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3-30 16: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1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  ①收集有关季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全文完整)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1

  学习目标

  ① 认识本课生字。

  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

  ①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 布置学生列出清单: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① 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② 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③ 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④ 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② 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③ 指名站起来逐节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①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②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③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的还是要多读书。

  b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①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② 结合自己的 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① 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②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扩展阅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扩展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0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①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②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3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利用网络了解季羡林及其作品。

  2.了解《水浒传》《施公案》《济公传》《古文观止》等文章。

  3.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结合课题质疑、解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3.交流课前对季羡林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1999 年 8 月 21 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之间的交流亲切自然。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爷爷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爷爷:*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他们的对话,使我们懂得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

  4.本文是一篇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5.同桌分角色对话交流,朗读课文。

  6.在苗苗与季爷爷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己先做准备,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7.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自己说不出来,还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理解深化

  1.再读课题,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2.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易近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五、学习访谈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清单:

  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站起来逐节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并填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 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闲书不“闲”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

  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⑴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 辩论:

  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课后训练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 mǎ lù lín hǎo hàn ɡǔn ɡuā làn shú

  ( ) ( ) ( )

  piān kē wén lǐ ɡuàn tōnɡ shuǐ hǔ zhuàn

  ( ) ( ) ( )

  2、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侯,最感兴(xìnɡ xīnɡ)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 chuán zhuàn)》里绿(lǜ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3、你最喜欢看的课外书是什么?把他推荐给大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0

  【教材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所以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中教师更应放手一些,要借助阅读提示,围绕课文重难点,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获得自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

  3、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扩展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0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词典,认识本课生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

  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习课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体会了小姑娘的窃读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采访著名作家 季羡林先生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下面我们先听听本课的朗读,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把生字新词及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

  教师抽查学生,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了解。

  二 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崇敬溢于言表。

  季老:*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 全班交流,重点研读

  1、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闲书到底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欢乐,帮助写作。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闲书也能发挥它的优势,帮助大家写好文章。

  今天老师要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那么请先爱上阅读吧!

  四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 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喜欢读的课外书,为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

  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⑴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 辩论:

  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课后训练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 mǎ lù lín hǎo hàn ɡǔn ɡuā làn shú

  ( ) ( ) ( )

  piān kē wén lǐ ɡuàn tōnɡ shuǐ hǔ zhuàn

  ( ) ( ) ( )

  2、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侯,最感兴(xìnɡ xīnɡ)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 chuán zhuàn)》里绿(lǜ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3、你最喜欢看的课外书是什么?把他推荐给大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ān kē wén lǐ guàn tōng gǔ lì lü lín hǎo hàn céng j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éng shà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清单:

  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站起来逐节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并填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 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

  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⑴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 辩论:

  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课后训练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 mǎ lù lín hǎo hàn ɡǔn ɡuā làn shú

  ( ) ( ) ( )

  piān kē wén lǐ ɡuàn tōnɡ shuǐ hǔ zhuàn

  ( ) ( ) ( )

  2、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侯,最感兴(xìnɡ xīnɡ)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 chuán zhuàn)》里绿(lǜ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3、你最喜欢看的课外书是什么?把他推荐给大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扩展3)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5篇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

  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⑴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 辩论:

  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课后训练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 mǎ lù lín hǎo hàn ɡǔn ɡuā làn shú

  ( ) ( ) ( )

  piān kē wén lǐ ɡuàn tōnɡ shuǐ hǔ zhuàn

  ( ) ( ) ( )

  2、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侯,最感兴(xìnɡ xīnɡ)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 chuán zhuàn)》里绿(lǜ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3、你最喜欢看的课外书是什么?把他推荐给大家。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2

  【教材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所以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中教师更应放手一些,要借助阅读提示,围绕课文重难点,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获得自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

  3、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四、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六、教师小结: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七、巩固练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八、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4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

  ①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布置学生列出清单: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①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②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③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④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②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③指名站起来逐节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①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的

  季先生的见解

  感受

  ②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③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②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①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②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扩展4)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10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1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第一篇采访类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看到题目,一定会奇怪:不会又是童话吧。其实“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这样很好理解。

