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读后感800字14篇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1
利用两周时间,终于读完了梁晓声先生115万字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作品以北方A市(其实就是哈尔滨市)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为主线展开,翔实地叙述了解放后至今近70年间一户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历程,人们在各类政治狂潮下艰难挣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复交织中慢慢老去,而唯一不变的是周家人朴素的道德情感和执着的平民精神。正如梁晓声本人所言,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转换的不同时期,周家人一直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不做坏事、尽自己力量帮助国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践行着中国人传统的知遇之恩,这种恩情,包括对亲人、朋友、老师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识之人的情感。无疑,这是作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诠释,是对自己一生文学之路的归结。虽有力道不足之感,却仍旧令人手不释卷。
一、一脉相承下的朴素情感亘古不变
周家的第一代人周志刚及其妻子,第二代人大哥周秉义及其妻子郝冬梅、二姐周蓉及其丈夫蔡晓光、三弟周秉昆及其妻子郑娟,第三代人秉昆的养子周楠、亲子周聪、周蓉之女周玥,上述人物身上皆被赋予周家人最朴素真挚的道德情感。共和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做官的秉义、做演艺的晓光、靠体力挣钱的秉昆,都坚持原则又不失人情,在十年洗劫中不落井下石,不出卖朋友,不趁火打劫;在改革年代不任人唯亲,不贪赃枉法,不见利忘义。
在第三代人身上,养子周楠留学美国,在校园枪击事件中为掩护师生而遇难,展现的也是非常突出的周家人品格,周聪和周玥也都是品行良好,嫉恶如仇。作品的结尾,周聪与妻子经常吵架,周玥嫁给50多岁的富商,给周家的品格是否继续传承下去留下了悬念。
这种朴素情感,在普通百姓间是最难能可贵的。它体现在即使艰难和遭罪,决不欺软怕硬,决不丧失人性,决不使用欺骗和欺压的手段;它体现在哪怕自己吃亏,也积极帮助身边的朋友;它体现在即使不能帮助别人,也要心怀怜悯,保持着梁晓声先生所说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一文化特质。秉昆、晓光等人,几十年都是那样,为朋友着想,为家人尽心尽力。秉义身居高职,不敢妄为,但是其实于内心和行动中也在想为光字片的老百姓办点实事儿,最后放弃北京的官职,回到故乡,主持包括光字片在内的A市棚户区的拆迁工作。
二、风雨飘摇中的情操坚守殚精竭虑
做官的大儿子秉义,一生正直,不依靠老革命家的岳母,只靠实干赢得名声,其一生的代价也十分巨大,文革时为妻子舍弃前程,改革中无暇顾及亲人和朋友,经常遭遇诽谤和误解,没有子嗣。叛逆的二姐周蓉,文革时离家出走,义无反顾地嫁给反动诗人冯化成,在贵州山区陪了诗人11年;好不容易考上北京大学,却因诗人的花心而离异;伤心之余回归故乡A市,成为该市最年轻的副教授,并遇到青梅竹马的蔡晓光,却因为不懂事的女儿周玥被其亲爸冯化成骗去法国,而自己毅然决然地赴法寻找女儿,后为女儿的学业,竟陪女儿在法国漂泊了12年;归国后与蔡晓光重修旧好,又因为女儿嫁给老年富商而忧心重重。三弟秉昆在工厂甘心替工友承担责任,因传播天安门诗抄被关押半年;改革开放后倒是顺风顺水,可是出于对养子周楠的深切情感,误将周楠生父推下楼去(后致死亡),获刑15年(减刑至12年)。
