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文档)

时间:2023-04-20 18:5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2月28日在襄城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区长刘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2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襄城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襄城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文档)



政府工作报告


——20121228日在襄城区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长   刘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和全区人民一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地”战略目标和“精致襄城、首善之区”战略定位,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开创了转型发展的新局面。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40亿元,同比增长12.5%;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同比增长36.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同比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885元、9480元,同比分别增长12.1%15%,较好地完成了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转型发展,率先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和城市转型上取得突破。凝心聚力定位转型方向。理顺领导体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增设文化创业服务中心和旅游发展中心,加强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工作力量。夯实思想基础,对襄城文化旅游产业前景进行理性论证,转型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文化立区、旅游强区”成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目标。强化机制保障,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提高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在目标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制度化确立了转型发展的导向。规划先行明确转型路径。强化全域规划、顶层设计理念,投入2400万元聘请10多家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编制了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中心集镇及重点区域开发等26项城乡规划,修订了一乡两镇土地利用规划,完善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修编了11个重点景区景点规划,赢得了转型发展的主动。项目化运作夯实转型支撑。策划文化营销活动,组织开展了襄城文化艺术节、“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①、“襄阳宴”创意菜品大赛、九九重阳长寿文化节、“六必会”②等67项文化活动,襄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引进亿元以上文化旅游开发项目28个,完成投资20.7亿元,凤凰温泉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襄阳文化产业园被列为省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全区全年接待游客5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在文化旅游业的拉动下,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39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8%。产业联动拓展转型空间。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外迁,改善城区环境品质,优化城区功能布局,促进了城市经济集聚发展。推进余家湖医药产业园建设,限制引进一般化工类项目,鼓励发展精细化工,已入驻医药企业7家,经济开发区被授予“湖北省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发展山药、麦冬、蔬菜、养殖等专业合作社190家,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基地2万亩,发展星级农家乐26家,沃地农业观光产业园、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快速推进。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统筹发展,深入推进城镇布局战略调整,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两改和新区建设如火如荼。突出区域板块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确立了城市建设“531”行动计划③。策划城市建设项目40多个,完成了庞公、檀溪、尹集和古城周边区域的建设准备工作,与多家知名企业达成新区开发合作意向。引进城建项目14个,启动实施了观音阁、麒麟、营盘、檀溪湖二期城中村改造。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全面展开。立足先行先试,在卧龙利用土地增减挂钩迁村腾地项目④,探索了老村整村搬迁、城镇还建社区、耕地全部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依托中华紫薇园、白云雅轩城市庄园、白鹭湖国际生态体育公园、国粹花城等产业项目,整镇推进尹集“一主五新”⑤建设。白云人家新社区主体工程全面竣工,“1+12”农村新社区服务平台⑥、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凤凰家园新社区完成修建性规划,尹集中心城区和姚庵新村、人旺湖畔、青龙碧湾新社区完成概念性设计。医疗保险、教育、卫生等12项一体化改革全面铺开,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创新思路基本成熟。尹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⑦建设模式和成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项目保障扎实有效。为加快都市襄阳核心区建设,市政府在我区共实施了襄南大道、内环线二期、华中医药产业园截污干管等37项重大市政工程。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异常艰巨的征迁任务,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保障征迁户合法权益,主动调度间歇性资金1.32亿元用于征迁补偿,有效保证了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年共征迁居民3206户、企事业单位61家,征迁总面积112万平方米,征迁量创历史之最,未发生一起因征迁引起的非正常访和安全事故。城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深化城管革命,推进城市管理向“三无小区”⑧和乡镇延伸,组建乡镇城管执法中队,完成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建设,初步实现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全域化、数字化。投入4000万元改进环卫作业方式,环卫机械化作业率达到52%。实施拆墙增绿透绿15万平方米,完成10条背街小巷硬化亮化改造,荆州街、檀溪路成功创建市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实施清洁乡村工程,在卧龙镇区探索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难题。加强水源、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保护,关停取缔襄谷路沿线白土矿非法开采点30处,森林覆盖率达到32.1%,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58%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创新发展,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发展活力日益增强。资本运作开创新局面。整合资源对区城投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区城投公司注册资本增至5000万元。积极探索市场化手段,采取战略合作、土地一二级联动开发以及BT⑨等模式,有效解决城镇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注册登记担保公司5家,担保金额7.2亿元;组建小额贷款公司2家,累放贷款7.9亿元。多措并举壮大人力资本。实施“卧龙英才计划”10,设立1000万元卧龙英才基金,引进(聘用)各类急需紧缺人才80名。采用专题辅导、集中学习等形式,强化全区干部文化旅游、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干部队伍知识转型步伐加快。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规划编制、项目策划、资产评估等工作。积极创新经济工作机制。成立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五大产业招商专班,针对产业特点分类制定招商政策。