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规划】本溪市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时间:2023-04-26 09:5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信息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奠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规划】本溪市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工信规划】本溪市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信息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奠定更加牢固的工业强市和信息社会发展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发展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遵循“十一五”规划总体框架,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

1.信息基础设施和普及水平实现高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公共信息网络已覆盖所有城乡,2010年底,本溪市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22.5万芯长千米,建设移动通信基站2684个,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目标基本完成。全市电话用户173.5万户,普及率达100/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9.4万户,网民人口比重近32%,较2005年增长1.2倍;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60GB;广播电视传输容量达500套以上,光接点容量达50万户,现有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4万户,手持电视1000户,已实现有线电视到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4%。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惠及公众范围大幅度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2.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深度应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在国民经济领域,一批国家信息技术应用试点项目进展顺利,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在40%规模以上的钢铁、建材、医药、食品加工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本钢等一批重点企业成功或部分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设计周期缩短6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85%,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0%。服务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取得一定发展。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有近75%的企业实现了内部联网,并联入国际互联网。

在政务管理领域,电子政务外网主体工程起步实施,工商、税务、财政、应急等重点行业积极利用信息化优化业务流程,规模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本溪”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已形成面向公众服务的政务信息发布通道。

在社会事业领域,文化、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领域信息化取得新突破。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加强。县以上新农合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以及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能力方面得到较大提高,90%以上三级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建立了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养老保险联网工程初步启动。

3.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了“平安本溪”建设。覆盖全市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数字证书推广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制定了《本溪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成立了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专家队伍,全市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初步建立。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逐步推行,制定了《本溪市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实施办法》,面向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特别是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不断深入。

4.信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产业地位更加巩固。“十一五”以来,我市信息产业以超过1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含制造业和软件)14.47亿元,与2005年的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2.57%。以辽宁金洋光电公司、本溪宇宙电子器件公司的贴片二极管和本溪运通精测技术公司的智能传感器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原材料与传感器已显示出一定优势和特色;软件服务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以本钢信息自动化公司和本钢高远实业公司为代表的软件企业已开发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战略高度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调控力度需要加强和完善;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亟待解决;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愈加不协调;五是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加强;六是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装备水平较低, 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七是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有待提高;八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十二五”信息化面临的形势。

1.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整体上引导和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化与发展理念革新、发展方式转变联系更加紧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载体,培育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普遍采取的重要手段,网络空间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角逐日益加剧,国际经济发展和需求结构变化对信息化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国内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我国发展环境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因素增多,但是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发展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3.我市经济和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十二五”是我市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阶段,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向工业强市、宜居城市跨越的重要节点。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新兴通信技术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入全新阶段,新兴技术正在开辟社会事业发展的崭新渠道。我市必须坚持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为工业强市建设和信息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工业强市、构建“创新、开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本溪的目标,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完善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我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持续创新。坚持持续自主创新,继续支持引进技术再创新,强化集成创新,重点突出原始创新;不断优化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持续创新体制,切实增强信息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在重点领域、核心产品、关键技术上填补空白、实现领先。

2.以用兴业。坚持需求主导,紧紧围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明确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坚持产用结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的融合提升。

3.集约共享。坚持互联互通,建立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消除部门间信息障碍;坚持整合共享,发挥集成效应,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走环保节约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4.安全高效。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健全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率、效益和质量。

5.促进融合。坚持“两化融合”、“五化并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以构筑“数字本溪”为目标,到2015年,我市信息化总体水平跃居全省领先行列,部分地区和行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化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30%,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亿元,年均以12%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本溪经济新的增长点。软件产业、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信息化发挥基础性、导引性作用,电子商务普遍使用,社会信息化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惠及百姓,实现向信息经济强市的跨越。

2.主要目标。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满足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支撑能力极大增强。铺设光纤达到6.5万公里,3G网络用户数超百万户,推广4G移动通信网试点,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0%,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5万户,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规模部署,物联网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业务融合基本实现。

经济领域信息化全面深化。信息化与冶金、建材、现代医药、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矿山、电力、现代物流等行业深度融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达到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网络营销率达到60%,综合集成率达到80%,对节能减排贡献率达到25%。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市、县两级涉农基本信息共享数据库全面建成,80%的行政村建成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民户均信息消费年增速不低于15%。服务业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全市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电子商务平台,旅游、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居全省前列。

政务信息化实现从“电子政务”到“整合政务”的战略转变,市、县(区)电子政务外网全面应用,“服务型”政府基本实现。市、县(区)两级政府门户网站内容进一步丰富,信息网上公开率达到95%以上,市级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50%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主要事项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实现市政府与市直部门、县(区)政府等机构间协同办公。

