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 2 月 26 日下午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助残等福利事业,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
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 13.6 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 10 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习近平强调,我们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有益经验,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制度引领,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前进;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要坚持和发展这些成功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前进。
习近平指出,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蓝图。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和谋划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要增强风险意识,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
习近平强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要强化问题导向,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推进改革。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要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要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要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要坚持不懈、协同推进“三医联动”,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
习近平指出,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
环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责任。要依法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要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
习近平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要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登记和转移接续的措施,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要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要总结这次疫情防控的成功做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针对突发重大风险的应急响应机制。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管理监督。各地区务必树立大局意识,严肃落实制度改革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对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握规律,统筹协调,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在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将二轮承包再延长 0 30 年试点范围扩大到乡镇层级
2 月 25 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 2021 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农发〔2021〕1号),也即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意见就“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提出系列要求。
意见指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范围扩大到乡镇层级,研究制定延包配套政策。修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制定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办法,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日常服务管理机制。巩固用好承包地确权成果,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拓展试点试验内容,加强成果转化推广。
意见强调,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 104 个县(市、区)和 3 个地级市开展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制定宅基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民宅基地合理需求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统计调查制度,建设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推动各地建立宅基地管理人员队伍。
意见提出,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和成员证书发放,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修订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
设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推动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进地区、集体和优秀个人表彰。
意见规定,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符合条件的规模经营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创建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示范县,引导组建一批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推进国家、省、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由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拓展,引导建立合作社联合社,搭建社企对接服务平台。加强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和县乡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
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制定加快推进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推进资源整合,创建一批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支持发展面向小农户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薄弱环节的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 17 亿亩次,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
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新创建一批全国示范村镇,鼓励各地开展省级示范创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进一步总结乡村治理典型范例,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建立乡村治理统计调查制度。
意见还提出,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做法,推动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督导体系。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发布年度实施报告,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督查。支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乡村振兴引领区,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模式。推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加,落实土地出让收益提高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要求,集中用于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推进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和乡村建设行动的规模与比例。鼓励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农村。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高质量政绩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无论是“十四五”发展目标,还是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都贯穿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如何把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统一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需要强化政绩考核。近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政绩考核,高质量的政绩考核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提出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要求,是组织工作向中心聚焦、朝大局聚力的重要体现,鲜明确立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导向。
政绩考核是一个指挥棒,也是一个明确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自觉把思想意识转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上来,自觉在工作和重大决策中注重高质量发展。《通知》强调,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利用政绩考核,引导领导干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践行“两个维护”。从重视 gdp 增长速度,到推动经济社会速度与
质量并重发展,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做出表率,更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安排部署,在考核导向上主动聚焦高质量发展,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工作统筹衔接,不断提高政绩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促使广大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积极作为、勇破难题、担当奉献。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奋力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4 月 16 日出版的第8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扎实做好社会保障事业是牢记初心使命的有力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早在 19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提出了“改良工人待遇的主张,包括废除包工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工厂设立工人医院及其他卫生设备,建立工厂保险,保护女工和童工,保护失业工人”等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作出有关社会保障的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
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发展生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自觉树立并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制订一系列制度,出台一系列措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扎实做好社会保障事业是践行共享理念的制度安排。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使命所在,也是改革发展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设定的 20 项指标中有 7 个是民生福祉类,占比超过 1/3,覆盖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这是充分彰显我