即使经历那么多挫折,这些人仍旧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情操,甘心为生活继续奋斗,从不气馁,也不怨天尤人。周蓉自己评价与诗人冯化成的遭遇是“无怨无悔”;秉昆之妻郑娟永远报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一信念,帮助周家挺过无数难关;秉义的岳母作为高傲的老革命家,与周家几无来往,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却也在弥留之际向组织提出“给我亲家的老儿子秉昆减减刑”这样朴素真诚的唯一要求。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苦难、欺骗、罪恶,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只要人心向善,问心无愧,就必然会拨云见日,雨过天晴。在经历无数的苦难之后,周家人坚守的情操愈加突显,愈加显得弥足珍贵。正因为这样一种情操,使所有身边的人也都受益,让周围的朋友心念旧恩,心存感激。秉昆的妻子郑娟把自己的破屋借给于晴、赶超夫妻居住30年,最后还直接赠予他们,让他们一生感恩,一生荣幸。
三、混沌世界里的正邪爱恨犬牙交错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70年来,中国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而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更是一言难尽。
通读全书后,我印象深刻的是“死亡”。人们在不同时期的意外死亡,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没落之处。十年洗劫中,大儿媳郝冬梅父亲人间蒸发,青年工人韩伟因用有领袖头像的报纸叠青蛙被告发而跳楼自杀,那是一段根本没有法治和人权的时期。改革开放后,企业改制,那些已经习惯了公有制生活的家庭一夜之间家徒四壁,军工厂的杜德海、肖国庆的父亲这两位老工人因病无法报销而自杀,肖国庆因糖尿病无法医治不想拖累家人而卧轨自杀。一方面普通百姓承受着改革转换期的阵痛,另一方面改革获利者却脑满肠肥,歌舞升平,深刻暴露出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刻的问题。进入新世纪,生活开始富裕,赶超妹妹因在南方干着“天上人间”的工作患了艾滋病而自沉松花江,这是新生活时期人们私欲膨胀的后果。
作品还勾勒出诸多人心叵测的情况。今天还是**派头头,明天就是现行反革命;今天一家人吃饭,明天儿女就把老子揪上了批斗台。同样,改革开放年代,一样存在不和谐因素,秉昆最好的夫妻朋友春燕和德宝就实名举报秉义徇私情,原因是秉义没让他们走后门买房子。这里有政治原因,也有自私因素,还有教育失败等问题,充分展示出人们在各种欲望驱使下的丑恶嘴脸。
四、尘埃落定后的朴实无华才算珍馐
任何作品都不会是完美的,都有其缺陷。这既有作者本身的功底问题,还有取材和角度问题。依我的感觉,该小说有三方面需要探讨:一是情节不够紧凑和紧张,作为小说的人物冲突和故事转折还不够激烈,上部读得很费力,中部和下部挺吸引人;二是内容过于冗长,一些笔触不够精练,抒情文字有些牵强,对人物的刻画可以再鲜明一些;三是就敏感议题而言,文笔还可以再犀利一些,个别尖锐的话题可以写得更明确(个人看法)。作为115万字的作品,作者一定下了一番功夫,但同《平凡的世界》《家》《白鹿原》等比起来,还较有逊色。当然,我的比较一定浅薄许多,因为静心思考,长篇小说我读得实在不多呀!
虽然个人觉得《人世间》还需要润色,但是,作品所展现的北方风情和民情,所展现的人情事故,是值得认真品读和深思的。这是一部真正关注我们身边小人物的大作,阅读之时也仿佛令我置身于“光字片”,在低矮陈旧的土屋里,遥望“安字片”的路灯,穿过污水肆流的小路,在俄罗斯人建造的两层小楼前徘徊。少年的我,会像秉义、冬梅、周蓉那样,偷偷去赏读《战争与和平》《德伯家的苔丝》《红与黑》和《怎么办》等外国名著吗?青年的我,会是愿意为朋友背黑锅的秉昆,还是替人受死刑的流氓涂志强;会是因为叔叔被批斗而精神失常的龚宾,还是扎着腰带痛打反革命分子的学生。中年的我,会是下岗后站在街边拉活的孙赶超,还是误伤他人进了监狱的秉昆,会是被老婆管得毫无尊严的德宝,还是在演艺界如鱼得水的蔡晓光。老年的我,会是秉持正义的官员周秉义,还是锒铛入狱的公安局副局长龚维则,会是盼望着搬出棚户区的孙赶超,还是临死前只盼望自己的书店继续经营的水自流。还有白笑川、邵敬文、唐向阳、马守常、骆士宾、曾珊、郑娟、关铃、吕川、周玥,等等,他们不是我,他们不是我吗?