社会领域信息化得到普及和深化。信息化在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全面扎实推进。市级科研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所有三级医院和60%以上二级医院建立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即时结算社保卡和医保卡覆盖60%以上的城乡居民,并实现信息市内共享。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实现我市文化信息输出“顺差”。

城市和区域信息化深入推进,市、县(区)、社区多级公众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基本行政许可事项可实现社区内网上办理;“一卡通”在市内主要城区基本推行,开展无线城市试点建设;“沈溪新城”、“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建立并逐步完善。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平安本溪”建设得到有效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护能力全面提高,90%以上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获得信息安全认证;市、县(区)两级信息安全应急联动处理系统建设完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产业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断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

信息化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设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完备,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并实施,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公民的信息化素养大大增强。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推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1.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开展3G网络建设,加大加深3G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网络优化,改善网络性能,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网络发展,加速网络产业链的成熟。统筹协调3G和未来网络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加快引入增强型技术,保障网络的平滑升级。积极开展未来网络的技术研发和试验。

2.积极推进创新型互联网。加快建设基于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城域网高速互联。重点建设智能光网络和系统骨干传送网,提升网络承载综合业务的性能。大力推进有线接入网络带宽升级,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分区域、按步骤部署无线宽带接入网络,加快实施无线宽带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覆盖。

3.加快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以及电信网全光纤化升级改造,优先开发广电网双向传输设备、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 多媒体终端、智能化家庭设备、低成本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和宽带网络设备等产品。建设三网融合集成播控平台,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实现网络间互联互通和各类业务融合。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推进三网融合在政府 管理、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县(区)级三网融合试点。

4.统筹建设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海量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低功耗技术等云计算技术整合我市院所、高校、园区和企业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本溪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各领域提供新型信息化支撑服务。基于云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于政府的电子政务平台,服务于科研院所的研发、示范平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实践平台,服务于重点区域的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IT企业的研发、测试平台,服务于制造企业的两化融合促进平台。

5.稳步推进物联网发展。从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测试评估、应用推广等方面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开展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网络体系结构、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标准化等5类技术研发。构建以传感器、控制器为节点,实时信息处理为支撑的局域传感网。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共性需求,推进国内先进的市级物联网技术、测试、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水利、智能电网、数字交通、智慧园区、智能矿山等物联网和数字化示范工程,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实施“数字企业”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冶金、建材、现代医药、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力、矿山和现代物流等9大行业的两化融合,巩固和发展行业优势地位。在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推广应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虚拟制造等技术,实现设计研发的数字化。在生产过程环节,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和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在企业管理环节,推广基于商业智能的新型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协同化。在市场营销环节,推广射频识别(RFID) 和物联网等技术、产品,提高产品可追溯性,实现市场营销的网络化。在人力资源开发环节,采用网络化、交互式等便捷教育手段,加强新信息、先进制造、新信息 与先进制造集成等技术的培训,实现人才的信息化。在新型业态培育环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媒体等新型业态,实现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在企业技术改造环节,推广清洁生产、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实现技术的现代化。

2.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研究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以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生产设备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企业能源系统优化与合理利用,促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三废”综合利用管控系统,完善城市水电气自动化调配和网络管控一体化系统。研制大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促进大型建筑的整体节能。构建覆盖市、县(区)两级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完善市级综合减排数据库、各类重点污染源信息数据库,研发和推广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3.优先抓好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加强农业领域市场信息化建设,拓宽销售和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 流通中质量检测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安全溯源等信息系统,加强农产品运输和销售过程安全管理。推广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建设市级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完善农村财务、资产、土地、水资源、农民工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村管理数据和信息共享。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各类综合信息服务站,提升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县(区)建设。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第三产业融合。整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强化金融行业综合信息监管和信用信息服务,完善电子支付及信息安全系统,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公路、铁路等运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应急处理和公众出行等提供完善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推广无线射频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商务活动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以数字内容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产业,培育一批软件研发、呼叫中心等服务集群,加快本溪县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辽宁科技学校等载体建设;强化消费性 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丰富旅游行业网上宣传内容,提供及时、准确的航班车次、精品线路等旅游信息。拓宽日常消费信息服务渠道,完善商业零售、酒店餐饮和休闲娱乐等的网上营销水平。

()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服务型政府。

1. 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实现横向联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6 系统,纵向上连国家和省,下连至县(区)、乡镇和社区的电子政务外网系统平台,提高骨干传输网的带宽及传输速率。推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深化政务网站绩效评估,提高政务信息发布、在线服务和交流互动能力。提高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审计、民政等重点领域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水平,重点推进交通、城管、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重大民生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增强综合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便捷有效的参政议政手段,拓展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2.扎实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目录,形成合理有序的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做好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性工作。建设并依托各级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建立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民生资金管理、审计和纪检监察综合协同的经济监管和宏观调控信息化体系,推动社会信用、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综合治税等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跨地区、跨部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扩大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范围,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的综合效益。