们党践行共享理念、坚持发展为民的实际举措。我们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扎实做好社会保障事业是凝聚民心民力的必然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前不久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事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真抓实干不懈怠、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们党持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信任信心。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凝聚起 14 亿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朝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悠悠万事、民生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做好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意义重大、工作繁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强化法治思维,坚持精细观念,多措并举推进,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立足中国 国情。民生工作面广量大,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4 亿人口都是一项巨大挑战。世界各国发展水平、社会条件、文化特征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多种多样。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历史因素、现实国情和发展前景。在合理学习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有益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持续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要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持续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格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做大发展“蛋糕”,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同时把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统一起来,不做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决策,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强化顶层设计。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社会保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福祉,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加强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就拿人口老龄化来讲,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有 2.64 亿人,占 18.7%,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1 亿人,占 13.5%,老龄化特征明显且还在持续加快。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战略眼光,增强风险意识,把握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和谋划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科学研判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未雨绸缪采取应对措施,统筹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持续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许多西方国家一百多年走过的历程,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注重改革加强、协同发力、统筹推进。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做好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紧盯制约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加快完善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党的政策温暖照耀到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坚持法治思维。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要强化法治思维,统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责任,确保社会保障事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要强化法治执行,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
注重精细管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社会保障事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制度环节复杂、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度高,始终坚持“绣花”思维,突出精细管理,才能确保工作质量。要完善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的五级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要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就业快速变动的趋势,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要强化数字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要完善我国社会保障针对突发重大风险的应急响应机制,既能抵御可以预见的生老病死等各种常规风险,又能应对难以预料的非常规风险。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待遇差异需要改善,制度之间转移衔接不够通畅等。我们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的明确要求,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管理监督,切实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实干实绩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近日,第 8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民生福祉,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工作,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有待提高,平衡地区收支矛盾压力较大,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待遇差异不尽合理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络。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因发展水平、社会条件和文化特征的差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尽相同,我们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全盘复制,而是要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快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坚持人民至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准确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趋势,分析社会保障可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未雨绸缪,釆取防范应对措施。
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当前,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进入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必须统筹好与其他领域改革的联系,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群众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更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社会保障需求。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保障应对风险挑战的特殊作用。切实发挥好稳企纾困、社保缴费减免等政策对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作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突发重大风险的应急响应机制,达到既能抵御可以预见的生老病死等各种常规风险,又能应对难以预料的非常规风险的显著效果。
强化监管、提质增效,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法治水平。社会保障工作牵扯面广、资金投入大,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在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险、救助和福利等方面的法律,依法落实好各级政府及单位、个人和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和责任。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防范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维护基金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完善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的五级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
术,逐步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就业快速变动的趋势,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登记和转移接续的措施,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改革创新、提高监管水平,久久为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我们必将为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读《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4 月 16 日出版的第 8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就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指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应加快制度改革和结构调适,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适应性,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要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符合社会保险“大数法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健全公众参与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增强公众的回应性与主动性,社会保障治理效能才能迈向更高的水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对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握规律,统筹协调,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近日,第 8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民生福祉,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工作,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有待提高,平衡地区收支矛盾压力较大,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待遇差异不尽合理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络。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因发展水平、社会条件和文化特征的差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尽相同,我们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全盘复制,而是要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快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
