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语言信息传递及感悟,供大家参考。
山东省 2009 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申报评审表 申报人姓名 王梅 性别女 职称职务中学二级教师工作单位 青岛平度市崔召中学 联系电话13954268107通讯地址 青岛平度市崔召中学 邮编 266752 电子邮箱 无 成果名称 浅谈语言信息的传递及感悟
论文 成果形式 成果简介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是对语法、 语义、 语情、语境等语言要素进行“自动化” 理解的一种感觉。
语义、语境等语言信息的传递, 更多在于语境。
作为语文教师,根据语法、 语义、 语情、 语境的信息感悟特点, 作点启迪禅悟之类的思索与探讨, 是不无裨益的。
原创性声明本人承诺, 申报评选的科研成果, 是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 因抄袭或剽窃造成的一切后果, 由本人自负。
申报人签名:
专家评审意见
一 审
二审 奖次 签名奖次 签名 一 二 三 四
一二三四
浅谈语言信息的传递及感悟 感悟即感受领悟, 是人们感知某一事物之后心领神会、 无师自通的一种境界。
宋人范温曾云:“识文章当如禅家有悟门。”严羽也说过,“诗道在妙悟”。
这里所说的“悟”, 指的都是在语言理解上的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 是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 中所引述的那种“自然灵气, 不思而至”、“须其自来, 不以力构” 的思维睿智, 是一种几近灵感思维的具有通融型、 参悟性、 突发性、 独创性等特点的思维顿悟现象, 是语言信息接受主体对语言现象中的语法、 语义、 语情、 语境等诸多语言要素, 在瞬间心领神会的一种认知直觉, 是语言审美主体与语言意象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意蕴和谐和理喻融通。
换言之, 也即阅读心理呈现出的一种最佳的思维动觉和感悟契合。
下面, 我试从语法感悟、 语义领悟、 语情顿悟和语境妙悟几方面, 对语言信息的传递及理解现象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
语法感悟 大家知道,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是一种无须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 在一读一听之际, 即可对语法、 语义、 语情、 语境等诸种语言要素的法则规范、 内在情味以及细微差别等进行“自动化” 理解的一种感觉。
这种自动化的理解, 其实就是对语言信息的一种机敏的悟性。
语法感悟指的也就是这种对于语法信息的一种机敏的悟性。
语文训练中常会遇到语病举隅、 语病诊治之类的例题, 在发现和诊治语病的过程中, 我们依靠的往往并不是那些语言结构形式上的法则化的概念, 而是往往需要用“心灵” 去直接感知语言的经络脉息。
在“望闻问切” 之际, 无须经过复杂的“病理分析”, 即可直接指出那些不合乎语法规范的语言“病灶”。
在阅读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篇文章或一段话读过之后, 如果其中有带语病的句子, 读音首先感知到的往往不是显意识中有关语法的概念和判断方面的障碍, 而是首先感到别扭, 缺乏流畅感, 觉得话似乎不应该这样说。
尽管他们在语法上也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 但他们的“感觉” 却无疑是正确的。
这种近乎“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的东西, 我觉得就是对语法的一种直觉的, 近乎潜意识的机敏的悟性。
二、 语义感悟 古人读书, 常会情不自禁地击节叫好, 其实这就是读者对语义文旨豁然领悟的外在表现。
我们在读书时也常常有以下情境发生:
有时初读之际, 尚淡然不知真趣, 但深入品味, 忽觉悟从心来, 零从感发;有时读罢掩卷, 尚浑然不得其解, 但偶有感触, 便默默心会, 触类旁通。
正如朱熹公所云:
“此语或中或否, 皆出臆度, 要之末可遽论,且涵泳玩索, 久之当有自见。” 这里所说的“自见”, 其实就是对语义信息由“思” 及“悟” 的表现。
我们知道, 语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等同于语义对象本身, 因为, 语言主体表现事物对象时, 就已经给事物对象注入了鲜明的主观色彩, 正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天人合一”, “神与物游”, 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经典性概括。
而当人们通过听读去领悟别人的语义信息时, 又不可避免的带进听读者的主观情绪,正如评论家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样。
因而,
就此意义上说, 语义理解离开了语言接受主体的神会和心悟, 也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到位的。
三、
语情顿悟 古人常用“言不尽意” 来形容语言表达的困难。
这里的“意” 其实主要指的是一种感情, 一种只可意会的无限悠远的内涵。
有人说:文学即人学, 人学即情学。
别说是直抒胸臆的语言, 在文学家的笔端,“随物以宛转, 与心而徘徊”, 有时“一切景语皆情语”, 都渗透了语言主体强烈的主观情致。
因为, 人是极具情意化的精灵, 人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直接关照诉诸语言的载体, 也必然带上极具情意化的色彩。
但是, 情感永远大于语言。
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感情” 不是作家写出来的, 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内心“悟” 出来的。
语情顿悟直接源于语言接受者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时所产生的思维和情感的震撼。
这种“震撼” 看来虽然难以靠阅读者的主观意识去准确的定位和调控, 但它是感觉、 知觉、 记忆、 联想、 灵悟综合作用的集成, 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的一种悟性。
它是神秘的, 又是可感的。在课堂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 一位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 一位善于借助于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 她就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情顿悟的教学佳境。
四、
语境妙悟 诗道可妙悟, 语境亦可妙悟。
这里所说的语境妙悟, 指的就是通过对语言情境的理解、 揣摩、 鉴赏、 品味, 从而生发出的一种带有鲜明“悟” 性色彩的理解。
大家知道, 语义、 语境等语言信息的传递,
往往并不在于语言个体本身, 而在于语境。
词语运用是否准确, 语言色彩是否得体, 语句表达是否流畅, 语体风格是否成熟, 其最终的衡量标准往往决定于语境。
有时, 在语境的作用下, 看似不完整的句段反而会产生一种全新的境界。《红楼梦》 写黛玉之死时说:“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 宝玉, 你好——’ 说到好字, 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 ”。
黛玉究竟要说什么? 好狠心? 好可恨? 好绝情? 好糊涂? -----这千般滋味, 万种风情, 是大可不必去规定性地虚拟出几个选项来补白的。
在这里, 语言符号的短缺倒反而带来了语境信息的增值, 充分显示了语境现象的特有表现力。
语言信息理解上的“心悟” 现象, 从表面上看, 似乎是“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但这种感悟现象既然是人们认识实践的结果, 也就必然有其规律可循。
它是潜意识诱发启迪下产生的一种精神和心理的全新境界。
托尔斯泰认为:
创造者入境后表现出来的那种潜思维与显思维随处交融、 思意赤诚、 神与物游的“忘我” 之境, 才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这里, 他们谈的虽都是创作中的灵感与心悟现象, 但用于阅读心理的分析, 也是具有明显的启示意义的。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根据语法、 语义、 语情、 语境的信息感悟特点, 作点启迪禅悟之类的思索与探讨, 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恐怕也是不无裨益的。
推荐访问:谈谈语言信息传递及感悟 信息传递 谈谈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