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党建征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创造新辉煌, 谱写新篇章 ——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山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中山市农业局
前记:
今年是我党成立的第 90 个年头, 在这 90 年的光辉岁月 中,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列强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变成了 独立的、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召开后, 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 经济等层面都得到了 飞速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三十多个年头, 过去的三十多年, 对于有着850 多年历史的中山而言, 只是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
然而, 对于现代中山人来说, 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十多年来, 这个昔日贫脊的农业小县发生了 空前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 都和"改革开放"这一关键词密不可分。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创造了 中山发展历史上的新辉煌, 谱写了 中山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一、“改革开放” 开启了中山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从此进入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万中山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坚持解放思想、 开拓创
新、 团结奋斗、 科学发展。
可以说, 这三十多年是中山市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 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
第一、 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
中山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截至 2010 年, 全市生产总值已达 1826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跨越 1 万美元大关。
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农业持续、 快速增长, 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全市形成了 电子信息、 电器机械、纺织服装行业等三大支柱产业, 并形成了 电子电器、 五金家电、 灯饰光源、 纺织服装等具有明显特色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七成以上, 古镇灯饰、 小榄五金、 大涌红木家具和黄圃腊味等产品占国内同行业市场份额已达到 40%-60%。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 2. 8∶ 58. 7∶ 38. 5, 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
此外, 中山充分发挥了 毗临港澳的优势, 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形成多层次、 全方位、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二、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中山坚持以人为本, 共建共享, 高度重视改善民生, 积极推进“民心工程” 建设, 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实惠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30 多年来, 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住
环境不断优化, 消费力不断增强。
截止至 2009 年底, 中山城乡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差距明显缩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088 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 13061 元, 城乡 居民收入比为 1. 77:
1, 成为全省城乡 居民收入比最低的地级市。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非农产业经营收入迅速增加, 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农村家庭从事非农产业经营明显增多; 二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非生产性收入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利息、 股息、 红利、租金等财产性收入以及离退休金、 养老金、 亲友赠送等转移性收入应运而生, 成为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重要补充。
此外, 居民的投资意识明显增强, 拥有固定资产及金融资产增加, 为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注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 的生活,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提高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工资、 离退休人员 工资和其他相关标准,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第三、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文明和谐程度明显提升。
中山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以“双创”、“双高” 为阶段性战略目 标, 集中精力狠抓教育体制、 机制创新和教育强镇( 区); 科研基础建设不断完善, 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006 年 2 月 16日 , 省政府授予中山市“广东省教育强市” 称号。
同时, 中山还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加快文化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大力
保护挖掘地方文化遗产,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2008 年 3 月 , 中山计划投入 100 亿元以上的资金启动八大文化工程, 全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 城。
文化名 城的打造是中山在经济、 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标志性事件, 中山将以此为契机通过文化大繁荣推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
2005 年 10 月 26 日 , 中山市获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 称号, 成为首批获此荣誉的国内 9 个城市之一。
全市也积极巩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以幸福和美理念提升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水平,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整体推进。
第四、 党的建设工程全面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
中山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 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 党内民主不断扩大, 基层组织不断加强, 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朝气蓬勃, 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
广大党员 的党性得到进一步锤炼, 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 执政水平、 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依法治市全面推进, 地方立法工作成效显著, 市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增强, 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平安中山”建设成效卓著, 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稳步提高。
多年来, 中山在加强和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 探索和积累了 许多鲜活的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 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
的水平, 治安防范“五张网” 建设得到整体推进。