  我在这篇文章中还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最赞成的是要多看课外书。因为不是所有知识都在课本中,老师也不会把所有知识教给我们,所以要钻研,多看课外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读书就达到了目的。

  对我启发很大的是不能偏科。我觉得偏科不仅仅指语数不偏科,还包括主课和其他科目也不能偏科。我的语文、数学、科学和英语四门课都很优秀,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也要学好。所以我要在体育上加倍努力。只有把身体锻炼好了,才能在各学科取得更好成绩。我认为各门学科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我们不能偏科。

  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这个观点我也印象很深刻。我的妈妈英语读、写都很标准,但她总说要是早在小学时学自己的英语水*会更好。妈妈生在农家小时候家里很贫穷,连基本的上学都成问题。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小学三年级就开了英语课程,我们就更要珍惜,好好学。

  这篇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很感谢那时才十多岁的小作者张钫,也要谢谢蔡老师,是她生动地讲解,让我知道了这么多。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2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读到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以访谈录的形式写的,主要写了苗苗向季羡林爷爷讲述自己喜欢读的书和自己偏科的情况,季羡林爷爷让苗苗多读书,多读课外书,早学外语多背古文,并要注意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读过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了读书时要读有益的书,这样收获才会更大,如果读了一些对身体和心理不利的书,那就适得其反,危害身心健康了。所以看书不但要选择有益的书,还要更多地涉猎其他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不能偏科和要早一些背诵古文和古诗,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偏科的话,就会像跷跷板一样,不均衡。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要想全面发展就不能偏科。就比如每一节课,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要认真地学。只有这样才能均衡发展。还有古诗和古文,都是古人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韵味。我们如果能早一点背诵一些,对于我们了解祖国的文化历史是有意义的。

  这篇课文还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和指导。同时也看到了他的*易近人和在读书方面对下一代的指导和帮助。他提出的不偏科、多看书、多背古诗文,还要中西贯通和学外语,这才是21世纪的人才标准。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大树博大的胸怀,小苗茁壮成长需要大树的遮蔽和呵护,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大树的。希望这这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我能有更大的收获!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文章的每一段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课文讲的是季羡林爷爷与苗苗的对话。主要说了21世纪的青年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让我们小孩起码要被两百首古诗和五十古文。闲人不是正课的书,但是书中都含有自己表达的知识。如《彭公案》可以教你成为一个正直的官员;《水浒传》可以洗礼你的灵魂,读后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我认为除了这文科理科要好,体育也要好。所以不止三贯通,还要加上运动贯通。

  诉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哺育的是灵魂与精神。没有了书籍,人类将迷失了前进的目的;没了书籍,人类将保持着愚蠢无知的心态,让其它动物欺负。排挤,甚至灭绝都有可能。

  总而言之,我提倡“读好书,读圣贤书。“还要做到读书三个一,谓心到。眼到。口到。用书中的知识来取优异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的栽培和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4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让我明白应该怎么做21世纪的青年。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学生苗苗和学者季羡林的对话。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三点我早的.地方:

  一是作文,我明白了我以前作文为什么不好了。原因是因为我阅读的书籍太少,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可以修饰的词语,所以才老写不好作文的。

  二是怎样做21世纪的青年。这篇课文中讲21世纪的青年应该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看到这里时,我心头微微一震,正是那一震我才发现我一个贯通都没有。我长大一定会三贯通的!

  三是,背古文、古诗。可是我一篇古文都不会背,只会背古诗。所以,以后我要妈妈给我买一本《古文观止》,这样我就可以达到季羡林学者最起码的要求了: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以前我根本没有明白的东西。这本语文书真是好啊!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明白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懂得之前一些不懂得的地方。特别是这一篇课文,给我的启发最大!

