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与《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一、“十一五”时期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通辽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与《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通辽市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过去的五年,是全通辽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是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经济规模持续做大,发展质量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承接了“十五”以来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发展的规模更大、质量更高、后劲更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60亿元,年均增长18%,是2005年的3.4倍。财政总收入131.5亿元,年均增长38%,是2005年的5倍,地方财政总收入102.9亿元,年均增长36%,是2005年的4.6倍,财政总支出213亿元,年均增长32%,是2005年的4倍,财政贡献率由8%提高到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年均增长22%。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0亿元,年均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9:32.4:39.7调整为14:57:29,二产比重提高24.6个百分点,实现了农牧业为主体向工业为主导的重大转型。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实施创业促进就业、产业富民和民生系统工程,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发展与富民协调互动。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899元和6295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实施了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改善、扶贫开发、就学、就医等方面的重点民生工程,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坚持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主要社会保险逐年扩面提标。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最低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年提高,民政事业总支出达到8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两番。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累计投资4.45亿元,扶持36万贫困群众解决温饱。
——多元支撑的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工业发展进入自治区前列。坚持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有力促进了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多元发展。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260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4户,比2005年增加403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5户增加到316户,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户增加到27户,超百亿元企业发展到2户。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01亿元,是2005年的6.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38亿元,跃至全区第三位。培育建设了新型能源、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特色装备制造、建材、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八个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新型能源、有色金属、玉米生物和建材产业在蒙东及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能力;新型煤化工和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取得重大突破;风电产业建设规模500万千瓦,并网规模300万千瓦,配套装备制造企业14户,正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风电发展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前列。
——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面落实惠农惠牧政策,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实施节水农业、设施农业、黄牛产业、劳务输出和生态建设五大系统工程,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正在由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迈进。累计建设设施农业面积近4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4万亩;黄牛标准化、集约化养殖不断扩大,黄牛存栏达到188万头,现代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农牧业产业化和劳务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有三分之二的农牧户得到龙头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带动。年劳务输出稳定在70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
——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初见成效。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36亿元,年均增长17 %。物流方面,围绕打造东北地区区域物流中心,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工业发展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快速做大,物流业吸纳就业10万人以上,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煤炭、粮食、建材等大宗物流形成较大规模,物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被确定为“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旅游方面,产业实力快速提升,年旅游收入达到50亿元,五年增长5倍,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金融方面,环境优化,结构完善,信贷增加,新增商业金融机构13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80亿元和542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6倍和2.5倍,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6%提高到44%。新增公路里程8146公里,建设高等级公路507公里,新改建铁路773公里,实现了苏木镇通油路、嘎查村通等级公路目标。完成“引乌入通”、霍通沙500千伏输电等重大水利、电力通道工程。以收缩转移为龙头的大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累计完成1068万亩封禁保护及生态治理任务,森林覆被率达到24%,比“十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完成集体商品林林权制度改革,科尔沁沙地治理呈现从整体良性逆转到局部区域明显好转的新变化。国土资源管理、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环境治理,实现城镇和工业污水处理全覆盖,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创新型通辽战略稳步实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183项,一批新技术、新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得到广泛应用。有序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和学校布局调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3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实施“校安工程”,新建和加固改造校舍165万平方米。民族教育规模和质量稳居自治区首位,职业教育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成功承办了自治区第十一届运动会。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科尔沁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和艺术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播电视村村通、苏木镇文化站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逐步形成,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新闻出版、文物保护、统计、人防、外事、侨务、档案、史志、气象、物价、防震减灾、妇女儿童、老龄工作以及残疾人事业等都取得了新成绩。
——民主与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不断深入。深入开展政府系统党的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不断完善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制度,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98件、政协委员提案1404件。国防动员体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连续10年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加强平安通辽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连续16年被评为“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先进盟市”。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强化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信访联合接访和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走在自治区前列。
