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全县形势新变化、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延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延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全县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延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编制的,主要阐明了“十二五”时期我县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面对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牢牢把握发展这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强县”战略部署,按照“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务实创新、富民强县”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换新貌”的阶段性任务目标,坚持“四个战略”,实施“五项工程”,抓好“六大建设”,坚持“好”中求快、“快”字当先,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形成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延寿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并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五年努力,我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谱写了加快发展、富民强县的新篇章。
——主要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3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倍,年均增长4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8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5.4倍,年均增长38.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0.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2.6倍,年均增长38.8%。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双一”目标,增幅居哈市所属县(市)前列。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2倍,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035元和6745元,年均分别增长9.8%和12.2%(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实现翻番)。新建维修校舍6.45万平方米,启动了县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工程,完成了9个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改造和65个村级卫生所(室)标准化建设,完成了县计生综合服务楼和6个乡镇计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有线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正在向数字电视转换,完成了县客运中心迁建,完成了县体育中心改扩建。新建7个乡镇综合文化活动站,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医保、社保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12.9万人,参合率达到98%以上,医疗救助创新机制在全省推广。完成了农村敬老院整合,完成县敬老服务中心和4个农村敬老服务中心改扩建。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开发建设商服住宅楼62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改造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34.2万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7.5%。
——工业经济发展提速,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实现44.6亿元和8.0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3倍和2.7倍,年均分别增长25%和21.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实现11.4亿元和3.46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3.8倍和3.5倍,年均分别增长30.7%和28.5%。完成38户国有企业改制,盘活国有资产6674万元,安置职工4900人。以建设“生态、环保、景观”园区为目标,投入资金3.6亿元,全面推进“四园两区”建设。台湾永和豆浆、香其酱业等一批域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总数已达到35户。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由36.4:22.5:41.1调整为29.9:28.7:41.4。
——城镇建设成效显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争取上级支持和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108条,改造标准街91条,主次干道和巷道硬化率、人行道板铺装率分别达到100%、81%和92%;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绿化率28%;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和供水厂新建工程,铺设排水管网40公里、给水管网68公里;实施了西大沟治理工程,建设了山河公园、福山公园、影剧院广场、文化广场、继嘉广场、迎宾广场等一批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场所。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突出大项目的牵动作用,成立大项目办,组建专职队伍,加大项目谋划、引进、推进、落实工作力度。累计谋划项目1520个(超亿元项目110个,列入市级以上项目库270个),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112个(超亿元项目11个),完成投资53.7亿元。成立驻绥芬河办事处,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全口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亿元(社会招商到位资金30.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10万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实现2070万美元。
——特色旅游初具规模,知名度显著提升。以“寿”文化为突破口,投资2000多万元,倾力打造长寿山风景区,加强长寿山石林、长寿湖、长寿村等景点建设,推出“登延寿石林、赏天下奇观”、“游长寿湖、体验天下第一寿”等精品旅游项目,叫响了“绿色家园、养生延寿”品牌。成功举办了“中国·延寿首届养生文化旅游节及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广场文化周、书画摄影展、全民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实现了“以节造势、以节名县、以节兴业、以节惠民”的目标,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4亿元,年均增长14.9%,粮食总产量达到11.98亿斤,创历史新高,比“十五”期末增长58.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户,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9个。国家认定绿色食品基地面积5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数量119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8%。积极发展肉鸡产业,建成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24个,肉鸡饲养量达到850万只。乡村两级减债7210万元。以“三清、六改、六建、两完善、一突破”为重点,累计整合资金8.2亿元,对1个试点镇、41个试点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72.7公里,通乡通村路硬化率达到100%;退耕还林、植树造林1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3%;实施加信灌区国家级现代农业水田示范项目建设;完成长寿湖、关门山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扶贫开发进程,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8%。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建成万宝村葡萄保护地栽培、延中村五味子种植、双星村辣根种植、金平村生猪养殖、安山村特色果园、同安村食用菌栽培等12个产业发展示范园区。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我国宏观调控力度将不断加大,扩大内需政策深入落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将给予更多支持。省委、市委全会立足省情、市情,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特别是市委提出的“强县”战略,将更加重视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判断宏观形势,我县发展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加快发展、推进富民强县进程。经过五年的努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一产比重大,工业主导作用不强,经济外向度低,外贸对经济的拉动力小、后劲不足;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弱,对基地和农户的拉动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民增收压力大;经济发展依然受到融资、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民生保障与需求之间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各项改革不断深入,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较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思想准备,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埋头苦干,让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深入落实市委“强县”战略部署,按照“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务实创新、富民强县”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思想解放、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四个战略”、“五项工程”和“六大建设”,奋力夺取富民强县新胜利。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的原则。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满足人民群众渴求发展的迫切愿望,全面实现优势产业区域经济核心区、基础环境建设样板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区创建目标。超越自我,努力晋位,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妥善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投资与消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采取综合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坚持低碳环保的原则。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配套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项目拉动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项目建设包保责任制,形成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机制,真正将项目建设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根本保障。