要坚持人民至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准确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趋势,分析社会保障可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未雨绸缪,采取防范应对措施。
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
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进入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必须统筹好与其他领域改革的联系,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群众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更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社会保障需求。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保障应对风险挑战的特殊作用。切实发挥好稳企纾困、社保缴费减免等政策对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作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突发重大风险的应急响应机制,达到既能抵御可以预见的生老病死等各种常规风险,又能应对难以预料的非常规风险的显著效果。
强化监管、提 质 增 效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 服务 法治水平。
社会保障工作牵扯面广、资金投入大,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
业健康发展,在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险、救助和福利等方面的法律,依法落实好各级政府及单位、个人和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和责任。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防范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维护基金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完善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的五级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逐步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就业快速变动的趋势,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登记和转移接续的措施,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改革创新、提高监管水平,久久为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我们必将为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读求是发布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2022 年第 8 期《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中指出,我们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有益经验,但不是照抄照搬、简单复制,而是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我们要继续立足国情,充分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显著优势,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立足整体,统筹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大事,其中包含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多方面,又涉及到了财政、税收、民政、劳动人事等多部门。可谓,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紧密交织。顾大局才能成大事。要想办成“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件大事,就必须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把准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统筹好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保障
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集中力量、握紧拳头,行稳致远、合力向前。
充分发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优势,聚焦民生,增进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社会保障工作涉及群众面最广,涉及群众利益最深,涉及群众的问题最具体。它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保障“高频词”的背后,关系着民生、连接着民心。社会保障就是民生之基。因此,“社保”事业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紧紧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精心谋划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贫有所帮、理有所诉、灾有所援取得新进展;紧紧盯住民生关注焦点,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
充分发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优势,依托技术,做优服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社会保障需求多元化、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等挑战,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当前,新兴
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信息技术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工作的改革创新可以依托利用信息技术“‘链接性’强,传播速度快、数据可共享、资源利用高”的特点,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从而极大程度地激发社会保障工作新的活力,优化社会保障便民服务体系。例如,依托“一窗通”“五证合一”平台,精简办事手续,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又如,大力推广“线上办”服务,无缝链接线上各类“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零跑腿”“不见面”。
读求是发布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4 月 16 日出版的第 8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坚持制度引领,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实事求是,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我们才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在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更加稳固、更加牢靠,教育、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民生领域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权力得到进一步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之小事,国之大事,构建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必须坚持以社会公平为导向。要以“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为切入口,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紧盯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目标脚踏实地、奋勇向前。同时,要强化监督监管,
确保做到公开透明,充分保障群众对于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使社会保障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过上“吃得好”“穿得暖”“上好学”和“住好房”的好日子,使公平正义的温暖阳光照进千门万户,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公平就在身边。
“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战略眼光,增强风险意识,拓展国际视野,科学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社会保障事业。”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要有战略思维,坚持统筹兼顾,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各项工作。既要谋当前、更要谋长远,既要谋局部、更要谋全局,既要做实打基础,更要科学有效规划。要抓长抓常,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充分认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的深刻道理,学会去科学把握规律、有效运用规律,相辅相成、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在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防范化解基金运行
风险,把涉及社会保障的各种困难估计足,各种矛盾梳理透,各种隐患排查清,确保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平稳有序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读求是发布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4 月 16 日出版的第 8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抓实抓细,让其更好惠及民生。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急难愁盼”,补齐社会保障“短板”。“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人群多、保障事项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雨露均沾”,而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工作理念,以人民群众满意
度衡量工作成效,抓重点、摆问题、想对策。要聚焦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譬如大病医疗、退休养老、生育津贴等问题,并通过实际调研和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摸清“短板弱项”,然后“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实现应保尽保、保障到位,真正让群众从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推动国家社会保障工作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严守公平正义,正视“群体差距”,填平社会保障“鸿沟”。“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前,城乡之间、不同行业和岗位之间,社会保障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也有损社会公平正义。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引起足够重视,勇于正视问题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设法不断缩小这种差距,譬如通过财政补贴来提高乡镇职工和农民群众社会保障待遇,扩大乡镇群众医疗报销比例等。这样,既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也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在前期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党中央通过实施“两不愁三保障”战略,让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关心关爱弱势群体,通过政策倾斜措施进一步缩小群体保障之间的差距,让社会保障真正得民心、赢民意。
