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均分认识一》教学设计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萝卜图片、桃树画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电脑动画课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个萝卜,想把它们分给我的好朋友们,你能帮我分一分吗?”
小仙鹤:“哎呀呀,这个问题太难了,快请教一下咱们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对对对,我怎么没想到。小朋友们,我想把6个萝卜分给几个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小兔子分萝卜的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亲切感,营造了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谈话:同学们赶快行动吧,用眼前的萝卜图片摆一摆,分一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2.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个;分成3份,一份1个,一份2个,一份3个;分成2份,一份是2个,一份是4个;分成2份,每份3个……)?
[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所倡导的。这里教师设计的“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为学习的*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认识“*均分”。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均分。(板书:*均分)
学生之间说说什么是“*均分”。
小结:(结合板书)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不仅帮助小兔子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均分。
[评:教师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空间,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均分。既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均分的含义,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进一步体会*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同学们每人面前有8个桃子图片,如果把这8个桃子*均分,可以怎样分?动手试一试。分完后,给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集体交流。
小结:同学们把8个桃子*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虽然分成的份数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
[评: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分萝卜的基础,而且又是在自己动手中认识*均分的。此时,让学生*均分桃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5.探求*均分的方法。
谈话: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板贴:挂有8个桃子的树)
老师正想把它们分给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_______个小朋友。)
同学们,每个小组也有一棵这样的桃树,小组合作,试着分分看。
小组合作分桃子。(找一组上黑板分桃树上的桃子)
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均分。
[评:教师设计摘桃子、分桃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愉悦地探索,进一步体会*均分的方法,体验着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第2页“试一试”。
教师说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2题。
先看上面一题的图,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题,指名读题目要求,一起动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学生相互订正。
4.“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用小棒摆;在图上圈一圈;画14个△,再圈一圈……),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评:安排练习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断练习,加深对*均分意义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练习,借助动作思维把*均分的概念进行具体运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解决*均分的问题,为以后学习求商做些经验积累。]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均分,还练习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的*均分。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 (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 (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 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分、公*分、*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 (学生拿出学具)
2、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3、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 (把大碗里的汤圆*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均分在5个小碗里。
5、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6、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均分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送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 (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三第2题。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
老师的问题是:这12个汤圆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种答案?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均分。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用过这种分法吗?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均分”的教学内容与九义教材相比是加强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会*均分。
(1)根据本班实际,改变主题图的情境,因春节刚过,学生在新年里会到处串门做客,主人就要准备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题图,主题图分步展示,出现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2)通过例l的教学引出“*均分”的概念,这里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导探究,操作*均分。
例2是让学生体验原始含义的*均分,体现出人们认识*均分的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卢江主任谈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例2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种方法,而没有经历原始的*均分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总数不给学生,大碗里装的乒乓球(代替汤圆,以便于操作)有多少,学生一下子也看不出来,这样容易使学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个1个地分)进行探索,经过探索后,有学生发现了总数(15),决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识直接解出答案。因为3X5=15,所以每份应该是3个乒乓球。
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从原始*均分到最优*均分的过程。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均分。
(1)通过教师发奖品,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捆铅笔,而不是发给每一个人,这可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今天学到的“*均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先数出总数12枝铅笔,再看看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几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开放练习。这里设计的是12个“汤圆”准备请多少人来吃能够*均分,有多种答案,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点比例思想, “汤圆”总数不变,吃的人数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数少,每人吃到的就多。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对学生的心智活动起到一定的启迪、激励、挑战的作用。
(3)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均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初步感知*均分现象,概括出“*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均分到最优化*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学习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对大家说点什么?(没错,徐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来校,**安安地回家)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习评价表,给自己一个诚恳的评价吧!(附表,如下)
学习评价表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评价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评价:其实,从*均分可以看出你整节课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相信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均数的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及*均分的计算,既强化、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再现了“求*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认识*均分》教学设计3篇
《认识*均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萝卜图片、桃树画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电脑动画课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个萝卜,想把它们分给我的好朋友们,你能帮我分一分吗?”