——坚持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原则。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基本要求
——坚持把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干事创业作为加快发展的基本前提。深化思想解放,转换思维方式,创新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对加快发展不适应、不相符的突出问题。立足全局谋发展,强化机遇意识,深挖发展潜能,增强发展活力,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超越自我的魄力推动大发展、快发展。深入开展“延寿精神”创建活动,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把发挥比较优势、完善产业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工业主导作用,加快产业化进程,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推动三次产业梯次协调发展。
——坚持把改革开放、借力发展、项目拉动战略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准确把握、充分利用政策,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合作领域,推进项目大谋划、大开发、大建设。全面加强对上沟通,主动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破解交通、土地、金融等瓶颈制约,把握发展主动权。
——坚持把深挖人才智力资源、提升科技贡献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最大程度释放人才潜能,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普及与推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坚持把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措施,把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动加快发展的着力点。节约资源与合理利用能源,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服务、打造优良发展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减少行政事业收费,规范行政执法。推进依法治县,强化行政问责,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执行力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各级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发挥人大、政协、工商联和群团组织作用,形成推动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四节 发展定位
——以建基地、强龙头、打品牌、拓市场、增效益为主线,强力推动食品、纺织、制药、机加等优势产业升级,形成产业向园区集聚、经济靠产业支撑的生动局面,使延寿成为哈东地区优势产业区域经济的核心区。
——持续推进大手笔规划、大资金投入、大力度拆迁、大规模建设,逐步形成和完善城镇功能分区定位,使延寿以景观、人文、生态、宜居的崭新形象成为基础环境建设的样板区。
——突出农业产业化、城镇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项重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中加速城乡经济融合,在加速社会事业发展中缩小城乡差距,把延寿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
——以深入实施“五项工程”为主线,努力实现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难有所助,加快推进“法治延寿”、“平安延寿”、“和谐延寿”建设,把延寿打造成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区。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居住、交通、文化、卫生等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主要发展目标是: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3.6亿元,年均增长14.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2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1亿元,年均增长16.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年新增就业2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巩固和扩大城乡社会保障成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和80%以上;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加15%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2%以上。
——工业强县战略成效凸显。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0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户)。工业总产值实现111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8.3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0.8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增加值实现8.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旅游、物流、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比重由29.9:28.7:41.4调整为23.7:34.5:41.8,三产对一产和二产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果。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发展环境全面改善,投资吸引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谋划项目2000项(超亿元200项,进入上级项目库500项),总投资800亿元,社会招商引进项目750个,到位资金118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300项(超亿元项目40项),完成总投资100亿元(主渠道争取资金25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实现74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建设品位明显提升。改造棚户区16片,建设商服住宅楼120万平方米,既有居民住宅楼全部实施综合改造。政府补贴城镇住房困难群众1.1万户,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力争城区内居民住宅楼全部实行集中供热,城镇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实现全覆盖。
——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打造百万亩水稻生产大县,建成哈东地区养殖规模最大、加工能力最强的肉鸡产业基地,建成北方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优质水果基地,加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具规模,粮豆薯播种面积稳定在16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5亿斤,年均增长3.9%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26.6亿元,年均增长8.9%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农村和城镇社区便民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实验室等全部实现标准化,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出职业教育品牌。商业保险、慈善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和谐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巩固扩大省、市两级平安县建设成果,实现国家级平安县创建目标。建立健全预警防控体系,增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进入全省乃至全国信访维稳先进县行列。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严格行政问责。加强普法教育,优化法律服务,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章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食品、纺织、制药、机械加工等优势产业,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111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8.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18%以上(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30.8亿元,实现增加值8.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和20%以上)。
第一节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四园两区”功能定位,围绕“抓建设、引企业、重服务、增税收”的方针,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推动园区发展的政策,管理和服务效能大幅度提升,逐步提高园区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更多的企业落户创造优越的条件。加强对“乾翔公园”、“五七水库”进行开发,建设标志性景观,把园区打造成为环境品位高、设施标准高、特点突出、功能完善的省级一流园区。2015年,园区核心区面积达到7.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50户,投产企业达到40户,实现产值10亿元,税金1亿元。
第二节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继续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围绕资源优势打造食品、纺织、北药开发、机械制造、矿产资源开发、木材深加工、能源开发、畜牧产品深加工和山野菜深加工等十大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要载体。
——纺织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地域和技术优势,加大对继嘉纺纱和织布、鑫莹纺纱、兴安麻业等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发亚麻织布、印染、亚麻服装等亚麻产品深加工项目。到2015年,亚麻纺织企业达到30户,湿纺能力增加到8万锭,纺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税收4000万元,全力打造全省亚麻纺织第一城。