刚刚过去的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我们集中精力抓大事、谋全局,围绕扩总量、转方式、促增收、惠民生,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项目建设,落实惠民措施,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圆满完成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2%,第二产业增长24.2%,第三产业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两税结构更加合理,财政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三次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年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42个,完成投资350亿元,15个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梅花生物二期、华能建华风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八个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增加值495亿元,增长28%,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4亿元,增长35.5%。农牧业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产量达到136亿斤,牲畜存栏1532万头只,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4万亩,完成生态保护面积267万亩。重点规划建设了4大物流园区和13个重点物流项目,旅游高A级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100亿元。三是城乡环境建设明显提升。高标准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年”活动,实施了城区道路、辽河公园、市民公园、立面改造等重点工程,新建保障性住房140万平方米,农村牧区危旧土房改造2万户。重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工建设通辽至沈阳高速公路和大林至保康等重点一级公路,完成了甘库铁路主体工程,今年将正式通车运营,在我市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四是民生工作水平明显提升。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带动全社会工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2087元。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980元。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领域、社会事业倾斜,投入50多亿元,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十个方面民生工作。各项社会事业展现了新面貌,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为“十二五”精彩开局和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促进的结果,是历届党委、政府打下良好工作基础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扎实苦干、团结奋进的结果,是驻市军警官兵、中区直单位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通辽发展、为通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十一五”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加深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我们牢牢把握在农牧业资源富集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方向,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探索具有通辽特点和时代精神的新路子,体现了科学发展与通辽实际、与群众意愿的有机结合,是科学发展观在通辽的具体实践。二是必须坚持工业主导不动摇。我们坚持全党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突出抓大项目,努力破除路径障碍,着力促进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多元,形成了资源型、非资源型和新兴产业并行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第一,富民优先,从注重改善硬件建设,延伸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等软件建设,实现了从惠民向富民的转变。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不动摇。我们坚持“三化”互动,强化“三产”统筹,强化城乡统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更加有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五是必须坚持和谐稳定不动摇。我们坚持以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为重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促进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全市上下创新奋进的愿望更加强烈,创业兴业的热情更加高涨,这种蓬勃向上的民心士气是我们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欠发达这一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做大经济总量和转变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快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任务仍很艰巨;融入东北振兴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在产业、项目和通道对接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主导产业实力较弱,新型煤化工、特色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做大做强还要付出艰辛努力;环境压力较大,统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仍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政府部门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惩防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通辽市加快推进富民强市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加速时期。国家扩大内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力度的加大,都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自治区加大对东部盟市发展的支持力度,将使我们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业已打下的坚实基础,使我们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蓝图,推动发展。只要我们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通辽市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十二五”时期,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富民与强市并重,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发展,在自治区东部率先崛起,在东北振兴中率先融入,在农牧业资源富集的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概括地讲,未来五年,我们的各项工作就是要围绕“一个坚持”、“两个高于”、“三个率先”、“四个翻番”来谋划、来推进。通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巩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在自治区东部的领先地位,确保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区中等以上水平,全通辽市各项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确定上述目标,主要是考虑了我市现实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了加快融入东北振兴和率先崛起的要求,考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也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力求体现加快发展、积极稳妥、缩小差距的要求。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付出艰辛的努力。今后五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全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大产业建设力度,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工业经济作为构建“一带三核两翼”区域发展格局的关键,坚持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化工业园区建设,沿国道304线集中打造核心产业带,提升产业接续能力和竞争实力。北部以霍林郭勒和扎旗为核心区,重点打造新型能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中部以科区和开发区为核心区,重点打造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南部以后旗和库伦为核心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建材和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东西两翼的左中、开鲁和奈曼,重点打造新型能源、生物工业、建材和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确保每个旗县市区培育一个百亿级产业,建成一个百亿级工业园区,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跨过千亿元关口,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二是着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农村牧区五大系统工程,推进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富民增收项目,加快打造农牧业“三大基地”。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和高产创建等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60亿斤,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增粮食生产基地;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抓好新品种引进、技术指导、市场销售和加工服务,新增设施农业60万亩以上,建成百万亩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基地保障,发展规模化养殖业,牲畜存栏达到2000万头只以上,巩固建设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着力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深度整合物流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引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物流空间布局,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科尔沁文化的有机融合,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项目,扶持一批文化旅游骨干企业,精心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健全金融体系,引进和组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完善担保体系,鼓励发展金融服务中介组织,提升保险业服务深度和保险密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发挥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关镇为重点的相互衔接、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化率达到50%。