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心得体会,止论语心得体会(优秀10篇),供大家参考。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深受后人的推崇。在阅读《论语》的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理想、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分享我在阅读《论语》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德修养
《论语》中经常提到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论语》中,孔子告诫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忠恕”与“仁义礼智信”。这种“为人之道”使我认识到待人接物的原则,让我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懂得如何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经过《论语》的启示,我意识到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严格的自律来保持自己的品德,同时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第三段:教育之道
《论语》提倡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孔子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品德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通过阅读《论语》,我更加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第四段:理想与追求
《论语》中的孔子不仅提倡德行,还对理想和追求进行了讨论。孔子告诉学生要“立志存笃”,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在我的理解中,理想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是引领我们人生方向的灯塔。平时,我常常反思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通过《论语》的启发,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追求。我相信,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并为之而努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并给人世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第五段:人际关系及自我修养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论语》中,孔子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相处之道,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他认为,人们之间的相处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不应该因为个人利益或争斗而伤害他人。在我看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学会包容、理解和宽容。同时,《论语》还提到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的自律与自我反省。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审视和调整,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总结:
《论语》是一部千年流传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我认识到道德修养、教育之道、理想与追求、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了践行。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体会将助我更好地做人处世,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指导。以下是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教会了我们要尊重他人。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相处的道理,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去伤害他人。另外,论语也强调了尊重周围人的意见和不同观点的重要性。通过尊重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学会欣赏不同的声音,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论语告诉我们要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年少时还是年老时,我们都要警惕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刻以正确的道德品质去要求自己。通过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善良、正直,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论语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论语还提到了坚持的重要性,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志向和勤奋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持之以恒。通过勤奋努力,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增长知识,取得更好的成就。
第四,论语告诉我们要以诚待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论语还提到了诚信的价值,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言而信,言出必行。通过以诚待人,我们可以树立良好的信誉,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论语告诉我们要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孔子强调了父子、兄弟、夫妻等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尊重家庭成员,保持家庭的和谐。论语还告诉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传承家庭的美德。通过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我们可以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培养出优秀的后代。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获得人生的指导。论语教会我们要尊重他人,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勤奋努力,以诚待人,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这些都是论语对人生的启发和指导,它们将引导我们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行。我们应该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改善自己的品质,成为更好的人。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智慧思想博大精深。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论语智慧的独特魅力。论语中的智慧思想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了指引,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方式,来分享我对论语智慧的体会与心得。
首先,论语强调真知灼见的重要性。其中的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深入解读,使我认识到知识与智慧的力量。对于一个人而言,拥有一颗渊博的知识与智慧的眼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我们才能够获得真知灼见。这种真知灼见的力量使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清醒、明晰,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论语中的智慧思想告诉我们做好自己的本分。其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我深为赞同的。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并且用心去做好。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人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面对朋友与亲人时,我们也要懂得真心相待,拥有真诚的善意,从而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第三,论语智慧思想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曾说:“君子不器。”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不正确的事情,只有不适合的人。对于一个君子而言,道德修养是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身养性,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第四,论语智慧思想提醒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修身齐家,然后才能够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我们要关心家庭的幸福与和谐。最后,我们要关心整个社会,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达到了这种内外兼修的境界,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最后,论语的智慧思想让我明白了待人处世的道理。其中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待人如己,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这句话深深地教育了我要成为一个善良、宽容、有爱心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句话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仅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朋友与支持,还能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总之,论语中的智慧思想是我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与理解,我更加明白了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了解了做好自己的本分,明白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认识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并且明白了待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智慧思想对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仅使我在人生道路上有所指引,还让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 “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 “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孩子在暑假期读《论语》,工作之余,茶余饭后,我也捧起这本书。感觉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的视觉学习《论语》,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困境与不如意的事很多,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在《论语》中就能找到答案。《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四川汶川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喊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此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除了树立明确的目标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约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曾子所说的“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而这一切都通过“每天反省”这一习惯来支撑和维系,使个人的修养日渐完善。当个人的修养到达一定程度后,他的思想和人生就会发生迥于常人的变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生活中总结体验,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知音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这一切都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实现的。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对人谦恭友爱的人,很少去做犯上作乱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如此,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无疑就非常安定了。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看《于丹〈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和追求的。
