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数和复名数改写》教学反思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3-30 15:5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1  本单元教学基础:  1、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熟练掌握将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100、1000……时小数点的移动方向、位数。  2、常用的计量单位。常用的计量单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数和复名数改写》教学反思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小数和复名数改写》教学反思3篇(范例推荐)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1

  本单元教学基础:

  1、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熟练掌握将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100、1000……时小数点的移动方向、位数。

  2、常用的计量单位。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几种?每一种又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掌握把高级(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

  基于这两点,我觉得在教学中应注意:

  一、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地起,任何知识都得链接在已有的知识链上。对于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名称、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一定要熟练掌握,不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要会推导,并且可以辅助应用题练习,以强化知识掌握的灵活性。

  二、注意语言的准确。

  教师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信息载体——语言的功率。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单元的概念主要是名数、单名数、复名数三个。要由教师运用准确、科学、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表述,进而形成数学概念。如在理解单、复名数的区别时,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量,必须是同类单位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才叫复名数。3*方米4吨就不是复名数,而3*方米4*方分米才是复名数。3*方米、4吨是两个单名数。

  三、注重知识的梳理。

  本单元知识主要是教会学生名数之间的改写。包括单名数改单名数、单名数改复名数、复名数改单名数这些共3类。其中第一类又分为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和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如:350*方分米=*方米,3吨=千克。单名数改复名数也有两种,如:5.5*方千米=*方千米公顷,5050米=千米米。复名数改单名数与单名数改复名数类似。其实这些改写中,有同级单位不要改的,不同级的只要记住高级到低级乘进率,低级到高级除以进率就行了。

  四、在生活中应用、检测知识。

  生活本身就是数学最好的应用、检测老师。教师应将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多方面拓展数学教学的空间,这样方能让学生较好的感知、理解所学内容,诱发学生内在的意识潜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感受数字的变换、改变应用题等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不断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题目的呈现让学生学以致用,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五、加强师生交流。

  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情景”。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合作等活动,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知识的流动、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3篇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1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3、小数的性质(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 2050 )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 4.7 )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 )*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2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同时提出复习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习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习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近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啊!练习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近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

  总之,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习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优秀教学反思3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篇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

  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谢谢!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奥运会竞赛成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劳丽诗和李婷的竞赛成绩,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分析数据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3.在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如果算出的结果是83.90。学生往往会忘记化简或者是在写到横式上时把化简的过程显示在横式上,而不是把最后的答案写在横式上。对于常犯这样错误的学生,他们并不是不会化简或不明白为什么可以化简,只是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导致的结果。对于这样的学生吗,只能在做作业时多多的提醒,沉下心来做作业。慢慢克服浮躁的毛病。

  4.在列竖式计算时,如果末尾两个数加起来是10的话,那个应该写在末尾的0会不写,计算出错。这都是学生粗心,浮躁导致的结果。

  这个单元的教学下来,感觉到对于学生会常犯的一些错误,在*时的新授课的教学中要适当的穿插在其中,这样才能减少学生自己在做作业时犯错的频率。要在学生犯错前先把这种错误示范出来。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篇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

  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习。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2

  讲了《蛋的世界》窗口4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虽很完整,但我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差,师生互动不够热烈,课堂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准确有条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甚至柏洋这样的学生说1*方米=10*方分米。我当时内心里就有点恼火,语速和表情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更不敢说了。想想确实不应该这样,要耐心引导,也高估了他们的水*,*时和其他老师谈过也发现学生对旧知识好遗忘。我课前没做好准备工作。

  在做练习时,多数学生会做也正确。比如把10﹑5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但一问到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就哑口无言了,不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表达。这时我真正感到学生课堂语言匮乏。四年级是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我觉得有些欠缺。(这个班刚接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从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成功中体验表达的乐趣。。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4)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小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

  在上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在上之前曾经听过几位老师上过此课,而后又在网上看过几位老师的课堂实录,在上的时候采用了一些他们在上的时候的程序和方法,整节课的设计是这样的:

  1、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们分分类引出小数。

  2、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表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4、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因为这是小数的学习的初始课,我们班学生有个特点,就是对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所以备这节课的时间比较充裕,借鉴了许多其他老师的精彩之处。虽然这是在课堂上的初始课,但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了不少的小数,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完全陌生,所以整堂课在上的时候也比较的流畅,总的感觉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

  不过即使我课前做了很多准备,但课堂上还是出现一些意想不到地情况,那就是上这节课前我没有对分数进行复习,以致一部分学生对把1米*均分成10分每一份用分数表示就是 米还不会表示。这一点就是在备学生时没有备到的,这地方又花了几分钟复习导致后面的环节因为时间不充分而没有时间练习,特别是把1米5厘米写成小数,这种需要用0来占位的题目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因为时间关系,这个难点我只能留到练习课再练习了。另外在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炼与准确,如我总是把小数点前面的部分说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部分说小数部分。其实这里的前后是很模糊的,应该说是小数点左边和右边比较科学。

  就整体效果看这节课,我自己虽然很用心的设计,但没有什么“大亮”。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争取早日成熟起来。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2

  这次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课后领导一起评课,对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给出了很有帮助的建议,从中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下面就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法总结如下.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我主要讲了小数的读、写、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生活中的小数几个方面的内容。在认识小数时,我先出示了整数,再出示了小数,让孩子感觉到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在读小数时,我先尝试让孩子自己读,因为孩子有*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他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但读小数重点是让孩子感觉到整数部分的读法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是不同的,但在这一部分,我抛出了问题:“谁来说说整数部分的读法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可是却没有深化这个问题,没让孩子自己探索出来,就一步跳过了。

  由于在讲小数的组成时,我强化了小数点的位置及写法,所以孩子在写小数时顺利过关。

  在课上,我把小数的数位放在了最后,课后我反思,觉得应该把小数的数位放在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之后,这样孩子先有了十分位、百分位……的认识,在后面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直接表示为小数的整数部分表示元、十分位表示角、百分位表示分,就不会像课上所说的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元、第二位表示分,交换位置后教学用语会更准确。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课上我也着重讲了生活中的小数,都是孩子身边的小数,很贴近生活,充分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了小数对我们的生活大有用处。

  由于本课重点是小数的读写法,所以在最后练习时应加上组数,这样这堂课才会更完美,课前我也寻思加上组数的练习,但害怕孩子掌握不牢固,所以又删去了,加上了另外的练习,但另外的练习在这堂课上没有组数那样精彩。

  通过这次上课,我认识到自己还需磨炼,还要多看、多学、多想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3

  “认识小数”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和以往的自然数和分数有着不同的特征,学生通过这节课需要把生活中常见的这类现象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生活中的小数怎样读写,有什么含义,与整数有什么区别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在这节课上解决的,但是限于学生年纪较小,不可能带着这样明确的目标来学习这节课,采用一味地告知,势必引起孩子们“厌恶”的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在这节课上,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总结,自主归纳出小数的知识,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才是能够保留的。从常见量的关系入手,探索小数的含义。利用人民币元与角的关系,首先让学生利用既有经验,“1角是把1元*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角”的前提下,复习分数1/10元的含义,进而引入小数,告诉学生1/10元还可以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尝试分析1/10元的含义。接着从1-9角的分数与小数关系中,得到结论:十分之几元就是零点几元,零点几元也就是十分之几元。结合米和分米的关系,模仿刚才探索的过程,再次巩固这个结论。脱离这两个单位,总结出一般性结论。在这两次探索过程中,探索一学生初次接触,探索起来存在困难,这是老师就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会学生如何探索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探索二中,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经验及时应用到新的情景中来,自主发现并总结出来结论,这样的结论才是学生自己的,这样的结论更容易内化。两次探索的关系是有扶有放。类似于此的是例题与“试一试”的关系,书中的“试一试”是对例题所要呈现的知识点内容的补充,这就决定了“试一试”不同于巩固练习,它是需要细化处理的。本课中,在用米尺测量文具盒长度的过程中,从刚开始只给刻度0和1,到把1米*均分成5等份,再到把一米*均分成10等份的过程中,学生三次思考并回答这个文具盒的长度是多少米,课堂上三次出现不同的答案,直到最后一次提示给出,学生仿佛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自己也反思发现前两次并没有把1米*均分成10份,从而巩固新学知识。而教师,在三次提示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在老师不断地提醒中自己进行判断,并说明失误原因。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思考,自己纠正。有了自己思考的参与,从对比中得到的结论,更加牢固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4

  《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往一般出现在第八册教材中,在新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此内容被下移到第六册,是在一年级学习了认识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后进行。由于这课内容自身特点的原因,教学应以讲授式为主,对新知的学习探究性并不是很强,思维含量也不太高。怎样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怎样在这样的接受性学习中挖掘出探究因素,让接受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这是我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因此,我围绕教材用一幅情境画的形式,把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把数学文化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通过让学生观看小数点的历史短片,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文化,使他们学习有意义的数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师让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游戏的形式组织课堂

  通过数学小游戏——听老师的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变换枯燥的课堂练习方式,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在此乘热打铁,出示每种动物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的读法目的。

  总之,使每一位学生拥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具备发展的能力,使之乐学、会学,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小主人,一直是我教学追求的目标。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5

  小数的初步认识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节起始课。学生在认识了整数、分数的基础上现在又认识小数。这是学生数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建立完整清晰的数的感念及数感在本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而学习的概念有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分类导入、认识读写、探究表示、巩固练习。

  在分类导入一环节,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的,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将自己调查的结果进行记录。教师将学生调查的商品价格按需要写出,引导学生将它们分类。将带有小数点的数归为一类起个名字叫小数。教师板书引出课题。通过小数的特点认识它的读写。学生课前有研究让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小数的读写。

  在以元为单位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写法的探究中一定要强调以什么作单位,写成的小数是多少。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后面两个题主要是学生探究以元为单位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写法。学生要会用语言表述教师要起引领作用。同时教师要关注全体适时调控课堂。真正的使学生掌握知识。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6

  《认识小数》,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素材,如:超市里商品的标价,学生找到带有小数的物品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体现教学生活化。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课前布置学生跟随家长去商场、超市购物,注意观察商品的标牌,以及同学间互量身高,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小数,在教学中老师以学生熟悉的文具价格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学会的能力。 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能力,真正理解小数的含义这一核心知识。

  3、力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分成1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 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了“情意共鸣、信息反馈、思维活跃流畅”的最佳境界。

  4、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整节课,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难点环节我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陶冶。接下来的新课巩固练习,围绕刚刚建构的“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的分数意义,运用线段图和正方形*分为10份的分数示意图,让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表达到小数表达,由看图写数到笔填口述,递层推进且富有变化地巩固所获得的小数意义认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的第一节课,在学生二年级时已经掌握元、角、分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却不止一次的有过接触小数的经历,所以对学生而言,小数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落在: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在教学中,以下几方面是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方面: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丰富的购物经验,因此本节课从“逛超市”这一熟悉的场景导课,以元、角、分为背景,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表示单价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读、写方法等等内容无法进行探究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对小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充满趣味的闯关练习中,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课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闯关练习,难度逐步提升,在独立写、同伴议、动手摆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小数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了学生对小数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课在以下方面做的还不够好:

  1、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环节之间的过度不太自然,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较少,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缺少带有激情的评价。

  2、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对于学生当堂生成的知识资源没有很好的把握。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8

  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认识小数的意义,它是贯穿整个小数部分内容的学习的,具有重要的地位。之前,我让学生已经预习过,从学生的摘录看出,预习不是充分的。是不认真?还是不会自学?带着这个疑问,我在课堂上设计了预习的环节:阅读课本第28-29页,摘录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时间5分钟。

  从巡视学生的摘录情况看,有价值的问题,总体阅读的情况质量差,不知道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散而成点状,当然这种情形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

  呈现例1后,接着呈现学生的困惑“小数就代表分、角而为什么要写成0.3元呢?小数又不代表元,为什么后面要加“元”?”我的课从学生的这个问题展开的,首先学生的提问不是很清楚,故我让她又介绍了一遍,询问其他的同学是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然后我试着说:“你是不是认为,0.3元是3角,为什么不用单位角表示?就是写成0.3角。”她点点头。

  从学生们否定用单位角的回答中感受到,学生们对小数的认识停留在直观的基础上,元是整数部分,角是第一位小数,分是第二位小数,但学生们很清楚,3角=0.3元,5分=0.05元,4角8分=0.48元。缺少的就是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再次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还可以写成0.01元。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刚才的交流渐渐明白,1元=10角,3角就是3/10元,3/10还可以写成0.1。

  “5/100为什么要写成0.05,不是0.5呢?”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们有了自己的见解。生1:如果写成0.5的话,5分就变成了5角。生2:100有两个0,所以小数也要有2个0。第二个学生的回答是不恰当的,而3/10=0.3、5/100=0.05这两个例子却刚好和她的说法相符合,我没有理解否定她的观点,只是继续往下和学生们理解第三个例子,48分=48/100元=0.48元。然后,让她观察8/100=0.48这个等式,让她体会她的观点的不合理,“逼”学生们再次思考100的1后面有两个0,和小数中的什么有关?结论当然和小数的位数有关。

  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但悠着点也好,能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以此为起点展开讨论、交流和思考,能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怎样去观察和不断去验证,然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悠着点”这节课还在我思考以外的环节上出现了,正方形的棱长都*均分成了10份,就分割出1000个小正方体,对老师们说是一个常识性的知识,看一看不用数就知道是1000个。而学生们不是,认为是600个,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6个面就是600个;从棱长处能看到小正方体的两个面,有学生认为是两个正方体,所以双倍地数了。

  悠着点纠正学生的错,前面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数数有几层,从前往后数;上面有100个小正方体,从上往下数有几层;而第二个问题,观察图还是不能得到我满意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总是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之上,观察教师的一摞本子,“能看到两个面,难道说是两摞本子?”再观察图,学生们明白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们的观点和错误往往会在教师们的预设之外,悠着点能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消除原来的错误的思考方法和观点,从而真正做到丰富学生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9

  本课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真实世界的数学问题。渗透算法多样化数学思想。在计算0.8+0.6有的是口算时,而有的列竖式。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板书的目的性不强,使重点不够突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较少,使得评价方式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争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0

  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我讲授了小数的认识和比较小数的大小两个知识点时,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其中有得也有失。在初步认识小数前,我估计到了有个别学生可能会在小数的读法上出现跟整数一样的读法这种错误。在课堂上果真有几个学生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读成几十几,比如:有的学生把25.25读成二十五点二十五。针对这种情况,我让读错的学生多读几次,直到他读对为止。。

  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我用课件演示购物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哪个商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说出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把小数变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比较;例如:比较4.90元和5.10元的大小,有的学生把4.90元变成4元9角0分,把5.10元变成5元1角0分,然后进行比较,因为4元小于5元,所以4.90元小于5.10元。其二是先比较整数部分,然后再比较小数部分。例如:比较2.55和2.62的大小,学生先比较整数部分,2与2相等,然后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5小于6,所以2.55小于2.62。再如比较4.56和3.83的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4大于3,所以4.56大于3.83。第二种方法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多说,以达到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巩固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还采用了一生提出问题,请另一生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在练习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通过独立试算、讨论,从而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

  在教学把分数写成小数时,我先让孩子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表格中的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孩子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我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表格设计更利于让孩子们比较、体会。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1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习,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困惑: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虽然在自学问题中提及了,但在课上并没有去解决它,因为教材在四年级还安排了一节《小数的意义和产生》,是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这一课中沟通呢?还是把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以后再研究呢?对于这一目标的定位总是举棋不定。正如林老师所说:在每一个练习中,都让孩子们把写成分数表示的形式,使课更丰满。可是这样会不会把目标定位得偏高了呢?我困惑着,这也是我教新教材以前最常有的困惑:如何把握一节课的目标定位呢?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2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认识小数,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使每一个知识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而且浪费时间。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直接出示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整数和分数以及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我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就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

  三、困惑

  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学生还没有思考出来我便迫不及待地把结果告诉他们,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经过充分思考得出来的,所以对两者的关系没有达到真正的领会。我觉得我可以把分数引出小数时多强调一点转换的过程以及让学生建立起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也就是说10角的十分之一和0.1元的十分之一就是1角。接着,学生应该可以说出一位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的关系: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并且,在出示分数时必须强调出示分数后的单位是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是哪个单位在分成几份。我在想,是不是在这里让学生比较一下1/10元和1/10角的不同点会更好一点。然后再来学习0.3元进行巩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接着在通过认识百分之几的数就可以用0.01来表示,最后深入进行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什么小数来表示的探讨。在学习0.18元表示多少时,我可以让学生说一说0,1,8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转换时更轻松地接受小数哪位上是多少分米还是多少厘米或者多少米。当然整个过程就是需要加强学生的说的过程,学生通过说这两个知识的联系,学生对知识就有整体的认识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并需要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尽量把一些难点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并获得新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另外,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体”,而是“主导”。 诚然,随堂课也好,公开课也好,上课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些收获,成功抑或失败。如果*时多积累一些这样的感悟,那么,对于提高自己驾御课堂教学的能力非常重要。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3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现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首先复习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十分之几的含义,为下面学习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实际操作,认知、感知小数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让学生体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老师适时作出点拨,得出几分米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米,同样可以写成小数。又通过让学生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感知小数的含义。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找身边的小数、组数比赛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4.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我及时让其他学生去发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使得学生深刻的了解了小数的读法。

  在整个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

  2.调整板书,运用多种感官,弥补教学不足

  板书的目的是为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在板书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并在教学时注重教师语言与板书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板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4

  “认识小数”是新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小数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适度的讲解,这样的设计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小数这节课时,我把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我反思,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联系生活,调动认知。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商品价格。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并由此总结归纳小数的读法。

  二、由易到难,充分体验。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我通过创设测量和购物的情境(课前让沈佳浩、孙静等分组进行测量和购物,把数据记录下来),把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外一种写法。在组织教学时,我注意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讲练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围绕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零点几),我设计测量书桌、认识尺上的小数、根据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写小数、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应的小数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获得对小数的直观经验,丰富对小数的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表示成零点几,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围绕第二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几点几),我先是让学生认识0.3元,感知3角还可以写成0.3元。我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其次是认识1.2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之所以采用价格问题作为学习素材,正是基于学生对价格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从“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义。接着是认识3.5元,这是对形如几点几的一位小数的再次认知,强化了对小数的认识。

  以上几个层次,由易到难,很好地突破了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这一教学难点。一堂课下来,即使像学困生王云、赵麟等也能认读小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5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小朋友们*时逛超市有购物经验,他们对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和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在内容的呈现上,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务和生活为场景,通过人民币、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使同学们在具体实践中了解小数的含义。

  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同学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小数,学生都很善于观察,说了很多生活中的小数,联系了生活,学生都很快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学生会读小数后,再次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读小数我也选择了让学生读生活中的小数,重视在具体情境下的表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人只,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二、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注重孩子的合作交流。

  在试读小数和归纳小数的读法时,我先让学生试读,通过读多个小数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小数的读法,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在教学一米三分米为什么是1.3米时,我也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把1米*均分成1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学完例1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在通过同伴的交流促进每个学生感受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节课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这节课中,我感觉也有很多不足:这节课中我虽然努力放手,让学生多自主学习,但有时当学生说不出来,还会急于讲述,“放”得还不够。如:在讲授1米三分米为什么是1.3米,学生已经明白,只是组织语言不到位,我就又把知识点带领学生重新说一遍。还有就是“做一做”的教学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理解小数和分数的关系,正确的做出此题,但我仍然怕学生不理解,又解释了很多内容,结果时间后面巩固练习的时间很紧张。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的生活很丰富,他们很善于观察生活,教师应把学生的生活当宝贵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已有认知引导新知。课堂上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师生、生生间的共同探讨交流、讨论、才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归纳能力。

  3.在学习小数意义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读一读信息(课件出示)想一想,这样写符合实际吗?

  (1)老师的体重是565千克。

  (2)小明的身高是145米。

  (3)笑笑的数学测验成绩是935分。

  2.这些数据都少了“一点”,那你知道小数由几部分组成吗?比如这里,51.5这个小数,里面的51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这个5就是小数部分。那这两个5所在的数位一样吗?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3.那这小数部分的5所在的数位是什么呢?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又是多少?学了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探索新知识

  1.过去,我们学习长度单位时,都测量过自己的课桌高度,那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讲桌的高度是多少吗?

  指名测量,其他同学观看。

  2.汇报测量结果。

  3.在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或高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4.出示米尺图。

  上图把1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写成分数是多少?

  5.请同学们看米尺:从0到30,从0到70,应该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6.出示米尺。

  指着板书: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7.提问:如果我们把1米*均分成1 000份,每一份是多少?从0刻度线到第一条短刻度线表示1毫米,它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

  让学生说出两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并请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再次提问: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汇报。

  8.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后汇报。

  小结:分母是10、100、1 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进一步提问:在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归纳整理。

  三、巩固练习

  第一层练习:分数小数互化。

  第二层练习。

  1.填空

  (1)0.8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1里面有( )个0.1和( )个0.01。

  (3)0.52是由( )个0.1和( )个0.01组成的。

  2.判断:

  (1)0.8是把1个整体*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8份。 ( )

  (2)1毫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 )

  第三层练习: 猜数游戏。

  小明和小红的数各是多少?