3.强化基层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城镇社区建设民政、卫生、计生、公安、人保等综合性数据库,提升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农业、畜牧、水务、林业、水利、气象等信息资源,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加快基层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完善县(区)电子政务公用信息平台,实现行政审批功能。采用基层政务网站、城乡社区代办点和热线电话等服务手段,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政民互动和为民服务模式。

4.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信用本溪5大基础数据库,建立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再开发和再利用。推进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形成金融财税类、资源环境类等一批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加大农业、水利、科技、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优化升级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建立适应不同地区的多种互联网接入方式,解决偏远地区及农村中小学网络覆盖差问题。提高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普及水平,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

2.深入推进科技信息化。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主体,完善科研数据和科技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合作开发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全市科技成果、专利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推进科普信息资源整合,搭建服务全市、辐射全省、全国的科普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3.大力发展先进网络文化。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我市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引导,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深化信息技术 在保护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发展具有本溪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扩大本溪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开拓数字娱乐新领域。

4.全面加快卫生领域信息化。加快医药卫生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实用共享的电子病历库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完善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公共卫生应急联动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优化药品、耗材和医疗设备网上采购交易流程,支持基层基本药物的供应、应用与监督。建立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促进覆盖医疗、医药和医保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5.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市、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积极推进与财政、税务、公安、工商、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共享与协同管理机制。大力推动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完善全市社会保障卡工程。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全市联网,促进充分就业。

6.全面建设人口、资源、环保信息化。建设全面、准确的人口资源信息库,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完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林业资源等的统筹规划和信息共享,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与监控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气象预报信息分析系统和水情数据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全市资源的科学调度。完善全市环保智能监测网络、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提高环境综合管理能力。

7.持续完善信用信息化。完善和推广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建立全市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工商、税务、银行、质监、海关等部门征信数据的共享,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企业、信用中介机构间的合理使用。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促进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信用查询系统,培育发展信用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推动个人信用建设。

8.大力推进社会安全领域信息化。深化“平安本溪”建设,完善安全报警预警、应急处置、指挥协调信息平台,健全公共安全信息防控体系。完善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推动科技防腐。实施“数字检察”和“数字法院”工程,推动检察和法院系统“数字化执法”,提升办案效率和执法透明度。建设人防智能决策信息平台,提高人防领域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实现与国家和省国防动员信息系统的连接。

()积极推进城市与区域信息化,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1.大力发展社区信息化。加大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基本信息资源库和社区生活综合服务系统,提供教育、医疗、商务、旅游、气象、餐饮、家政、物业、娱乐等社区信息服务。加强社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务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业务的网上办理。逐步建成市、县(区)、社区多级社区居民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涉及居民基本信息的社区资源,建设社区网上协同办公系统。

2.加快“数字交通”建设,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强化拥堵、事件、客流等道路交通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促进跨部门、跨层级的交通管理信息共享。以交通管理、车载导航、指挥调度、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立集数据资源中心、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发布系统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全面实现管理智能化。

3.深化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市、县(区)、社区三级联动城市管理体系,推进城市职能管理部门业务系统、公共服务企业业务系统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人性化。推进煤、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信息化,整合城市公共事业运行监控信息资源,实现城市运行精确监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建立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为“数字本溪”建设提供全面准确基础信息。促进城市规划、住房及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等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城市规划监管能力。

4.大力推进智能建筑与家居信息化。推进“数字社区”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建筑楼宇中的应用,在商住社区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物业管理等方面,推广建设一批示范智能化楼宇和社区,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建筑节能监测信息网络。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开发数字化、高清互动式家庭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应用集家居控制、安全监控、视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家庭综合智能系统,实现数字化生活。

5.深入加强城市安全信息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整合优化公安、交通、金融、文化、安监、商业零售等的监控信息资源,构建覆盖城市重要区域的智能监控网,提升城市预警能力。建设警务综合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整体防范控 制、多警联动协同、社会民众服务一体化,提升城市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