——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依托永和豆浆、香其酱业、亮珠米业、鸿源食品、承德果疏等龙头企业,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度开发加工,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到2015年,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8亿元,税收2000万元。
——北药产业集群建设。扶持蒲公英药业和金圣药业现有批号药品全部达产,提高三鞭丸、安脑丸、清淋冲剂等药品市场占有率,使之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重点研发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药、化学药品等新型药物产品。完成以蒲公英、串地龙、西洋参、五味子为主要原料的中草药保健饮品开发,扩大药材种植基地面积。到2015年,北药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制药产业力争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3500万元。
——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利用电子元件厂、铸造机械厂、轻工机械厂等一批老国有企业的厂房场地、人员技术、设备工艺,抓住国家产业布局调整机遇,积极引进铸造、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形成集群优势。完成铸造机械厂旋转料仓生产项目,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到2015年,机械制造业力争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1500万元。
——建筑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应用,依托大理岩矿储量丰富的优势,引进超高号水泥生产项目;依托油页岩储量丰富的优势,开发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项目;做大万源清集团玻璃钢纤维门窗加工项目;利用丰富的稻草资源引进新型稻草砖项目;利用丰富的锯末或秸杆、稻壳资源,引进“五防轻体隔墙板”生产项目。到2015年,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力争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2000万元。
——矿产开发产业集群建设。围绕矿产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理石、沸石、油页岩、白粘土等资源开发。到2015年,矿产开发产业力争实现产值2亿元,税收1000万元。
——木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俄罗斯丰富的木材资源,整合木材加工企业,重点引进8—10户木材深加工项目,不让“原字号”产品出县。到2015年,木材加工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亿元,税收1000万元。
——能源开发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完成4.2万KW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完善稻壳和碳棒加工项目,开发太阳能、沼气资源,建设节能温室(大棚)8000栋,沼气开发利用示范区25个。到2015年,新型能源产业力争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3000万元。
——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围绕肉鸡养殖小区和肉牛、生猪养殖基地提档升级,积极引进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以肉鸡、肉牛、生猪等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畜牧加工产业产值力争实现4亿元,税收实现3000万元。
——山野菜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地域优势,整合山野菜加工企业,开发山野菜人工种植技术,扶持10户企业,打出延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到2015年,山野菜加工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亿元,税收1000万元。
第三节 深入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发展潜能,大力推进系列产品研发和品牌培育、包装、推介工作,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加大产品推介力度,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放大市场效应,增强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集中精力打出延寿米、延寿麻、延寿果、延寿酱、延寿药、延寿豆浆、延寿煎饼等一批名优品牌,强龙头、建基地、闯市场、增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抢占市场至高点。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第一节 全面提升种植业
紧紧抓住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有利契机,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扩大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提高粮食产量。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6.6亿元,年均增长8.9%以上。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62万亩(有机绿色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优质大豆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优质饲料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25万亩,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4.5亿斤,年均增长3.9%以上。
第二节 做大做强养殖业
继续大力发展肉鸡产业,稳步推进基地建设,加快养殖小区提档升级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围绕资金投放、防疫灭病、良种繁育、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2015年,全县肉鸡养殖小区达到50个,肉鸡饲养量达到1800万只,建成哈东地区养殖规模最大、加工能力最强的肉鸡生产基地。同时,加强饲料饲草基地建设,生猪、肉牛、山绵羊得到较大发展,肉牛养殖小区达到30个,生猪饲养场达到60个,生猪、肉牛、山绵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7万头、12万头、7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
第三节 积极发展林果业
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丰富、林果品位高的优势,突出发展地产水果业,初步建成延寿镇、延河镇、六团镇、玉河乡、青川乡、安山乡6个地产水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培育地产果专业大户200户。地产水果总产量达到2.5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努力建成北方具有较大影响、较高知名度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
第四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粮食、畜牧等农牧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努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永和豆浆、香其酱业、亮珠公司、鸿源食品等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蔬菜、地产果、畜产品、食用菌、中药材等有发展潜力的加工企业,形成龙头带产业、产业促龙头的良性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农业化发展水平。
——优质米加工业。积极推进品种、企业、品牌三整合,质量、效益两提高,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大米,全县主打“亮珠”牌商标,淘汰一批加工规模小和加工工艺落后的企业,全面实现优质米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55万亩,年加工水稻2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促农增收1.4亿元。
——水磨食品加工业。依托鸿源食品有限公司开发水磨食品,年加工水磨食品1万吨、有机保鲜煎饼1000吨、鲜菌汤600吨,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大豆加工业。依托永和豆浆食品有限公司和香其酱业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豆浆、豆酱等豆制系列产品,带动优质大豆种植基地25万亩,年产豆浆粉1万吨、豆酱制品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畜牧产品深加工业。加快肉鸡、肉牛和生猪养殖基地提档升级建设,积极引进加工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构建产业化发展格局。
——浆果加工业。依托成德果蔬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小浆果基地及产品加工业,年加工各类果酒及果汁3000万瓶(听),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食用菌加工业。依托成德果蔬食品有限公司开发食用菌基地及产品加工业,建成年产1000吨成品(干品)加工厂一座。
——地产果加工业。地产果生产基地达到1万亩,年产绿色无公害品牌优质水果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实现利税800万元。
第五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
突出抓好村镇规划建设,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推广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加大村屯绿化、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等项目建设力度,搞好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标准,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节 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提高大型农机具、连片深松整地作业和农作物机械收获比重。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推广集约化养殖、温室栽培等工厂化农业生产设施和农副产品精选加工机械。到2015年,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8个,农村农机总动力达到35万千瓦以上,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达到96%,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初步实现全程机械化。
第七节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十二五”期间,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扶贫工作投资2亿元,发展保护地葡萄1000亩;新建标准化彩钢鸡舍2万平方米,扶持2000户贫困户饲养肉鸡1000万只;新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2个;新建桥梁20座、涵洞325座,硬化屯内路74公里;组建农机联合体10个;新建文化活动室10个、休闲广场20个;改造泥草房、危房200户;完成农业保险30万亩,培训技能人才3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4500人;建设村级扶贫合作社50个,扶持扶贫开发龙头企业3个,支持涉农企业5户。农业开发投资1亿元,改造加信镇、玉河乡、延河镇,寿山乡水稻中低产田5万亩;完善延寿镇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新建蔬菜大棚500栋;建设绿色有机水稻、有机南瓜、食用菌、山菇娘、水稻良种繁育基地5处,科技示范园区5000亩。
