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十月初一“寒衣节”作文1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十月初一“寒衣节”作文,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十月初一“寒衣节”作文1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1]?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高一十月初一“寒衣节”作文2
今年的寒衣节正好是二十四节令的小雪。但事实上这天没下小雪而下了小雨,而且连绵了两三天。雨不大、不烦、不寒。一切都是那么惬意,不由你想来到野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感受不同的生活,这会儿的田野安详、静谧,一片片,一行行枣树行子间有一些新绿不由自主地打动了你,那是西北地区的越冬植物———油菜,在雨水的浇灌后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掐了些油菜叶,这可是我们感受过的无上美味:用水一焯,一调。
惬意之余不由怀念离开我们已经两年的父亲,让人心酸的是,他为了我们兄弟姐妹,为了我们这个家就没怎么享过福,吃、穿能凑合就凑合,他临走还有那么多意愿没有实现,我们还有那么多的心没尽,留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遗憾。这也许就是人生吧!每每想起这些,不由人就得加倍的努力,加倍的珍惜,加倍的善待一切。爸爸,希望在那边的你能感受到我们生活着的快乐,为我们的快乐而快乐!
高一十月初一“寒衣节”作文3
“十月城隍又出巡,旌旗蔽日少风尘。可叹多少如花女,扮作披枷戴锁人。”这首宋朝的竹枝词,写的是古代农历十月一日,俗语称作“开鬼门”,传说在阴曹地府被禁锢的鬼魂全“*”了(来年清明节才重回墓田),在这天都要在各自的坟墓收取亲人送来的棉衣和“钱粮”,所以又称为“寒衣节”。县城的百姓要抬着“城隍爷”出巡游走,查勘民间的善恶和惩办囚禁邪魔恶道(那些村姑、少妇扮作阴间遭镇压的鬼魂)。
农历十月一是旧时“三冥节”(清明节、上元节、寒衣节)之一。此时冷风萧瑟、草木凋零。早先,章丘、历城、邹*一带的农家都用彩纸裁剪衣裤、冠履,准备丰盛的供品,由家长带领儿孙到祖先的墓田焚烧、祭祀。
儒家历来信奉“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过去乡间民风淳朴,孝道世代相传,“寒衣节”祭拜祖先要遵照前辈的制礼定俗,以追思先祖、启迪后人,从而保家命绵长,孝道不衰。
古代祭扫坟墓分为墓祭、堂祭和家祭多种。礼仪活动都有完备的"程序。上坟祭拜时要求“心必诚”,前三日便禁酒持斋;二要“行必敬”,进入坟地时言行举止要稳重、肃穆,礼仪过程如经历一次圣洁的洗礼。
墓祭。家长带领阖家老幼进入墓地须先整衣、肃容、心怀敬意,切勿喧哗嬉闹;走近坟墓要先薅草抛石、清理地面,并在墓前画一圆圈,坟墓方向留一缺口;敬献供品要先主(面食)再副(肉菜),后摆置酒水;焚烧香纸时称为“发钱粮”“送寒衣”,家长要轻声呼唤先祖,告知晚辈为他祭拜来了;点燃香纸后家人要集体跪拜行礼,同哭三声,表达哀思和怀念之情;接着阖家要在坟前围圈团坐,分食前辈之余(祭品),共享先人之荫,再叙祖宗之恩;最后,老幼一起向坟墓添土、修出坟头;末了,阖家面墓肃立三鞠躬,再退后三步,凝目仰望以示尊重之意,随后由家长领众缓缓告离坟地。
庙祭,即遭遇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便出行时,便在祠堂里摆供设祭,同宗本族相聚共祭,由庄头或族长主持礼仪,程序结束后,由族长召集族人磋商族内大事,重申村规族法。最后一项为会餐进食,以同餐共饮来享受祖宗福分,这也是聚族连宗的一种方式。
如若家长患病生恙,行动不便,可设家祭。首先要“设位”,即在庭院中或堂屋内,在先祖画像或牌位前置酒设供。家长居中,晚辈分列两边,男左女右,又称“站位”;家长先对先祖说话,寒衣节了,晚辈已备下供品,请回家享用,此称“告祖”;下一项为“行礼”,按男女老幼分别依次施叩首礼或鞠躬礼;下一项为“食余”,长幼分享祖先用过的酒菜,此时要虔诚、庄重,然后由家长讲述先人在世耕读创业的功绩……
华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婚丧嫁娶、喜添人丁,分户乔迁,祭祀先人,各自都有相应完备的程序。绝不是“*”时所批判、摒弃的所谓“四旧”“迷信”,而是先祖前辈留下的大智慧。寒衣节也是如此,让后辈子孙按照定式过节,是对当代人进行尊老孝亲的传统教育,启迪一代新人永葆慎终思远,敬贤崇宗的优良家风。
推荐访问:寒衣 作文 月初 高一十月初一“寒衣节”作文 菁选3篇 高一十月初一 十月一送寒衣作文 寒衣节作文题目 冬至作文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