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1月28日在宜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市长郭静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宜城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1月28日在宜城市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郭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2007年至2011年,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各镇(办、区)、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奋力推进宜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五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2.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0亿元(2011年指标为预计,下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4亿元增加到6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1.4亿元增加到11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由30亿元增加到2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2.5亿元增加到60亿元;外贸出口由2658万美元增加到1亿多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915元增加到1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70元增加到800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34.2:35.3:30.5调整为20.7:56.0:23.3。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序,由2007年的第44位前进到2010年的第23位,三年前移21位。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生猪调出大县、民政工作先进市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市)、“三农”发展先进县(市)、出口创汇先进县(市)、移民工作先进县(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金融信用县(市)、平安县(市)、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㈠工业经济发展加速。五年来,新增规模以上(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21家,总量达到180家。襄大农牧、雅新家纺、定园半轴、葛洲坝水泥、安能热电等一批企业已经成为行业排头兵。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速扩张。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0亿元,是2006年的13.6倍;纺织服装业产值达到60亿元,是2006年的15倍;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产值达15亿元。大力实施园区提档工程,五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配套完善了开发区和雷大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雷大快速通道和开发区“三纵四横”的道路网络,形成了“半月形”工业经济走廊,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以上企业102家。
㈡“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按照差异化管理的思路,加快“一镇一品”建设步伐,打造了湖北生猪养殖第一大镇刘猴镇、养鸭大镇郑集镇、沃尔玛蔬菜直采基地孔湾镇等一批特色产业镇。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61万吨,比2006年增长23.7%;建成各类养殖小区60个,其中省级小区16个,出栏生猪85万头,比2006年增长71.7%。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了襄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比2006年增加18家,位居襄阳各县(市)前列。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3亿多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襄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小河片区建设进展顺利,刘猴镇洪岗村、板桥店镇王台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在襄阳各县(市)率先实现了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解决了农村1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兑现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五年累计发放“三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86亿元,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连续5年荣获省优秀等次。
㈢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五年来,全市招商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达221个,到位资金116.4亿元,先后有葛洲坝水泥、安能热电、襄大畜禽产业园、新楚钟磷化、定园半轴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投产;襄火炬新型发动机、锦翔光电、顶点科技、改性沥青、广鑫太阳能硅片、金索兰太阳能电池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已签约或正在建设。与此同时,抢抓国家扩内需、促投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工业技改、农业开发、水库除险、交通运输等各类项目1100多个,争取资金74亿多元。五年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4亿元,年均增长57%。
㈣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高标准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经济开发区、鲤鱼湖新区和滨江新城建设规划。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先后投资15亿多元,实施了30多个旧城改造项目;新建了12条共20公里城区道路;新建和改造了40公里城区排水管网;城区主干道全部刷黑;兴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一批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移栽400多棵大树进城;四星级酒店、光彩大市场正在建设;汽车客运总站建设全面实施;关闭并拆除化肥厂;鲤鱼湖新区已从南北两个方向开始建设;滨江新城开发顺利启动;城区面积扩大到近20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38%。
㈤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加强市场建设,畅通商品流通渠道,新建了瓜菜、禽蛋等11所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强对粮油、猪肉、蔬菜等生活资料的价格监管,深入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食品药品等市场专项整治,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活动,发放家电补贴3571万元,汽车补贴1953万元。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和“新网工程”,新建农家店331家、村级综合服务社110家。开展“限上企业培育工程”,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134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11年利用外资4200万美元,是2006年的8.3倍;完成外贸出口1亿多美元,比2006年增长276%,出口创汇连续五年位居襄阳各县(市)之首。
㈥财税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比2006年增长334.4%;税收收入4.03亿元,比2006年增长475.2%;税收占比为62%,比2006年提高21个百分点。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确保了全市公教人员工资津补贴的正常发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财政保运转,建投公司保发展”的思路,加大政府公共资源经营力度,充实建投公司资本,做大融资平台,实现土地经营收益2.9亿元。新组建了金博信用担保公司,成立了宜城国开村镇银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增加信贷投放,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93亿元,比2006年增长150%;贷款余额达50亿元,比2006年增长160%。
