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鏖战“长三角”崛起区域经济发展新高地淮河边、长江边、巢湖边,蒙洼蓄洪区、田间地头、扶贫车间……习近平总书记的安徽之行一路察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篇1
鏖战“长三角”崛起区域经济发展新高地
淮河边、长江边、巢湖边,蒙洼蓄洪区、田间地头、扶贫车间……习近平总书记的安徽之行一路察看,一路思考。他曾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并指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扭住“一个基点”,拓展协同发展新疆域。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牢牢扭住自主创新战略基点,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真正解决受制于人、受限于技的局面。要坚持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主攻方向,推进科技和制度联动共建,动态调整力求供需平衡,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持续转化产业革命成果,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积蓄了强大潜能,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交叉和前沿领域突出问题,破除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变单一“增产”到统筹“提质”,着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升级转型实现“标杆”管理的产业生态构建,促进科技成果优先转化,以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护航乡村振兴、促进发展活力,推动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驱动“双翼齐飞”,激活价值统一强引擎。科研和产业是科技创新的“双翼”,要实现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相统一,必须始终遵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的历史规律。要紧紧扭住人才这个“关键点”,始终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在“引育管用”上深化教育改革,将资源配置、体制政策、执行举措、体系建设保障有效衔接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和提高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辐射”范围和质量,培养造就思维新、情怀深、素质高、作风正的人才梯队。要压实压细主体责任,加快构建更加全面系统、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更加开放包容、更加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破除唯学历论、唯论文论、唯年龄论的晋升发展渠道,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要深化巩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贯通“同行评议+专家盲审”“量化指标+社会监管”的“评选用”系统各环节,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持续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不断创新跨区域产业协作模式,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让实力更加突出、结构更加合理、宏观调控更加有效。
融合“三大创新”,打造多元科创策源地。“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鲁班工坊”带动合作互动,G60科创走廊让创新资源更加普惠均衡……融合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焕发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旧动能转换的勃勃生机。要靠突破原始核心技术,立足创新高起点,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统筹粮食安全、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生态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推进利益共享、互联互通,让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群众。要矢志不渝坚持原始创新,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全面铺开、科技研发、产品深加工、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提供高水平技术供给和优质产品,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技术手段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营造有利于多元互联的良好科研生态,驰而不息下好“先手棋”,闯出改革开放“新天地”,在先试中先行、在变中求新。
立足“四个面向”,释放综合治理智动能。“用数据说话”“靠数据服务”理念的转变,付诸于实际治理,助力打破区域间的“信息孤岛”,跑出升级转型发展“加速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有力支撑,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应立足“四个面向”,着眼最前沿、站稳主战场,畅通“卡脖子”环节、补齐“空白”领域,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大循环”和“双循环”,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态势激发内生动力,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发展目标,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享有新高地。要以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为任务目标,将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文化成果、科研成果转化为长三角一体化综合治理的中坚力量,始终秉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以“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历史规律为根本指引,提高科研人员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服务意识和遵循原则、追求真理的决策咨询水平,在勇于开“顶风船”、实现“弯道超越”的新航路上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殷殷嘱托,备受鼓舞;安徽之行,启示悠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历史交汇点,解读“一个基点、双翼齐飞、三大创新、四个面向”的“1234”行动密码,崛起区域经济发展新高地,擘画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均衡普惠、纵深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观同上一堂网络安全课有感个人心得体会五篇
