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 教学方法:中间突破法 一.导入新课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菁选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
教学方法:中间突破法
一.导入 新课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思考一切是他一贯的性格,思考一切也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呢?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因此,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还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二.课文导学:
思考:
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⑶.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三.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㈠.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停止思想、对于、不可估量、空白。
思考:
⑴.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⑵.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还字能否删去?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⑷.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⑹.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⑺.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⑻.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㈡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思考:
⑴.在这一部分,*写了马克思的什么伟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什么?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伟大来?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通过和达尔文发现的比较能够表现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意义?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人事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⑵.纷繁芜杂和哪个词构成对比?这最简单的事实又是指什么?你能否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个条件复句的意思?
明确: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析上层建筑,而不能由上层建筑来解析经济基础。
⑶.试对第三段作语法分析(复句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以及复句的层次划分)。
⑷.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⑸.思考: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你能否简洁地归纳一下?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有何不同?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申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发现,在科学领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 丧子、亡妻、嫉妒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⑹.以上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科学理论)
五.讲解文章第6-7段。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看课文的第六段。
思考:
⑴.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⑵. 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⑶.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⑸.出示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⑹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⑺.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⑻.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明确: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⑼.这一段是从什么方面去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革命实践)
六.回扣讲解第二段:
⑴.回顾本文的题材:以议论为主的带有较强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演说词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有三要素,本文也是如此。现在大家找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内容。
⑵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对于历史科学的损失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损失的?
明确: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就是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
⑶.大家再来看看,*在论述这个论点的两个方面时先后次序颠倒了,这是不是思维前后不一致而导致位置结构的不严谨呢?
明确:符合人们由近及远的认识思维规律,这种结构也称倒影结。 现在大家明白第二段的作用了吗?
现在文章的论点、论据都有了,那么文章的结论在那?
七.讲解文章8-9段
思考:
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⑶.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⑷.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⑸.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8.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教学方法:中间突破法
一.导入 新课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思考一切是他一贯的性格,思考一切也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呢?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因此,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还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二.课文导学:
思考:
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⑶.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三.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㈠.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停止思想、对于、不可估量、空白。
思考:
⑴.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⑵.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还字能否删去?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⑷.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⑹.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⑺.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⑻.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㈡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思考:
⑴.在这一部分,*写了马克思的什么伟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什么?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伟大来?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通过和达尔文发现的比较能够表现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意义?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人事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⑵.纷繁芜杂和哪个词构成对比?这最简单的事实又是指什么?你能否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个条件复句的意思?
明确: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析上层建筑,而不能由上层建筑来解析经济基础。
⑶.试对第三段作语法分析(复句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以及复句的层次划分)。
⑷.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⑸.思考: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你能否简洁地归纳一下?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有何不同?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申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发现,在科学领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 丧子、亡妻、嫉妒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⑹.以上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科学理论)
五.讲解文章第6-7段。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看课文的第六段。
思考:
⑴.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⑵. 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⑶.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⑸.出示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⑹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⑺.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⑻.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明确: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⑼.这一段是从什么方面去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革命实践)
六.回扣讲解第二段:
⑴.回顾本文的题材:以议论为主的带有较强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演说词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有三要素,本文也是如此。现在大家找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内容。
⑵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对于历史科学的损失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损失的?
明确: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就是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
⑶.大家再来看看,*在论述这个论点的两个方面时先后次序颠倒了,这是不是思维前后不一致而导致位置结构的不严谨呢?
明确:符合人们由近及远的认识思维规律,这种结构也称倒影结。 现在大家明白第二段的作用了吗?
现在文章的论点、论据都有了,那么文章的结论在那?