第八节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以全面推进水利化为重点,实施水土林田路综合治理。对现有的堤防、水库、灌排渠系进行全面维护和功能提升。集中力量规划建设蚂蜒河、亮珠河流域灌排体系,推进2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十二五”期间,规划设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实施中低产田改造10万亩。继续推进以护村、护路、护岸、农田保护为主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完成退耕还林、植树造林11万亩。
第九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加大优质农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禽良种的引进、选育、示范、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优质水稻、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肉鸡、肉牛等新品种,推进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实现农业新科技成果全覆盖。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依据农作物区域布局,围绕“一轴、两线、十点”的框架,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以延河镇团山村到玉河乡长寿村沿路为主轴,打造“万亩生态农业园,百里画廊”;以延中公路、延方公路为主线,建设具有延寿特色的十个农业示范区,打造农业经济新亮点。同时按照各乡镇的产业特点,新建9个乡(镇)级科技示范园区,培育科技示范户4000户,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优势产业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园。
——深入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立有效、适用、真实的信息网络,抓好电脑、电波入户工程,完善村村通成果,提高农业信息工程效能。逐步实现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村屯信息化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引导涉农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农村专业大户和社会能人兴办、领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由70个发展到15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领办的项目达到50个,开发的产业达到30个。建立以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体,村镇银行、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十节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中心和水文气象探测站,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测预报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污染监测和治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污染,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五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
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基地集中的原则,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有规划、有步骤地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农民向重点镇和中心村集中,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重点推进“八个一体化”:
——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突破城乡界线,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等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覆盖全县的城乡规划体系。
——实现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加强县城整体规划布局,有效解决村镇分布散、产业集聚低、农业集约发展滞后的问题,努力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乡发展空间形态。逐步形成以延寿镇为中心,六团镇、延河镇、加信镇和中和镇为骨干,其余四个乡同步建设的发展格局。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点推进城乡交通、自来水改造、街路硬化、标准化住宅小区开发、公园与休闲广场、垃圾与污水处理、农贸大市场、输变电设施、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贸工农协调发展。
——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就业网络体系,使城乡劳动力享受同等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城乡统筹的救助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城乡同步发展。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强化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强化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
——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加快发展城乡商品市场,推进市场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品储备基地、农产品集散地及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资、农机、小商品、建材市场,构建与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市场流通体系。
——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加强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强化城乡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做好农村信访维稳工作。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一体化。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管理制度、投资制度。建立农村现代金融制度和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制度。
第六章 实施借力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借力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集中精力招商引资上项目,大力发展国内外贸易,突出抓好对俄、日、韩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健全运行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新突破。
第一节 提升项目谋划质量
在把握政策、市场和县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深度挖掘潜能,拓展项目谋划生成的广度和深度,把项目库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重点围绕打造产业集群,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社会事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繁荣城乡市场等领域谋划项目。“十二五”期间,谋划项目2000个(超亿元项目200个,纳入市级以上项目库500个),项目总投资800亿元。
第二节 实施项目牵动战略
继续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围绕现代农业、工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城乡基础设施、民生与保障等领域推进项目建设,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十二五”期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300 个(超亿元项目40个,超千万元项目150个),完成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主渠道争取资金达到2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第三节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思路、新途径,形成多轮驱动、多元招商模式。深入研究国家省市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发展政策,大力宣传我县资源、产业、政策、环境优势,确定重点招商区域,主攻重点产业项目,抓牢重点企业招商。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视野,提高项目包装水平。“十二五”期间,新上招商引资项目750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50个),引进资金118亿元。招商引资年均增长率30%以上。
第四节 确保外贸出口增长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围绕国家对东北亚经济贸易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充分发挥驻绥芬河办事处的推介功能,推动对俄贸易战略升级。拓展对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重大项目和资源能源项目投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支持和鼓励我县企业参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开发建设。加强对韩、日、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经贸科技合作。积极培植出口创汇企业,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完善外贸出口的政策激励机制,扩大我县拥有自营出口经营权企业数量,力争由2010年的7家发展到1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 74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第七章 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规范市场、搞活流通、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发展邮政、电信信息化产业,提高酒店、饭店接待能力,努力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企业达到7600户,从业人员达到3.8万人,总产值实现24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8%以上。
第一节 旅游业
以“寿”文化为突破口,深度挖掘养生文化资源和内涵,叫响“绿色家园、养生延寿”品牌,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养生旅游和生态观光体验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8万人,旅游产业收入达到4亿元,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围绕发展养生文化,深入搞好旅游规划,依托我县历史、人文、地理资源和原生态特色景观,大力推进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景区、景点服务设施。继续加强长寿山风景区建设;推进福山景区、七华里景区、花砬山景区建设;推进乾翔公园、长寿寺、长寿山滑雪场开发建设;实施石城山张学良剿匪纪念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开发。集中精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县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四季游”养生文化旅游格局。申报长寿山风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