平时,我只写些浅显的散文和小说,或者写如此文般的读书心得或杂文。读完《人世间》之后,大感人若浮萍,转眼人老珠黄,转眼时过境迁,大有“来不及说爱你你就死了”的感觉。秉义、周蓉、秉昆、晓光和冬梅在年轻时对读书和理想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一生,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和特质,无论年轻时候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在后来的实际生活中能够真正实践多少,但是,他们一定是个活得不糊涂的人。梁先生在他们的身上所着笔墨最多,也刻意在他们的为人处事上渲染和宣扬这些东西。所以,读书吧!从阅读梁晓声的《人世间》开始!而我,刚刚阅读结束。是为心声!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2
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他的一切素材源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梁老用他最质朴而又最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当代人的生活,展示着新中国的巨变。这一切成就都与梁老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3
梁晓声是我喜欢的作家,他对“文化”的表达用了四句话:“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至今还在影响许多的人。欣闻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了今年的矛盾文学奖,我很高兴,便在当当网提前预定了一套。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全套三卷100万字的这部小说,收获颇多。
这部小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起,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正如每卷书封面所写:
“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书写情怀和热望。”
小说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以“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为线索,记录了这家儿女以及和他的儿女一起成长的共乐区十几个子弟地成长历程。
小说客观的描写了周志刚一家与共乐区这些平民子弟所经历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期间,他们无一例外地经历着磨难与困苦。当然,也有为梦想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
周家大儿子周秉义由品学兼优的知青而军工厂长,再到市委书记,代表了官员阶层;女儿周蓉则始终保持了尘世中的诗性,曾为了爱情追随诗人下乡,返城后成为大学教员,她与后夫蔡晓光代表了知识分子阶层;“一根筋”小儿子周秉昆与他的朋友们国庆、德宝、赶超、春燕等人则是普通工人,在区办工厂努力打拼,辛苦操持一家。这些人的命运虽各有不同,但都恪守勤劳坚韧、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的中国传统道德,身体里无不 流淌着想做好人的血液,这似已成他们的信仰,也是作者想要传递的信念。
这115万字的皇皇巨著,全都是规规整整的手写完成。
小说的结构错综复杂,主线清晰,每一个条理又都梳理地格外分明,让人很快能在头脑中形成小说的骨架,便于理解。周家三代人的个人生命史构成了纵向的线索,上中下三部的推进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交织完成。上部描写了共乐区子弟年青时向上而又充满迷茫、激情、幻想的成长过程;中部描写了人道中年在现实社会中地挣扎、困惑与奋进的过程;下部则是描写晚年中的怨愤与豁达。
小说以朴实日常的平民视角叙述的故事跌宕起伏,很快能将人拉进那个社会,勾起太多的回忆。其中的语言,又及接地气,像写下水道口,这样描述:“这条街上只有一处倒污水的下水道口,像往年一样,周围结了厚厚的五颜六色的冰。哪种颜色都不正,一层覆盖一层,冻着米饭粒、咸菜条、萝卜皮、白菜帮什么的。虽然五颜六色,看上去却绝不美丽,比单一颜色更令人作呕。当年的任何衣服都掉色,那户人家一冬季都得洗几次衣服。”
又如描写周志刚到贵州山区,去见好多年未见面的下乡女儿周蓉的场景, 这样写到:
“他不由得定情去看她。这一细看,顿时如同被浇筑在那儿了,他张了张嘴,发不出声音来。”
“她正是自己的女儿周蓉啊!”
“多年没见,他以为她的变化肯定特别大,悲苦不堪的命运肯定已使她美丽不在——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位老父亲刷刷流下眼泪来。”
“他在心里一劲儿对自己说:谢天谢地,谢天谢地,老天爷啊,我周志刚代表全家感激你的大恩大德,多亏你庇护着我的女儿啦!”
“爸爸?!”
“女儿的声音听来如梦中细语,一手捂嘴,仿佛一不小心说出了不可说的两个字。”
“周志刚嘴唇颤抖不止,他仍说不出话,只微微点了一下头。”
“缓缓地,女儿身不由己跪下了。”
“她低下头掩面而泣。”
“妇女俩就这样一个跪着哭着,一个背着竹篓一动不动地伫立着,老泪纵横。”
像这样用朴素真实的语言刻画人物的细节比比皆是。
《人世间》似乎总在解读处在社会平民阶层人物的内心精神,解读在一次次历史变革中人们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阵痛,以及这些人物在一次次碰撞和阵痛后寻找出路时的迷惘、执着、努力。仿佛在告诉我们,人世间有许多无奈、困惑、磨难和龌龊,而终究是我们栖息的家园,值得我们眷恋,并去打拼。
于我们,好像这些曾经熟悉的生活又重新走过,闭上眼也能闻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感谢梁晓声!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4
由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央一套黄金档热播。电视剧的热播也带动了原著书本的热卖,这部时间跨度50年115万字的力作,记录了当代中国半个世纪的发展史,纪实的社会背景,丰满的人物情感,曲折的故事情节,引起了无数人的收看和追捧。
指尖触摸文字,鼻翼浅嗅书香。笔者通过《人世间》周家三代人的故事,重温50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和携裹在时代发展浪潮中,老百姓苦难与幸福并存的生活百态和人情冷暖。《人世间》以周家小儿子周秉昆的视角讲述整个时代发展故事和人物变迁,以周秉昆妻子郑娟为主线围绕周家的感情纠葛,推动故事的发展。通过一群小人物平淡生活琐事,以小见大展现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建设兵团的垦荒戍边、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的改革开放、棚户区改造住房制度的改革等重大历史背景。
《人世间》记录主人公的50年,也正是笔者生活成长的50年,作为同一时代历史背景下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对书中很多故事情节和场景常常引起共鸣,周母、郑娟以及郑娟养母等,她们的善良、贤惠,吃苦耐劳的品质与个性,也正是那个年代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为母则刚的女人们,用她们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千斤重担,就算身处社会底层,也要仰望天空。有温度、有坚持、有仁义,亲人朋友间的相互扶持和鼓励,为人处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必然受人推崇和尊敬。
