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范文3篇

时间:2023-06-23 16:50:04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范文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的文章3篇, 供大家参考选择。

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篇1

1、此次轮训班是贯彻省委“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重要举措。通过课堂的学习、讨论和踊跃交流,有利于我们一线干部精准吃透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有利于我们宣讲、落实好相关政策。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此次培训班的要求,结合我们乡镇工作实际,继续抓好“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巩固好我们前期对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宣讲,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检察院“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心得体会

2、通过这次轮训学习,我感到深受教育,收获较多。一方面,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轮训学习,获得了更多精神营养,工作动力进一步提升。我们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务实工作,为“五个xx”建设作出积极努力。

3、通过这次学习班的培训学习和参加“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领会了十九大精神,为我们将十九大精神的各项要求落实到 “五个xx”的具体建设以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学习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篇2

面对纷繁错乱的社会百态,一个新闻从业者如何在一些眼花缭乱的表象中去采写真实的新闻呢?毒奶粉、地沟油、毒胶囊、可口可乐含氯门……这些新闻真相的披露,我想是困难重重的,这样的记者,一定是秉承求真、敢于担当的媒体人,这样的新闻才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

新闻价值的认定,有两方面的依据,一个是新闻事实本身含有的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某些特点,具有报道的价值,即具有足以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的价值。另一个依据来自写作主体即记者,对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关注程度和认识判断,即对新闻事实所给予的价值认定,这是新闻价值取向的主体依据。新闻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社会群体或者个人的新闻价值观是各异的

但不论如何,新闻的本质是记录,就是记录下一个事件发生的过程。陆定一说: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说: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两种表述都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内容真实,其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之本能,事实是它的基础,必须是已经发生了或发生着的事实,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新闻,不是评论。但新闻中,却不免带有观点。倡导什么,鞭笞什么,都隐藏在所报道的新闻中。因此,新闻不仅仅是记录,却也有记者对事件的挑选在里面,有媒体所代言的群体在背后,术语可称之为“定位”。

譬如,车祸发生之后,人们可以报道交通肇事的场面,也可以报道争先恐后救人的画面,或者是道路公共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新闻记者有权选择自己的报道角度,但是,新闻记者无权借题发挥,这是我们作为记者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媒体不是新闻从业者自娱自乐的自留地,新闻媒体也不是少数利益阶层或者群体的“专用工具”,新闻从业者应当充分意识到,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应当为不同意见保留足够的空间;在实现自我价值观念的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

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篇3

我心中的小康社会,也是所有人都向往的社会。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的一种社会理想,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

2015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中将“建设小康社会”改成了“建成小康社会”,虽仅仅一字之差,为中国描绘了一片完美的蓝图,令人深思,更是十分的鼓舞人心。

在19日的中央新闻联播中,记者采访了很多的群众,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不一样年龄段、不一样生活背景的群众就“你心中的小康社会”,作出了不一样的回答。我不禁问自我:“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心中的小康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以科技服务于生活,使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教育也要迅速发展,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构成礼貌的社会风气。医学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尽可能地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应当是有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努力工作,能换来衣、食、住、行的保障,劳有所获,劳有所得。期望社会有更多的福利,用于扶持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帮忙那些自身条件较差的弱势群体。社会更加的公平、更加的平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资源更加丰富和富足。

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应当是精神上的一种幸福感。有喜爱的工作,有亲人的团聚,有丰富的业余活动,充满期望和激情,大家团结一致,其乐融融、共享天伦。

进入小康社会后,农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过去种地用的锄头、镰刀、牲口等农用工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全面机械化作业。农民不仅仅不必要再像此刻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汗珠摔八瓣。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与普及,农民在田地里工作的时光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到田地里不用走路,也不用赶着马车,而是开着汽车去,比此刻某些有私家车的还潇洒。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民在空闲时光可进入附近的大学“充电”,农村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不在稀缺。因为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好,连城里人都羡慕不已,选取到农村居住,和这天农民往城市流动构成明显反差。

国民综合素质达小康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随着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20年后,不仅仅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到达小康,而且国民无论在文化知识、文化程度、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会全面跨入小康,成为让世界各国人民刮目相看的富强国家。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在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培育不怕输、不服输的精气神儿和凝聚人心的力量,才能在改革的过程中解决好各种困难,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取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应注重宏观方面的创新,比如观念、体制上的创新,要以大的胸襟、大的视野去创新。()另一方面,也要把握住微观方面的创新,比如具体的生活方式和具体的工作方法等。未来的小康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创新成为社会风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未来的小康社会,应有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否则,就不可能切实解除国民的后顾之忧,并让人民获得确定的安全预期及未来的信心,就无法真正实施内驱型经济发展战略,就无法协调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无法实现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就无法持续提升并维系国家的竞争力,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仅是十分必要的社会投资、经济投资、政治投资与安全投资,也是走上健康、持续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不可缺的维系机制与促进机制。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大讨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