——深度开发旅游商品。围绕“养生文化”做文章,突出“绿色家园、养生延寿”这一主题,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大力开发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以养生文化彰显特色、提升品位。多渠道、多层面扩展旅游市场空间。
——做大旅游知名品牌。注重从不同侧面深入挖掘养生文化资源及其丰富内涵,倡导“德、习、健、食、笑”五字养生精髓。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包装、推介和宣传力度,创新宣传促销手段和方式,面向社会招商,加强“游万顷松江湿地、赏延寿石林奇观”和“中国雪村”的品牌宣传,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县优势主导产业。
第二节 房地产业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和整理力度,把握供地节奏,规范市场秩序,增加住房信贷,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机购房,稳定房地产价格。积极引进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升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提档升级。加大城镇棚户区改造力度,实行统一开发、连片开发模式。新建标准化住宅小区16个,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第三节 文化体育事业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方面。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民为重点,健全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建立多元性群众文化体系。普及文化知识、活跃文化生活,弘扬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群众文化生活中,体现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到2015年,全县经常参加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的群众达到总人口的50%左右。形成县级重大文体活动年年办,社区、乡镇大中型特色文化体育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础文化体育服务天天有的格局。实施精品战略,加强文艺创作机构建设和文艺创作人才调配。创作一批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县域特色、具有一流水准的精品力作,力争在上级比赛评比中获奖。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整合文化资源,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文化娱乐业,精心调整,规范经营,引进和开发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娱乐项目,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挖掘民间文化产业,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抓好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传承与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加强地域历史文化建设,认真挖掘和提炼“寿”文化,丰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快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影视、文学、美术和雕塑等作品的创作。加大“寿”文化保护力度,实施标识工程,依法保护“寿”文化标识使用,加强地域风格标识开发,建设一批具有“寿”文化风格的重点景观、地标建筑和雕塑作品,彰显地域特色文化。
——积极倡导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群体性、社会性体育组织,推动多样化的休闲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培育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健身表演活动,丰富活跃体育市场。充分利用冰雪资源,深入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定期举办全民体育运动赛事,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强体育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县体育中心二期、长寿山滑雪场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区休闲健身娱乐广场建设,满足人民开展健身活动需求。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民为重点,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达到县有文体活动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和休闲广场,形成县、乡、村三级配套,点线相连、点面结合,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完成体育中心二期扩建,完成博物馆和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第四节 现代物流业
加快流通企业发展,引进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落户延寿开办连锁经营。提升流通行业服务水平,新建一处规模大、管理优的物流基地,为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进入外埠市场提供快速通道和交易平台。建设一处以经营农机具、化肥为主的生产资料批发交易大市场。加快城西新区商贸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粮食购销体系建设,创新粮食购销市场化运行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的粮食市场。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步伐,改善我县农村购物环境。
第五节 金融保险
积极发展多元化金融市场,加快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单位的融资作用,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性信用担保资金的争取力度。完善村镇银行建设,积极组建投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保证。完成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提格升级。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服务方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
第六节 市场管理
继续抓好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打击商业欺诈,保护知识产权等项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抓好粮食收储、服务业、成品油销售、生猪屠宰、酒类专卖、二手车市场等行业管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乡镇连锁超市、村组便民店和农资连锁店,新建标准化乡级连锁店和村级便民店 200家以上。认真抓好家电下乡工作,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引导发展典当、汽车报废等新兴行业。“十二五”期间,典当、汽车报废等新兴行业要有较大发展,从业户由2户发展到5户,打破垄断,创造竞争环境。同时,积极做好租赁、旧货流通、再生资源利用等经营活动的监管。
第七节 邮政电信
积极推进邮政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实做大快递服务,构建现代快递服务体系。以服务“三农”为主线,构建城乡间互联互通的邮政服务网络,大力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邮政普遍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努力提升农村邮政物流服务水平。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确保党报党刊的顺利发行。
进一步完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持通信服务和信息应用的能力。继续推动“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工程,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推广多媒体服务,推动农村信息化,以机制、管理、技术、经济等多种手段保证电信服务的顺利开展,促进电信业城乡均衡发展。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建设网络安全应急保障技术平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效性和操作性,提高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
第八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原则,建立环网相联、快捷畅通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构筑高起点的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城市保障体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建设。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我县公路现状,全面建成“十纵、五横、四环”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以县城为中心成辐射状连接乡镇,以乡镇为节点成辐射状连接村屯的交通网络格局。通过对全县10个出口路的拓展,畅通与周边市、县的连接,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升级改造干线公路。围绕铁通公路、延中公路、宁延公路、延元公路、尚延公路升级改造,优化公路网络建设,提升路网功能。铁通公路升级为高等级公路,成为我县境内交通主动脉,改造总里程57.4公里。完成延中路、宁延路、延元路等县级出口路升级改造,延中公路、宁延公路由三级升为二级,延元公路由四级升为二级。完成宾平公路、尚延公路、加永公路、延中公路(南线)、延新公路、铁双公路、永太公路、新青公路加宽改造,将原有乡级公路提升为县级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有利于路网结构优化和服务水平提高、有利于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建设以延寿镇为中心的“县域经济圈”,打造县域交通干线,建设旅游路和资源路。同时结合国家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公路建设、支持商品粮基地公路建设等政策,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彻底解决断头路、连接线、延长线及硬化等问题。五年建设农村公路347公里。
——国、省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及公路养护工程建设。按照科学发展、合理规划的思路,新建14个标准化公路道班,加强公路养护设施建设,提高公路养护能力。“十二五”期间,购置养护设备93台套,建设交通治超检测站点一处。维修完善铁通公路、延中公路等5条县乡公路安全警示标志32处。
——重点桥梁建设。“十二五”期间,在蚂蜒河沿岸延河镇兴安村段和六团镇凌河村段新建跨河大桥;建设亮珠河天台桥;改造维修蚂蜒河延寿大桥、平安大桥和柳树河光荣桥。
第二节 中心城镇建设
加强城镇规划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坚持大手笔规划、大资金投入、大力度拆迁、大规模建设,打造北方园林城和卫生城。