寒假期间在家闲得无聊,本来打算找本小说来看看,但寻觅好久还是没找到可以一读的感兴趣的书,于是便找同学去借。到他那里一眼就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记得以前在网上无意看到了网友对这本书的看法,当时就感觉这本书应该不错,再者于丹教授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算是个名人,所以便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感受颇深,真可谓受益匪浅,虽然谈不上是大彻大悟,但是心灵上也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说起《论语》,相信每一个人都比较熟悉。它是我在念中学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不过那时的我只是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怎么会想得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21世纪,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阅读和给以理解,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这的确是极具创新意识和吸引力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更多的人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认为他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却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使我们更易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其实,简单说来,《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通过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的今天,人们却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工作压力大、贫富分布不均等等一些问题都具有普遍性,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声载道。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质工作,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单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这样其实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也提到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作为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里面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与处事原则。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感其智慧和价值的无穷。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阅读论语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养和德性的重要性。他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涵养和个人修养的体现。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学习,我们才能取得进步,为家庭乃至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是一个道德准则,引导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关心他人的感受,以礼待人,不伤害他人的利益。我深感这种准则的重要性,它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
其次,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孝乃万事之始”,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和谐的基石。孝顺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和关注,更是一种道德操守。孔子告诫我们要敬重父母,孝顺他们,同时也要关心其他家庭成员的幸福与健康。只有牢记孝顺之义,我们才能为家人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维系家庭和谐。
此外,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追求知识的价值。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一种愉悦和快乐,也是一种不断进步的动力。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知识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有能力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他强调了自我修养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究,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在论语中,孔子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强调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一种实践和行动的态度。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我们才能将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转化为现实。孔子注重实践,强调行动与思考的相辅相成。他告诫我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通过阅读论语,我真切感受到孔子对于人生的智慧和洞察力。论语中的这些心得体会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深深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从论语中获得许多关于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宝贵经验。作为一名年轻人,我应该尽力在学习中践行这些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通过实践和努力,将这些智慧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力量和动力,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而作为《论语》的读者,我们也应该深入理解其内容,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本文将从我的角度出发,分享几个关于《论语》中的心得体会。
二、孔子的仁德之道
孔子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将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德观念推向了高峰。《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仁”,就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准则。在《论语》中,“仁”体现着一种宽容,一种善良和体恤他人的品质,这一品质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的关键所在。
另外,孔子也极为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说明了孔子提倡的“以礼相待”的人际交往方式。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关系的重要体现。
三、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注重学习,他认为知识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和基础。《论语》中不仅有各种学问的讨论,更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很多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式和心态。
在当今社会,时刻学习是一种常态化的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快速变化、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自我提升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论语》中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都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重要原则。
四、谦虚的美德
《论语》中一些和谦虚有关的句子也颇有启示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内容都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从中获得正面的引导和启示。
人们普遍意识到,谦虚是一种美德。拥有谦虚的品质,可以使个人更加接受反馈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快速发展。此外,谦虚的态度也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五、自律的价值
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一种自律的价值,为人处事应该有一些原则和规范。《论语》中的句子“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忠告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切实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自律。
事实上,只有自律才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加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个能够自律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和目标来行动,并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自律不仅使个人奋斗更有价值,甚至能够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影响身边的人与环境。
六、结语
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论语》的思想进行了整理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无论是心境还是人生,都需要借助优秀的经典来引导前行。而《论语》恰是这样一部经典,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现实价值,给我们的人生注入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引。对此,我们都应该谨慎对待,认真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其悟思于心,应用于生活。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心得体会3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论语是一本汇集了孔子言行的经书,它所传达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在我的学习中,我发现论语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我认为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何做到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呢?我们需要主动思考,质疑自己所学的知识,寻求更多的答案,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
第三,关于孝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如何去做。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孝顺的重视之情。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家庭责任及家族传承的承诺。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家长,照顾家人,体现孝顺的精神。
第四,我觉得学习和生活都需要悟道。论语中有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意味着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知识而不去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可能会失去真正的道。我们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自己所追求的真谛,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论语中得到启发,探讨该如何生活得更好,孔子曾说过“行有不得者,而人不以为恶,其为仁也已”。这是表达了孔子认为在人生道路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重要的是心怀善良,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虚心接受批评,更加努力改进自己所做的事。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不可能永远顺利,但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并且以正确的态度面对。
总之,论语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是一部应该认真学习的经书。它里面蕴含的道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也能让我们获得更全面的人生体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获得智慧的途径。希望我们能够抱着认真的心态去学习,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用论语中的思想理念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来越美好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