6.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采用先进无线接入和新一代通信技术,建设覆盖全市重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提供高宽带、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城市无线网络接入服务。建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无线宽带业务在城市政务、商务消费、生产生活、社区服务等社会领域综合应用。推广普及“无线城市”各类终端,培育壮大“无线城市”应用产业,制定全市统一的“无线城市”建设规范,形成完整的“无线城市”产业链。开展移动电子政务工程、移动电子商务工程、移动电子社区工程、公众移动信息化工程、无线数字城市管理工程等重点应用领域试点,构建“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7.全面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构建可靠的“一卡通”运营管理系统,建立覆盖主要地区、服务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服务网点,重点在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事业收费等领域推广应用。建立市级数据交换中心、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部分城市市民卡的联网通用。建立“一卡通”监督和预警机制,从各个层次和环节保障系统安全可靠,促进“一卡通”相关产业发展。

8.积极推进重点区域的信息化。围绕“本溪高新技术开发区”、“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及各重点工业园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支持服务于区域发展的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各重点经济区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工商、税务、质监、电子商务、物流、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各重点经济区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1.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和应 急处置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具有积极防御和应急响应双重功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处置、有害信息封堵、防失窃密、抗破坏等 安全保障能力。

2.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包括安全监控监测、应急响应、网络信任、技术防范和密码保障等系统的功能齐备、全局协调的安全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公用灾难备份系统,增加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 系统的抗毁能力和恢复能力。完善密码管理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统一认证服务平台,加大数字证书推广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3.启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市级电子政务共享灾备服务平台,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数据级和应用级的在线、离线备份与恢复服务。建设本溪市云计算与物联网安全平台,解决云计算平台身份认证和数据机密性、完 整性等安全问题,解决信息交换和通讯安全问题。建设互联网内容监管系统,加大网上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政府部门网络与信息安全能力建设,保障信息资源安全使用,营造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1.集成电路。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测试环境,设计开发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系统级(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射频识别芯片等,培植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等新兴产业。

.高端软件。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产品,积极发展嵌入 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软件产品。开展基于物联网环境和商务模式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支持高可信、网络化、平台化、构件化的软 件开发技术和智能搜索、智能挖掘等技术的发展,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推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提升我市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平板显示器与新型元器件。重点支持新型平板显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视以及激光电视、三维电视等数字电视、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的液晶电视前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和生产。围绕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环保节能设备及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需求,重点发展微小型、高性能、智能化的各种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及测量仪器。加快建设桓仁电子产业园区建设,支持重点产品和核心技术生产和研发。

.传感器与电子标签(RFID)。加强新型传感网的集成与融合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性能好、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位移、力敏、磁敏、光敏、热敏、气敏、湿敏、离子敏和生物敏型传感器,和光纤、微纳、生物、医学研究等急需的高端传感器,以及新型环保、气象、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等传感器产品。

.数字家庭产品。在现有数字化家电的基础上,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研发推广数字电视技术,重点发展网络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无线视频、有线视频和各种终端多媒体产品,发展无线网络游戏、流媒体等固网、宽带网和移动网的在线服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产品及业务平台,大力发展3G、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网络增值业务和应用服务系统。

五、保障措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创新合作、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支撑服务建设,科学组织规划实施,加快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创新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提高政府科学规划和协调指导能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市重大信息化事项的统筹决策,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作,解决重要政策落实、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各企事业单位要深化信息主管(CIO)制度,协调推进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形成和完善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信息化协调推进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分工到位、监督检查到位。科学制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信息化发展指标统计监测,建立信息化统计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建立本溪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信息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健全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适应我市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投融资政策、等,创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加快重点领域立法,适时研究制定推进我市三网融合、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形成比较完备的地方信息化法规体系。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从我市实际出发,加快制定物联网、电子政务、无线城市、一卡通等系列标准,带动相关产业应用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参与国家标准的研制和试点,推动我市地方性标准成为国家地级市标准。

()加强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立足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巩固我市信息化发展特色和优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促进我市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内外商标专利和版权,积极推动软件正版化,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和行业成长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优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设立市级信息化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促进信息化发展中的杠杆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和试点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行业及民生领域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支持。不断强化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 积极性。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我市信息化建设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信息化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信息化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渠道。

()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人才政策,加大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紧缺的各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与在职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广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培养层次多样和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把对农民工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放在优先位置。开展国民信息素质动态检测和定期评估,组织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完善信息化支撑服务环境。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支撑机构,重点发挥市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会、市计算机培训中心、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级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中心等现有支撑机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界力量兴办新的支撑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决策辅助、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活动。建立和完善不同行业、区域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信息化提供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网络化支持。完善市工业信息化运行形势监控分析系统、能效监控系统、行政并联审批平台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提高部门信息化服务能力。举办宣传周、博览会、研讨会等活动,加大信息化宣传,创造信息化发展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落实规划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保障,加强本地区、本行业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规划实施方案,确保“十二五”时期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推荐访问:本溪市 发展规划 二五 【工信规划】本溪市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