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科技局2011年工作总结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全市科技工作按照“六个加快”的战略要求,积极贯彻实施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总结宁波市科技局2011年工作总结(完整),供大家参考。
宁波市科技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全市科技工作按照“六个加快”的战略要求,积极贯彻实施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一主题主线,以深化“三思三创”主题活动为突破口,以创新科技工作机制体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破解创新提升难题为着力点,不断加大抓创新、促转型的工作力度,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开了好局。
一、主要进展和成效
一年来,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有了新进展,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主要体现在:
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据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第4。据《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2010年评价报告》,2010年全市创新指数为220.22,比2009年提高31.7%;鄞州、江北、镇海、北仑、慈溪、余姚等6个县(市)区成为2009-2010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单位;据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2010年我市科技进步指标相对变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北仑、慈溪、鄞州等三县(市)区相对变化水平分别位列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
二是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人大通过了《宁波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并于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市政府发布了《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宁波市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并与县(市)区签订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书。我局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宁波市“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
三是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初步建立。《宁波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规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三个百分点以上。预计全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7.5亿元,增长21%;全市财政科技投入28.2亿元,增长16%。据三季度季报显示,全市有R&D经费投入的2535家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达79.8亿元,占GDP(4277.3亿元)比例达到了1.86%。预计2011年度全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可达110亿元(2010年为85.7亿元),比去年增长28.4%,占GDP比例将达到1.8%(比去年增长0.14个百分点),实现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科技奖项再创佳绩,“强潮海域跨海大桥建设关键技术”项目通过评审有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利申请量突破4.5万件(47582件)、授权量突破3.5万件(37342件),分别增长80.2%、43.8%,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625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4.4%。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新进展,争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30余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7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863计划3项、973前期3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8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6项,星火计划重大重点项目6项,科技部星火富民强县专项资金项目1项),获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支持2.6亿元。
五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截止目前,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759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省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46家,市级科技型企业303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企业,近年来宁波所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奖中80%以上源自企业,80%以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承担,全市60%以上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来自企业,近年来新引进人才80%以上流向企业。
六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引进共建项目正式签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签订了“宁波国际博士创新中心”、“核磁共振联合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引进共建协议;中物院宁波工业技术工程研究院等重大研发机构筹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1家、省级企业工程中心8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6家,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2家,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33家。
七是科技合作与交流向深层次拓展。“中国(宁波)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成为科技部、省、市三方共办的国家级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平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目前全市已有3家);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市场在技术难题数、项目正式签约数、合同成交金额等3项指标列全省第一;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活动向“社会化、常态化、专业化、平台化”方向发展,更加突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活动层次和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年举办或组团参加重大科技合作活动12次,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56项,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1335项。
八是农业与民生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年自主培育农业新品种16个(目前共有46个农业新品种通过国家、省级认定),新认定农业创新型企业15家、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8家。“甬优12”超级稻亩产达到934.1公斤,连续四年保持全省最高纪录,“甬优”系列水稻累计已推广1080万亩。形成梭子蟹框养等50余个亩效益超过万元的科技成果与技术模式,开发了鱼蛋白有机液肥等20余个农业高新及加工产品,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开发了垃圾焚烧二恶英高效处理装置、网络舆情安全监测系统等一批民生科技产品,为民生建设提供了科技保障。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地震活断层探测,“宁波市地震应急信息平台” 正式启动建设,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和市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地项目列入了市“十二五”防灾减灾重点建设项目。
九是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3076.9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5.97%,增长20.16%,占规上工业产值比例可达25.97%。据对纳入统计的517家高新技术企业统计,1-11月,51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14.26亿元、新产品产值906.9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71%、22.17%;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43.46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为2.98%(比规上工业企业高1.8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59.9%(远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8.29%的水平);销售利润率为10.66% (同期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为5.4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1.58% (同期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为5.75%)。
二、推进工作的主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工作紧密结合“三思三创”主题活动,坚持以创新促转型,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谋创新。深入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今年年初以来,围绕“解放思想,引领科学发展”,组织开展了“五找五问五看”系列讨论活动,深刻剖析我市与先进城市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做好科技管理以杭州为标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深圳为标杆,并从细化分解任务、强化目标考核、完善市县联动、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科技服务等方面入手,强化了破解“创新能力提升之难”的具体举措。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十二五”我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谋划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围绕“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点,新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团队、民生科技、科技服务业等4个专项。做好决策参谋,认真组织开展十二届党代会重点调研课题——《创新型城市建设》调研,提出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意见;组织实施《构建适应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制度与融资机制》、《我国民营企业R&D“走出去”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等系列软科学研究;开展了“宁波市进出口企业专利授权状况分析”、“非职务发明与企业法定代表人比对分析”等专题调研,并完成《动力电池行业专利预警分析报告》、《光伏产业专利战略研究报告》等行业预警报告。
二是在合力机制上下功夫。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围绕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这一中心,加强组织协调,编发《宁波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白皮书》,进一步提高“一把手抓创新”理念。组织专项督查,联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开展了对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导向的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强化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市政府出台的《宁波市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和市政府与县(市)区签订的2011年度科技进步目标责任书,按照科学化、具体化、差异化原则,将R&D投入、专利、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涉及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指标逐一分解,并举办科技进步考核任务形势分析会,加强工作指导,结合动态统计监测结果,分析并提出落实年度科技进步考核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通过督查、考核、情况通报,进一步聚焦创新资源,形成了市县联动、部门互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合力。