主城区大力推进老城区提质扩容和新城区功能完善,加快打造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完善城关镇功能,提高城镇经济总量、人口、财政收入占地区总量的比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施交通通道建设重大工程,完成通辽连接京沈客专快速铁路、重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建设,提高县级公路标准,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实施嘎查村通油路工程,形成连接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积极开辟新的航线,扩大航空运输领域,增加民航站吞吐能力。推进风火电力外送通道、煤气管道和成品油输送通道建设。抓好跨流域调水工程,加快南北山区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强化四个生态功能区综合整治,实施封禁保护、搬迁移民、禁牧舍饲等六项工程,完成综合治理2550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28%以上。以解决水源、空气和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广循环利用技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三)以富民增收为重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把促进就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根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创业促就业平台建设,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力争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和退休金标准,提高困难群众收入水平。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牧区危土房改造,努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集中更多的资金和力量向重点贫困地区倾斜,向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倾斜,重点扶持8万贫困户、32万贫困人口,为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奠定基础。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及农村牧区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坚持政府办医疗的公益方向,加强城乡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中蒙医药事业发展,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的人口计生工作。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全市人民享受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比较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推进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落实人才培训计划。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培育科技研发载体,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法制和人文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通辽。认真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苏木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农村牧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高起点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树立区域统筹发展的理念,推进与东北及环渤海地区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通道建设一体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配套发展。继续加大与俄蒙日韩合作开发力度,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积极拓展能源、原材料等领域的合作开发,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
各位代表,完成以上工作任务,是通辽市“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万众一心、苦干实干、奋发进取。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就能够搭建起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平台,通辽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实现新的跨越,全通辽市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是确保“十二五”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奠基之年,特别是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扎实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主要任务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第一产业增长8%;第二产业增长19%,其中工业增长21%;第三产业增长21%。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以内。节能减排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在做大总量、调优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二是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在扩大开放、培育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在改善城乡基础环境、生态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五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增加群众收入、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第一,大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农三牧”问题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收富民为核心,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牧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推进农村牧区五大系统工程。切实抓好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高效种植业,以舍饲养殖为主的农区畜牧业,推进蔬菜、黄牛、生猪等主导产业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2万亩以上,新建规模化养殖小区100个,牲畜存栏达到1630万头只。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坚持就地转移和异地输出并举,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农牧民务工增收35亿元以上。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发展农牧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经纪人队伍等服务组织,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牧区流通主体,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推进村级技术推广站、苏木镇兽医站和农畜产品监管站建设,健全农牧业保障体系。增加农牧业保险份额,确保农作物参保900万亩以上。继续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力争机械化率达到72%。
第二,全力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按照“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延伸、升级和多元,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扩总量、提效益,确保工业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行项目推进责任制,在全力抓好金煤化工二期、霍煤锦江新材料产业园、湘电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续建的基础上,将蒙东能源风火光电微网及动力车间、梅花生物45万吨调味品、萨帕集团工业铝型材、皓月集团50万头肉牛综合加工等项目纳入重大项目范畴,实行专项推进,帮助企业落实项目建设要件,确保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吉通能源包尔呼顺煤矿、扎哈淖尔二号露天矿、南辉化成箔等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2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以上。积极主动承接产业和项目转移,在引进铝后高端加工、玉米精深加工和装备制造项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做大做优能源、有色金属加工、玉米生物产业,保持风电投资势头,确保新型煤化工和特色装备制造形成产业规模。发挥资源优势,推动蒙医药等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水平。按照打造百亿级工业园区和百亿级企业的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投资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集中度。做好园区土地收储工作,完善产业规划和招商规划,为企业入驻和项目落地奠定基础。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地区合作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支持旗县市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逐级申报自治区、国家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园区的规模和档次。
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加强对煤电油运的调度,大力推进工业物流项目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担保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信贷投放,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搞配套协作。注重发挥工商联管理服务民营经济的作用,鼓励发展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和经济组织。
