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市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务意见】关于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关于推进服务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
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市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根据中共营口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着力”要求,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服务业供给侧重点任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开放驱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建设沿海强市,加速率先崛起提供新优势、新动能、新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发展服务业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
坚持结构调整。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融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加快发展专业化服务业。
坚持产业融合。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互支撑、联动发展;推进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推动服务业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引领和支撑服务业加快发展。培植创业文化,搭建创业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
坚持民生优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上,适应居民消费需求新变化,积极发展旅游、健康、文体、休闲、家政、养老等服务行业,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坚持扩大开放。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切实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传统服务业比较优势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服务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增强,要素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生成,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业供给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化。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30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超70亿元。
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进一步缩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5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2.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餐饮住宿营业额达到236亿元,年均增长13%;智慧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家庭服务业营业额达到3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缩短房地产去化周期
1.加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深入贯彻落实营口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统筹调控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十三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去库存要达到1000万平方米。严格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和配套设施优良的城区要优先支持,对新老城区结合部和配套设施相对较好的区域要有条件适度发展,对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的新城、新区要暂缓发展,通过科学调控新增商品住房供应节奏,逐步缓解供求失衡矛盾。进一步加大公有住房改革力度,推进公有住房上市交易工作,盘活存量房市场,拉动商品住房消费。
2.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提高供给质量。按照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结合各县(市)区房地产去库存的具体情况,制定“十三五”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完善各类设施配套,满足群众居住需求。优化配置中小学和幼教资源。加强公共交通用地综合规划和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库存集中区域逐渐增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在用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进一步优化重点去库存区域商业网点合理布局,补齐短板。对库存相对较高的区域,鼓励购房者入住,对取暖费、物业费给予政策性补贴。
3.加快推进棚改房货币化安置。进一步打通商品房与棚改房、公租房、廉租房之间的通道,提高货币化安置比率,为去库存创造持续的有效需求。棚户区改造要全面实行货币化安置,积极推行新型货币化安置,确需回迁安置的也要采取政府购买小户型商品房的方式,通过市场化解决。公租房和廉租房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取代实物建房。不再新建回迁安置房、公租房、廉租房。
4.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置业。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居住证制度,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购房落户。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开展农民工按揭贷款业务,加快实施在城市稳定就业、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享受公租房政策,加快推进将工作相对稳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对农民进城购房定居从事工商业经营,优先办理注册登记或审批备案手续,并享受创业培训、就业资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
5.完善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开展租赁业务。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积压商品房转成租赁性住房。开展住房租赁业务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公租房长期租赁政策向开展商品房租赁业务企业倾斜。
6.降低居民购房成本。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居民房地产交易环节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适当减轻个人住房税收负担,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住房和第二套改善性住房。
7.搭建平台,促进房屋销售。举办形式多样的房交会,引导开发企业通过团购等方式打折让利,降低群众的购房成本。深入落实《关于鼓励异地退役士兵在营口落户就业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营口市外地户籍大中专毕业生申领购房补贴暂行办法》,积极鼓励驻营退役士兵和外来大学生就业落户。积极开展外埠房屋推介活动,吸引外地人在营口购房置业。〔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公用事业局、市卫计委、市服务业委、市教育局、市交通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二)活跃创新金融业
1.推进产业金融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各城商行在我市设立分行,新设城商行7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革与创立。支持营口银行上市,成立北方金融租赁公司;扶持沿海银行提高评级等级,实现跨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农信社改革,实现盖州联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推动村镇银行做大资产规模,培育资产达到20亿元的村镇银行2家,其中1家资产规模超过25亿元。加快推进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新增保险分支机构5家,力争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获得许可或经营资质;支持金融机构为电子商务、O2O模式物流提供支付清算、信贷产品等配套服务;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在符合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自建和完善线上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跨境贸易、现代物流领域发挥作用。大力推进直接融资,实现新增上市公司3家,实现首发融资及再融资100亿元人民币;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动态培育并保持拟上市后备企业队伍50家、重点拟上市企业30家的规模;实现20户企业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鼓励农村商业银行、涉农小额贷款公司等在新三板或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全市累计发行公司债券25亿元。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鼓励2家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小额贷款公司实现跨区域经营,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总额达到35亿元。积极推动我市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对现存国有融资担保机构进行改造重组。引导民营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培育出1-2家行业龙头和一批有较强实力及影响力的融资担保机构,构建完善的担保增信服务体系。2020年,全市融资担保机构总量达到25家,平均担保放大倍数超过3倍。支持规模较大的融资担保机构利用区域股权市场、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开展债券、票据、股权融资领域的担保、承销、投资业务。
