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回顾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完整版】

时间:2023-04-22 11:4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月19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市长王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5年政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回顾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回顾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完整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16119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王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5年是全市上下克难前行、拼搏奋进的一年。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一个强化、四个提升”的部署要求,坚定信心,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实干兴市,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向好发展。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60亿元,同比增长6.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9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1 亿元,增长10.4%。实现进出口总值19亿美元,其中出口9.8亿美元,增长6.9%,增幅名列全省前茅。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2亿元,增长 1.1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提高0.39个百分点,8个镇(街道)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829.4亿元和619.6亿元,分别增长5.2%2.7%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大力实施产业振兴提升工程,十大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税金达到1661亿元和18.9亿元,基本实现年度目标。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产业快速发展,势头良好。狠抓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美国甲骨文、意大利博索尼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全市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13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是上年的4.7倍,增幅居全省首位。新开工大项目245个,莱芜电厂百万机组、汇源工业园二期、维达纸业二期、九佳紧固件等153个项目竣工投产。工业经济不断壮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6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40亿元,实现增加值296亿元,增长6.4%。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非钢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9.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9.7%,分别提高3.3 1个百分点,“三个高于”目标全部实现。服务业繁荣发展,实现增加值265亿元,占比提高到40%,提高幅度居全省前列。我市被列为省全域化旅游发展试点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增加374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6个,创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基地14个。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20件,增长25.7%。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增加到45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9%,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实施“5158”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引进两院院士、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6名。标准引领成效显著,我市企业参与制定各级各类标准31 项,新增6个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基本完成,累计流转土地28.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6%。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实施,个体工商户增长70.3%,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民营经济占比达到42.2%。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不良贷款实现“双下降”,农村信用社达到银行筹建标准,威海商行、青岛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落户我市。金雷风电成功登陆创业板,年内7家企业实现上市挂牌。大力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取得突破,成立4支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完成投资4700万元,PPP项目吸引社会投资1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应急转贷资金,扩大过桥资金规模,组建政府参股的融资担保公司。城发集团完成市场化改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水、天然气等价格改革顺利实施。济莱协作区建设加速推进,同城发展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山财大莱芜校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济莱高铁建设进入可研阶段。济南高新区莱芜研发基地投入运行,科技创新产业园启动建设。两市公交一卡通用,户口网上迁移实现一站办理。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奔速电梯、泰山阳光等企业走出国门,实现了境外投资新突破。