  这篇课文真是一篇好课文,不仅给我启发,还让我明白了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你说它不是一篇好课文吗?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5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让我明白应该怎么做21世纪的青年。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学生苗苗和学者季羡林的对话。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三点我早的地方:

  一是作文,我明白了我以前作文为什么不好了。原因是因为我阅读的书籍太少,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可以修饰的词语,所以才老写不好作文的。

  二是怎样做21世纪的青年。这篇课文中讲21世纪的青年应该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看到这里时,我心头微微一震,正是那一震我才发现我一个贯通都没有。我长大一定会三贯通的!

  三是,背古文、古诗。可是我一篇古文都不会背,只会背古诗。所以,以后我要妈妈给我买一本《古文观止》,这样我就可以达到季羡林学者最起码的要求了: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以前我根本没有明白的东西。这本语文书真是好啊!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明白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懂得之前一些不懂得的地方。特别是这一篇课文,给我的启发!

  这篇课文真是一篇好课文,不仅给我启发,还让我明白了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你说它不是一篇好课文吗?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6

  本文是一篇访谈录,记述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老爷爷的交流对话,让我感受到了要写好文章首先应该要多看点儿课外书,其次要把正课学好,这样,才能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文中去。季老先生还教育我们21世纪的青年要能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算是一个能“读书破万卷”的人。我们不光要学好母语,并要学好外语,不能偏向于一门学科。而且古诗文、文言文也同样重要。季老师还说“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由此可见,古诗文的重要性。

  季老师在文章中语句幽默,*易近人,强烈地表达了对下一代的深切关爱之情!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小孩最重要,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学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7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爷爷说他最喜欢看书,因为文学家鲁讯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季爷爷说:“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还要培养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这三贯通的人才。”有的同学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这样就是偏科,对我们将来的发展不利。

  季爷爷产:“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有困难”。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季爷爷说的很对,我人应该从扎扎实实地学邹外语,将来可以去国外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季爷爷还说过,古诗文的积累也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200首诗和50篇古文,我们的老师也要求我们天天背积累,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要更加认真努力地读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多读有意义的课外书,做一个三贯通的优秀人才。真是“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8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完美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这篇文章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叙了苗苗与季羡林老爷爷的对话,在谈话中,苗苗和季羡林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举了自己的事例,能够看出季羡林爷爷对新一代孩子成长的关爱。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读书,与书结下了深情厚谊,并在不断的读书中提高自己,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当然,读书要有选取的读,读好书,做到“开卷有益”。在读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马马虎虎的读,必须要认真读,反复读,读懂、读熟、读透,全身心的投入到读书之中。并讲究阅读的方法,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朱熹以前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每次读书,我都读好书,读对自己有帮忙的、自己喜欢的书。有一次,我写完了作业,百般无聊。于是,我便拿起三国演义看了起来,虽然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但我还是那么喜欢读,百读不厌。我读呀读,也不知读了多长时间,还在读。我沉醉于罗贯中的作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读书之中……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抬头一看表,已是十点钟了。躺在床上,便呼呼大睡了。

  我们就像一棵小树一样,羡慕大树的高大挺秀。其实,仔细想想,大树也是从小树成长到此刻的,成长的过程是艰苦的,我们也要像大树一样,不断地吸取营养,来充实自己,而营养就来源于——书。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书籍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9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的主要内容是:1999年8月21日,一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季羡林家作采访,开始,季羡林爷爷谈了一些他以前爱看闲书的故事,后来又谈了关于读书方面的经验和认识,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感到季羡林爷爷的知识非常渊博,他精通多种外国语言,还经常会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又看过那么多课外书,他的学问真是太高深了,我要向他学习,成为一名有学问的学者。另外,从课文中我也了解到他小时候的记性是非常好的,竟然能把《水浒传》里108个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从访谈录中也得知,他非常擅长写文章,因为他了解写各类文章的方法,这都是得益于他爱看闲书的习惯,所以我非常佩服他,要以他为榜样。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季羡林爷爷主张看闲书,原因是闲书看多了,各方面的知识就在脑子里日积月累,便能丰富起来,为以后写文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著名文学家鲁讯先生也曾讲过,要想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方法还是要多看书。记得爸爸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写好作文绝对没有速成的方法,必须靠*时一点一滴积累下来,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课外书,还引用古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书中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必需要学好文化知识,不但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还要文理贯通,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技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书是知识的海洋,学海无涯,为勤是岸。要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一定要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读书贵在坚持,切忌半途而废。只有这样,一棵小苗日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10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爷爷说他最喜欢看书,因为文学家鲁讯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季爷爷说:“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还要培养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这三贯通的人才。”有的同学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这样就是偏科,对我们将来的发展不利。季爷爷产:“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有困难”。

