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全文完整)

时间:2023-04-20 11:35: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1月23日在白山市江源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区长各位代表:我代表区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七届政府工作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源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江源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全文完整)



政府工作报告

——20111123日在白山市江源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七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本届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依靠全区各族人民,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圆满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五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8.5亿元,年均增长28.8%;全口径财政收入31.1亿元,年均增长35.5%;地方级财政收入16.6亿元,年均增长38.5%;固定资产投资380.3亿元,年均增长3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3亿元,年均增长35.1%。其中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是2006年的3.6倍、4.6倍、5.1倍和4.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1.2:49.9:38.9调整到4.5:59.4:36.12011年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6年降低16.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目标,煤、林、矿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巩固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三大新型接续产业日益壮大,生物医药、农特产品、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业四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三三四”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区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市前列,跃居全省县域突破综合排名第9名,2010年被评为中国百强最具投资潜力县(区)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环境)区。

五年来,“三农”工作深入开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亿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间,共修建农村饮水工程120处,修建文化休闲广场近2.8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3742户,新建、维修村部57个,完成农村改厕13050个,修建农村公路97341.9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程,新农村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屯一特”发展战略,推动了食用菌、特种养殖、棚膜蔬菜和中草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共有专业村屯20个,其中食用菌专业村屯10个,特种养殖等其它专业村屯10个。大力发展棚膜蔬菜产业,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全力扶持农民发展棚膜蔬菜产业。五年来,政府累计投入补贴资金3000万元,扶持农民建设温室大棚2500栋,新建、改造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万亩,棚膜蔬菜年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东部山区蔬菜基地”和“长白山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基地带动作用,培育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5户,成功申报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认证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8个。2009年江源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区”。

五年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宜居水平大幅提高。围绕打造白山后花园的建设目标,不断加快生态城镇化建设步伐。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2.63亿元,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9.85平方公里扩大到13.5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江南新城拔地而起,江源“有区无城”局面彻底成为历史;工矿棚户区、廉租房、城市棚户区安置小区交相辉映,东部城区脏乱差的局面有效扭转;八宝体验观光农业园、八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欣欣向荣,主城区正逐步向西延伸、拓展,砟子镇已成为江源连接白山的重要门户;以区政府为中心,长白山奇石文化城、金鼎商贸中心、合顺汽贸城、温泉休闲会馆、昌泰小区、明珠小区、和顺家园等商住区错落有致,成为城区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南扩、东改、西连、北兴”城市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成效显著。五年间,城市基础设施日渐完备,滨江公园、市民广场、垃圾处理场、站前广场等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改造供水、供热管网5.72万延长米、5.14万延长米,城市承载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绿、美、亮、净、畅”工程,全力打造绿色城区、花园城区,新增城市绿地76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633%增加至42%,“绿色通道”遍布交通沿线,“生态屏障”点缀江河两岸,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4亿元,公路总里程达到693公里,县级以上干线公路比2006年增加92公里,“三横一纵一环城”路网格局基本形成,道路交通建设呈现新水平。2010年,江源区被省政府列为“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居民保障住房试点县(市)区”。

五年来,民生工程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成绩斐然。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煤矿、非煤矿山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全面实施民生工作计划。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9.6亿元,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实际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新增城镇就业4.75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25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93亿元,其中发放城镇低保资金3.67亿元,人均月补助水平比2006年提高了136元;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569万元,人均年补助标准比2006年提高了904元,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大幅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由2006年的60%提高到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7.1%14.0%,比2006年增加9089元和3546元。“六路安居工程”完成220.67万平方米,安置居民28312户,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24平方米和22.36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增加7.93平方米和6.88平方米。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在抗击2010年历史罕见洪水中,全区党政军警民万众一心,不畏艰险,实现了“不溃坝、不决堤、不死人”目标,取得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

