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五”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制定和实施新的五年规划,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农业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规划】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制定和实施新的五年规划,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养殖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年均递增4.7%。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主要农产品向优质、安全、多样的方向发展,优质农产品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3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43%。
——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8元,年均递增5.9%
——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建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气象对农业防灾减灾的业务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对农村信贷投入逐年增加。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保护农村权益问题开始得到重视,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城乡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开始打破,农民外出务工环境逐步改善。
(二)“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
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我省带来了难得历史机遇。同时,我省农村经济自身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一是主要农产品总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有利于建设大项目,形成大基地,开发大产业;二是生态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农业科技力量较强,有利于加快种养业优良品种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四地理区位较优,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村经济;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农业投入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链条不长、水平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农村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导致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或制约因素:一是资源、环境压力难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质量退化,保持占补平衡的难度加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农业污染、动物疫病对农业发展构成新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挑战。二是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制约农业竞争力的提高,阻碍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体制性障碍生产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大,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日益显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短期内难以消除,农业投入缺乏稳定增长的机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五”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仅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保障,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二)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实施农业产业化、结构效益、科技兴农、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战略。其中、根据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把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战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其战略重点是:用产业化理念和思路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突出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转化增值;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以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方向,着力扶持和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增加支农信贷、引导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为主渠道,多方增加对农业产业化投入。与此同时,把结构调整作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根本途径,把科技兴农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村收入的重要手段,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发展目标
——主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00万吨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保持6%的水平:棉花30万吨、油料190万吨、肉类740万吨、水产品220万吨,分别增长61% 、35%、18%、23%。
——农村经济发展稳健、结构优化。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以上;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5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0万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0%。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5百分点。
——农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70元,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使260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或其收入越过低收入线。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力争57%以上,活力木蓄积量达到4.3亿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所有适宜通公路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80%的行政促通沥青或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农村居民安全饮水人口比重达到75%;农村居民生活能源薪柴替代率达到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
三、建设重点
(一)建设优势明显、增产增效的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适应市场需要,突出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的要求,传统产业中巩固提升优质稻、“双低”油菜、生猪等产业、新兴产业中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竹林、种苗等产业,特色产业中培育壮大特色蔬菜、特色家禽、特色水产等产业。
——优质稻产业。优质稻面积扩大到3500万亩,优质稻比例提高到53% 重点抓好42个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县(场)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格局;着力扶持金建、盛湘、天龙、粒粒晶等龙头企业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年加工公优质稻米250万吨以上,加快完善以省中心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粮食市场为纽带、产区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粮食市场体系,年外销粮食突破500万吨。
——双低”油菜产业。加快推进专用品种集中片种植,重点建设衡阳盆地和湘西北、湘中等优势区域,以金浩、帅牌、油中王为重点、打造优质、健康、安全型食用油为品牌。“双低”油菜发展到1200万亩、油菜籽产量达到160万吨。
——柑橘产业。按照鲜食与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的发展思路,以熙可、雪峰、李文、辣妹子、喜阳、泰升等为龙头、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重点发展湘南南岭山区、湘中雪峰山区,湘西北武陵山区等优势区域。
——生猪产业,以提生猪瘦肉率、商品率和加工率为目标以正虹海源、唐人神集团、新五丰、先锋集团、伟鸿食品等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主攻关键环节、扩大产品外销。年出栏生猪达到8000万头、年加工生猪2000万头。重点建设107国道沿线优势产区。
