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心得,供大家参考。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日期:
201 3-06-1 7 作者:
石仲泉 来源:
文汇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石仲泉 党的十八大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集过去 30 多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之大成, 指出:
党和人民经过 90 多年的奋斗、 创造和积累, 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实际上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阶段性总结。
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 是对十八大思想理论的进一步发挥, 既为今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广阔愿景, 又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集过去 30 多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之大成, 指出:
党和人民经过 90 多年的奋斗、 创造和积累, 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实际上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阶段性总结。
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 是对十八大思想理论的进一步发挥, 既为今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广阔愿景, 又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 十八大比较完满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在 1 980 年代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这以后党就不断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 为弄清楚这个问题而不懈努力。
1 992 年“南方谈话”对于这个问题作了深刻总结。
党的十四大评价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指出:
第一次系统地但初步地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 0 年后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时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又过了 1 0 年, 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的概括, 在我看来, 就是立足于中国实际,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作了 更为全面、 系统、 深入的回答。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 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三位一体”, 那么我们就看对这三者是怎样回答的。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因子首先孕育在 1 981 年“历史决议”中。这个“决议”认为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
1 982 年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 985 年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 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1 987 年党的十三大对此确认说:
在总结建国 30 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 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条道路后来被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大首次对这条道路的内涵作了明确界定和规范表述。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其内涵, 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个表述全面完整, 内容丰富, 其要点有三:一为“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为“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 三为未来的奋斗目标(个人:
“全面发展”; 人民:
“共同富裕”; 国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30 多年来, 党中央通过对改革开放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提升, 其内容在不断丰富, 称谓也相应地随之变化。
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六次概括。
一是十三大构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 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任务、 动力、 条件、 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
二是十四大对新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冠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 称之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并高度评价这个理论用新的思想、 观点,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是十五大将这个理论明确地称为邓小平理论, 指出这个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四是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升为指导思想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简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再等值, 开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
五是十七大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地位, 指出它是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后, 将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指导思想的创新理论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六是十八大在将科学发展观明确为党的指导思想后, 再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 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至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比较成熟, 能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内涵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也很丰富, 但对其作总体性的理论概括却是近两年的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就已初步建立起来。
此后又不断调整、 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制度, 一方面一直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和坚持; 另一方面作为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单项的、 某个方面的理论概括在不断进行。
如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四大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整合起来论述。
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六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十七大明确地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 治制度, 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四大基本制度。
历次党代表大会对民主政治经验的不断总结, 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思想积累和理论提升的准备。
在党的十七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内涵之后, 胡锦涛同志在 201 1 年“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作了初步概括。
有了这个基础, 十八大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述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十八大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和作用有新的定位,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样, 道路的功能、 理论体系的功能和制度的功能相互匹配, “三位一体”的关系就完整了, 其特色更加全面、 完整、 鲜明。
基于此, 我以为,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 经过 30 多年的不断总结, 已经得到了比较完满的回答。
二、 十八大进一步深入地回答了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一个回答是什么, 一个回答怎么做。
对怎么做的回答, 也是逐渐扩展和丰富的。
最初主要是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三方面内容。
1 991 年庆祝建党 70 周年的“七一”讲话和党的十五大都是这个格局。
其间和此后, 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论述了诸多方面, 但归纳起来都可以包括在上述三方面内容中。
十七大对有的内容加以整合, 增加社会建设与经济、 政治和文化建设相并列。
十八大又增加生态文明建设, “四位一体”扩展成“五位一体”。
如果算上党的建设, 即“5+1 ”, 也可说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有六方面的内容。
(一)
关于经济建设。
在“五位一体”建设中, 经济建设内容最为丰富。
最重要的是“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 981 年的“历史决议”主要强调“一个中心”,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才提出基本路线, 并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到 1 998 年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 20 周年的大会讲话, 才明确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心”是“兴国之要”, 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二是坚持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1 992 年“南方谈话”之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
1 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后, 就在不断健全这个体制和机制。
其中最重要的有 3 条:
(1 )
党的十六大开始提出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努力完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宏观调控; 又要尊重市场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正能量,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
(3)
深入进行财税、 金融等管理体制的各项改革。
三是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发展道路。
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八大扩充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相互间融合、 协调、 良性互动, 促进其同步发展。
四是坚持实施多种发展战略,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经济快速、 平稳、 持续发展。
这主要有:
十五大强调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六大强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 十三大开始提出, 直到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使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包括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 发展等等。
五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最重要的举措有:
形成多层次、 多渠道、 全方位开放格局;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 2001 年 1 1 月加入世贸组织(WTO)
后, 我国在更大范围、 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二)
关于政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民主政治建设的起步很早。
最重要的认识和举措有“六个提出”:
一是 1 980 年 8 月邓小平同志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 是一篇实行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宣言书, 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是十三大已提出建立高度民主、 法制完备、 富有效率、 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三是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 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并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是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强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五是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规范了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表述, 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是十八大推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亮点:
一是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有如前述的表述。
二是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丰富民主形式的重要举措。
三是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 徇私枉法”, 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
(三)
关于文化建设。
30 多年来, 最重...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心得
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梦悠悠中国梦, 朝朝念我心。
——题记201 2 年 11 月 29 日, 在国家博物馆,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第一次阐释了 “中国梦”的概念。
他说: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认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他称,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 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到新中国成立 1 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 这一概念, 实际上并不是习主席首创, 而是自古就有。
第一篇“唤醒的中国梦” 1 840 年的鸦片战争,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 击碎了中国人民“天朝上国” 的迷梦。
从 1 840到 1919 年的 80 年间, 中国与列强签订了 900 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平均约每月一个, “和约” 越签越多, 而和平与安全却越来越少。
中国从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人民受到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 生存艰辛。
风雨飘摇中的中国若想摆脱困境, 就必须独立自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寻梦之路” 虎门屡屡飘起的硝烟燃起了中国人民救国图存的渴望, 从林则徐、 魏源的“睁开眼睛看世界”, 到李鸿章、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 从康有为、 梁启超的“戊戌变法”, 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 孜孜探寻, 都以一次次的失败告终, 但民族复兴之梦从未泯灭。
历史证明, “没有独立、 自由、 民主和统一, 不可能建设成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没有工业, 便没有巩固的国防, 便没有人民的福利, 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赢得较快发展, 必须以强大、 独立和统一的国家政权和一种先进制度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目标便是“拯斯民于水火, 扶大厦之将倾”。
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 就勇敢担起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历史重任, 并找到了实现“中国梦” 的路径, 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 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第三篇“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梦”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 我国过渡到了社会主义。
但在后续社会主义建设中, 由于没有认清基本国情和实事求是的理论方针, 到 1978 年之前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受到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 的倾洗, 社会发展停滞,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1992 年 1 月 18 日至 2 月 21 日, 邓小平先后赴武昌、 深圳、 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 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1、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 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不要纠缠于姓“资” 还是姓“社” 的问题讨论。
3、 发展才是硬道理, 要抓住有利时机,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4、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5、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要注意培养人, 按照“四化” 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
要反对形式主义, 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
6、 坚持社会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南方谈话精神推动了“中国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实现了两个“不可逆转”:
不可逆转地结束了内忧外患、 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 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不断发展壮大、 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我们创造了同期世界上大国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最快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最快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 最快且人数最多的脱贫致富速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名族的伟大复兴,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这一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 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三个必须”, 第一次把中国道路、 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 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 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梦想在前, 路在脚下历史是一面镜子, 也是一部教科书。
百年的探索与奋斗、 苦难与辉煌向我们昭示, 道路决定命运。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梦这一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实现。
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习主席就职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