城乡环境更加优美。举全市之力打赢国家卫生城市迎审攻坚战,完善提升一批公共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官寺市场群等农贸市场13处,规范“六小”场所2万多家,拆除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60多万平方米,基本消除露天烧烤、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等现象,城市面貌秩序焕然一新。推进“四网”改造提升工程,香山路、北坦北路、胜利路中段竣工通车,长勺路南延、南外环西延全线贯通,完成青草河补水工程,新建高温水管网23.8公里、天然气管道75公里,提升绿化面积30 万平方米。实施城中村改造300万平方米。钢城区列入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开展“四片三线”整治提升,创建16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和生态文明村,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23公里。扎实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整治隐患路段385公里。强化大气污染治理,1.85万辆黄标车全部淘汰,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大幅改善,蓝天白云天数增加18天,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于规定标准。加强饮用水安全保护,积极应对严重旱情,两条城市应急供水管线投入使用,雪野水库增容工程全部完成。国土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新增造林面积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2%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便民公共自行车、为农服务中心、高龄老人津贴等10件实事全部完成。就业创业取得实效,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扶持创业4000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一连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实施,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90元,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月470元和270元。新建9所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增加养老床位 820张。建成保障性住房5065套,改造农村危房1730户。扎实开展精准扶贫,45个重点贫困村、2万人实现脱贫。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顺利推进,110个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基本完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职业教育实现新突破。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市医院扩建工程基本竣工,人均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标准达到40元。强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市图书馆免费开放,鲁中抗日纪念厅落成开展,升级建设9个镇综合文化站、100个村文化大院、14个村史展室。成功举办2015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新建220处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完成100个农村健身广场器材更新,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我市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构建全程化监管体系,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居全省前列。“平安莱芜”建设不断深化,各项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司法为民服务取得新进展,“法律七进”和 “百名律师包千村”等活动成效显著,“六五”普法工作顺利完成。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应急管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审计、统计、档案、史志、邮政、供电等工作稳步发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共建工作积极有效,慈善、老龄、残疾人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积极推进“干部联村、党群连心、发展联动”活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审批事项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压减到53项。重大行政决策和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公布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市区镇全覆盖。创新指挥部机制,对重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工作效能大幅提升。深入开展重点企业困难“摸排消”活动,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问题86个。办好市长公开电话、政风行风热线,为群众解决难题1.2万个。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60件、政协委员提案181件。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取得明显成效,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得到严肃查处。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致力稳增长、提质效,深入开展“七项竞赛”,大力推动产业振兴,建设了珅诺基生物医药、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五矿重机等一批高端高质项目,培育了金雷风电、威马泵业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1%,非钢产业占比5年提高20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提高7.5个百分点。我们致力抓改革、促开放,启动实施涉农资金整合、投融资创新、供销社管理等60余项改革任务,工作体制机制更加优化,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深入推进济莱同城融合,积极参与重大战略协作,建设了首所本科大学,开通了第一条干线铁路,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致力强统筹、促均衡,建立完善“一体两翼多点”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建“456”工程,村村通公交、镇镇通天然气全部实现,环卫一体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域覆盖,城市社区全面达到“三有”标准,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优质服务。我们致力惠民生、增福祉,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建立 “租、售、改”三位一体的住房保障制度,实行“先诊疗、后结算”的医疗服务模式,校车村村通、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1%12.4%,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全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莱芜大地呈现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各位代表!“十二五”期间,我们共同走过了难忘的奋斗历程,收获了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这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莱单位、驻莱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发展指标与“十二五”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经济规模小、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主导产业市场低迷,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税收入增长乏力;高层次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对转调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亟待增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任务依然繁重,生态环境改善还不尽如人意;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面临不少困难,部分民生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快,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人民的期待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问题之所在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直面问题,勇敢担当,履职尽责,扎实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201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从今年开始,我们进入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按照市委要求,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已经印发大会,请予以审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综观未来五年,国内外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仍然广阔。我省处在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速、城乡区域一体化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潜力、韧性和回旋空间。从我市看,经过“十二五” 时期的努力,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不断壮大,深化改革的多重效应逐步显现,区域协作的层次领域加快拓展,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尽管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各种艰难险阻,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保持定力,保持韧劲,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改革发展的新天地,开创莱芜更加美好的明天!

综合考虑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落实“一二三四五” 总体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六个导向”,努力做到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质量效益大幅提高、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跃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提前实现“两个翻番”,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工作指导重大转变,以产业振兴提升和项目引进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促进转型升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时期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左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做好今年工作,要全面把握莱芜在新起点上谋求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深化改革统领体制机制建设,以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各项任务,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培育发展新生支柱力量,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增长潜力。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处理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政府与市场、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力量优化整合,促进利益优化平衡。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大力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推进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环境绿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必须坚持开放融合,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实现合作共赢。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提升百姓富裕、环境优美和社会文明程度,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浓厚氛围,让全市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坚持市委统一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凝聚一切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转型、和衷共济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围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市政府将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转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狠抓产业振兴和项目引建不放松,努力保持全市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体系向中高端迈进。