第三,努力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蒙东地区综合物流中心、东北地区一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规划,着力推进物流体系建设,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以上。进一步提升通辽内陆港的综合服务和吸纳辐射功能,扩大集装箱吞吐量。推进煤炭物流和集装箱多式联运两大区域性物流通道建设。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信息网建设,完善支撑性物流网络。重点建设好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霍林郭勒煤炭物流园区、科尔沁综合物流园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发展提升旅游业。加快孝庄园、大青沟、库伦“三大寺”、珠日河等高A级景区创建工作,优化重点旅游线路;推进奈曼银砂九岛旅游区、塔敏查干沙漠汽车越野基地等项目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抓好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基础设施好、特色鲜明的农家乐、牧家乐旅游项目;开展好重大节庆活动的宣传推介,推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金融业发展。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结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100亿元以上。积极引导外埠银行在我市开展信贷业务,组建和引进担保公司,壮大资金实力。做大做实政府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巩固发展现代商贸业。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加快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改造完善综合市场、建材、装饰材料等专业市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大力开发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具下乡工作,进一步激活农村牧区消费。
第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树立规划的核心地位,完善城市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的执行力度。着力做好主城区扩容提质,启动老城区商业核心区改造建设,对休闲娱乐公园、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和景观完善,加强社区文体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新城区重点建设辽河、孝庄河沿岸和成吉思汗大道两侧的核心区,集中力量推进滨湖城市综合体、6个公共项目和12个公建项目。对市场化运作项目实行统筹规划、统筹调度、统筹推进,切实提高新区的配套功能和集聚能力。
切实加强通道建设。推进巴新铁路、集通复线、锡乌铁路等项目建设;开工通辽至京沈客专连接线、京通线扩能改造、大郑线通辽至郑家屯增建二线等项目。加快推进通辽至沈阳、通辽至长春、金宝屯至查日苏高速公路,大林至保康、甘旗卡至库伦、通辽至凤凰岭三条一级公路建设,完成国道111线通辽至哈根庙段公路改造工程。加快霍林河支线机场建设,启动通辽民航站改造项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抓好收缩转移、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封山育林80万亩,人工造林80万亩,生态综合治理400万亩以上。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继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应急和信息等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对破坏环境、违法违规排放的现象,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第五,强力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建立和完善民生工作长效机制。今年,投入68亿元,重点实施12个方面83项民生工作,着重做好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牧区生活条件改善、老城区改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法律援助等方面工作,力求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与财力的增长相适应,使发展的成果更多的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上。
全面扩大社会就业。推进以创业促就业工作,提升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功能,确保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通过验收。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创办微型企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个体民营经济和各种服务业发展。扩大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覆盖范围,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率,实现城乡统筹就业7万人。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企业平均工资指导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标准提高220元以上。城镇低保月保障标准、补助水平分别提高50元和40元,农村牧区低保年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各提高300元。农村牧区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补助水平分别增加500元。实施残疾人康复托养救助项目,对5000名残疾人进行重点救助。
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扩展到城镇部分低收入家庭,建设城镇廉租住房8800套,改造农村牧区危土房2万户。改造主城区30个开放式老旧住宅小区的基础设施,将非集中供热楼逐步并入集中供热网。合理增加公交车辆密度,改进公交行业管理,对65岁以上老人和8岁以下儿童实行乘车免费。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发挥社区的社会管理作用,对未达标的城镇社区进行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供电网络、户用沼气等工程,建设通村油路或水泥路230公里,解决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推进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社会扶贫,确保6.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义务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校安工程”三年规划任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托难”问题。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巩固民族教育在全区的领先地位。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对普通高中蒙语授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通高中汉语授课家庭困难学生免学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
重视发展卫生计生事业。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加大新城区医疗设施建设,取消部分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费用。完成规范化村级卫生室建设任务,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开展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实现全员人口信息化、服务机构管理一体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
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创编一批富有科尔沁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开工建设一批文化设施项目,实施草原书屋、苏木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等工程,抓好送文化下乡,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继续实施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和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加大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第六,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抓好人防工作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大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承办2012年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为契机,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根本,围绕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建立社会风险评估体系,突出抓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工作。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目标责任考核,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安全治理,加大对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监管力度,坚决排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开展“药品安全示范市”创建活动,切实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第七,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努力做到让人民满意。一是求真务实,恪尽职守。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注重深入实际、了解民意、排解民忧,用心工作、埋头苦干,努力形成狠抓落实、会抓落实、抓好落实的良好氛围。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以强有力的制度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增强政府的执行力。二是依法行政,提高效能。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对涉法重大事项进行法律论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扩大政务公开,推行阳光政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打造公正透明的行政平台。三是改进作风,廉洁从政。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坚决防止失职不作为和越权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强化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和重大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公务购车和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出国等经费支出零增长。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强化机关干部为民、爱民、富民意识,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融入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巩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勤奋务实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十一五”的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跨入新的征程,我们肩负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使命更光荣。让我们在通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奋发图强,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通辽市 政府工作报告 通辽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