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完整版】

时间:2022-07-10 08:40:02 共同富裕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完整版】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关于共通富余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我们这个会议,主题是讨论共通富余,这也是现在各方高度关切、众说纷纭、观点见仁见智的一个现实重大问题,需要经过深入探讨,逐步而积极地来凝聚一些基本共识。

 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首先勾画一下关于于中央领导人指导精神的理解。2021 年 8 月 17 号中央重要会议上总书记关于共通富余讲话的内容,已经正式发表,我读下来以后,感觉至少有 8 个要点,可以试把它们最简捷地概括一下。

 首先,总书记是在“驳论”的方面,有两点否定。第一点是否定贫穷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这是否定过去曾经影响到我们全面发展战略的那个“穷过渡”,是文革中间非常有害的一个错误认识,过去已由邓小平给予否定,现在重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第二点,在“打破传统体制束缚”语义下,否定过去盛行的平均主义,后面在讲话里,又专门反复强调了“共通富余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这两点后面跟着的第三点,是中央认为我们现在有一个现实生活中非常迫切的需要,就是要进入更注重作共通富余努力的新阶段,要求把握住阶段的变化:“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通富余的历史阶段”了--这当然是个战略性的判断。

 再有第四个要点,是强调共通富余的重大意义和作相关的正面论述。提到我们现在关于应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来

 推进共通富余,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要夯实党的长期执政基础,需要吸取一些国家的教训,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关于共通富余的正面论述,是再次强调共通富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我们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接着第五点,中央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操作的要求,于分阶段的促进中,“十四五”末期要在共通富余方面迈出坚实步子,2035 年要使共通富余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通富余要基本实现。这个进程里面,必需抓紧制定行动纲要,提出指标体系,还有完备考核评估办法,这就是要关于接到具体工作了。

 第六点,总书记讲话给出了三条基本原则,第一就是共通富余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第二点是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第三点是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接合。

 第七点,给出了总的思路还有六条要领,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很清晰的全面考虑之下系统论式通盘的指导。在基本的大思路里,明确讲到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这样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相关的各种要领也勾画出来,一共列了六条,提到要有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关于高收入的规矩和调节,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通富余,以及要促进农民农村的共通富余,突出了这些重点。

 最后的第八点,我认为是总书记实际上以总结方式给出了三个概念:第一,共通富余是个总体概念,是关于全社会而言的。第二,共通富余是个持久战的概念,要久久为功。

 第三,是需要有关于于适当差别的承认,这个适当差别的概念,具体表述上就是:不是一切人都同时富余,也不是一切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余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余的程度有高有低,实际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余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且进,是个动态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成效的进程。

 最概括地说,这八个方面的要点,是很清晰地构成了一个中央全面考虑之后的共通富余系统工程。那么接合我们这次会议给出的提纲,我想再接着谈一些自己领会中央精神方面可以供各位参考、也是请大家批评指正的自己的基本认识。

 一个是从先富走向共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要把“做大蛋糕”放在首位,跟上“分好蛋糕”。那么具体的机制,是三次分配,这里面的内容概括,就涉及顺序、阶段,而要把它把握为一个系统工程。

 第二,提纲里提到了共通富余相关机制的共性和个性。所谓共性,我认为中国追求共通富余的进程中已讨论多年的所谓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澄清。我多年以前就在强调、现在仍然在一些场所反复讲自己的一个观点,就是汉语表达的所谓公平和效率两者的权衡,是陷入了一种模糊的捣糨糊状态:请仔细考虑一下,所谓的公平,人们说到的有起点的公平,进程的公平,规则的公平,所谓起点公平最典范的就是认为一切的企业应该在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进程的公平、规则的公平讲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供一视同仁的待遇,这些跟效率有矛盾吗?这些