强力推进产业振兴提升。坚持分类指导、综合施策,延伸拓宽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挺起莱芜经济发展的脊梁。改造提升钢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拓展延伸,着力发展不锈钢、优特钢、复合板材等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走精品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提高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树品牌、提档次,重点发展成套装备、系统总成、整车制造等项目,再造竞争新优势。膨胀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打造拳头产品,尽快形成新的经济支柱。年内非钢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体育健身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抓好铁路物流园、侏罗纪雨林谷、金融小镇、淘宝镇村等项目,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做精“三辣一麻”、“三黑一花”、林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壮大节水农业规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大企业培植帮扶力度,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完成15%的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改制,形成梯次跟进、后劲充足的骨干企业队伍。健全领导包企业、驻企联络员、困难“摸排消”等服务机制,助推产业加速发展。通过兼并重组、资产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盘活改造困难企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强力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高层次、高频次、高标准、大范围、更精准招商,年内完成招商引资160亿元、力争达到200亿元,利用外资1亿美元。实行领导带头招商,落实保证金制度,瞄准重点区域积极开展大规模招商推介活动。抓好招商资源库、项目库、人脉库、信息库建设,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机构招商,突出招大引强、招财引税、招金引银、招股引资,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完善分类推进机制,严把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时间节点,推动项目尽快建成达效。完善大项目储备库,实行常年筛选、动态监控、滚动管理,保持项目建设的持续后劲。健全服务机制,落实全程帮办、限时办结、进度警示、跟踪督导制度。严格项目考评,强化对投资强度、技术水平、税收贡献、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实施项目退出机制,实现土地、厂房等资源再利用。年内新开工大项目200个以上,竣工投产120个以上。

()实施创新驱动,强化发展支撑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走出一条创新强市之路。

坚持人才引领。加快实施“5158”产业人才聚集工程,突出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年内引进“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完善激励保障机制,通过设立种子基金、提供经费资助、建设人才公寓、发放购房券等多种方式,以优厚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抓好人才培育,着力培养创新型、技能型紧缺人才,开展“千名企业家”培训计划,打造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专业人才队伍,靠“人才红利”推动莱芜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券等扶持办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5%。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快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雪野生态软件园等平台作用,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三位一体的创业创新基地,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大力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扶持计划,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创新型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

发展标准经济。强化标准意识,扩大标准经济覆盖,把标准化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加强标准引领,引导各行业寻标、对标、提标、达标,年内参与制定各类标准15个,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5家。抓好质量认证和品牌创建,争创一批省长质量奖和著名商标。

()优化发展布局,推进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深化区域协作,丰富合作内涵,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加快开放融合步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全力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力争济莱高铁达到开工条件,加快仲临线、莱明路改建工程。推进山财大莱芜校区建设,确保实现秋季招生。充分发挥济南高新区莱芜研发基地作用,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园服务功能,促进济莱产业协作发展。持续深化两市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济莱协作区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居住证“一证通”,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共用。

打造园区发展优势。抓好园区建设是聚集发展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高新区要抓住晋升国家级园区的重大机遇,瞄准更高定位,突出创业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挥产业转型和机制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雪野旅游区、农高区要利用资源优势,加快提档升级,努力争创国家级园区。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要明确功能定位,做强主导产业,提升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水平。各园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技术支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强化经济职能,完善组织架构,着力在行政管理、项目审批、开发运营、综合考核、人员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

提升外经外贸水平。加快外贸结构调整,扩大机电、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创新外贸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外包、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加快“无水港”建设,降低企业通关成本。积极推进对外合作,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投资建厂、承揽工程。

()积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把改革作为解决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加快改革攻坚,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促进农村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审批慢、环节多、收费高、执法繁等问题,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基层放权,努力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抓好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联审联批,再造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审批部门脱钩,降低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努力增收节支,积极化解置换政府债务,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组建成立农商银行,引进各类金融机构5家以上。完善风险防控,加强监测预警,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加快发展融资租赁,推动发行企业债券、金融债券,鼓励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股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开展融资,新增上市挂牌企业4家。充分发挥股权引导基金、应急转贷资金作用,将过桥资金规模扩大到3亿元,帮助更多的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坚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发展方向,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抓好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家风传承和志愿者服务等工作,激发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文化场馆服务功能,建设100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0个村史展室,积极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工程。组织文艺汇演、文化下乡、公益讲座、艺术培训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培育引进一批艺术名家,恢复莱芜梆子经典剧目,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嬴城遗址等文保项目,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做好教师补充交流工作,开工建设金鼎学校、裕丰小学等6所学校,完成莲河学校、汶源学校等14所学校建设任务。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快健康莱芜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人均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45 元。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加快市体校场馆建设,完成65个城乡体育健身工程,更新200个农村健身广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强化社区治理,开展减负增效行动,推行“四社联动”机制,实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积极承载政府职能转移。抓好信访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行“阳光信访”,确保信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启动“七五”普法和“五五”依法治市,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深化“平安莱芜”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群众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狠抓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积极争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着力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

