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全文)

时间:2022-08-06 17:30:04 思想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全文),供大家参考。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全文)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内容摘要】面对今天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增多的现状,研究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容是本论重点之一,从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关健、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五方面来讲述其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部分先富、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解决好农民富裕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的关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妥善解决当前的贫富差距扩大过大问题。中国当前的贫富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这几个方面,本文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贫富差距扩大;共同富裕;对策

  前言: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原理的一个支点,其理论来源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影响,列宁、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影响,并且是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个人的贪欲,而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繁荣的成果应该由人民共同享有和支配。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一是共同富裕。

 (二)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进步的一种制度,一方面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物质财富不能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应该为大多数劳动人民占有,否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法体现。邓小平

 说:“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为了改变目前的“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现状,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下个世纪中叶,等到我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说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出现两极分化情况,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得不到体现,反而会使人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二、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 (一)鼓励少部分先富起来 邓小平在总结经济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与部分发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比较落后,不具备实现人民同时、同步富裕的物质基础,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也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各地区间的发展与收入的不平衡现状,对一些条件好的地区、一些能力较强的人群,我们应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允许和鼓励这部分地区、这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相反,如果我们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不重视个体劳动者能力的差异,盲目追求共同富裕,就必然会重新导致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就必然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仍会导致共同贫穷。此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地区之间、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合理的收入差距,不但可以使一部分先富者起来,而且可以起到榜样带头作用。

 (二)实现农民的富裕 1 农民富裕的重要性 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农民有了积极性,农业就发展,农村就繁荣;什么时候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就萎缩,农村就凋敝。因此,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始终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农村改革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其目的就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在经济上切实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充分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农业不但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且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邓小平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邓小平对于农村发展、农民致富非常关心。改革开放、对内经济搞活,他首先从农村着手。他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摆脱贫困紧密联系起来。他多次强调:“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只有占中国 80%人口的农民富起来,中国才算富起来;相反,“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2 解决农民富裕采取的对策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 年 6 月,邓小平在总结部分地区“大包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农村政策的核心,是尊重和扩大生产队、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建立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农村改革首先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到 1983 年参加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绝大多数。为巩固和完善这一成果,在农村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并允许农民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通过这种抛弃大锅饭、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责任制政策,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认为,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1982 年 3 月邓小平表示,我们落实了农村政策,农业形势很好,但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还要靠科学,要加快解决肥料问题。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1983 年又进一步要求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在邓小平重视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农业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所采取的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产水平的提高,使我国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以我国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例:1995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 57600 亿元,提前 5 年实现了邓小平当年所提出的翻两翻目

 标。2001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 95800 亿元,这一系列的数字对比有力地证明: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在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后,我国确实发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令人可喜的变化。

 (四)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唯一出路和根本保证。早在 1985 年8 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贫富差距的问题

 当今中国贫富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体现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主要从收入对比、生活消费、财富储蓄三方面显示出来。

 第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对比。有资料表明:1985 年、1990 年、2000 年、2003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 1.86 倍、2.20 倍、2.79倍、3.24 倍,即使在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民直接补贴、部分省市区减免了农业税的 2004 年、2005 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仍分别达到 3.21、3.22;如果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福利、补贴和公共产品费用及价格因素,这一比数可能达到 6 比 1。而据世界银行有关报告,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 1.5 左右,超过 2 的极为罕见这说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确非常大。

 第二、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对比。不同区域居民收对比可以从一系列数字中表现出来,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来看,2005 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在城镇由 2004 年的 69.7%下降到 2005 年的 66.7%,在农村则由 2004 年的45%下降到 44.2%。

 第三、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对比。行业之间收入对比主要体现在垄断性行业和非垄断性行业之间收入对比。20 世纪 90 年代以业,各行业收入在普遍增加的情况下,各行业的收入差距显著增大。航空、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业务量的增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行业职工的工资加上各种名

 目的资金补助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一些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产业的工资相对减少。

 (二)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措施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贫富差距扩大在许多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而且影响政权的合法性,直接威胁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邓小平所告诫的那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1 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 邓小平非常重视经济建设,他把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紧密联系起来,他说,人民现在之所以拥护我们,就是因为这十年有明显的发展,“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他充分认识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随之逐步增加人民的收入,我们应该积极争取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需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我们在认真贯彻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的基础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就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中介服务,建立畅通的技术转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重视教育,尊重人才。教育应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制定相关政策,落实技术与管理参与分配的原则,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其次,继续深化经济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还不完善: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还只是柜架式的,而且还有不少漏洞。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逐步改变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好“三农”问题,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统筹区域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 确保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分配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以及现代化建设中资金短缺、就业压力大等状况决定我们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引进的外资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们在分配方式上采取多种方式,党的“十六大”明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是,针对我国目前贫富差距差距扩大状况,为达到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的目的,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而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我国现阶段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3 调节分配差距 调节分配差距、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应该让位于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上忽同时,使先富起来的个人和单位承担起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以及扶贫济困的责任和义务。第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体现社会公平。除此之外,还应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在解决好偷税、漏税、骗税、抗税问题的同时,还应加强征管部分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并开征遗产税、房产税特种消费税等税制,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经济能力,确保税收调控经济的杠杆作用。第三,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确保所有社会成员、所有生产要素都有机会平等、合理分享改革成果,为确保普通百姓享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政府应建立健全以权利平等、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4 法、德结合,共同促进共同富裕 虽然市场经济能促进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也会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平等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从而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邓小平反...

推荐访问: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共同富裕 思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