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那片绿绿爬山虎》教案3篇(2023年)

时间:2023-03-31 08: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那片绿绿爬山虎》教案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那片绿绿爬山虎》教案3篇(2023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两件事?(结合回答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引读重点句: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板书:认真、*和)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1、交流汇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2)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

  (3)引导:“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师板书:亲切、质朴)

  2、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请你看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来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哪些期待的话。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文章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文章/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文章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学过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叶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3)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品味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

  4、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解读“绿”:指名读题

  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

  教师讲述: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阅读积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2

  教学分析:

  课文分析叶圣陶是如何修改作文稿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很好教导学生对学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2、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这篇文章是1992年为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写的,而那时叶圣陶先生已去世20多年了。让我们带着那份怀念一起读读课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作者,在30年后的今天,一起追忆30多年前的故事,一起去感受那份感动。放声读课文,标上序号,并把你的最受感动,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

  2、 反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呀,把你最受感动的和大家分享

  3、 概括地说到底是哪两件事让作者念念不忘?(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4、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1-5)

  三、研读“忘不了”

  提问:默读1-5自然段,找一找,是什么让作者忘不了??

  (一)抓“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细细地读,你感受到什么?(密密麻麻,到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把你的感受带入文字(当读——指名——齐)

  3、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看这篇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作文稿(出示)哪一处,哪一个细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标点、错字、句子的顺序、不通顺、长句改短句)

  引读:怪不得作者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如此认真修改,愣住了——

  怪不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叶老把原来的作文题“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在我的句子中删掉了“包”这个动词,使句子更——(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4、可是叶老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引入叶圣陶的介绍:叶圣陶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副*。(看了介绍你想说什么?)

  引读:他是一位大作家,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

  5、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忙碌的叶老在桌前,埋头批阅,忘记了疲劳,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引读:怪不得他看到这份修改稿吃惊地愣住了——

  (二)抓“春风拂面”的作文评语,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如果你就是作者,从没见过面的大作家帮你改作文,你有什么感觉?(温暖,激动,高兴,兴奋)带着这种感觉读。

  叶老先生给我的感觉正如作者写的“如春风拂面”(板书:忘不了)

  3、不仅对文章做了修改,让我们吃惊的是还有这样一则鼓舞人的短评,肖复兴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大作家,老师在备课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作者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与短评一起出现)

  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作家叶圣陶给肖复兴留下了什么?

  4、他回想起20年前的事,由衷的感叹说——(引读)

  小结:作者的自信、勇气、希望来源于叶老先生认真、*和和温暖(课件出示)

  四、真情写话

  1、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包围,把我们的感动化作文字。用“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句式写出作者的记忆。

  2、交流

  忘不了的还有很多,下节课学习。

  五.课外拓展:

  要求大家对自己的一篇作文也做细致的修改,下次带回交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4、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三、精问,理文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获奖——修改——学习——激动”构成了“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五、六自然段为过渡段)2、学习第一段(1-4节)(1)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2)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

  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四、深思,做人:

  1、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课文四次写到“爬山虎”,教学时分三个层次进行。(1)弄清顺序。部分→整体,具体—抽象。(2)理解词句。画出时间词:“下午”、“黄昏”。找出关键词:“小精灵”、“沉郁”、“永远”。(3)感情朗读。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已初步感知叶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气。

  (1)对比思考。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2)递进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3)换位思考。叶老对院中的爬山虎了如指掌,当“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时,叶老“眯起眼睛望望”,写出了叶老对爬山虎的感情,对年轻人的深切期望,这当然是十五岁的“我”无法理解的。

  (4)总结思考。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文题对照。“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我”在叶老的教导下,“我”不仅懂得了怎样作文,怎样充实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课文两条线索因叶老为“我”燃起绿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学生对文题似不相符的误解消除了,本文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附: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绿绿 爬山虎 那片 《那片绿绿爬山虎》教案3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00字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优秀教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