛防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防台能力。完成虹口港翻水泵站建设和汇山码头段、河南北路至外白渡桥段等河道防汛墙薄弱段达标改造工作。
(二)城市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根据虹口区情实际,整合已有应急信息资源,规范各级各类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标准,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改善技术装备,开展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1)推进综合应急平台建设。依托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健全虹口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与上海市应急平台、市相关部门的衔接以及区内主要部门之间互通互联,保证应急值守、指挥协调等基本功能;充分利用已有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城区实时监控系统,进一步推进信息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以基于GIS系统的区应急管理信息基础平台为核心,以城市应急管理预案库和共享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采集预警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重点,实现各专业系统之间数据、视频和音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应急管理和紧急处置提供有效信息保障的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公安110接警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实时监控系统等各方资源,完善虹口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区应急指挥系统与各专项应急指挥系统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的磨合,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发挥新建成的区民防指挥中心的作用,实现全天候、全方位接收和显示来自事故现场、救援队伍、社会公众各渠道的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监控管理;实现对本区应急救援资源协调和管理,便于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调度、会商、勘查、决策、指挥,满足突发应急管理的需要。
(2)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依托相关部门专业信息与指挥系统,拓展功能,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传输与共享,应急指挥决策支持,指挥指令的上传与下达,并与政府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健全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食品药品安全和动植物疫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完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
(3)健全应急信息发布机制。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由区委宣传部牵头,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利用“虹口有线”、《虹口报》、“上海虹口”门户网站等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事件信息、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掌握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主动权,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消除民众恐慌心理,避免发生猜测性、歪曲性报道,保证社会安全稳定。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实现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充分利用“虹口有线”、《虹口报》、“上海虹口”门户网站等媒介发布信息,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现场实况、灾难救助、应急知识普及教育等信息的全天候实时播报。
2.应急队伍建设
(1)强化公安、消防等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区应急救援支队与消防队伍建设,发挥其参与应急救援快速、高效和突击作用,提升参与应急救援整体能力。
(2)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房屋急修、环境保护、绿化市容、市政水务、医疗救护、公共卫生、民防等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基础数据库和调派方案;对现有专业队伍进行布局调整和装备补充更新;完善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源监测机动分队,提高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监测评估能力。
(3)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加快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建筑施工、航运、物业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专业及兼职救援人员和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大政府依法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企业将应急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5)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基层社区、共青团组织、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到2012年末,建立本区、各街道应急救援队伍,有效承担突发事件处置任务。
3.应急预案建设
(1)健全全区应急预案体系。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由区应急办负责,指导各部门、各街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编制、发布全面、可行的综合与专项应急预案。以部门为条线,以街道社区为块,条块结合,互相交叉,做好相关应急预案之间的衔接,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相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
(2)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对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应急预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形势变化、人员变动、任务进展、装备更新等新情况,及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使应急预案具有时效性、合理性、针对性,成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3)推进应急预案规范化。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应急预案编制格式、结构和特点,确定应急预案制定具体要求和报送备案时限,组织应急管理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可行性评估。
(三)城市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基础数据库,实现各类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统一调配物资能力。建立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通信系统,建立完善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间通信网络,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1.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做好全区应急物资的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和数据库,对全区应急物资储备、使用等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有关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运机制;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的能力;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合理规划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在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系统,落实粮食风险资金100万元,落实粮食应急储备单位,建立虹口区粮食应急供应销售保障网点,完善应急供应、配送网络,确保“十二五”期间本区粮食常年储备12000吨。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充分利用现有各类专业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对现有生活类、应急抢险类、公共卫生类储备物资及专业队伍装备进行优化和完善。