七.讲解文章8-9段
思考:
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⑶.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⑷.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⑸.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8.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
能力训练目标
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2.本文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解决。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加点部分板书,下同)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写的。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二、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明确: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3—6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3—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住、穿”,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行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
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四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7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6、7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明确: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
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报、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8、9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
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恩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总结扩展
分析文章的结构离不开对逻辑段的概括,而概括每段的大意又离不开对段内句间关系的分析,如分清解释和被解释关系,注意转折、因果关系复句等,当然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样离不开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具有讲演辞的特点:
1.内容要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2.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3.结构上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要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有个清晰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四
2.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5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菁选5篇)扩展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菁选5篇)(扩展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 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 、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 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 (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 (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
能力训练目标
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2.本文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解决。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加点部分板书,下同)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写的。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二、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明确: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3—6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3—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住、穿”,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行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
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四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7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6、7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明确: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
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报、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8、9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
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恩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总结扩展
分析文章的结构离不开对逻辑段的概括,而概括每段的大意又离不开对段内句间关系的分析,如分清解释和被解释关系,注意转折、因果关系复句等,当然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样离不开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具有讲演辞的特点:
1.内容要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2.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3.结构上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要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有个清晰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四
2.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品味文章的语言。
(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
2、过程和方法: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用鲁迅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导入课文;并让学生简介课前查阅到的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列出结构提纲,教师指导同学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 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三)、结合原文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体会语言特点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小结: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学生发言,讨论,老师指导点评。
小结: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保尔·拉法格等)
(四)让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悼词的一般写法
明确: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兼有抒情,抒情贯穿着全文。
(五)课外作文:
写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随笔。字数不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菁选5篇)(扩展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5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2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1)问题1:
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2)问题2:
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3)问题3:
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4)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1)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2)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3)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4)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5)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是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本单元的话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位目标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⑴结合文体特点,提纲挈领,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⑶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⑷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⑸走进马克思跨越时空的美丽人生,汲取精神营养,提升人生境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
难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设计用一下方法引领学生揣摩语言⑴用心诵读,进入意境。⑵分析手法,品味语言。⑶替换对比,推敲语言。⑷揣摩重点词语,体味语言。⑸看标点符号,读出句子的感情。⑹角色表演,体味语言。
三、说学法:
课前预习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展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伟大呢有人这样说,伟大的人物往往开启一个时代。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才使得*这个幽灵在欧洲徘徊,并在全球掀起了无产阶级砸碎旧锁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使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对于社会形态的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为实现这一构想,马克思倾尽了毕生的精力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进马克思的人生世界!
2文体及特点
⑴由标题明文体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内容
提问、点拨:悼词一般有四部分内容:
①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②介绍去世者的简历(生*事迹)。
③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④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家属。
3、根据悼词性质,归纳文本内容结构:
开头述其哀悼念悲痛
主体赞其功评说敬仰
结尾颂其德悼念
4、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教师指引,师生讨论,注意阅读,深刻体味,完成结构、过渡、语言、感情等,不要求全,抓住部分认真分析,教给学生方法即可)例如:
⑴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参考:
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⑵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参考:表达了*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⑶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或离开我们了、去了、与世长辞了等)
参考:
①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既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②这是一种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⑷第二段是如何总领全文的(两个对于)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家实践贡献(三、四、五段)
对于历史科学科学家理论贡献(六、七段)
⑸空白、不久的含义如何
参考: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
⑹第三、四、五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理论贡献:三、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家)四、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历史科学)五、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⑺达尔文类比的作用:
突出划时代的意义。
⑻豁然开朗与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怎样
明确:构成鲜明对照,衬托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表现了对马克思的热情赞颂和无限敬仰的感情。
⑼第六、七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实践贡献:六:概括贡献
(革命家)七:具体贡献
⑽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总结贡献
⑾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回敬。
明确:比喻。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气概。
⑿而我敢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参考: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毫无私心,人格魅力)
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事业的崇高精神品质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⒀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5、拓展延伸:
我们这一单元的总标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不错,马克思的确给我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美丽,马克思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⑴请同学们仿造例句。(陈述主体是马克思)
例句: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理论思想,他开启了一个时代;
仿写: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革命实践,他的斗争卓有成效;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意志精神,他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一生里几无一个私敌。
⑵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给我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美丽,请同学们仿写句子(变换主体)
马克思的美丽,不止在于他那深刻的思想,还在于他那最美好的梦想;
屈原的美丽,不止在于他那浪漫的文学,还在于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鲁迅的美丽,不止在于他那犀利的文笔,还在于他那伟岸的人格;
五、板书设计:
1、时间,哀悼之情
2、概括贡献:
⑴理论贡献:
3、一般规律
4、特殊规律
5、其它领域
⑵实践贡献:
6、概括贡献
7、具体贡献
8、总结贡献
9、哀悼之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菁选5篇)(扩展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2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1)问题1:
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2)问题2:
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3)问题3:
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4)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1)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2)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3)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4)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5)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是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本单元的话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位目标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⑴结合文体特点,提纲挈领,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⑶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⑷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⑸走进马克思跨越时空的美丽人生,汲取精神营养,提升人生境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
难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设计用一下方法引领学生揣摩语言⑴用心诵读,进入意境。⑵分析手法,品味语言。⑶替换对比,推敲语言。⑷揣摩重点词语,体味语言。⑸看标点符号,读出句子的感情。⑹角色表演,体味语言。
三、说学法:
课前预习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展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伟大呢有人这样说,伟大的人物往往开启一个时代。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才使得*这个幽灵在欧洲徘徊,并在全球掀起了无产阶级砸碎旧锁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使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对于社会形态的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为实现这一构想,马克思倾尽了毕生的精力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进马克思的人生世界!
2文体及特点
⑴由标题明文体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内容
提问、点拨:悼词一般有四部分内容:
①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②介绍去世者的简历(生*事迹)。
③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④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家属。
3、根据悼词性质,归纳文本内容结构:
开头述其哀悼念悲痛
主体赞其功评说敬仰
结尾颂其德悼念
4、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教师指引,师生讨论,注意阅读,深刻体味,完成结构、过渡、语言、感情等,不要求全,抓住部分认真分析,教给学生方法即可)例如:
⑴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参考:
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⑵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参考:表达了*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⑶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或离开我们了、去了、与世长辞了等)
参考:
①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既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②这是一种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⑷第二段是如何总领全文的(两个对于)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家实践贡献(三、四、五段)
对于历史科学科学家理论贡献(六、七段)
⑸空白、不久的含义如何
参考: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
⑹第三、四、五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理论贡献:三、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家)四、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历史科学)五、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⑺达尔文类比的作用:
突出划时代的意义。
⑻豁然开朗与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怎样
明确:构成鲜明对照,衬托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表现了对马克思的热情赞颂和无限敬仰的感情。
⑼第六、七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实践贡献:六:概括贡献
(革命家)七:具体贡献
⑽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总结贡献
⑾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回敬。
明确:比喻。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气概。
⑿而我敢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参考: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毫无私心,人格魅力)
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事业的崇高精神品质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⒀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5、拓展延伸:
我们这一单元的总标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不错,马克思的确给我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美丽,马克思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⑴请同学们仿造例句。(陈述主体是马克思)
例句: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理论思想,他开启了一个时代;
仿写: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革命实践,他的斗争卓有成效;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意志精神,他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一生里几无一个私敌。
⑵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给我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美丽,请同学们仿写句子(变换主体)
马克思的美丽,不止在于他那深刻的思想,还在于他那最美好的梦想;
屈原的美丽,不止在于他那浪漫的文学,还在于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鲁迅的美丽,不止在于他那犀利的文笔,还在于他那伟岸的人格;
五、板书设计:
1、时间,哀悼之情
2、概括贡献:
⑴理论贡献:
3、一般规律
4、特殊规律
5、其它领域
⑵实践贡献:
6、概括贡献
7、具体贡献
8、总结贡献
9、哀悼之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菁选5篇)(扩展4)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5篇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1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事业,并积极为*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无论专制*或共和*—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与*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2
在家放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抽出一些时间零星的时间阅读了《马克思传》的部分内容,而之后的内容也只是大致的浏览了一部分。整个过程虽是走马观花,且过程极为枯燥,但只要耐着性子读下去便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总之整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旅行,但也有苦中作乐,也是回味无穷。
