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推荐)

时间:2023-04-19 18:0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2年工作回顾今年以来,全市人民在中共桐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桐城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桐城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全市人民在中共桐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稳中求快、好中求超”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预计,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亿元,增长14%;财政收入19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8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0180元,增长20%。

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实现工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25%。规模工业实力壮大。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85亿元,增长35%;新增规模企业22家,总数达307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5家。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工业投资115亿元,增长30.1%;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7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5亿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省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包装印刷质检中心被列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支撑有力。桐城抽水蓄能电站预可研通过内部审查,国家高分子材料质检中心获批筹建,盛运科技产业园、万信光电科技园、黄梅酒业酿酒基地、白兔湖汽配园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福润包装项目建成投产。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攀登”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37件。鸿润集团入选工信部重点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我市成为“中国羽绒家纺名城”。

现代农业提速增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实现农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9.2%。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达41.1万吨。农业品牌进一步放大。新增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4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扩大,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强力扩张,香山、新屿、樟枫等林业生态园做大做强,花卉园林公司增至25家,花卉苗木基地3.2万亩。油茶产业初具规模,新建茶林2.1万亩,改造2000亩。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总量达15.5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超过100亿元。农机化装备和作业水平再上新台阶,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大沙河流域治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开工建设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鲁谼山水库建设前期工作,扩挖塘坝2900口,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1万亩。

三产服务业加速繁荣。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亿元,增长20%。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活动深入开展,销售家电下乡产品7.8万台,兑现补贴2677万元。“五位一体”放心工程全面实施,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桐城商贸城、盛源商贸中心、苗木花卉大市场建设进展顺利,金瑞古井大酒店、大润发购物广场相继开业,综合效益逐步显现。文化旅游业正在破题。“国字号”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成功获批,桐城活海旅游区正式开放,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玉雕文化产业园、投子山文化园等项目强力推进,“桐城十景”评选授牌,合肥至桐城旅游直通车开通,全年旅游接待人数实现新突破。

(二)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改革创新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正式实施。基层医改成效继续巩固,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企业一套表改革全面施行。范岗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交投公司挂牌运营,广电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农合行成功改制为农商行,助保金贷款启动实施。金融生态更加优化,我市成为全省首批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单位,银桥担保公司成功加入中国担保协会。白兔湖动力、金农会农资连锁等企业上市融资稳步推进。存贷规模持续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亿元,比年初增加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7亿元,比年初增加27亿元。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桐城经济开发区建区十周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园区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形象全面提升,跻身全省一流省级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36亿元,工业总产值1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双新经济开发区起步区框架基本拉开,区内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现招商引资4.1亿元,入驻企业20余家。十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继续完善,园区产业特色更加突出。

开放合作成果丰硕。“北融南接”成效明显,区域合作持续加强。合肥桐城合作发展会议成功举办,合桐一体化发展逐渐形成。招大引强初见成效。全市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400万美元,利用市外资金61亿元;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9个。对外贸易保持稳定。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40家,全年进出口总额 1.4亿美元。

(三)城乡建设加速推进,宜居品质更加彰显

城市功能有效提升。规划编制稳步推进。《桐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通过总规纲要审查,“三街一巷”保护修复规划评审有序开展。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和平东路跨铁路桥、双新开发区跨高速大桥、海峰路桥建成通车,文昌大道、和平路、南山路等道路白加黑改造全面竣工,同康路综合整治工程循序推进,市政务服务中心、体育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相继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公用设施配套日臻完善。22万伏香铺变、11万伏投子变开工建设。二水厂扩建工程竣工并网供水,城市日供水能力达5.5万吨;铺设供水管网35公里,硬化城区沿街巷道1万平方米,改造人行道3.7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公交候车亭52座。

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桐金路暨合安高速上跨桥工程全线通车;张卅路、金双路升级改造进展顺利,金神外环桥、白果桥开工建设;加固、改建农村公路危桥28座,建设通村公路108公里。市客运中心站基本建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性工作起步平稳,市区至孔城线路改造启动。

