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上海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杨浦创新功能的全面深化期、产业结构的转型突破期、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期。“十二五”时期,杨浦外资和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招商规划】杨浦区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供大家参考。
杨浦区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杨浦创新功能的全面深化期、产业结构的转型突破期、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期。“十二五”时期,杨浦外资和外经工作要抓住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这根主线,深化“三区联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理念,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提升杨浦利用外资和对外经贸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外资和对外经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和对外经贸工作回顾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利用外资
“十一五”时期,杨浦区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战略,认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断扩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规模,利用外资进入快速发展期。2006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显著增大,累计吸收外商投资项目377个,合同利用外资总额31.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4.79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了21.61%和295.63%。2010年合同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
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项目为24个,投资规模占合同利用外资比重达到61.05%;服务业及高新技术项目的占比为95.23%,生产性项目的占比为4.77%。
总部经济取得较大突破。先后引进西门子华东地区总部、大陆汽车投资(上海)有限公司、欧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地区总部。大陆集团、安莉芳集团先后在我区设立了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
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在我区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湾区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硅谷银行上海代表处、联合国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环境能源交易所、南南合作研究中心上海中心、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心等先后入驻杨浦。博士蛙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海花千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及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2010年我区参加联合年检的外商投资企业为451家,同比增长9.2%;投资总额37.92亿美元,同比上增长39.82%;注册资本25.6亿美元,同比增长53.85%;资产总额444.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8%;营业收入总额300.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4%;利润总额12.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02%;上交税收总额16.62亿元,同比增长40.61%;安置就业人员52538名(含外籍人士449人),同比增长10.8%。
外资外事联动进一步加强。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迪拜等国设立了5个杨浦区驻海外办事处,并聘请了5位国际人士作为杨浦的海外经济顾问;分别与法国里尔市政府、旧金山湾区、加拿大万锦市及欧莱高科技园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杜雅特涉外经济园区;加强了与丹麦领馆的合作,“北欧航标”(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世博馆的辅助性推广平台)世博期间落户我区秦皇岛路世博水门码头。
审批效率不断提高。将涉外引资和服务工作纳入考核体系;推进我区外资审改工作,开通杨浦外资网上办事系统,实现网上审批,市区联动,外资审批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2、对外经贸
“十一五”期间,我区以杨浦知识创新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契机,克服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本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41.83亿美元,其中海关直接出口额累计为25.72亿美元,进口累计额为10.87亿美元。与“十五”时期相比,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直接出口额和直接进口额分别增长了54.92%、119.16%和110.56%。
产品结构逐步调整,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增加。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8.1%,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30.4%;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9.4%,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12.2%。
进出口结构趋于逐步平衡。“十一五”期间,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口经历了从大幅度下降到降幅逐步收窄波段过程,而进口则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而不断增长,与出口逐步趋于平衡。
贸易主体趋向多元化。随着国家对内资企业放开外贸经营权,对外贸易主体逐步从原来传统的国有贸易公司转变为外资、民营和国企等并存的多元贸易经营主体。
软件出口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良好。我区中和软件有限公司、普迪飞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及易安信信息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获得上海市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称号,创智天地园区、复旦软件园获得上海市软件(出口)示范园区称号,易保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和软件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软件及信息技术出口重点企业;先后有35家软件出口及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已获得国家及本市服务外包扶持专项资金近1200万元。自2009年软件及服务外包信息管理系统启用至2010年底,已有52家服务外包企业在网上登记注册,通过资质审核。其中年营业收入达千万美元以上企业有3家。2010年,网上登记的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为1.19亿美元;软件出口合同金额为1.31亿美元,同比增长5.56%,合同执行率达到93%。
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落户杨浦。2010年9月16日,上海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平台——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落户杨浦。该平台初期将聚焦纺织服装、家纺家居、皮革箱包、珠宝钟表等领域,通过设计来推动贸易出口。中心设立了流行趋势展示馆、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及国外设计师画稿交易展示馆,与法国、英国、波兰等国设计师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2010年上海驻沪领馆答谢会和商务部主办的中国(上海)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交流会。
对外投资有了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的引导下,全区共有9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及承揽项目工程等方式实现了境外投资。境外中方投资额2539.1万美元,投资区域包括美国、德国、新加坡、越南、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较“十五”期间境外投资企业数、投资总额均同比增长了200%。与此同时,为扶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防范境外投资风险,针对区内企业境外投资现状建立了外派劳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网络。
(二)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1. 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近年来,我区每年新引进的外资企业数量和合同金额逐年增加,引资力度不断增强,但相对而言,占全市引进外资总量中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数据表明,在已引进的外资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没有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一些企业因市场和经营状况不佳而处于停业状态。在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和资金扶持等方面,服务的理念、意识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对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价体系和统计分析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2.外经外贸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规模有待扩大
我区企业的出口市场近一半在欧美国家,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外贸企业为规避风险而调整经营模式,选择转型和外迁,不再从事出口贸易。此外,人民币汇率的频繁波动,国内政策环境不断变化,原材料、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明显攀升,对外贸进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直接影响,致使我区对外贸易缺乏增量动力。我区外贸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大,出口企业单体规模偏小,国际化水平较低,主导国际市场能力偏弱。出口产品层次低,附加值少,出口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外经企业不多,领军型企业更少,复合型人才缺乏,跨国经营和管理能力较弱。国际服务贸易方面,虽然已呈现良好开端,但目前我区尚存在知识型服务业比重偏小、领军企业缺乏、统计体系尚未完善等问题。
二、“十二五”时期利用外资和对外经贸发展的环境及趋势