㈦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科技创新,成功跻身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大力推进城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撤并农村学校40所,解决了63所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吃饭、饮开水、如厕“三难”问题。成功举办了铁人三项赛和友好城市乒乓球邀请赛;开展了千人腰鼓大赛、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等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成功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新建了鹞子山广播电视发射塔,解决了东西两山10万群众看不到宜城电视节目的难题。完成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并免费向市民开放;积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成了新一轮乡镇卫生院改革,完成了全市所有村级卫生室规范化改造。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跻身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多人,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9.4万多人。“宜城的哥”被命名为湖北省十大劳务输出品牌。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城乡救助体系。扩建了市中心福利院,改造了一批农村福利院。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缴存余额近2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906套、廉租房1239套,改造农村危房1787户,缓解了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面推行居民服务归区和社区网格化管理,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泛开展“五五普法”活动,集中开展“打黑除恶”行动,全市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全力以赴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大规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整顿规范用地行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建设用地需求。强化节能减排,全面完成了预期目标。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了人口素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驻宜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机关管理、气象、档案、史志、民宗、台办、侨务、残联、老龄、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㈧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深化重大问题决策、行政审批、资金集中管理、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切实加强政务公开,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增强。大力精简行政许可事项,不断优化服务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新建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实现了行政许可、便民事项集中办理和市、镇、村便民服务、信访维稳三级联动。不断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五年来,按期办理人大议5件、代表建议432件、政协委员提案619件。坚持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每年承诺为民办实事,较好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总揽全局、科学谋划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结果;是历届领导不遗余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法干警、驻宜解放军、武警官兵,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宜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能够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仍然偏少;城市功能还不完善,“脏乱差堵”现象没有大的改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进行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原则
今后五年,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期,更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偿,为我们争取项目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型、产业转移的加速,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的商机;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四个襄阳”建设,为我们加快与襄阳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和市场对接,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同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改善民生、化解矛盾的需要,要素制约、县域竞争的加剧,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各种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力破解各类难题,加快实现转型跨越。
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定位,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工业为主导,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埋头苦干,奋力推进宜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宜居、宜业、创新之城,打造中国水乡园林生态城市,力争到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1年基础上基本实现“翻两番”,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冲刺全省10强。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最大限度做大做强做实投资,最大限度培育产业主体,做大总量、提升层次。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50家以上,其中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过50亿元的企业6家,过10亿元的企业25家,过亿元的企业突破120家,有2-3家企业上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产值分别达200亿元以上,雷大工业园区初步实现产业转型。建成畜禽养殖、禽蛋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瓜果蔬菜种植加工四大基地,全市襄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5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5家。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计、评估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0.7:56.0:23.3调整为12:69:19。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设水乡园林生态城市,基本形成“城在绿中,路在林中,江湖贯通,出行便利,市容整洁”的城市景象。到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和45%以上,城市新区面积增加2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小河镇成为襄宜一体化的重要节点,雷河镇、刘猴镇、板桥店镇形成小城市的雏形,新型社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阵地,城区形成中等城市雏形。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切实保障民生,优先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养老、医疗、住房、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救济等基本保障全覆盖,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让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
——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6%;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不断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始终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责任”的执政理念,坚持扩张总量与产业升级并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共享式发展。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紧紧围绕冲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10强和打造宜居、宜业、创新之城的目标,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勇于在全省、全国找标杆,以高远的目标引领发展;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拓宽发展视野,以大开放推进大发展;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以改革的举措、市场的办法促进发展。