★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范文10篇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篇2
抓住“数字经济”机遇 打赢脱贫攻坚战
助力全民战“疫”、打通产业堵点、推动复工复产……今年以来,数字经济浪潮加速席卷中国。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数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赖线下客源的企业和商家遭受较大冲击,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滞销,直播带货通过一部手机在主播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不仅创新了消费体验、激活了市场活力,而且还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电商在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产业扶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以北川县为例,当地电商交易规模从2015年的55.0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0亿元的同时,贫困发生率从12.3%降到了4.66%,电商精准脱贫的牵引作用明显,因此我们要抓住“数字经济”机遇,用好“数字化武器”,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搭乘数字经济“快车”,让脱贫攻坚有动力。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电商经济、智慧农业、直播带货、电商“新基建”等数字经济的活跃,激起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一池春水”。各地市长、县长加入助农直播,农民摇身变“网红”、电商平台打通数字供应链、田间架设“天眼地网”精准实现丰产增效、积极推广“沙集模式”发展电商经济带动富民增收,诸如此类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力量正汇聚起强大的脱贫攻坚新动能,这些数字力量不仅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而且让贫困地区大量农产品供给转移至线上市场,从“销路一筹莫展”到“产品供不应求”,不起眼的土产品搭乘数字经济“快车”摇身变成了“香饽饽”,坚定了贫困群众走出“穷窝”的脚步。
活用数字经济“新武器”,让脱贫攻坚有活力。从消费端的直播生态就业、“云柜姐”,到供给端的创新迭代、产业带创业者;从供应链上的数字仓管理师,到蚂蚁森林养护员,新消费带动了大量新就业;从传统的种养殖模式到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相关产业链的下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品牌农业搭乘“互联网+”之风“勇闯天涯”,农副产品、特色产品“接网触电”,现代农业“换挡升级”,一批批“脱贫网红”应运而生,脱贫攻坚跑出了“加速度”。农事连上“云端”,手机变“新农具”,地头连买家、农家变“店家”,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提示我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力量。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就需要活用数字经济“新武器”,想方设法地拓宽贫困群众就业选择面,提高就业率,充分利用网络扶贫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贫困群众带来“乘法效应”式的惊喜,让贫困群众端稳端牢“饭碗”。
抓住数字经济机遇,打通农民脱贫致富新途径。受疫情影响,传统的集中就业培训模式实行起来相对困难,于是“云销售”“云培训”“云指导”等方式悄然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面对农产品滞销,县长带头直播“带货”、农业产销智慧对接,为农民打通销售新渠道;面对种植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专家教授利用“网络直播”,亲自在线讲解,为农村培养一批批新型农业人才;面对贫困群众就业技能缺乏,各地纷纷通过线上培训等方式,提高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搬迁群众等职业技能,成功实现就业。此外,有些地方还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吸引和带动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加速乡村人才回流,为脱贫攻坚聚集更强动能。
种下“智慧树”,深挖“钻石矿”。越到紧要关头,越要提升“战斗力”,而这需要抓住数字经济机遇,通过数字经济凝聚脱贫攻坚磅礴之力,从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篇3
从“云”中穿过疫情封锁
疫情暴发以来,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前沿科技在政府决策部署、疫情信息公开、救援物资调配、医疗数据分析、科研支持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疫情下“云”层出不穷的背后,反映的是数字经济在战疫情、稳经济中可以发挥稳定器、推助器和加速器的作用。
行“云”流“数”,政府办事“不见面”,服务“不降温”。在疫情防控关键期,为满足群众办事需求,减少现场经办交叉感染风险,各地政府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推出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预约办等服务,为群众和企业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零见面”服务。此外,还为疫情防控事项开通了“绿色通道”,设专人负责、全程代办,加快审批办理速度。“政务服务‘不打烊’,反映出的其实是‘不打烊’的服务意识。面对疫情,足不出户网上办、网上查,满足了群众对生产生活和对掌握疫情信息的需要,凸显了为民服务情怀。
依“云”而“立”,企业求职“不延后”,复工“不耽误”。为缓解企业劳动力紧缺,保障企业产能按期恢复,多家企业开展“不见面求职”服务,实现企业零接触招工,助推产业经济快速重启。用人企业可通过举办“空中”宣讲会,在钉钉等上传短视频或直播互动形式全面展示企业实力,发布用人需求等信息;求职者在平台上以视频展示自身优势,与百家名企“屏对屏”交流,了解招聘资讯,洽谈工薪待遇等。这种直播个性化的互动方式,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招聘效率,也能帮助求职者更好展现自我,获得理想工作。