二、“改革开放” 积累了中山持续快速发展的经验启示 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认真梳理和总结中山过去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曾经引 领我们发展前进的认识、 规律、 经验, 对于中山实施和谋划新一轮大发展, 率先实现现代化, 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008 年, 省委书记汪洋到中山市进行专题调研。
汪洋书记强调, 中山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建设适宜创业、 适宜创新、 适宜居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他还充分地肯定了 中山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认为中山注重正确处理人口 、 资源、 环境的关系, 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进步的关系, 注重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产业发展有特色、 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比较好、 人居环境比较优越。
三十多年来, 中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 显著的成绩, 但是也面临了 重重困难。
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功也为中山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 普适性的经验认识。
(一)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思想武器。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穿着中山改革开放实践的始终, 正是坚持了 这样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党领导中山人民才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 正确认识与实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依据中山实际进行体制攻坚改革等等, 成功化解一个又一个困难, 始终勇立于广东以至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 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城市与排头兵, 推动中山经济社会一直获得前所
未有的高速发展, 人民得到亘古未有的巨大实惠。
(二)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山实践创造性完美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指导, 不是教条, 必须将其精神实质与 中山实践创造性加以结合。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驰誉省内外的 “广东四小虎”、 九十年代乘风破浪的 “中山舰队”, 到新世纪中山新型工业化道路成功开辟; 从最初的产业布局下沉镇区形成高度城乡一体化, 到今天组建“四大组团” 协调镇际发展要素关系; 从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 扩大民主的城市论坛到全民医疗、 平安中山、 廉洁高效的政府等, 无不体现出中山与全省、 全国在个性张扬与共性要求上的完美统一, 体现出中山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深刻把握与创造性运用, 彰显出鲜明的中山特色。
(三)
必须通过发展与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与改革中的问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 包括中山在内的珠三角地区更多地承担着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 探索规律、 提供借鉴的使命, 这就决定了中山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充溢着“摸着石头过河” 的艰辛。面对改革初期人民生活困苦、 机制体制弊端丛生, 八十年代末期通货膨胀, 九十年代中期体制改革方向的困惑与阵痛等重重难关, 中山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通过改革与发展的办法, 实现了 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的跨越。
(四)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把绿水青山也看作是生产力。有人说, 珠三角城市群中, 中山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优越的投资、 人居环境。
确实, 当国内绝大多数城市还没有最终摆脱“见物不见人” 发
展观支配的变异发展中时, 中山却因为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等这些最为厚重的城市元素, 承担起广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使命。
中山这种令人羡慕的环境形成, 是中山多年坚持“绝不牺牲环境为代价” 思路谋发展的结果。
早在 1987 年初,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碧水青山” 的理念进入政府决策思路; 后来的招商引 资、 城镇交通市政规划等, 都强调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
必须尊重实践, 敢想敢干, 还要学会“急流勇退”。
三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 当感觉政策偏“左” 或偏“右” 时, 当发现违背自 然规律、 经济规律等客观规律时, 必须急流勇退, 迅速减少社会损失。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 中山人民在改革初期对发展旅游冲动的及时控制, 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基建投资冒进的迅速反思,对搁浅滩头的“中山十大舰队” 的毅然重新洗牌等, 保证了 中山改革开放这艘航船, 在经历短暂的暗礁湍流以后得以迅速劈波斩浪向前奋进。
急流勇退, 是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一个经验。
(六)
必须与时俱进地赋予解放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不同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应着特定的经济社会课题。
改革初期, 中山人民充分利用自 身独特的区位优势, 解放思想, 开创全国外向型经济先河; 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在认识与实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对国企产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行全国性最先探索和及时实现与时俱进的体制嬗变; 对民营经济政策的及时肯定; 对股份制经济特别 是农村土地入股制度的变革以及混合制经济的全国性最初实践等等, 都是中山人民与时俱进进行思想解放的产物。
抚今追昔, 感慨万千。
中山三十多年来的巨变, 关键在党, 没有党的正确领导、 没有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 就没有中山崭新的今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 赋予了 中山人民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自 强不息的新时代精神, 也掀起了 中山以人为本、 惠及百姓、 安居乐业、 跨越发展的巨大变化。
回首 30 余载, 我们无愧于省委和省政府的重托, 无愧于全市人民的期望, 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 豪!
但是, 我们不能沉醉在胜利和喜悦之中, 必须始终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展望未来, 我们布满信心, 我党发展 90 年的艰辛历程昭示我们, 想要创造出经得起历史、 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一流业绩,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思想路线。
中山市委始终坚持贯彻为民、 务实、 清廉的要求,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 、 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线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 始终保持着中山党组织的先进性与战斗力。
在新历史起点上,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前, 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 又要增强信心, 要有面对现实不气馁, 面对机遇有预备,面对难题敢动真的姿态, 紧紧抓住中心和省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继续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发展为了 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惠及人民,顺应民意, 改善民生, 发展民主, 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万众一心, 奋发图强, 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推荐访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党建征文 党史 完整版 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