树立全局思维,统筹“四面八方”,盘活 社会保障“棋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放眼全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明显差距,保障措施、保障资金、保障对象等也有所差异。对于地方党政干部来说,既要立足地方,又要立足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要坚持稳中求进的社会保障工作总基调,既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又要考虑地方实际、国家实际,统筹做好各方保障工作,实现保障对象利益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保障工作要与国家同步、与时代同行,要运筹帷幄、通盘考量、巧妙落子,这样才能“决胜千里之外”,让社会保障这艘民生航母行稳致远。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体会文章-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实现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并轨”,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养老金等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并逐年提高,社保基金监管体制机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但是,辽宁振兴发展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老龄化社会走势仍将延续,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尚有差距,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重要文
章,系统回答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备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工作信心和决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深入系统学习,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精神上来,自觉在吃透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握基本规律,加强政策引领,集中攻坚克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辽宁人民。
2022 年即将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人社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紧紧围绕“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聚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等战略,加强社会保障政策供给、服务保障和
民生兜底,统筹抓好制度改革、业务管理、经办服务各项工作,重点在“四个确保”上下功夫。
确保各项制度改革落实落地。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着力打通堵点、痛点、难点。全力推动企业养老保险与全国统筹有机对接,严格执行全国统一政策,建立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长效机制,做到全国统筹后保发放责任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持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退休人员按新办法计发养老金。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基金省级管理。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平稳运行,开展失业保险提质增效年行动,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保生活的功能。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发公务员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确保织密兜牢民生安全网。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重点推动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参保,健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配合税务部门强化基金征缴,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落实社保助企纾困和民生保障
政策,确保各项减缓降提补等政策措施第一时间直达企业和服务对象。积极推进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规范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管理服务。巩固拓展社会保险扶贫成果,完善落实困难群体社保帮扶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调整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让广大参保人员及时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刀刃向内,继续开展基金管理风险专项整治,全面开展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和虚构劳动关系骗取失业保险待遇问题专项整治,以零容忍态度打击欺诈骗保,常态化开展基金安全警示教育,健全制度机制,加强内控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推进“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进规程、进系统”,完善基金监管跨部门协同机制,提高风险治理能力。严格各险种基金支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开展基金支出风险排查,健全与国家及省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做好疑点数据比对核查,严防基金“跑冒滴漏”。狠抓排查问题、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举一反三、综合施策,健全基金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坚决守住“底板”“底线”,守好人民群众的“保命钱”“养老钱”。
确保经办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加强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建设,统一和优化社保经办流程和服务规范,坚持数字赋能,建设融经办服务与信息系统于一体、以社会保障卡为服务载体、线上线下衔接互通的社保服务体系,建立实体窗口、互联网平台、12333 电话咨询、自助服务等多渠道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一网通办、异地通办、一卡通用。深入开展“我是人社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专项行动,深化社保服务优办快办,优化关联事项打包办,扩围高频事项提速办,推进更多事项简便办,实现民生事项就近办理、多点可办,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作用,着力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打造优质、便捷、智能、高效的社保服务。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4 月 16 日出版的第 8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让老百姓在享受高质量社会保障中过上好日子。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决心和能力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这是成就中国奇迹的重要密码,也是迈步新征程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民生作为最大政治,不断加强中国特
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制度引领、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实事求是上,积累了重要经验,总书记强调,这些成功经验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不断总结,不断前进”。如此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这是党的执政根基。
坚持锚定基本民生,织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是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助残等福利事业,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运用这些民生举措,不断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有效地纾解了“痛点”、打通了“堵点”、补齐了“断点”,真正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检验人民情怀和政绩观。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心中有群众,就要时刻把群众安
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既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切实把群众期盼解决的就学就医、就业增收、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又要持续完善解决诸如推动新的生育政策等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精准施策、多措并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加快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内容,补齐民生短板、守住民生底线、提升民生福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领悟《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发言
“我很关注你们的改革。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觉悟担当。”2021 年 3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充分肯定三明在医改这一社保制度改革关键领域的经验做法。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直面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明确强调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从多个方面阐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一是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强化问题导向,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紧盯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不断推进改革。三是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养
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四是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五是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六是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有 2.64 亿人,占 18.7%,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1 亿人,占 13.5%。健全社会保障相关制度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在《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深刻指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延迟退休等相关重大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针对养老保险,总书记指出,“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针对医疗保险,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健全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国
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针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总书记深刻总结国外经验教训,强调“要合理把握改革方向、节奏、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合力,推动这项改革任务平稳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