  四、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

  反思: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本节课,教者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在小数意义的教学中,教材中利用米与分米、厘米、毫米的改写,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设计了“把一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份是多少米呢?能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吗?教者在教学中直接从米尺入手,从*均分成10份、100份、1 000份入手,让学生在改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中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避免了教材中由于增加了米后意思上表达的不够清楚。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一位小数的意义时,当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书:0.1= 0.4=.7=后,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由于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学生轻易地完成了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抽象过程。然后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类推的过程,学生充分经历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学习过程后,先猜测,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再应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真正使学生卷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最后,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将小数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对整数计数单位的复习进行引申。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反思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预设的不够充分:

  1.在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小数的意义,尽量做到在三年级教学内容之上进行提升。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错误较多,所以我花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思考过程,导致时间上较紧迫。

  2.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学的关注点是什么?”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定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带来课堂上难以预约的精彩!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对于小数的意义,实质上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成功之处:

  1.简化了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在教学中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理,而是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主要借助了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教学中对于0.1 0.07 0.009这些数中的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及每一个0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教学例1中,适当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通过展示课件直观的米尺上表示的份数感知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0.01 0.001,为后面教学分散了难点,对于后面的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不足之处:

  1.由于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用语言叙述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进行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精心设计的练习未能全部完成,时间上比较匆促。

  2.对于小数的产生,学生印象不深。

  今后,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充分进行备课,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近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讲了《蛋的世界》窗口4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虽很完整,但我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差,师生互动不够热烈,课堂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准确有条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甚至柏洋这样的学生说 1*方米=10*方分米。我当时内心里就有点恼火,语速和表情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更不敢说了。想想确实不应该这样,要耐心引导,也高估了他们的水*,*时和其他老师谈过也发现学生对旧知识好遗忘。我课前没做好准备工作。

  在做练习时,多数学生会做也正确。比如把10﹑5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但一问到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就哑口无言了,不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表达。这时我真正感到学生课堂语言匮乏。四年级是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我觉得有些欠缺。(这个班刚接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从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成功中体验表达的乐趣。。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整节课可以说还是按照我的设想比较顺的进行下来了,但是在我的这节课中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的。首先,我们现在运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在我的课堂中体现的则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兵教兵”的环节,我将其给漏掉了,完全变成了我们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是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我的不足。

  另外,虽然我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设计自学指导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修改如何才能让自学指导更易于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问题仍然是比较大的。例如第一个自学指导中有这样一段话“找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这一句话既有些太笼统了,没有给学生指出发现的方法,最还能够一步步的预设、铺垫,最后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在练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是可以的。借助教材上“做一做”运用“填一填”“对口令”“我是小法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练习。但是有一点就是练习题的梯度不大,没有层次性,而选做题的难度不大,没有达到对优等生的配有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苏教版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概念课,看似*淡,实则想上得出彩并非易事。在一遍又一遍的磨课过程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些许感悟,同时也有了不少收获。现将这些感悟、收获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一、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重点

  本节课一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回顾一位小数、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以及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显然,这三个部分不是并列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个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因为一开始没有把握住重点,第一次试上时,我在三个部分上花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结果导致时间来不及。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在这一部分让学生多说说,多感受。而第一部分的回顾一位小数,因为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因此花了较少的时间。而正因为第二部分重点突出了,因此在第三部分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时,学生已经很容易能够进行联系并且理解,所以速度也相对较快。这样一来,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整个课堂也有张有弛。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本节课的三个部分,内容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在教学时,却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否则课堂就会显得比较单一、死板,没有层次。如在回顾一位小数的含义时,在提问时就可以稍微细化问题,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都有几位?表示的分数分母上都是几?由此,你能发现什么?而在教学第二部分时,问题就可以稍微放宽些,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示的分数又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由于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在教学第三部分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猜猜三位小数表示什么?然后直接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位小数表示的分数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第一部分是带着学生学,第二部分是扶着学生学,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学,方法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当然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三、要学会制造亮点

  说到这一点,我想是我现在最欠缺的地方。本节课上下来,虽然比较扎实,学生掌握得也较好,但是却略显朴实,缺乏亮点。作为一节概念课,相对于一些活动性质较强的课来说,内容本身就比较*淡,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这时更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制造亮点,把这样的课上得生动起来,上出新意来。因此在这方面,我想我还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在*时的备课中就学会经常多想想,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希望在不断反思中,能够促进自己在教学上的进步。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习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习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习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习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习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习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习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习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习。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体验小数产生的过程,跳出具体的情境,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意义,是本节课需要达成的数学知识技能目标。因为,学生在三年级进行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本节课的任务不再纠缠于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意义,而是上升到更为抽象的数学层面上,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的意义。因此,怎样让学生从零散、个别、表面的小数现象中,整体、全面、较为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教学思路

  第一个环节,我以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为切入点,让学生说出几个小数。然后,由学生上台测量两种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出示课件:跑步比赛计算时间、测量体温、量身高、超市物品标价等,都会出现小数,这样小数便产生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存在和重要性,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观察将米尺*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分别是多少分米、厘米、毫米,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多少米,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这样有了直观、具体情境的支撑,从已有的整数、分数经验入手,引起学生再忆起小数,处理好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直观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知识的顺利对接、生成,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我精心构思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将相关的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以及相应表示的分数、小数有序、工整地板书在黑板上,呈现数学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不仅归纳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而且类推出四位、五位……等小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更为广泛意义的数学概念。

  二、反思

  1、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失误是在备学生的时候,备得不够充分,对学生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把握好,致使在课堂的环节上时间失衡,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太少,缺乏调控课堂的能力。

  2、还要加强自己数学教学专业化语言的使用,还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这堂课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使我懂得了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这就是我在后段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认识小数的意义,它是贯穿整个小数部分内容的学习的,具有重要的地位。之前,我让学生已经预习过,从学生的摘录看出,预习不是充分的。是不认真?还是不会自学?带着这个疑问,我在课堂上设计了预习的环节:阅读课本第28-29页,摘录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时间5分钟。

  从巡视学生的摘录情况看,有价值的问题,总体阅读的情况质量差,不知道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散而成点状,当然这种情形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

  呈现例1后,接着呈现学生的困惑“小数就代表分、角而为什么要写成0.3元呢?小数又不代表元,为什么后面要加“元”?”我的课从学生的这个问题展开的,首先学生的提问不是很清楚,故我让她又介绍了一遍,询问其他的同学是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然后我试着说:“你是不是认为,0.3元是3角,为什么不用单位角表示?就是写成0.3角。”她点点头。

  从学生们否定用单位角的回答中感受到,学生们对小数的认识停留在直观的基础上,元是整数部分,角是第一位小数,分是第二位小数,但学生们很清楚,3角=0.3元,5分=0.05元,4角8分=0.48元。缺少的就是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再次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还可以写成0.01元。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刚才的交流渐渐明白,1元=10角,3角就是3/10元,3/10还可以写成0.1。

  “5/100为什么要写成0.05,不是0.5呢?”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们有了自己的见解。生1:如果写成0.5的话,5分就变成了5角。生2:100有两个0,所以小数也要有2个0。第二个学生的回答是不恰当的,而3/10=0.3、5/100=0.05这两个例子却刚好和她的说法相符合,我没有理解否定她的观点,只是继续往下和学生们理解第三个例子,48分=48/100元=0.48元。然后,让她观察8/100=0.48这个等式,让她体会她的观点的不合理,“逼”学生们再次思考100的1后面有两个0,和小数中的什么有关?结论当然和小数的位数有关。

  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但悠着点也好,能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以此为起点展开讨论、交流和思考,能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怎样去观察和不断去验证,然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悠着点”这节课还在我思考以外的环节上出现了,正方形的棱长都*均分成了10份,就分割出1000个小正方体,对老师们说是一个常识性的知识,看一看不用数就知道是1000个。而学生们不是,认为是600个,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6个面就是600个;从棱长处能看到小正方体的两个面,有学生认为是两个正方体,所以双倍地数了。

  悠着点纠正学生的错,前面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数数有几层,从前往后数;上面有100个小正方体,从上往下数有几层;而第二个问题,观察图还是不能得到我满意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总是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之上,观察教师的一摞本子,“能看到两个面,难道说是两摞本子?”再观察图,学生们明白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们的观点和错误往往会在教师们的预设之外,悠着点能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消除原来的错误的思考方法和观点,从而真正做到丰富学生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各方面数学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一种思维的挑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现代教学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我们的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自学校确立体验式教学课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我又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将体验式教学新生的元素融进课堂,促进了课堂教学和谐、有效、充实、高效的开展。

  以本节教学内容为例,课堂中有两次大的体验活动。一是在实际测量中感知小数的存在,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小数的产生。二是在长度单位这个现实背景中,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的存在,并在小数与分数的观察对比中体验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从而认识小数的意义。我主要来谈谈第二次体验活动。借助米尺,把一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任取其中的一份会是多少呢?学生会在*均分的基础上想到十分之一,并能写作0.1,这些都是学生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经验,这里需要学生感受体验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感受把一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分数表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联想到分母是10的分数和一位小数有什么联系?这是在多个案例中学生进行的感知体验活动,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发现,一是分享成果,二是给予提示,三是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就是:分母是10的小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迈出了第一步,学生在后面感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会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感受两位小数这一环节我会半辅半放让学生先自主感受,再小组交流汇报,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感受三位小数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并脱离小组交流这一拐棍,完全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方法,并学有所成。在揭示小数的意义这一神秘面纱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让学生思考“分数和小数有什么联系?”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高潮,这一体验活动是学生经验的提升,也是经小组讨论进行简练概括。我认为学到这,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是有效的。

  反思这节概念教学课,我认为保证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首先要清楚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备课时有所预设,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简约、直观、有针对性、有思考价值,能激起学生“要去感受体验”的冲动。其次,教师及时必要的梳理、评价、反馈学生的思考交流成果,形成共性的知识成果,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怎样去学的意识。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小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开始,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一认”(直观模型与实际操作,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填一填”(提供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图写出图中所表示的小数,数形结合)——“拨一拨”(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及十进制,掌握小数的读写法)这一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小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三点值得反思:

  1、教学中通过精心的设问,充分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数学的王国中,激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迷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

  第一次教学: “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在想象、类推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如下:

  课件演示:把1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观察后思考: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学生回答后追问:这样的3 份或7份用分数和小数又怎样表示呢???学生借助课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他们观察板书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概念 。 在“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也采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1厘米放大。然而课件展示1厘米的长度和1分米的长度差不多。给学生一定的误导.结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学生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以至于在后面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时感到很空洞,他们不知道“计数单位”是指什么?为什么要以0.1、0.01、0.001??作为小数的计数单位?