2 .积极推动开展金融集聚区、示范区建设
(1)大力发展鲅鱼圈港口金融创新试验区,新建、引进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和区域性总部8户,将沿海银行打造成服务港口物流贸易企业动产质押业务的物流银行,发挥海航等大股东的资源优势。发挥北方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作用,吸引金融机构进入平台进行金融资产交易。
(2)大力发展站前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继续扩充渤海金融大街承接能力,围绕万达广场、财富中心、红运金融广场、台湾名品城、营口瑞泽金融大厦、建丰金融大厦、光大金融大厦等商业楼宇发展银行类及规模较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引领金融机构向东发展,拉动渤海金融大街东部业态及服务功能;完善新兴金融街支线服务功能,依托城上城金融广场、兴隆商圈不断扩充金融业态和机构数量,重点发展保险、证券、基金、银行等金融业态及金融延伸业态;以两条金融街为主线,辐射东升路、盼盼路、学府路等临街商业楼宇,重点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到2020年,引入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和区域性总部7家,实现集聚区内金融机构超百家。
(3)推动西市高新园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抓住辽河老街开发契机,积极推动恢复辽河老街金融业态,引导高新园区依托辽河老街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辽河老街新设科技支行或科技银行业务部1家,积极引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中介等入驻辽河老街,积极争取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在辽河老街设立服务窗口,积极引进私募基金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1家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或战略新兴产业板上市;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在现有“助保贷”、“履约保证保险”、“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及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方式。
3.鼓励和推动各类小微金融专营机构发展,向下延伸服务网点。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涉农银行向县域和乡镇延伸网点、办理业务,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进展。加强小额贷款公司在县域的布局,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继续推进全市道德信贷金卡工程建设。通过增加注册资本金,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措施,对现有6家政府参股或控股的融资担保公司改造、重组,积极发挥其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支持作用。发挥股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积极引进创业投资机构,带动社会资本,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对众创空间、创客项目、创业服务、成果转化和创新活动予以支持。推进我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妥善运作,吸纳金融机构及优势企业资金进入,助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
4 .加强金融环境综合治理
(1)加强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金融风险防控处置工作体制,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市金融风险防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市金融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判断以及制订、调整防控处置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切实维护地方金融秩序稳定。
(2)积极帮助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资产,打击金融犯罪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提高案件执行率,探索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打造安全、稳定、和谐的金融法治环境。〔市政府金融办牵头,营口银监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三)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
1.大力发展跨境多式联运物流。促进开展海铁、公铁等多式联运,推进“辽宁省‘东南沿海—营口—欧洲’通道集装箱公铁水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通过发展多式联运的跨境物流,推进贸易、金融等产业发展。加快甩挂运输发展,继续支持辽鲁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项目,做好航线货源组织等相关工作,实现辽鲁大通道与“营满欧”大陆桥全面对接。
2.优化物流园区布局。以现代物流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努力形成高效、便捷的城市配送网络和农村物流网络为战略重点,依托交通枢纽、口岸和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一批物流园区。推进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物流贸易园区、营口交通物流园区、辽南中顺现代化集装箱物流园、航空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聚类型互补的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提供商品集散、物流配送、流通加工、检验检测、批发交易、电子商务、商品展示、信息和金融等综合服务,形成辐射全省、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商贸物流分拨中心。
3.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营口港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功能;积极推动沈哈红运物流创新“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营口传化公路港物流项目建设,打造“物流+互联网+金融”的公路物流新生态;推进营口华海物流项目建设,打造“物流+互联网+综合服务”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平台。努力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逐步淘汰栏板式货车,大力开展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和改造。鼓励仓储企业转型升级,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
4.加快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统筹规划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节点。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共同配送能力。加快培育和引进大型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能力,开展城市统一配送、共同配送业务。制定出台保障配送车辆通行便利的管理政策,加快推进城市配送业发展。
5.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发展一批专业技术程度高的物流龙头企业,包括拥有产地预冷、初加工、高标准冷藏保鲜、冷冻车船、冷库等现代冷链设施设备的物流企业和医药物流、气体物流、成套设备物流、化学危险物流等特种物流企业。〔市服务业委牵头,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外经贸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四)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