强化招商选资,对不符合转型导向的项目予以一票否决。全年共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35个,实际到位资金91.2亿元。探索实行了重点项目“1+3”服务制11、集中调度督办制和月度联合开工制,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14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亿元。探索实施重点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为29家产值过亿元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深度结合。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4家,引导企业实施重大技改项目21个,完成技改投入16.5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和谐发展,千方百计增加民生投入,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多方筹集资金2.94亿元,区政府年初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兑现(详见附件二),全年区级财政民生支出达到6.5亿元,占全部支出的比例超过85%。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努力扩大就业,扶持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905家,新增城镇就业412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86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9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929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改善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启动1000套廉租住房建设和500套棚户区改造工程,落实城镇困难家庭房租补贴1003户,资助农村困难群众改造危房300户。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探索实行阳光教育、阳光减负,努力解决择校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制度,群众就医用药费用明显下降。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精心组织“文化三下乡”、“文化五进入”12活动,打造群众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组织开展“诚信襄城”、“廉政小讲堂”等22项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亮点纷呈。推进“一站四化”建设13,新建改造标准化社区10个,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全面铺开。大力推广荆州街社区“四门”行动14、民主路社区“1+7”调解庭15和铁佛寺社区“单位轮值制”16等经验模式,社会管理创新“襄城品牌”效应放大。进一步健全人民、行政、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一批信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严打行动”、“凌晨行动”17、“护苗行动”18,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市第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建成使用应急指挥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与此同时,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档案、机关管理等各项事业全面提升。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效能发展,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提气提神提能,增责增速增效,以精细化管理19推进精致襄城建设。强化精品意识、树立品牌观念,按照“3+1”目标定位20,力争各项工作在全省有影响、全市有位次。推行“一线工作法”,抽调400余名机关干部组成重大项目一线指挥部20多个,区“四大家”所有领导均在各指挥部任指挥长或副指挥长,“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成为常态。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聘请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和文化专家顾问团,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涉及重大民生事项、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文化决策等相关议题时,邀请顾问和“两代表一委员”列席,政府决策过程更民主、结果更科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工作,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51件,办结率达100%,满意、基本满意率达100%。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新增乡、镇、办事处和村(居)委会运转经费770万元,改善基层工作条件,顺利完成社区换届选举。深入开展“治庸问责”,切实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反腐倡廉工作扎实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全区上下凝聚思想共识、合力攻坚克难的一年;是转型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的一年;是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的一年;是民生显著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的一年。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区今年被授予“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湖北省现代林业示范区”、“湖北省零择校实验区”、“湖北省阳光减负实验区”、“湖北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湖北省生育文明建设先进区”、“湖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区”,铁佛寺社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卧龙山药技术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25中、昭明小学荣获“全国百强特色学校”称号,实验小学、昭明小学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尹集城乡一体化试点上升为省级战略。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驻区部队和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襄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13年的形势和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也是全区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从宏观形势看,全球经济复苏过程缓慢曲折,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我区转型发展正处于一个相对困难的“阵痛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业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襄城品牌还未形成;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还需加快,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现代产业还需进一步向农村地区覆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下大力气解决;干部队伍转型发展的能力储备不足,推动新型产业发展的经验不够,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政府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尽管存在上述不利因素,但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确立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为我区转型发展从大环境上提供了空间。省十次党代会响亮提出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并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中心、四个襄阳”21的发展战略定位。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襄城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地”,在管理体制上放权,考核体系上优化,资源配置上倾斜,为我区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突破了一些制约转型发展的难题,积累了宝贵的转型发展经验,具备了蓄势待发、乘势而上的条件,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襄城转型跨越发展必将率先取得成功。