  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季爷爷说的很对,我人应该从扎扎实实地学邹外语,将来可以去国外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季爷爷还说过,古诗文的积累也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200首诗和50篇古文,我们的老师也要求我们天天背积累,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要更加认真努力地读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多读有意义的课外书,做一个三贯通的优秀人才。真是“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扩展5)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结合课题质疑、解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3.交流课前对季羡林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1999年8月21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 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之间的交流亲切自然。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爷爷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爷爷:*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他们的对话,使我们懂得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

  4.本文是一篇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5.同桌分角色对话交流,朗读课文。

  6.在苗苗与季爷爷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己先做准备,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7.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自己说不出来,还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理解深化

  1.再读课题,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2.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易近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五、学习访谈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 屏幕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屏幕出示):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完成以下表格苗苗的见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四)、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阅读,是——,为我————。 阅读,是——,让我————。

  (五)、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讨论交流,揭示寓意。96岁的季羡林爷爷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在病床上看书写作。20xx年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对我们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却永远会留下来,并影响后来人。(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2、制作一张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教学总结】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 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扩展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优秀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优秀教学设计2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优秀教学设计3

  一、设计思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

  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重难点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设计成:

  1、导入并简介作者。

  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3、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4、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5、写作手法,学习探访技巧。

  6、作业设计。

  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畅谈读书、多读闲书、学会甄别有益的书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读书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由第一课林海音的《窃读记引入到此文: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让我们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此中进行课题板书,并要求学生跟写课题,齐读课题,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课堂的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交流预习中对作者的了解,并结合生活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二)、明确要求,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可适当引导他们在适时看些适宜的课外书,而不是引导他们抛掉正课不顾,即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人物形象)

  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季爷爷:学识渊博,*易近人,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五)、学习探访技巧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a、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交流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3、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设计

  1、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2、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卡。

  3、搜集整理好读书名言。

  三、课后反思

  在授此课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诟病:

  1、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本应完全交给学生,而在课堂,我把此阅读课文当成精讲课文细细剖析,结果是牵引过度,学生引而未发,没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在较好引入课文的前提下,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没能更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整个课堂大部分是食如嚼蜡。

  3、朗读对话单一枯燥,没给学生自如的学习机会。

  4、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情景再设:

  在引导学生重点学习“阅读”部分时,在课堂设计一个因看闲书而走神的情景,让学生来判别其好坏,那样一来,很多语言都成多余的了。对人物的评价交给学生,也许,并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了。

  其实,一堂课,并不需要教师去折腾,只要是能真正合理地交给学生就够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扩展7)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1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⑴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⑵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⑶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⑷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⑴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⑵教师出示挂图:

  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⑶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⑷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⑸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⑴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⑵表演读:

  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教学设计方案2

  【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课文介绍了哪两种猫?

  2、交流板书:

  大猫 古怪

  小猫 淘气

  三、理清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1、课文的分段。

  2、段意的概括。

  3、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学生任选自己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给大家听。

  1、教师先指导一处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

  2、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的情况。

  3、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示范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可以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句子,研读领悟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过程具体地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这样保证他们有时间去读,有效地锻炼咯额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后,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先生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总()电()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教学设计方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找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2.学生可能回答: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杜甫《春夜喜雨》诗。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3.小结:*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预设以下赏析的点: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3)写野花用了什么手法?为何那么传神?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密密地斜织着”中的 “斜”字,“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薄烟”一词,“绿得发亮”及“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5

  一、教材分析:

  函数有三种表达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函数解析式法。熟练解决这一问题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本节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完全突破。