——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以老城区为依托,逐步向南、向西拓展空间,在建设风格上充分体现地域厚重的历史文化,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坚持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和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原则,以超前发展理念规划城镇建设总体布局,重点完成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为打造滨水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实现有序开发提供依据。完善城镇功能分区定位,以大众综合广场建设为拉动,打造东部商贸物流区;以工业园区和新行政区建设为拉动,打造西部工业和行政中心区;以体育中心改造升级为拉动,打造北部文化体育区;以蚂蜒河沿岸开发为拉动,结合沿河景观大道、绿化长廊建设,打造南部景观休闲区,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到2015年,延寿镇城镇实际居住人口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0.92平方公里。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年均增长25%以上,增强承载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城镇道路、公共交通等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路网、电网、水网、热网及市容配套设施。深入推进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及公园、广场建设等市政工程,打造一批大气、靓丽的城镇新景观,彰显宜居生态、人文和谐的城镇新形象。逐步完善小区绿化、活动场所、健身器材等设施,实现小区建设标准化。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结合土地挂牌出让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多方引进开发资金,加快进行重点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十一项工程建设:一是城镇道路改造工程。 硬化城镇巷道20万平方米,巷道硬化率达到100%,铺装人行道板24万平方米,人行道板铺装率达到100%,安装路边石8万延长米。二是休闲广场建设工程。新建休闲广场5处,总面积4.2万平方米。三是城镇绿化工程。新增城镇绿地1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到3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镇硬化街路绿化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区、庭院绿化率达到70%。四是城镇给排水工程。实施长寿湖、蚂蜒河水源地保护工程,完成长寿湖至延寿镇供水厂18公里输水管线复线工程和镇内配水管线40公里建设工程。实施延寿镇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二期工程,日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完成排水管网铺设30公里。五是城镇供热工程。完善供热体制,新建区域性热源厂1座,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六是城镇供气工程。启动城市燃气建设工程,燃气用户达到9000户。七是城镇水务治理改造工程。实施城镇内五条水系治理改造工程。八是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新建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1处,日处理能力达到200吨。九是城区建设扩建工程。以老城区为依托,城市开发建设逐步向南、向西拓展空间,实现“一河居中,两岸繁荣”城市建设新格局。十是商贸、行政中心建设工程。建设西城区商贸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带动西城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十一是城镇公共交通工程。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的原则,辟建公共客运交通线路2条,组建公共客运出租公司2个。
第三节 城镇抗灾工程
建设蚂蜒河南、北堤防等防洪设施,提升延寿镇的防洪标准。构建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城镇疏散空间单元结构布局,形成完备的防灾疏散空间体系。加强救灾应急队伍、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等工作体系建设。
第九章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继续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积蓄可持续发展后劲。“十二五”期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两荒植被覆盖率达到90%,村屯绿化率达到90%;水土流失治理达到65%以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覆盖率达到8%以上; 全县有机食品和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达到耕地面积的60%以上;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以上,新建扩建自然保护区2处,农用节能工程普及率达到80%以上,污染治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气化普及率达到70%以上,烟控区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餐饮业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第一节 提升节能减排绩效
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
第二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开发引进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建立多元环保投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第三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防治大气、水、土壤污染为重点,强化污染物减排,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大气、水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土壤面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章 社会事业与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延寿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城市。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
第一节 社会就业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拓展就业领域,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大力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群体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以政府培训为主体,以专项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为辅的就业培训体系。发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作用,集中培训产业工人,提高就业能力。落实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担保制度,为扩大就业提供优良政策环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择业观念教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大就业援助量,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解决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年均新增就业2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二节 社会保障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扩大城乡低保、医保和社保全覆盖成果,建立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强化商业保险的重要补充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扩大城镇住房困难群众政府补贴范围,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推进廉租房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供暖、法律援助、突发性灾害、重大疾病、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机制,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和创新慈善组织形式,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慈善活动,将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加强和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加大养老事业的政府投资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事业。完善面向大众的各类福利政策,提高全民福利水平。2015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第三节 教育事业
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加大教育网点整合,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日常管理,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搞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彻底改造D级危房,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
——加快教育发展。到2015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健全成人教育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成人教育体系。
——改善办学条件。逐年加大政府投入,城乡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经费标准等方面缩小差距,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科学谋划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适时撤并村级教学网点。搞好中小学校舍新建维修改造规划,从薄弱乡校开始,分批、分年度逐步改造完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对人口集中、生源较多的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进行改扩建,加快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县内幼教中心的建设步伐。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率达到85%以上。
——加快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全员培训,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全员培训与骨干研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本地培训和外派学习相结合,由“传授式培训”向“研究式培训”转变,名师、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逐年增加新教师,不断改善城乡教师队伍结构,满足教育教学发展需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现有,挖掘潜力,发挥优势,使教育性、艺术性、知识性和系列化、层次化、主体化达成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校“软实力”,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打造校园文化。广泛建设学校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育人品位,增强文化育人氛围,加快形成“一校一品”的育人风格。
