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作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时的作品
红楼情中梦飞扬 衡水中学422 班
于
潇 忘了第一次看《红楼梦》是什么年龄,四岁或五岁?当时,只是单单纯纯地被书中的美食吸引:酒酿清蒸鸭子,洁粉梅花洋糖,鸡髓笋,奶油小苏卷,胭脂鹅脯……幼小的心里只觉得那些东西听起来真是好吃,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尝一尝。
待到大些,爱看宝黛吵架,吵了好,好了吵,不折腾的天翻地覆誓不罢休。对书中关于其他人的描写,只模糊觉得有趣,有一种隐约的气质在里边,却讲不出它到底是什么。
到了十七八岁,学的,懂得多了才明白:一部《红楼梦》概括了中华帝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世态风情。
红楼人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礼仪积淀。贾母命宝玉给贾赦传话,贾赦见到侄子宝玉“倒先站起来请了贾母的安,宝玉方向贾赦请安”。因为宝玉是贾母的使者,所以贾赦要先向代表自己母亲的人行礼。管家娘子在主人面前只能站着回话,命坐下要先谢坐。宝玉见到母亲的侍女,要称“姐姐”且让座倒茶。这又是清朝贵族一种传统礼仪:看佛敬僧,服侍祖母的人视如庶母,服侍母亲的人视同姐妹。一种礼仪—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红楼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红楼同样集传统文学手法之大成。最具美感的莫过于拟物,以物喻人。高洁清冷的林姑娘,所居潇湘馆外千竿翠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谨守礼教,外表沉静内心仍有热情的宝姐姐,所居蘅芜居外观上“无味的很”,但进院之后“奇花异草,清香扑鼻”;吃斋念佛,不问世事的惜春,居处叫做“藕香榭”,藕能发出多少香味呢?一如他的不引人注意。借物喻人在曹公的笔下把玩到了极致。
伏线千里更是红楼的一大经典手法。中国传统文学讲究借喻暗喻,一语双关。草蛇灰线,伏线千里也处处皆是。一次吵架过后,宝玉“抬身便走”,黛玉“向外冷笑到:‘阿弥陀佛!赶快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读过《红楼梦》原本的脂砚斋在旁边批曰:“何苦来,余不忍听!”据说原作中,宝玉离家避祸回来时黛玉已病逝,正应了“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可不正是伏线千里之外吗?
展卷捧读红楼梦,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中华传统深厚而空灵的文化气韵所浸染,你的情,你的梦亦会在红楼中轻舞飞扬!
点评 这篇文化作文,体现了 目前文化作文发展的主流方向:真情感+真底蕴+真细节。作者以自己读《红楼梦》作为情感主线,从小读到大,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关注不断变化:小时是美食吸引,大些是宝黛吵架,十七八岁是中国文化风情的认知。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美食细节,宝黛吵架的爱情过程,还有封建家族的礼仪表现及内涵意义,以物以居喻人的细微物象,伏线千里中脂砚斋的旁批等等,娓娓道来,一点不空。
许多没有读过原著的同学,只知道故事梗概和人物性格,十人写来九人同,专注几点大家知道的共性生发议论抒情。全没有个性阅读的体验与感受。
两相对比,让我们懂得:同样是名著类文化作文,细节材料和体验是非常关键的。空而泛的人物,已经被写得雷同而苍白。那些人物已经是死亡状态,那些人物之外,没有环境,没有
细节,没有体验,没有情感,没有感悟。
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从名著的细节方面积累,避开空泛的材料,才能让文章百读不厌。
其实,名著类作文也罢,历史类作文也罢,诗词类作文也罢,生活类作文也罢,文化思辨类作文也罢,热点类作文也罢,没有细节的支撑,都是大众化材料。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材料,一定是要细微到别人没有注意。
也许,文化作文的发展需要我们有宏观的文化视野的同时,更要有微观的文化材料,这样才能写作更真实,文化更丰富,内涵更深刻。
文化向心力 衡水中学439班
张斐然
回首是春,俯首是秋,文明车轮碾过五千年烟雨风尘;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文化珠蚌集日月精华育璀璨明珠。当印度文明、雅利安文化消尽时,中华大地上仍涌动着甲骨文的波纹、金文的涟漪、楷书的浪花。当美洲大陆被发现时,我们已有了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子,已拥有与杨柳岸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
但辉煌不代表未来,历史不代表永恒。现实的生活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难道不是吗?如今的我们正开足马力生产着低俗文化,偏离文化轨道,编写着留给自己的悲剧。
当曹公举家食粥披阅十载著成的《红楼梦》被改编为黛玉复活穿越的荒诞作品时我们作何感想?当新版红楼梦被恶搞成“青蛇版”“铜钱头”时,我们依旧淡然?当杨雨教授在《名师讲坛》中将李清照绘成“嗜酒好色之徒”,我们何妨不向抢购《莫道不消魂》的同志们学习,为恶搞传统文化添簇火?一代名相诸葛亮被冠以“伪君子”名号;诗仙太白被誉为“古惑仔”;纪连海在《文化中国》中分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在这“开放”的二十一世纪,在这“开放”的华夏大地,某些“开放”的炎黄子孙真正践行了“风流人物俱往矣”,“以时间洗涤旧迹”,面对这些我们还能说什么?还做些什么?只求在爽朗大笑后有一丝微漠的悲哀,为中华悲,为文化哀。
或许有人还想在恶搞传统文化之余加点码,于是以现代传媒为载体的新低俗文化如毒蔓蔓延。网络中“芙蓉姐姐”“凤姐”搔首弄姿;大小明星“假亦真时真作假”的绯闻如撒盐空中;电视节目中有人靠出位言语博出名,马诺那句“我宁可躲在宝马车中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中笑”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但这也让许多人困惑当今社会中什么至上?金钱,地位,抑或是千古流传的仁,德?