  反思教学上述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没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体表象。学生以课件为支撑,借助想象去推理。由于缺乏操作体验的过程,学生头脑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几个概念而已,至于 0.1米、0.01米、0.001米??实际长度是多少?头脑中没有印象。这样抽象与表象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影响了后面“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第二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缺乏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没有设计用0.1、0.01、0.001??等为计数单位来找小数的体验过程.其三、课件的误导。课件出示1分米、1厘米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的1厘米、1毫米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反而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认为1厘米与1分米的长度相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如教学110 米就是0.1米时,增加了在直尺上任意找0.1米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这个0.1米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0-1之间的这一份。同时让学生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小数的过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出0.3米的?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让学生在“找”“说”的活动中,把0.1米的实际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也感悟到一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1组成的,1米里面有10个0.1米。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二、为了防止放大图给学生的误导,在出示课件后安排了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1毫米的活动。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毫米正确的表象。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直尺上找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把1米*均分成10份,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0.1米?”学生面带疑惑。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他们还发现:1米里面竟然有10个0.1米??学生在 “找0.1米”的过程中,“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同时学生对“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提问“暗示” 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采用提问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提问时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来设计问题: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这个问题意在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后根据小数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此问意在让学生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并同时渗透0.7米里面有7个0.1米。这样一正一反的提问,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小数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小数的意义,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小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才学习的,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注重抓住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如:通过学生对十进分数的认识来引导他们学习和理解小数的意义。以此作为学生认知的桥梁,我认为更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定位在四点上:

  1、在生活情景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2、学会和他人合作,能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小数的运用,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学习兴趣。

  4、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这是我在课前预想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讲完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测量橡皮的实际长度,然后去发现误差。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这节课上,91%的学生都在课上积极发言了,只有3人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过。

  (2)教学中,我能抓住分数和小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了小数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但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能启发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去学习。能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和适当的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很有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我在讲授这节课的同时,还对班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测试后的结果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如:在测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会读下列小数吗?0.2、0.78、0.514”。前测中,有14人会读,有14人会读1、2个,还有8人根本不会读。而讲课之后,在后测中37人都已会读。“你知道小数的组成吗?”这个问题在前测中只有2人知道,17人不全知道,还有17人不知道。而学习完本课之后,全班有33人都知道了,只剩4人不全知道。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理解。这不仅因为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建构对小数的理解,需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而且小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数,它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数概念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学生尚未系统地认识分数,这些显然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小数意义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以方形图片为桥梁,找出分数与小数的契合点,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概念。

  三年级下册学生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时至今日学生难免会有所遗忘,为此,在第一个环节,我借助方形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并在此基础上去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这种无形迁移,不但利于新知识的研究,而且使本来跨度较大的分段的教学融合为一体,从而可以更具体、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在第二个“探索两位小数”环节时,是让学生及时的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在把方形图纸分为100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是多少,我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写出的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共同点,并及时总结出:“这些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这样的归纳,使小数的认识过程更加顺畅。

  第三个环节探索三位小数时,主要是注意给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由两位小数类推出三位小数,在类推中逐步明确三位小数的含义,掌握三位小数的意义。

  第四个环节概括小数意义时,我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并注意引导学生适当拓展已有的认识,帮助他们相对完整的掌握小数的意义。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由易到难、有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断体验、理解小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归纳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按照我们备课组的设想,要想突破重难点,就是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的,但我恰恰在这方面没有做好,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最后一题中理解0.27、0.027出现了一些困难。

  2、口误较多,语言不够精炼,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同时提出复习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习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习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近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啊!练习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近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习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归纳能力。

  3.在学习小数意义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读一读信息(课件出示)想一想,这样写符合实际吗?

  (1)老师的体重是565千克。

  (2)小明的身高是145米。

  (3)笑笑的数学测验成绩是935分。

  2.这些数据都少了“一点”,那你知道小数由几部分组成吗?比如这里,51.5这个小数,里面的51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这个5就是小数部分。那这两个5所在的数位一样吗?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3.那这小数部分的5所在的数位是什么呢?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又是多少?学了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探索新知识

  1.过去,我们学习长度单位时,都测量过自己的课桌高度,那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讲桌的高度是多少吗?

  指名测量,其他同学观看。

  2.汇报测量结果。

  3.在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或高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4.出示米尺图。

  上图把1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写成分数是多少?

  5.请同学们看米尺:从0到30,从0到70,应该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6.出示米尺。

  指着板书: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7.提问:如果我们把1米*均分成1 000份,每一份是多少?从0刻度线到第一条短刻度线表示1毫米,它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

  让学生说出两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并请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再次提问: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汇报。

  8.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后汇报。

  小结:分母是10、100、1 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进一步提问:在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归纳整理。

  三、巩固练习

  第一层练习:分数小数互化。

  第二层练习。

  1.填空

  (1)0.8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1里面有( )个0.1和( )个0.01。

  (3)0.52是由( )个0.1和( )个0.01组成的。

  2.判断:

  (1)0.8是把1个整体*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8份。 ( )

  (2)1毫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 )

  第三层练习: 猜数游戏。

  小明和小红的数各是多少?

  四、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

  反思: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本节课,教者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在小数意义的教学中,教材中利用米与分米、厘米、毫米的改写,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设计了“把一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份是多少米呢?能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吗?教者在教学中直接从米尺入手,从*均分成10份、100份、1 000份入手,让学生在改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中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避免了教材中由于增加了米后意思上表达的不够清楚。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一位小数的意义时,当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书:0.1= 0.4=.7=后,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由于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学生轻易地完成了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抽象过程。然后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类推的过程,学生充分经历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学习过程后,先猜测,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再应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真正使学生卷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最后,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将小数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对整数计数单位的复习进行引申。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反思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预设的不够充分:

  1.在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小数的意义,尽量做到在三年级教学内容之上进行提升。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错误较多,所以我花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思考过程,导致时间上较紧迫。

  2.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学的关注点是什么?”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定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带来课堂上难以预约的精彩!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对于小数的意义,实质上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成功之处:

  1.简化了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在教学中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理,而是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主要借助了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教学中对于0.1 0.07 0.009这些数中的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及每一个0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教学例1中,适当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通过展示课件直观的米尺上表示的份数感知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0.01 0.001,为后面教学分散了难点,对于后面的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不足之处:

  1.由于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用语言叙述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进行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精心设计的练习未能全部完成,时间上比较匆促。

  2.对于小数的产生,学生印象不深。

  今后,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充分进行备课,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近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讲了《蛋的世界》窗口4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虽很完整,但我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差,师生互动不够热烈,课堂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准确有条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甚至柏洋这样的学生说 1*方米=10*方分米。我当时内心里就有点恼火,语速和表情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更不敢说了。想想确实不应该这样,要耐心引导,也高估了他们的水*,*时和其他老师谈过也发现学生对旧知识好遗忘。我课前没做好准备工作。

  在做练习时,多数学生会做也正确。比如把10﹑5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但一问到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就哑口无言了,不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表达。这时我真正感到学生课堂语言匮乏。四年级是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我觉得有些欠缺。(这个班刚接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从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成功中体验表达的乐趣。。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整节课可以说还是按照我的设想比较顺的进行下来了,但是在我的这节课中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的。首先,我们现在运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在我的课堂中体现的则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兵教兵”的环节,我将其给漏掉了,完全变成了我们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是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我的不足。

  另外,虽然我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设计自学指导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修改如何才能让自学指导更易于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问题仍然是比较大的。例如第一个自学指导中有这样一段话“找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这一句话既有些太笼统了,没有给学生指出发现的方法,最还能够一步步的预设、铺垫,最后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在练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是可以的。借助教材上“做一做”运用“填一填”“对口令”“我是小法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练习。但是有一点就是练习题的梯度不大,没有层次性,而选做题的难度不大,没有达到对优等生的配有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苏教版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概念课,看似*淡,实则想上得出彩并非易事。在一遍又一遍的磨课过程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些许感悟,同时也有了不少收获。现将这些感悟、收获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一、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重点

  本节课一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回顾一位小数、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以及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显然,这三个部分不是并列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个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因为一开始没有把握住重点,第一次试上时,我在三个部分上花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结果导致时间来不及。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在这一部分让学生多说说,多感受。而第一部分的回顾一位小数,因为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因此花了较少的时间。而正因为第二部分重点突出了,因此在第三部分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时,学生已经很容易能够进行联系并且理解,所以速度也相对较快。这样一来,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整个课堂也有张有弛。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本节课的三个部分,内容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在教学时,却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否则课堂就会显得比较单一、死板,没有层次。如在回顾一位小数的含义时,在提问时就可以稍微细化问题,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都有几位?表示的分数分母上都是几?由此,你能发现什么?而在教学第二部分时,问题就可以稍微放宽些,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示的分数又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由于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在教学第三部分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猜猜三位小数表示什么?然后直接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位小数表示的分数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第一部分是带着学生学,第二部分是扶着学生学,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学,方法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当然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三、要学会制造亮点

  说到这一点,我想是我现在最欠缺的地方。本节课上下来,虽然比较扎实,学生掌握得也较好,但是却略显朴实,缺乏亮点。作为一节概念课,相对于一些活动性质较强的课来说,内容本身就比较*淡,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这时更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制造亮点,把这样的课上得生动起来,上出新意来。因此在这方面,我想我还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在*时的备课中就学会经常多想想,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希望在不断反思中,能够促进自己在教学上的进步。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习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习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习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习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习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习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习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习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习。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体验小数产生的过程,跳出具体的情境,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意义,是本节课需要达成的数学知识技能目标。因为,学生在三年级进行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本节课的任务不再纠缠于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意义,而是上升到更为抽象的数学层面上,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的意义。因此,怎样让学生从零散、个别、表面的小数现象中,整体、全面、较为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教学思路

  第一个环节,我以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为切入点,让学生说出几个小数。然后,由学生上台测量两种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出示课件:跑步比赛计算时间、测量体温、量身高、超市物品标价等,都会出现小数,这样小数便产生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存在和重要性,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观察将米尺*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分别是多少分米、厘米、毫米,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多少米,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这样有了直观、具体情境的支撑,从已有的整数、分数经验入手,引起学生再忆起小数,处理好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直观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知识的顺利对接、生成,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我精心构思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将相关的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以及相应表示的分数、小数有序、工整地板书在黑板上,呈现数学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不仅归纳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而且类推出四位、五位……等小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更为广泛意义的数学概念。

  二、反思

  1、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失误是在备学生的时候,备得不够充分,对学生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把握好,致使在课堂的环节上时间失衡,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太少,缺乏调控课堂的能力。

  2、还要加强自己数学教学专业化语言的使用,还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这堂课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使我懂得了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这就是我在后段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认识小数的意义,它是贯穿整个小数部分内容的学习的,具有重要的地位。之前,我让学生已经预习过,从学生的摘录看出,预习不是充分的。是不认真?还是不会自学?带着这个疑问,我在课堂上设计了预习的环节:阅读课本第28-29页,摘录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时间5分钟。

  从巡视学生的摘录情况看,有价值的问题,总体阅读的情况质量差,不知道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散而成点状,当然这种情形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

  呈现例1后,接着呈现学生的困惑“小数就代表分、角而为什么要写成0.3元呢?小数又不代表元,为什么后面要加“元”?”我的课从学生的这个问题展开的,首先学生的提问不是很清楚,故我让她又介绍了一遍,询问其他的同学是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然后我试着说:“你是不是认为,0.3元是3角,为什么不用单位角表示?就是写成0.3角。”她点点头。

  从学生们否定用单位角的回答中感受到,学生们对小数的认识停留在直观的基础上,元是整数部分,角是第一位小数,分是第二位小数,但学生们很清楚,3角=0.3元,5分=0.05元,4角8分=0.48元。缺少的就是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抓住重点来阅读和思考,再次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还可以写成0.01元。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刚才的交流渐渐明白,1元=10角,3角就是3/10元,3/10还可以写成0.1。