五年来,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改革、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向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力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成功引进华能集团、山水集团等一批世界五百强企业。五年来,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467个,实际到位域外资金138.66亿元,年均增长40%;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6亿美元,年均增长4.3%,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五年来,政府建设逐步深入,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县”、“依法行政示范部门”创建活动,制定出台了《江源区行政程序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政府工作效能有效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75件,办复率达到100%。深入开展依法治区、“五五”普法工作,干部群众法制意识普遍增强。大信访格局基本形成,累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450件、近2.7万人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优良传统,狠刹挥霍奢侈、铺张浪费之风,在群众中树立了勤政务实政府新形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五年来,江源区先后被评为“中国松花石之乡”和“中国观赏石之乡”。长白山奇石文化城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功举办了四届松花石文化节和三届长白山奇石博览会。华商创业投资高峰论坛、CCTV走进江源大型文演、北京松花石精品展、“松花石文化与城市品位”世博专题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获得圆满成功。2007年至今,我区相继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授予的各类称号或表彰4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6项,市级22项。其中2007-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工业提速增效活动优秀县(市)区和全省民营经济腾飞先进县;2008年被评为全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和全省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先进单位和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煤矿棚户区改造先进单位、全省上海世博会最佳参与单位。此外,2010年我区石人镇被授予“全国十佳魅力乡镇”称号,大石人镇红石村被授予省级生态示范村称号,砟子镇育林新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

过去的五年中,审计、统计、物价、水利、气象、人防、地方志、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都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2011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富民强区的奋斗目标,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特色富区”不动摇,狠抓项目建设、经济运行、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取得了“十二五”开门红。

2011年,全区预计实现GDP126.2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7亿元、74.9亿元和45.6亿元,分别增长14.7%21.8%35.4%,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59.4:36.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亿元,同比增长43%。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4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同比增长27.6%。财政支出突破19亿元,同比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43元和7382元,同比增长10%13%

——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面开展“大项目攻坚年”活动,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101个,完成投资73亿元。其中,总投资27亿元的东北亚集团铁精粉深加工、10亿元的鼎运煤化工百万吨焦化、1.2亿元的合顺汽贸城等58个新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华能煤矸石电厂、1.8亿元的金鼎电动车、5亿元的官道岭煤矿等43个续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积极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全年组织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28个。预计完成投资48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29.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7亿元,增长21.9%;实现利润5.9亿元,增长15.7%。坚持和推进绿色发展,三产服务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年新开工三产项目16个,其中义乌小商品城、长白山奇石文化城二期、三期等5个项目快速推进。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5.5亿元,同比增长21%。三产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83.3%,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1亿元,同比增长20.8%2011年,我区被省政府列为首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突出壮大特色农业,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快推进“退粮进特”战略,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全年实现“退粮进特”2.46万亩,新增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特色农产品产值达到4亿元。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   30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户,市级龙头企业5户,新增“三品”认证10个。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全年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2400万元,不断加大对公路、铁路沿线31个村屯的改造力度,绿化村路30公里,新增农村文化休闲广场1万平方米,修建农村公路519公里,农村饮水工程32处,解决了1万名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强村示范、整体提升”工程进展顺利,江源被省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经验在全省会议上交流。

——突出城市功能完善,全力推进生态城镇化进程,城区宜居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面加快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进程,城市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总投资15亿元的江南新城完成投资9.39亿元,46.16万平方米主体封闭。18万平方米的松树煤矿棚户区全面开工,9.21万平米的夹信子林业棚户区、5.19万平方米的新片工矿棚户区交付使用。全面开展“暖房子”改造工程,改造面积61万平方米,保暖状况明显改善。加快推进市政设施建设,城市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西内环完成总工程量的53%,石三线罗锅桥至纺织厂段竣工通车;江南新城大桥主体完工,盛泰路、兴泰路等6条街路建设进展顺利;城区给水管网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600万元;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完工试运行;燃气管网建设项目选址和设计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继续推进“绿美江源”建设,城市宜居水平全面提高。全年新增绿地面积3.2万平方米,栽植绿化树22万株,栽植花草50万株;投资390万元,新增路灯55盏,安装节能路灯控制箱800个,新设果皮箱240个。

