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008年以来,特别是“5.12”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精神,坚持把防震减灾与灾后恢复重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抢抓落实,注重时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发言】县委书记在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发言【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在全市防震减灾
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08年以来,特别是“5.12”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精神,坚持把防震减灾与灾后恢复重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抢抓落实,注重时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先后落实防震工作经费17万元,规范建立了地震监测台站,建立了基础数据库,防震宣传有声有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次生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治理,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至2009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共完成投资1.65亿元,建成农村居民灾后重建住房7650户,完成教育灾后重建项目105个,建设面积10.59万平方米,完成了2所医院、18个乡镇卫生院、87个村卫生所新建和维修工程,工程质量普遍符合标准,防震减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正面宣传,切实增强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宣传防震减灾法律和逃生自救知识是长期的基础的工作。我们坚持把防震减灾宣传与普法宣传相结合,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始终做到正面宣传面向社会、面向农村、面向青少年,2008年以来,全县共印发防震知识宣传资料10万余份,办宣传板报185期,在城镇、村庄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宣传专栏130处,举办防震知识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知识讲座36场次,培训农村工匠及群众达20万人次,并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了《庆阳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办法》(市政府第7号令)。县政府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市政府第7号令的实施办法,县地震办专门建立了地震科普长廊、新宁镇马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村、城关初中示范教育基地。在抗震救灾期间,县电视台、《九龙周刊》停止一切娱乐性内容和广告,专门开设了《众志成诚抗震救灾》专栏,集中报道、滚动播放抗震救灾专题560小时。各乡镇、各部门在本辖区、本行业、本系统也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震救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消除恐慌心理、不传谣、不信谣,科学应对,切实增强了群众的防震意识,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二、高度重视灾情,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5.12特大地震给我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农村居民住房,校舍、卫生院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全县受灾群众28124户,117892人,受伤39人(其中重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18亿元。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启动防震减灾应急预案,主要领导亲临受灾现场,安抚受灾群众,稳定情绪。指挥部成员单位迅速行动,齐心协力指导抗震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5名受重伤人员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县上紧急调拨发放救灾帐篷80顶,组织动员群众购置彩条布1500米,搭建临时帐篷833个,4052户(16211人)住房损毁户和危窑危房户被紧急转移安置。教育系统动员53所学校6584名学生及时搬出室外,租借民房或村部上课,5所学校112名教师搬出校外办公。下拨的救灾应急资金1580万元、救灾面粉63万公斤、救灾衣物1.69万件(套),全部按程序准确发放到3532户13690名最困难的受灾群众手中,其中“三孤”户245户267人,“三无”户3287户13423人,保证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学上、有临时住所。同时,各乡镇组织干部群众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三、多方联动排查,全面治理隐患防止次生灾害。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防止次生灾害是防震减灾的有效措施,我们做到了平时全面检查,不留死角,临时检查突出重点,长抓不懈。抗震救灾期间,县地震监测点严格监测分析,按时上报数据,为震情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县政府及时组织县防震办、国土、水务、经贸、安监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作,投入资金10万元,对存在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的部位进行了全面排查治理,共查出隐患点11处,为124户群众发放了防御地质灾害明白卡。县水务局在白吉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现场召开了办公会,详细检查了水库坝体和泄洪洞、溢洪道等相关排水设施,并指定专人24小时值守,随时检查,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县国土局会同教育局组织力量对校园周边地质环境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排查出有地质灾害隐患的10个川区学校,设立了警示标志,划出了警戒线,并指派专人进行巡查监测,落实了预警预报制度,有效防止了次生灾害发生。
四、统一编制规划,明确灾后重建项目建设任务。灾情发生后,我县在初步了解灾情的基础上,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及时组织开展了灾情核查和评估工作。一是对农村受灾群众住房受损情况开展了全面普查、复查,摸清了底子,并按照受灾群众的贫困程度,受灾紧急程度梯次排队,县乡村分级分类建立了灾情档案,编制了三年重建危改规划,突出将受灾最重、经济最差的农户优先安排在当年实施。经过严格落实农户申请、村组评估评议、县乡审核审批、三榜公示程序,最终核定农村灾后重建对象。二是对学校、卫生院受灾情况深入核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及时聘请省市有关专家评估鉴定,掌握了受灾重点单位、重点环节、重点问题,按照“规划不乱、标准不低、强震不垮、功能不差、方针不变”的原则,编制了教育和卫生灾后重建规划,为切实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坚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来抓,作为一项为民实事来办,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成立了由一把手县长任组长的教育危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卫生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上将灾后重建纳入对乡镇和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之列,县政府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签订了灾后重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县委、县政府先后2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3次政府常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宁县农村灾后困难群众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宁县中小学灾后重建规划》、《宁县医疗卫生机构灾后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宁县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及灾后重建危改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建设过程中,实行了县级领导包片,联乡部门包点责任制,进行了全过程跟踪检查,组织协调,狠抓工程质量和进度,促进了灾后重建工程顺利实施。
六、整合各种资源,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工程实施。坚持把农村灾民建房与新农村建设、易地搬迁、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相结合,由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统一选址,集中组织受灾户在规划区内建房,联乡部门和村组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出资,为建房户搞好服务。按照特事特办的要求,国土部门简化了用地审批手续,减免了建房用地有关规费;物价部门启动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问题,质监部门加大了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由于服务到位,督促到位,帮建到位,建房质量普遍符合要求,建设进度较快,年度建设任务当年封冻前全面完成。教育、卫生危房改造工程,坚持与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优势,保证了危改工程高效实施。
七、严格规范操作,努力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标准。严格落实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办法,实行了灾后重建项目工程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报建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具体做到了“三严”、“五统一”。“三严”即严把工程规划关、材料进场关和监督检查关。“五统一”即统一图纸设计标准、统一实行财政预算编制标底、统一实行招投标、统一决算、统一验收。按照提高建设标准、防灾抗震安全系数和抗震烈度提高一个等级的要求,对新建的楼房工程要求设计为框架结构,现浇楼面,对平房工程一律要求设计上下圈梁,严禁使用水泥椽檩。对农村集中建房点和教育卫生系统危改工程实行公开招标施工。工程竣工后,县上及时组织城建、发改、财政、审计、消防等相关部门进行了统一检查验收,普遍符合要求。
八、强化资金监管,确保抗震救灾物资投放到位。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管理有关政策规定和《宁县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及灾后重建危改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对灾后重建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2008至2009年灾民建房补助资金分阶段全部兑付到位。在救灾物资发放过程中,落实了县乡村组户五级签字制度,谁经手、谁签字、谁负责,使临时生活费、面粉、衣被、饮用水、帐篷等救灾物资全部按程序按要求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透明。教育、卫生危房改造工程资金严格按项目管理有关规定予以落实。公开了监督举报电话,落实了定期监督、抽样监督、随机监督、跟踪监督、社会监督措施,灾后重建项目资金运行安全,效果明显。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防震知识宣传,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和建筑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加快防震减灾应急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防震减灾的能力,为维护稳定,科学应对地震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