套用《红楼梦》中探春那段名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千年生命力的中华文化若从外围杀必定不败,唯有内部乱起来才会走向衰落。百年前,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却在新文化运动、王国维之死等事件中越发强大。而今国富民强,中华文化内部却出现不和谐音符,文化向心力的偏离是否是个危险信号?但我们又可以肯定这绝不是我们的本意,绝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的,因为失去了文化的支持,人类就只剩一副躯壳;因为我们割舍不下对中华文化的情结;因为文化强则国强。
上溯千年,四古国并存;回看今朝,唯中华是瞻。涵日月精华,历圆缺流转。间或一两次向心力的偏转,但炎黄子孙知晓,中华情结是我们亘古不变的圆心。
指导教师
闫淑芳
东方有佳人 衡水中学471班 史月
和着厚重编钟的背景音乐,婀娜少女从历史的洪荒中款款而来。古老而深邃的中华文化,是一位世界之东方佳人,颦蹙间漾着动人心魄的美。而今,韶光已逝,眼波中那最后一抹光晕也即将褪去之时,佳人依旧,抑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附庸?
让佳人绝世独立,用精神的纯粹托起东方神韵。
也许我们在路上,也许我们在行动。你看,莫言的名字也填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空缺。但我只想说,在辉煌中华文化,缔造文化伟人的漫漫长路中,一个诺奖真的是微不足道的。诺奖代表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代表不了那些走在世界前列的“准伟人”的精神世界,更代表不了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与文化追求。我们要繁荣中华文化,艳丽东方佳人,诺奖,决不是终点。追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要把精神价值本身看的至高无上。
当今的中国不失浮躁。匆忙地、盲目地,我们过多的追求物质享受和经济利益。迫切的对佳人进行包装,使它成为一个为利益而机械微笑的模特,而早已忘却了淡妆浅饰、素面朝天的典雅与清丽。不,文华不是商业的奴隶,她应是一个民族独立而伟大的精神旗帜。
我们沉迷于外国的文学艺术,趋从与西方的节日文化,自以为是的追求着,跟从着。而当你流连在外国文化中时,你看到了端午节被韩国成功的申遗么?你看到了韩国为本国歌曲《阿里郎》申遗而作出的努力么?自己对本国文化不尊重,只会换来别国的窃夺。缺少那样一批不为世俗所扰而坚守精神世界的人,我们永远难以自立于世,我们的东方佳人,只能在寂寥中等待衰老与倾颓。
要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需要的不是某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辉煌成就,更应有的是一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是不再有在节假日时层出不穷的陋习与有失公德的行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以纯粹的精神崇高为乐。
少一些经济利益的欲望,少一些功用的追求,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的恢弘崛起,看到东方之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指导教师:韩幸婵
文化的福音 衡水中学457班
李鑫鑫
旋亮光色柔和的台灯,掀开世界文学的经典;徜徉在章章节节,陶醉于字字行行;吟诵时齿颊生香,掩倦处潸然泪下;流连忘情其间,不知东方既白。适用与精神,将文化融合,吞吐的是一代民族的品质,带来的是万世文化的福音。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种写道:“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产生了前后赤壁赋的千古绝唱。”也许正是这道天光——适用与精神的融合,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福音。
适用是奠基。昔日的文艺复兴,浪潮如火如荼,《十日谈》不断地被传颂,《神曲》一遍遍被吟咏,一滴滴水汇聚在一起,冲开愚昧的围堤,开启文艺复兴的闸门,为进步的社会所适用。同样,也正因为适用的奠基,先哲们才从此挣脱了束缚人性的枷锁。适用对于文化而言,就如同那一滴滴浸润着思考伟力的水,给文化带来恒久的福音。
叙拉古斯城里,罗马人的刺刀下,阿基米德用最后倒在血泊里的背影留下他精神的最华美:“你们夺走了我的生命,可我将带走我的心!”