 跟微观、宏观意义上的效率,都没有任何矛盾,你越是有这种规则的公平、进程的公平、一条起跑线式的公平竞争,越有利于激发大家有长期行为的效率提升和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实际的公平和效率关系,在汉语语境里应该是说的什么问题呢?实际上要讲的,是结果的均平程度和直接的微观效率之间,有一个必需要把握好的权衡关系。如果分配的结果过于平均化,那么便没有必要的鼓励来把蛋糕做大,整个的发展走不到我们意愿中间的解放生产力推进共通富余的状态;如果分配的结果过于悬殊,看起来是可以鼓励效率,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儿,收入相应有鲜明提高,实际上这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说,可能是把四个人的钱给三个人分、出五个人的活儿,而这三个人就非常高兴了,都欢天喜地努力工作,但是你要想到原来的基数可是五个人,排除出去的那两个人,他们变成了所谓弱势群体——怎么处理这个权衡的关系,在全社会来说,问题必然会出现,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那个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如果长期面关于这种悬殊过大局面,带来的会是不满与愤怒的积淀、以及经济问题的社会化和政治化,于是就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了。那么上述这种权衡,是要不断做出的,这里面实质性的问题,在于适当的分配结果的均平和直接效益之间,有这样关于二者的此消彼长所必需做的权衡,这个才是问题的实质。所以,在我们所讲的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这个处理上,实际上要真正落在分配结果的适当均平程度这个概念上,才能把问题真正把握好,否则永远是在搅糨糊。其实有关的文件里已经多次

 变幻表述,比如一开始讲,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再分配越发注重公平,以后又讲,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既要注重公平又要注重效率。怎么解释,都没有落在实际上把这个事情说清楚的状态上,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讨论和澄清的。这样一种权衡关系,在共性上来说,中国如此,其他经济体也如此。那么我们的个性是什么?就是这个分配结果的适当均平,它在具体的把握上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在倒U 曲线(如果它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道理)的观察上,当倒U 曲线往上走的时候,我们就要更多考虑发力作出导致和调节,体现我们在“社会主义”这个表述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面,怎样更好地权衡这个结果适当均平和效率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微观直接效率跟分配结果的均平程度,是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如要说到宏观综合绩效,那又没有什么直接的“效率损失”矛盾问题了,即关于经济、社会、政治问题通盘视野之下的经济社会综合绩效,也要求有合理的把握,而如果关于分配结果的适当均平程度掌握好的话,主要体现所谓“正的外部性”的宏观综合绩效,是应该能够得到顺向提升与正面肯定的。

 关于会议讨论提纲里说到的总体的机制即三次分配,我的观点跟前面一些专家的想法有区别,我认为应该非常明确地说,初次分配就应是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各个要素“各得其所”的一种分配,它主要是要把鼓励搞关于,是要解决做大蛋糕这个大前提的问题。如果说初次分配上就讲结果上如何去均平,这是力所不及的,首先还是要有鼓励,以充分的

 鼓励来把蛋糕做大;跟着的二次分配,政府的要“更好发挥作用”,就必需充分体现出来了:抬低抑高扩中,主要应用的是税收(特别是直接税)以及转移支付、社会保证,这方面当然就带有在抬低和扩中、抑高各方面直接由政府追求的作用效应。直接税的收入,可有抑高和扩中的直接效应,而直接税的政府收入转为转移支付,那么又是在抬低,这些是构成再分配层面上的一个综合体系。到了第三次分配,主要是社会主体自愿的、道德伦理驱动的公益慈善行为,关于这些,二次分配里政府的税收制度安排,是可以起导致和促进作用的,比如个人所得税关于慈善捐赠者的优惠,又比如以后财产税里面的遗产和赠与税会实际上逼着富豪们“二选一”等这一类的作用。制度、规则和政策接合在一起,在一二三次分配里,在不同阶段上,有特定的一些必需做好的具体设计与组合搭配。

 第四个我们要讨论的问题里,涉及节制和克制资本的无序扩张。现在这是热议的问题,我已有专门关于这方面所表达的一套看法,最简单地说,只能是在法治化的轨道上,在全面依法治国这种大政方针指导之下,经过是否违背法规来判断:如果说不违法、不违规的,那么应该认为不存在无序问题,如果有了违法违规,那么就是存在着无序问题的。所谓红绿灯,就是应该以法律为准绳,以法规体系来作判断标准,否则就要打乱仗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什么叫有序,什么叫无序?法治化的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只能以法律规矩为标准,而这又隐含着它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