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怀着深厚感情和满腔热情,把改善民生的事情做实做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将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完善“六个一”制度,强化扶贫开发工作基础。拓宽扶贫途径,突出生产脱贫、就业脱贫、生态脱贫、救助保障脱贫,开展特色种养、生态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多类扶贫项目,推动贫困村、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加大扶贫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扶贫基金,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工作。年内实现20个村、1万人脱贫。

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强化就业服务,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加快“数字就业社区”建设,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强化创业引导扶持,完善创业风险分担机制,健全创业大学、孵化基地等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创客空间”,扶持自主创业 5000人。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新建农村幸福院8家,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加快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14套,让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即施政所向。今年,全市将继续集中力量,重点做好以下10件民生实事:(1)开展精准扶贫攻坚行动。(2)实施20所学校校舍建设,有效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3)建设雪野至莱城输水管线,提升城乡生活用水水质。(4)实施26152户农村厕所卫生改造。(5)开展100所标准化农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6)增配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完成264公里农村公路隐患治理。(7)建设胜利公园,新增环城绿带3000亩。(8) 规范改造10处城区便民市场。(9)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理工程。(10)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是政府对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我们将尽心竭力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健全规划体系,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促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多规融合”。扎实推进“四网”工程建设。完善城乡路网,新建改造龙潭西大街、汶阳大街等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农村公路,实施滨莱高速莱芜段扩容工程。推进城乡供热、燃气一体化,加快供热体制改革,逐步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年内主城区实现供热直供到户,新建高温水管网24.7公里、天然气管道25.1公里。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便民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加快公交综合枢纽建设,完成莱芜汽车总站改造工程。加大采空区治理,推进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完成城中村拆迁改造149万平方米。加快镇域提升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提高口镇、羊里、颜庄等省级示范镇建设水平。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开展4个片区、31个村连片整治,加大“治污净厨改厕”力度,实现农村长治久美。深化城市长效管理,推进城管力量下沉,发挥数字城管作用,提升城市管理扁平化、网格化、智慧化水平。落实公积金、信贷、税收等政策措施,积极消化房地产库存。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和农业就地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流动人口“同城待遇”,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有效的措施加强污染治理。持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专项整治,完成24个脱硫脱硝、除尘设施项目升级改造,确保蓝天白云天数增加12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28%以上。强化水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莱钢老区污水处理、中和水质升级改造等工程,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工建设大崮山森林公园,抓好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完成造林面积4万亩,打造优美宜人的生态空间。强化生态红线管制,探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环保网格化管理,建立“环保110”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让全市人民在天蓝、水清、地绿的良好生态环境中幸福生活。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必须转变职能、依法履职、创新管理、务实重行,全面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确权,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规范用权,认真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办法,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配权,合理设置执法权限,优化配置执法力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坚持严格控权,完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体系,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实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把每一个执法行为都纳入有效监管。

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积极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在助残、养老等领域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政务公开,推进财政预算、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及时传递政务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加强履职能力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开拓思路,积极运用新理念新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强化战略思维,注重整体谋划,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实效性,切实提高推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兴学习研究之风,每一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勤于学习,善于钻研,熟悉法规政策,了解基层情况,把握工作规律,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完善执行体系,强化督查落实,切实提高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巩固提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比干比强比担当,创业创新创一流”活动,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改革发展的大跨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为民造福,使政府工作始终符合群众利益和人民期待。大力弘扬奋发进取、敢于担当、勇争一流的精神,盯紧目标,锲而不舍,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求突破。强化压力传导,严格问责问效,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头上有责任。狠抓反腐倡廉,落实一岗双责,加强案件查处,切实做到严肃教育、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惩腐败,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实干收获希望,拼搏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莱芜市 五年 政府工作报告 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回顾十二五,展望十三五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