参与“大三线建设”常年在外的周父,文革结束后凭自己能力考上北京大学的周家长子,托人找关系成为工人后来逐渐成熟的周秉坤,以及在改革浪潮中凭借投机取巧“发财致富”的骆士宾、水自流等,书中这些人物故事的刻画,无论是知识分子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自强奋斗,家族的衰败与延续,无不是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家建设和改革,在沉浮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行的时代烙印。
周家三代人的故事,也是千万个中国家庭故事的缩影。知识改变命运,勤劳才能致富,乐观向上积极的态度,永远是生活的主旋律。平凡的普通百姓是历史的浮尘,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参与者、缔造者。九十年代,国家企业实行“三岗制”,部分油田职工响应国家号召,辞职下海;当“走出中原发展中原”的号角吹起,我们又一批石油人走出中原、甚至走出国门,开辟工作新天地。无论体制外通过勤劳与智慧发家致富,还是体制内利用知识和技术创新创效,都是在奋斗与拼搏中追梦的脚步永不懈怠。
红尘万丈挡不住历史的滚滚车轮,百姓在婆娑世界的苦难中曲折前进,作者笔下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书写情怀和热望。《人世间》白描出的大时代,呈现出一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越来越美好的百姓“小家”生活,见证着国之“大家”一步步走向富强。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与我们息息相关,不仅让人怀念激情满怀的青春岁月,更激励当代的人们积极向善向上,正视苦难热爱生活。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5
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式暨著名作家梁晓声文学讲座”,讲座的"主角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梁晓声老师。
70岁的梁老在舞台上精神矍铄,十分健谈,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作为一名典型的知青作家,他的那段四十多年前的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震撼,时至今日依然使人感动。
梁老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发言,是关于他知青生活,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基层工作时候经历:忠厚、善良是为人的第一准则,忠厚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好的回报,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会,也只有有所准备的人才能好好地把握这样的机会。一字一句虽然十分简朴,听起来又感觉十分熟悉,十分受用。仔细回味,似乎自己的父辈也曾对我有过如此教导,那个年代的人们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共鸣,用一个普通读者的话来说那就是“百姓生活之群像,现实主义之真谛”。
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他的一切素材源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梁老用他最质朴而又最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当代人的生活,展示着新中国的巨变。这一切成就都与梁老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梁老从自己的故乡出发、从底层出发、从自我出发,一步一步地走向其他阶层和人群,描写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勾勒出了人与人的恩怨情仇,讲述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展现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花尽半生血汗为我们重现了出了一幅鲜活的百姓群像图。
《人世间》这本小说,可以看到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等重要社会现象,这些真实出现的历史现象也左右着小说人物的命运,在其中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族的延续和破落、百姓的酸甜和苦辣。还看到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底层的不易、奋斗的艰辛、改变的命运,以及梁老对人世间的博大情怀。
梁老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启发呢?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与我们都息息相关,这一份情怀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去拥有的,现在就拿起你的笔来,你的《人世间》由你自己创造。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6
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人世间》读后感优秀范文大全5篇。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7
读完115万字的鸿篇巨作《人世间》,我才感受到前言中所介绍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含义。该书还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而这也是我发现此本宝书的缘由。
同多数茅奖作品一样,梁晓声的《人世间》是一部关注时代关注普通民众生活与生存,向平民的理想,尊严和荣光致敬的长篇小说。作品围绕北方A市(其实就是哈尔滨市)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为主线展开,翔实地叙述了解放后至今近70年间一户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历程,人们在各类政治狂潮下艰难挣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复交织中慢慢老去,而唯一不变的是周家人朴素的道德情感和执着的平民精神。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转换的不同时期,周家人一直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不做坏事、尽自己力量帮助国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践行着中国人传统的知遇之恩,这种恩情,包括对亲人、朋友、老师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识之人的情感。无疑,这是作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诠释,是对自己一生文学之路的答卷。虽有力道不足之感,却仍旧令人手不释卷。