2.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1)完善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建立虹口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依法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统筹协调机制,保障虹口区重点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危险源的通达能力。
(2)提高道路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现有道路运输系统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强重要道路交通枢纽的监控、清障及修复能力建设,补充完善工程抢修装备。
3.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通信装备和器材配备,探索以现有800兆数字电台网络和可视调度系统为支撑,提升应急指挥场所与事故现场之间通信联络能力,实现救灾现场与应急指挥场所间的视频、语音和数据信息传输;依托数字集群应急救援政务公网建设,建立跨部门、多手段、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基础系统,确保救灾现场与指挥部之间、区政府与市政府之间指挥通信畅通。
4.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技术支撑条件建设;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检测检验机构,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简易、快速、便携式检测技术、仪器设备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公共安全科技水平;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四)城市恢复重建体系建设
加强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能力建设,保障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尽快恢复。建立恢复重建标准和科学的灾情评估系统,制定恢复重建规划,为后续恢复重建打下基础。
1.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2012年前对中小学校,民房住宅,以及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交通和通讯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普查,在科学评估现实和潜在损失(损害)的基础上,制定恢复重建规划,避让危险区段,逐步加强生命线工程抢险能力建设;依托虹口区经常性慈善捐赠接收点及各街道接收点,加强社会捐助管理;特殊情况时,在部分院校、企事业单位建立临时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依托市级社会捐助工作网络,加强分类、整理和运输工作;完善社会捐助表彰机制,利用媒体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和表彰,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现场灾情信息通报机制,提供心理干预,稳定灾民情绪;健全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和恢复重建资金监管机制。
2.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组织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以基层社区为单位,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隐患、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致灾因素以及社区脆弱性和风险应对能力等进行全面识别和系统评估,构建社区风险评估通用模型,编制社区风险地图。
3.加强城市避难场所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空间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制定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结合旧城区改造,新建以人员掩蔽功能为主体的应急避难工程,满足本区避难需求;利用公园(和平公园、鲁迅公园、四川北路公园等)、学校、体育场馆、北外滩滨江绿地等公共绿地,推进紧急避难场所建设;拓展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移动厕所等;落实经费等保障措施,将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推进虹口区民防教育基地建设。
四、应急防范重点事件
为落实虹口城市应急管理任务,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结合 “十二五”期间虹口区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形势,明确本区四大应急防范重点事件。
(一)落实消防安全措施,防控各类火灾事故
由于正处于旧区改造关键时期,火灾隐患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本区重点应急防范事件之一。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本区将不断加强火灾应急体系建设,提高防控能力。包括:积极推进全区火灾隐患普查、评估分级工作,全面掌握火灾隐患信息;建立完善火灾隐患举报奖励机制和重大火灾隐患责任追究机制,使普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以“一区一街一圈”为重点区域,以商业设施、办公楼宇、危棚简屋、地下空间、在建工地、特种设备、闲置厂房、危险化学品单位、物资仓库、公共聚集场所为重点对象,全力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整治,推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用,消除火灾隐患;以虹镇老街、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为重点,加快陈旧住宅小区的房屋综合整治工程,继续推进住宅楼旧电线改造进程,安装简易喷淋系统,提升社区抗御火灾的能力;结合区情实际,完善公共消防站的布局;组建和完善重点消防单位联络员队伍,拓展火灾隐患信息源,全面提高虹口区防火综合能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管,提升防汛防台能力
由于虹口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台汛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本区将继续推进虹口港水系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北外滩地区开发总体规划,结合大名路环卫码头搬迁,新建虹口港翻水泵站,提高防汛能力;结合道路拓宽,推进管网局部改造,改建雨污水管道,进一步完善全区排水系统;结合旧区改造、地块开发,基本完成俞泾浦等河道防汛墙薄弱段达标改造工程;加强防汛责任制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汛工作责任体系,全面提升本区防台防汛能力。
(三)强化信息搜集处置,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本区正处于“大动迁、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因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涉法涉诉等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形势严峻。为保障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虹口区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信访工作,着力化解信访突出矛盾,减少信访积案存量,提高处理质量,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总量,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夯实卫生应急基础,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完善紧急救援机制,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模式,适时开展应急演练。健全突发传染病的处置机制,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公共卫生信息交流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对重点公共场所传染病的监测。建立医用废弃物档案库,进一步规范医用废弃物的收集、运输、贮存和放置程序。推进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医疗救治队伍和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常识。
