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推动我市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务规划】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推动我市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意见和若干政策的通知》(黑政发〔2010〕74号)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哈政发〔2009〕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推动下,服务业发展体制、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加速期,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88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14亿元,年均增长1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479.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6.3%。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呈逐步加快趋势,占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其中,金融、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4.8亿元,年均增长13.4%,占服务业比重的33.1%;旅游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12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0.2亿元,年均增长26.1%。
创新步伐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升级,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业信息化平台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商贸、金融、物流等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外资、民资进入服务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信息服务业、科技咨询、动漫、服务外包、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2.6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07.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比例由2005年的37.8%增加到2009年的42.9%,服务业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我市服务业发展虽然有了质的飞跃,对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促进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全省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总量规模相对落后,2009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12位;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比重偏低,高端服务业发育不足,其中,金融业7.4%、房地产业5.8%、文化产业7.47%、物流业11.5%;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部分领域仍有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大中型企业中仍保留着许多非核心业务,大量服务需求内置;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融合度不高,第一、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拉动不足,第三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没有形成有力支撑。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处于极为有利的环境。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国际转移明显加速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服务经济进入迅速扩张期,国家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服务业发展获得政策支持。今年,我市确定了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扩展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改造升级将进一步加速,金融、旅游、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将为服务业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将大幅度提升。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国内服务业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融合度,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立足黑龙江、服务东北北部、辐射东北亚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金融、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规划建设重点项目150个,计划总投资3800亿元。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8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00亿元,贡献率达到55%以上,占GDP达到52%以上。初步建成东北亚区域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信息中心。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金融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
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快金融工具创新,强化金融要素支撑,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的金融中心。规划建设松北金融中心、哈南中央商务区等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80亿元。到2012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0亿元;到2015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深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支持哈尔滨银行拓展经营规模和推进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加省内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加快推动股票上市发行工作。壮大江海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期货业务。进一步强化中融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组建地方性法人保险机构。以重庆模式推动市属国有资本重组,构建5至8个百亿元以上资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市属国有上市公司资源,发挥其资本整合作用。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快发展创业投资,进一步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推动创投基金集群化发展。做大政府担保基金规模,引导其向母基金方向发展。积极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宽地铁、公交、供热等公益事业的筹融资渠道。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相互融合。争取各级保险资金介入全市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服务国家“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际化战略,打造全国性对俄投融资平台。推动国际结算,吸引更多的贸易企业以哈尔滨为基地开展结算业务。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推动优质资产境内外上市。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申请工作。推动金融市场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到海参崴、哈巴等地开设分支机构。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全力打造松北金融中心。以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为突破口,启动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工作。在松北区辟建哈尔滨农村要素资源交易中心,夯实城乡统筹发展的市场基础。扶持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环境。
(二)做大旅游业,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
按照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战略构想,充分利用冰雪风光、避暑消夏、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将我市打造为冰雪国际旅游名城、全国避暑度假胜地、时尚休闲之都,使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规划建设欢乐太阳岛等重点项目20个,计划投资180亿元。到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23%,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实现3年翻一番;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900亿元。
弘扬冰雪文化,构筑冰雪国际旅游名城。进一步提升“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知名度,以大太阳岛和亚布力为核心区域,做大做强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辟建冰雪迪士尼乐园及冰雪文化旅游常态性演出剧场等新型冰雪旅游项目,将亚布力滑雪场创建成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胜地。
推进松花江旅游景观带建设,进一步打造太阳岛国际品牌。开发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大道、苟岛、太阳岛世博园、松江百里湿地公园,建设“二纵、四横、十八湖”松北水网。发展森林旅游,提档升级横头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凤凰山打造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传承欧陆文化,发展休闲旅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强对文化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设欧陆文化名城。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中华巴洛克等特色街区打造成时尚休闲核心集聚区。打造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群力新区等新的时尚休闲区域。扩大哈尔滨啤酒节、哈夏音乐会、国际动漫周等品牌的影响。发展博物馆游、教堂游、领事馆游、工业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休闲旅游。
(三)加快发展物流业,构建东北亚区域重要物流中心
依托国家和省的大通道建设,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市场建设,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东北亚区域重要的物流中心。规划建设龙运物流园、哈南新城综合物流园等重点项目18个,计划投资190亿元。到2012年,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90亿元,2015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45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占全市GDP比重的6%以上。
打造“六园多节点、一核多放射”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建设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哈尔滨新香坊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哈东物流园区、松北物流园区和哈南新城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哈尔滨重型装备及机电产品物流中心、润恒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哈药集团物流配送中心和哈尔滨化工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专业物流和配送中心。打通哈满、哈牡绥、哈大、哈黑、哈同、航空及城乡物流通道,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推动重点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培育发展重点领域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粮食、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和配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国际知名物流企业来哈投资创业。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依托冰雪风光、音乐名城、金源文化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松北、群力、哈南等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突破数字新媒体、文化创意和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战略性优势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规划建设重点项目16个,计划投资127亿元。到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0亿元。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8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7%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扩大平房动漫产业集群规模,推进平房区新媒体国家产业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深度开发731遗址,推进申遗工作;辟建哈南工业遗迹博物馆,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文化集聚区。依托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松花江历史展馆、哈尔滨音乐厅等文化产业项目,将群力新区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区,形成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哈尔滨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等哈尔滨文化中心项目,构建松北文化产业集聚区。
