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论文(完整)

时间:2022-08-01 18:25:03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论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党史论文(完整)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 国 共 产 党 历 史 论 文  

 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

 学校代码:

  10184 学

 号:

 2134202143 题

 目 :毛 泽 东 与 “ 农 村 包 围 城 市 ”

  学 生 姓 名 :徐 路 遥

 专

 业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班

 级 :2 0 1 3 级

 徐路遥 摘要:

 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 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 建立革命根据地, 把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 随着革命战争、 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 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特色; 共产党; 毛泽东

 一、“农村包围城市” 的基本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 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 发动农民武装暴动, 建立人民军队, 建立革命根据地, 把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建立政权结合起来, 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 随着革命战争、 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 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二、 确定“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背景 背景:

 1. 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 中国革命陷入了 低谷,中国共产党在反动分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 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 才有可能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 在八一南昌起义后, 中国共产党拥有了 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八七会议确定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 并决定土地革命, 走上了 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

 3. 在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中, 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 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 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 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 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

 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

 4. 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 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 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 走“农村包围城市” 路线的原因 1.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 因而无产阶级必需深入农村, 发动武装农民, 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开展土地革命, 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 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 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广大农村, 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则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因此, 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才能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

 (1)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城乡 隔离的半殖民的半封建大国。

 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

 一方面,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为无产阶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动农民, 开展武装斗争, 建立红色政权创造了经济和政治条件; 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 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划分势力范围的争斗, 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创造生存空间。

 (2) 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 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客观条件。

 (3)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5)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 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四、 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

 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 总是把革命活动重点放在无产阶级身上, 而在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 如何夺取胜利, 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是没有现成的答案的, 只能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 反复探索。

 以毛泽东为首的我党的许多杰出领袖, 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斗争中, 开始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 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在农村成功地保存、 恢复

 和发展了革命的力量。

 1927 年 9 月, 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受挫后, 进攻长沙的计划无法实行,他正确地分析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 当机立断地改变原有部署, 9 月 19 日,前敌委员会在浏阳县文家市举行会议, 经过激烈辩论否定了一部分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 的主张, 决定迅速脱离平江, 浏阳地区, 进入江西省, 沿罗霄山脉南移, 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 以保存革命力量, 再求发展。

 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 这是人民革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秋收起义部队于 10 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周围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的情况下, 井冈山斗争环境异常艰苦, 又不断遭受强敌的“围剿” 。

 在这种情况, 根据地内部有些人怀疑红色政权能否存在和发展下去, 质问“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 产生了 悲观失望的思想。

 1928 年 10月和 11 月,

 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和《井冈山的斗争》, 回答了中国小块红色政权所以能够存在的主要条件这个问题。

 毛泽东在回答了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 即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 式, 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的。

 上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以及“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 正确回答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最基本问题, 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根本前提。

 成为“农村包围城市” 这个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贡献:

 1. 从 1928 年 10 月到 1930 年 1 月, 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等著作, 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 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2. 1936 年到 1939 年, 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 〈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等理论著作, 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 特点和主要形式, 从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

 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结语:

 农村包围城市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对经济建设、 经营管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