三是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坚持产业第一、工业优先,积极探索工业发展新路径,实现由粗放“摊大饼”向集约“塑精品”转变,由追求量的增长向追求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并举转变,由分散、低水平发展向产业联合、集群发展转变,努力以工业经济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四是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按照“招商选资、招商补链、招商建链”的要求,把主导产业的招商作为主攻方向,把招大引强作为主攻对象,把专业招商作为主要途径,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紧盯国内行业100强和世界500强,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实现链条向两端延伸,产品向系列转变,产业向高端推进,使投资保持高幅增长水平,努力以投资的大扩张带动发展的大跨越。
五是坚持真抓实干不动摇。要把市委的决策变成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把目标变成现实,关键在落实。坚持把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灵魂,切实加强执行力建设,强化目标管理,始终保持充满激情、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掷地有声狠抓落实,用落实来保证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
三、2012年政府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增长1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2亿元,增长26%;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增长50%;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1%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㈠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投资
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位的任务,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创新之城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争取资金,引进项目,以一个一个项目的落地见效,来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
抢抓重大招商项目。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在完善驻点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的基础上,整合招商力量,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五个产业招商队伍,提高招商工作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重奖重用。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围绕主导产业抓招商,围绕新兴产业抓招商,围绕央企和新上市企业抓招商,力争在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大项目、大企业上有突破。到2012年底,新落地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60亿元。
抢抓国家投资项目。积极与国家倾斜基层、关注民生的支持政策相对接,加大中央和省投资项目的争取力度,力争在“三农”、电力、教育、卫生、文化、城乡社保医保、保障性住房、城市交通和新兴产业等方面,有一大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力争全年新向上争取资金15亿元以上,确保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资金稳中有升。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总投资32亿元的麻竹高速宜城段开工建设,投资2亿元的207国道宜城城区段改建工程建设;加快雅口电站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宜城港码头新建项目尽快实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加快实施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投资20亿元的襄火炬新型发动机、投资2亿美元的益宝发动机机油泵、投资12亿元的天琦工业城等项目建设,实行工业项目秘书制,着力化解项目建设中的用电、土地、融资等制约因素,确保重点工业项目顺利推进。
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做强做实工业经济
牢固树立工业至上的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到资源向工业、向优势企业倾斜,以工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
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加速推进产业扩张。加强主导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抓到底,努力把主导产业做精做细、做大做强。支持襄大农牧、大山现代、楚谷香粮油、甲林集团等重点企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向规模化、集团化、精深化发展,跻进全省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的计划,力争年产值突破165亿元;支持雅新家纺、鸿海纺织、天琦服装、富亿服饰、天王服装等重点企业,发展高档织布、床上用品等家纺服饰产品生产,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力争年产值突破70亿元;支持东方化工、金源化工、诺鑫生物等重点企业,形成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力争年产值突破75亿元;支持襄火炬新型发动机、定园半轴、银轮机械、奥德车桥桥壳等重点企业,发挥宜城邻近襄阳汽车龙头企业的优势,引进与之配套的发动机、底盘等零部件生产企业,助推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年产值突破30亿元;支持广鑫能源、金索兰太阳能、禾森石化等重点企业,抢抓襄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新材料两个千亿级龙头产业的契机,做好产业对接和配套服务,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年产值突破20亿元。
突破性发展市场主体,加速形成工业发展的多点支撑。大力实施“创业工程”,支持市场主体加速成长,从优化行政审批、提供融资担保、减免行政规费、落实创业用地等方面,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力争全年新增各类经济组织1000家以上。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综合运用土地、财税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年产销500万元以上的小企业成长,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集中财力、物力,集中优势资源给予重点倾斜,重点加大对襄大农牧、大山现代、定园半轴、楚谷香粮油等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上规模、创品牌,全年力争培育产值过10亿元企业3家以上,过亿元企业突破75家。
突破性建设开发区,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坚持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提高投资强度,提档升级开发区路网、水、电、气、电信及美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建设;启动开发区以学校、医院、金融网点、商场为重点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完成雷大工业园雷雁大道延伸、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建设。启动鲤鱼湖生态科技产业园主干道建设,推动园区上规模、上水平。加快转变开发区职能,实现由建设与招商并重向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转变。到2012年底,新扩展开发区10平方公里以上,开发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雷大工业园工业产值突破80亿元。
㈢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设水稻、小麦9个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确保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60万吨以上;扎实抓好畜牧业提升工程,推广标准化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创建全省重点养殖园区,力争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出笼2000万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以钱养事、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扶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搞好基地与企业的对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力争2012年全市襄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3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新增30家,每个镇(办)建成一个示范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抢抓中央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认真做好水利普查工作,抓紧策划申报一批项目。加快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启动汉江、蛮河堤防整治工程,实施8座中型、2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启动莺河一库、莺河二库灌区的渠系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继续向上争取并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快推进农村交通、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宜璞孔路、峪板路等县乡道路改造任务,新修户用沼气池2000口,不断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争取国家对产粮大县的扶持政策,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探索农村土地、林权等资源合理有序流转新模式,促进资源向更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优化配置。支持各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计划地开展生产生活环境整治,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建设具有农村气息的新型农村(社区)。