  1.要求学生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例题介绍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待定系数法的用途和目的,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前面学生一直学习的是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数到形的过程;从这一节课开始,学生反过来学习从形到数,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这节课是整个学生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在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接触的是已知解析式,再研究函数。而如果没有给解析式,能不能求出解析式呢,这节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用待定系数法可以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而对于一次函数,只需要确定两个系数就能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面的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基本的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尚可,能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判断k和b的符号,会用待定系数法计算简单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两个式子相减,b就可以抵消,所以计算问题不会很大。另外,学生认为函数的学习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形结合一直反复疑惑,并且对于新题型比较陌生,特别是没有直接给出点或者没有说求函数解析式,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够好。

  2.学生已经学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初步认识过待定系数法,以前也接触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待定系数法,怎样去用,具体步骤有哪些,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举例说明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相互渗透。

  3.如何根据所给的信息找到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利用四种题型(图象、列表、交点、实际应用)和学生一起探寻条件(主要是找两个点),从而突破这个障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待定系数法,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主要是因为系数的个数所以决定了需要的条件个数。

  2、能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进而推广利用给定的信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入待定系数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并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培养数形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出问题

  在黑板上画出一次函数的四种类型的图象,要学生判断k和b的符号;通过符号确认所在的位置,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初步体会从数到形的思想。

  2、讲授例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动手画出y=x+3图象后去掉解析式,抛出问题,如果给出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何求出函数图象的解析式,学生思考。

  以教材例题为主,讲授待定系数法的四个步骤,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想到找两个点,求出k和b就可以。学生能根据给的两个点的坐标代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且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k和b,知道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只需要求出k和b,也就是需要找两个条件,实质上就是找两个点。如何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如何找到两个点,并总结归纳什么是待定系数法。

  3用课件呈现多种题型:图象、表格、点的坐标,分别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演示纠解题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加深对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加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与反思。目的巩固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步骤。总结主要涉及的题型提高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思路

教学设计方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纪伯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质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浪之歌》

  拟

  海浪:海岸的情人

  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杰

  炽

  作

  热

  《雨之歌》

  深

  雨:滋润万物情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教学设计方案7

  一 教学目标

  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三 教学时间:3课时

  四 教学准备:课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3.读通句子。4.了解课文大意。5.重点教学第一自然段。6.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教学过程

   1、揭题,

  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 21鸬鹚。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

  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这就是鸬鹚的喉囊。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同学们,课文以“鸬鹚”为题,请你猜猜可能写些什么内容?是否和《翠鸟》一文写法相似?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5、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窄 抹 柔 喉 拣 抛 痕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

  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

  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

  3)小结: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小湖的*静和美丽?(湖面、渔人、鸬鹚)

  4)朗读指导。

  怎样读出静、读出美,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评价。 齐读。

  5)指导背诵:这么美的文字我们怎么把它记住呢?根据你的经验给同学们出出好主意?

  8、作业 :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7自然段,(2、抓住重点词语“一抹”、“恢复”,(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感受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说说听了以后总的感觉是什么?

  (3)导入 新课,

  (4)学习课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用哪些词语来把“一抹”代替?

  3、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这些词语?这是第一个研究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

  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师随机点拨,得出好在“一抹”写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

  5、练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6、刚才我们通过研究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接着请同学们研究第二个问题: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7、交流:抹出了鸬鹚下水、粼粼波纹、鱼儿多多、渔人忙碌、心情愉悦、奖赏鸬鹚。

  8、指导练读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认为读得最好或最喜爱读的语句读给大家听——齐读。

  10、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结束了,渔人载着满满一仓鱼,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这时候湖面又怎么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边读边划出有关的语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复”)

  3)渔人

  4)鸬鹚

  12、练读6、7自然段,体会文章的照应美。

  13、小结:渔人在这样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家捕鱼的乐趣——渔家乐。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14、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熟读全文。

  3、完成书面作业 。

  教学过程

  1、齐读全文。

  2、总结全文。

  3、背诵第一自然段。

  4、默写第一自然段。

  5、指导用“恢复”造句。

  6、完成其他作业 。

教学设计方案8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9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

  道理。

  三、课前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

  2.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2、3段

  引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

  学习第2段:

  1.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

  2.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

  3.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给“忽然”换个词。

  4.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

  (1)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

  (3)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

  荷叶上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

  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

  5.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那多好啊!”后面用了感叹号,表达了王冕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王 冕心里很想把它画下来的语气?指名

  6.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

  7.完成课堂作业 第4题。

  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 )。湖里有十来支( ),花瓣上( ),荷叶上( )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

  学习3段

  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

  1.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

  2.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较: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朗读这一句。

  4.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

  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

  5.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本》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

  27学画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 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六、教后感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

  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10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从小到大,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是谁送给你的呢?(学生畅谈)

  2.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它们将陪伴着你度过快乐的童年。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给同桌听一听,让同桌指出自己的不足,并根据同桌的评价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并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短小浅显,易于朗读,易于理解,因此,课堂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应放手让孩子们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质疑、讨论: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每节诗的内容展开讨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领会每件礼物寄托着家人的关爱和期盼,也知道“我”从每一件礼物中所领悟到的生命的灵动,时间的宝贵,自然的秀美,知识的广博,世界的精彩。)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引导学生明白,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播种希望,才能有所收获。亲人送给“我”的礼物中包含着亲人对“我”的期望和深切的教诲,它们就像“春雨绵绵”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引领着我一步步成长。)

  3.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4.回忆一下亲人们*日里对你的关爱,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说一段话,把你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

  (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掌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亲人的关爱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那我们如何回报亲人的爱呢?读一读下面这篇《树的故事》,把你的感受跟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1)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2)如果你要送给亲人们一件礼物,你会送什么?

  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跟他玩。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了,不再来树下玩了。

  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不再爬树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手舞足蹈,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男孩摘了苹果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树很难过。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抱歉,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树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而,从那以后,男孩再也没有回来。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回来了,树雀跃万分。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很伤心,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划多远。”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他划船而去,很久没有再露面。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

  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没有苹果给你吃……”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牙去咬了。”

  “没有树枝给你爬……”

  “我老得再也爬不动了。”

  “我实在什么都给不了你了……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我实在再也没有什么需要了,只是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回答道。

  “好吧,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地方了。来吧,坐在我身上歇歇吧。”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年幼时,我们喜欢跟妈妈和爸爸玩……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离开他们……只在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无论如何,父母总是一如既往,有求必应,想方设法让我们开心。

  (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参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4.写一写你读了《树的故事》后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2、问:两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闻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这两件事情给作者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温暖)

  三、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温暖呢?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学习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两个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体会阿姨和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为什么不抱怨护士?”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了母亲把护士看成女儿,宽容护士的举动。“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业设计

  提供两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并交流。

  【板书设计】

  阿姨为奶奶推门──听说 温暖

  母亲原谅护士──亲历 温暖

教学设计方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诵诗导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

  2、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读题:

  (1)、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在我国,春天飞到北方,秋到南方。

  齐读课题。

  (2)、板书燕子)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 A、小黑板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四、布置作业

  1、习字册 重点指导:聚、翼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外形

  1、 理解内容

  (1)图片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出示燕子图片)这小小的燕子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

  很普通它的外表,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黑、小。你们看,你觉得它美吗?

  同学们你们很会观察,一眼就看出了燕子的两个特点黑、小。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默读第一段,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怎样的?你喜欢吗?划出你喜欢的词语,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3)再细细地读这些词从这些词中你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读。

  (4)交流:

  乌黑光亮

  这个词是写燕子的颜色。黑,和你们观察的有什么不同?黑得发亮,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颜色美)

  俊俏轻快

  俊俏是指相貌清秀好看,这对翅膀不仅好看轻快,读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燕子飞过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这三个词写出了燕子的另一个特点(活泼机灵)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先分后总)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读了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怎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它的活泼机灵?