——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谐江源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教文卫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日益优化。全年完成校安工程7050平方米;投入资金4953万元,新建和改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2.99万平方米,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新建农家书屋10个,农村文化大院10个,新增镇级综合文化站3个,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80余场次,参与群众3万多人次;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9‰以内。强化就业援助与社会救助,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区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1万人和11.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深入,参合率达99%;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助提高到221元,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助提高到1144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平安江源建设不断深入,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命案破案率达100%,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9.7%,网上追逃完成77%,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75%的目标任务。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稳定,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有序推进。建立信访大协调机制,全年累计投入信访专项资金500万元,矛盾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受理信访重点案件54起,按期结案率达到100%

回顾五年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到,江源今天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是全区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驻江源的军警官兵、公安干警、省市属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区人大、区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政府工作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的实践进一步证明,推进江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把握发展大势,才能明晰工作思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团结攻坚之势。

在成绩面前,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煤独大”的现状仍没有明显改变,项目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提速发展任务艰巨;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仍然不宽、成效还不够明显,部分群众生活仍很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一定程度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软环境建设需要进一步改善;部分机关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不多,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这些问题,区政府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二、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区七次党代会精神,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特色富区”不动摇,突出“发展、民生”两大主题,全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打资源牌、走特色路,突出“经济大提速、结构大调整”,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社会管理创新,着力加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江源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石城、生态山水园林城、白山休闲养生度假城和吉林省县域经济强区。

预期目标:到2016年,GDP总量达到357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3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分别达到35300元、14700元,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资源型经济社会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工业化体系基本形成,综合实力位次明显前移。

根据以上总体要求,推进江源未来五年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着力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坚持发展方式转变不动摇,筑牢“三三四”产业发展格局,着力加快经济转型步伐

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布局。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谋划,按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方向,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科学摆布产业格局,使产业布局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科学谋划能源、林木加工、新型材料、松花石、矿产冶金、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合理设置江源工业经济开发区、八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林产品加工园区、松花石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的产业功能区,引导不同产业的相同生产环节集中、集群、集聚,形成互为关联、互为补充的产业分布区,在产业布局上赢得首发。

着力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基础项目产业和优势项目产业链条延伸上做文章,同步产业上下游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力争到2016年,形成煤电、煤化工、煤炭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多个环节完整的煤炭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依托区域优质林木资源,快速发展壮大高档地板、人造板、家具、装饰装潢材料等产业,林木精深加工比率达到12.5%,知名品牌达到10个;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镁合金及铸件、太阳能级多晶硅等新材料产业实现重大突破,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江源作为东北新型材料生产基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快速做大产业规模,着力提升三产比重,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文化引领、品牌经营,立足长白山奇石文化城二期、三期工程,加快推动松花石鉴赏、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加速地域文化繁荣和产业化开发、延伸,着力打造以松花石文化产业为主,各类地域文化产业为补充的松花石文化产业开发区,全力申报吉林省松花石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综合性物流和专业性物流互动发展。积极引入欧亚商都等战略投资者,加快推动石人工业物流中心、城墙正岔林木产品物流中心、沿江商贸中心建设步伐。到2016年,力争建成覆盖工业、农业和商贸等领域的完整现代物流体系,成为立足白山、辐射周边的重要物流集散枢纽。

——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地位不动摇,深入贯彻“三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经济总量扩充

强化重点项目包装。重点谋划包装左右全局、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产业项目,关系江源发展、有利于要素合理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就业岗位多、资源能源消耗低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大相关产业开发力度,抓前期、抓工期、抓投产,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五年内,谋划新建重点项目要达到370个以上。强化对上争取工作,积极对接政策、对接产业,五年力争实现到账各类项目资金110亿元。到2016年底,江源工业经济开发区GDP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晋升省级重点园区行列;八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林产品加工园区、松花石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等产业园区有效发挥集聚和带动作用。