小仙鹤:“哎呀呀,这个问题太难了,快请教一下咱们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对对对,我怎么没想到。小朋友们,我想把6个萝卜分给几个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小兔子分萝卜的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亲切感,营造了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谈话:同学们赶快行动吧,用眼前的萝卜图片摆一摆,分一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2.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个;分成3份,一份1个,一份2个,一份3个;分成2份,一份是2个,一份是4个;分成2份,每份3个……)?
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所倡导的。这里教师设计的“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为学习的*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认识“*均分”。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均分。(板书:*均分)
学生之间说说什么是“*均分”。
小结:(结合板书)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不仅帮助小兔子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均分。
评:教师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空间,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均分。既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均分的含义,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进一步体会*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同学们每人面前有8个桃子图片,如果把这8个桃子*均分,可以怎样分?动手试一试。分完后,给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集体交流。
小结:同学们把8个桃子*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虽然分成的份数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
评: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分萝卜的基础,而且又是在自己动手中认识*均分的。此时,让学生*均分桃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5.探求*均分的方法。
谈话: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板贴:挂有8个桃子的树)
老师正想把它们分给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同学们,每个小组也有一棵这样的桃树,小组合作,试着分分看。
小组合作分桃子。(找一组上黑板分桃树上的桃子)
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均分。
评:教师设计摘桃子、分桃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愉悦地探索,进一步体会*均分的方法,体验着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第2页“试一试”。
教师说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2题。
先看上面一题的图,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题,指名读题目要求,一起动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学生相互订正。
4.“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用小棒摆;在图上圈一圈;画14个△,再圈一圈……),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评:安排练习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断练习,加深对*均分意义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练习,借助动作思维把*均分的概念进行具体运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解决*均分的问题,为以后学习求商做些经验积累。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均分,还练习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的*均分。
《认识*均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数作准备。
3.引入*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吗?(公*)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4.理解*均数。操作:男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提问:怎样求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
(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均长度是多少?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 2 3 4 5
身高(厘米)132 134 136 140 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均数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认识*均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均数?
(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
小结:*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
(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均数?
(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认识*均分教学反思3篇
认识*均分教学反思1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向有效课堂、智慧课堂迈进。《认识*均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无序的分;然后聚焦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让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均分”的概念。在认识了*均分后,让学生判断哪种分法是*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均分。
2、重视了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代替实物,分6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堆1个,另一堆5个;一堆2个,另一堆4个;一堆3个,另一堆3个。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均分”的概念。
3、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均分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都是*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能发现总根数与份数、每份根数之间的关系,课堂证明,学生是能做到的,两点学生总结的非常好。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认识*均分教学反思2
本节课围绕教学重、难点,分层次逐一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感知到操作,再到理解,最后过渡到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具体来说,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主,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3.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通过操作发现*均分的特点。
4.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均分。
认识*均分教学反思3
《*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从而得出*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均分的含义及*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
作交流的能 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均分”与“不*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均分”与“不是*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使学生先复习了“*均分”的意义,同时用实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时我着重对除法的含义以及规范的读写方法进行了反复的强化练习,以便夯实基础。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由于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把握不够,个别实例有点“难”,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导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再次就是,对学生的课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课上
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应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将本节课中的优秀经验发扬利用。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并不断向老教师看齐,吸取先进的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努力。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均分”教学设计3篇
“*均分”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均分。
②提问: “*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均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四册P12-14例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理解 “*均分”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
3、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均分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对*均分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15根小棒、长方形纸一张
教师: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
一、*均分意义的学习
1、情境:班级开联欢会要买东西,小明和小芳买了6包食品,怎么拿?哪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
2、如果小刚也去,每人拿的一样多,怎么拿?
3、买了8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一样多,怎么分?
学生尝试分
交流
小结:每份同样多,就是*均分。
4、判断练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进行*均分的尝试,对*均分意义的理解从不完整逐步清晰为“只要是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均分”。
让学生逐步用数学语言表达*均分的意思,是一种“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进步。
二、*均分方法的研究1、把15个桃子*均分成5份
学生操作
反馈学生分的方法
有可能是1个1个分的;有可能是3个3个分的;也有可能是先2个2个分,再1个1个分的的`情况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了解*均分的策略,促进学生对*均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三、巩固延伸1、举例。
2、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把12个橘子*均分,可以怎么分?
