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局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生态环境局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县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县地处“东大门”,全县幅员面积 2165 平方公里,辖 8 镇 1 乡、145 个行政村,居住有汉、藏、彝等 25 个民族,人口 8.8 万人。近年来,我县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作出了《关于抢抓“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三创联动”、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的决定》,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高质量发展、全省和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先进县。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的优势
(一)功能重要,本底优良。地处青藏高原向盆地过渡地带,生态地位独特、生态功能突出、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之一,是省西部生态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是川渝两地的休闲
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份。辖区内有温泉、湿地、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 个,风景名胜区 1 个,湿地公园 1 个,森林公园 1 个,地质公园 1 个;省级湿地公园 1 个、森林公园 1 个;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地、县级饮用水源地 2 个。全县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面积 1174.52km2,占县国土面积的54.26%;林草覆盖率达 73.53%;地表水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水质,无黑臭水体;全省空气综合指标考核中,长期位列全省前茅,2019 年居全省第一;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质量考核中,在 2018 年、2019 年连续位列全州第一;全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始终保持优良。
(二)交通成型,优势凸显。东与天全县、荥经县接壤,南连石棉县,西与康定市、九龙县毗邻,距省会成都 285 公里,国道 318 线和省道 211 线纵贯全境,是川藏交通、商贸的咽喉重地,是内地通往州和西藏的必经之地。雅(安)-康(定)高速全面建成通车,融入成都 2.5 小时经济圈。随着川藏铁路、(定)-石(棉)高速、马(尔康)-(定)高速、荥路建设有序推进,康藏与内地交通次中心的交通网络构架正在形成,将成为更重要的次级区域性交通枢纽。
(三)资源丰富,文化深厚。境内坐拥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森林海螺沟、最美阶梯二郎山、阳光田园大渡河、红色经典桥、川藏茶马古驿道等系列高品质旅游资源。海螺沟是
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个。文旅资源普查初步掌握五级、四级资源各 10 个、25 个。成功创建 5a 级景区 1 个、4a1 个、3a2 个,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旅游特色小镇、省级农业主题公园、省级森林公园、省级湿地公园、省级森林小镇各 1 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5 个。是州“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旅游“西环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文化底蕴深厚,红军飞夺桥、十八军修筑川藏公路在这里留下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境内最早开辟于汉代的茶马古道及诸多遗迹,见证着悠久的茶马文化;汉、藏、彝等 25 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贵琼文化、藏羌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积淀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留下了岚安锅庄、贵琼藏绣和杵坭山歌等非遗保护传承,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
(四)政策优势,凝聚共识。州是第二大藏区,在全国藏区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省在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明确提出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2018 年 8 月,全州召开了“三创联动”动员部署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县在全州率先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任务”。县委全委会也作出了“创建国家生态文
明建设示范县”的决定,并先后制发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方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的创建领导小组,严格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目标督查,确保组织保障有力、工作有序有效。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县干部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物、建设美丽家园等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意愿强烈、积极性高涨。
二、工作开展情况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决策部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创建工作。自启动创建工作以来,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2 个,省级湿地公园 1 个,州级生态村 36 个、绿色家园 1317 户;成功创建全省卫生县城、全省农产品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通过技术评估。
(一)高质量推进生态建设。大力推行“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实施“一河两线”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投资 1.32 亿元,持续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县行动”,实施公路绿化提升 92 公里,公路沿线绿化率达 95%;完成城乡庭院及节点绿化 500 亩,增加绿地 1.5 万平方米;杵坭乡被评为全省首批“国家森林乡村”。投资 1903 万元,完成干旱半
干旱生态治理 2830 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巩固 6.86 万亩退耕还林成果,有效管护森林 196 万亩。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发现并解决问题 1000 余条,整改“四乱”问题 10 个,依法关停砂石料场 22 家,监测入河排污口 6 处,21 座水电站完成在线监控系统安装,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6 个环境问题整改,修建大江大河堤防 8.66 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9180 公顷,河(湖)长制连续 2 年考核为全州先进等次。
(二)高强度开展环境治理。投资 1.77 亿元,相继启动老城污水处理扩容改造、新城污水处理厂、冷碛污水处理厂等 6 个城镇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 22 公里;3 个乡镇移民安置点、8 个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设施及新垃圾填埋场投入运营;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今年 7 月将动工建设。整合投资 1.6 亿元,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厕污共治”3629 户,建成旅游厕所 41 座,全县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 61.3%(不含海螺沟),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8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 80%。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村保洁员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村达 84%。
(三)高品质打造生态产业。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以省委“10+3”农业产业体系为导向,大力推进大渡河流域
绿色产业带建设,全域推进农业景观化、精细化,构建了“特色水果、优质干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优质食用菌、生态畜牧业”六大特色生态产业体系,建成 1 个省级、7 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 23.56 万亩;取得“三品一标”认证 32 个,“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达 4.35万亩。打好“阳光、空气、水、森林”等生态牌,围绕“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定位,唱响“红城绿谷、康养”新品牌,打造“生态+旅游”。牛背山、二郎山森林公园、贡嘎东湖旅游综合体等重点生态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申报森林康养基地 3 个、森林康养人家 1 个、森林人家 20 余家;“红樱桃节”“秋果采摘节”被纳入全省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范畴;荣膺“2019 年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2019 年全县接待游客 556.32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61.21 亿元,分别较 2018 年增长 30.8%、44.2%。
(四)高标准推动问题整改。对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逐项逐条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加强调度督查,合力推进整改。认领中央环保督察涉及我县问题 14个,完成整改销号 13 个,整改率 93%;认领并完成整改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 32 个,整改率 100%;认领省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 32 个,完成整改销号 24 个,整改完成率 75%,未完成问题主要涉及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中,年内均能完成整改。
(五)高要求推进生态创新。以创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建设文明示范县为总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了《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一批中长期绿色发展规划。委托中国环科院、省环科院联合完成《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初稿)》,以规划统领指导创建工作,统筹推进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严格管控矿产开发、水电等资源开发产业,强化两江一河沿线产业退出和优化,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加快构建特色生态文化体系,全力打造全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行区。依托特色资源,全力打造“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品牌,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探索适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县将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对口帮扶和具体指导下,对照创建指标,全面查漏补缺,逐一补齐短板,全力健全基础设施、全力推进产业融合、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全力提升群众素养,切实承担起在藏区的特殊使命和责任,力争在州率先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有力推动提升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探
索成功经验。同时,我们一定抢抓机遇,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再补短板,全力建设“红城绿谷?康养”,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局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创生 生态环境 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