第四节 医疗卫生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适时完成医药卫生体制转换,强化卫生职能。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落实院长负责制和内部聘任制。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试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巩固扩大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成果,努力把村卫生所建成乡镇卫生院派出机构。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体系。疾控中心通过省级计量认证,B类仪器设备配置率、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完善工作方案,实行项目管理,健全疫情监测、筛查、报告制度,落实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高致病性禽流感、乙型肝炎、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完善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建设,建立慢性病监测防治网络,健全精神病卫生服务网络。二是健全完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经费的比重,建立科学完善的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健全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实施各项卫生执法监督,公共卫生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专业卫生监督员达到85%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5%以上,本科学历达到30%以上,80%以上乡镇设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四是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组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立功能比较完备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满足急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心理行为干预和心理健康指导工作需要。五是健全完善爱卫防病体系。新建标准化卫生厕所3000个,农村改水受益5000人。地方病监测率达到100%,职业病监测率达到95%以上,结核病涂阳患者治愈率85%以上。六是完善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强化县级中心医院建设,努力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晋升二级甲等医院。在四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120急救分站,强化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理功能。七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新农合补偿机制,提高农民受益程度。农民自愿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人均筹资标准保持在150元,年补偿资金总额达到1900万元,报销最高封顶线达到7万元。八是完善中医药诊疗服务体系。强化县中医院专科建设,突出中医领先地位,开展中医康复治疗。其他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开展中医服务。村卫生所至少有1名中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10个重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完成县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全面实施村级卫生所改扩建,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为106个村卫生所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完成乡村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完成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结防所、延寿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整合;完成监督所、新农合办业务用房建设;建立3个社区服务中心。
第五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认真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依法行政,保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7.8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以上。
——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参与“三位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到2015年,完成安山乡、玉河乡、寿山乡计生服务站建设,乡镇服务站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0%;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村计生服务室功能,村计生服务室建设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加大生殖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和普及优生优育知识,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预防出生缺陷,对影响出生缺陷的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重大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评估和干预。大力提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一级出生缺陷干预覆盖面达到80%以上。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第六节 城市管理
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城镇管理新格局。深入推进“三优”创建,加强裸土地面治理和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全面整顿市场营销、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秩序,打造整洁规范、清新靓丽、安全有序的市容环境。强化产权单位、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职责,形成制约有效、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物业管理机制。加强小区、楼院、楼道日常管理,创造优美、安全的人居环境。
第七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群防群治基础建设,全面提升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健全以公安机关为主力,乡镇为主体,村级治保组织为骨干,以农村十户联防和治安防范承包责任人为基础,以治安巡逻和单位内保为补充的城乡治安防控网络,实现县、乡、村(社区)监控网络全覆盖。全面加强重点部位、公共场所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量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巩固禁毒“零种植、零产量”成果。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警、从严治警,创建国家级平安县。
第十一章 实施科技强县战略
加快推进科技强县、人才强县战略,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人才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主要指标力争在全市所属县市晋位升级。
第一节 加快高新技术研发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的联合技术攻关,鼓励支持高校科技人才进驻工业园区创业,鼓励科技创业者以知识产权、专有技术、高新技术成果等非货币财产出资注册一般性公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在县域工业中的比重。积极推进企业改造升级,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档次,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
第二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统筹推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携带高技术成果来我县开展科技合作研发和产业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引导各类人才向我县集聚。积极协调做好“三支一扶”和到基层服务期满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
第三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集中力量在食品、纺织、制药、机械加工、新型材料、新能源、环境与生态、生物工程、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重点突破。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鼓励高技术企业落户园区,促进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链的形成,从而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尽快产生集聚效应。重点抓好高技术企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培育能带动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好、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大项目。加快发展农业、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带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新机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证。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体系。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到2015年,力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村镇银行做优做强,积极培育发展地方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工业投资等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通过规划、产业政策、信息发布和市场准入,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核准、备案制。
第二节 财税体制改革
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完善财政持续增收机制,确立以工业财源为主体,农业财源为基础的财源结构,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稳定可靠、后劲充足、长期受益的地方财源体系。2015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2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