腾“云”驾“富”,经济发展“不掉队”,转型“不落后”。疫情给人和物的流动摁下了暂停键,但却给数据的流动踩下了油门。“云”资源未来将会像水和电一样,成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因此,要推动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上云上平台”;要加大数字经济投入,快速恢复生产生活、促进消费回升、破除医疗、教育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将数字经济的发展转化为国家数字竞争力的提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篇4
抓住“数字经济”机遇 打赢脱贫攻坚战
助力全民战“疫”、打通产业堵点、推动复工复产……今年以来,数字经济浪潮加速席卷中国。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数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赖线下客源的企业和商家遭受较大冲击,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滞销,直播带货通过一部手机在主播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不仅创新了消费体验、激活了市场活力,而且还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电商在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产业扶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以北川县为例,当地电商交易规模从2015年的55.0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0亿元的同时,贫困发生率从12.3%降到了4.66%,电商精准脱贫的牵引作用明显,因此我们要抓住“数字经济”机遇,用好“数字化武器”,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搭乘数字经济“快车”,让脱贫攻坚有动力。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电商经济、智慧农业、直播带货、电商“新基建”等数字经济的活跃,激起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一池春水”。各地市长、县长加入助农直播,农民摇身变“网红”、电商平台打通数字供应链、田间架设“天眼地网”精准实现丰产增效、积极推广“沙集模式”发展电商经济带动富民增收,诸如此类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力量正汇聚起强大的脱贫攻坚新动能,这些数字力量不仅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而且让贫困地区大量农产品供给转移至线上市场,从“销路一筹莫展”到“产品供不应求”,不起眼的土产品搭乘数字经济“快车”摇身变成了“香饽饽”,坚定了贫困群众走出“穷窝”的脚步。
活用数字经济“新武器”,让脱贫攻坚有活力。从消费端的直播生态就业、“云柜姐”,到供给端的创新迭代、产业带创业者;从供应链上的数字仓管理师,到蚂蚁森林养护员,新消费带动了大量新就业;从传统的种养殖模式到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相关产业链的下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品牌农业搭乘“互联网+”之风“勇闯天涯”,农副产品、特色产品“接网触电”,现代农业“换挡升级”,一批批“脱贫网红”应运而生,脱贫攻坚跑出了“加速度”。农事连上“云端”,手机变“新农具”,地头连买家、农家变“店家”,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提示我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力量。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就需要活用数字经济“新武器”,想方设法地拓宽贫困群众就业选择面,提高就业率,充分利用网络扶贫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贫困群众带来“乘法效应”式的惊喜,让贫困群众端稳端牢“饭碗”。
抓住数字经济机遇,打通农民脱贫致富新途径。受疫情影响,传统的集中就业培训模式实行起来相对困难,于是“云销售”“云培训”“云指导”等方式悄然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面对农产品滞销,县长带头直播“带货”、农业产销智慧对接,为农民打通销售新渠道;面对种植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专家教授利用“网络直播”,亲自在线讲解,为农村培养一批批新型农业人才;面对贫困群众就业技能缺乏,各地纷纷通过线上培训等方式,提高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搬迁群众等职业技能,成功实现就业。此外,有些地方还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吸引和带动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加速乡村人才回流,为脱贫攻坚聚集更强动能。
种下“智慧树”,深挖“钻石矿”。越到紧要关头,越要提升“战斗力”,而这需要抓住数字经济机遇,通过数字经济凝聚脱贫攻坚磅礴之力,从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篇5
从“云”中穿过疫情封锁
疫情暴发以来,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前沿科技在政府决策部署、疫情信息公开、救援物资调配、医疗数据分析、科研支持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疫情下“云”层出不穷的背后,反映的是数字经济在战疫情、稳经济中可以发挥稳定器、推助器和加速器的作用。
行“云”流“数”,政府办事“不见面”,服务“不降温”。在疫情防控关键期,为满足群众办事需求,减少现场经办交叉感染风险,各地政府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推出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预约办等服务,为群众和企业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零见面”服务。此外,还为疫情防控事项开通了“绿色通道”,设专人负责、全程代办,加快审批办理速度。“政务服务‘不打烊’,反映出的其实是‘不打烊’的服务意识。面对疫情,足不出户网上办、网上查,满足了群众对生产生活和对掌握疫情信息的需要,凸显了为民服务情怀。
依“云”而“立”,企业求职“不延后”,复工“不耽误”。为缓解企业劳动力紧缺,保障企业产能按期恢复,多家企业开展“不见面求职”服务,实现企业零接触招工,助推产业经济快速重启。用人企业可通过举办“空中”宣讲会,在钉钉等上传短视频或直播互动形式全面展示企业实力,发布用人需求等信息;求职者在平台上以视频展示自身优势,与百家名企“屏对屏”交流,了解招聘资讯,洽谈工薪待遇等。这种直播个性化的互动方式,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招聘效率,也能帮助求职者更好展现自我,获得理想工作。