强化资金瓶颈破解。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缓解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扩大引资规模。实施资源品牌化、资本化运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五年内,力争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实际到位域外资金90亿元。拓宽融资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充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积极引进产业投资基金,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全面提升资本运作水平。继续做好企业上市的推动工作,制定帮扶方案,力争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五年内,全区新增各类贷款余额要达到 10亿元,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激活民间资本。积极培育载体,构筑通道,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投向基础产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等行业和领域。

强化科学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企业培育,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企业孵化器建设,完善节能、新兴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推动新型科技与资本有效对接、转化,使先进技术尽快转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以市场应用引领科研开发、以要素融合促进成果转化、以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的发展道路。突出产业技术协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合力平台,加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深化重点产业与各高校院所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未来的高素质科研人才,引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出重点产业培育。既要把单个产业做大做强,又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重点产业间的相互融合、配套发展;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质;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通过精深加工做好资源转化文章,不断提升全区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统筹兼顾和科学发展不动摇,高效推进“三化”工作进程,着力促进社会发展上水平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进一步强化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主攻产业层次提升。按照“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思路,坚持以增量调存量,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在优化结构中做大总量,实现工业高起点发展,加快跨越赶超步伐。主攻招商引资提质。抢抓东南沿海产业加速转移和长吉图开发开放、白通丹经济带建设等机遇,以龙头招配套、以配套招龙头,加速落地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能耗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形成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构建大基地的发展新格局。主攻企业科技创新。全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技合作,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快产品研发,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力争到2016年,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0户,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20户。

加速提升生态城镇化。立足山水城市建设,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宜居宜业水平。以现代理念规划城市。因时适需修编城市分区规划,科学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编制专项规划,做好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镇街总体规划修编,不断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推动城市建设规范有序开展。进一步做大主城区规模,将砟子镇纳入中心城区,带动石人镇、湾沟镇两个副中心加快发展,形成三点支撑;加快沿江源—抚松和江源—临江两条轴线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生态节点城镇建设,着力打造“一核两翼、两轴多点”的生态城镇体系。力争2016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6.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突出城市建筑特色,建设一批精品街道、精品建筑,以灵活的造型、别致的风格、深厚的底蕴展示山水园林城市独特魅力。加快推动老城区改造步伐,配套完善城区道路,供水、供暖、供气管网,供电线路,垃圾、污水处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城区绿化工程,美化城区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条件。以科学机制管理城市。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充分整合现有建筑、设施、土地等资源,按照集约节约原则,走融资与经营相结合的城市发展道路。理顺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晰政府城市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加大社区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创新社区管理,推进居民自治,充分发挥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安全维稳等职能作用。

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立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基础。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扎实推进“退粮进特”战略,继续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棚膜蔬菜、食用菌、经济绿化苗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等园区建设,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强化产品加工流通。积极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民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各镇(街)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行农超对接、场地挂钩、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力争到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涉农企业发展到63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户,市级龙头企业 34户。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掘和盘活农村田、林、水等集体资源,坚持“资源开发、兴企强村、全民参与”发展思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一批经济强村。力争到2016年,全区60个行政村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优化生产生活环境。规划建设屯屯通公路3059.8公里,实现农村道路硬质化;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实现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化;彻底消灭泥草房,实现农村住房砖瓦化;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移动基站建设,实现农村信息通讯便捷化。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深化和谐社会建设

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6年,城镇和农村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分别达到86%84%,城镇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1年和9年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加大文化事业投入,为群众开展团体性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与设备支持;健全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镇(街)、村(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目标。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乡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到2016年基本实现有线数字电视全覆盖。