周家的第一代人周志刚及其妻子,第二代人大哥周秉义及其妻子郝冬梅、二姐周蓉及其丈夫蔡晓光、三弟周秉昆及其妻子郑娟,第三代人秉昆的养子周楠、亲子周聪、周蓉之女周玥,上述人物身上皆被赋予周家人最朴素真挚的道德情感。共和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做官的秉义、做演艺的晓光、靠体力挣钱的秉昆,都坚持原则又不失人情,在十年洗劫中不落井下石,不出卖朋友,不趁火打劫;在改革年代不任人唯亲,不贪赃枉法,不见利忘义。
这种朴素情感,在普通百姓间最难能可贵的。它体现在即使艰难和遭罪,决不欺软怕硬,决不丧失人性,决不使用欺骗和欺压的手段;它体现在哪怕自己吃亏,也积极帮助身边的朋友;它体现在即使不能帮助别人,也要心怀怜悯,保持着梁晓声先生所说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一文化特质。秉昆、晓光等人,几十年都是那样,为朋友着想,为家人尽心尽力。秉义身居高职,不敢妄为,但是其实于内心和行动中也在想为光字片的老百姓办点实事儿,最后放弃北京的官职,回到故乡,主持包括光字片在内的A市棚户区的拆迁工作。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8
一个人的成长史或许不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史,那么一个家庭呢?这个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群人呢?稍微联想一下便可知道,由一个家庭延伸出来的社会关系毫无疑问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他们的从小到大、从大到老,能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发展史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梁晓声的《人世间》(上、中、下三部)正是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小说通过周家老少三代人(以及与周家相关联的人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改革开放这四五十年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史。而这一时间跨度也恰好和我的“发展史”相吻合。
周家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因支援“三线”建设长年在外,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两儿一女,老大周秉义是“文革”时老高三的学生,老二是女儿周蓉,老高一的学生。而在我家,大姐是老高三,哥哥是老高二,二姐是老初中(初二或初三)……,我在家排行老六,“文革”开始时我十岁,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时我十三岁。照此推算,周秉昆应该和我年龄相仿或者比我大个两三岁。
相仿的年龄,相同的岁月,相似的家庭,也让我觉得与周秉昆之间是那样地相仿、相同、相似。
小说的故事是围绕着哈尔滨(书中成为A市)城乡结合部的“光字片”棚户区展开的,而我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大杂院里的。大杂院比“光字片”的处境稍好些,却也好不到哪里去。周秉昆家住的是土坯房,我家住的不能说是土坯房,却也是日本侵略中国时留下的旧房子,墙倒是很厚,但不是砖砌的,是土砂石混合材料砌成的,因年久失修,墙壁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坚韧”。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要是往墙上钉钉子,常常钉子没钉上去反而震落下一层灰土。房顶还存有日本人居住时的木制顶棚,但同样因为年代太久,木顶棚早已不堪重负,放的东西重了,极有可能把木顶棚压塌了。就是这样的木顶棚,成了老鼠们的乐园。每天夜里我都能听见“鼠友”在顶棚上欢快地嬉戏、跳跃。
周秉昆的哥哥姐姐是老三届,“文革”时期他们已经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思想的青年了。他们得以以“红卫兵”的身份参加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去,他们得以参加“红卫兵串联”,随心所欲地免费到全国各地去“革命”,他们得以把自己一伙人关在黑暗的小屋里听那由手摇唱机(用的黑胶唱片)发出的中外名曲,他们也得以以“破四旧”为理由砸掉学校图书光的门锁,堂而皇之地把一摞摞中外名著窃为己有。在上述几点上,周秉昆的哥哥姐姐和我的哥哥姐姐们可以说是毫无二致。而我和周秉昆也是何其相似乃尔:只有像跟屁虫那样跟在哥哥姐姐们后面旁听(其实就是偷听)。我和周秉昆一样,正是在那几年里,稀里糊涂半懂不懂地读了一些中外名著和名曲。还有一点和周秉昆完全一样的是,在哥哥姐姐们眼里,我们只不过是孩子,我们的愿望、感受就跟空气一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文革”结束,知识青年由农村回城,哥哥姐姐们开始登上历史为他们准备好的人生舞台,而周秉昆和我却还处在边缘地带,正像小时候他们议论中外名著我们只有偷听的份一样,他们在人生舞台上精彩亮相,我们也只有观看的份,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我们和哥哥姐姐们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悄然来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终于可以和哥哥姐姐们平等对话了,然而时代的列车却将他们送到了舞台的边缘,他们老的老,病的病,其中有些亲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一方面感叹他们的老去,一方面猛然警醒:我们自己也已经“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了。
周秉昆的哥哥姐姐凭借“老三届”的文化底子考取了大学,从而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哥哥姐姐都找了高干家庭的子女,毋庸置疑,这样的婚姻又进一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周秉昆相对照,我的大姐也是嫁入了干部家庭(正厅级),从而逃避了知青下放,我哥哥则通过参军绕开了知青下放,不仅如此,复员后还谋得了较好的工作。而我呢,不仅下放当了知青,即使在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时,还得面对“老三届”的挤压,不得不放弃了大学而选择了中专。
周秉昆在“光字片”生活了大半生,结交了若干个掏心掏肺的朋友,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与这些朋友们相濡以沫,不分彼此。这样的友谊令人羡慕,这样的友谊照亮了周秉昆以及他的朋友们的人生。然而时代的剧变,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悄然来临,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由安稳的工作、亲人的团聚、邻里的和睦、朋友间的照应转向找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结交更多有用的人、享受更多的人生乐趣。在这样的人生变革中,过去所依赖、所向往的,如今却成了急于要挣脱的桎梏。到头来,周秉昆身边除了妻子郑娟、儿子周聪(当然还有哥哥、姐姐等亲人)外,当年那些患难与共的朋友们却所剩无几了。而我呢,当年不是也有许多朋友吗?如今到了奔七的年纪,还有几个算得上真正的朋友呢?这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世态炎凉。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难处,彼此相互理解,便还能当朋友相处,真正把你的事看作自己的事的朋友,有那么一两个也就足矣!所庆幸的是,我就有一两个这样的朋友,每想到此,便觉得自己幸福无比,老天待我不薄,该知足了!