三是在科技管理上强举措。突出企业内部创新管理制度建设,出台了《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在今年开展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核、创新载体培育等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企业技术开发费规范记账、企业内部创新管理制度建设、企业人才培育与激励、知识产权管理等目标要求,着力推动企业建立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体制,夯实企业开展持续创新活动的工作基础。加强科技监测统计,“市创新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统计工作的通知》,就R&D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比等指标,面向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年销售额处于500-2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建立“季报统计”、企业科技台帐和实行网上直报等三项制度。据统计,全市统计到有R&D经费投入的工业企业2535家,比2010年增加了484家。强化项目跟踪检查,对14家孵化器、32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8家创新团队、9家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了绩效评估和检查管理,对到期未结题的107项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清理,联合市财政局对2008年—2010年获得国家支持的重大项目和市科技计划安排的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四是在重点工作上求突破。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主动设计推出了39项涉及我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组织实施了25个科技示范项目,培育认定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5家、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2家。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纳入统计的315家科技服务业机构累计实现产业增加值27.86亿元,同比增加20.3%。预计全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可达50亿元,同比增长15%。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经多方努力,市政府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为10亿元,首期启动资金2.5亿元),中国银行宁波科技支行正式揭牌成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支持条件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和支持,制定出台了《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第一层次团队和第二层次团队,在对已有的8个创新团队加大跟踪管理和服务支持的基础上,新认定了7个第一层次和20个第二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强化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强化市县联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青岛•宁波周”期间,我局突出海洋经济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与中国海洋大学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高交会”期间,举办了海洋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项目专场推介会等一系列专题活动,有23个项目正式签约,达成合作意向96项,涉及项目总投入达5亿多元。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圆满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复核工作,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2家,新培育国家创新型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13家、省专利示范企业21家,新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27家、科技型企业103家、专利示范企业59家。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产业基地创新发展,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被列入“十二五”期间全省拟新设立的16家省级开发区(园区)之一,宁波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宁波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意设计产业化基地等5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通过了科技部复核。
五是在服务基层创新创业上抓落实。组织实施“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服务专项行动,以“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破难解题”为主题,制定实施“一线服务月”活动方案,由局领导带队,分赴各县(市)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开展走访调研、政策宣讲、破难帮扶等活动,先后走访基层企业168家,汇总梳理困难和问题21项,帮助解决实际难题32个,研究提出政策扶持的意见及下步工作措施9项。配合做好“双服务”活动,与省直机关“双服务”工作组联合组织宁波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培训,共向全市11个县(市)区和四区二岛进行推广、宣传、培训,累计培训企业1200余家,今年已为470多家企业免费定制了670余个企业专利特色库,为全市近200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免费的专利信息和专利分析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和引导,组织实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9项,实施创新创业项目48项、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项目2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项、农业农村创新创业项目54(其中重点项目24项),实施新产品试制计划5358项,有119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8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获科技部立项支持。深入推进“百团千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百区千企”科技创业行动,面向农业两区(全市80万亩粮食功能区和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两房改造试点村和16个欠发达乡镇,以组织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选派了119个法人和团队、1016名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了324个农业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创业服务活动,全年累计帮助结对单位开发科技项目201项,新创办农业企业37个,专业合作社46个,建成科技示范基地33个,推广适用新技术320项,新品种297个,直接带动农户增收2500户。抓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政策等的贯彻落实。据统计,全市共有456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了企业所得税减按15%优惠政策,实际减免所得税额10.09亿元;有859家企业享受了技术开发费150%所得税加计抵扣政策,加计扣除总额达22.73亿元。
六是在队伍建设上做文章。开展“提速、正风、治奢”专项行动,以争创“文明机关”、“文明处室”为抓手,以“治庸治懒、提能增效、狠抓落实、树立形象”为重点,建立绩效记账,推广“一线工作法”,全面推行效能八项制度,加强涉企、涉民岗位的监督,比学习、比作风、比实绩、比创新、比廉洁,进一步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重点围绕科技管理中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事项,梳理权利运行流程,查找廉政风险点295个,提出防控措施376条。全面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务”,一年来,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2000余条,及时处理依申请公开信息6件,再次荣获“宁波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加强队伍建设,在今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我们做好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参谋,帮助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的调整完善工作职能,加强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保持了科技管理队伍的稳定。结合中层干部任期届满轮岗换届,对12名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了全面述职述廉,对各处室人员进行了调整,提拔任用了一批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突出的年轻干部,优化了机关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找差距、剖问题,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创新能力提升难”是我市科技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全社会R&D投入强度(占GDP比重)不足,2010年全社会R&D投入R&D强度约为1.66%,低于全国、全省1.78%的平均水平,相比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授权发明专利比重偏低。去年2010年我市授权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仅为4.65%(今年1-11月约为4.27%),居全国副省级城市末位;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偏后。与深圳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无论从规模、产业层次、龙头企业数量等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反映出我市科技基础薄弱(高校、研究院所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产业创新水平偏弱,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临港型重化工业创新突破难度大,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不足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改变。
二是科技工作的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在落实市委“六个加快”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智慧型城市等重大决策部署上,协同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大,办法举措还不够多,科技工作对全市创新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三是科技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在今年组织开展的重大科技项目检查、高新技术企业复审以及各类创新载体的绩效检查等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反映出我们在科技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还赶不上,市与县对项目承担单位的服务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四是队伍建设还须引起重视。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工作涉及领域更宽,工作任务更重,工作标准更高,我市科技行政管理队伍结构、知识层次等与科技创新支撑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科技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推荐访问:科技局 宁波市 工作总结 科技总结宁波市科技局2011年工作总结