镇村面貌得到改善。美好乡村建设开局良好,嬉子湖、吕亭、金神3镇农村清洁工程按期完工,改造农村危房2723户,完成17个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土桥等村庄整治试点成效显现。文明村镇创建有力,双店、里仁、麻山村获安庆市首届最美乡村称号。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工造林面积3.1万亩,城区新增绿化5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8%,城区绿化率达41.2%。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环保监管力度加大,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稳步推进,省级青草土地整理项目如期完工,新渡、青草、吕亭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开工建设。完成中小型土地整理项目56个,新增耕地3078亩。矿山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新进展,完成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39处。

(四)民生改善力度加大,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39项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各级财政投入资金6.8亿元;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投入资金1.5亿元,新增廉租住房270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250套,棚户区改造849户。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2799人、新型农民培训11569人,发放小额创业贴息贷款123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62.3万人,拨付资金1.58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发放养老金6407万元。拨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750万元,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金1403万元。建成2个留守儿童活动室、86个留守儿童之家。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第二届中国桐城文化节成功举办,新创黄梅戏《惊天一兰》获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剧目奖”,《桐城歌》出版发行,《文都讲坛》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两基”工作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先进,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5455万元,加固改造校舍1.4万平方米,建成11个镇公办幼儿园,高考各项指标再创新高,桐城师专跻身全省高职高专先进行列。公共卫生安全得到保障,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源头防范措施进一步落实。人口计生优质服务继续加强,计生工作再次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体育事业充满活力。成功举办多项国家级赛事,在安庆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统计基础更加巩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桐城市志》出版发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笪秋香、吴学学获选“中国好人”,胡健等11人成为首届“感动桐城十大人物(道德模范)”。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12个重点贫困村“千村整推工程”启动实施。体改、物价、供销、气象、邮政、通信、保险、图书发行、烟草管理、地震、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商联、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龄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法律援助扎实有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12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信访维稳大力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平安社区建设持续推进,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并开展工作,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双拥活动广泛开展,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民主法治切实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146件、政协提案129件。加强与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政务公开有序开展,政务服务持续优化,我市成为全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市。行政监察职能加强,行政行为更加规范。

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市政务服务中心全年受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6.9万件,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大幅提高。效能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扎实有效。电子政务高效运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落实,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全面展开。公务卡结算支付制度启动实施,严格招投标管理,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监察、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凝结汗水。本届政府开局之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奋力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在中共桐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争先进位成效不明显;城乡之间、镇街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刚刚起步,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土地、融资、人才等要素制约尚待破解,创新发展机制有待完善;民生改善任务艰巨,信访维稳压力加大;政府职能转变不快,办事效率不高,自身建设仍需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扎实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快、好中求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速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以规划为引领,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夯实基础,加速转型,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突出规划引领,调整产业布局。实施《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以206国道百里工业走廊为主轴,以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以十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为辐射点,着力提升包装印刷、输送机械、汽车零部件、家纺服装等传统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力打造输送机械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强化项目支撑,促进结构调整。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0亿元。重点扶持省投资导向计划项目,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盛运垃圾焚烧发电、鸿润家纺产业园一期、丹凤池窑二期、黄梅酒业二期、白兔湖汽配产业园二期、雨润生物制药、中建材光伏玻璃、金田新型包装材料、万信光电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创新发展模式,加速转型步伐。坚持创新驱动。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研发进企业、进实体步伐,鼓励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力争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坚持低碳发展。推进工业节能降耗,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依照程序实施“退二进三”。

聚合发展要素,壮大中小企业。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推进新一轮百企翻番,继续实行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力争规模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完善工业经济发展考核考评办法,强化财政扶持,逐年增加投入。落实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以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等方式引进高层次、高技术人才。推进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孵化园建设,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加大“三农”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及生态条件,推动农业产业化提质、规模化经营提速,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鲁谼山水库、龙潭河流域水利血防工程立项工作,加快龙眠河金神段、城区段治理工程建设,完成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青草2.4万亩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做好省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市)项目建设,建成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6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引进农业新品种,改良种养方法。强化农机服务,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力争粮食总产达42万吨,实现“十连增”。