(一)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最危急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其带来的影响深远,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国际经济危机促进了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抢占后危机时期的技术和经济制高点,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的容量增加有限,竞争越发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全球竞争压力依然巨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必须加快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二)从国内来看,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入世贸组织也已十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适应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中国有必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角度和深度;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三)从上海来看,“四个中心”建设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二五”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推动利用外资内涵式发展,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1)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先进技术与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源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贸易业态比重。(2)坚持引资和引智并重,加大产业链高端引智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跨国公司以上海为基地进行业务整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境内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
(四)从杨浦来看,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杨浦提升国际化水平带来了新机遇。
2010年1月,杨浦被国家科技部正式确立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同年12月,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杨浦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塑造百年滨江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结合上先行先试,着力将杨浦打造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引领区、创新创业集聚地与服务经济先行区、高端人才汇聚地与高教改革试验区、先进文化弘扬地与品质生活示范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为杨浦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为杨浦涉外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十二五”时期利用外资和对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杨浦将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为发展主线,抓住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大机遇,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坚持开放型国际化战略,吸引外资企业的全球或区域功能性总部,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贸易业态比重;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对外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利用外资预期目标
“十二五”期间,利用外资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水平,力争引进具有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总部功能的跨国公司8-10家,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占外资比重达到50%以上。通过利用外资,进一步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商贸的能级。
2、对外经贸预期目标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区域外贸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确保外贸进出口企稳回升、健康发展;在保持外贸进出口总额适度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的结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以软件及电子信息为特征的外包服务贸易和以生物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比例明显上升;五年累计新增网上登记注册的服务外包企业 20家,力争培育年营业额上千万元企业4-5家,上亿元企业2-3家。建成2—3个市级软件出口(创新)示范园区;支持、鼓励更多有条件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提升我区对外贸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四、“十二五”时期利用外资和对外经贸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聚焦产业重点,创新引资方式,加快产业集聚
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一个保持”的产业发展思路,围绕知识型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市型工业、商旅文体服务业及房地产业,聚焦现代设计、金融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智能电网、物联网、节能环保及现代商贸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在继续加大吸引外商在我区绿地投资的同时,逐步扩大外资参股、外资并购、资产重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等方式的比重,进一步拓宽我区利用外资渠道,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数占合同利用外资项目总数的98%。
提升杨浦综合服务功能。围绕“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科技金融功能区”的目标,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进一步吸引外资风险投资资本。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序推进外商以境外人民币对设立在本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出资试点工作,以及允许中方自然人投资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以债权出资等工作。争取约10家企业在全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市。在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方面,着力引进若干个国际教育机构和高端医疗服务机构。
(二)聚焦总部经济,加大智力引资,集聚创新要素
聚焦总部经济发展,联动创智天地、新江湾城知识商务中心、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加快集聚国内外大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具有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总部功能的跨国公司8—10家。坚持促进“引资”与“引智”、“引机构”相结合,做到引进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相结合。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国家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创智天地、科技园区等载体,与国际相关创新机构加强合作,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争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加强与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旧金山湾区、世界著名高科技聚集区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吸引各类国际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开展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促进国际间的技术和产业转移。鼓励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企业及私营企业引入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进行企业改组改造,推动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区域经济建设,深化我区与西门子、美国湾区在节能减排及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合作。
(三)聚焦重点区域,加大开放力度,建设国际化社区和国际机构集聚区域
围绕建设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化社区和国际机构集聚区域的目标,坚持项目带动,加大开发力度,加快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以五角场功能区为依托,重点引进现代商贸、科教商务、软件信息,科技金融等产业,引进IBM等国际知名企业10-15家。依托新江湾城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社区,重点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学校、教育机构和耐克等国际知名企业,建成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大型人文生态区域。依托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代表的科技园区,以中国意大利创意设计中心为引领,引进国际知名设计公司、机构,打造设计高端产业链,成为上海“联合国设计之都”的核心区域。依托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进一步引进高端资源和地区总部,集聚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地区总部。依托杨浦滨江发展带,加快推进世博水门、渔人码头、时尚中心等项目,形成融工业博览、文化艺术、旅游休闲、时尚创意等为一体的滨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带。
(四)聚焦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加快外贸主体建设,促进贸易方式转变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大力度促进纺织服装产品的转型升级,引导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从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突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研发,扩大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产品出口,提升区域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外贸主体建设。大力发展总部型外贸企业,引导外贸企业逐步将营销、研发、投资和财务等核心业务环节留在我区,把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向外转移。不断增强生产型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开展产品研发设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鼓励开展品牌营销,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推动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构建国际营销网络。