  2、 交流

  (斜着、掠过、唧的一声、已由飞到、横掠过、偶尔、沾了)

  3、把你体会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4、看着一圈圈荡漾开去的小圆晕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小圆晕还在一圈圈荡漾,燕子早已不知去向,多么敏捷的身手,一幅轻盈灵活的燕子飞行图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燕子的轻盈敏捷让你想到了什么?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那轻盈灵活的身姿就好像( )(引导学生用比喻来形容轻盈灵活的燕子)

  5、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看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几对燕子中的一只,此时此刻,你都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话)你想听听燕子是怎么说的吗?

  2、播放歌曲《小燕子》第一段。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那么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燕子眼里的美丽春天吧!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文中有一段写出了燕子的美丽,指名读。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像这样的美景。

  (1)轻轻地睁开眼睛,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美。美在哪?(风、雨、柳、叶、花烂漫无比)

  (2)作者这里为什么要用一大段写春天的美?(引导学生讨论)

  春天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理解生趣)

  4、回到第四自然的学习在蓝天的映衬下。从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春天的景致美,美在早春二月的拂堤杨柳,美在春花的绚丽多姿,可是若没有燕子,那要少多少灵气,如独独只有燕子,而没有春天的布景,即使有电线杆给它谱曲,也绝奏不出如此美妙的歌。

  四、背诵、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清雅灵动的水墨花鸟画,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载着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常中的美丽。

教学设计方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的使用方法,能用天*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及砝码、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点出实物】课桌和凳子,大头针和铁锤

  【设问】这些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总结】像大头针、铁锤、课桌和凳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质量的单位与*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4)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

  【过渡】同学们,你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吗?如何去测量?现场出示体重秤,并找学生实际测量质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过渡】实验室使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叫做天*

  (1)认识天*的构造

  托盘天*的构造(教材110页图6.1-2)

  【设问】

  1、能否用天*测量我们自身的质量?

  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码?

  3、能否用天*直接测量液体和化学物品的质量?为什么?

  【总结】

  (2)使用注意事项

  ①每个天*都有自己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量程);

  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设计合作探究一:如何正确使用天*测量固体质量

  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测量你桌面上橡皮的质量呢?

  (对独学内容的考察)

  (3)正确使用天*

  ①把橡皮放在左盘

  ②用镊子夹砝码放在右盘(估计物体质量,用镊子夹砝码从大到小添加)

  ③当右盘中加入最小质量的砝码时,若指针向右偏,此时应该去掉小砝码,用镊子向拨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直到指针指分度盘中线横梁再次*衡。

  橡皮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刻度值

  游码示数读法:先认清分度值,再读游码的左边所对刻度值。

  【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天*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有什么特性呢?

  3、质量是物体本身属性

  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质量有没有变化,即所含物质多少有无增减?

  (1)将橡皮泥换一个形状(2)冰熔化成水(3)将铅笔由赤道带到南极。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拓展与延伸】

  1、用天*如何测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2、用天*如何测液体的质量?

  三、课堂小结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教师巡视、出示答案、给予指导帮助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设计方案1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揪、瞪”。

  3、检查:

  ⑴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老汉)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⑴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⑵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

  (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⑶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教学设计方案15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

  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⑴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⑵ 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⑶ 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⑴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⑵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王 林)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扩展8)

——文学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菁选3篇)

文学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的交流访谈,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亲切,幽默与*易近人,还有季羡林老爷爷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

从课文内容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新世纪里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和古今贯通,还要多看课外书籍。

从本篇课文让我感受到,启发到了:每个人不免会有偏科的情况,但是要尽量避免,就像我喜欢语文和英语一样,觉得数学太费脑筋,不喜欢数学。可是,我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我知道和明白了各科都要学好,要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博古通今,才可以适应现在这个多元素的社会,这个新的世纪,才能为祖国献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永远不会忘记季羡林老爷爷教导的话。我会坚持学好每一门科目,为祖国献上一份力量。

文学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2

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希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与季*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学的更好,而且可以提高写作阅读水*。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所以说”闲书“并不闲。大诗人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季老的一番话合情合理,是我倍受感动,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先读书吧!

对于季老提出的会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的要求,我觉的并不过分。因为日积月累,总会积累起来的。

季老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向目标进发,向成功进发!

文学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推荐访问:设计方案 大树 小苗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方案3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方案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