推动规模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支持鸿润、霞珍、乐健、青草香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2个,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120亿元。加强基地建设。做优范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取市绿色食品工业园晋升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创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3个,500亩省、部级茶叶标准园2个。着力彰显现代林业特色。加快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好林权交易信息平台;发展油茶产业,新建油茶林1.4万亩;推进苗木花卉大市场建设。

强化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土地有序流转,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万名以上,拓展培训内容,提升农民创业和就业能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全面落实惠农富农政策,兑现农机购置等各项涉农补贴,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强化农民负担监管,推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批制;创新扶贫方式,开展社会帮扶,促进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有机融合。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坚持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精做文化城市,拓展中心镇,减少自然村,推动城乡优势互补、城镇农村联动发展,形成特色城区、风情小镇、秀美乡村交相辉映的市域发展格局。

健全规划体系,引领城市发展。加快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完善东部新城、南部新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启动修编新一轮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强化规划管理,促进产业、商务、公用等功能合理分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完善路网建设,提升通达能力。争取济祁高速接线工程和岳武高速延伸工程立项,推动高速南部新城出口和罗湖大桥建设前期工作,实施206国道桐城段升级改造项目,启动望溪东路跨高速大桥和南环线建设,贯通金双路、张卅路和望溪东路下穿铁路通道,完成伊洛大道向东延伸工程,拓宽省道桐枞路桐城段,改造县乡道30公里、通村公路80公里,形成外联内畅的交通格局。启动城南客运总站建设,推动交投集团实质性运作,实施市属交通企业改制,推行市区至孔城公交试点工作。

加快城乡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东部新城主要路网建设;完成同康路综合整治,启动同安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文昌社区城中村改造;打通龙安广场至烈士陵园区域,彰显西山公园风貌;加强紫来桥防洪工程建设,提升城区防洪保安能力。完善市政配套设施。谋划新建三水厂;推进市民广场四周立面改造;完成背街巷道硬化1.7万平方米;疏浚城区排水管道,加速推进雨污分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为依托,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镇区集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建设特色城镇、功能城镇、生态城镇。

推行精细管理,优化人居环境。坚持建管并重,推行环卫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一期工程,推进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完善物业管理机制,推动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开展保洁市场化试点。适时开征污水处理费,改革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引导城市空间资源科学利用。扎实开展安徽省第三届文明县城创建活动,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强化示范带动,建设美好乡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加速推进村庄整治、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重点培育建设26个中心村,打造一批亮点、精品工程,力争在全省创品牌、树典型。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把改革开放作为增强发展活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激发内在动力,推进科学发展。

全力招大引强,提高招商成效。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强化和优化招商队伍,加大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力度。突出产业招商,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在延长主导产业链上,与央企、知名民企开展多层次战略合作。全领域开展招商引资,立足三产繁荣,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对外承接合作,引进更多优质市场主体。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政策引导,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在桐城设立研发、销售、结算中心与地区总部。力争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8个、千万元以上项目60个。

加快园区建设,做优发展平台。围绕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目标,推进桐城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全面提升一期10平方公里配套建设水平,启动二期7平方公里规划、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以“去筹转正”为契机,提高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融资能力,围绕园区定位,吸引更多项目落户。按照“集聚、集约、集中”转型要求,积极推进各工业集中区工业地产开发建设,打造“一镇一特”新品牌。

着力改革创新,增创发展优势。办好合肥经济圈城市党政领导第四次会商会议。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建设项目投资,逐步实现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建立科学的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监管制度。着力破解征地拆迁难题。创新拆迁安置方式,让群众成为征迁安置的主体,做到依法拆迁、文明拆迁、阳光拆迁。

(五)加强三产内涵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提升突破

把三产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三产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水平。