3、练习
4、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可以怎么分?从一些数量*均分拓展到把一个物体、甚至一个图形*均分,使学生对“*均分”概念认识更加完整。
“*均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明确*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均分”的过程,建立*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 *均分
教具学具:
演示教具 :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 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 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引入*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 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 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 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 巩固“*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 的“做一做”
A 、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 、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 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 独立进行*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 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 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 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均分一分。
六、教学反思
《*均分》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近“*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均分的认识》教案3篇
《*均分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均分”的概念,知道*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
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巩固“*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均*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均分教学设计 (菁选3篇)
*均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四册P12-14例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理解 “*均分”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
3、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均分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对*均分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15根小棒、长方形纸一张
教师: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
一、*均分意义的学习
1、情境:班级开联欢会要买东西,小明和小芳买了6包食品,怎么拿?哪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
2、如果小刚也去,每人拿的一样多,怎么拿?
3、买了8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一样多,怎么分?
学生尝试分
交流
小结:每份同样多,就是*均分。
4、判断练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进行*均分的尝试,对*均分意义的理解从不完整逐步清晰为“只要是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均分”。
让学生逐步用数学语言表达*均分的意思,是一种“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进步。
二、*均分方法的研究1、把15个桃子*均分成5份
学生操作
反馈学生分的方法
有可能是1个1个分的;有可能是3个3个分的;也有可能是先2个2个分,再1个1个分的的情况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了解*均分的策略,促进学生对*均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三、巩固延伸1、举例。
2、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把12个橘子*均分,可以怎么分?
3、练习
4、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可以怎么分?从一些数量*均分拓展到把一个物体、甚至一个图形*均分,使学生对“*均分”概念认识更加完整。
*均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明确*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均分”的过程,建立*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 *均分
教具学具:
演示教具 :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 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 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引入*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 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 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 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 巩固“*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 的“做一做”
A 、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 、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 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 独立进行*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 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 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 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均分一分。
六、教学反思
《*均分》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近“*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均分教学设计3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均分”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尝试*均分。
3、学情分析:
“*均分”的概念学生不是很了解,但学生对“每份同样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分一分,加深对*均分的理解。
学习目标
1、建立“*均分”的概念,知道*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评价设计