2013年,政府工作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发展阶段由方向确认向加快落实转变,要沿着既定道路毫不动摇地加速转型发展;二是城乡建设由零散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三是社会管理创新由局部探索向全面铺开转变,使创新成果惠及城乡广大群众;四是工作标准由一般化向精品化转变,率先建成精细化管理襄城标准。

各位代表!根据当前形势和任务,按照区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2013年区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地”总体目标,深入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强区”战略,着力打造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两翼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打造“精致襄城、首善之区”,为全面建成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重点领域、核心指标。省委和市委立足实际,高瞻远瞩,都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战略目标。作为“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的核心区,2012年我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3项指标中,已有12项达到或超过标准值,按照目前发展态势,襄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走在全市、全省前列。我们要自加压力,勇挑重担,努力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更高标准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当先锋、创佳绩、作贡献。

按照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271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8亿元,同比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7.9亿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245元和10807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4%。

三、2013年的重点工作

围绕2013年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蓄转型发展的竞争力

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业大发展。对岘山风景区进行整体包装策划,高标准完成临汉门至岘首山轴线旅游化改造和习家池修复,推进岘山临江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及谷隐寺、菊花潭等项目建设,启动楚城、汉江湿地公园、习家古镇、孟浩然故居、岘石寺等项目。实施古城保护与风貌恢复工程,加快大北门城墙遗址公园、长门遗址公园重建,推进襄阳王府恢复性改造和东巷子、管家巷旅游化改造,抓紧编制古城门楼、护城河恢复性改造方案。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旅游开发投资50亿元以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筹建文化艺术品鉴定交易中心、汽车文化园、文化艺术教育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提升集聚创意型企业的能力。围绕汉水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开展文艺创作,着力打造一批蕴含文化积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精心筹办各项节庆赛事活动,扶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不断提升襄城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活旅游客源市场,力争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

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流通品牌和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依托新区建设和城市两改,加快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和美食街建设,打造精致而具有襄城特色的商贸业态,提升古城商圈和檀溪商圈影响力。发挥文化旅游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高星级酒店和精品会所建设,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交通、通信等服务设施。积极引进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推进檀溪路“金融街”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重点引进工业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广告与咨询策划等新兴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以上。

大力发展特色新兴产业。按照“整体规划、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加快医药产业园、火工工业园、中小企业园“三园”规划建设,促进区内产业集群发展。医药产业园完成发展规划修编,新增投产医药类企业3家以上,医药产业实现产能翻番。火工工业园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启动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具备项目入园条件。加快在欧庙镇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园,引进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三高”企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1.6亿元。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入1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新增流转土地1万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修改造堰塘80口,改造渠系20公里,除险加固水库13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重点推进尹集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卧龙循环农业园、欧庙农业观光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科技化水平,加强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新增“三品认证”22农产品3个。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突出抓好苗木花卉、瓜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菜篮子”基地建设,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2亿元以上。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提升转型发展的承载力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特色和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引领精致襄城建设。加快岘山风景区、庞公新区、襄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欧庙新城、隆中新区城市设计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尽快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严格执行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连续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襄南大道、新207国道、内环线、汉江三桥、五桥建成通车,加快推进襄谷路改扩建、绿道网一期、闸口二路、钱营、隆中截污干管工程,启动城区自来水向卧龙镇区延伸工程,增强城市承载力。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充分发挥城投公司的作用,最大限度盘活国有资产,为城镇建设提供支撑。加快推进观音阁、麒麟、营盘、檀溪湖二期城中村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庞公新区全面启动居民还建区建设和北片区开发,推进“一环四纵五横”23骨干路网建设。襄南新区完成凤凰家园、姚庵新村两个农村新社区建设,启动尹集中心城区和青龙碧湾、人旺湖畔两个农村新社区建设,“一主五新”格局初步形成。积极支持卧龙、欧庙有项目和产业支撑、群众搬迁愿望强烈的村,建设农村新社区。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尹集镇级市试点,以扩权强镇为核心,激发镇域经济活力。在尹集加快探索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序的转户常态机制。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房屋及其他农村集体资产的确权折资颁证工作,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基本方向,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力争纳入全省农村产权制度创新试点。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住房保障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保障能力、人民群众期待相适应的,差距快速缩小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增强转型跨越的助推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努力建设美丽襄城。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24,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普及节能知识和技术,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标准。推进森林生态建设,抓好山体植被恢复和绿化覆盖工作,完成植树造林5000亩,完成防护林工程4000亩,退耕还林荒地造林2000亩,“四旁”植树50万株,管护生态公益林5.3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个百分点。加强水生态建设,完成渭水河、青龙冲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推进城市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转变。强化城管综合执法,严厉打击私搭乱建行为,营造整洁、文明、有序的城镇环境。加快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完善市政设施,实现城市美化、绿化、亮化。规范物业管理,探索推行居民自治物业管理模式,切实推进“三无小区”向“三有小区”转变。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为抓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纵深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宜居村庄创建活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开发,加快汉江滩涂地开发利用,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坚决依法处置闲置用地、低效用地,盘活土地存量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非法采矿、采砂行为。