  “5/100为什么要写成0.05,不是0.5呢?”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们有了自己的见解。生1:如果写成0.5的话,5分就变成了5角。生2:100有两个0,所以小数也要有2个0。第二个学生的回答是不恰当的,而3/10=0.3、5/100=0.05这两个例子却刚好和她的说法相符合,我没有理解否定她的观点,只是继续往下和学生们理解第三个例子,48分=48/100元=0.48元。然后,让她观察8/100=0.48这个等式,让她体会她的观点的不合理,“逼”学生们再次思考100的1后面有两个0,和小数中的什么有关?结论当然和小数的位数有关。

  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但悠着点也好,能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以此为起点展开讨论、交流和思考,能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怎样去观察和不断去验证,然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悠着点”这节课还在我思考以外的环节上出现了,正方形的棱长都*均分成了10份,就分割出1000个小正方体,对老师们说是一个常识性的知识,看一看不用数就知道是1000个。而学生们不是,认为是600个,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6个面就是600个;从棱长处能看到小正方体的两个面,有学生认为是两个正方体,所以双倍地数了。

  悠着点纠正学生的错,前面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数数有几层,从前往后数;上面有100个小正方体,从上往下数有几层;而第二个问题,观察图还是不能得到我满意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总是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之上,观察教师的一摞本子,“能看到两个面,难道说是两摞本子?”再观察图,学生们明白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们的观点和错误往往会在教师们的预设之外,悠着点能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消除原来的错误的思考方法和观点,从而真正做到丰富学生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各方面数学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一种思维的挑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现代教学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我们的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自学校确立体验式教学课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我又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将体验式教学新生的元素融进课堂,促进了课堂教学和谐、有效、充实、高效的开展。

  以本节教学内容为例,课堂中有两次大的体验活动。一是在实际测量中感知小数的存在,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小数的产生。二是在长度单位这个现实背景中,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的存在,并在小数与分数的观察对比中体验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从而认识小数的意义。我主要来谈谈第二次体验活动。借助米尺,把一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任取其中的一份会是多少呢?学生会在*均分的基础上想到十分之一,并能写作0.1,这些都是学生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经验,这里需要学生感受体验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感受把一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分数表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联想到分母是10的分数和一位小数有什么联系?这是在多个案例中学生进行的感知体验活动,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发现,一是分享成果,二是给予提示,三是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就是:分母是10的小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迈出了第一步,学生在后面感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会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感受两位小数这一环节我会半辅半放让学生先自主感受,再小组交流汇报,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感受三位小数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并脱离小组交流这一拐棍,完全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方法,并学有所成。在揭示小数的意义这一神秘面纱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让学生思考“分数和小数有什么联系?”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高潮,这一体验活动是学生经验的提升,也是经小组讨论进行简练概括。我认为学到这,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是有效的。

  反思这节概念教学课,我认为保证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首先要清楚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备课时有所预设,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简约、直观、有针对性、有思考价值,能激起学生“要去感受体验”的冲动。其次,教师及时必要的梳理、评价、反馈学生的思考交流成果,形成共性的知识成果,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怎样去学的意识。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小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开始,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一认”(直观模型与实际操作,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填一填”(提供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图写出图中所表示的小数,数形结合)——“拨一拨”(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及十进制,掌握小数的读写法)这一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小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三点值得反思:

  1、教学中通过精心的设问,充分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数学的王国中,激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迷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

  第一次教学: “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在想象、类推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如下:

  课件演示:把1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观察后思考: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学生回答后追问:这样的3 份或7份用分数和小数又怎样表示呢???学生借助课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他们观察板书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概念 。 在“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也采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1厘米放大。然而课件展示1厘米的长度和1分米的长度差不多。给学生一定的误导.结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学生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以至于在后面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时感到很空洞,他们不知道“计数单位”是指什么?为什么要以0.1、0.01、0.001??作为小数的计数单位?

  反思教学上述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没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体表象。学生以课件为支撑,借助想象去推理。由于缺乏操作体验的过程,学生头脑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几个概念而已,至于 0.1米、0.01米、0.001米??实际长度是多少?头脑中没有印象。这样抽象与表象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影响了后面“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第二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缺乏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没有设计用0.1、0.01、0.001??等为计数单位来找小数的体验过程.其三、课件的误导。课件出示1分米、1厘米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的1厘米、1毫米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反而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认为1厘米与1分米的长度相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如教学110 米就是0.1米时,增加了在直尺上任意找0.1米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这个0.1米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0-1之间的这一份。同时让学生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小数的过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出0.3米的?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让学生在“找”“说”的活动中,把0.1米的实际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也感悟到一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1组成的,1米里面有10个0.1米。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二、为了防止放大图给学生的误导,在出示课件后安排了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1毫米的活动。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毫米正确的表象。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直尺上找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把1米*均分成10份,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0.1米?”学生面带疑惑。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他们还发现:1米里面竟然有10个0.1米??学生在 “找0.1米”的过程中,“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同时学生对“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提问“暗示” 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采用提问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提问时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来设计问题: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这个问题意在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后根据小数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此问意在让学生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并同时渗透0.7米里面有7个0.1米。这样一正一反的提问,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小数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小数的意义,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小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才学习的,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注重抓住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如:通过学生对十进分数的认识来引导他们学习和理解小数的意义。以此作为学生认知的桥梁,我认为更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定位在四点上:

  1、在生活情景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2、学会和他人合作,能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小数的运用,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学习兴趣。

  4、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这是我在课前预想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讲完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测量橡皮的实际长度,然后去发现误差。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这节课上,91%的学生都在课上积极发言了,只有3人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过。

  (2)教学中,我能抓住分数和小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了小数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但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能启发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去学习。能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和适当的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很有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我在讲授这节课的同时,还对班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测试后的结果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如:在测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会读下列小数吗?0.2、0.78、0.514”。前测中,有14人会读,有14人会读1、2个,还有8人根本不会读。而讲课之后,在后测中37人都已会读。“你知道小数的组成吗?”这个问题在前测中只有2人知道,17人不全知道,还有17人不知道。而学习完本课之后,全班有33人都知道了,只剩4人不全知道。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理解。这不仅因为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建构对小数的理解,需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而且小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数,它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数概念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学生尚未系统地认识分数,这些显然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小数意义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以方形图片为桥梁,找出分数与小数的契合点,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概念。

  三年级下册学生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时至今日学生难免会有所遗忘,为此,在第一个环节,我借助方形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并在此基础上去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这种无形迁移,不但利于新知识的研究,而且使本来跨度较大的分段的教学融合为一体,从而可以更具体、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在第二个“探索两位小数”环节时,是让学生及时的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在把方形图纸分为100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是多少,我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写出的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共同点,并及时总结出:“这些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这样的归纳,使小数的认识过程更加顺畅。

  第三个环节探索三位小数时,主要是注意给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由两位小数类推出三位小数,在类推中逐步明确三位小数的含义,掌握三位小数的意义。

  第四个环节概括小数意义时,我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并注意引导学生适当拓展已有的认识,帮助他们相对完整的掌握小数的意义。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由易到难、有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断体验、理解小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归纳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按照我们备课组的设想,要想突破重难点,就是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的,但我恰恰在这方面没有做好,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最后一题中理解0.27、0.027出现了一些困难。

  2、口误较多,语言不够精炼,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同时提出复习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习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习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近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啊!练习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近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习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菁选5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导入2:【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特别爱读课外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小丽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 “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5+4.29=

  求 “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那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你想通过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5+4.29=10.74。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5-4.29=2.1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2: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要对齐。

  3: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实心的小圆点。

  4:计算结果如果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 .07+4 .89 5 .64-1 .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以“购买图书情景图”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例1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5+4.29和*5-4.29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例1的教学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4.75+3.4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两个书写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解决了“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

  2、对于“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难点,一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但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由于怕时间不够,我没有让学生充分说,只是让个别好学生说;在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时,我发现学生总结的有些凌乱。课后我想,如果我能以这样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 )对齐,再从( )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 )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 )化简。”这样让学生总结,特别对一些差生,应该更清晰。

  3、这节课的教学我能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实践,并能及时捕捉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有学生计算结果不化简,反馈时我把他的练习纸展示出来请学生当小老师,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他找出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了订正,在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错误了,我想:像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比我直接告诉他要注意什么,给他的印象会更深刻。

  4、课堂上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都掌握得不错,但在课后练习中我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很粗心,计算正确率不高,主要是需要进位和退位时容易算错,结果不化简,特别是口算问题很多,如3.2+6=3.8…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正确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

  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

  课本由2004年雅典奥运会引入。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我出示有关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就是有几个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点一下。

  成功的地方:

  1、强调计算方法。通过情景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学生汇报时反复强调计算方法,目地是使学生强化记忆。

  2、强调末尾的0一般情况下要去掉。

  3、强调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先补0在计算。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4、在本节课练习设计上,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判断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生活实践等练习题。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没有做到关注全体学生

  3、评价不够及时,评价语不丰富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4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

  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谢谢!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5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1. 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4.75+2.65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 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 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班级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做好课前的预设。

  4.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话语琐碎,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很精准,这个方便需要改进。

  5. 教师教学的板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本人在执教《小数加法和减法》后一些个人的想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对于小数的意义,实质上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成功之处:

  1.简化了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在教学中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理,而是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主要借助了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教学中对于0.1 0.07 0.009这些数中的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及每一个0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教学例1中,适当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通过展示课件直观的米尺上表示的份数感知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0.01 0.001,为后面教学分散了难点,对于后面的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不足之处:

  1.由于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用语言叙述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进行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精心设计的练习未能全部完成,时间上比较匆促。

  2.对于小数的产生,学生印象不深。

  今后,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充分进行备课,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苏教版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概念课,看似*淡,实则想上得出彩并非易事。在一遍又一遍的磨课过程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些许感悟,同时也有了不少收获。现将这些感悟、收获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一、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重点

  本节课一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回顾一位小数、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以及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显然,这三个部分不是并列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个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因为一开始没有把握住重点,第一次试上时,我在三个部分上花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结果导致时间来不及。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在这一部分让学生多说说,多感受。而第一部分的回顾一位小数,因为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因此花了较少的时间。而正因为第二部分重点突出了,因此在第三部分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时,学生已经很容易能够进行联系并且理解,所以速度也相对较快。这样一来,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整个课堂也有张有弛。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本节课的三个部分,内容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在教学时,却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否则课堂就会显得比较单一、死板,没有层次。如在回顾一位小数的含义时,在提问时就可以稍微细化问题,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都有几位?表示的分数分母上都是几?由此,你能发现什么?而在教学第二部分时,问题就可以稍微放宽些,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示的分数又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由于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在教学第三部分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猜猜三位小数表示什么?然后直接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位小数表示的分数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第一部分是带着学生学,第二部分是扶着学生学,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学,方法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当然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三、要学会制造亮点

  说到这一点,我想是我现在最欠缺的地方。本节课上下来,虽然比较扎实,学生掌握得也较好,但是却略显朴实,缺乏亮点。作为一节概念课,相对于一些活动性质较强的课来说,内容本身就比较*淡,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这时更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制造亮点,把这样的课上得生动起来,上出新意来。因此在这方面,我想我还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在*时的备课中就学会经常多想想,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希望在不断反思中,能够促进自己在教学上的进步。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小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开始,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一认”(直观模型与实际操作,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填一填”(提供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图写出图中所表示的小数,数形结合)——“拨一拨”(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及十进制,掌握小数的读写法)这一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小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三点值得反思:

  1、教学中通过精心的设问,充分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数学的王国中,激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迷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学完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不仅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迁移、归纳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案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节课为突破概念形成过程,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宽度,并按要求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学生以“米”,有的同学是用“分米”作单位,有的是用分数,有的是用小数来表示结果,然后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同样是测量一个物体,观察得出:9分米=9/10米=0.9米,这时引导学生思考:9/10米与0.9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进而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再引导学生写出用“米”作单位的百分数和两位小数,以及用“米”作单位的千分数和三位小数,在此基础上,引导观察,再尝试让学生归纳出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虽然学生归纳语言不很规范,但是我觉得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注重学生探究过程,不仅重视概念形成结果,更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合作、讨论中探索得出小数的意义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习。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近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小数,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已有所接触,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存在问题:

  1、课前预设,特别是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学生实际。

  2、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了解不够,且在课中没有及时调整。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小数的意义是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本课时从橡皮、信封和练习薄等物品的价钱出发,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在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商品图及标价,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说这三种商品的价钱,并追问4角8分是多少分。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没什么大问题,包括怎么读小数也没大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小数意义的教学方面。我从1元=100分出发,把1元*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分,那么1分就是1元的 ,就是元,还可以写成0.01元。可能在教学时太抽象了,话也有点长,也没有使用什么直观的教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都知道1元=100分,但是我说把1元*均分成100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说出每份是1分,这令我很意外。我心想1元里有100分,那么*均分成100份后,每份就是1分了,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但是学生就是反应不过来。在这部分教学时我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还搞的学生稀里糊涂的,我觉得主要太抽象了。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实在反应不过来,我就急中生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把它*均分成100份,那么如果我把这个正方形看成“1“元,那么每一份就是1分,画了图之后学生掌握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课后我想想,其实这个例子不是很好,因为这会给学生另外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一个正方形可以看成1元。可能我太不了解学生了,太高估他们了。

  在这节课后学生对小学的意义有所了解,但并不是掌握很好,如果教师适当提醒,学生还是能说出是怎么分的,怎么来的。从这节课看来,我觉得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应该以直观思维为主,特别是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可以说这部分老师也头疼,更别说学生了。在这一章复习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小数的意义了,但单位换算问题很大。可能是我教学新课的时候太急了,也有可能是板书不够或是对他们要求太高了吧。呵呵,我还需要好好总结的。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学生虽然对小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教学中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展示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接着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小数,学生都说出了小数会比较简单。这样的设计,就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了,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感觉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接又重新复习了一下关于分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去体验。虽然最后,学生的掌握情况还算可以,但是可能对那些后进生来说,理解得不是很好。

  在课中感觉到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要重视每一位学生。做好对话工作。学生出现的误解要注意引导好。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于是反复阅读教材,认真研究教参,也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设计,有启迪亦有困惑。最后确定教学思路是通过直观演示,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放手学生利用百格图自主探索出两位小数的意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三位小数的学习,是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推理出三位小数的意义,然后利用课件的直观演示加以验证。

  对于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演示,构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直观优于抽象概括,他们的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概念的意义。所以,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正方形、百格图、正方体,通过*均分、涂一涂、数一数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由0.1组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由0.01组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由0.001组成。有效的构建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2、做到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课堂不是一味的.满堂灌,而是要有动手操作活动或者冷静的思考,我认为除此之外,还要有必要的练习,尤其是数学课,必须做到讲练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让老师和学生自己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接下来的学习和教学。

  对于本节课缺憾的地方亦有两点:

  1、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学习小数的意义渗透较少。

  小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之一。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日常生活中几乎可以不接触分数,却不能离开小数。元、角、分的货币自不必说,老式的“几尺几寸、几斤几两”仍在使用。“0.5千克”、“身高1米63”等现代说法都离不开小数。在这方面本节课渗透的比较少。

  2、教学设计不新颖。

  对本节课的教学,潜意识里存在一种模式,虽然每个环节的学习力度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也不同,但是还是感觉没有新意,没有强烈的质疑问题,没有思维的拓展。

  对于本节课还有一点困惑:

  关于计数单位,曾学过“个”、“十”、“百”、“千”……本节课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教材上这样说的: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001……

  也曾和几个老师交流过小数计数单位的问题,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希望看到的老师参与讨论。

  疑惑: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在这里填是不可以的,按照书上所说填“十分之一”是最合理的。那么能不能说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本课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在创设情境中,我尽量让学生多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小数。如自己的身高、体重、物体的大小或长度等。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实际在生活的应用是非常广的,因此我们有学习小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小数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基本掌握了在人民币背景下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读写。而四年级的目标是“体会小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转化,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所以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可能并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定,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一是从元角分入手,从1角,5角转化成0.1元,0.5元,学生理解0.1元,0.5元所表示的意义再慢慢的抽象出小数的意义。再从一位小数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这样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孩子们在静思、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小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学习中,注意让学生区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不同的地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掌握小数除法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中,我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如:“买奶粉”、“买扫把”等事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学生计算、观察、比较、回忆、讨论、交流得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的归纳过程,总结出小数除法的意义,又根据整数除法计算的方法去类推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找出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异同,加深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师虽然注意与整数除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了异同点:异的就是:小数除法中被除数和商带有小数点,而整数除法没有小数点。同的就是:都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余数要比除数小。但共同的还有一点没有让学生总结出来,就是:当余数不够除时,要把较小的一个单位上的数落下,与前一个较大单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再除。

  在对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教学处理中做得比较好。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的特点,并引导理解其中道理:当整数部分还有余数时,要与十分位的数结合起来再除,这时结合起来的数表示的是几个十分之一,除得的商就是几个十分之一,这样,商的小数点就点在十分位前,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正好对齐。

  在这节课中,教师教学节奏不够紧凑,学生练习时间比较少,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刻苦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加快上课节奏,同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及时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许多教师认为,《小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因为小数的意义是约定术成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只能是一种课堂的装饰。这种思想,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最多,也是我最难突破的瓶颈。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例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时,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第一层次:小数该怎么读?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以及个别与集体的练读直接解决。第二层次:小数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小数?这类一般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客观分析,川教网,在互动中自我感悟、自我体会。第三层次: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实有着本质联系,那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既是*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表见解,由此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锻炼互相交往的能力。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着、欣赏者,引导者,适时点拨、恰如其分的调控。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小数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小数的意义,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小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才学习的,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注重抓住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如:通过学生对十进分数的认识来引导他们学习和理解小数的意义。以此作为学生认知的桥梁,我认为更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定位在四点上:

  1、在生活情景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2、学会和他人合作,能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小数的运用,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学习兴趣。

  4、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这是我在课前预想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讲完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测量橡皮的实际长度,然后去发现误差。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这节课上,91%的学生都在课上积极发言了,只有3人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过。

  (2)教学中,我能抓住分数和小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了小数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但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能启发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去学习。能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和适当的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很有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我在讲授这节课的同时,还对班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测试后的结果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如:在测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会读下列小数吗?0.2、0.78、0.514”。前测中,有14人会读,有14人会读1、2个,还有8人根本不会读。而讲课之后,在后测中37人都已会读。“你知道小数的组成吗?”这个问题在前测中只有2人知道,17人不全知道,还有17人不知道。而学习完本课之后,全班有33人都知道了,只剩4人不全知道。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使我在汉沽教研中讲的《小数的意义》一课颇为顺利,表面上取得了成功。但课后的感觉除了“顺利”二字以外,心中总有一份说不出的忐忑不安,经过反思,我的这份感觉变得清晰起来。

  还记得《小数的意义》第一次试讲,我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我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对课做了精心设计,而且还对学生可能有困难的地方做了估计。

  课始的商品竞猜,使学生不仅建立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而且兴致颇高,课上到这里,我挺得意的,想今天这节课肯定会成功。

  可是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我开始了第二个环节的教学,完成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的数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后,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这难不倒他们,学生抢着说出很多。可这些发现和我预设答案却风马牛不相及,很难由此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没办法,只能再详细的引:大家可以一组一组的观察……。经过短暂的思考以后,有几位学生举起了手,刘鑫不但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而且人已经站了起来,于是我请他回答。他站起来,得意地回答出小数的意义。他说话的语速很快,说完以后一双眼睛热切地望着我,我明白他在等着我的表扬。啊,他把小数的意义完美的说出来了,如果不是在这里,放到后面他这样说那就太好了,可是偏偏在现在。我有点不知所措,这个回答不在我的设想之中,一时之间,出现了好几种想法:请他坐下,请别的小朋友回答,不理他;让他说说他的想法;还是……。在我犹豫的时候,学生都盯着我,看来想置之不理是不行了。于是,我一边示意他坐下,一边又抛出了问题,“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大多数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只有个别学生在东张西望,这时的课堂鸦雀无声,我自己也很紧张。过了片刻,不断有小手举起来。我心里七上八下的,请崔珊回答。崔珊很有把握地说:“我觉得刘鑫说得很有道理,因为几分米的分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几厘米的分数表示百分之几,几毫米的表示千分之几,只有这部分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我看见有的学生在暗暗地表示赞同,有的则显得茫然。于是我让学生再观察验证,最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新发现与前面发现的联系……

  在汉沽教研中虽然按照课前的设计上得很顺利,但我总觉得没有试讲时来得精彩。为了追求表面的圆满,并没有把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民主教学贯彻始终,全课是我一个人在表演,学生只不过是我选择能配合我的一些配角。渐渐地,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为《小数的意义》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织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张“教”与“学”的网。令我的思绪越发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这次为公开教学而精心编织了一张网,或许这张网,我已经结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回想第一节课,成功与失误都缘于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放手并能适时引导,而本课的精彩也由此而产生的。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定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带来课堂上难以预约的精彩!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9)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学生虽然对小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教学中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展示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接着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小数,学生都说出了小数会比较简单。这样的设计,就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了,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感觉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接又重新复习了一下关于分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去体验。虽然最后,学生的掌握情况还算可以,但是可能对那些后进生来说,理解得不是很好。

  在课中感觉到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要重视每一位学生。做好对话工作。学生出现的误解要注意引导好。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整节课可以说还是按照我的设想比较顺的进行下来了,但是在我的这节课中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的。首先,我们现在运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在我的课堂中体现的则不是太明显,特别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兵教兵”的环节,我将其给漏掉了,完全变成了我们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是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我的不足。

  另外,虽然我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设计自学指导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修改如何才能让自学指导更易于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问题仍然是比较大的。例如第一个自学指导中有这样一段话“找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这一句话既有些太笼统了,没有给学生指出发现的方法,最还能够一步步的预设、铺垫,最后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在练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是可以的。借助教材上“做一做”运用“填一填”“对口令”“我是小法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练习。但是有一点就是练习题的梯度不大,没有层次性,而选做题的难度不大,没有达到对优等生的配有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一、本课设计:

  罗静老师上的《小数的意义》这一课的整体设计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无论从教学的引入还是新授课的讲解都让学生自己亲自体验,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充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较好。

  二、听了本课的几点体会: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

  2、从生活实际引入,小数作为新的数形出现,学生刚接触对于它的读法及表示的意义仍是难点,教师通过学生已有生活知识引入,处理得当。

  3、重点把握比较准确,通过让生自己说小数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学到知识。

  4、课件制作较好,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我在备课时存在的问题:

  1、学生体验少,教学难点的落实不够到位。

  2、给学生质疑空间比较少。

  四、教学感悟:

  1、让学生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2、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

  4、学会生存,即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中小学阶段对四个学会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除了继续重视“双基”之外,还应加上培养基本的能力和养成未来公民应有的基本观念、情感和态度,构成“四基”的要求。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近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苏教版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概念课,看似*淡,实则想上得出彩并非易事。在一遍又一遍的磨课过程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些许感悟,同时也有了不少收获。现将这些感悟、收获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一、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重点

  本节课一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回顾一位小数、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以及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显然,这三个部分不是并列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个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因为一开始没有把握住重点,第一次试上时,我在三个部分上花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结果导致时间来不及。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在这一部分让学生多说说,多感受。而第一部分的回顾一位小数,因为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因此花了较少的时间。而正因为第二部分重点突出了,因此在第三部分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时,学生已经很容易能够进行联系并且理解,所以速度也相对较快。这样一来,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整个课堂也有张有弛。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本节课的三个部分,内容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在教学时,却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否则课堂就会显得比较单一、死板,没有层次。如在回顾一位小数的含义时,在提问时就可以稍微细化问题,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都有几位?表示的分数分母上都是几?由此,你能发现什么?而在教学第二部分时,问题就可以稍微放宽些,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示的分数又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由于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在教学第三部分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猜猜三位小数表示什么?然后直接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位小数表示的分数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第一部分是带着学生学,第二部分是扶着学生学,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学,方法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当然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三、要学会制造亮点

  说到这一点,我想是我现在最欠缺的地方。本节课上下来,虽然比较扎实,学生掌握得也较好,但是却略显朴实,缺乏亮点。作为一节概念课,相对于一些活动性质较强的课来说,内容本身就比较*淡,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这时更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制造亮点,把这样的课上得生动起来,上出新意来。因此在这方面,我想我还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在*时的备课中就学会经常多想想,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希望在不断反思中,能够促进自己在教学上的进步。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为防止把教学过程讲的琐碎,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三个环节运用点到即可的方法快速讲解,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上。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小数的意义是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本课时从橡皮、信封和练习薄等物品的价钱出发,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在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商品图及标价,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说这三种商品的价钱,并追问4角8分是多少分。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没什么大问题,包括怎么读小数也没大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小数意义的教学方面。我从1元=100分出发,把1元*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分,那么1分就是1元的 ,就是元,还可以写成0.01元。可能在教学时太抽象了,话也有点长,也没有使用什么直观的教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都知道1元=100分,但是我说把1元*均分成100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说出每份是1分,这令我很意外。我心想1元里有100分,那么*均分成100份后,每份就是1分了,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但是学生就是反应不过来。在这部分教学时我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还搞的学生稀里糊涂的,我觉得主要太抽象了。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实在反应不过来,我就急中生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把它*均分成100份,那么如果我把这个正方形看成“1“元,那么每一份就是1分,画了图之后学生掌握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课后我想想,其实这个例子不是很好,因为这会给学生另外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一个正方形可以看成1元。可能我太不了解学生了,太高估他们了。

  在这节课后学生对小学的意义有所了解,但并不是掌握很好,如果教师适当提醒,学生还是能说出是怎么分的,怎么来的。从这节课看来,我觉得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应该以直观思维为主,特别是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可以说这部分老师也头疼,更别说学生了。在这一章复习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小数的意义了,但单位换算问题很大。可能是我教学新课的时候太急了,也有可能是板书不够或是对他们要求太高了吧。呵呵,我还需要好好总结的。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与特征,并结合具体的购物环境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让学生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又由于新年刚刚结束,学生都有一些压岁钱,购物是三年级学生最熟悉的情境。因此一上课我就创设了购物的情境,并出示商品的"价格:笔记本3.50元,让学生说说这本笔记本是几元几角,这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进行教学的,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易于接受。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从课堂上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因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在教学中再加以指导,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容易,而且整个课堂气氛也非常的热烈,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十五,一张一角和一个五分写成1.5元。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的产生的过程。

  新课开始,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读商品标价理解标价的意义和测学生的身高(测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人文性的提示更激发了学生展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对教材钻研不够。在教学相邻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时太仓促,处理的不到位,在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最后的总结较少,引用的名言有点画蛇添足。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一、我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一些整数,然后,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愉快的进入了学习的角色中。

  二、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在自学教材、提出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这一学习观察这一学习过程,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三、学数学,并不仅仅单纯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它延伸到课外,升华到生活中去,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既巩固了新知,有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7分米=()米 3角=()元

  9厘米=()分米1分=()角

  二、新授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明明在量桌面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少?

  (长5分米,宽4分米)

  这是用分米做单位的,如果用米做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板书)

  师: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十分之四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

  (板书补充)

  完整的板书:

  5分米 米 0.5米 读作:零点五米

  4分米 米 0.4米 读作:零点四米

  书空:0.5 0.4

  齐读:零点五 、零点四

  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

  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

  1元2角,想一想,2角是多少元?那么1元2角是多少元?(板书)

  3元5角呢?(板书)

  完整的板书:

  1元2角 1.2元 读作:一点二元

  3元5角 3.5元 读作:三点五元

  书空,齐读。

  3、认识整数、自然数、小数及小数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他们都是整数。像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板书:

  0、1、2、3 自然数 整数

  05、 04、12、 35 小数

  整小小

  数数数

  部点部

  分 分

  分别说一说0.4、1.2、3.5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各是多少。

  三、想想做做

  1:仔细观察图意,说说题目的意思。

  照样子填写。

  说一说每组3个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3:独立练习。

  4:先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5:为什么0右面第一个点上填0.1?1右面第二个点上1.2?

  独立填写其他的小数。

  教学后记:

学生说很简单,我可不敢掉以轻心,在小数这一块出问题的可多着呢。要不要说意义?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小数点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

  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习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习。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 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习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当然我也比较重视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习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新课程理念下,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数学概念。对比教学设计和上课的实际效果我有如下想法:

  1、猜数导入,将学生注意力引向课堂。

  课始以猜测老师的身高和讲桌的长度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动手测量讲桌的长度,提问两个问题:这个长度能不能用整米数表示?并出示算式3÷2= 通过计算,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吗?由问题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就此很顺利的引入了小数课题。这个环节也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

  2.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小数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重点。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数的意义这一环,本来用熟悉的米尺让孩子去直观认识,应该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创设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着孩子走过来的,没有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因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带着学具,希望学生能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究的课,学生一操作,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这样练习时间往往不够。如何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探究,并且能够在操作中领悟到一些什么,而且还有一些练习的时间,就更好了。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为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教材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节“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材知识结构展现具有层次性:

  (1)首先简要说明小数的产生,帮助学生了解小数是在实际生产、生活、测量、计算中产生的。

  (2)教材通过对已经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的复习,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分数的相关概念,并借此作为本课乃至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和逻辑起点。

  (3)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概念。

  (4)教材最后综合所学内容,用定义的形式概括出了小数的意义: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

  (5)接着教学小数的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所作的一种拓展和延伸。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利用小数的意义进行单位的改写以及“把——改写成小数,十分位要添上0”这类分数改写成小数的题目。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整体设计合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无论从教学的引入还是新授课的讲解都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较好。

  二、本课亮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

  2、从生活实际引入,小数作为新的数形出现,学生刚接触对于它的读法及表示的意义仍是难点,教师通过学生已有生活知识引入,处理得当。

  3、重点把握准确,通过让生自己说小数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学到知识。

  4、课件制作精美,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教学建议:

  1、加强教学难点的落实。

  2、如果在练习中增加一些整数、分数、小数之间对比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提高练习效率。

  3、应给学生更多质疑空间。

  在练习内容是否灵活一些,如:例题中已出现了1分米、3分米、7分米、用小数表示,在练习时就没有必要重复例题的内容。

  教学感悟:

  第一,让学生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

  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中小学阶段对四个学会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除了继续重视“双基”之外,还应加上培养基本的能力和养成未来公民应有的基本观念、情感和态度,构成“四基”的要求。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对于小数的意义,实质上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成功之处:

  1.简化了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在教学中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理,而是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主要借助了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教学中对于0.1 0.07 0.009这些数中的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及每一个0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教学例1中,适当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通过展示课件直观的米尺上表示的份数感知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0.01 0.001,为后面教学分散了难点,对于后面的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不足之处:

  1.由于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用语言叙述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进行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精心设计的练习未能全部完成,时间上比较匆促。

  2.对于小数的产生,学生印象不深。

  今后,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充分进行备课,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的产生的过程。

  新课开始,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读商品标价理解标价的意义和测学生的身高(测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人文性的提示更激发了学生展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对教材钻研不够。在教学相邻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时太仓促,处理的不到位,在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最后的总结较少,引用的名言有点画蛇添足。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小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学习中,注意让学生区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不同的地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掌握小数除法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中,我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如:“买奶粉”、“买扫把”等事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学生计算、观察、比较、回忆、讨论、交流得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的归纳过程,总结出小数除法的意义,又根据整数除法计算的方法去类推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找出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异同,加深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师虽然注意与整数除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了异同点:异的就是:小数除法中被除数和商带有小数点,而整数除法没有小数点。同的就是:都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余数要比除数小。但共同的还有一点没有让学生总结出来,就是:当余数不够除时,要把较小的一个单位上的数落下,与前一个较大单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再除。

  在对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教学处理中做得比较好。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的特点,并引导理解其中道理:当整数部分还有余数时,要与十分位的数结合起来再除,这时结合起来的数表示的是几个十分之一,除得的商就是几个十分之一,这样,商的小数点就点在十分位前,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正好对齐。

  在这节课中,教师教学节奏不够紧凑,学生练习时间比较少,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刻苦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加快上课节奏,同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及时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学完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不仅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迁移、归纳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案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节课为突破概念形成过程,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宽度,并按要求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学生以“米”,有的同学是用“分米”作单位,有的是用分数,有的是用小数来表示结果,然后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同样是测量一个物体,观察得出:9分米=9/10米=0.9米,这时引导学生思考:9/10米与0.9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进而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再引导学生写出用“米”作单位的百分数和两位小数,以及用“米”作单位的千分数和三位小数,在此基础上,引导观察,再尝试让学生归纳出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虽然学生归纳语言不很规范,但是我觉得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注重学生探究过程,不仅重视概念形成结果,更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合作、讨论中探索得出小数的意义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和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虽然学生已学过一位小数,在生活中也常见一些小数,但有部分学生已经把以前的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课前我首先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复习,为新知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复习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