着力强化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新建廉租房15017套,改造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22155户,力争基本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依法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权益,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着力化解各类矛盾。建立健全维稳长效机制,强化干部宗旨意识,推动各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和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常态化,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严格落实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注重源头治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畅通信访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积极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加大对恶意缠访、闹访行为的处置力度,规范信访行为,维护正常信访秩序。

着力维护社会安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狠抓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天网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到2016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各类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与2011年末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三、2012年重点工作

2012年,江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25%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5%以上,财政支出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5%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关键是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注重质效并举,在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不断扩充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大力实施“富民强区”战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以骨干企业强后劲,以重点项目增后劲,以招商引资促后劲,全力推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育强提质,优化工业经济运行。强化政策推动,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东晟水泥、林源春等企业调结构、扩规模、上水平。引导和支持江山硅业、傲峰煤业等130户企业进行传统工艺流程改造和产品升级,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加大地产品对接工作力度,在财政投资建设项目中优先使用同质同价的地产品,扶持地方企业发展。强化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服务职能,年内完成贷款4500万元,重点对富翔建材、宏发木业等25户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润7亿元,增长20%。全区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40亿元,同比增长21.4%,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7.8万人。

推存促新,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国家、省、市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向外引进项目,向内挖潜项目,争取一批重点项目列入省、市重点规划。全年计划安排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89项,总投资49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6.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50项,拟新开项目59项,储备项目80项;亿元以上项目28项,5亿元以上项目8项。重点推进玄武岩纤维、东北亚集团300万吨铁精粉等20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力争年内建成投产。山水集团百万吨特种水泥、欧亚商都等8个亿元以上新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择商选资,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强化措施,狠抓推进,全年力争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20个,实际到位域外资金52亿元。创优环境。给足优惠政策,畅通“绿色通道”,力推“一站式”办公,严查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中梗阻”问题,提供快捷、周到、热情服务,吸引投资者来我区投资兴业。有的放矢。围绕壮大“三三四”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扩充产业规模,着力引进创税型、科技型、环保型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抓好百万吨水泥、百万吨焦化等6个亿元以上招商项目的引进和推进工作。外引内联。积极做好产业对接、产品对接,吸引国内500强企业、沿海优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来我区投资,不断提升引资层次;准确研判域内企业家投资需求和投资意愿,量身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前景可观的转型项目,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开发项目建设,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

固本强基,加快推动三产繁荣。立足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推动第三产业跨越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松花石产业。加快推进长白山奇石文化城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扩大“长白山奇石及松花石产品集散地”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引导新建松花石加工项目入园进区,壮大松花石产业园区规模,鼓励相关衍生产业快速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强化集群效应。重点扶持松花石龙头企业---潜龙公司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工艺水平,争创名牌产品。充分发挥松花石研究会、松花石商会等协会组织作用,规范松花石产业发展秩序。以松花石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载体,不断完善松花石产品鉴定指标体系。举办第四届长白山奇石博览会,广泛开展松花石精品拍卖、展销等系列活动,加快松花石文化产业发展。以松花石文化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佟佳江文化、满族风情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力加快松花石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进程,努力把松花石文化产业及其衍生产业,打造成为推动发展和富民强区的主导力量。坚持规划统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科学编制江源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建设长白山旅游特色驿站。加快温泉项目开发,重点推进温泉休闲会馆、温泉休闲度假村等项目建设;加大寒武奥陶地质公园、干饭盆动植物园等项目前期规划和开发力度;完善石人镇遥林村综合旅游开发、振智生态养殖度假村项目远景规划;以八宝体验观光农业园为依托,着力培育集观光、休闲和体验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江源度假观光、休闲养生。注重统筹兼顾,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规范发展家政服务、广告设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会计、法律、物流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提升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精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商贸服务业,高标准规划启动欧亚商都建设项目,不断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把江源打造成为服务白山、辐射周边的商贸批发基地。