……
总之,《人世间》写的是周家的故事,我却从周家的故事中读到了自己的人生。
《人世间》,三卷本,都是大部头,总计一百一十多万字,我读得如醉如痴,不能自己。最后一部的最后几章我是熬夜读到凌晨3:00多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了《人世间》,我仿佛从少年到老年又重新活过了一回。真心感谢梁晓声!
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人世间》充满了正能量。周家一家人,从父亲周志刚算起,到第三代的周聪、周玥,从厅局级干部周秉义,到普通老百姓周秉昆,从博士、大学教师周蓉,到没有文化的秉昆的妻子郑娟,他们骨子里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字,那就是“善”。在我看来,这个“善”字比周家的传家玉镯(国宝级的,价值不菲)更可宝贵。正是这个“善”字,让周家的老老少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坑人、害人的事。可以说,在周家的每一个人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梁晓声的这部小说不靠惊悚诡异、刻意悲情或滑稽可笑的情节博人眼球,也不靠刻意雕琢加工塑造所谓的“典型人物”来取胜,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极其普通的,极富人情味的,极接地气的。如果吹毛求疵,他的语言的确有些啰嗦、拖沓,书中的人物也显得有些繁杂,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删去几万字和几个无关紧要的人物也是未尝不可的。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一处对话也不愿意放过。与其说我在读小说,不如说我在品味“光字片”老百姓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因为那也是我六十六年人生旅程的酸甜苦辣。
2019年8月,《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个人以为,梁晓声是当之无愧的。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9
在《人世间》全书分为三册,以北方某个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为中心,围绕着社会变迁描绘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至今的平民百姓生活史。梁晓声说:“把留城知青曾经经历的那些艰难呈现出来,让他们看受到了文化的关注。写了那代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精神的成长。这些美好的人性是不受年代的制约的。”他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刻画有血有肉的人人事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笔下的人物真实且真诚,正直善良。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坏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努力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梁晓声老师的这本《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让没有亲身感受那个知青年代的我,通过这本岁月的教科书穿越至那个淳朴热情的时代,用温柔却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无论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朴素日子谱写成歌的伟大。
在看完这本《人世间》,不仅为在工作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一丝光亮,更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回想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些选择,难免觉得有些幼稚和可笑:长大了我是当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还是当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的科学家,我是考文科强的北大还是考理科强的清华。这样的设想,是年幼时不甘平凡的无限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的平凡的同时,仍然坚持到底,心怀期待,遥望未来。这样坦然地接受平凡,才是这辈子最不平凡的事。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总在追求与众不同,追求遥不可及,却忘了身边虽然无名,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千千万万个日子中平凡而敬业的工作,一颗不停歇,一刻不懈怠,才成就了广袤大地的每一寸经络。
平凡的普通人民是历史的浮尘,同时也是历史的缔造者。每天各司其职的工作,看似普通,却也在用敬业书写着未来的新篇章。身边的同事,大多都是平凡岗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也许是砂场的发货员,每天按部就班的发货,打印磅单,却从不抱怨;他们也许是会计,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却从不知疲倦。时间悄然定格了我们平凡却生动的奋斗史,精彩纷呈,气势磅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身怀绝技,有的人天赋异禀,但大多数人平凡却普通。人群中平凡的人们,也是奋斗着的追梦人,我们都将成为彼此人生这条同行路上长长短短的某段陪伴,遵从内心的回音,选择所爱,坚持自己,自我实现带来平凡却真实的幸福感。
在《人世间》,我从字里行间描绘的芸芸众生感受酸甜苦辣,学会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悟人生哲理,从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身上感受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态度。正视人生,颂扬平凡人生的闪光,以独立、坚强、无畏的态度努力追梦,创造更好的下一刻,拥抱平凡的生活,亦是伟大。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10
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此书的感触再适合不过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是存在盲点,不了解父母那一代人们的经历,本书讲述了在那特殊年代的友情、爱情和事业,借此机会能让我更加体会到父辈的峥嵘岁月。
家乡的变化,人性的真善美,城市的百姓生活,历史进程下的选择,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共计115万余字,通过作者熟悉的城市,故事从A城城乡结合部“光字片”小土屋群落的底层民众,在边远地区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及周家三代人的奋斗过程中拉开了序幕。