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由国家级品牌打造成国际品牌;建设世界冰雪迪士尼、欢乐太阳岛,提升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知名度;将“cool哈尔滨”冰上演出打造为城市品牌演艺项目。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出台《哈尔滨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扩大政府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哈尔滨出版集团、文化投融资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壮大报业集团。
(五)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
优化房地产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居者有其屋行动计划”。壮大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优势产业,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群力、松北、哈南等房地产重点项目集聚区,计划投资1300亿元。到2012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80亿元;到2015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3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年均增长27%。
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和小户型商品房占市场总份额、以及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占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的比重。加大政府对租赁型住房的投入力度,加大棚户区和旧城拆迁改造力度。推进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三马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城建重点项目关联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改项目回迁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建设。积极扩大商品房建设规模,支持居民自住性消费。
拓展城市居住空间,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承载更多城市化人口。沿地铁等快速交通干线节点,布局大盘房地产项目,加大群力新区、哈西地区等新区房地产开发力度,启动松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商业地产项目。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和整理力度,把握供地节奏,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机购房,稳定房地产价格。扩大房地产市场开放度,积极引进国内房地产30强企业,促进房地产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放宽外地人购房落户条件。
(六)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商贸都城
以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主线,创建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建成全国对俄经贸合作枢纽站。发挥交通区位优越、商贸基础雄厚、商服网点众多等有利条件,拓展城市商圈,促进多样化商业业态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功能,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规划建设道里、南岗等商圈重点项目28个,计划投资300亿元。到2012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690亿元,进出口总额56亿美元;到2015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105亿元,进出口总额8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15%。
争创哈尔滨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对俄及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大通道、对俄资讯平台、对俄投融资平台、贸易结算中心、科技合作平台和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服务于国家对俄合作战略升级。建立口岸电子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积极争取对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
优化城市商圈布局。推进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市级商圈提档升级,辟建松北、哈南、群力等新商圈;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整合优化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商业集中度和辐射力。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和有影响的总经销、总代理商落户我市。培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龙头企业。
建设内外贸联通的市场体系。着重发展口岸货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商贸营运与控制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农村商业网点。全面形成内外贸相融合,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同步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建立市场开放度与商贸便利化程度高、商贸要素流动顺畅的运行机制。
(七)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信息中心
以城市信息化、软件产业和动漫产业为重点,推进互联网增值业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三网融合”工程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参与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产业和消费的信息服务业。规划建设哈尔滨物联网基础平台和云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10个,预计投资30亿元。到2012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增加值达到147亿元;到2015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大城市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推进3G产品服务和“三网融合”建设,构建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整合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支付网络,启动水、电、气、公交、社保等多卡合一的“金卡”工程,全面加快“数字哈尔滨”建设。
扶持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发展。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上的优势,重点扶持企业管理软件、产品设计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发展。抓住国家扶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的机遇,推动产业集聚,调整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省地理信息产业园、黑龙江(平房)动漫产业园和联通呼叫园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松北科技新城中重点发展软件研发和高端服务,在哈南工业新城中重点发展服务外包。
积极发展物联网,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把握物联网发展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出台哈尔滨物联网发展扶持政策。发挥我市传感器物联网产业基础良好和科研技术密集优势,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辟建物联网创新示范园,催生一批物联网企业,推动技术创新集群与企业集群在我市实现融合。选择在城管、交通、电力、商贸等领域,率先建设智能物联网。
积极参与云计算产业化进程。跟踪我国城市云计算应用趋势,深入研究可行性,谋划建设哈尔滨云计算中心。
(八)做强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打造松北科技新城为重点,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提升科技核心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松北科技新城等重点项目16个,预计投资100亿元。到2012年,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R&D)达到1.4%;到2015年力争达到2%以上。
加快松北科技新城建设。形成科技资源富集、科技创新成果众多、产业转化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5大平台,强化创新载体和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科技大厦、哈高新区软件园、哈工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大所、大厂的科研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食品安全6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做实做强产业技术联合体,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南岗知识创新区和哈南工业新城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政策。
(九)推动社区服务业大发展,建设和谐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完善社区功能,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社区。力争3年内,使全市90%以上的社区拥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95%以上的社区用房达到300平方米,100%的社区完成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到2015年,建成与现代大都市居住生活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低保对象的慈善互助机构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服务,做好特困群众的救助服务。
繁荣社区文化。加快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发展社区卫生。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逐步构建社区居民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社区信息化。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市、区县(市)、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利用政务呼叫中心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的社区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信、邮政、铁路、民航、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积极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及委托代理等方式,将研究咨询、业务培训、招商活动、公务接待、会议服务、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实行社会化服务。
加强对物流、会展、金融、中介、法律咨询等产业的组织协调,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网上申办、联审等制度,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
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加快服务业对外扩张。鼓励技术创新,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实施名牌服务战略,制定和实施对名牌服务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企业的鼓励政策。加快新兴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逐年增加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额度。各区、县(市)也要尽快设立服务业发展资金,与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使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为服务业融资提供支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对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服务业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
(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完善服务业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建立运行监测机制。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各类服务业发展信息资源,建立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掌握服务业发展动态,为政府决策和引导市场提供依据。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将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目标分解到区、县(市),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金融、物流、房地产、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实行点对点、产业链、集群化招商。国内招商重点区域设定为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国际招商要充分发挥香港的窗口作用。吸引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跨国公司与地区总部、行业协会、国际顶级专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落户哈尔滨。
(五)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吸引金融、现代物流、房地产、文化、信息服务等国内外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利用我市的教育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人才培训基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适应服务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良好的生活环境。
(六)积极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建立组织保障、体制机制保障、资金保障、政策环境保障、项目保障和人才保障6大保障机制。围绕确定的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金融服务体系、物流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节能环保服务体系等12方面63项重点任务,落实目标和责任。以建设松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和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积极推进科技新城软件园、工业物流园区、省绿色食品博览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推荐访问:哈尔滨市 规划 二五 【商务规划】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