——注重强基提质,在新农村建设层次提升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农村发展繁荣、农民增收致富

围绕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坚持“退粮进特”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全面落实“6211”食用菌富民工程,推广棚膜生产食用菌技术,提高食用菌产量。巩固发展棚膜经济,利用采煤沉陷区复垦开发建设3000亩、600栋温室大棚生态产业园区,启动300亩棚膜蓝莓基地建设,新增棚膜蔬菜1200亩、高效经济作物1万亩。充分利用煤矸石电厂余热、特种水泥烘干窑余热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开展节能大棚试点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特色牧业,积极开展日本和牛引进繁育,扶持江源区玉程养殖有限公司等高档肉牛企业发展壮大,走以龙头带动基地,扩基地带富农户的发展路子,推进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培育壮大松湾生猪及特种野猪、砟子蛋鸡、正岔生态鸡、石人肉鸭等产业,推行合作社养殖项目,全年特种畜禽饲养量达到15万头(只)。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1户,带动农户7200户。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8个。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农村路网格局,投资810万元,建设农村公路616.2公里。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开工建设浑江干流大阳岔河汇河口以上左岸,江源火车站吊桥至八宝大桥左岸、西北岔河右岸、砟子大桥至北线桥堤防工程;拟投资200万元,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0处,解决3500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投资30万元,新建100个沼气池。加快区农产品检测与生物预警综合楼建设,10月底前交付使用。继续实施“强村示范、整体提升”工程,年内达标村达到总数的50%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发展特色产业的有效形式。全面开展林权证核发工作,加快解决林权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完成镇(街)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大厅建设,完善区、镇(街)、村网络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镇(街)、村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村民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农村金融“百村万户”升级工程,争取小额支农贷款8000万元,扶持30个村、3000个农户,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做好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培训农民1000人次。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参保,参保率力争达到40%

——注重建管并重,在扩容提质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坚持整体规划与打造亮点并重,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并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

注重品位,规划特色城市。在做好东润高档商住小区规划的基础上,兼顾实用与特色,科学合理制订公路段至新片区域规划设计,促进城墙街道与主城区有机融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制订砟子镇中期建设规划,推进主城区向西扩充;结合山水集团特种水泥项目建设规划,做好石人镇区整体改造计划,把石人镇打造成为连接白山与江源的重要节点、独具特色的卫星城镇;做好湾沟镇、松树镇等矿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逐步改善矿区群众居住条件,优化生活环境。

提升功能,建设宜居城市。进一步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16个城市续建项目和25个城市新建项目建设进程。大力实施路网工程,投资6048万元,完成环城路、上一档巷路等6项续建工程。投资1.02亿元,开工和谐大街延伸、兴国路等7项新建工程,年底前全部交付使用。投资2750万元,完成沈长线、榆三线省道大修工程。启动大石人镇护林村至临江苇沙河国防公路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市政工程,完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后续工程,6月底前交付使用。投资1455万元,完成政府广场浑江干流拦江闸及浑江干流右岸堤防(北岸)的防渗处理工程。全力推进燃气管网建设工程,10月底前完成年度计划。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年内开工建设煤矸石发电厂至三岔子林业局供热主管网改造工程。投资679万元,完成93栋旧楼供水管网分户改造任务。投资5464万元,改造城区7450米给水支线。投资2218万元,实施净水厂改扩建工程,购置化验和消毒杀菌设备,提高供水质量,确保日供水能力达到4.5万吨。投资502万元,启动客运中心站改造升级工程,9月末完工交付使用。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投资5.58亿元,完成江南新城供热管网、给排水管线、小区绿化等配套工程。加快推进速度,完成江南新城52.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和30.7万平方米商业住宅工程建设。投资3000万元,年底前完成20万平方米暖房子改造任务;投资6.27亿元,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城市廉租房33万平方米续建工程。启动总投资18.13亿元33.3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75.27万平方米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城市廉租房新建工程。