01、峥嵘岁月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
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需要面对不同的课题,《人世间》三部曲中分别应对了不同历史时期,80年代中期东北国企改革,21世纪城市“贫民区”改造,这个时期下人们同样有着奋斗、担当和理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或像父辈一样打拼谋生,做事刚正不阿。周家兄妹则通过这个年代不断的拼搏,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不随波逐流。
02、60后的芳华,90后的承接
《人世间》这本书在中国历史处于大变迁的50年中,从保守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历史进程交织到每个人的命运,那段岁月就仿佛印在眼前,而现在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之年,如果要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年代那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父辈们谱写了人生最美的芳华。文中曲老太太和金老太太,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受到了委屈,也仅是一句会好起来。而今识尽愁滋味,方知天下父母曾在革命道路上辛勤的付出。 梁老曾说过,这本书希望年轻人多读,了解当时那个特殊年代,了解父辈理想至上的原因,只有父辈们的不懈拼搏,才有现在后辈们的美好生活,而今我们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也必须要承接历史使命,从我做起,认真对待工作,无论哪个岗位,认真都是前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03、真善美,活在人世间
《人世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就是周秉昆,秉昆的善在家人眼里或许是庸俗,但在工友们眼中的是个大哥。他的真诚忠义,工人骨子里的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我的父辈们,他们为朋友愿意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你我皆凡人,世间终日忙,半刻难清闲。人只要抱定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才能持续的奋斗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对秉昆这个人物感到由衷的敬佩,敬佩他无论是面对何种困难还是家人的不理解从没有埋怨过,工作的不顺他没有抱怨,仍坚持理想依然为之奋斗。曾经的我是迷茫过,而现在的我敢于接受挑战,不会畏惧任何困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我们会有收获,也会经历挫折和苦难,大家相互激励,不忘初心方得终始,每一个人活在世上,必定要经历风雨。趟过岁月冷暖,感知生命厚重,苦过,甜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才是《人世间》。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11
梁晓声作家的著作《人世间》让我大饱眼福。在他的笔下,各形各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让我感受万千。
我将感受分为四点,第一点便是:勤劳致富,文化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大哥秉义和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奋。最后,他们也入读了北大,步入了社会的上层,而秉昆却吃了文化的亏,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在社会上有着立足之地,却无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你在读书时少用的勤奋,社会会让你补上。
第二点学会运用身边的资源。文章中周家子女所认识的人不乏高干人员。在主角秉昆周围的朋友有困难时,他懂得向有权的老太太及时求助,在老太太的帮助下,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无法挑战的困难,迎刃而解。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总有人比你有权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有人能轻松解决。学会运用资源,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三点,是要找好伴侣,或者说学会辨别身边的人和事。书中秉昆因娶了郑娟,在郑娟的帮助下,本来为植物人的母亲成功醒来。周荣也因为有了伴侣蔡晓光的帮助,从而衣食无忧,家庭走向了稳定幸福。一个好的伴侣对家庭后代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生活中我们也应留心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事物。
最后一点,也就最为重要的一点: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
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以此共勉。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12
“对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现在的年轻人所知甚少。他们应该跨过认知上的盲区,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经历。”——梁晓声
2019年9月初,书店闲逛,显眼位置在推广梁晓声今年出版的新作《人世间》。梁晓声的书,我之前看过,写实主义的大家,贴近于现实生活的人物和写作风格。也不细看介绍,买了一套三本,回家细细阅读。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他早年的中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是当代“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也主要描写知青和后知青生活。
现年70岁的梁晓声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一直希望能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有年代感的作品,探讨建国后这几十年,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 2010年,刚过60岁的梁晓声开始酝酿构思《人世间》。2013年初,梁晓声开始动笔。2017年9月4日,书稿完成。
《人世间》共115万字,分为上、中、下三卷本。在创作上,梁晓声有自己的坚持:“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评论家怎么评,不管市场上是否会遭到冷遇,不管读者是否喜欢,这是我写了那么多年的一个总结,是我以自己对现实题材文学的理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创作的一部作品。”
