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对朗读感悟

时间:2022-07-04 13: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语文教学中对朗读感悟,供大家参考。

谈谈语文教学中对朗读感悟

 

 朗读是打开语文殿堂的钥匙

  汤阴县职教中心

 侯士宾

 【内容摘要】

 朗读是打开语文殿堂的一把钥匙, 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本文主要从为什么要朗读; 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目前朗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三大方面进行剖析, 更加充分说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

 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 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 对学生来说, 是主动性, 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

 因此, 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 科学指导学生朗读,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新课标

 方法与技巧

 问题与困难

 一、 序 本人于 2006 年大学毕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至今, 一直潜心研究语文教学, 探寻语文教学的规律, 经常写自己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以至不断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现如今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对朗读越来越亲赖, 原因是它在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为我教好语文的法宝。

 下面具体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感悟, 总结如下:

 (一)

 为什么要朗读 语言学家德· 索绪尔说:

 “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 而是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

 另外, 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 认为“目治” , 即一般的阅读, 仅能达到“泛览” 水平; 只有“耳治” , 即朗诵或吟哦, 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本人非常赞成他们的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朗读” ?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饱含感情地把书面语言清晰、 响亮的念出来, 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的一项具有创造性语言艺术。在“新课标” 中提出了“要让学生充分的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的目标, 故加强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方法。

 下面让我具体谈谈朗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的作用:(1)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语感的培养与朗读是密切相关。

 通过不断的长期的大量的阅读, 就会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发音更清楚, 语言内容更丰富, 表达更流利。(2)

 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的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意思是对于一遍文章, 有感情的朗读, 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

 如《春江花月夜》 既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又抒发了思妇与游子的相思之情, 只分析、 揣摸其意境之美是不够的, 还需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吟诵, 才能不断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解诗意的未尽之意。(3)

 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共七节内容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这是我们在默看诗歌的文字内容时获得感受。

 学生不仅被诗人的优美文字打动, 自觉自愿的反复朗读, 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4)

 朗读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因为“读” 是前提, “读”是接受信息, 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如果没有信息, 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

 当背过的东西, 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 便能召之即来, 呼之欲出。

 正如前人所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

 最终, 有感情的朗读是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浓厚的兴趣。

 (二)

 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综上所述,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 要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堂上的适当时间让学生来朗读,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正确认读字音,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

 在语文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好一本字典。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 看准字形, 查找字音, 先“读” 为快。

 要求学生把字音

 读准, 朗读过程中, 不添字, 不减字, 不颠倒重复字词, 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 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养成预习的习惯。(2)

 朗读要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 可以提高朗读效果, 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会、 品味。

 如诗歌《春江花月夜》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更易朗读与背诵。(3)

 朗读时目标要明确、 具体, 可以带着问题进入课文。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

 在学生初读前, 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准句读, 读通读顺课文。

 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 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如:

 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 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 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 如此等等。(4)

 朗读时方法要灵活、 多样。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 如美读, 即表情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 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

 如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

 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如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 又有着美好的意境。

 配上乐曲来朗读, 可以营造情境, 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活跃课堂气氛, 愉悦学生的心情,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 朗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 要给学生选择朗读内容和朗读方式的权利。

 如“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读读” ,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同一个句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 实际教学中, 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

 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学生自觉性的最有效的朗读。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 学生就会做到举一反三, 从中感受到文字的音韵之美, 保持浓厚的朗读兴趣, 慢慢的就会养成朗读的习惯, 终身获益的。

 (三)

 目前朗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目前, 我们还没充分发挥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这样讲呢? (1)

 从大的方面讲, 我们有些教师对朗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的不够充分, 对它的理解太过功利性和工具化,大多数教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的阅读方式, 实际上朗读的作用和意义远非如此; 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 教学课时有限, 大多数课文篇幅较长, 加之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之前, 已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训练,高中阶段往往只注重训练他们的速读、 略读等能力, 或者以讲代读、 以默看代替朗读, 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细读精读方面深入不够, 对文章理解肤浅, 感悟不深。(2)

 从小的方面讲,朗读的时间不足, 45 分钟的一节语文课,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极少,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朗读指导太机械,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 机械、 生硬, 在分析、 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诸如此类引导, 导致朗读不能溶“导” 、 “练” 于一炉, 不能揉理解、 感悟于一体; 朗读的面窄, 往往课堂上就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坐着当听众, 这样就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朗读目的不明确,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 用情去读, 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

 总之, 目前朗读在教学中是存在问题与困难的, 需要我们正确认识, 认真对待, 合理解决, 绝不可以忽略与逃避。

 二、 小结

  综上所述, 朗读是打开语文文学殿堂的一把钥匙, 无论是在新课标下服务于高考, 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 崔利斯说:

 “每天朗读 15 分钟时美国教育的秘诀。

 ” 也许这句话能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让我们的校园到处都充满着朗朗的读书声吧!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 年 4 月刊 《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

 2009 年第 10 期 《语文教学心思维》 杭州出版社 200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