㈣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着力建设水乡园林生态城市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按照建设宜居之城、宜业之城和创新之城的要求,邀请国内知名的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点定位编制50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通过组团式、林盘式布局,努力把宜城建设成既有南方水乡气息,又有鄂北岗地、汉江平原过渡地带特点,富有中国中西部地区浓厚气息的鲜活灵性的水乡园林生态城市。深入挖掘楚文化的丰富内涵,规划建设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广场公园、城市雕塑、历史街区,使整个城市充满浓厚的楚文化气息。完成小河城乡一体化规划,重点抓好小河、雷河、刘猴、板桥店等小城镇建设和移民村建设。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滨江新城景观规划,高标准建设滨江大道,配套建设连接滨江大道的自忠路、望江路、前进路延伸段,形成滨江新城道路体系。加快鲤鱼湖新区建设,建设中华大道延伸段和铁湖大道,启动鲤鱼湖大桥规划建设。加快光彩大市场、楚都公园和四星级酒店建设步伐,完成汽车客运总站建设。继续实施“大树进城”工程,在公共场所新栽植大树200棵以上,完成滨江大道、北环三路、中华大道延伸段、铁湖大道等5条道路绿化。完成10条道路的路灯建设,对临街重点建筑、标志性建筑、开发区重点企业实施亮化。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建设文明和谐小区,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
加强城市管理。大力开展“城管革命”,以“保整洁、保畅通、提形象”为目标,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靠和不整洁等现象。整治马路市场,集中开展暴露垃圾专项整治,强化建设工地施工管理,完善降尘保洁措施,严厉查处抛、漏、撒等污染环境行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建设,坚决遏制私搭乱建行为。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大“门前四包”责任制推行力度,做到领导到位、具体责任人到位、工作效果到位、检查评比到位,每月对各单位所包路段进行一次现场测评。巩固深化模拟市场化改革成果,提升保洁、绿化、道路养护的作业水平。
㈤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着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服务“三城”建设,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会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发展布局,加快引进知名现代物流企业,完成光彩大市场一期建设,启动襄荆高速北站出口物流园建设;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和配送中心,搞活农产品流通。以光彩大市场、中心农贸城和一阳街建材市场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的专业市场和商贸企业。全面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新网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农资店。力争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0家以上,新建农家店30家以上。
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培育前景好、潜力大的中小出口企业成长,全年新引进和培育外贸出口企业2家以上。加强与襄阳海关的战略合作,提高出口通关服务水平。扶持大山现代、中泰德盛、雅新家纺和富亿织造等企业扩大出口。力争全年完成外贸出口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00万美元。
㈥提升保障支撑能力,着力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突出增收节支,做好财税工作。加强税收征管,创新征管模式。大力培植骨干税源,新增年税收过5000万元的企业1家,过1000万元的企业3家。加大城市经营力度,扩展财政收入来源。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严格国有资产和土地、矿产、林权等资源的出让管理,确保财政收益最大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预算约束,压缩弹性支出,确保公教人员工资津补贴正常发放,机关正常运转,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深化银企合作,扩大金融信贷投放。进一步加强与国开银行的合作,大力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来宜开展业务,支持湖北银行在宜城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密切银政、银企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争全年新增贷款10亿元以上。切实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建立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制度,深入开展信用评级活动,继续争创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发挥保险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规范保险业健康发展。
㈦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着力强化跨越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设立政府人才奖励基金,着力引进培养一批人才队伍。一是引进100名左右优秀大学生和专业人才到宜工作;二是开展“名师、名校”、“名医、名院”争创活动,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三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优秀文化人才和优秀文化作品的奖励支持力度,培养一批文艺工作者;四是加强适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培养一批种植养殖能手和农村经纪能人。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施区试点建设。普及科学技术,加大送科技下乡力度。加快新型实用农机具推广步伐,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促进科技创新、培育科技型企业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投入,积极办好学前教育。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实现对所有贫困学生提供资助,确保留守儿童、流动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做好学生安全工作。
㈧繁荣发展各项事业,着力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繁荣文化体育事业。适应群众精神文化新变化、新需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支持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新建农家书屋47家,城乡体育设施10套,实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支持乒乓球、太极拳等群众性运动协会开展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实施送戏、送书、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送戏100场,电影1000场。狠抓以网吧管理和“扫黄打非”为重点的文化市场整治,净化文化市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文物保护性钻探。加快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壮大医疗集团,巩固乡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加强城区主体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医环境;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比例再提高5%,达到75%。继续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发放、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扩大计划生育扶助面,对子女致残或死亡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特别扶助,着力巩固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性别比,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汉江、蛮河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质安全。