从书中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一生的坎坷,仔细想想我*常碰到倒霉事情总是喜欢抱怨,觉得老天爷不公*。然而马克思却在坎坷中坚持追寻着自己的真理,他的那种精神不仅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惊,还有精神上的鼓舞,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每个伟人特有的,时代将改革的力量交给了他们,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惊天才华,更是他们敢于面对地狱的勇气,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
我挺喜欢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选择》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17岁时写下的话,那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的自由时间要多少有多少,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严管。面对安逸的氛围,自由的气氛,原本心怀梦想的我们也之间变得懒散起来,同时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变得迷茫。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大学四年后我又将何去何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也感受到了危机,再不去努力,再不去奋斗,我的人生将走向毁灭。
虽然没有读完全部的《马克思传》,也没能理解透彻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理想,但却也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思想上也得到了一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艰难坎坷的一生,我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又多了一些理解。所以《马克思传》,这本记载着伟人传奇人生的书籍,值得我们去看,虽然这本书有点枯燥和深奥,但静下心来,慢慢的品读,你会喜欢上它的。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3
《马克思传》详细地记录了马克思的一生,从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开始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在深爱的妻子和大女儿的先后离世后,终于安详地与世长辞,在坚守了无数岁月年华的书桌前离开了我们。
《马克思传》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记录,只有真正了解他当时的处境,你才能当时真正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伟大的革命英雄精神,你会用你的同理心理解一个永远被驱逐的革命家坚守的心;只有真正了解马克思生活的点点滴滴,你才能体会到燕妮与马克思之间爱情的纯洁与坚定——父亲是枢密顾问官的燕妮完全可以嫁给一个上层社会人士,过上富裕而安定的生活,而她却蔑视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嫁给了一个市民阶层子弟。多少年的贫困,多少次驱逐出境都没能使这位伟大的女性感到绝望。所以我知道马克思的伟大绝不仅仅是依靠自己,也绝不仅仅只有他自己如此伟大,他身边的人无论是*还是燕妮,他们都是伟大的,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每一个为*事业奋斗的人都是伟大的。而如果我没有读过《马克思传》,我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这些。
马克思在学术上的成就,当然是伟大的,但这本《马克思传》真正吸引我的是马克思更加伟大的奉献精神——假使他从未取得过学术上的成就,仅凭他无私的人格,他也绝对值得被我们称赞和讴歌。我对于马克思印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选择马克思的原因,就是我在高中语文和政治课本上,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最后一段文字,“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一段文字读来,仍让我感到热血沸腾,这还仅仅是他在中学毕业时的想法,当然,后来马克思所做的一切,证明了他伟大的誓言。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4
在马克思立下造福社会的志向时,他就开始了艰苦的行走。在前进的路上,他被跟踪、驱逐,饱受漂泊异乡的悲苦;他受诬陷、中伤,在心灵上留下了无法自愈的创伤。穷困潦倒、生活水*甚至不及一般*民百姓:有时,连外出需要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没有;囊空如洗,拿不出一个便士买稿纸;家里连可以典当的东西都没有了;无法还清欠小店主的债务……这位“无产阶级圣经”的天才创造者充分体验了无产阶级所有负的一切重担。
也许用“朝三暮四”来形容我们的目标再合适不过了。有时候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人为什么会如此善变,睡觉前一个想法,醒来又是一个想法。我有时候也充当了这样一类人,总是很容易满足,随遇而安,然后“胜固可喜,败亦无妨”。考试得不到满分,目标就变成了及格线;得不到第一名,便追求不落在最后;微不足道的成就,一点点侵蚀着自己高傲的心。定好了目标,不应该只有三分钟的热情,而是要像马克思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5
四月份,我的头脑被“党史”包围着:代表党支部参加了党协组织的党史知识竞赛,阅读了两本大大的“红砖头”——《**历史上1000个为什么》(上下两册),浏览了其他与党有关的历史资料等,这些无不增加了我对党史的了解以及对党的进一步认识。
看了我党九十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作为一名刚刚转正的大学生党员,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不过,今天我想谈的是在本次读书月活动中我阅读的另外一本“红砖头”——《马克思传》。说起跟它的邂逅,感觉也挺偶然的。借阅党史书籍的时候,在图书馆新书柜上无意间发现了一本“红宝书”——《马克思传》(人民日报出版社,第1版),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于是决心借回认真研读。
有关马克思的专著有很多,而关于马克思的纪录片也不少。以前我看的大部分是简略版的人物传记或者是专题纪录片,认认真真把一本关于马克思生*传记的“大块头”看完,对我来说还是头一回。看得出,这本书的作者(张光明、罗传芳)力求为我们全面描述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全书分为十六章,且每一章的前面都有概要,让人更好地把握其主旨。它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本书在叙事中加上适量的解析,可以称得上是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我想,这也是《马克思传》不同于其他此类传记的独特之处。此外,书中提供的插图在我深入了解马克思上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且本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场景性,很容易把人带入那个风起云涌的斗争岁月。
因为它实在是太好了,我看了一次后觉得不过瘾,又看了一遍,有些章节更是反复研读。我从书中提炼出几点马克思个人在学习和对理想执着追求方面的特点,相信对我们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在思考人生时都是有帮助的。
一、志当存高远
17岁的卡尔·马克思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了一份“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在它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从激情澎湃的话语中无不流露出青年马克思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表明了他无所畏惧的坚定决心。从他一生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无论在追求这个远大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坚定地走下去。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青年人能够做到?有多少人到了大学还处于“迷茫”中,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想,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二、严谨的治学态度
进入大学后的卡尔·马克思开始“漫*限的遍读博览”,在大学中养成的对学问透彻深入的研究态度伴随着他一生。作为一位“永不知足的学者”,马克思“不允许自己对所研究对象一知半解而信口开河”,为了求证一个小小的问题,他都会把相关领域的书籍都阅读,并做详细深入的研究,再下定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写出来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相比之下,我们很多时候并没能做到这点,更甚者,不懂装懂。而这方面,马克思的的确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希望我们也能够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地对待学术上的研究。
三、不屈斗争的勇士