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和推动小微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借助阿里巴巴营口产业带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线销售“营口对虾”、“营口柞蚕”、“营口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引进知名电商平台授权渠道服务商,发挥其成熟的网络和线上流量优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应用一站式服务。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
2.支持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百货商店向集购物、餐饮、美容、健身、洗浴、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转型,发展万达广场等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推动零售企业改革创新经营方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3 .提升商品市场建设水平
(1)培育综合性大型现代化农产品交易中心。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辽鲁陆海大通道、营满欧大陆桥为纽带,以营口港为桥梁,以盖州中顺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围绕营口港鲅鱼圈港区,有效整合资源,建设集展示交易、综合集配、电子商务、冷链储运、分级包装、检验检测、信息发布、电子结算和信息系统等功能于一体的南蔬果北运,北蔬果南运的便捷、高效的运转渠道,形成东北地区南北农产品流通的重要集疏中心。
(2)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综合批发市场方面,重点推进营口果蔬水产贸易物流中心、高坎水产城项目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方面,推进大石桥博洛铺等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特色专业市场方面,推进海蜇、米业、山菜、水果等特色县域批发市场改造建设。推进农产品监测体系及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3)推进零售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兴隆、大商等大中型商场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扶持地区内大石桥真实惠等本土连锁店的发展,同时通过招商方式积极引进域外有实力的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推进掌合天下、山里娃娃、小稻壳等农业电商平台发展,利用“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实现便利消费,促进商品流通方式提档升级,促进商品销售。引导标准化菜市场、平价商店、社区菜店、连锁生鲜超市、果蔬商店、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零售网点进行合理布局,构建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农产品零售网络体系,打造15分钟便民商圈。
4.引导、培育连锁经营发展。推动市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特许加盟等方式,吸收、整合传统中小企业发展连锁化经营。推动连锁经营模式从零售领域向生活服务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扩展,向社区延伸。深入落实营口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围绕打造15分钟便民商圈,推动社区超市、便利店、菜店等连锁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以社区为重点服务区域的饭店、美发厅、美容院、影楼、家政、洗染店等生活服务业网点,为百姓生活提供更加便利、安全、高效的消费服务。
5.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满足多样化需求,开发推出更多面向大众的物美价廉、健康节俭和口味独特的新菜品。倡导企业创新经营方式,开展婚宴策划、电话送餐、预约送餐等上门服务的方式满足更多消费需要。积极组织企业开展餐饮业岗位培训、技术比赛、名师名厨现场教授美食烹饪方法等系列活动,带动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提升。组织名优餐饮企业开展营菜、特色菜、新式菜及风味小海鲜展览展销活动,推介营菜和特色餐饮企业,推出套餐打折、预定折扣、满额送礼、满额送代金券等促销措施,刺激消费者的餐饮消费欲望。积极推广运用网络团购、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微信展示等网上支付营销手段,开辟餐饮服务电子商务消费,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时尚的消费体验。
6.提升商务服务业水平。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和租赁等商务服务,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着力提高本土商务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会展规模和档次,为营口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和贸易平台。
7.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消费。积极扩大进口,满足差异化消费;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扩大信息、智能、环保、健康类等重点商品销售;创新主题营销活动,发展创意营销、娱乐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新模式;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市服务业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农委、市卫计委、市旅游委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五)培育壮大旅游业
1 .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加快推进国有旅游景区转制改革步伐,组建旅游产业发展集团,强化旅游资源统筹整合开发利用。引导旅游企业加强资本运营,创新经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跨界兼并重组,培育一些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旅游业领军企业。〔市旅游委牵头,市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文体新广局、各县(市)区政府等部门配合〕
2 .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品质
一是争创品牌打造“点”。完善山海广场、望儿山、白沙湾、虹溪谷和忆江南植物园等5家4A级旅游区;启动国家级旅游品牌培育计划,推进赤山、团山国家海洋公园、天沐温泉等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进鲅鱼圈区和盖州市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县。二是挖掘特色规划“线”。按照旅游者消费能力、年龄结构、文化需求、个性偏好以及营口旅游四季特色,组合旅游产品,设计推出营口精品旅游线路。三是举办节庆扩展“面”。依托资源产品,挖掘特色文化,继续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形成可看、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择优申报特色旅游乡镇、旅游发展示范村、特色购物休闲街区等品牌,推动营口旅游的品质提升。〔市旅游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服务业委、各县(市)区政府等部门配合〕
(六)做优做强文化体育产业
1.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坚持以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乐器产业园、北海文化产业园、蟠龙山现代文化产业园、辽河老街开发有限公司、依巴赫钢琴制造有限公司、营口富森木业制品有限公司等园区(基地)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推进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打造东盛实业、科玫数码、大族冠华等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持续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对专业设计的扶持和引导,鼓励各类企业设计服务外包;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演艺娱乐产业,推动演出单位与相关产业及大型企业集团的联合发展;发展艺术培训市场和文化中介组织;大力发展多层次的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性、全国性重大展览及文化活动,优化文化会展产业链条;支持研发和制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动漫产品,鼓励发展动漫衍生产品;壮大新闻出版广电业,打造一批区域知名品牌节目、栏目、主持人,创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品,全面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展,推进电影院线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到2020年实现数字影院全县域覆盖,形成110块银幕。进一步做强做大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产业。