——草食动物产业。加大品改力度,大力推行圈养,提高加工水平、促进草食动物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的整体发展。以加华、天华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和加工,以亚华、阳光、光明派、太子奶等为重点。加快奶制品生产发展。全省年出栏肉牛达到300万头、肉羊1200万只,存栏奶牛10万头,年产鲜奶30万吨重点建设湘西南、湘北环洞庭湖、湘中、湘东南等优势产区、形成“南奶、北肉、东西羊”的格局。
——竹木产业。建设3000万亩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抓好洞庭湖区杨树、湘南地区桉树、湘中地区楠竹等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浏阳河花木带建设。以泰格林纸、洞庭林纸、湖南省造板厂等为龙头、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建设,壮大林产工业。林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种苗产业,发挥我省良种科研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推进种苗产业化经营。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提高新品种覆盖率和良种普及率。抓好木种苗基地建设,提高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加快杂交水稻良种基地建设,打造世界级杂交水稻良种品牌创新经营机制,做大做强一批种苗基地和种苗企业。种养业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
——特色蔬菜,适当调减大路菜,扩大反季节、无公害、名特优蔬菜生产。重点抓好食用菌、辣椒、黄花菜、香芋、香姜等特色蔬菜的规模化基地建设,建设洞庭湖水生蔬菜生产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湘中、湘南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面积发展到1700万亩、年产量3200万吨,年外销1000万吨。
——特色家禽。依托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和加工,培育形成湘黄鸡、东安鸡等一批地方特色家禽品牌、加快发展临武鸭、攸县麻鸭、武汉铜鸭水禽品种,重点建设优质家禽基地及环洞庭湖水禽养殖基地实现年初笼家禽7.3亿羽,禽蛋产量120万吨、家禽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20%以上。
——特色水产。发挥淡水养殖的优势。出发展名特优鱼类和珍珠、河蟹、中华鳖、乌龟等特种水产。以洞庭水殖、益华、东江鱼、省水产公司等为龙头实行规模养殖、扩大加工出口。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产量达到132万吨。重点建设环洞庭湖等优势区域。
(二)构筑兴利除害、安全可靠的防洪保障和水资源利用体系。
顺应自然规律,调整治水思路、强化以流域、区域为单位的水利规划建设,实现从单纯的洪水控制向洪水资源化利用转变。
——抓好洞庭湖治理。坚持防洪灌溉并举、兴利除害结合,继续加强蓄洪区安全设施、重要堤垸堤防、排涝设施、河湖疏浚、水利血防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洞庭湖综合治理。优先实施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应急蓄洪区建设,启动层山安全区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明山、岩旺湖、铁山嘴等47座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使湖区防洪治涝标准得到明显提高,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加快“四水”治理,实行流域开发与区域治理相结合,加快“四水”重要堤防和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继续实“四水”重要干支流域堤防,续建皂市、高家坝、洮水、等枢纽工程,尽早开工建设涔天河、雷公洞、宜冲桥、凉水口、江源、金塘冲、等水库工程扩建五强溪水库防洪阵容。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达到450亿立方米。
——加强山岳区水利建设实行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提高抵御山洪灾害能力和抗旱能力。重点抓住21处大型灌区、141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26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续建完成20处供水水库工程,建设五里牌、长潭河、金滩等农村水电项目,加快小流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山丘区防灾能力的明显增强、逐步解决湘南、湘西、衡邵等三大片易干旱问题。
(三)建设山川秀美、环境友好的生态环境体系
按照科学规划、巩固成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实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湖南。
—加大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坚持事前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加强湘西地区生态建设,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区、洞庭湖湿地、“四水”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控制性保护。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继续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森林发展战略,突出抓好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生态公益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绿色通道等工程抓好各类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加强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有效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争取将我省纳入国家石漠化治理范围,加大对湘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力度。保护重点生态公益林5643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森林面积比重达到40%。自然保护区达到126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6.1%。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重点抓好“四水”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和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供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6%,湖区血吸虫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防控农村工业废水废渣、养殖场畜禽便粪,生活垃圾污水等对农田、沟渠、河道的污染、减少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保护,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建设支撑有力、规范有序的农业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实行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建设和提升支撑有力、服务高效、规范有序的农业服务体系。
——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品种。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省级种苗基地为龙头、区域种苗基地为骨干、县级种苗基地为基础,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种质资源保护及种子检测、加工、储备设施、选育一排优质、专用、高产、高抗新品种,加快品牌更新换代促进种苗产业发展,在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的基础上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50%。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等三大体系、突出抓好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重点建设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养殖量)占比达到85%,基本解决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
——健全农机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革农技推广体制,建立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县级及区域性农技推广站装备水平和服务功能。实施农村科技入户工程促进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提高对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的防控能力。健全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建设省、市、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区域站)加强省动物疫病与控制中心、县乡动物防疫站和动物卫生监督站建设,推广先进实用防疫防治技术。
——健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服务农业的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和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重点建设10家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辐射全省乃至全国区域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引导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新型营销网络,鼓励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期货等新型流通形式,培育农产品购销大户和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加强投入力度,启动省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建立相对完备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
