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态课堂唤起深切感悟

时间:2022-07-03 19:5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常态课堂唤起深切感悟,供大家参考。

以常态课堂唤起深切感悟

 

 以常态课堂唤起深切感悟 以常态课堂唤起深切感悟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频繁出现的“感悟” 一词, 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和热议。

 阅读教学中, 有人说利用调查观察和主题讨论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有人说课本剧表演和课堂游戏能促进学生感悟。

 我们知道, 调查观察、 主题讨论、课本剧表演和课堂游戏等方式, 确实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

 但一般说来, 这些活动只能是偶尔为之, 效果再好也替代不了最常见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

 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如何以常态的课堂,唤起学生的深切感悟, 似乎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和普适的价值。

 下面将以《辛德勒名单》 的教学为例, 就此进行探讨。

  一、 科学分析, 确定教学内容

 要想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必须合理确立教学内容, 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 取决于作为学习对象的课文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是基于对课文和学生的科学分析。

  首先是课文分析。

 确定教学内容前, 首先要明确课文在教材和课程中的位置和意义, 确认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到底是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还是重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学习写作手法或学习运用新的阅读方法等。

 必须经过如此深思熟虑的过程, 然后再去确立教学内容。

  其次是学情分析。

 教学之前, 要分析学生的阅读状况, 了解哪些是学生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能理解体会的, 分析哪些是学生的知识、经验或能力不够的地方, 哪些内容可以通过何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去理解、 去欣赏、 去感悟, 分析学生要真正理解感悟这篇课文还缺什么、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什么。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辛德勒名单》, 是同名电影剧本的节选。

 就这篇节选的课文本身而言, 既可以当作电影剧本的例文,通过教学, 让学生掌握电影剧本的相关知识或当作学习剧本写作的例

 子等。

 但本文被安排在教材人性专题的“人性在复苏” 板块中, 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 能认识到人性的复杂, 知道要凭借人性来战胜兽行, 培养自觉的道德追求。

 所以, 本文作为品味经典的定篇来教就比较合适, 通过教学, 设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其中蕴含的情感获得真切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

 但这些十六、 七岁的学生, 对纳粹屠犹事件不甚了 解, 也缺乏探讨复杂人性所必备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让他们去了解文章体裁的特点或许不是太难, 可让他们通过区区 17个镜头的学习, 就能真正感悟到人性的复杂和良知的可贵, 甚至由此提升人生境界, 这显然是有难度的。

 所以, 为学生提供理解课文的必要知识和背景, 唤起和补充他们的生活经验, 并由此带领他们感悟人性复杂和良知可贵, 就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 精心铺设, 构筑感悟通道

 确定了教学内容, 就要思考采用哪些方法, 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帮助学生获得、 掌握阅读新课文所需要的新的阅读方法, 怎样才能弥补学生原有知识、 经验或能力上的不足, 使他们对课文获得最真切的感悟和思考。

  (一)

 介绍背景, 架设桥梁

 学生学习课文时, 常有因为知识或经验的缺乏出现理解不了或感受不到的情况, 这时背景介绍可以对学生知识或经验起到唤起或补充的作用, 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感悟。

 如《辛德勒名单》 一文的教学,学生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件缺乏了解, 由此不仅会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更会影响到对人性和良知的理解和感悟。

 所以, 教师进行教学导入时, 可以以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背景介绍。

 如:

 作为向人类贡献了《圣经》 的犹太民族, 作为向人类贡献了马克思、 爱因斯坦、 弗洛伊德、 卡夫卡、 毕加索的犹太民族, 作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聪明智慧的犹太民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被德国纳粹宣布为劣等民族, 在“净化种族” “促进文明” 的所谓合法外衣下,遭受了灭绝性的大屠杀。

 这次大屠杀, 使得欧洲的犹太人骤然减少了二分之一, 全世界的犹太人减少了三分之一。

 六百万犹太人除了生命的瞬间消失, 随身财物被肆意劫掠, 令人发指的还有遇难者的人皮被剥下来做成手套、 灯罩。

 语言介绍的同时, 再适时配以犹太人遭受屠

 杀的惨烈图片或画面。

 这样的背景介绍, 不仅会补充学生不足的知识,为他们的课文学习架设起知识的通道, 还弥补了学生或缺的经验, 为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铺设了 情感的桥梁。