1、学生尝试分糖活动,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分一分,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引入“*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均分。
2、巩固“*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1)回忆:什么中*均分?
(2)判断:哪是*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练习二的第2题。
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
3、练习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均分成3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归纳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设计
*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财产收入*均分割的婚前财产协议范本 (菁华2篇)
财产收入*均分割的婚前财产协议范本1
甲方(男):
身份证号码:
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女):
身份证号码:
地址:
联系电话:
风险提示: 婚前财产协议的对象 婚前财产协议的对象必须是夫妻一方或者双方合法拥有的财产,包括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若不属于夫妻所有的财产,任何一方无权处置,签署该协议也就无任何意义。 婚前财产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既不能规避法律,也不能违反公序良俗。为了使双方订立的婚前财产协议有效且不遗漏关键条款,建议最好请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来起草或者审核该婚前财产协议,以避免协议起草时因考虑不周而给一方造成重大损失,从而有违签订婚前财产协议的初衷。甲、乙双方于_______年___月___日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为防止今后可能出现的婚前财产纠纷,现双方理智的协商,就婚前财产协议达成如下协议:
风险提示: 婚前财产的范围 明确婚前财产的范围,一般包括男女双方婚前的存款,房产,车辆,公司股权及其他贵重物品等。婚前财产协议的约定不能过细,建议仅对重要财产作出约定即可。 同时,对财产描述要详尽,在实践中,由于财产描述不明确最终导致认为协议约定不明而不予确认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房产的描述,很多伴侣在作婚前财产协议时,对于一方的婚前房产只是写“某某小区的房屋归双方共同所有”,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坐落于某市(县)xx街xx号房产由双方共有”。一、货币存款
1、甲方拥有货币存款人民币______元,外币______元,股票市值______元。
2、乙方拥有货币存款人民币______元,外币______元,股票市值______元。
风险提示: 共同财产 婚前财产协议,基于其签订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有了明确的意思,日后不致因协议的理解发生争执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隔阂。 因此,在婚后可以与爱人共享的财产内容,以及共享的比例应该清楚,千万不能欲说还休,并且认为对方应该知道自己的意思。二、婚后,货币存款视作共同财产,因存款取得的利息收益夫妻双方人所有,购买的股票在婚后交易中的取得的收益或亏损亦视作婚后夫妻共同财产,之后分手,该财产收入*均分割。
三、债务
1、甲乙双方婚前无债务;若婚后发现任何一方在婚前有上述未列明的个人负债的,由负债一方个人承担偿债义务并承担因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甲乙双方婚后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负债,由双方共同负担。
四、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向人 民法院起诉。
五、本协议自双方办理结婚登记之日始生效。
甲方:
_______年___月___日
乙方:
_______年___月___日
财产收入*均分割的婚前财产协议范本2
甲方(男):
身份证号码:
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女):
身份证号码:
地址:
联系电话:
风险提示: 婚前财产协议的对象 婚前财产协议的对象必须是夫妻一方或者双方合法拥有的财产,包括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若不属于夫妻所有的财产,任何一方无权处置,签署该协议也就无任何意义。 婚前财产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既不能规避法律,也不能违反公序良俗。为了使双方订立的婚前财产协议有效且不遗漏关键条款,建议最好请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来起草或者审核该婚前财产协议,以避免协议起草时因考虑不周而给一方造成重大损失,从而有违签订婚前财产协议的初衷。
甲、乙双方于_______年___月___日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为防止今后可能出现的婚前财产纠纷,现双方理智的协商,就婚前财产协议达成如下协议:
风险提示: 婚前财产的范围 明确婚前财产的范围,一般包括男女双方婚前的存款,房产,车辆,公司股权及其他贵重物品等。婚前财产协议的约定不能过细,建议仅对重要财产作出约定即可。 同时,对财产描述要详尽,在实践中,由于财产描述不明确最终导致认为协议约定不明而不予确认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房产的描述,很多伴侣在作婚前财产协议时,对于一方的婚前房产只是写“某某小区的房屋归双方共同所有”,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坐落于某市(县)xx街xx号房产由双方共有”。
一、货币存款
1、甲方拥有货币存款人民币______元,外币______元,股票市值______元。
2、乙方拥有货币存款人民币______元,外币______元,股票市值______元。
风险提示: 共同财产 婚前财产协议,基于其签订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有了明确的意思,日后不致因协议的理解发生争执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隔阂。 因此,在婚后可以与爱人共享的财产内容,以及共享的比例应该清楚,千万不能欲说还休,并且认为对方应该知道自己的意思。
二、婚后,货币存款视作共同财产,因存款取得的利息收益夫妻双方人所有,购买的股票在婚后交易中的取得的收益或亏损亦视作婚后夫妻共同财产,之后分手,该财产收入*均分割。
三、债务
1、甲乙双方婚前无债务;若婚后发现任何一方在婚前有上述未列明的个人负债的,由负债一方个人承担偿债义务并承担因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甲乙双方婚后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负债,由双方共同负担。
四、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向人 民法院起诉。
五、本协议自双方办理结婚登记之日始生效。
甲方:
_______年___月___日
乙方:
_______年___月___日
~~
《*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数学*均分知识点
数学*均分知识点1
1、概念: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尽量理解背诵,可能出填空题)
2、解决*均分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典型题目:教材10页做一做第一题与11页练习二第一题的对比(都是在*均分的图形下面打对勾,可题目要求不一样,一个多选,一个单选。)
3、找准要分的是哪些物品。
(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理解*均分先要找的是要分的总数,即被除数的"意义)
典型题目:课本12页第六题
4、常出现的错误,审题不仔细
推荐访问:均分 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1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