积极促进贸易方式转变。不断做强做大一般贸易,提高一般贸易出口竞争力,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切实做大做强进口贸易。稳步扩大外贸进口,在稳定资源性原材料进口的同时,不断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促进生产企业装备转型升级。
(五)聚焦软件信息服务外包,加快主体培育,推进示范园区建设
大力引进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区建立分公司或分中心,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加快引入一批国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加速大企业集聚。积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本地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转型,鼓励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形成大型国际化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形成梯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有分工、有合作、有层次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十二五”时期,力争培育年营业额上千万元企业4-5家,上亿元企业2-3家。推进离岸外包,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加快市级软件及服务外包出口示范园建成,进一步完善创智天地、复旦软件园的功能建设,建成2—3家市级软件及服务外包出口(创新)示范专业园区。
(六)聚焦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建设,整合全球设计资源,推进企业境外投资
聚焦国际设计的研发、培训、展示贸易、交流推广、交易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及创意投资基金中心等核心功能平台建设,以设计为突破口,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出口产品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整合全球设计资源,扩大海外设计队伍,在家纺、服装、鞋业三大板块加快与国际知名的设计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发布国际流行趋势、专业人才培训和认证,提供国际设计服务,建立国内外设计师的资源信息库和设计企业供需信息库。充分利用华交会和青浦徐泾会展资源,在中心下设“华交会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和“中博会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两个分支机构,直接入驻两个重要展会,产生互动,形成合力。利用部、市资源,委托市商务委相关部门策划组织国内具有原创设计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参加国际顶尖专业展会(巴黎家居展、法兰克福家纺家居展等),培养和发展中国自主高端品牌。推进与区域内现代设计、现代纺织、钟表等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吸引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的研发设计中心、销售中心和地区总部落户杨浦,促进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
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方式“走出去”。通过技术购买、兼并收购、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等形式利用国外智力、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经营,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十二五”时期利用外资和对外经贸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引资渠道建设,推进投资促进创新
加强与市商务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投资促进中心、国外领馆、商会、中介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国际机构和组织、外事部门、涉外中介及国际人士的引资联动机制。加强外经外事联动,深化与美国旧金山湾区、法国里尔、加拿大万锦市及法国欧莱高科技园区的合作。进一步发挥海外联络处,涉外引资大使的作用,完善涉外引资网络。整合信息资源,锁定具有较强产业和联动效应的跨国公司和投资者,建立大项目信息库、可利用商务资源库,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创新引资方式,深化产业链引资。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引资,有意识地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开发、延伸和配套,按照产业集群要求实现外资项目的集中、集合和集聚,引进一个、带动一片,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溢出和带动效应。突出以项目和关联产业为中心的专题引资、以全球“500强”等知名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点对点引资、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定向引资和“以外引外”的委托引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参与各种经贸交流,扩大与外资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外资企业增资在引进外资中的比重,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外引外,推进投资,促进创新。
(二)完善政策扶持,增强政策落实力度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和杨浦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向外资企业的全球或区域功能性总部、离岸服务外包、外贸转型升级、“走出去”实业性投资等方面倾斜。尤其是在服务外包产业方面,结合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在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职业培训、人才奖励及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建立外资优先供地机制,积极争取外资用地指标。
增强政策落实力度。积极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推进跨国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助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支持担保机构加大对我区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的服务力度,缓解区内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利用国家及市级服务外包专项扶持资金,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宣传和落实“走出去”政策,指导企业使用境外投资系统操作平台,帮助企业防范“走出去”风险,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最便捷的优质服务。
(三)立足长效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完善服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街道(镇)及各产业园区在引资和服务企业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外资企业的服务网络;建立区领导定期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走访、多层次沟通的机制;会同区引资服务中心,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完善重点外资企业的协调服务机制,拟建立外商投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常态工作机制,加强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在外资企业落户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享受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鼓励政策。完善外经贸信息服务机制。发挥各类中介机构和企业协会的作用,整合和共享包括物流信息、采购信息、贸易信息等在内的上海经贸信息资源,为区域内出口企业提供国际市场投资环境、贸易环境等外经贸信息服务。加强外商投资统计工作和外商投资监测分析,构建外资企业运营预警机制,完善投资纠纷协调机制,提高解决投诉、纠纷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监测和预测分析,建立外经跟踪服务机制,全面掌握企业发展运营情况,提高服务成效。
(四)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培育运作
加快推进产品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鼓励外贸企业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先进生产装备和工艺,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改进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出口、降低成本、节约能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产品的研发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研发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多层次的科技研发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和绩效,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培育运作。充分发挥品牌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自主出口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创新工作,提高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注册国际商标,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商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企业“走出去”收购境外知名品牌。
(五)加强配套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加快商务楼宇建设,聚焦重点项目,为吸引外资提供优质载体资源;推进商业与商务的互动发展,完善重点区域周边的商业配套,尤其是要加快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的商业建设,大力引进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优化集聚区的综合环境;加大市政、交通、宾馆、住房、酒店、购物中心、医院、学校、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三项代理”(工商代理、记账代理、税务代理)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形成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