发展文化旅游,助推桐城繁荣。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启动投子山文化园建设,提升孔城老街、嬉子湖等重点旅游景区品位;争创国家4A级景区1家,支持金瑞古井大酒店做好五星级评级工作。拓展旅游市场空间。积极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广泛吸引外地客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成玉雕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推进佛光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完善金融服务,扩大融资规模。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用活用好助保金贷款、政府信用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力争全年新增信贷投放30 亿元。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支持江淮村镇银行总部、邮储银行、民营企业金融中心建设,鼓励农商行在市外设立分支机构,吸引1-2家市外银行机构落户桐城。增加银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做大做强政府融资担保平台。进一步培育资本市场,支持佛光工艺和仙龙湖旅游上市融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管理,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载体建设,拓宽市场领域。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加快建设桐城商贸城、盛源商贸中心,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开展农村连锁经营、农超对接和配送服务,引导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居民合理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我市主导产业和工业园区,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发挥飞腾国际物流园龙头带动作用,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拓展服务业新兴业态。推进常青藤颐养城、家和尊养项目建设,实现我市养老服务业新突破。

(六)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稳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和谐桐城。

打造文化靓点,彰显文化魅力。建成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积极筹办陈列展览。保护“三街一巷”历史风貌,先期修复北大街。启动荣康医院搬迁和宰相府恢复重建工程,推进桐城文化活动中心、桐城大剧院前期工作。繁荣文艺创作,办好《桐城文学》,重点打磨黄梅戏《惊天一兰》,争取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桐城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争桐城文庙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突出抓好教育,提升办学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扶持农村薄弱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规范民办幼儿园,完善村级小学附设幼儿园,建好镇级公办中心幼儿园,提高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推动高中教育布局调整,建成桐城中学新校区,启动东部新城教育新区建设。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推行“数字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

深化基层医改,服务人民健康。稳步推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卫生网络联动机制。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参合农民充分受益。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管理,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创建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工作,推进各项公共卫生事业上水平。

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大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整治,加强重金属企业监管,完成环境信息监控中心平台建设。出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法,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争创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实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三大造林工程,扩大森林、湿地面积。积极争创省级森林城市,创建2个森林城镇、10个森林村庄,建设13公里森林长廊。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国家、省级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优先保障重点工程、民生工程项目用地。严格审查投资强度、容积率、产出率等用地条件,加强用地批后监管,强化执法监察,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繁荣社会事业,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吸引、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就业。以非公企业、个体人员、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建设桐城市社会福利中心,支持各类慈善组织、志愿者开展慈善服务活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服务事业。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新纲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启动平价商店建设,推进价格调节基金建立准备工作,巩固稳价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离任村干部补贴标准,加强社区阵地建设,统筹解决社区干部待遇。进一步抓好信访维稳,加强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桐城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人防工程“结建”力度,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抓好人口和计生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扎实开展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支持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做好侨务、外事、对台、机构编制、邮政、通信、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烟草、图书发行等工作,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三、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推行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锐意进取,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坚决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现象。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倡导清新朴实的文风,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完善现场办公、检查督办、服务承诺、岗位责任和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落实牵头负责制,切实解决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久拖不办等问题。完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机制,深入调查研究,问政问需问计于民,掌握实情,化解矛盾,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加强政府网站和市民论坛建设,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健全民情民意收集、分析、办理、反馈的长效机制。     强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打造全省一流政务中心。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加快政务公开平台建设,推进在线政务服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基建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实行企业登记“一表制”,提高审批效率。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公务卡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提高科学理财水平。改革考评机制,强化项目作用,以项目看能力,以项目论英雄,让干部用项目说话,让项目为干部说话。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加快实施“六五”普法,深化“法律六进”,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政府工作绩效考核制度,防止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进一步提高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加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加强廉政建设,健全防腐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监督,支持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强化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国有资产管理等重要领域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机关节能、公车管理、公务接待等制度建设,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着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违纪案件查处力度,聚合社会正能量,维护政府良好形象,提升群众满意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桐城正处在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历史赋予的使命激励我们奋勇争先,人民寄予的重托鼓舞我们加速前进。让我们在中共桐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全面开创桐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推荐访问:桐城市 政府工作报告 桐城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