2.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建设,到2020年建成省级以上体育示范基地1-2个,示范单位、项目2-3个。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促进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加速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创建一批群众性体育品牌。积极创办大型体育赛事,打造以鲅鱼圈马拉松为代表的精品赛事品牌。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体育休闲、户外极限、水上项目、自行车等新兴时尚体育服务项目。壮大体育服务中介业,完善健身教练、体育经纪人等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体育建设,持续加大对文化体育产业扶持力度,利用股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助力文体产业发展。〔市文体新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旅游委、营口广播电视台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七)加速发展科技和信息技术产业
1.着力搭建和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建立营口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网络信息资源和本地特色资源整合,面向科学管理决策的需求,面向科技创新体系的需求,面向社会公众的需求,采用通用的信息技术和规范,提供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主动性的科技文献信息的统一资源搜索、全文下载、原文传递、科技查新、科技评估、订阅推送等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和增值信息服务。加强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20年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50家。
2.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跨界与融合。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强化信息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协同发展,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全面发展。加快发展工业软件产品及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通过信息技术为金融、交通、教育、医疗、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借助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建设,推动345个行政村的宽带升级。〔市科技局、市工信委牵头,市服务业委、市农委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八)积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
1.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大力推行专科医生参与的团队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增加服务供给,推动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发展健康保险。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保健领域的优势,提升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能力。加强疾病综合防治和健康科普教育体系建设。
2.推进健康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和生物技术在人口和健康领域的应用。规范发展健康体检、基因检测、保健康复、心理健康、母婴照料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吸引高端体检和医疗群体。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建立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
3.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开展便捷服务和定制服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为有一定行动能力的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各县(市)区在2020年前各建成至少1个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
4.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顾向精神慰藉、心理支持、营养配餐、康复护理等领域延伸。鼓励养老机构举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并享受与其他机构同等的医疗管理服务。
5.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鼓励境外资本投资,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分区分级统筹规划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每百户20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城市社区服务站400平方米以上的要包含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设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50平方米以上的要包含100平方米以上的养老服务设施。办好政府兜底的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市养老服务中心根据实际运营情况,适时启动二期250张床位建设工程。市养老院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规划原址功能区建设,满足养老需求。重点为“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抚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重度残疾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市卫计委、市民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九)丰富发展家庭服务业
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家庭服务需求。畅通家庭服务供需对接渠道,建设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把发展家庭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支持家庭服务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整合服务资源,扩大服务规模,完善服务网络,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服务质量高、示范作用好的品牌企业。〔市服务业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卫计委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十)支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
1.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服务。加快成立新型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建立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机制,促进高等院校开设社区教育课程。开展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职业农民、退役军人以及去产能淘汰企业转岗职工的职业培训。
2.鼓励多种方式创办教育培训院校。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建设,积极支持各类主题以多种方式或以多种要素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优质职业院校发展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市教育局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服务业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完善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调度、通报、考核,协调推动相关部门促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加快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本地区、本行业的组织管理和落实实施等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做好分析评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抓好落实。要适时开展阶段评估,全面分析评估本意见实施效果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准确判断服务业发展走势。
(三)加强监测统计,提高数据准确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网络,建立部门联动、基层核实的服务业基本单位名录库季度更新维护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做好示范推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经验做法,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预期。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服务业发展、参与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