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创业情况调查高校毕业生是社会最富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是一个地区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如何充分发挥本地教育资源优势,留用更多的驻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高人才的集聚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研】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创业情况调查会员分享(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创业情况调查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最富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是一个地区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如何充分发挥本地教育资源优势,留用更多的驻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高人才的集聚程度,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市人社部门印发《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实现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人数增长20%,但从实际情况看,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以2016年为例,驻镇高校毕业生人数21331人,留镇就业2717人,仅比上年增加21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2.7%。如何尽快改变“墙内开花墙外香”“近水楼台不得月”的现状,需要深入调研、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将我市高校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镇江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现状分析
近期,市人社局、市创新人才发展研究院就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和座谈讨论。信息采集对象包括,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驻镇高校及其在校的745名大三、大四学生;我市战略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制造类企业以及毕业生需求相对集中的其他类型企业共103家用人单位。
从调查结果看,受访企业三年来引进的高校毕业生,近半数由驻镇高校提供。驻镇高校已成为我市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蓄水池”,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从行业分类看,前三位依次为传统行业(传统生产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分别占34%、24.4%、21.5%;从专业分布看,前三位依次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管理类,分别占59.2%、47.6%、35.2%;从地区分布看,前三位依次为镇江新区、京口区和润州区,分别占27.6%、26.5%、19.1%。
从生源结构看,2016年就业统计数据显示,只有41.2%的镇江籍毕业生留在镇江;在留镇的江苏籍毕业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淮安、扬州、南京,分别占19%、18%、11%;外省毕业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安徽、河南、山东,分别占34%、13%、12%,来自“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发达地区的几乎没有。再与周边地区相比,2016年,苏州、常州、无锡、扬州高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比例分别为41.7%、32.5%、31.8%、24.5%,相比之下,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率明显偏低。
二、原因分析
问卷调查和座谈讨论反馈结果显示,造成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驻镇高校毕业生对镇江的认同度偏低。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三方问卷调查结果均显示,一个地区的人文、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去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在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环保生态等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毋庸讳言,长三角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无论苏南五市、还是沿江八市中,我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均不占优。加上大学生平常身处校园之中,与外界接触不多,对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和改善感受不深,对镇江的认同感不强,使得他们就业时往往会选择其他城市。
2.产业对人才集聚吸纳能力不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镇江“发展空间不大”;61.4%的大学生认为,镇江“可供选择的企业太少”。65%的企业认为,本市企业在总量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外向度等方面,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高校和地方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反映,我市产业集成程度不高,一些新兴产业成点不成链,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链条不长,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较慢,产业对人才的承载力不强,吸纳聚集大学生的能力不足。
3.企业与驻镇高校对接效率不高。全国人力资源市场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企业招聘需求总体上升,但对大学生的需求却有所下降,供需匹配难度加大。从近年来我市引进人才专业排名来看,排在前六位的专业分别为机械工程、化学化工、电气工程、计算机、经济类、建筑工程,在就业市场上均属相对紧缺的专业人才。虽然驻镇高校此类生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大学生就业面向全国,如果不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空间,就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这方面,我市企业并不占优势,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是人才需求最为活跃、需求量最大的群体,但实际上很难吸引高校毕业生的关注。另外,我市企业目前主要还是采取校园招聘、人才市场招聘和人才网招聘等传统人才招聘方式,形式相对单一,招引效果不明显。
4.就业创业政策效应没有充分释放。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意见》《“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实施意见》《市区“三新”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办法》《大学生租房补贴发放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与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来镇就业创业。但受财力不足、宣传不充分等多种因素影响,此类政策信息在驻镇高校大学生中知晓率并不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我市出台的大学生留镇就业创业方面的贷款和补贴政策,近70%的大学生表示“不是太了解”;毕业生租房补贴政策,我市是省内继无锡后第二家实施的,当时在国内不少高校均引起关注,但恰恰在驻镇高校,了解这一政策的并不多。另外,由于实施过程中奖补对象面广量大、财政资金投入相对有限,驻镇高校毕业生普遍反映获得感不强。
5.部门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近年来,市人才办、人社局和团市委等部门深入驻镇高校开展政策宣传和专场招聘活动,相继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创业项目遴选和创业明星评选活动,着力营造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就业创业服务需求。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整体推进的局面。
三、对策建议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地方综合竞争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如何利用好驻镇高校密集、生源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在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坚持政策支持和完善服务相结合,通过机制创新、综合施策,助推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创业。
(一)加强校地合作,提高驻镇高校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契合度