 的这些法,不仅要使全社会“有法可依”,还要“有良法可依”,这就要求接合着经济社会转轨,有一个动态的法规体系的发展建设与完备进程。

 再往后,第五个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再分配和导致三次分配等视角上来看,必然涉及我们的宏观调控、政府更好发挥作用,那么这里面起抬低抑高扩中调节作用的,我认为财税政策是要唱主角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没有区别关于待来促进共通富余这方面的针关于性,它本身没有这种功能。

 我最后要讲的一个认识,就是接合着总书记所说的“不断持续推动”来看,共通富余往前推虽然有中央的时间表,但是在理论上说,“基本实现共通富余”以后,仍然还要继续推进共通富余。从历史长河来看,所谓共通富余,将是一个无限趋近于所谓“橄榄型社会”的进程,这个橄榄中间的部分,要越来越让它成熟稳定,两边的头要小下来。当然,也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和表述为是趋近一个所谓“宝塔型”(不是“金字塔型”),因为会有社会政策的托底(如低保的应保尽保),那么最下面这个托好底的底线,将是一条平的线,中间的部分是为主的,上面那个尖要比较小,像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宝塔--用这种比喻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比喻跟“橄榄型社会”这个中央所用的术语,不应该认为有什么多大的冲突,我们心目中应知道,所谓这个“橄榄型”也就是个比喻,比喻并且不能在十分精确的意义上去应用。这样的一个无限趋近共通富余“橄榄型”或“宝塔型”社会结构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类社会需要不断于

 动态中追求的永远没有完结的进程。

 这些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202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篇一】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 8 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

 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破除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误区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优化是绕不开的重大课题。

 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就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意味着“三次分配”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系层面,并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但是,对于“三次分配”,个别人有意无意地进行片面理解和误读,甚至出现了“三次分配”是“劫富济贫”的错误论调。从中可见,“三次分配”虽然已成为国家基础性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深刻内涵仍需进一步加深认识、统一思想,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把握好、推动好、落实好。

 正确理解走向共同富裕的这一基础性制度安排,首先要对现有分配体制正确研判。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由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框架初步形成,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

 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建立在自愿基础上,三次分配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能够弥补现有分配制度中可能出现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失灵问题,有利于统筹效率与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构建更合理的财富分配格局。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为三次分配提供了经济基础,加之与三次分配有关的配套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立足这样的现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才有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三次分配是道德、文化、习惯影响下社会力量的自愿自觉行为,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三次分配的占比会有所变化,但其“补充性”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改变的。有些人期望通过三次分配“迅速实现共同富裕”的想法,显然过于放大了三次分配的作用,是站不住脚的。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基于国情、立足现实,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对共同富裕的这一战略部署,也决定着不可能借由某一方案就能“速成”,更不可能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分配改革。

 共同富裕的征途,有先富与后富的逻辑,三次分配是先富带后富的体现与实践,显然不能被错误理解为“劫富济贫”。“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这一

 表述的关键词是鼓励,而不是强制,已经明确表明了态度。三次分配主要是为了在全社会强调共同富裕的意识与社会公正的价值观,通过这种途径,高收入人群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社会公益、社会公德、社会和谐等道德伦理体系行动,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受赠方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加,而且捐助者的成就感、价值感也在增加。

 促进共同富裕,我国三次分配的空间很大,效果也会明显,关键是构建好激励体系与保障体系。前者包括社会道德舆论、税收体系,特别是财产税、捐赠税收减免政策等;后者需有效的信托法律制度,以及一些非营利性法人特别是慈善团体承担慈善捐赠的收集、转移和分配等活动。在这些方面,还有相当多的改革创新任务,需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同时有效破除对“三次分配”的认识误区,确保三次分配在与促进国家发展、提升人民福祉的需要同行中充分发挥作用。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进 乡村共同 富裕 心得体会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作为扎根在基层、活跃在民间的“土专家”“田秀才”,是最接近群众的“先富”,是帮后富、带后富最为稀缺、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唯有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三带”作用,写好共同富裕的“乡土篇章”,方能推动共同富裕走进乡村“一个不落”。

