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民族一家亲》议课稿(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中华民族一家亲》议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从中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进入高段“道法’教学 ,我和学生一样不适应教学内容增多,教学无从下笔,顾此失彼之时,我们第十教研共同体雪中送炭,为我们带来了两节五年级“道法“课,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听了今天这两位老师的课后,我获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紧扣活动主题, 我们第十教研共同体的主题是,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背景下的“学法指导”主题研修活动。在个大背景下,高闸中心的杨玲玲老师和十五小学的牛冬梅老师教学的这两节课,紧扣“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要求,围绕“多媒体环境支持下的”备课要求,充分利用优质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二、“三进“思想落实到位。
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主阵地。今年 10 月在北京召开的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教育上的,6 个“下功夫”即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教材内容就涉及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 56 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这正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教学的最好阵地。
三、牢牢把握住了课标。
《道德与法治》课的课标关于《我们的国家》教学要求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歌曲、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具体事例(茶马古道)、历史名著(相关连接,诗经、红楼梦)等形式呈现、学习 交流。两节课整个教学流程牢牢把握住了课标。
四、达成了预定目标 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面性。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能够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纠正其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两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十分到位。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达成了本科的教学目标。
五、学法指导好 1(杨玲玲)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创设情境好 她采用观看视频导入,通过观看丝绸之路资料视频让学生情感经历、体验、波动,教师过度与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早已是亲如一家,谁也离不开谁了,为下面学习新知“互相尊重,守望相助”做了感情铺垫. 2、准备充分,合作学习轻松愉快 杨老师把“互相尊重,守望相助”分成两个板块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感情升华的过程。通过观看、交流民族服饰、饮食图片视频资
料、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尤其是我们宁夏本身就是回汉杂居的地区,回汉相处融洽,学生更能感受各民族共同努力,缔造了我国繁荣的经济、文化。看得出杨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搜集整理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资料,拓展了知识,充实了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教师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杨老师过渡语让人处处感受到各民族亲如一家,落实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思想。体现了爱国情感的培养。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杨老师设计了“情景再现”学生表演回族同学到家中做客,我们应该如何招待他们的环节。联系实际,就地取材,利用我们宁夏本身就是回汉杂居的地区,感受汉族和回族民族和谐相处的情景。
杨老师利用教材第 60、61 页的图文,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国家的“兴边富民”“精准扶贫”等政策,从而感受到,在通往小康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之间要“守望相助”。又一次落实了习总书记的提出的“三进”思想。
5、作业布置设计非常好 学生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亲如一家,各民族相互尊、守望相助、谁也离不开谁,这时布置学生动手制作一份《民族团结》手抄报,是对这节课的知识点的巩固,爱国情感的升华,促使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与各少数民族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和谐相处。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有说的不到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海涵。谢谢大家的聆听。
推荐访问:《中华民族一家亲》议课稿 中华民族 一家亲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