五、应急管理重点区域
根据本区“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形势,结合区域自身特点,虹口足球场及其周边地区和北外滩地区为本区应急管理重点区域。
(一)虹口足球场及其周边地区
虹口足球场是上海市唯一的专业性足球场,每年都要举办大量的足球赛事和大型演唱会等活动,同时虹口足球场站也是轨道交通3号、8号和规划中的16号线换乘枢纽,且该站点上盖部分为大型商场和办公楼宇,周边地区人流密集,是本区“十二五”期间应急管理重点区域。
虹口足球场及其周边地区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隐患包括:因球迷、观众不满而引发的秩序混乱;突发原因引发的看台或通道人群拥挤、踩踏;意外火灾;恐怖袭击事件等情况。虹口足球场交通枢纽人流密集,可能引发人员滞留、拥挤踩踏等事故。
(二)北外滩地区
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环境特殊,功能定位突出,是本区“十二五”期间应急管理重点区域。
北外滩地区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隐患包括:由于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等人口密集场所的特殊性而引发的恐怖袭击事件和突发传染病;由于北外滩地区特殊地理环境而需防范的台汛形势等情况。轨道交通十二号线大连路站建成后,也将成为换乘枢纽,过往人流密集,容易引发各类突发事件。
本区将根据北外滩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十二五”期间本区主要应急建设任务,加强与中央部属单位、军事部门和市相关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推进该区域应急基础建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完善该区域的应急管理工作。
六、应急管理重点建设项目
为保证应急管理硬件建设适应形势与任务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建设项目:
(一)应急避难场所
按照本市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停车场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建成本区应急避难场所。
(二)虹口港泵闸工程
于2012年前拆除原虹口港节制闸,在虹口港入黄浦江河口地区新建孔径8m节制闸一座,新建正向排水流量为30m3/s、反向引水流量为20m3/s的泵站一座,以满足防汛工作要求。
(三)应急物资储备仓库
针对目前防汛防台物资库面积与容量小、功能不齐全的问题,择址新建防汛防台物资仓库。
七、规划实施保障
为确保本规划的全面完成,构建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凡属报告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上报,不得迟报、漏报、误报、瞒报;对没有按照要求上报信息和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或处理不力,造成损失的,要严格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负有领导责任者,必须追究其领导责任。
(一)制度保障
依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规范性文件体系,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加强专项应急预案的管理和编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框架、预案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明确各部门、街道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保障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经费保障
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全区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按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经费投入机制。
(三)物资保障
围绕“明确一个机制,建立一个数据库”的目标,建立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平时分开管理、用时统一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由区应急办具体负责全区应急物资储备的综合管理工作。区商委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基本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及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储备管理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街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负责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工作。
(四)队伍保障
配齐配强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确保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编制到位,根据应急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增加人员。
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并使之制度化。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培训、交流、考察、锻炼等各种方式,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
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的作用。建立专家顾问参与政府应急工作的长效机制,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提供意见、建议和咨询。
公安、消防、民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防汛防台、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及水、电、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有关部门、各街道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应急队伍整体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驻区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支援抢险救灾工作。民兵预备役部队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五)基础设施保障
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扩建等各种方式,优先安排涉及全局、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人口密度、社区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保证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场所建设,并逐步改善其办公和技术条件。
建立完善本区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应急信息综合平台),开发和建立全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救援力量信息数据库。
(六)科技保障
应用科技手段提高应急工作水平。加强科技攻关,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的科技含量,组织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有效掌握各种现代化指挥设备、通信工具和处置设备的使用,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七)监督保障
建立健全各类应急体系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跟踪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逐年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规划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