一是深化校地产业合作,促进高校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将驻镇高校作为我市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使就业成为培养人才的出口。地方要及时把就业状况反馈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驻镇高校要主动适应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供给侧改革,在保持专业设置自主性、相对独立性的同时,积极进行适度调整,提高人才培养本土化程度,促进产业链、就业链、教育链深度对接,提高高校匹配需求水平,缓解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深化校地协同办学,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进落实市、辖市(区)两级政府与驻镇高校签订的人才开发合作协议。各地已建成的各类就业见习基地,要优先吸纳驻镇高校毕业生见习。有关部门要加强产业、行业以及职业发展趋势预测,合理测算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为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驻镇高校与相关行业企业要打破壁垒、开放办学、协同育人,将各种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三是共同讲好“镇江故事”,着力提升镇江留才软实力。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镇江打造成一座产城融合和宜居宜业的城市,不断提升在宁镇扬、苏南地区、长三角和扬子江城市群的地位和价值,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镇江成为优秀人才创业创新的乐园。要深入驻镇高校宣传我市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增进大学生对镇江的市情认识和情感认同,鼓励驻镇高校大学生到镇江农村、到企业、到社区体验生活、了解市情,让大学生亲近镇江、了解镇江、留在镇江、服务镇江。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对接的有效性
一是实行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参与调查的103家企业中,已有67%的企业与驻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但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可采取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的方式,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环节中来,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鼓励和支持驻镇高校在企业设立科研基地、实训基地,增强与本地区企业的黏度,引导更多在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为我市企业服务。
二是深化校地、校企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本地区各类科技园和产业园区结合各自产业特色、科研方向与人才需求,与驻镇高校相关院系、实验室以及科研团队结成科技合作对子,着力提升园区科研能力、技术水平。支持企业主动对接驻镇高校、院系和相关专业导师和科研团队,广泛开展课题攻关、人才培养、柔性引进等合作。鼓励驻镇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大学生创业载体,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三是鼓励企业设立奖(助)学金。据统计,2016年,共有72家单位在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设立奖学金,金额合计达488万元。其中,我市企事业单位28家,占比38.9%;奖励金额155万元,占比31.8%。通过设立奖(助)学金这一形式,可以进一步突出企业用人主体作用,让驻镇高校大学生了解镇江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状况,扩大我市企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大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三)开发更多岗位,拓展留镇大学生就业创业空间
一是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结合我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引导毕业生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产业一线就业创业。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岗位和社会服务,开发就业岗位,更多用于吸纳留镇毕业生就业需要,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社会民生和群众需要的领域就业。
二是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基层发展对各类人才也有着迫切的需求。要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项目,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积极营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三是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工作。目前,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一方面,鼓励这些企业积极开发有利于发挥驻镇高校毕业生专长的管理型、技术型就业岗位。例如,对中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两年内首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和职业技能补贴;对毕业年度高校大学生到中小微企业首次就业的,在一定期限内给予300-600元/月的薪酬补贴。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协同创新,鼓励驻镇高校向中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力度,为中小微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试制提供支持,通过产业实践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留镇就业创业。
(四)搭建服务平台,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精准度
一是优化专业机构服务。人才服务平台优先为驻镇高校毕业生提供便利,构建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大数据,定期发布报告,加强对本地区就业市场的预测预警,及时向驻镇高校推送本地区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引导驻镇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科学选才、理性求职。前移服务关口,将宣传对象由应届毕业生拓展至大三、大二学生甚至大一新生,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镇江市情、企业发展情况、地区就业形势和就业创业政策,努力营造留镇创业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贯通校地人才市场。招才引智活动优先与驻镇高校对接,加大名企进校园招聘频次,每年在驻镇高校举办专项招才引智活动不少于10场,每年提供岗位1万个。进一步提高供需信息配置效率,通过在所有驻镇高校就业网站开通镇江招聘频道、安装就业信息网络发布终端、开设人才在线手机APP微信群服务等方式,畅通校地人才供需信息的对接渠道。
三是加强驻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建设。健全立体化就业指导的服务体系,常态化为计划留镇毕业生提供推荐见习、委托择业、求职和面试指导等免费服务,为驻镇高校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等综合服务。多渠道搭建校内外的资源平台,建设多样化、特色化、常态化的校园招聘服务体系,提高招聘服务的效率,利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根据毕业生需求来推送岗位、政策、服务等信息,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推动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终端延伸,努力实现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全程的信息化。
(五)落实工作责任,形成整体合力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由市人才办牵头,成立驻镇高校就业创业工作联盟,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增强驻镇高校与企业、政府部门的三方互动,改善我市就业创业工作的生态和环境。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统一市与辖市区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设立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针对驻镇高校开展的各项招才引智、专场招聘活动组织、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网络建设、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房租补贴、创业补贴等,确保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创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设立专项资金,对留镇情况完成较好的辖市区、园区、企业以及高校实施奖补。
三是营造舆论氛围。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座谈交流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留镇就业创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成长的典型事迹,为他们“点赞”,发挥好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来镇就业创业。
推荐访问:高校毕业生 调研 情况 【调研】高校毕业生留镇就业创业情况调查会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