 再比如, 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介绍:

 当纳粹的屠刀已经举起, 1938 年的法国埃维昂会议上,没有一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接受犹太难民, 当时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急需救助的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 二战中, 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的时候, 很多人采取了视而不见、 袖手旁观的态度, 整个欧洲对纳粹迫害屠杀犹太人保持着令人窒息的沉默等等。

 这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犹太人遭受劫难时孤立无援的处境, 也让他们由此真切感受到辛德勒救助的艰难, 感悟到人性的复杂和良知的可贵。

  (二)

 巧妙提问, 促进感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教学行为和手段, 恰当而巧妙的提问, 不仅能推进教学进程, 更能引导学生的思考, 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如《辛德勒名单》 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 把教学内容巧妙串联起来, 将学生的情感和思考推向深入的同时, 也顺利地推进着课堂教学的进程。

  首先可以通过重在推进教学进程的问题带领学生慢慢走入课文,初步感受纳粹的凶残, 犹太人的恐惧、 不幸和无助, 并从中感受到辛德勒贿赂纳粹军官营救犹太人的智慧和勇气。

 如: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 这 17 个镜头告诉了我们那些内容呢? ②这 17 个镜头中,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内容? ③第 104 个镜头中, “他轻轻把箱子合上, 转身走到窗前, 凝视着窗外, 不禁思绪万千” , 这里辛德勒为什么会“思绪万千” ? 通过阅读课文, 你认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 等等。

 然后可以通过旨在促进深刻理解的问题, 引导学生咀嚼课文, 感受人性的复杂。

 一是可以通过寻找人物动因, 引入人性话题, 如:

 从一名纳粹成员、 一名唯利是图的商人, 到不顾一切地去拯救犹太人, 你能读出是什么使辛德勒发生了这些变化吗? 二是可以通过比较, 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 从而感受人性的复杂, 如:

 ①通过课文阅读, 你认为像高斯这样的纳粹身上有没有人性呢? ②既然人性是人人都有的, 辛德勒和高斯又生活在同样的背景下, 同为纳粹成员, 同样面对着不幸的犹太人, 可为什么一个成了人类良知的代表, 一个却成了邪恶的化身呢?

 ③从课文中, 你发现其他人比如辛德勒去求助的其他工厂主, 面对犹太人的不幸是什么态度? ④对这些工厂主的沉默不语和视而不见, 你能理解吗?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最后可以用重在激发思考的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焦, 促进他们深化理解, 真切感悟良知的可贵。

 还可以让学生思考:

 在国家法律和整个社会都认为犹太人应该被赶尽杀绝的时候, 有人选择参与屠杀, 有人选择沉默不语视而不见,辛德勒却选择了不顾一切地救助犹太人, 你是怎么理解和评价辛德勒的选择的等等。

  三、 重视结语, 促使情感迁移

 巧妙精当的教学结束语, 不仅可以给课堂教学一个完美的结尾,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认识, 升华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的行为, 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可以用如下结束语来结束《辛德勒名单》 的教学, 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也会对学生的思维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帮助他们实现情感的正迁移。

  “这堂课既不欢快也不轻松,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部厚重的电影,探讨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但通过今天的学习, 透过 17 个电影镜头,我们至少知道了犹太人曾经的不幸和无助, 至少感受到了人性的丰富和复杂, 至少意识到了邪恶并不总是以屠杀的面目出现, 至少通过一份辛德勒名单认识到了坚守良知的艰难和可贵。

 但愿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身边的邪恶时, 我们每个人都能坚守良知!

 最后, 请记住, 在人类文明史上,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光辉的名字――奥斯卡辛德勒” 。

  总之, 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 目前仍然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样式,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虽然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堂课的教学并不能体现出所有的教学意图和课程价值, 但课程目标往往又是通过一次次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每堂课都应该具备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 作为最为常态的教学样式, 以讲授为主的课堂的教学形式可以是质朴的, 但在教学中只要坚持新课标的理念, 合理确立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精心铺设感悟通道, 是可以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