(四)强化民生事业发展,凝聚转型发展的向心力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创业就业服务,推动全民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围绕企业用工和项目建设需求,大力推行“订单式”实用技能培训。着力抓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的社保扩面工作,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力度,确保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强城乡居民低保规范管理,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及时发放住房困难家庭住房补贴。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区政府向全区人民郑重承诺,新的一年将多方筹资14.7亿元,继续为民办好十件实事(详见附件三)。

打造首善之区的文化支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围绕“五城同创”25目标,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文明礼仪进单位、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以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配合完成市博物馆主体工程,启动区文化馆和档案馆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免费开放全覆盖。更加注重文化街巷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打造“最襄阳”文化品牌。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地方曲艺品种、民间文艺社团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基本无择校。全力支持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争创省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降低个人医疗支出费用。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做好双拥工作,强化国防教育,巩固发展军政和军民团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及社会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侨务、民族、宗教、对台、档案、保密、史志等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完善“一站四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情民意调查、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精细化、人性化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建立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市民的法治教育和公民教育,认真做好信访调解工作,引导群众按法律程序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五)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夯实转型发展的支撑力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核心抓手,按照“包装储备一批、洽谈签约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梯次推进格局,大力实施“三个百亿元”工程,以项目大建设拉动大投资、培植大财源、促进大发展。

实施“百亿元”大招商工程。调整充实五大产业招商专班力量,加强招商人员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专业招商水平。积极采取地企联合招商、小分队专题招商、驻点招商等有效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各地商会的友好往来和联系协作,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大企业、大集团,开展精确招商。认真开展招商引资“回头看”,加大对重点意向性项目的跟踪力度,对签约项目盯紧盯牢,强力推进招商项目落地,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

实施“百亿元”项目大建设工程。明年全区初步确定各类重点建设项目60个,年计划投资100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23个、续建37个;过5亿元项目17个,过10亿元项目30个。在进一步完善“1+3”重点项目服务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重点项目交办、督查、考核机制,认真落实“旬通报、月会办、季考评”推进机制,全力确保凤凰山水温泉度假村、襄阳文化产业园、中华紫薇园、九天玄女文化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力确保襄阳国粹花城、白鹭湖生态体育休闲旅游区、孔明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灵泉寺生态度假区、中华循环农业园、远大低碳科技园等项目开工建设。

实施“百亿元”项目大策划工程。围绕“产业转型、城乡统筹、生态修复、民生改善”四大领域,策划一批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科技生态农业、现代工业等产业项目,策划一批重大交通、水利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策划一批重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策划一批重大民生和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调整充实项目库,新增项目储备规模100亿元以上。对已策划项目不断深化前期工作,尽可能将重点建设项目挤入国家和省市的笼子。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转型发展的保障力

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清廉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理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公权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努力建设法治型政府。树立服务意识,少说不能办,多说怎么办,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地为群众、为企业、为基层搞好服务,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系统建设,强化对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

切实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加强对经济运行态势的研判,科学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运行特点,注重发挥专家和智囊机构在搜集信息、发现问题、评价方案、提出建议等方面的作用,为工作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创新经济工作模式,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推动经济工作,以改革创新的举措破解土地指标、建设资金、征地拆迁等瓶颈制约,在各个领域探索具有襄城特色的发展模式。完善经济工作的调度机制,严格落实经济形势定期分析制度、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沟通协调制度,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以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目标,科学制定涵盖政府管理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流程规范和技术标准,通过建立岗责明晰、指标细化的管理体系,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使政府管理成为目标明确、责任具体、可进行量化考核和责任追溯的过程。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建设管用、完善、精细的政府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把精细化理念融入到重点工作中,将重点工作项目化、路径化,明确推进工作的任务、方法、途径和要求,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年度考核和时间节点考核相结合,强化政府工作实效。加强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加大对重大决策、重点工作、主要目标的督促检查,集中治理“庸懒散软奢”,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塑造学习型干部。坚持把学习作为干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引导干部自觉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引导干部切实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现代知识的学习,使每个干部都能适应转型发展和率先跨越的新要求。塑造创新型干部。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引导干部用全局观念思考问题、发展意识处理事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敢于突破旧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敢于破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限制,敢于借鉴先行地区的先进作法,敢于创造具有襄城特色的成功经验。塑造实干型干部。深入开展“落实年”活动,强化干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破解难题、完成任务上来。塑造为民型干部,要求干部坚持群众路线,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真正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各位代表!风劲潮涌,自当扬帆奋进;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倍加珍惜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倍加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万众一心,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开创襄城转型发展新局面,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襄城 政府工作报告 襄城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