精细管理,创建文明城市。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大力推行垃圾分类袋装化,集中整治城区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及背街巷道的“脏乱差”问题。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征收土地、违法建设等行为。完善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出台物业管理细则和办法,实施物业精细化管理,引进物业公司进驻无物业小区。强化供热监管,更新淘汰落后供热设备,切实提高城区供热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区供暖水平。

——注重集约生态,在环境保护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城区自然环境、提高宜居水平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加快生态化建设进程,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完成封山育林667公顷、人工冠下补植造林1337公顷、中幼林抚育3000公顷,地方森林面积稳定在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6%以上。加大城乡绿化美化力度。投资1500万元,新增城市绿地22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15万株,完成市民广场、浑江沿岸、江源大街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任务。全面实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年内达标20处。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与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深入推进食用菌、棚膜蔬菜、中草药材种植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中提升生态水平。坚持把工业发展重点转向附加值高、低碳、环保的新型产业上,继续抓好粉煤灰综合利用、蓝天新型建材等转型项目建设,加快春柏生物制药、麦饭石山泉水等生态项目洽谈落地速度,逐步实现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引导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回收利用各种再生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确保域内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环境信访案件解决率达到98%以上。坚持严管、严查、严罚,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切实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城镇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不断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倡导崇尚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注重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

——注重民生民意,在稳定和谐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平安江源建设水平、保持安定团结局面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把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卫生事业投入力度。投资1119万元,完成江南小学、十七中学等4所新建学校操场硬覆盖工程;投资1092万元,开工建设大阳岔镇、大石人镇2所独立幼儿园和砟子镇标准化幼儿园;投资1900万元,对松树二小、二十七中等11所学校校舍进行新建和维修改造;投资1600万元,对人民医院门诊楼、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等3个院所进行改造。积极倡导新型生育文化,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快推进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发展。投资1212万元,开工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年底前投入使用;城区福利服务中心年底前完成各项前期工作;投资600万元,开工建设面积2800平方米的区殡葬服务中心,年内完工投入使用;开通城区至江南新区和红石砬子两地公交路线,在城区增设30处港湾式停车站。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争取正岔街道红旗社区进入省级明星社区行列,完成城墙街道1个社区服务中心和4个社区服务站建设。加快公益、文化设施改造升级步伐。完成171个自然屯4047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建设任务;开工建设数字电影院,完成图书馆、文化馆申报国家三级馆工作;新建农村文化大院10个。

强化社会保障能力。全力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参保率,确保离退休金及时发放;加快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征缴分别完成5935万元、341万元、156万元。强化弱势群体保障和救助水平。全年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2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以内;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创业致富,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平安江源”创建系列活动。坚持打防并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不断健全治安防控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全面落实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保责任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畅通信访渠道,及时消除和化解各类矛盾。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安全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全面推进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和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严防盗采国家资源和超层越界开采行为,切实保护证照齐全企业合法权益。

——注重务实高效,在执行力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高执政能力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进一步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创新机制,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不断创新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审批效率,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快建立全程代办、网上审批等服务运行机制。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研究探索社区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加强和改进绩效管理,进一步提升机关效能。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

依法行政,接受监督,规范行政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快建设“法治型政府”。认真执行区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支持区政协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为民服务,进一步强化《政府工作规则》学习和贯彻,坚决纠正重大事项不报、虚报、瞒报行为。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保持优良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文风,精简会议、文件,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以机关效能为抓手,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政令畅通,推进工作落实。深入开展纠风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建设高效、清廉、务实政府。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面临挑战的五年,也是充满希望的五年,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任务光荣艰巨。建设江源美好明天,我们需要理解、信任和团结,更需要决心、勇气和行动。宏图已展,当尽心竭力;激流勇进,须一往无前!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全区各族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奋勇拼搏,戮力攻坚,为实现江源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五年 政府工作报告 江源 江源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