他说,这部作品的写作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我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中国,使我更愿在心性上向自己笔下可敬,可爱的人物靠拢。”
《人世间》与梁晓声以往的创作和思考,既有精神上的关联,又有格局上的扩展。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写作视野。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不再指向某个单一的社会阶层和某一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向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重在展现人世间的社会生活情形。
在书中,梁晓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他从自己熟悉的东北重工业城市贫民区的底层老百姓写起,一步一步发散到社会其他阶层和人群。写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人生的悲欢离合,写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勾画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
作品以周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为圆心,广角镜头式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底层平民的生活史。周父是根正苗红的老一辈建筑工人;长子在文革期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成为知青;长女热爱自由,为追求爱情,远赴贵州农村插队;小儿子留在城市,成为当地酱油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故事以此开始,随着年轮的转动,徐徐展开一副沧桑巨变的雄伟画卷。1972年到2016年,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发生着山河巨变。这50年,是中国政治,经济,人文,意识形态,与世界关系都发生突变的50年。
在这50年间,中国的老百姓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出国潮、下海走穴、国企改制、工人下岗、买断工龄,城市化改造,旧城改造、反腐倡廉等一系列的社会浪潮。
作者用工笔,详实而客观的刻画了贫民区一群小人物在这沧桑巨变的50年间,每一次社会浪潮涤荡下所发生的生活日常:他们出生,他们成长;他们渴望什么,恐惧什么,烦恼什么;他们怎么看待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怎样看待面目全非的一切,又是怎么被外界所看待?他们如何定义善与恶,如何定义美和丑;在时代洪流中,他们在坚持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得到什么,失去了什么。
跟随这群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我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读到了社会快速变迁和进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也读到了友情,爱情和亲情在最底层人民生活中的体现,更读到了个体在社会进程的无力和渺小。
历史的巨轮缓缓向前,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浑然不觉又不由自主的,被裹挟着,跌跌撞撞的向前奔去。多年之后,再回首,才发现人生中的遗憾错漏,才明白经历过的是非对错。
《人世间》所描写周家三代人的经历,有梁晓声自身经历的影子,也是作家探索自身内心的一次勇敢之举。1974年,梁晓声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编辑。2002年,梁晓声从电影制片厂来到北京语言大学,成了一名教授文学课程的大学老师。他搭上了中国时代变革的列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目睹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人,在时代的巨变中,因为选择,因为机遇,因为努力,而各自走上绝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关于文学,梁晓声经常对他的学生说,“我们尤其要关注那些容易被社会忽视的人,此时的作家应代替更多人的眼,如同社会本身的眼——此即文学情怀之一种,很重要的一种。”
他以自身的经历,多年的观察,对生活的深入,以感同身受,满怀深情,直指人心的细节描写,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文章中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阵痛,以及这些人物在每一次碰撞和阵痛后,寻找出路时的失望,迷惘、执着、努力。他所描写的喜怒哀乐与每个人休戚与共的,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对社会深厚宽广的悲悯。
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之上,作者也对建国50年来发生的各种时代变迁进行了适度的反思,例如:对于文革给中国青年一代带来的创伤;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所引发的工人群体生活困难及阵痛;政府腐败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阶级分化的鸿沟及阶级固化的难以撼动等等。作者通过剧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节制的进行了揭露及反思,不引申,不发散,不批判,更多是透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
文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梁晓声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高峰,堪称五十年中国百姓的生活史,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巨著。无论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还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值得精心一读。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13
在电视剧《人世间》第一集中,周家五口人照全家福引起许多网友共情。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小说《人世间》读后感精选三篇。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篇14
智者用无上心智和双手为自己开辟独有的天空,搭建生命的舞台。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观看《人世间》作品读后感范文选集3篇。
推荐访问:读后感 人世间 人世间读后感1500字 在人间的读后感800字 人间读后感200字 人世间的读后感 在人间读后感200字左右 人世间读后感800字高中生 《在人间》读后感200字左右 人间世读后感500字 人间世观读后感800字 人世间读后感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