选择了一份能够真正为人类谋求幸福的职业,意味着要向当权者发起挑战,意味着他的生活将是不*静的。马克思也深知这一点,但是他没有丝毫畏惧退缩。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难,他始终以坚强的毅力投入到事业中。每一回都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回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这是在是令人敬佩。
很多人对伟人的认识会存在一点误解,认为伟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不要忘了,伟人也食人间烟火!马克思的生活也并非只有事业,“常人有的我皆有”。他也要为房租和家人一日三餐而担忧。说到马克思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提到伟大的马克思夫人——燕妮。这位“出身望族,性格活泼而毫不轻佻,举止优雅而让人倍感亲近,学识广博而又幽默”的高贵女士,堪称优秀妻子的楷模。她所承受的家庭苦难压力远远要超过马克思。但是,无论面对多大的打击,她始终坚定而忠实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对于她写给友人的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回都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感人肺腑的言语中流露出这位女性的伟大。
阅读完此书后,不仅让我全面了解了马克思的生*,更让我对其思想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悟。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在滥用甚至是误用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名刚刚转正的大学生党员,我有必要再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升,不同加强自己的辩证思维。此外,马克思对追求理想坚持不懈、对学术研究较真执着、对友人真挚热诚……无不展现一代伟人高尚的人格魅力,美好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菁选5篇)(扩展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3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1)问题1:
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2)问题2:
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3)问题3:
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4)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1)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2)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3)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4)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5)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3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菁选5篇)(扩展6)
——《马克思靠谱》 读后感3篇
《马克思靠谱》 读后感1
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员,政治正确非同儿戏。在一年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如果不是带着抵触的情绪去敷衍塞责,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宏观经济学的广度去思考,那么*的运行机制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必会潜移默化的入心入脑。在做人做事时不受控制的跳出来,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指导社会实践,进而使人生格局、思想境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有所提升和改观,然后就有了更加努力工作的理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类自我*的*社会,或将替代变成高富帅,赢取白富美而成为一个体制内*员的终极人生目标。
*是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国情,这是我党的口头禅,而这一切都来自于马克思思想的创造性衍生。习大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的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见,只要身在体制内,只要谈治党治国,只要谈社会建设,都绕不开马克思这位大胡子的老头。他作为我们必将回归的初心和灵魂导师而坚挺的存在着。
而这位在文件中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词汇的老头子,这位被顶礼膜拜的世纪伟人,这位被高举在历史的荣誉柱上的大神,我们真正了解吗?
正当我在意识形态之海中游移,想要掀开历史的面纱走近伟人以求指点时,我的研究生老师钟君推荐了一本书《马克思靠谱》,给了我一个方向和机会。此书是配合在自治区大火的电视节目《开卷有理》的纸质版本,娱乐性必然大于其政治性,而这恰是一本科普读物必备的优点,所以它更适合对马克思其人茅塞初开的九零后,也正是因为这样,火了《马克思是个九零后》这首歌,也让这本人物传记似的作品有了更加充分的可读性。如果你深谙马克思理论之道,这本书或许作用甚微,但作为翻开整个体系的动力和深入的引子,却是没有更合格的了。因为它通篇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给老马穿上新潮的衣服,化妆打扮一番穿越到了现代,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诙谐幽默的文字、轻松的笔触、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位3D版的马克思。让这个宽宽额头,眼神清澈,大胡子浓密的形象深入人心。故做画一张,以表喜爱之情。
《马克思靠谱》 读后感2
1月末读完《马克思靠谱》。*时在机关里,就常常耳闻领导、同事们推荐该书。第一次了解它是在2016年9月马克思靠谱进高校讲座(内民大专场),讲座上钟君部长的发言生动而有深度,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而且,我在研究生期间所修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该书自然而然地被我列入了必读书目。故而,在部里开展赠书活动之前,我就按捺不住,自己买了一本。读罢此书,收益颇丰。它对枯燥教条的政治课本进行了扬弃,它以*易近人的语言、翔实的内容,让我们了解马克思,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
不得不说,它弥补和巩固了我在专业学习中曾经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增益了我对祖国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在一次机关党支部的党课上,我把该书中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部分梳理出来,与自己的观点相结合,做了一次简短的党课发言。这次发言获得了领导的肯定,这使我大受鼓舞。《马克思靠谱》,真的十分靠谱~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菁选5篇)(扩展7)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3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菁选5篇)(扩展8)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反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这篇课文上得比较仔细,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提的问题太多,太散,尤其是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我把第1.2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2.“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如何理解?)合在了一起: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学生找到马克思死了,我问“这一段中没有提到一个‘死’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他死了”,学生答“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我追问“为什么不用‘死’字?”,学生就能回答出来了;有学生找到时间,我趁机问“为什么这个时间要这样具体准确”,学生基本能回答出2点,一是因为马克思是伟人,二是因为*和马克思关系近,再稍加修饰,答案就出来了;有学生找到地点,“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我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他死得很安乐。我首先纠正学生一个观念,“安乐椅”就是椅子的一种名称,它并不能真的让人安乐,所以马克思在椅子上死去说明马克思死前仍然在工作。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