  以“带领技艺传承”为切入点,突出“薪火相传”,推动先富带动后富。“良田百倾,不如薄艺在身。”唯有支持和保障更多的“后富”掌握一技之长,方能帮助其尽快摆脱“贫困陷阱”,叩开“事业之门”,走向富裕富足。要不遗余力地支持广大乡土人才培育“匠心”、提升“匠能”、铸造“匠魂”,带领更多后富者学习优秀技艺、传承优秀技能,带动更多低收入个体,在“薪火相传”中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能手。同时要强化载体支撑,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乡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乡土技能培训专门学校,常态化组织开展集中办班、乡土人才高校行、专家教授乡村行等活动,为后富者带去更多就业新技能、创业新渠道、致富新门路,激活乡土人才引领共同富裕的“一池春水”。

 以“带强产业发展”为着力点,突出“兴业增收”,推动后富成为“先富”。“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不仅能够自己勤劳致富,而且能够带动一片、示范一方,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广大引领置业、带强产业、繁荣事业的优秀乡土人才。“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群众富。”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强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持续推进乡土技艺项目化、乡土项目产业化、乡土产业信息化,引导广大乡土人才树立作品意识、精品意识,强化产品意识、市场意识,把一门好手艺创成一个好项目、好企业,吸引更多“后富”依此兴业增收。同时要全力支持乡土人才融合产业链、科技链、信息链,切实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鼓励广大“后富”加入产业链上中下游,参与产品打造、作品创作,逐步靠近“先富”,成为“先富”。

  以“带动群众致富”为落脚点,突出“创新创业”,推动全民走向共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一个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乡土人才作为“红旗下”乡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有责任回报乡村、造福乡里,既要有“谁不盼望家乡好”的赤子情怀,更要有“敢教家乡换新颜”的带富魄力,勇于在致富路上“拉群众一把”“带群众一程”。相关部门要着力构建全方位全流程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领富带富的各项政策体系,聚焦制

 约乡土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提升政策精准度、增强政策含金量、扩大政策受益面,在职称资质评定、奖项荣誉评比、工程项目申报、补贴资助申领等方面对乡土人才“放宽一步”,做到给足“面子”、给够“票子”、给对“位子”,以高看厚爱点燃乡土人才领富带富热情,推动更多乡民走向富裕富足。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基层治理推进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8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要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如何营造?其实,这是一个关乎基层治理能力谋提升、求创新的大问题。你我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基层之中展开的,基层,就是我们最为切实可感,与我们关系千万重的发展环境。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激发出人人参与的动能,进而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基层治理现代化这篇大文章,必须做出新意思。

  基层治理如何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容易想到的一层,就是基层有效治理可以转化为共同富裕所必要的软环境。实际上,以基层治理促进基层发展,大有可为的路径不止一条。特别是,“以发展看待治理”的发展型治理思路,在化解我国尚不够平衡和充分的发展格局最大症结——农村基层发展乏力方面,可以做出持续性贡献。

  当前,在不少刚刚脱贫,或者发展基础薄弱的地区,基层发展面临激励、能力、资源“三不足”。三方面难题交织在一起,相互组合产生了许多“个性化”难题,令基层治理的施政者颇为头疼。实际上,影响基层发展成效的重要不确定因素,往往就在于旨在普惠的好心政策,对不上基层百姓差异性极大的困难诉求。“一村一

 策”“一户一策”固然精准,又可能成本过高,且不易在乡土中形成内生动力。

  怎么办?答案是在探索人人参与的机制性安排上求创新。通过针对性的机制设计,将农村各类发展主体接合在有凝聚力的“行动者网络”之中,如此,则基层治理的基本目标不难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也可自然提上日程。大体而言,这种机制性安排的三种模式已在乡土中国的治理图景中浮现出来。