  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从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部分的内容看似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会容易出错。在读法上我主要强调读小数部分不是一位的小数,方法是从左往右整数部分照往常一样读,小数部分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读法学生掌握的还比较好,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在写法上,虽然我在课上一直强调:把( )*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是( ),可以用( )表示;为什么要*均分成x份?但是有部分学生还是会写错,特别是写三位小数时。例如:23毫米=( )米有的学生会写成0.23,主要还是没有掌握方法。前面新授时,都是先转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然后再转化成小数,而这题是直接进行单位换算,学生的思维就没有转化过来,实际和新授的方法是一样的,有些学生就没有活学活用,或者说小数的意义没有理解透彻。

  第二部分: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没有大胆的放手,教学的过程显得有点机械,呆板,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似乎我讲的东西太多了一些,给学生的机会少了一些,因此生成的资源也很少,错过了一些精彩的内容。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小数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虽然学生已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但本节课教学我仍然把探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作为重点,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我把准备的正方形纸片*均分成十份,并将其中的一份涂色,然后请学生用已学过的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在学生说出十分之一后告诉学生十分之一也可以写成小数0.1,接着又将十份中的三份涂色要求学生先用分数再用小数尝试表示涂色部分,在学生会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母是十的分数后,我又将另外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一百份并将其中的一份涂色,并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在学生说出百分之一后告诉学生这百分之一还可以小数0.01表示,接着我又将其中的58份涂色,并请学生尝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因为有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学习基础,学习三位小数我就放手让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因为学生对分数的知识掌握得较扎实,所以学生学得较轻松,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配合得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从课后作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真正的掌握。

  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时,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学会用小数表示分数后没能趁机再次利用正方形纸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相邻数位间的进率。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这单元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理解比较透彻,能熟练地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并能知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但是学生对于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不是很好。例如:0.04里面有4个 0.01类似这样的题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形如4里面有( )个0.01,学生就出现了不少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如何根据进率去想,二是对于计数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对于“小数点后面”和“小数的末尾”能比较清晰地辨别,两个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掌握较好。但是在多个相似的数在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学生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顺序性,导致错误频出。

  3.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熟练记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但是在具体题目上对于如何移动掌握不好。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移动的规律,但对于原数没有特别说明移动的方法,也就是目前小数点的左边或右边有几位,若位数足,则小数点点在哪;若位数不足,还缺几位,就补几个0。

  对于单复名数的改写,单名数之间的改写错误率较少,但是把单名数转化成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错误率较高。例如:3.56吨=( )吨( )千克 5米9厘米=( )米 2*方米60*方分米=( )*方分米 1070毫米=( )米()毫米,在这里学生只知道把不同的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具体是因为为什么,学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屡屡出错呢?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只注重单一类型题的讲解与练习,没有把单复名数的互逆改写沟通联系起来。在教学3.56吨=( 3)吨(560 )千克时,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观察3吨560千克=3.56吨,发现整吨数不需要改写,要改写的是不足整吨数的数目。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对于求近似数的方法掌握较好,但是对于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题目学生出错较多,主要在于学生总是在书写时忘记写万或亿字。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习。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小数,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已有所接触,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存在问题:

  1、课前预设,特别是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学生实际。

  2、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了解不够,且在课中没有及时调整。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理解。这不仅因为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建构对小数的理解,需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而且小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数,它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数概念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学生尚未系统地认识分数,这些显然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小数意义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以方形图片为桥梁,找出分数与小数的契合点,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概念。

  三年级下册学生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时至今日学生难免会有所遗忘,为此,在第一个环节,我借助方形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并在此基础上去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这种无形迁移,不但利于新知识的研究,而且使本来跨度较大的分段的教学融合为一体,从而可以更具体、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在第二个“探索两位小数”环节时,是让学生及时的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在把方形图纸分为100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是多少,我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写出的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共同点,并及时总结出:“这些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这样的归纳,使小数的认识过程更加顺畅。

  第三个环节探索三位小数时,主要是注意给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由两位小数类推出三位小数,在类推中逐步明确三位小数的含义,掌握三位小数的意义。

  第四个环节概括小数意义时,我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并注意引导学生适当拓展已有的认识,帮助他们相对完整的掌握小数的意义。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由易到难、有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断体验、理解小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归纳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按照我们备课组的设想,要想突破重难点,就是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的,但我恰恰在这方面没有做好,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最后一题中理解0.27、0.027出现了一些困难。

  2、口误较多,语言不够精炼,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练一练”“看一看”生活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新授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尺,伙伴合作在米尺上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全面感知一位小数的意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一位小数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小数的意义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初步感知一位小数意义后,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类比,迁移,小组讨论完成两、三位小数的意义的教学。

  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具体分析后,我再通过清晰直观的板书,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推理,最后得出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新授后,我设计了反馈的题目和感悟生活中的小数,还有爱迪生的一句用加法描述的名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不断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到在教学细节上还需完善自己,还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苦练基本功。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体验小数产生的过程,跳出具体的情境,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意义,是本节课需要达成的数学知识技能目标。因为,学生在三年级进行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本节课的任务不再纠缠于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意义,而是上升到更为抽象的数学层面上,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的意义。因此,怎样让学生从零散、个别、表面的小数现象中,整体、全面、较为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教学思路

  第一个环节,我以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为切入点,让学生说出几个小数。然后,由学生上台测量两种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出示课件:跑步比赛计算时间、测量体温、量身高、超市物品标价等,都会出现小数,这样小数便产生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存在和重要性,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观察将米尺*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分别是多少分米、厘米、毫米,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多少米,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这样有了直观、具体情境的支撑,从已有的整数、分数经验入手,引起学生再忆起小数,处理好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直观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知识的顺利对接、生成,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我精心构思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将相关的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以及相应表示的分数、小数有序、工整地板书在黑板上,呈现数学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不仅归纳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而且类推出四位、五位……等小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更为广泛意义的数学概念。

  二、反思

  1、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失误是在备学生的时候,备得不够充分,对学生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把握好,致使在课堂的环节上时间失衡,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太少,缺乏调控课堂的能力。

  2、还要加强自己数学教学专业化语言的使用,还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这堂课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使我懂得了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这就是我在后段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第一次执教《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后,自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从了解小数的产生到探究小数的意义最后到综合练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挺顺利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我说在超市为了方便,电脑上通常会以元做单位统计,也就会用到小数了。本以为我可以按照预设进入正题了,这时有个学生说“既然有电脑用角分也很方便的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小数?”由于我没有预设到这个问题,霎时我呆了,最后决定告诉学生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等会儿再解决。在以后教学中,对于课堂出现的“小意外”,要灵活地处理,切不可死板地按自己想法进行解决。

  在正方形纸上画出0.1这个小数时,大多数同学都是涂最旁边的一格,我也就是想当然的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正当我为解决这个问题高兴时,有个学生突然地说“一定要这一格吗?中间的一格可以的吧!”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我当时没有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只是一带而过。备课时,预设不够充分,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把‘1’*均分成10份,取其中一份,就是1/10,也就是0.1。”这里的“其中一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这一份。我想当时我把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再深入地分析一下,产生的课堂效果肯定会不同,学生也会更为深刻地理解0.1的产生及意义。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为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我们教学所要追求是: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对于小数的意义,实质上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成功之处:

  1.简化了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在教学中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理,而是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主要借助了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教学中对于0.1 0.07 0.009这些数中的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及每一个0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教学例1中,适当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通过展示课件直观的米尺上表示的份数感知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0.01 0.001,为后面教学分散了难点,对于后面的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不足之处:

  1.由于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用语言叙述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进行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精心设计的练习未能全部完成,时间上比较匆促。

  2.对于小数的产生,学生印象不深。

  今后,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充分进行备课,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各方面数学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一种思维的挑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现代教学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我们的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自学校确立体验式教学课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我又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将体验式教学新生的元素融进课堂,促进了课堂教学和谐、有效、充实、高效的开展。

  以本节教学内容为例,课堂中有两次大的体验活动。一是在实际测量中感知小数的存在,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小数的产生。二是在长度单位这个现实背景中,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的存在,并在小数与分数的观察对比中体验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从而认识小数的意义。我主要来谈谈第二次体验活动。借助米尺,把一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任取其中的一份会是多少呢?学生会在*均分的基础上想到十分之一,并能写作0.1,这些都是学生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经验,这里需要学生感受体验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感受把一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分数表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联想到分母是10的分数和一位小数有什么联系?这是在多个案例中学生进行的感知体验活动,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发现,一是分享成果,二是给予提示,三是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就是:分母是10的小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迈出了第一步,学生在后面感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会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感受两位小数这一环节我会半辅半放让学生先自主感受,再小组交流汇报,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感受三位小数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并脱离小组交流这一拐棍,完全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方法,并学有所成。在揭示小数的意义这一神秘面纱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让学生思考“分数和小数有什么联系?”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高潮,这一体验活动是学生经验的提升,也是经小组讨论进行简练概括。我认为学到这,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是有效的。

  反思这节概念教学课,我认为保证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首先要清楚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备课时有所预设,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简约、直观、有针对性、有思考价值,能激起学生“要去感受体验”的冲动。其次,教师及时必要的梳理、评价、反馈学生的思考交流成果,形成共性的知识成果,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怎样去学的意识。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

  第一次教学: “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在想象、类推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如下:

  课件演示:把1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观察后思考: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学生回答后追问:这样的3 份或7份用分数和小数又怎样表示呢?……学生借助课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他们观察板书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概念 。 在“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也采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1厘米放大。然而课件展示1厘米的长度和1分米的长度差不多。给学生一定的误导。结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学生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以至于在后面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时感到很空洞,他们不知道“计数单位”是指什么?为什么要以0。1、0。01、0。001……作为小数的计数单位?

  反思教学上述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没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体表象。学生以课件为支撑,借助想象去推理。由于缺乏操作体验的过程,学生头脑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几个概念而已,至于 0。1米、0。01米、0。001米……实际长度是多少?头脑中没有印象。这样抽象与表象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影响了后面“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第二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缺乏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没有设计用0。1、0。01、0。001……等为计数单位来找小数的体验过程。其三、课件的误导。课件出示1分米、1厘米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的1厘米、1毫米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反而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认为1厘米与1分米的长度相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如教学110 米就是0。1米时,增加了在直尺上任意找0。1米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这个0。1米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0—1之间的这一份。同时让学生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小数的过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出0。3米的?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让学生在“找”“说”的活动中,把0。1米的实际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也感悟到一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1组成的,1米里面有10个0。1米。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二、为了防止放大图给学生的误导,在出示课件后安排了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1毫米的活动。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毫米正确的表象。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直尺上找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把1米*均分成10份,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0。1米?”学生面带疑惑。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他们还发现:1米里面竟然有10个0。1米……学生在 “找0。1米”的过程中,“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同时学生对“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提问“暗示” 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采用提问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提问时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来设计问题: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这个问题意在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后根据小数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此问意在让学生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并同时渗透0。7米里面有7个0。1米。这样一正一反的提问,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推荐访问:复名数 小数 改写 《小数和复名数改写》教学反思3篇 《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1 复名数的改写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