强化源头控制,禁止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查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组织实施好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程,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系,推行社区居民户籍、关系、单位、组织、社会事务、民主权利“六个归区”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成10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社区,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新需求。实施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对接”和综治维稳联动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四心合一”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启动“六五”普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加强城区网格化巡逻,继续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认真落实国家移民政策,促进移民安居致富。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睦相处。支持国防建设,加强“双拥”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加强防灾、抗灾、减灾和救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事件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全面落实创业促就业优惠政策,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企业职工转岗培训5000人,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0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主要安置“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对实现灵活就业的原国有企业“4050”人员按缴费基数的60%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扶持200人实现自主创业。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的政策,探索农村“老党员、老劳模、老干部”的生活补助办法。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对农村福利院分期分批提档升级,提高机构养老标准,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安居保障工程,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房,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让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4平方米的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金补贴。进一步加强对粮油、猪肉、蔬菜等生活资料的价格监督,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努力保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稳定。
㈨提升竞争比较优势,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以铁的手腕和铁的纪律,加强软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的投资“洼地”。
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可、非限即许、企业至上”的要求,创造性出台促进企业发展的个性化政策,变管制为放开,变审批为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企业、一切服务企业,使企业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实力得到快速增强。
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把宜城建设成为行政审批流程优、环节少、成本低、效率高、服务好的城市,切实解决项目审批“多头跑”问题,切实方便群众、方便企业、方便投资者。健全服务项目秘书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坚决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投资商的合法权益。
营造亲商重商的人文环境。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倾情关心、爱护企业家,培育一支有远见卓识、有社会责任感、奋发图强的企业家队伍。加强重商文化建设,使重商、亲商、护商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客商、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的浓厚氛围。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人民的重托,发展的重担,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开拓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改进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加快发展,建设作为政府。加快发展是人民群众寄予我们的殷切期望。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强化机遇意识,进一步增强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增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在困难中寻找出路,在新一轮竞争中,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加牢固地把握发展主题,把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到经济建设中心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使宜城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
真抓实干,建设责任政府。责任重于泰山。加快发展,建设“三城”,为民谋福的重任已落在了我们肩上。要实现目标,成就事业,我们就必须强化责任,勇于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尽其责”,真正做到不为困难所吓倒,乐于担当责任;不为失败找理由,敢于担当责任;不为错误找借口,善于担当责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大兴实干之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决整治“庸、懒、散、软”现象,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及人大代表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在制定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充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政府工作始终置于各界监督之下,让政府工作人员自觉习惯于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切实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牢记“两个务必”,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的体制和机制,更好地用制度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发挥政府网站和媒体作用,推进政务公开。推进行政审批项目、非行政审批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公共资源交易全部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并逐步利用现代网络实现市、镇、村三级联网公示和网上申请、登记、办理、查询,充分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勤政为民,建设亲民政府。坚持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上,更多地放在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关心民困,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2012年,市政府将着力办好关乎民生的十件实事:①在全市所有镇政府(办、区)所在地开办一所公立幼儿园。②实施王万路改建工程。③采取“一事一议”和“以奖代补”的办法,整治800口农村当家堰塘。④新解决3万人饮水困难问题。⑤建设公共租赁房500套,经济适用房400套,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⑥消灭主城区泥巴路。⑦改造荣河泵站,启动江湖贯通工程。⑧对贫困家庭子女上高中、上大学给予救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学。⑨建好滨江休闲广场。⑩城乡居民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使持卡人足不出村(社区)就能享受社保金支取等金融服务。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奋力拼搏,为实现宜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创新之城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宜城市 五年 政府工作报告 宜城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