  第一种模式着眼于转化外力,改造基层发展平台。近几年“工商资本下乡”颇为风行,不过外来企业是否真能充分顾及群众利益,老板富是否带动乡亲富,在许多地方打了问号。资本搭建的新平台如何平顺转型为基层群众参与、有实惠的发展平台?这就需要村委会、村民议事会真正发挥甄别和监督作用,必要时如果要与资本谈判,政府应当发挥“撑腰”作用,给予一定引导。此外,有条件的地方首先选择知悉乡情的乡贤回乡,也是较为可取的思路。可以说,转化发展外力,基层治理必须扮演好“监管者”角色。

  第二种模式则希望培植内力,着眼基层自我发展。培植乡村群众的发展内力,小额信贷在许多地方有了良好经验,但金融机构也会为信息不对称苦恼。在浙江桐乡等地,乡村社区“一约两会三团”一类基层治理组织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凭借其了解基层情况的优势,打造一套信息丰富、评价客观的信用评级系统,打消了“输血”一方的顾虑,使群众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意愿与力量都

 有了保证。由此可见,培植内力,考验的是基层治理者真正了解群众情况与需求的耐心。当不好“服务者”,是办不到这一点的。

  第三种模式希望借由动态沟通,在内力与外力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模式的实践形态集中体现为村民股份合作制。不过,平衡内力与外力也不是空口说说那么简单,村民担心风险,顾虑重重;集体缺少“慧眼”,市场敏锐度可能不够。沟通机制如何发挥作用才有效?基层治理正可显本领。一方面,以议事平台集聚民意,在头脑风暴中尽可能收集“金点子”;另一方面,以民主决策分散风险。充分的协商过程也是提升群众理性认识水平,更好地把握共同富裕精神的过程。当基层治理成为一门平衡的艺术,基层干部当好“倾听者”“对话者”就极其必要了。

  上述三种模式,只是发展型基层治理诸多道路中经验相对成熟,借鉴具备条件的三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是兼具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广大基层的创造力、行动力与战斗力值得我们珍视和期待。始终保有创新品质、保障人人参与的基层治理,必可为人民发展能力稳步提升的共同富裕大业,打下坚牢基础。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矢志奋斗,与人民群众在“双向奔赴”中做好“共富蛋糕”,让亿万中华儿女分享到更多的发展红利。

 在“双向奔赴”中将“富裕糕胚”做大,坚守为民初心。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至高位置,为了中华儿女的美好幸福生活矢志奋斗,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如今,我国已经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儿女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新的时期,我们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此背景下,必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因为只有依靠全体劳动者的勤劳智慧、凝聚*亿多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要做到量力而行,稳中求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

 在“双向奔赴”中将“幸福纹路”定型,开启美好未来。今时今日,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关键时期,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铆足干劲,接续奋斗,还要需要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决不能产生喘口气、

 歇歇脚的懈怠思想,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笃定前行,努力让共同富裕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事实。

 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既要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要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并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亿万中华儿女一道,勠力同心,携手绘就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

 在“双向奔赴”中将“发展奶油”抹匀,守望民生安康。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交织,党员干部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现状,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砥砺前行,全力以赴推动共同富裕这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若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就必须要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打好共同富裕的基础。

 为此,必须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就业带动力。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凝聚发展共识。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心得 体会

 10 月 16 日出版的第 20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全面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把握好“一个要领”。要把握好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提到“共同富裕”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都是激情万分,充满向往,但有些干部群众思想上、行动上等都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有的理解共同富裕就是同一个时间全部实现、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等等,并且有些群众存在“等着共同富裕”的思想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中深刻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推动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一招,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要求,切实增强危机感、责任感;要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不是齐头并进的,时间有先后,地区间有差异,保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尊重客观规律,不好高骛远、不吊高胃口,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把握好“一个关键”。要深刻认识到共同致富关键是要靠勤劳致富,靠辛勤汗水。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中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在脱贫攻坚中,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示范引领等多途径,群众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要继续保护好这种动力,并不断加以激励鼓励,充分发挥每个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当前,我国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容不得半点精神懈怠、安于现状、贪图安逸、所作为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喊响“向我看齐、跟我来”,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抓发展,办实事,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另一方面要充分鼓励群众勤劳创新致富,激励通过辛勤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使改善民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把握好“一个重点”。把握住农村这一重点、难点,清醒认识到“共同富裕路上不能落下农民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经过脱贫攻坚大战役,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早谋划、早

