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完整)

时间:2022-07-23 10:25:03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完整),供大家参考。

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完整)

 

  1 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

 XXXXXXXXXXXX

 XXX

 500 年风雨兼程,承载着理想和使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

 今天和各位领导同事共同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社会主义的由来 (一)社会主义的概念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 世纪 30 至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而且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能实现。

 (二)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可见,资本主

  2 义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同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客观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飞跃:一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二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其中,第二次飞跃以第一次飞跃为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又印证着第一次飞跃的成功。然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进路上总是充满曲折。

 (一)

 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 18 世纪法国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学者们的思想“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个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他们致力设计这种理想的社会的具体制度和模式,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种思想最早见于 16 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 19 世纪初期的西欧。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

  3 求下,18 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 社会阶级基础。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3.。

 理论前提。产生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产生于 17 世纪下半叶而完成于 19 世纪初叶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有益材料。19 世纪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4.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它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从而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飞跃。

 (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917年2月,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经历短暂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1917 年 11 月 7 日,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

  4 级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付诸于实践,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1. 列宁的社会主义探索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 苏联模式的形成 1924 年 1 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确立了在苏联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在斯大林领导下,从 1928 年 10 月至1936 年底,苏联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1936 年 12 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形式规定了下来,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3. 苏联解体

 1988 年夏,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到了 1990 召开的苏共 28 次代表大会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等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的三种势力。在此背景下爆发的 819 事件,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具有 93 年党史,执政 74 年的苏共顷刻土崩瓦解,苏联走上解体之路。

 (四)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5

  1 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1945 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民主德国在苏联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

 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在短短一年多里,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2 2 、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于 1949 年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 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通过采取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在广大农村通过渐进方式实现合作化,最终于 1956 年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老挝、朝鲜、越南、蒙古等亚洲国家也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截止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世界上总共有 15 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从数量上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鼎盛时期。社会主义经历了从数量上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鼎盛时期,苏东剧变的曲折进程。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曾一度让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欣喜若狂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有些西方学者和媒体宣扬

  6 “社会主义崩溃了”“21 世纪不会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稳步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 100 年的奋斗历程,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胜利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件,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第三件,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局面。在推进完成这三件大事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 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

 第二次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二)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

 1 1. . 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篇序言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

  7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917 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2 2. . 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篇章基调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 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3 3. . 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曲折探索章节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1956 年至 1966

  8 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国家领导人发动思想文化领域革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苏东剧变便证明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富有远见。而且,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应该给与肯定。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指导方略缺乏科学的分析,使党和国家遭到挫折和损失,理应加以抛弃。

 4 4. . 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承转折段落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同样适用于勤劳、勇敢、奋斗的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当新中国沉浸在碰壁、迷茫、挫折的困境之中时,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将步履蹒跚的中国推向新世纪的迎风潮头。1978 年,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扭转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钥匙打开了人民群众身上的教条主义枷锁,让人们的内心从曲折的过去解脱出来,重新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再次节节高升、蒸蒸日上。1982 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加上“特色”内涵。我们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特点,通过艰辛探索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自此,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愈加“特色”、更加闪耀。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

  9 主席时期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机制,则是在邓小平同志时期完成的,两者属于前后继承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虽然实现社会主义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最终替代有一段十分艰辛而又较长远的路要走,但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步走向复兴。我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充满必胜的信念和坚强的决心。

推荐访问:党史教育党课辅导-社会主义发展史解读 党课 党史 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