这句乌云里闪电般犀利的语言,俨然昭示着我们:精神是流传。
精神是流传。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没有功利主义的充斥,唯有学术研究的严肃,精神的传播,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一片纯正的宁静与祥和,为中国文化的前途带来了福音。
适用在文化的净水中流淌,沉淀为精神的沃土:那是路遥其一生创造出的《平凡的世界》;也是莫言扎根乡土留下的无根的《红高粱》;还是陈忠实苦心十年驰骋的《白鹿原》。
文化是生活的土壤,适用于现实充满精神价值的作品,是文化生命再现辉煌的燃料。而适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必将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前途的福音。
适用与精神,于文化的诞生与传播而言,如柯莱利手中的曼陀铃,能奏出天籁之音;如穗城的木棉,能燃烧出特洛伊大火般的热烈;如宫则贤治笔下的文字,能营造空灵优美的世界。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福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注重精神生活,追求学术适用,势必能为中国文化带来福音!
指导教师:倪秀娜
中
中 国 的 莫 言
河北衡水中学445 班 曹玮琦
指导老师 王 敏
记得某篇报道说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需具备的条件之一:其作者母语为英语。由于当时中国无人获此殊荣,所以我也认为这种说法颇有道理,毕竟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翻译难免会使作家所表达的情感变味,那些老外无法理解中国高深的文化底蕴。不过现在看来,此种说法好像只是在寻找某种借口罢了。因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能够引起全世界人民思想的共鸣,因为即使语言不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却是相通的。
坦白的讲,我对莫言的了解不多,而且还是在他获得诺奖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他,开始渐渐地喜欢上这个朴实的老头以及他的作品。
莫言的语言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相似,这也许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为他的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然而我认为莫言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语言特点。他时而用辛辣的黑色幽默讽刺着现实的不公平,时而又利
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天马行空地讲着故事,他可以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甚至在同一作品中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叙事方式。
语言风格只是莫言成功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莫言是在用心为自己写作,一种源于生活的写作。山东高密是滋养他成长的故乡,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
类为“寻根文学”。莫言曾说过:我并不是写给那些老外看的,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在讲自己的故事。他从未想刻意地迎合西方评委的口味,然而却正是他那种发自内心的、朴实无华却又充满魔幻色彩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评委会的每一位成员。正如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家葛浩文在一封邮件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喜欢爱伦·坡,那你可能会喜欢即将出版的《檀香刑》;如果你更倾向于拉伯雷的风格,那你可能会喜欢《酒国》;如果喜欢寓言式小说,那我推荐《生死疲劳》。”
如今所谓的作家很多,写作目的不尽相同:或为荣誉,或为金钱,然而真正为了自己内心写作的又有几个?当一种高尚的职业带上名利动机时,这种高尚便不复存在了。没错,现在的莫言确实红了,有钱了,据说中国富翁作家排行榜第一非他莫属,但这绝不是他最初写作的初衷,如果当初就想着这个短浅的目标,恐怕现在他还只是一个平凡的作家而已。
希望莫言获此荣誉后仍能把持本性,创作出更多发源于内心与生活的作品,也希望中国能出现更多的莫言,为心灵而创作的作家!
为何文化不进步
(衡水中学465 班孟舸)
怎样才算是创造出了文化呢?
社会上的一些舆论评价如今的中国人不能再去创造出文化,那,什么才算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呢?我想,其实中国人每天都在创造着文化,只是有些人给予否定罢了。
从“神马都是浮云”,“给力”,“囧”到现在蹿红的一些文体,如甄嬛体等,这应该都是当今新兴文化的萌芽,但某些专家用自己死板的想法和思维抑制着它们的发展,自然这种萌芽转变不成真正的文化。那些所谓的专家,却常常叹息中国的文化发展,这何尝不是一种矛盾呢?不去接受新的事物,怎谈发展!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