 行动、早推进,盯住脱贫人口、边缘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密切关注重要环节、关键节点,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面向所有农村人口加强全覆盖监测,常态化排查,确保发现及时、响应快速、帮扶精准。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规划先行,用力擘画乡村振兴美好蓝图,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良好环境。

  把握好“一个节奏”。就是要把握好推动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推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为主攻方向,在持续不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逐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下好因地制宜“精准棋”,主动争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动态发展中求新、求变,积小胜为大胜。要始终秉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和干劲,实打实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坚决避免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今年全国两会上,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语重心长地说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铿锵有力的话语,彰显中国共产党人“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价值追求,体现我们党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能吃饱肚子“到“吃·净颗子“,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回忆起陕北黄土高原上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目标,老大曾深情讲述:“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今天,老百姓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吃穿不愁的梦想早已触手可及。数据无言,却最具说服力:2021 年,我国经济总量超 114 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2 万美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

 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日益富足的生活,体现在不断增长的数字里,也彰显于群众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中。中国发展的奇迹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在于规模和速度,更在于我们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也许每个人对“富”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对于美好生活,大家却有着共同的向往和期待。前段时间,中国银联推出一组创意海报,引起广大网友共鸣。这组海报用 66 张各式各样的“藏富图”,呈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人们眼中“富“的不同意涵,就是想表达“富”已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了。对电力工作者来说,“富”是从 30 年前的几盏路灯,到现在的灯火通明;对导游来说,“富”是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爱绿水青山;对种子繁育员来说,“富”是让农民增产增收,无论沙土都能种出“金豆子”……这些对“富”的理解,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今天,我们的生活日益富足,既在不断刷新着“富”的时代内涵,也为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还是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不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是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一系列有力措施,让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

 能实现人人享有。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也要靠勤劳、智慧和汗水来实现。新型农民操控无人植保机进行田间作业,基层干部用心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网约车司机构成城市流动的风景线,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无数人用努力和奋斗,编织出一幅充满活力、昂首前行的发展图景。奋斗是幸福的,奋斗也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面对通往共同富裕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困难挑战,尤需亿万人民携手并肩拼搏,用共同奋斗浇灌幸福之花。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进无止境。揆诸现实,城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影响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民生福祉事关千家万户,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到《礼记》描绘的“小康”,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如果说,“十三五”向共同富裕迈出了一大步,那么“十四五”站在了更高的起点,共同富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要做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

 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发挥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激发攻坚克难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性,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的目标进发,我们一定能抵达光明美好的彼岸。

共青团和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学习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让共同富裕的脚步行稳致远心得 体会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目标任务,既不能盲目跟风,忽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又不能对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问题置之不理。要有量力而行的理性、稳中求进的务实,打好攻坚战、持久战、阻击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当好“规划师”,步步为营打好“持久战”。回顾历史,我们党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先富带动后富,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迈进,始终循序渐进、前后连贯,始终与经济发展相适、与自然规律相宜。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没有固定模版可套,没有统一方法可用,只有扎实搞好规划,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让事业前行更顺更稳。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好当地实

 际,当好共同富裕目标的“规划师”,明确工作中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排好先后顺序、理清重点难点,做到有调研、有步骤、有方法、不留白,切实为共同富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当好“指挥官”,久久为功打好“攻坚战”。“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地方刚刚实现脱贫,底子相对薄弱,急功近利反而会造成拔苗助长的情况,“一线指挥官”要在量力而行上做好功课。同时,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尽力而为,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派出“主力军”,立下“军令状”,始终保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定力,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打好新的“攻坚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力拼搏。

  当好“守门人”,全力以赴打好“阻击战”。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让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好贫富分化、收入分配公平的“守门人”。要把低

 收入群体作为重点帮扶和保障的人群,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健全完善覆盖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出行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完善兜底救助政策,兜住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底线,逐步缩小社会救助的城乡标准差异,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让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推荐访问:共青团 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 形势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