(五)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的农村人居环境体系。
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收入的同时,支持建设农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提高乡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实现所有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具备的行政村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实施农村电网后续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小水电、沼气、秸秆汽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清洁能源、用上清洁能源的总户比重达到25% 。加强发展农村通信、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编制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30% 建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抓好村庄整治。按照政府引导、农民建设、示范引路、分步实施的要求,在抓住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起动“千村示范”工程,全省重点抓好10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20%的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
四、主要措施
(一)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着力提高耕地质量。把提高耕地质量与保护耕地面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土地整理,加快中地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保护和提升地力。引导农村多施农家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增强土壤有机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建设标准粮田500万亩,改造种地产田1000万亩,力争全省耕地地力普遍提高一个等级,高产稳定稻田比重提高到50%。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重点建设田间渠道、小型机埠等灌排设施。兴修中小型水库、山塘牧业等抗旱水源工程,开展续建配套灌区的末级的渠系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谈旱涝保收能力,开展节水灌溉示范,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提高干旱缺水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70万亩。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动植物良种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研发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发挥杂交水稻育种优势,着力建设隆平农业的科技创新中心,争取建设国家南方水稻研究基地。加快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等重大专项,选育、推广优质稻新品种和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配套开发节本增效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水稻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
(二)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种植业突出的优质,提高效益,培育新的增长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稻生产,加快超级杂交稻推广,提高粮食的优质率和商品率,改造提升经济作物产业,大力发展以“双低”油菜、高支纱棉花、优质柑橘、优质绿茶、苎麻、烤烟等为重点的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养殖业突出品改。扩大规模,转变饲养方式和营销方式,稳定发展生猪和家禽,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和名特优水产,支持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提高规范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养殖水平。林业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优质茶油,花卉苗木、中药材为重点的经济林产业,加强用材林、工业原料林为重点的商品林基地建设,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发挥森林综合效益。
-----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抓好邵阳、株洲、益阳等在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争取新建常德、岳阳、永州、娄底、长沙等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着力建设23个“双低”油菜基地县、12个高支纱棉花基地县、18个柑橘基地县、16个优质茶叶基地县、4个优质苎麻基地县城、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35个草食动物基地县、16淡水水产基地县、引导有适合特色农产品的向有时区域和基地县集中,逐步形成10个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
——壮大龙头企业。围绕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农业产业链建设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131”工程。全国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措施,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外向度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形成10个年销收入30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
——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加工、运销、代销生产资料供应、农技广等服务。推广“公司十专业合作组织十农户”等经营模式、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纽带、中介作用,重点培育1000家运作规范、带动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万个以上,入会入社成员占总农户的30%以上。
(三)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支撑,优化农村经济布局
——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长株潭地区具备优先发展的条件,要在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中心的同时,大力拓展农业功能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示范带动,率领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
——环洞庭湖的地区着力发展适水农业。环洞庭湖地区是我省的优势农业区域,要依托湖区资源,建设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粮油棉麻,草食动物、特色水产、林纸林板等水产业,提升水域、湿地的生态功能,以构建以基地为纽带、加工企业为龙头,流通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湘西地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湘西地区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要开发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打造绿色农业品牌扶持林果茶药、草食动物等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湘中南地区突出发展外向型农业。湘中南地区具有邻近粤港澳的区位优势。要加强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外向类型农业。重点抓住粮烟果蔬、畜禽蛋奶等优势产业得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加工水平,建设成为港澳农产品供应基地。
——做大做强县区特色经济。立足县情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扩大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以非农产业和城镇化为依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业加工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省里重点扶持的一批农产品加工大县,市、县(市区)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加工重点乡镇。引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乡镇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村增收,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的比例由1:0.66提高到1:1.14,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完善销售网点,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商业、供销、运销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中介服务、旅游休闲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发挥农村生态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村从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以上。