腾“云”驾“富”,经济发展“不掉队”,转型“不落后”。疫情给人和物的流动摁下了暂停键,但却给数据的流动踩下了油门。“云”资源未来将会像水和电一样,成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因此,要推动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上云上平台”;要加大数字经济投入,快速恢复生产生活、促进消费回升、破除医疗、教育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将数字经济的发展转化为国家数字竞争力的提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篇6
感受“数字中国”的磅礴力量
10月12日上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峰会致贺信强调:“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发展格局,更好发挥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届峰会以“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回顾数字中国历程,展望数字中国未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数字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一次引领时代潮流的峰会。
“数字中国”激活了全民创新创造新动能。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须趋势,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发展空间。随着产业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和加速转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大新动能。当前,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产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智能仓储等初具规模,欣欣向荣,创业孵化平台、协同制造平台等共享生产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共享生活应用场景快速普及,大数据对于生产力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数字技能正逐步推广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迎来融合发展机遇,并转化为激发创新创造的新动能、新场景。
“数字中国”形成了经济高速发展新业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应用于生产各领域,正开辟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业态。在广大农村,脱胎换骨的数字化技术正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目前淘宝上四分之一的网店都来自农村,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让农副产品飞出大山,直达千家万户的餐桌,每年给农民带来丰厚收入。在各城市,生产、物流、零售、教育、医疗、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数字中国正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2019年全国电商服务平台交易额已达34.81万亿元,从业者规模达到4800万,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8%,形成了经济高速发展新业态。
“数字中国”开辟了百姓幸福生活新境界。随着数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智慧社会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数突破9.4亿,规模居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历时26年千锤百炼而成的北斗系统,有55颗环绕苍穹的北斗卫星昼夜为百姓的生产生活服务着,从开车出行无忧,到原始森林中不再迷路,全民正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极大便利。随着5G技术的加速推广,5G基站建设超50万个,终端连接已突破1.3亿,中国正加速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出行“亮码”成了每一个国人最熟悉的动作,健康二维码已成为疫情追踪的有效手段。所有这些,正开辟着百姓幸福生活的新境界。
“数字中国”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内涵。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就是开放合作,不只是惠及中国人民,而要与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信息时代,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随着数字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2018年的第65位提升到第45位,在线服务指数排名全球第9位。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正加速推进,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与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协议。在这场全球抗疫斗争中,中国数字抗疫的成果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了中国经验。当前,我国以数字经济为重要驱动力,携手全球走向美好未来,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空间。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第三届 峰会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感悟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心得体会怎么写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感想 第3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主题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专项答题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要包括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参会企业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会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题为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