——培育和壮大实体财源。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地方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组建总部经济创业中心,加强商贸流通型税源管理。围绕增值税、营业税等重点税种,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确保应收尽收。加强对事业性收费单位的管理,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模式,规范资金管理,挖掘增收潜能。鼓励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大新兴后续财源。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扩大享受转移支付范围和总量。
——确保民生项目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投放重点,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公路、新农村建设等项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困难群众救助、城乡居民住房、社会养老保险、就业等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
——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完善财政支出体系建设。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体制改革,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确保收支平衡。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投放重点,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全力保证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保证正常运行经费支出。加大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节 行政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科学界定县、乡(镇)、村经济社会管理权,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公共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创新探索实践雇员制。完善横向协调机制,加强机关和窗口单位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八项制度”的落实,提高办事效率。
——创新工作机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保障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行重大问题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提高政府执行力。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方便企业、群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重点解决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开发商与群众利益协调、上项目办企业、城市管理执法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权威的横向协调工作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重点解决供热、供水、教育、文化、卫生、公共交通等体制机制问题。在行政服务方面,重点抓好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和发展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全面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和服务方面,重点解决市容环境、清冰雪、庭院建设、业主委员会等问题。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加大审计、监察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问责制度,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第四节 社会体制改革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保健领域,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依法强化对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监管。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教育,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推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五节 农村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土地集中开发和适度规模经营。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土地产权交易中心和土地担保中心。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创新为主线,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机制。
第十三章 改善发展环境
把改善发展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行政环境、公正严明的司法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政通人和的稳定工程”、“长治久安的平安工程”,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延寿大发展、快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保证。
第一节 优化司法环境建设
落实依法治县,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全面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健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和建设项目要让群众知情、受群众监督、使群众满意。加强法制建设和检察、审判、行政监察工作,推进普法宣传教育,优化法律服务,增强全民法制观念。
第二节 优化人文环境
着力营造珍视信誉、尊重规则、善待竞争的发展环境,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与人为善、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重点加强诚信建设,有效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建设诚信政府,坚持依法决策,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推行辞职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系统。探索建立以数据收集、使用和披露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信用系统。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第三节 稳定安全生产形势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突出抓好城乡道路交通、防火安全,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以食品、药品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体系。健全事故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
第四节 强化信访维稳工作
以强化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规范信访秩序为重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为目标,全力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健全县、乡、村、屯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信访渠道。强化基层信访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化解矛盾能力。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追究、目标考核等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形成信访维稳长效机制,力争进入全省乃至全国信访维稳先进县行列。
第五节 城镇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处理机制。建成“科学决策、指挥统一、资源整合、社会和居民互通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置系统。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完善三级预警机制,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系统建设,确保对各类灾害反应灵敏、信息畅通、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应急救援、处置得当,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需要。
第十四章 确保规划纲要的实施
本《纲要》经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将呈报县委全会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必须确保《纲要》发展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第一节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纲要》中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县乡两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实施环境,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纲要》中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全力实施“四区”战略,努力打造优势产业区域经济核心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基础环境建设样板区、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区,为实现“五年换新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纲要》提出的发展教育、卫生、节能减排、居民收入等重点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
第二节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依据《纲要》安排投资、核准项目、制定政策,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增长。把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落到实处。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并按时实施,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三节 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强对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县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编制部门组织评估,跟踪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时,由县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