——着力培育小城镇经济。按照分类指导抓重点、广避渠道抓投入、因地制宜抓产业、落实政策抓环境的思路,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改善小城镇环境,降低农民进镇门槛,发挥小城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努力建成100个具有一个特色产业、一个镇容环境,实现GDP5亿元以上、镇级财政收入5000万元,非农产业就业1万人以上重点小城镇。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 ,县城平均城镇人口达到10万,中心镇平均城镇人口达到2万。
——引导发展劳务经济。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改善管理、加强服务”的方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有序转移,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村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实施“百万农民的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贫困农民技能培训,打造10大劳务输出品牌,建立150个培训输出基地,5年培训150万人,实现全省农民年出省务工超1000万人,年劳务收入过1000亿元。
(五)以湘西地区开发为主战场,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辅之以救济式扶贫等方式、以20个国贫县为重点突出抓好整村推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民转移培训。
——加快湘西地区开发,在全国改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继续把湘西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重点抓好湘西地区的开发规划中确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的建设。
(六)以发展农村社会为着力点,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之义务教育,加快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网络。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加强农村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提高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80% 的乡镇建成综合性农村文化活动中心。
——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提高农村生殖健康水平和新生人口素质。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五、政策保障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供投入保障
——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性保护。增加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流通设施及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稳定、完善对农业合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合理水平;调控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抑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降低自然灾害和动物疫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倾斜,扶持重要生态功能区、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投资总量,提高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幅度财政新增预算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财政新增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建立稳定的支农投入增长机制,调整投资结构。财政支农投资重点支持以下领域,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支持以下领域,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直接促进农村增收为重点的农村中性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创新投资方式,根据项目性质,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多种投资方式,探索新农村建设中民办公助、以奖带投等投入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投资效率。按照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要求,加强各种支农投资的统筹协调,建立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支农投资管理制度。
——增加支农信贷。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确保信用社新增存款的60%以上的投入农业,50%以上的农民得到贷款支持,开办农业产业化政府信用协议贷款,促进我省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大幅增长,加强银企合作,扩大各类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规模。
——引导社会资金。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确立农民在农业投入中主体地位,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对直收受益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动,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增加农业、农村投入。
—扩大引进外资。扩大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资特别是外国政府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吸引战略投资者来湖南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项目。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鼓励走出过门进行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扩大优势农产业出口,提高我省农业的外向度。
(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供资源保障。
——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提高农村各类用地的利用率。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鼓励开展土地复垦和村庄整治。到201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5658万亩,确保5040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
——推行节水灌溉。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有利用率;加强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培育耐旱节水农业品种,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推进农用工业技术进步,加强新型农机具的研制和推广,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具。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800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坚持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有机肥与化肥合理匹配、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坚持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科学选择使用农药品种、引导农村科学用药。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逐步改变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
——推进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用水价格,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建立能够体现水土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深入农村改革,提供体制保障。
—深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顺县乡财政管制体制,化解乡村债务。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创新水利经营机制。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将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加快供销社、农技推广机构、行业协会等改革,构件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四)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组织和法制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强民主选举、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加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实行依法护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支农扶农政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法规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保障农业投入稳定增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安居乐业。
推荐访问:规划 湖南省 十一五 【农业规划】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